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翻译和逻辑判断

更新时间:2023-03-08 07:36:44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科技翻译和逻辑判断

科技翻译不仅仅是个语言问题(词汇、语法、修辞等),它还牵涉到许多非语言方面的因素,逻辑便是其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苏联语言学家巴尔胡达罗夫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John is in the pen ,任何人也不会把句中的pen译为笔,而只能译为“牲口圈”,因为“人在钢笔里”是不合事理的。这说明在翻译中常常会碰到需要运用逻辑来判断和解决一些似乎不合逻辑的语言现象,这里说的逻辑判断,主要是指对原文语言思维逻辑的判断和译文的技术逻辑的判断。

例如:

1. Summary must be a condensed version of body of the report, written in language understandable by those members of mine management who may not be specialists in the field of rock testing, but who are nonetheless responsible for the work.

原译:摘要必须是报告的编写本,要以矿山管理部门人员能够理解的语言编写,这些人虽不是岩石试验方面的专家,但他们对这方面的工作负责。

分析:我们先来看一下原文的语言:两个“who-”定语从句,第一个可以看作表示原因的状语从句,第二个是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对先行词进行补充说明,but不是单纯的转折,而是和第一个从句中的not呼应,意思是“而是”或“只是”。由此,本句的意思已经比较明朗了:所以要以非专家的语言编写,是因为这些管理人员不是专家,而不是因为他们对这方面的工作负责。

现译为:摘要必须是报告的编写本,要以矿山管理部门人员能够理解的语言编

写;他们虽然负责岩石试验工作,但不是这方面的专家。

2. The 20th century will not be remembered as the era when space was conquered, or the power of the atom, harnessed, but that in which were made the first machines having intelligence.

原译:将来人们回忆起20世纪的时候,不会把它看成是征服了太空和利用了原子动力的世纪,而是看成制造了首批具有智能的机器的世纪。

分析:对上面的译文进行逻辑判断时,首先看中文表达和所述事情在逻辑上是否有问题,我们感到有问题的是,究竟是把20世纪看作是什么样的世纪合适,是制造了首批智能机器的世纪,还是征服宇宙的世纪或原子能利用的世纪,我们常说:20世纪是征服宇宙的世纪,或者说,20世纪是原子能世纪,在发现译文不符合逻辑后,要注意研究原文语言。原句中的but= (unless)相当于表示否定意义的连词,含义是“如果不??”。其次,我们还要正确理解remember as ??这个补语的含义并恰当选择翻译表达形式。在翻译中常译为“把??叫做??”(称??为??)。此外,句中所说的the first machines, 通常是指electronic computers 而言。从技术逻辑上看,当今世界,如果没有具有智能的计算机一类机器,火箭就不能上天,原子能生产就无法控制。(即:A spacecraft cannot leave the earth and go to the moon without computers.)经过上述分析后,可提供如下译文:

如果在20世纪世不制造出具备智能的首批机器,我们就不会称为20世纪为征服宇宙的世纪或者称之为原子能利用的世纪。

上句也可采取“否定+否定=肯定”的翻译处理形式翻译:

只有在20世纪制造出了具有智能的首批机器,我们才会将20世纪称为征服宇宙的世纪或利用原子能的世纪。

可见,就科技英语而论,理解原文的过程,在多数情况下,是一个语义辩认,语法分析和逻辑分析三方面交互作用的过程,而不单单是一个逻辑分析的过程,请看下面的例句。

3. Shortly before the uninhabited space station reached orbit in May 1973,aerodynamic pressure ripped off a meteoroid and heat shield.

原译:在1973年5月无人空间站到达轨道前不久,空气动力压力扯破了一个流星体和挡热板。

分析:首先,从逻辑上看,说:“空气动力压力扯破了一个流星体”,是不合事理的,荒谬可笑的。其次,从语言上看,不定冠词a是说明shield的,而不是说明meteorlid的。否则,无法解释在名词shield 之前为何没有冠词。通过逻辑分析和语言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名词meteoroid和名词heat原来都是名词shield 的定语。A meteoroid and heat shield 的意思是:一个防流星体和防热的护罩。

综上所述,无论是理解原文的过程,还是寻求适当的汉语表达形式的过程,都是跟判断打交道的过程。科技英语因其专业特点及其相关背景知识,逻辑判断在我们进行译文处理时,显得尤其重要。语言具有民族的特点,而判断则具有全人类的性质。因此,掌握逻辑学里某些关于判断的知识,对于透彻理解原文,减少翻译错误,提高译文的质量,无疑是不少好处的。

英语翻译之英语谚语的译法

《辞海》说:谚语是“熟语的一种,流传于民间的简练通俗而富有意义的语句,大多反映人民生活和斗争的经验。”《现代汉语词典》说:谚语是“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泽尔巴赫说:“谚语是凝结的群众智慧。”英国政治家约翰·罗素说:“谚语是一个人的才智,也是许多人的才智。”

学好谚语,对于英语的提高非常有帮助,一些谚语如果能够做到信手拈来,会让你的文采增色不少。比较谚语的中文和英文,也会让你体会到不同文化之间很多道理都是相同的。有的智慧是如此的相似,简直如出一辙。不得不感慨人类之伟大。

1.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2. Dripping water wears away stone.

水滴石穿。

3. Where there's a will, there's a way.

有志者事竟成。

4. A good beginning is half done.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5. 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事实胜于雄辩。

6. A fall into a pit, a gain in your wit.

吃一堑,长一智。

7. A hedge between keeps friendship green.

君子之交淡如水。

8. A good book is the best of friend, the same today and forever.

好书正如良友,会让你受益终生。

9. A good conscience is a soft pillow.

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

10. Let bygones be bygones.

既往不咎。

11. Fear always springs from ignorance.

恐惧源于无知。

12. He who risks nothing gains nothing.

收获与风险并存。

13. Necessity is the mother of invention.

需求是发明的动力。

14. There is no general rule without some exception.

任何规则均有例外。

翻译:口译必备十个经典句型

来源:中国英语网

1. leave sb the choice of ... or ... 要么?,要么? (选择类经典句)

Our cruel and unrelenting enemy leaves us the choice of brave resistance or the most abject submission.

敌人冷酷无情/铁石心肠,我们要么顽强抵抗,要么屈膝投降。

The age of 30s leaves you the choice of marriage or remaining a bachelor.

年过三十,要么成婚,要么单身。

2. be the instrument of sth 引来某事物的人或事 (使动类经典句)

能够让你幸福,我愿意付出我的一切。

If I can be the instrument of your happiness, I will sacrifice all my belongings.

3. it was the memory / memories of 追溯到? (回忆类经典句)

Perhaps it was the memories of the 1964 Tokyo Olympics and the 1988 Seoul Olympics, which were considered turning points in their nations' development.

追溯到1964年东京及1988年汉城举办的奥运会,可能分别被视为日韩两国发展的转折点。

It was the memory of 1945 Hiroshima and Nagasaki suffered from the attacks of atomic bomb, from which originated the term of \

追溯到1945年广岛和长崎遭受原子弹攻击,从而形成了“零地带”这个术语。

4. on the premise / ground / prerequisite / proposition / hypothesis / presuposition that 基于一个前提? (假设类经典句)

中国政府在宣布实行和平统一的方针时,是基于一个前提,即当时的台湾当局坚持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The Chinese declared to implement the policy of peaceful reunification on the premise that the then Taiwan authorities maintained that there is only one China in the world and Taiwan is only one part of China.

Advice to investors was based on the premise that interest rates would continue to fall.

对投资者的建议是以利率会继续下跌为根据的。

5. be bound to 必定?;一定? (意愿类经典句)

西部大开发一定能成为沟通世界各国和中国的一座桥梁,促进中国和世界经济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The Great Western Development is bound to be a bridge between China and the rest world, promoting the commo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China and the world at large.

Just wars are bound to triumph over wars of aggression.

正义战争必然要战胜侵略战争。

6. a matter of sth/doing sth 与?有关的情况或问题 (描述类经典句)

Considering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made by the same man eight years apart. \a poor country as it will be a matter of having poor skills.\

请思考一下同一个人现在及八年前说的话。“说到底,‘贫穷’与其说是生活在贫穷的国家里,还不如说是技艺不精。”

Dealing with these problems is all a matter of experience.

处理这些问题全凭经验。

7. This is the similar case with/when 这恰如;正如;也会 (比较类经典句)

这恰如我们虽然看不懂莫扎特乐曲的总谱,却照样能同它的主旋律产生共鸣,

击节称赞。

This is the similar case when the main melody can evoke a strong echo for us to clap our hands in admiration despite our disability to understand the score of Mozart's musical pieces.

除此以外,老百姓的服务性消费,如教育,信息,旅游等消费也会大量增长。

Besides, this is also the case with the citizen's expenditure such as education, information, traveling.

8. be exemplified by 这一点也证明了?;这点反映在以下事实:? (举例类经典句)

This American desire to keep the children's world separate from that of the adult is exemplified also by the practice of delaying transmission of the news to children when their parents have been killed in an accident.

如果父母在事故中丧生,人们总是晚些时候才告诉孩子们,这一点也证实了美国人想把儿童的世界和成人的世界隔离开的愿望。

美国人想把儿童和成人的世界划清界限,这一愿望还反映在以下事实:如果父母在事故中丧生,人们总是设法晚点将消息告诉他们的子女。

The manual worker is usually quite at ease in any company. This is partly explained by the fact that people of all income groups go together to the same schools.

体力劳动者在任何场合通常都相当自在。收入档次不同的人上同一所学校,这

个事实多少说明了这一点。

9. constitute? (不用于进行式)是;认为 (判断类经典句)

历史雄辩地说明,中美之间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的劳动分工是最为合理和实用的国际关系。

History has proved eloquently that the division of labor based on equality and mutual benefit between China and USA constitutes the most reasonable and practical 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

My decision does not constitute a precedent.

我的决定不应视为先例。

The defeat constitutes a major set-back for our diplomacy.

这一失败是我们外交上的一次较大的挫折。

10. witness... 见证? (发生类经典句)

a time or event witnesses sth / sb in a particular situation or doing a particular thing.

经过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西部地区已奠定了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社会保持稳定,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为西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创造了有利的市场环境。

The rapid development in the past 20-plus years witnesses a relatively solid foundation in terms of material wealth and technology in the western

region of China

在下一轮的会谈中,我们将宣布中东地区永久停火协议,对此我抱有乐观态度并充满希望。

I am optimistic and hopeful that the next round of talk will witness a permanent cease-fire in the Middle East.

说说不起眼的it

在英语中,it是一个常用的代词,用于指代事或物,相当于汉语的“它”。不过,由于中西方语言的差异,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往往不能直译为“它”。如It's a desk. 应译为“这是(一张)书桌” ,而不是“它是(一张)桌子”。

其实,it看似简单,但有时由于所指不明确,会造成翻译上的困难。比如,Can you dig it?意思并不是问“你能将它挖出来吗?”这里,it并不指任何具体的事物,而是泛泛地指“情况”。因此,这句话的正确意思是“你弄明白了吗?”

又如I can't help it.的意思是“我也无能为力/我也没辙”,其中的it也指情形/局面或事态的发展。

有时侯,我们可以将it看成是习语的一部分,比如:

blow it: 出错

buy it: 愿听某人说(买东西时一般说:I'll take it/this one)

catch it: 挨骂或受罚

(be) at it: 忙于做某事

flush it: 弄砸

wing it: 毫无准备地做某事

call it a day:(一天的工作)到此为止

Easy does it: 小心/谨慎从事

在it的众多用法中,还有一种用法被称之为“假宾语(sham object,包括介词宾语)”。比如“Cool it”是叫人“悠着点”;“Bottle it!”是让人“闭嘴”;“Beat it!”是叫人“滚蛋!”。下面一些句子均含有“假宾语”的结构:

They finally legged it back to the school.

他们最后还是选择步行回到了学校。

We must brave it out no matter what they say.

不管他们说什么,我们都得坚持下去。

He then clerked it in a local bank.

后来他只好在当地一家银行当职员。

You must make a go of it.

你们一定要干得漂亮点。

They really hit it well with the natives.

他们和当地人确实相处得很好。

He reached the railway station just one minute before the train was due to leave. He cut it too fine.

他在火车临开前一分钟才赶到车站,时间压得太紧了。

I gave it to him hot and strong.

我让他吃不了兜着走。

He decided to bach it all his life.

他决定打一辈子光棍。

The Bloom family of four adults and five children pigged it in the two rooms.

布鲁姆一家有四个大人,五个孩子,他们挤着住在两个房间里。

You'll live to rue it.

你总有一天要后悔的。

Will football make it in the country that calls it soccer?

在足球被称为soccer的国家,足球能流行起来吗?

此外,英语中一些骂人的粗话也常使用it,如Hang it!,Confound it!,Damn

it!,Cram it! 相当于汉语的“该死”“讨厌”“见鬼”之类的意思。(注意慎用)

环球时报刊登文章:是谁误译了“韬光养晦”

来源: 环球时报

中美关系对两国和对世界如此重要,其健康发展经不起任何一方出现严重误判,而互相准确无误地表达自己的政策是防止误判的一个重要前提。中美学者和翻译家围绕如何理解和翻译中国外交政策中“韬光养晦”的讨论,就是一个重要例子。

其实,“韬光养晦”这四个字历史上在哪个朝代,哪一本书中首先出现,古人是否将其作为一种博弈谋略并不是今天的问题关键所在,现实问题的核心是以当年邓小平引用这四个字的时代为背景,我们到底应该怎样理解其含义,又如何准确地把中国人的这种品质翻译成外文。

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一个是中国的文化是发展的,同一个词汇或成语使用的语境是变化的,对这个成语的理解也必须跟上这种发展和变化,这方面例子很多。不论历史上不同朝代的学者是怎么理解“韬光养晦”的,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人讲“韬光养晦”,其真实含意就是不当头,不扛旗,不称霸,低调行事。

另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要按照“信达雅”的翻译传统,根据历史成语和典故所使用的现实语境,准确表达其现代含意。就像“不折腾”这句话在讲述基本国策、指具体一个单位、一个家庭或者个人行为时,因为语境不同而必须翻译

成不同的英文一样,当今时代的“韬光养晦”翻译成英文就是to keep a low profile, 甚至更进一步可以考虑翻译成to be self-effacing,而无论如何绝不能翻译成to hide one’s ability and pretend to be weak或者hide one’s capabilities and bide one’s time。道理显而易见,在经济全球化和高度信息化时代,中国哪些方面强,哪些方面弱,世人皆知,哪里需要隐藏(hide)什么,又哪里有什么东西能够假装(pretend)的!

面临国内外多方面的挑战和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特别需要对外准确表达清楚自己的真实意图,完全透明地阐述到位我们的基本观点,不给别人做出战略误判的把柄。我们必须要还现代“韬光养晦”之准确含意,解除因为误解和误译给我国造成的“阴谋论”的指责,彻底放下历史上一句成语造成的现代国际包袱。

此外,多年以来,在正式阐述我国外交政策时,我国的外交部门和对外传播权威机构一直把“韬光养晦”翻译成to keep a low profile,从来没有使用过任何带有“hide”或者“pretend”这两个字的译法,任何其他引发误解的译法要么是以讹传讹,要么是学者们的文字训练不足。

许渊冲 诗译英法大家不是院士胜院士

来源:心译中华翻译论坛

名片上赫然印着:“书销中外六十本,诗译英法惟一人。”人说许渊冲狂妄,许渊冲觉得自己狂而不妄。

“妄”是浮夸、谮越、吹牛。许渊冲纳闷,“我的书就是六十本,现在比

六十本还多,可以数一数。写六十本却说写了一百二十本才叫吹牛。”他是中国惟一能在古典诗词和英法韵文之间进行互译的专家,这一点也骗不了人。

“狂”是放达、豪迈、高行。夫子说,不得中庸,必也狂狷。在《论语》的英译本中,许渊冲把“狂”译为“radical”(激进的、奋发的),切中孔子“狂者进取”的内涵。他说,“我们中国人,就应该自信,就应该有点狂的精神。”

89岁的老翻译家许渊冲,说话爱以“我们中国人”开头。在他那里,“我”与“我们中国人”,几乎是同一个主语。

“他嗓门大、很活跃、闲不住。个人理想与国家理想一致。”何兆武说。

1941年年末,太平洋战争爆发,陈纳德上校率美国志愿空军来华支援。由于缺乏翻译,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的所有男生被集体征调到了“飞虎队”。

在欢迎陈纳德的招待会上,一句“三民主义”让语言不通的宾主双方冷了场——没人知道该如何翻译。招待会的主持人是国民党高级官员黄仁霖,他亲自上阵,把该词勉强译为:nationality,peop le 's sovereignty,people's livelihood 。适得其反,在场的美国大兵更找不到北了。

联大外文系男生当时都坐在下面。人群中只见一个剑眉入鬓的男生举起了手,然后是中气十足的“大嗓门”: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for thepeople.(民有,民治,民享)用林肯的话解释孙中山的话,宾主恍然大悟。

在西南联大,外文系的许渊冲总是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嗓门大、很活跃、闲不住,个人理想与国家理想一致”是他的同学、著名思想史专家何兆武的印象,而“有冲劲”是他的另一位同学杨振宁的评语。

他有个外号叫“许大炮”,总是心有坦荡,口无遮拦。再有棱角的人到中年之后都会被冷暖人情打磨得世故圆滑,可是直到现在,他的老同学提起他还是同样的评价,杨振宁甚至说,“我发现他像从前一样冲劲十足,如果不是更足的话。”

他评论中西文化:“希腊罗马都是小国,美国历史不长,才两百多年。中国五千年文化要走出去。”

他评说国内翻译界的现状:“‘精通’至少是要出版两种文字的中外互译作品,这也就等于外文界的诺贝尔奖了。”

他评点自己的翻译水平:“不是院士胜院士,遗欧赠美千首诗。”

他评价自己法国留学的意义:“假如我也去了美国,那二十世纪就不一定有人能将中国古典诗词译成英法韵文了。”

言下之意,深为中国翻译界捏一把汗。

《山西文学》主编、作家韩石山曾在某报发表了一篇文章批评他,题为《许渊冲的自负》。许渊冲也对答了一篇《是自负还是自信》,有理有节。投到同一报纸,对方却未予发表。老先生坦坦然地找到了韩石山,说“要不发在你们《山西文学》上吧?”对方也不是俗人,说,“好啊好啊。”于是成了朋友。许渊冲客厅里挂着“春江万里水云旷,秋草一溪文字香”的条幅,就是这位忘年交的墨宝。

这样性格的人在上世纪50-70年代会有怎样的遭遇,猜都能猜得出来。上世纪50年代“反右”时,许渊冲在北京两所外国语学院教英文和法文。他当时提了三条意见:一说毛泽东思想是应该发展的;二说斯大林肃反杀害好人太多;

三说“共产主义”翻译错了,原文没有“产”字,这是日本人翻译的,就像把“中国”译成“支那”一样,带有贬义;《共产党宣言》第一句说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幽灵”不如改为“魔影”,“徘徊”应该改成“经常出现”——因为欧洲各国不会害怕徘徊不前的幽灵。

真是胆大包天。还好当时的领导认为他说的都是“学术问题”,没有给他戴顶“右派”帽子。但从那以后,许渊冲就再没摆脱过“狂妄自大”、“学霸”诸如此类的评价。

“文革”时,“臭老九”们都站在烈日下挨批斗,别人心灰意冷,许渊冲边挨批边琢磨怎么把毛主席诗词译成英法韵文,自得其乐。他对翻译要求很高,每句都得是妙语。原诗是有对仗、有双关,那么翻译也必定有对仗、有双关。

“山上山下,风卷红旗如画。”他译做Below/Below/The wind unrolls/Red flags like scorlls.“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他译做Theskyis high /The clouds are ligh t/The wild geese flying south out of sight.音美、意美、充满节奏感。

《为女兵题照》中有句“不爱红装爱武装”,他把“红装”译为“powdertheface”(涂脂抹粉),把“武装”译为“facethepowder”(面对硝烟),恰好表现了“红”与“武”的对应和“装”的重复,滴水不漏,堪称妙绝。

结果这些好诗为许渊冲招来了“一百鞭子”,原因是“歪曲毛泽东思想,逃避阶级斗争。”一百鞭子是造反派用树枝打的,一下都不少,打得许渊冲坐都坐不下来。他的夫人照君女士只好找了个救生圈,吹足了气,给他当椅子。

“那还译不译?”

“译啊,当时只有毛泽东著作可以翻译,不但毛主席诗词,我连那些传抄的都翻译了。”

“挨打了还继续译呀?”“唉呀,闲着更难受。”

“你几乎每天一个灵感,我多年才有一个。”杨振宁说

1998年暮春,德国艺术家组成的交响乐团来京演出,演奏了著名作曲家马勒的《大地之歌》。乐曲的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名为《寒秋孤影》和《青春》,特意注明是根据中国唐诗创作。

据报载,当时现场听众中不乏专家,都没有辨别出这两章到底来自哪首诗。其后各种文化类报纸都先后刊发了这两章德文还原成的中文,同时刊发的,还有李岚清副总理的指示:“一定要尽快把德国艺术家演奏的两首唐诗搞清楚。”

《大地之歌》中的唐诗,是先由法国女作家戈谢译成法文,编入《玉书》,再由德国作家哈依曼从法文转译成德文。现在又由德文译回中文,情境几多转换,文字扑朔迷离。《寒秋孤影》中“蓝色的秋雾弥漫在湖面上,青草叶上覆盖着严霜”,“我已困倦、灯已熄灭、诱我入眠”等句子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多方推测考据,被媒体喻为二十世纪的“斯芬克斯之谜”。

“斯芬克斯”遇到了许渊冲。

据《文汇读书周报》当时的报道,《寒秋孤影》作者的德文歌词署名是TschangTsi,“许君一看就说:‘这是张继’。”他随即找出戈谢的《玉书》进行中法文比照,再按照这位印象派女诗人惯用的“拆字法”逐一分析诗中句子,终于找到了这两个章节的原型——《寒秋孤影》是张继的《枫桥夜泊》,《青

春》是李白的《客中行》。

批评许渊冲自负的韩石山在同篇文章中提及此事,说,“这是要真功夫的。”

上世纪80年代开始,许渊冲开始致力于把唐诗、宋词、元曲翻译为英法韵文。翻译诗词的难处,在于炼字,经典好诗都追求一个“工”字。许渊冲译诗,既要工整押韵,又要境界全出,古典诗词有比喻、借代、拟人、对仗,译后的英法韵文中也要有比喻、借代、拟人、对仗,几乎到了苛刻的程度,唯恐糟蹋中国文化的好东西。他的老同学杨振宁说,“他特别尽力使译出的诗句富有音韵美和节奏感。从本质上说,这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做好的事,但他并没有打退堂鼓。 ”

就是这么有趣,如切如磋、精雕细琢本是一件“苦”差事,但对于有丰沛热情和深切热爱的人反而是乐事一件。许渊冲经常对着一首诗夙兴夜寐,忧急煎迫,灵感来了又眉开眼笑,喜不自胜。他的学生、清华大学副教授余石屹回忆他在北大教书时的样子,“骑着自行车,‘腾’地一下跳下来,就跟你讨论。”

杜甫《登高》里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曾被著名诗人余光中看做无法翻译的诗句。“无边落木,‘木’后是‘萧萧 ’,是草字头,草也算木;不尽长江,‘江’后是‘滚滚’,也是三点水。这种字形,视觉上的冲击,无论你是怎样的翻译高手都没有办法的。”这句诗的翻译问题很典型,基本可以管窥在不同文化之间传达意境的难度。

余先生大概不知道,其时这句诗已经有“高手”翻译过了,而且还不止一个人。“萧萧下”是著名诗人卞之琳翻译的,三个字被译成

“showerbyshower(一阵又一阵、纷纷洒落)”;而其余部分是他的学生许渊冲

完成的,以“hourafterhour(时时刻刻)”结尾,和卞译合辙押韵、珠联璧合。

无边落木萧萧下:The boundless forest sheds 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er;不尽长江滚滚来:The end less rive rrolls its waves hour after hour.“草字头”用重复sh(sheds,shower)的译法,“三点水”则用重复r(river,rolls)的译法。音义双绝,闻者称美。

许渊冲翻译的时候爱问自己:译文中能否看得见无声的画,听得见无声的音乐?这是他对译文的基本要求。前人翻译《诗经?采薇》,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中的“依依”译做“softlysway”(微微摇摆),把“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中的“霏霏”译成“fly(飞扬)”,他看了不喜欢,觉得在“意境上和散文没什么区别”,非要达到“一切景语皆情语”。思来想去,灵感来了:“垂柳”的英文是“weeping willow ”,法文是“saulep leureur”,都有流泪的意思。顺着这个“突破口”,他把“依依”英译为“shedtear”,法译为“enpleurs”,挥泪离别之情出来了。

翻译《西厢记》是个大工程。这部被金圣叹称为“天地妙文”的奇书包罗了中国式戏剧的各种特点:铺垫、曲笔、借代、隐喻,仅杂糅在其中的各种元代俚语就够让翻译家挠头了。简单一例,张生初见莺莺,便大喊了一声“蓦然见五百年风流业冤!”什么是“业冤”,怎么解“风流”,如何让《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读者读懂这些?

许渊冲的翻译是:Who is there if not the beauty who has sown love seed in my heart for five hundred long years!(那不是她么——五百年前在我心中播下爱情种子的美人。)

《借厢》一折中,张生描述莺莺相貌:“下面是翠裙鸳绣金莲小,上边是

红袖鸾销玉笋长。”一句中两个借代——“金莲”和“玉笋”,都是极具“中国特色”的词汇,直译过去就会韵味尽失。许渊冲在英文中找到了同样有文化特色的词汇“lily-like(百合花般的)”来对应“金莲”,用 “taper(逐渐尖细的)来描摹“玉笋”,真就以韵文译韵文,以特色对特色。

到上世纪末,许渊冲已经出版了译著近60本,而到现在为止,他的作品已破百本大关,涵盖了汉英、英汉、汉法、法汉四种类型。英译《楚辞》、《诗经》、《西厢记》、《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中国不朽诗三百首》几乎一气呵成。老同学杨振宁对他笑言,“你几乎每天一个灵感,我多年才有一个。”

“银锭桥空 金丝巷冷”谁来翻译中国

来源:心译中华翻译论坛

2010年11月29日,杨宪益追悼会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银锭桥空,金丝巷冷”,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敬献的挽联这样写道。而杨宪益身后,空寂与冷遇的,又岂止他居住过的一个后海,一个小金丝胡同。文学翻译本来就是寂寞的事业,季羡林、杨宪益两位获得过“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的老人在一年内相继去世,他们身后,翻译界迎来一个更加凋零的冬天。95岁的杨宪益于11月23日因淋巴癌在北京去世,人们将“大翻译家”“中西文化的桥梁”“几乎翻译了整个中国的人”这样的头衔送给这位老人,不过,他生前似乎更习惯称自己为“翻译匠”。

1915年,杨宪益的母亲在他出生前的一个夜晚梦见一只白虎跃入怀中。算命先生告诉她,这既是吉兆又是凶兆:这个新生儿在经历重重磨难和危险之后,

将会成就辉煌的事业。“我不知道自己一生的事业是否算得上辉煌??在过去七十余年生涯中,我确实经历了重重磨难。所以,那位算命先生尽可以说他的推算大致不差。”杨宪益在自传《漏船载酒忆当年》中说。

“文革”中4年牢狱,唯一的儿子在英国自杀,这些算得上磨难,而从1930年代起开始翻译《离骚》、《史记》、《资治通鉴》、《红楼梦》,并将中国新文学介绍到西方,这样的事业也应该称得上辉煌。当年外文局评每月100元特殊贡献津贴,其中却并没有杨宪益,一位同事说,“要是杨宪益没有特殊贡献,局里就没有特殊贡献的了。”

“无所谓,我哥他总说无所谓。”杨宪益小妹、《呼啸山庄》译者杨苡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但在翻译工作上,他锱铢必较。“他有时候自己加很多注释,没把握的地方全列举出来。”与杨宪益结识20余年、原译林出版社社长李景端说,“这个地方根据什么地方来的,还有哪几种理解,他把不同的来源在书里如实地讲出来,很负责,不是一家之言。”“大跃进”时期,杨宪益与英国妻子戴乃迭曾用10天译完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没有充裕的时间译得更好些这件事让他一直感到遗憾。

“卅载辛勤真译匠,半生漂泊假洋人。”“或称翻译家,实不敢当,翻译匠则还可以当得。假洋人者,真中国人也。”杨宪益说。

全国翻译资格(水平)考试英译汉方面应重视的问题

陈炳发 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英语专家委员会委员

有幸多次参与国家人事部组织、外文局实施并管理的全国翻译资格(水平)考

试的阅卷、质检工作,我发现,一些考生翻译水平还是不错的,但对于翻译的基本常识缺乏了解,不知道如何规范地处理数字、人名、地名、机构名、缩略语以及其他问题,因而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个人的成绩。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一些考试中常见的“雷区”,可能对考生提高考试成绩有所助益。

一、数字

关于数字用法的问题,国家主管部门已有具体规定,各翻译出版机构以及一些国际组织也有自己的专门规定。有志于从事翻译职业的人应该对这些有起码的了解。

一般的规定是,对于纯粹属于计量或统计范畴的数值,无论原文是否使用阿拉伯数字,译文一般用阿拉伯数字。例如:原文“654,321,000”,译文中照抄“654,321,000”即可;不能译为6亿5千4百32万1千。原文“fifty million”,可译为“5 000万”;不能译为“五十百万”,或“50百万”。对于万以上数字,中文一般以“万”和“亿”为单位;原文“half a billion”,可译为“5亿”。原文“five trucks”,可译为“5辆卡车”;原文“3-4 percent”,可译为“3%-4%”;原文“five percentage points”,可译为“5个百分点”。

原文用英文数字或罗马数字表示的,除纯粹属于计量或统计范畴的数值的情况外,译文用汉字。例如:原文“Chapter II”,可译为“第二章”,不能译为“第2章”;原文“Committee of Twenty-four”,可译为“二十四国委员会”,不能译为“24国委员会”;原文“Sixty-fourth Session”,可译为“第六十四届会议”,不能译为“第64届会议”。

在原文中,数字如作为词素构成固定的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具有修辞

色彩的语句,以及邻近两个数字连用表示概数的情况,则译文中可使用汉字;整数一至十,如果不是出现在具有统计意义的一组数字中,可以用汉字,但要照顾到上下文,以便求得局部体例上的一致。例如:原文“quarter”,应译为“四分之一”;原文“three to four people”,则译为“三四人”;原文“Third World”,可译为“第三世界”;原文“several thousand people”,则译为“几千人”;原文“five principles”,可译为“五项原则”;原文“four or five hundred”,可译为“四五百”;原文“well over sixty”,可译为“六十好几了(年龄)”, 原文“50-odd years old”,可译为“五十出头”, 原文“a little over 30 years old”,可译为“三十挂零”等等。

对于数字的翻译还可以做出许多规定,但对于翻译(水平)考试而言,掌握以上三点就基本可以了。对于不规范的数字表述,诸如“6亿5千4百32万1千”之类,阅卷老师都是要酌情扣分的。

二、人名问题

除另有特别规定外,对于原文中的人名一般都是要求翻译的,翻译时可以借助外文词典、人名词典或其他工具。在考试中,考生应该力争将人名准确地翻译出来,尤其是一些国际上较为著名的人物,例如联合国秘书长、几个主要大国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历史上有名的大科学家、大文学家等,还要注意与港澳台地区的译法有所区别。对于一些一般人不太熟悉的人名,即使翻译得不太准确,考虑到这是限时的考试,阅卷老师一般是可以通融的(各阅卷组会作统一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人名一定要力求准确翻译。

有的考生在译文中将外国人名直接上原文,这是不符合要求的(除非有特殊规定),阅卷老师会相应地扣分。有的考生在译文中将人名空在那里,这就更不

符合翻译的基本要求了,做翻译是不能开天窗的,那就是失职了。

三、国名和机构名

国名一定要准确翻译,不能有丝毫的马虎,译错绝对要扣分。国名一般都能在字典中查到,只是要注意简称和全称的问题。“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一定要翻译为“美利坚合众国”;如原文为“USA”,则可译为“美国”。孟加拉国的英文全称是“The People's Republic of Bangladesh”,翻译为“孟加拉人民共和国”,其简称“Bangladesh”,一定要翻译为“孟加拉国”,不能译为“孟加拉”而省略了“国”字。

机构名称也是一样,例如“UNESCO”是缩写,也就是简称,一般译为“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系统译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科文组织本身的译法)”,这两种都可以。有的考生将“UNESCO”这个简称翻译为全称——“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这是一种过度翻译,有画蛇添足之嫌,在国际组织文件翻译中是绝对不允许的,因此在考试中也要扣分。

四、地名

除另有特别规定外,对于原文中的地名一般都是要求翻译的,翻译时可以借助外文词典、地名词典或其他工具。在考试中,考生应该力争将地名按照通用的习惯说法准确地翻译出来,尤其是一些著名的大城市,几个主要大国的州(省)一级名称。翻译(水平)职称考试允许带字典,因此,只要查一下字典,这些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无论考生的翻译水平有多高,译文中如将“Geneva(日内瓦)”翻译为“几内瓦”,将“Bern(伯尔尼)”翻译为“波恩”,也会直接导致扣分。有些小地名字典上查不到,当然可以自译,这时如果在地名译文首次出现时将原文加括号附在词后,不失为一种聪明的处理方法。考虑到这是限时

的考试,阅卷时,各阅卷组也会对这些小地名的扣分作统一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地名一定要力求准确翻译。

五、货币符号

在实务考试中经常会出现货币符号的缩写,这些货币符号一般也需要翻译出来。例如“£”(英镑)、“$”(美元)、“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j7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