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第七册《敦煌莫高窟》(第一课时)教案

更新时间:2024-04-08 23:4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浙教版第七册《敦煌莫高窟》(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5自然段。

2、能给各段找出重点词句,正确理解各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3、感悟敦煌莫高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为我国璀璨的古代艺术而骄傲。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营造氛围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在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就是敦煌莫高窟。今天,让我们通过品读课文,去触摸莫高窟,去欣赏莫高窟,去感受莫高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词语和句子多读几遍。

(2)结合具体的语句理解词语的意思。 (3)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莫高窟哪些方面的情况?

2、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1)分节指读课文。

(2)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莫高窟哪些方面的情况?

三、精读课文,指导点拨

1、指导学生精读“塑像”一段。(第2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这段内容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

(2)哪些词语写出了塑像的这个特点?围绕这个特点描写了哪些彩塑?

(3)谈谈自己印象最深的彩塑。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小组合作学习“壁画”一段。(第3—5自然段)

(1)总结学习“塑像”的方法:①朗读课文,

反思

该教案依然体现着“知识中心论”“教师主体论”的思想,只在语言形式上兜圈子,语言文字失去灵魂、失去生命而暗淡无光,步入排列组合文字游戏的死胡同。体现在:

一、三个维度体现不足 该教案的“教学目标”,第一二两条仍然强调的是知识与能力的要求,第三条涉及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但在教案中落实不够到位。显然,这样的教学目标不能统领现代的语文课堂教学,不能构建一个三个维度的立体的新型教学模式。该教案中只注重了理性的分析,没有很好地让学生去读书。关注的是教师怎样教的过程,而不是关注学生怎样学的过程。

二、主体意识凸显不足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我们的课堂教学到底是以谁为中心。该教案的主体意识凸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课堂缺乏生活意识。在“激情导入,营造氛围”这个环节中,以期通过教师激昂的情感和精美的语言把学生带入情境,而莫高窟本身远离学生的生活。试想,这样导入,不但不能把学生带入学习的情境,反而更增添了陌生感,拉开了学生与莫高窟的距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局外人。其次,课堂缺乏问题意识。在整个教学设计中,

画出该段中的重点词句,说说壁画的特点。②说说课文介绍了哪些壁画,谈谈自己印象最深的壁画。③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分小组合作学习“壁画”一段。

(3)小组汇报学习情况,教师适时进行点拨。 不给学生去质疑,这样的教学怎么能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呢?再次,课堂理性化、程序化。从提出读书要求到检查读书情况,从指导精读①出示重点句“敦煌的壁画,像朵朵盛开的鲜花,艳丽多姿。”思考:盛开的鲜花是怎样的?课文怎样写出了敦煌壁画的“艳丽多姿”?(让学生知道可以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表现壁画内容的丰富多彩。)②抓住4、5自然段感知“艳丽多姿”:让学生选择最想读的句子美美地读一读。③出示句子“其中一个梳着发髻的女子,( )着腿,( )两臂,把琵琶高高地( )脑后,( )琴弦。”让学生填一填,感受课文用词准确、表达有序的特点,体会少女舞姿优美动人。

(4)指导学生背诵4、5自然段。

四、拓展练习,指导提升

1、出示莫高窟壁画中的“五台山图”,指导学生观察。

(1)谈谈观看“五台山图”的总体感受。 (2)说说“五台山图”上画了哪些内容?有什么特点?

(3)说说给自己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

2、将自己观察到的、体会到的、感受到的写下来,注意学习围绕重点词句写具体的方法去写。

3、组织学生交流。

五、总结谈话,学习评价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但了解了敦煌艺术的特点,感受到敦煌艺术的博大精深,而且我们还学会了怎样读书,学会了围绕重点词句写具体的写作方法,为我们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到合作学习,从读法指导到写法实践,一切主动权都掌握在教师的手中,课堂教学只是在走一个程序化的过程,学生没有权利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去研究,没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去学习,只能被动地配合教师完成任务。

三、言语感悟深入不足 该教案中言语感悟的策略是:先朗读课文,划出中心句,说出哪些词语写出了“塑像”的特点;再搞清楚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塑像”;然后谈谈自己印象最深的艺术形象;最后练习朗读课文。好端端的语言被解剖得支离破碎,试图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的能力。其实,这样的策略只会导致学生诵读不足,只停留在“语表层”,没有进一步地穿透“内蕴层”;咀嚼不足,没有经过揣摩咀嚼语言,得到的是教师强塞给自己“教参”上现成的结论;欣赏不足,理性说明太快,不能倾注自己的情感,披文入情,审美体味。

浙教版第七册《敦煌莫高窟》(第一课时)新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学会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5自然段。能给各段找出重点词句,正确理解各自然段的主要意思,了解敦煌莫高窟艺术的特点。

2、情感态度:感受敦煌艺术的博大精深,体会敦煌艺术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为我国璀璨的古代艺术而骄傲。

3、过程方法:学会自主学习课文,读懂课文的内容;学会提出问题,与他人合作确立小组研究的问题;学会搜集、筛选资料,给课文配上音乐和讲解词。

教学过程:

一、设境谈话,激情导入

师:在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古代劳动人民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创造了许多闻名于世的奇迹,巍峨屹立的长城、规模浩大的秦始皇兵马佣、还有著名的佛教四大名窟。(板书:四大名窟)出示课件:观察这些石窟有什么共同特点?( 都是开凿在陡峭的山壁上)

师:这四大名窟分别是被誉为“东方塑像馆”的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被誉为东方的罗马石雕的山西大同的云岗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和甘肃的敦煌莫高窟。其中又数敦煌莫高窟最有名气。它是我国,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它获得了如此多的荣誉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词语和句子多读几遍。 (2)结合具体的语句理解词语的意思。 (3)读完课文,你最想了解的是什么呢? 2、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1)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

(2)用一两句话说说莫高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针对课文不明白的地方,你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吗? 2、学生汇报,老师相继点拨,能解决的问题当即解决,有些问题可供学生课堂选择研究。如:莫高窟塑像的特点,壁画的特点等。

3、你打算怎样去解决问题?

4、我们不急着去回答这些问题,先把描写莫高窟塑像、壁画的内容找出来读一读。

四、精读品味,点拨提高

1、你想读哪一段内容?(根据学生情况随即进入) 2、品读“塑像”一段。

(1)朗读感受:莫高窟塑像给你的总印象是什么?

(2)品味体验:读读课文,说说你最欣赏的是哪一句?为什么?

(3)对话追问:同学们,我们学语言品味语言还不够,还要学会和课文对话,课文这样描写想告诉我们什么?学会追问我们的古人,他们塑造这惟妙惟肖的艺术形象,表达了他们怎样的内心世界呢?

(4)美读感悟:你能把自己对莫高窟塑像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吗? (5)配乐朗读“塑像”这一段。

(6)欣赏影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感受莫高窟的塑像。(补充资料:敦煌莫高窟的彩色塑像神态各异,造型逼真。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其中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看到这一尊尊栩栩如生的彩塑,游人无不赞叹。)

(7)想象说话:如果你站在莫高窟塑像面前,你会怎样啧啧称赞?

3、总结言语感悟的策略:朗读感受→品味体验→对话追问→美读感悟。 4、自主品读“壁画”一段,读后汇报交流。

5、欣赏莫高窟壁画的影片:品读了课文,欣赏了影片,此时此刻,你站在莫高窟壁画面前最想做的是什么呢?

6、语言积累:你喜欢哪一段就读一读、背一背。

五、诱发兴致,深入探究

1、播放自行制作的课件,内容根据课文定,但只有画面,没有讲解。你觉得老师做的这些画面用来上课给小朋友看,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需配上讲解和合适的音乐)

2、老师想请你们大家来给画面配上讲解的声音,课文作为讲解台词。分几个人作介绍。

(1)你们看,要请几个人讲?为什么?(明确课文分三段) (2)你愿意讲哪个内容?

(3)想想一名好的讲解员或导游必须符合哪几个条件?(或:你对自己的讲解有什么要求?)

(4)如果你能比课文中的文字讲得更生动具体,就更了不起,老师支持你! (5)尝试讲解,点拔引导。 3、选配音乐,陶冶情感。

(1)你想,这些画面,我们配上什么样的音乐比较合适?(启发:课文最后一句话可以作为依据)

(2)教师播放几段不同风格不同器乐演奏的曲段,让同学们听后择一段。 (A、小提琴曲《新疆之春》B、古琴曲《高山流水》C、笛子独奏……) 4、再播课件,激发想象

该课件有讲解有音乐,声情并茂:看看这些塑像和壁画,你想到了什么? 六、课外拓展,练习写作

请同学们课后去观赏一幅自己喜欢的图画,仿照第4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dg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