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栏革命简史

更新时间:2023-09-25 09:2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马栏革命简史

陈答才 袁文伟 方海兴

马栏干部学院编

目 录

一、马栏革命史简述....................................................... 1 (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马栏苏区 ...................................... 1 1、 中共旬邑党团组织和革命武装的建立 ............................... 1 2、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马栏苏区的开辟 ................................. 2 (二)关中分区的发展和壮大 ............................................ 3 二、关中分区的“五大”建设 ............................................... 4 (一)党和政权建设 ..................................................... 4 1、 中共组织机构和政权机构的组建 ................................... 4 2、 民主普选运动 ................................................... 4 3、 “三三制”政权建设 ............................................. 5 4、 整风运动 ....................................................... 6 (二)经济建设 ......................................................... 6 1、 开展土地调整和减租减息运动 ..................................... 6 2、 开荒种地与安置移民难民 ......................................... 7 3、 发展贸易和公私经济 ............................................. 8 4、 开展劳动互助和劳模运动 ......................................... 8 (三)军事斗争 ......................................................... 9 1、 关中分区军事领导机构的演变 ..................................... 9 2、 各县武装组织与红军募补处的建立 ................................. 9 3、 关中特区的反“围剿”斗争 ...................................... 10 4、 关中特区的抗日救亡运动 ........................................ 11 5、 关中分区的反摩擦斗争 .......................................... 11 6、 爷台山反击战 .................................................. 12 7、 解放关中 ...................................................... 13 (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 14 1、 关中分区国民教育的蓬勃发展 .................................... 14 2、 干部教育培训制度的形成 ........................................ 14 3、 干部学校的创办和发展 .......................................... 14 4、 关中分区的文化事业 ............................................ 16 5、 繁荣群众文艺 .................................................. 17 (五)注重国统区中共组织建设 .......................................... 18 1、 中共关中地委的成立 ............................................ 18 2、 恢复国统区中共组织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建立红色交通线 ................................................ 19 4、 国民革命军第38军的统战工作 ................................... 19 三、关中分区建设与发展的基本经验 ........................................ 20 (一)坚持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三位一体工作方针,是建设与发展关中

分区的根本举措 ................................................. 20

(二)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为巩固与发展关中分区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 25

2

(三)着力改善民生,把加强文化、教育、卫生、社会建设事业作为分区新民主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 .............................................................. 27

(四)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是建设分区的根本的工作方法 .............. 28 四、关中分区历史的现实启示 .............................................. 29

(一)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29 (二)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 31 (三)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始终把发展作为党执政为民的第一要务 ... 32 (四)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 33

3

一、马栏革命史简述

(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马栏苏区

马栏地处陕西省旬邑县东北,东临黄陵县、铜川市的耀州区与宜君县,北与甘肃省正宁县接壤。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马栏是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隶属陕甘边根据地南区,关中特区机关所在地。刘志丹、谢子长、高岗、习仲勋、贾拓夫、汪锋等一批中国共产党人在这里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在这里成立。 1、旬邑起义的爆发

旬邑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古代文化,也有着光辉的革命斗争历史。1910年夏,中国同盟会陕西分会会员邹炳炎、王守身等在马栏山开矿冶铁、制造手榴弹,招纳革命党人,马栏遂成为了陕西地区革命党人开展反清革命的秘密基地。1926年4月,中共西安地方执行委员会派共产党员王佛宗赴旬邑成立了中共宝塔高级小学小组,9月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中共旬邑特别支部。旬邑特支成立后积极开展革命活动,成立了旬邑县农民协会,会员迅速发展到了1000余人,并在旬邑县发起了大规模的群众性的反对基督教的爱国运动。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中共陕西省委把工作重心转到农村,同年10月旬邑特支改为中共旬邑区委,下辖5个党支部和一个团支部,计有党员57人,团员10多人。1928年1月12日,中共陕西省委发出了《第二十六号公告》,要求陕西各级党部,努力鼓动和领导农民群众,“打倒豪绅、地主、官吏、一切反动派和军阀,实行彻底土地革命,建立工农苏维埃政权”,过渡到全陕西的总暴动,实现全陕大骚动。5月上旬,震撼西北大地的渭华起义爆发,中共陕西省委号召全省各地广泛发动武装起义予以配合。5月6日,中共旬邑区委以抗粮“交农”为口号,在郝村药王庙发动了武装起义。5月11日,中共旬邑区委书记吕佑乾主持召开区委会议,成立旬邑县中心支部作为起义的指挥机构,并决定成立旬邑县临时苏维埃政府。许才升任苏维埃政府主席,程永盛任工农革命军总指挥。临时苏维埃政府将起义队伍改编为苏维埃红军渭北支队,下设三个连。旬邑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引起

1

了国民党反动当局的极大恐慌,极力扑灭革命烈火。终因敌众我寡,起义最后失败。吕佑乾、许才升等起义领导人英勇就义,幸存者在程百印、程双印、吕振邦等带领下成立了旬邑游击队转战石门、马栏山区,开展武装斗争。 2、陕甘边革命根据地马栏苏区的开辟

旬邑游击队以清水原为基地,以石门山为依托,在旬邑、淳化、耀县、正宁等地山区开展游击活动。1928年到1930年,旬邑游击队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下坚持斗争,沉重打击了反动民团的嚣张气焰。次年9月,刘志丹将在甘肃合水、庆阳山区活动的三支游击队整编成南梁游击队,并出任总指挥。1932年1月,阎红彦率领的陕北游击队和刘志丹的南梁游击队合编为西北反帝同盟军,谢子长任总指挥,刘志丹任副总指挥。2月12日,西北反帝同盟军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谢子长、刘志丹、阎红彦先后任总指挥。旬邑游击队改编为红军陕甘游击队特务队,下辖一、二、三、四中队,吕振邦、程双印等先后任队长,习仲勋曾任指导员。红军陕甘游击队成立后,根据中共陕西省委指示,挥师南下开辟马栏苏区。1932年2月进攻旬邑职田镇,歼灭敌警卫团500余人。4月,又攻入旬邑县城,释放监狱里关押的无辜群众,分发地主粮食,宣传革命思想。陕甘游击队的接连胜利,引起了国民党的恐慌,于是杨虎城部和井岳秀部调动大批部队前来“围剿”。为粉碎“围剿”,陕西省委1932年3月7日决定把陕甘游击队分为三、五支队,深入渭北和西路地区,配合农民斗争,开辟新苏区。

1932年9月,中共陕西省委制定《(陕甘)边区军事计划》,把马栏划入了拟创建的陕甘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提高了马栏游击区的战略地位。1932年12月,红军陕甘游击队在旬邑县转角镇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26军第2团,团长王世泰,政委杜衡,参谋长郑毅,参谋处长杨重远,政治处长刘志丹。红26军的成立,标志着西北地区的革命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1933年4月,陕甘边革命委员会在照金成立,周冬至、习仲勋任正、副主席。接着,马栏乡革命委员会成立,马栏大地上诞生了第一个乡级红色政权,像照金一样,马栏也在事实上成为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腹地。

2

(二)关中特(分)区的发展和壮大

1933年10月,照金根据地陷落后,红26军42师开始创建以南梁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中共陕甘边特委将陕甘边根据地划分为三路游击区,马栏成为第三路游击区,东接、西卫陕甘边区的中心南梁。1934年10月,陕甘边区第三路游击区逐步发展为巩固的革命根据地,更名为为陕甘边区南区,建立了陕甘边区南区革命委员会,为陕甘边苏维埃政府的重要重要组成部分,下辖的马栏苏区自此成为保卫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南部屏障。1935年7月,阳坡头区苏维埃政府成立。中共中央长征到陕北后,以洛河川为界,将西北苏区划分为陕甘省、陕北省和神府、三边、关中三个特区。1936年1月关中特委和关中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特委机关先后设在马栏的马家堡、阳坡头,贾拓夫、习仲勋先后任特委书记,秦善秀为苏维埃政府主席。1936年2月,赴任中共北方局书记的刘少奇就是途经马栏、在关中游击队的护送下到达临潼栎阳镇,后辗转到达天津。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彭德怀、任弼时、邓小平等率领红军主力南下时亦曾在此驻防八个月之久。

在当时的关中特委书记习仲勋的领导下,包括马栏在内的关中苏区很快得到了恢复与巩固,时任中共陕甘省委书记李维汉曾在视察关中特委的工作后在《党的工作》杂志上撰文指出:“在我经过的陕甘苏区,关中是最好的一块苏区”,“关中的党是从斗争中锻炼出来的布尔什维克的党”。全面抗战爆发后,1937年9月,关中特区更名为关中分区,成为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根据地,成为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政治、军事、经济中心,是西安乃至全国各地仁人志士和军用物资通往延安的重要驿站和红色通道。1941年中共陕西省委、中共关中分委相继迁驻马栏,马栏于是就成为关中分区的指挥中心和陕西国统区地下党组织的指挥中心。1943年1月,中共陕西省委、中共关中分委合并为中共关中地委。1946年至1947年,中共路东工委、路西工委、西府工委和河南省委、山西省委先后迁驻马栏,马栏一度成为了陕西革命的大本营,直至1949年5月中共关中地委移驻三原。

综上所述,马栏苏区历经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血与火的洗礼。她不但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硕果仅存的根据地——西北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曾是中共关中特(分)区以及中共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委的所在地,同中共中央在延安领导的中国革命一起发展、一道走向全国革命的胜利。马栏苏区既是陕甘宁边区革命史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革命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

二、关中分区的“五大”建设

(一)党和政权建设

1、中共组织机构和政权机构的组建

政权建设是根据地建设的中心任务,而党的建设则是政权建设的保证;政权建设和党的建设往往是交替进行、相辅相成的。1936年1月中共关中特委和关中特区苏维埃政府分别在原中共陕甘边区南区委员会和原陕甘边区南区革命委员会的基础上建立。关中特委隶属陕甘省委,贾拓夫任书记,下辖淳耀、赤水、永红、新正和新宁5个县委,特委机关驻新正县南邑村。关中特区苏维埃政府隶属陕甘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秦善秀,副主席习仲勋、张邦英,下辖淳耀、赤水、永红、新正和新宁5个县苏维埃政府。3月关中特区苏维埃政府暂时撤销,但各县苏维埃政府仍坚持工作;9月关中特区苏维埃政府恢复(未设主席),隶属陕北省苏维埃政府领导,12月改属新成立的陕甘省苏维埃政府领导。1937年10月关中特区苏维埃政府更名为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37年10月中共关中特委召开第一次党代表大会,决定将关中特委更名为关中分委,习仲勋任书记,关中分委下辖新正、新宁、赤水、淳耀4个县委和淳化、旬邑两个专做国统区党的工作的八路军办事处。1938年8月,关中分委在旬邑、淳化县八路军办事处基础上成立中共旬邑、淳化县工作委员会。1939年9月上旬,关中分区在旬邑职田镇召开第二次党代表大会,选举习仲勋、张仲良、郭炳坤、张凤岐等13名委员组成中共关中分区委员会,习仲勋当选为分委书记。1943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此前迁驻马栏的中共陕西省委与中共关中分委合并为中共关中地委。至1944年,关中地委共辖4个县委、1个中心区委、19个区委、157个支部、425个党小组,以及关中、陕南国统区的党组织。

1937年9至10月,关中分区新正、新宁、赤水、淳耀各县经过民主普选,产生了各级抗日民主政府。1939年初,根据陕甘宁边区政府有关指示精神,各县代表大会改为县参议会,县政府主要领导成员由县参议会选举产生。1941年7至8月,各县分别召开第二届参议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了各县参议会的正、副参议长,还选举出了各县出席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议员代表。

4

2、普选运动

关中分区建立后,中共关中特委、苏维埃政府提出“民主政治,选举第一”的口号,充分保障和尊重人民群众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1937年7月开始,在陕甘宁边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关中分区开展了几次大规模的普选活动,贯彻落实民主选举制度。普选的基本环节和步骤一是宣传发动,向分区群众阐明从苏维埃民主制度转型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使选民接受抗日的民主选举制度。二是审查选民资格,进行选民登记和张榜公布。三是检查政府工作,考察干部业绩,进行换届选举。四是提出选举人,分别由共产党、贫农团、青年抗日救国会、妇女抗日救国会等组织提出。五是投票选举,召开选民大会,采取“认人”投豆,现场唱票、“烧香”点洞,辅之以流动票箱,进行投票。六是召开乡代表会议和各级议会,选举产生各级政府领导。据统计,第一次普选,有70%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41年春季,第二次普选开始,参加者达到80—90%,有的地方甚至达到95%以上。在这次普选实践中,采取了许多方便群众的选举办法,例如投豆、画圈、划杠、背箱子、香火烧洞等等,充分保障了各阶层人民民主权利的实现。此次选举,共选出乡参议员2278名。选举真正体现了普遍、直接、平等、自由的原则。 3、“三三制”政权建设

1940年2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抗日民主政权的阶级实质问题的指示》,要求在参议会和政府组成人员中,不仅要有工农代表,还要有其他阶级阶层的代表,即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指示》要求各级党组织加强对选举运动的领导,大力宣传党的选举政策。按照中共中央这一精神,从1941年开始,关中分区各县开展了“三三制”民主普选。经过选举,在县、乡政权里,共产党员在县议员中占50%,在县政府委员中占55%;在乡议员中占30%,在乡政府委员中占32%。此次选举,由于经验不足,造成选举结果不符合“三三制”的原则。1942年5月,分区各县按照陕甘宁边区政府《为充实“三三制”给各县的指示信》精神,对县参议会和县政府组成人员按照“三三制”的原则进行了调整,使得“三三制”政策进一步得到了贯彻落实。在“三三制”原则下,各阶级、各阶层、各党派和无党派爱国人士都有机会参政议政。关中分区各级政权中吸纳了一批非党进步人士和开明绅士,

5

使得抗日政权更具有广泛的民主性和代表性,团结了社会各界人士,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促进了分区各项事业的发展,为争取抗战胜利提供了有力保证。 4、整风运动

1942年春起,中共中央发起了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的整风运动。关中分区各级党组织也纷纷开展了以整风运动为形式的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1942年2月,中共关中分委在马栏召开扩大会议,传达中共中央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安排部署关中分区的整风运动。当年下半年,各县开始整风学习。1943年初,中共关中地委规定地委机关干部从3月到8月学习中共中央西北局高干会议决议,深入整风学习,统一了思想。同时,对全分区280名干部进行了审查。9月,关中地委成立了地方干部整训班,开展“坦白”运动,加强对干部的阶级教育。之后,随着“审干”和“坦白”运动的开展,1943年7月又掀起了“抢救失足者”运动,大搞逼、供、信,制造了一些冤假错案。不久,中共关中地委根据中央《关于审查干部的决定》的精神,对冤假错案进行了甄别和平反,为受害者恢复了名誉,从而及时纠正了整风运动中的错误,端正了整风运动的方向。通过广泛的整风运动,使得干部的思想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克服了得过且过、漠不关心、应付差事的不正确思想,增强了忠诚党的事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热情和积极性、自觉性,坚定了无产阶级的立场,达到了纯洁队伍、锻炼干部、巩固党组织的目的,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实现了新的团结。

(二)经济建设

1、开展土地调整和减租减息运动

抗日战争时期,按照中共中央的统一规定,关中分区在辖区内实行了土地调整和减租减息运动。1939年冬至1941年,国民党顽固派在对陕甘宁边区进行军事摩擦的同时也加紧进行经济封锁,使得边区财政经济发生了严重的困难。为了迎接严峻的形势,坚持抗战到底,关中分区积极响应中共中央的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自力更生,支持战争”,努力发展经济,设法战胜困难。为此,关中分

6

区党委结合分区实际,领导分区人民开展了土地调整和减租减息运动。1941年,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关中分区颁布了《关中调整土地暂行办法》,规定在土地分配过的地区,基本政策是保护农民既得利益,对于地主也要分配一定数量的土地,以保障其生活;在土地分配不彻底的地区,其政策是保障农民的既得利益,地权归农民所有,同时设法照顾地主的生活;在三年未收租子的地区,虽未明确宣布分配土地,但是农民经过了流血斗争,地权依法确定为农民所有。《办法》施行后,既有力地保护了农民的既得利益,又源源不断地保障了抗战的物质需要。

在土地改革的同时,关中分区在未进行过土地革命的地区则采取减租减息的政策,以提高农民的生产热情,改善农民生活。同时,又实行交租交息以照顾地主的利益。减租减息运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40年至1942年。关中分区提出了对半减租的原则,即在原来的租额中减去50%。第二阶段是1943年至1944年。分区各县成立了减租会、租户会、减租保地会、农会等组织,积极贯彻减租法令的实施。第三阶段为1945年至1946年,关中分区开展了“查租保佃”运动,对减租减息进行复查,对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整改。减租减息运动的开展,有力地解放了边区的农业生产力,显著改善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开荒种地与安置移民难民

为了发展经济,关中分区利用荒地较多的特点,掀起了开荒种地、增产粮食运动。分区曾成立了生产委员会,规定党政机关干部每人种地6亩,学校每人种地2亩。至1942年上半年,马栏一带开荒达到8100亩。开荒运动的顺利开展,极大增加了粮食生产,一般农户达到了“耕一余一”。

1943年3月,为了安置从国统区沦陷区来的移民和难民,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优待移民条例》,规定移民、难民开垦公荒,三年免交公粮;开垦私荒,三年免交地租,并且免除最初几年的义务劳动。关中分区也相应制定了移难民暂行办法,成立了县区移、难民管理委员会,划定了移民区,积极组织移、难民开荒种地,发展生产。1943年关中分区就安置了移、难民4000余户,1.2万人,移、难民开荒3.87万亩,涌现出冯云鹏等众多的移民英雄。

7

3、发展贸易和公私经济

关中分区所辖4县多是农业县,为了粉碎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减轻人民负担,保障部队供给,支援长期抗战,分区实行“农业为主,兼顾工业,商业为辅”的原则,逐步形成了以农业为主的公私营与合作社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形式。合作社是群众根据互助合作的原则自愿建立的经济组织,合作社的成立对沟通城乡物资交流,方便群众购销,活跃市场,稳定物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938年,新正县就成立了消费合作社,开始了集体经营的商业活动,1940年又成立了消费生产合作社。截止1944年底,关中分区合作社共有24个,社员1.38万人,股金1080万元边币,大大促进了关中分区的经济发展。

在发展工业方面,关中分区建立了碳业公司、铁厂、纸厂、纺织厂等公营企业。私营工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出现了私营煤矿。私营商业日益繁荣,农村贸易业不断发展,全区纺织业妇女职工达到1.21万人,生产的布料可供分区63%的人使用。

4、开展劳动互助和劳模运动

在分区开展的大生产运动中,分区党委因势利导,组织农民建立多种多样的劳动互助组织,主要有搭工组、变工组、义务耕田队、唐将班子等。在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参加劳动互助的劳动力比例最高,达到36%。互助劳动组织的普遍建立,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提高了劳动效率,加强了农民群众生产劳动的协作关系。

1943年,关中分区广泛开展了学习和争当劳动模范运动。新正县二区雷庄村的共产党员张清益就是一个著名的劳动英雄。张清益创办“义仓”,集体开荒,储备粮食,灾荒时候再以微利借贷给缺粮群众,实际上具有救济性质。关中分区大力推广张清益的做法,兴起群众性的开办“义仓”运动。1943年,新正县新开垦义仓田地1100多亩,粮食产量达到21.8万余斤。张清益也被授予“陕甘宁边区特等劳动模范”,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通过广泛深入地开展劳模运动,提高了群众的劳动热情,促进了懒汉二流子的改造,形成了热爱劳动,鄙视游手好闲的良好社会风气。

8

(三)军事斗争

军事斗争是战争环境下的中心工作和主要斗争形式,关中分区及其首府马栏

也不例外。

1、关中特(分)区军事领导机构的演变

1936年1月,在中共关中特委建立的同时,关中特区司令部也同时建立,司令员江华,政委贾拓夫。1937年10月,关中特区司令部改为关中分区保安司令部,张仲良任司令员,习仲勋兼任政委。1942年12月,根据中共中央精兵简政的精神,关中分区保安司令部与警备第一旅合并为警一旅兼关中警备司令部,文年生任司令员,张德生任政委。1945年8月,警备第一旅兼关中警备司令部又改为关中军分区,司令员高锦纯,政委张德生。在关中分区党委的领导下,分区的军事领导机构一直强有力的发挥着分区军事斗争的指挥中枢作用。 2、关中特(分)区地方武装与红军募补处的建立

1936年前后,关中特区所辖各县已纷纷成立了武装组织。淳耀县武装力量主要有淳耀县第6、第7、第8、第9、第10支队和淳耀县保安大队、淳耀县警卫队等。赤水县先后创建第11、第12、第13游击队。永红县成立了县保卫队。新正县有第4支队、第5支队、第8支队、新正县特务队、武工队和独立2营等。新宁县武装组织有第18支队、第19支队、第20支队、第21支队以及新宁独立营等,这些武装在保卫苏区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军事力量的发展,适时补给极为重要。1937年1月,经过国共双方的艰苦谈判,划定了陕甘宁边区与友区的界限,淳化县和旬邑县被划定为红军募补处(后改为八路军募补处)。8月,淳化县和旬邑县红军募补处分别改为淳化县八路军办事处和旬邑县八路军办事处。

抗日战争时期,关中分区加强了地方武装的建设,扩大自己军,开展军事训练,使地方武装的战斗力有了很大提高。赤水县成立了保安大队、警卫队、游击队、武装工作队。淳耀县有保安大队和民兵大队,新正县除保安大队外,还拥有一支关中回民支队。新宁县拥有民兵1963名,长短枪183支,矛杆1225根,设固定

9

岗哨十余处。1939年,关中分区在妇女自己军中评选出模范班319个,模范排4个,模范个人931名。 3、关中特区的反“围剿”斗争

1936年1月,国民党乘红军东征之时,调遣东北军11个师,兵分三路大规模侵犯关中特区。红一团和新正县独立营在上南坡头对来犯之敌以迎头痛击,打死打伤敌军10余名,余众仓惶逃窜。4月,东北军6个师纠集保安队和民团,在飞机大炮掩护下侵入关中特区。为保存实力,中央指示撤销关中特区,由习仲勋、唐洪澄、汪锋、张凤岐等组成关中工委,习仲勋任书记,继续领导关中游击战争。不久,关中工委改为关中临时特委,汪锋任临时特委书记。

敌人在军事围剿的同时,制造白色恐怖,强化保甲制度,推行政治诱降政策。关中地区的革命运动陷入了极度困难的境地,党组织和武装力量遭受到严重的损失。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下,关中临时特委领导各县的游击队与敌人开展了殊死的搏斗。新正县二支队被包围6天,弹尽粮绝,依然不屈不挠,顽强作战,最后终于突出重围。新宁一支队奇袭湘乐川莲花池的东北军一个连,俘敌20余人,缴获步枪20余支,战马20余匹,机枪一挺。永红保卫队攻克了底庙的敌军据点,极大震撼了敌人。

1936年9月,习仲勋被任命为关中特委书记,随后召开关中党的活动分子会议,讨论坚持和恢复苏区和游击战争的问题。会议决定,一是以县为单位,整顿游击队,扩大游击区。二是大力进行统战工作,争取进步中间的民团、保甲,孤立打击最反动的少数分子。三是整理各地党的工作,健全党的组织。四是恢复各县苏维埃政权。五是在敌人后方开辟新苏区。在中共关中特委的领导下,特区民军不屈不挠、顽强战斗,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取得了反“围剿”斗争的胜利,关中特区地方政权和党的组织得到恢复,泾河三区淳耀县小桥、同关、耀县、宜君、香山等地都建立了新的苏区,并肃清了大股土匪。西安事变后,关中特委决定以县为单位的红军和游击队向外出击,争取民团、保甲自动缴枪,恢复和扩大苏区,10天之内,建立了四个县的苏维埃政府,关中特区得到了巩固扩大。

10

4、关中特区的抗日救亡运动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旬邑县划为八路军募补处,县城设立了八路军办事处。抗日战争时期,旬邑八路军办事处的主要任务是开展群众工作,发展党的组织,向广大群众宣传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和各项方针政策,积极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八路军,为前线部队募集钱粮草等军用物资,做抗战动员和支前工作。1937年,旬邑县抗日救国会成立,县上设立总会,各乡镇设立分会,1938年抗日救国会改名为“抗敌后援会”。抗日救国会的主要任务是宣传中共的抗日救国主张,发动广大民众投身抗日,动员群众募捐钱粮,积极支援抗战,还要征集补充抗日部队兵源等。关中分区也建立了抗日救亡组织,积极开展抗日宣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7月下旬,关中红军部队和游击队有500名政治、军工素质过硬的战士加入了八路军一二〇师,奔赴华北抗日前线。 5、关中分区的反摩擦斗争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位于陕甘宁边区最南端的关中分区成为反封锁、反摩擦的前沿阵地。1939年1月,八路军荣誉军人学校人员在转移途中路经土桥时,遭到国民党陕西保安六团与三原、泾阳保安团2000余人的包围,并扣留了负责谈判的人员。后为避免损失,荣校伤残人员被迫退回旬邑县看花宫一带。这就是国民党一手制造的土桥事件。

1939年5月,国民党旬邑保安大队暗杀了八路军荣校采购员陈应通,当荣校派人去谈判时,国民党旬邑县长张中堂又密令杀害了关中分区参谋张科科。5月25日,荣校30多名学员去国民党旬邑县政府请愿,要求交出杀人凶手,结果遭到保安六团的开枪射击,当场打死伤残学员9名。同时,张中堂又调集大队人马进攻关中分区保安独立一营。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荣校学员奋起抗击,独立一营也加入战斗,双方激战7天7夜。后来,国民党调来陆军28师的81、82两个团增援,在敌众我寡情况下,独立营和荣校学员被迫撤出县城。出城时,荣校的17名重残人员掉队,被国民党保安队逮捕后残酷杀害。这就是著名的“旬邑事件”,也叫“五? 二五事件”。土桥事件、旬邑事件拉开了国民党顽固派和关中分区军民摩擦与反摩擦斗争的序幕。1939年9月上旬,关中分委第二次党代会决定,关中分区以“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

11

倒退”和“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为原则进行反顽斗争,守好边区的南大门。1940年1月21日,关中分委书记兼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习仲勋,做了题为《关于关中分区的反摩擦问题》的报告,详细分析了关中分区面临的形势,提出了反摩擦斗争的策略和方案,主张以政治进攻为主,以打垮反动基础和扶植进步力量为标准。

从1939年底到1943年7月,国民党顽固派先后在关中分区发动了三次反共高潮。1940年3月30日,旬邑国民党预备第3师补充团1营突然用火炮轰击分区机关所在地马家堡,迫使关中分区党政首脑机关紧急转移。6月,分区领导机关转移至阳坡头。此后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摩擦不断加剧,先后向关中分区进攻64次,抢劫骚扰38次,占领了正宁、宁县等5个区40多个乡。为了粉碎国民党顽固派的武装挑衅,反击顽固派的蚕食,关中分区军民奋起抗争,进行坚决的反摩擦自卫斗争,各地迅速组织游击队,整顿自卫军,加强盘查放哨,实行坚壁清野,并接连取得了胜利。在分区坚决的军事斗争下,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有所收敛,振奋了全分区军民的信心,保卫了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 6、爷台山反击战

1945年7月,在抗战即将胜利的前夕,国民党顽固派公然调集11个师,向陕甘宁边区大举进犯。7月21日,国民党36军暂编59师、骑兵2师向爷台山关中分区保安纵队、关中警卫队、警1旅3团和新4旅771团发动突然攻击。我军坚持战斗七个昼夜后,撤出战斗。国民党占领爷台山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群众损失高达4500万法币。为了反击国民党的攻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成立以张宗逊为司令员、习仲勋为政委的爷台山反击战临时指挥部,地址设在马栏镇。习仲勋和关中地委同志商定了拥军支前方案,发出了《关于保卫关中制止内战的紧急指示》。关中分区各级政府积极行动起来,组成联合战地工作团,负责各种支前工作。8月8日,参战部队全线出击,经过3天激战,重创国民党暂编59师,全歼入侵之敌5个连,俘敌100余名,缴获轻重机枪19挺,终于夺回了爷台山,收复了全部失地,取得了爷台山自卫反击战的彻底胜利。

12

7、解放关中

1945年8月,警1旅兼关中警备司令部改为关中军分区,先后隶属关中地委和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西北军区领导。1947年3月19日,国民党胡宗南部侵占延安后,企图消灭中共主力,于是对关中分区进行反复“清剿”。为配合西北野战军作战,中共关中地委把关中国统区划分为西府、渭北、直属三个游击区,开展游击战争。1947年9月,关中军分区决定成立路东临时指挥所。1948年2月,路东临时指挥所改为路东游击总队。

1947年5月,在中共陕西省工委的领导下,中共秘密党员马志超率领国民党旬邑县保安大队起义,旬邑县城解放,关中游击队旬邑县游击支队成立,下设3个大队,共100余人。8月,旬邑游击支队改编为旬邑县独立营,马志超任营长,陈德奇任教导员。1948年2月,关中游击总队旬邑县支队一部分编入关中警1旅3团,一部分改编为旬邑县武装大队。同月,路东临时指挥所改为路东游击总队,划归中共西府地委和西府军分区领导。

关中军分区成立后,对国民党军队的清剿进行了英勇地搏杀,据不完全统计,从1946年8月至1947年2月,总共毙伤俘虏敌人1700余人,平毁碉堡40多座,封锁线75公里,收复了30多个村镇,解放边境群众3万多人。

1948年4月7日至12日,西北野战军1、2、4、6纵队集结在马栏地区,14日彭德怀在马栏召开旅以上干部会议,部署西府战役,下达进军宝鸡的作战命令,16日参战各部分左、中、右三路向西府进军,经过20多天的奋战,西北野战军行程近千里,一度解放了西府地区14座县城,重创国民党4个整编师,歼灭1个师部和6个团,还有地方武装2.19万人。5月21日西府战役结束,西北野战军转入马栏、转角休整。

1949年2月,国民党旬邑县长兼保安团团长郝登阁率领保安团400多人投诚起义,进入关中分区所在地马栏。从此,旬邑全境解放。4月,关中地委改为三原地委,隶属中共中央西北局领导。随后,三原地委从马栏镇移驻三原县城。

13

(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马栏是培养革命人才的摇篮。为了建设关中,培养人才,关中分区在其辖区内建立学校,开展国民教育和社会教育。1937年7月后,陕北公学、鲁迅师范学校、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学校、八路军荣誉军人学校先后在这里建校,为中国革命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有用人才。 1、关中分区国民教育的蓬勃发展

1938年到1939年,关中分区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中,小学教育得到蓬勃发展。完全小学由4所增加到9所,有学生400多名;初级小学由170所增至243所,学生7000余名;举办冬学班200余期。1942年,按照“减少数量,提高质量”的要求,将140所学校合并为117所。1944年,分区提出了“民办公助”的办学方针,分区各县小学教育和冬学、夜校、半日班、识字班等纷纷出现,兴起了民办学校的热潮。至1944年底,全区共有完小4所,中小9所,普小21所,民办学校99所,夜校62所,读报识字组282个。 2、干部教育培训制度的形成

1938年10月,习仲勋在关中分区建立了干部学习教育制度,将在职干部工作学习相结合并制度化。1940年3月,为保证干部教育培训质量,关中分委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干部学习的指示》和《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指示》,对关中分区的干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组织形式、奖惩制度等等作出具体的安排。关中分区的在职干部教育,以文化为主,分为业务、政治、文化、理论四个方面。在教育方式上,根据干部的文化程度选择甲乙丙丁四类课程,实行日学两小时制度。与此同时,关中分区充分利用农闲时节,先后举办地方干部培训班7期,每期半年,对320余名区乡干部进行文化教育、农村政策教育和政治形势教育。 3、干部学校的创办和发展

关中分区的革命干部学校,主要包括鲁迅师范学校、陕北公学、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学校、八路军荣誉军人学校等。

14

鲁迅师范学校 1937年1月,中共中央进驻延安,为培养革命干部改变陕北文化落后面貌,经徐特立申请,毛泽东批准成立鲁迅师范学校。1938年3月,为了防止日寇进扰,学校从延安二道街迁往关中分区新正县马家堡(今属旬邑县)继续办学,校长是林迪生。鲁迅师范学校主要吸收边区学生,也收少量的国统区学生,教学任务是为边区培养师资,推动边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旬邑办学期间,鲁迅师范学校共招收5个班,学员500余名,从成立到撤销,学校共毕业学生达到1093人,为陕甘宁边区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陕北公学旬邑分校 1938年7月7日,陕北公学旬邑分校在看花宫村开学,校长李维汉,书记申力生,教务部长邵式平,政治部主任周纯全。10月,学校学生增加到1700多人。1939年1月,陕北公学总校从延安迁来与分校合并,成仿吾任校长。陕北公学教学分为高级队和普通队,高级队学制一年,普通队学制四个月。学校教学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课程设置为七分政治、三分军事。在旬邑办学的一年时间里,陕北公学先后办了54个队,培养了6000多名抗战干部,吸收3000多人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学校 1939年9月,陕甘宁边区教育厅决定开办一所中等师范学校,由刘端棻、王伯勋、安已未三人到马家堡负责筹建。1939年10月底,成立“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学校”筹备委员会,1940年3月15日开学典礼举行,正式宣告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学校诞生。中共关中分区党委书记习仲勋兼任校长,刘端棻任副校长。学校共有教职员工24人,下设教务、生活、事务三个处,编有师范、预备两个队,后又增设妇女队和特别班。1943年初,“二师”改名为“关中师范学校”,归属关中行政公署领导,驻地依旧在马栏。1948年8月,关中师范学校与彬县中学合并,改称联合中学。关中师范学校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在“二师”成立后的8年间,学校屡经搬迁,坚持“敌来我走,敌走我办,边走边办”的方针,出色完成了教育厅规定的教学任务,为革命和建设培养了大批的优秀干部。

八路军荣誉军人学校 这是我党创办的一所残废军人学习疗养的学校,1935年12月在泾阳县安吴堡建立。“荣校”原为中央卫生部下属的第五残废医院,1938年春更名为“荣誉军人教导院”,何长工为院长,王群为政委。当时的荣院残废人员达2800余人。进入抗战艰苦时期,前线伤残人员增多,加之国民党反共摩擦

15

不断加剧,教导院于1939年年初迁往旬邑坪坊、看花宫一带。1月22日,土桥驱辱伤兵事件发生后,荣誉军人教导院改名为八路军抗日荣誉军人学校,校长兼政委王群,下设秘书、校务、政治、教务四个处和一个警卫连。全校学员1600人编成三个队和一个疗养所。1940年2月,国民党顽固派掀起新的反共高潮,“荣校”奉命迁往甘泉县下寺湾。6月,“荣校”迁入延安,改称陕甘宁边区荣誉军人教养院。“荣校”存在的1年4个月里,学员们以身残志坚的革命意志和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给关中分区各界群众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4、关中分区的文化事业

关中分区的文化事业,兼顾服务战争、促进发展、开启民智的基本需要,开展的有声有色。

《关中报》创刊 1940年4月12日,由习仲勋题写报头的《关中报》创刊,关中分委常委、宣传部长高仰云兼任社长,胡炎任主编,每周出四开两版,为油印周报。关中报社与新华社关中支社是两个牌子一套人马。报纸内容主要有国内外新闻、边区建设、对敌斗争新闻,文章短小精悍,通俗易懂。1941年9月,《部队生活》和《关中报》合刊,改为五日刊、四开版的石印版报纸。报纸的发行量也由最初的400余份增加到800多份,1945年时达到了1400多份。1950年4月,根据中央以及西北局的指示精神,《关中报》停刊,结束了历史使命。在历经10年的办报历程中,一共出版了700多期,发行达到58.6万份。由于紧密结合不同时期党的中心工作,《关中报》获得了人民群众的良好口碑,被誉为“黄土地孕育的红奇葩”、“战火中飞出的金凤凰”。

八一剧团的创立 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的八一剧团是由“七月”、“关警”、“关中”三个剧团合并而成的。“七月”剧团是1939年7月1日在泾阳县云阳镇成立的,是中共陕西省委直接领导的剧团。“关中”剧团是关中分区行政公署领导的剧团,1939年秋在新正县马家堡成立。“关警”剧团是1940年秋在新正县阳坡头成立,隶属关中分区保安司令部。1942年1月,“七月”、“关警”、“关中”三个剧团合并,在马栏镇成立了关中八一剧团,隶属关中分区领导。王维之任协理员兼团长,石生芳任副团长,卫新任党支部书记,下设团务委员会、教育股、总务股和演出队等机构。剧团成立后,聘请蒲城“景化社”的赵德蒲和西安

16

易俗剧社的周玉民为导演和教练,精心排演节目。1942年冬,八一剧团为延安西北局高干会演出,剧目有《民族魂》、《石达开》和《三滴血》等,演出非常成功,轰动了整个延安。抗战胜利后,剧团及时上演了一批反对内战、争取和平的秦腔剧目,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1947年3月,蒋介石进攻陕甘宁边区,剧团被迫离开马栏,开始了不断转移的历程。剧团一边转移,一边演出,一边打阻击,展现了革命的热情和坚强的意志。1948年10月,剧团改名为关中分区文艺工作团,后又改为三原分区文艺工作团。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陕西省文艺工作团,1953年改建为陕西省秦腔实验剧团,1955年4月,剧团与西北戏曲研究院合并,成立了陕西省戏曲剧院。 5、繁荣群众文艺

关中文艺形式众多,历史悠久,秦腔戏曲、民歌舞蹈、民画窗花、秧歌唢呐、剪纸皮影等等源远流长,异彩纷呈。为了发挥好关中文艺深厚的底蕴,激发群众的抗日热情,坚定抗战信心,关中分委决定以秧歌运动为名发起群众性的文艺运动。关中分区所属各县迅速成立秧歌队、社火队等群众文艺团体。秧歌队几乎遍及关中每一个村,平均1500人中就有一个秧歌队。各个秧歌队都根据本村的现实生活自创新秧歌进行自我教育。在群众文艺运动中,民间艺人和群众把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恨和对中共及人民军队的爱,用民歌、顺口溜、戏剧等形式表现出来,创作出一批优秀的作品。例如《新开荒》、《九一八》、《救国公粮》、《反对摩擦》、《保卫边区》、《大生产运动》、《百团大战》、《改造二流子》、《劳军歌》等等。逃荒难民汪庭有为表达对边区政府的拥护和爱戴,自编自唱了《绣荷包》,习仲勋听后大加赞赏,推荐到延安为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演出。1944年,汪庭有出席了陕甘宁边区文教群英大会,荣获“特等艺术英雄”称号。后来经过诗人艾青的修改,成为脍炙人口的《绣金匾》,传唱遍整个陕甘宁边区。

17

面发展;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坚持代表民意,倾听民声,关注民生,才能保持社会的良性、和谐发展状态,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一种不畏艰险、顽强拼搏、奋发有为、昂扬向上、锐意进取的创造精神,是崇尚艰苦朴素、勤俭节俭的高尚品德和保持生机勃勃、乐观向上的工作作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事实上也是关中分区军民建设与巩固关中分区的强大的精神动力。1940年后,在分区被国民党数十万大军层层封锁围困,连一粒粮、一尺布都进不了边区的情况下,分区军民正是凭借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战胜了困难,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各方面的事业都呈现出了蒸蒸日上的兴旺发达的气象。1941年夏关中分区迁驻马栏后先是散居当地农家,后来分区党委组织机关干部、驻地部队自己动手相继开挖了三百多孔窑修路,建起了红军医院、被服厂、修械厂、仓库,在此后的大生产运动中又建起了大礼堂、小会议室、工字房和七孔桥。分区各级政府工作人员不发薪俸,实行津贴制度,收入不超过普通工人工资的水平,但在工作中却能表现出模范作用。分区政府每月办公费30元,县政府每月办公费用平均在20至30元之间,乡政府只有1元。但各级政府办公费的财政簿上却从无赤字,整个乡政府内只有乡长一人脱离生产,每月收入就是上述规定的津贴费。在少拿钱多做事,甚至不拿钱也做事的原则下,为抗日的事业及人民的利益而奋斗。正是凭借着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关中分区的党战胜了一个又一个不可想象的困难,卓越地完成了分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一系列任务,把分区建设成为了一块民主的模范的革命根据地。关中分区的历史昭示我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失,它是共产党人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优秀品格和经受考验、实现人生价值的道德风范的体现。只有保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政治本色,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共克时艰,脚踏实地、锲而不舍地工作,才能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2008年胡锦涛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讲话中也强调指出:“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我们党靠艰苦奋

33

斗起家的,我们的事业是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的,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是靠艰苦奋斗去开创、去实现。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长期奋斗、顽强奋斗、不懈奋斗”。可以预见的是,在如今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前进的道路上仍将会面临着许多困难,但是只要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懈怠、不折腾,脚踏实地,艰苦奋斗,万众一心,迎难而上,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指日可待。

3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6k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