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更新时间:2023-03-08 10:01:1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作者:刘静

来源:《理科考试研究·初中》2015年第10期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课堂教学应当体现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要提高师生间、生生间的有效互动,要帮助学生增强情感体验,并提高他们的运用能力,而且建议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来开展教学.这是因为初中数学知识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且应用也较为广泛.而初中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思维水平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存在着矛盾.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以问题为主线和引导,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并能够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 一、利用数学故事和典故创设问题情境

很多数学故事和典故隐含了数学知识或定理的形成过程,反映了知识的本质和规律,有趣的故事情节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乐趣,还让在娱乐中学到了知识,掌握了规律.因此,通过数学故事和典故来创设问题情境,能够很快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非常有利于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比如,在教学“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讲给学生坐标思想的发现者笛卡尔的故事:笛卡尔在生病卧床期间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即代数方程是抽象的,几何图形是直观的,能不能用几何图形来表示方程呢?直到有一天,他突然看见屋顶的墙角上有一个蜘蛛网,中间黏住了一只苍蝇,蜘蛛迅速地爬过去捉住了苍蝇,接着笛卡尔又观察了蜘蛛通过上下左右拉丝来织网的过程.他瞬间恍然大悟,我们能不能用网格来确定蜘蛛的不同位置,并且用一组数确定下来呢?带着这个问题,学生就进入到了学习中,他们很想知道如何用网格来表示某个事物的位置,因此教学活动就会进行得很顺利.

再如,在讲授“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时,教师可以引入这样的故事:两只小猴子在森林里玩耍的时候看见了一棵结满桃子的大桃树,他们都想爬上去摘果子,一只猴子爬了2米,之后又爬了3米才摘到桃子,另一只猴子一口气爬了4米,但是它不小心滑下去了1.5米,请问这时候两只猴子各爬了几米,另一只猴子还需要爬几米才能摘到桃子?通过创设这一问题情境,使学生知道了自己解决的问题与所学知识的联系,而且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演示实验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手段,能够引起学生观察、思考、质疑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等.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演示实验,并且通过实验带给学生惊喜、不解,使他们产生疑问,进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这也是创设问题情境的一种有效方法.比如,教师在讲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这个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自己随便剪一个三角形,然后让他们思考把三个角拼在一起的结果是什么?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开始动手操作,最后他们得出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再如,教学“三角形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3c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