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医院ICU主任共产党员“创先争优”先进事迹

更新时间:2023-10-01 05:2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用奉献创造奇迹

——苏北人民医院ICU主任共产党员郑瑞强“创先争优”先进事迹

“ICU是个舶来词,原意是重点监护机构,从发展情况看,译文已不适应今天的情况,我们这儿绝不仅仅是监护,还包括积极的治疗,准确地说,该叫重症监护治疗室”,郑瑞强介绍。

根据郑主任的理解,医学和许多学科一样,有着专业分工越来越细的趋势。中世纪,一个医生什么病都管,后来出现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学科的分工,属于一场了不起的革命。危重病患者的身体如同一台极度破损的机器,必须从整体上来精心维护,虽然病危状态可能由各种病症引发,但极度衰竭又是其共同点,正是这一特点催化出ICU,也就是把处理危重病人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来看待。

今年刚满35岁的郑瑞强来自南京中大医院,曾被评为江苏省“抗非”先进个人,“抗非”十佳青年医生和高教系统优秀共产党员。2004年春,苏北医院为引进人才,时任副院长的王静成受领导班子委托曾多次赴南京面见郑瑞强,希望他加盟苏北医院。耐人寻味的是,扬州对郑瑞强最大的吸引力恰恰是“ICU基础较差”。郑瑞强认为:“中大医院的ICU可谓人才济济,少我一个没有什么,而我转到苏北医院,为患者直接服务的机会显然更多。”

了 ICU意味着放弃常人的享受

ICU要求医护人员能在第一时间内判断出病情变化,并在第一时间内作出正确的处置,对医生素质有着极高的要求,包括超常的奉献精神、丰富的临床经验、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娴熟的操作技能。用圈内

人的话说,“ICU医生的生活轨迹完全由病人决定”,郑瑞强的一举一动深刻证明了这一点。

郑瑞强的生活节律是标准的“两点一线”,一个点是家庭,另一个点就是ICU病房,而每天24小时,至少一半撇给了病房。郑瑞强7岁的女儿,有着这样的印象,“爸爸如果晚上八点半以后回家,就如同太阳从东边升起一样正常,如果七点半之前回来,仿佛太阳从西边出来”。再说吃饭,郑瑞强除了每天在家吃的那顿早饭很少受到打扰,病房里的中饭和晚饭,能否顺利吃完得靠运气,经常是刚吃了几口,就被护士召唤走了。大家印象中,最长的一次中饭前后延续了两个小时,分为八次才吃完,至于“饱一顿,饥一顿”,更属于家常便饭。

2007年8月,ICU病房收治了一位突患病毒性脑炎的中学生,他昏迷了八天八夜,郑瑞强在身边坚守了八天八夜,连换洗衣服都由妻子送来,乃至于女儿天真地问妈妈:“爸爸是不是出差了?”后来,孩子的病毒性脑炎得到了彻底的治疗,并顺利考上了扬州的重点高中。郑瑞强说,“医生放弃个人享受,等于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央视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是全国人民的精神大餐,其中的经典节目更是老百姓津津乐道的话题,每当谈到这些,郑瑞强都表现出一脸的茫然,因为他从来没有机会完整地从头看到尾,他在扬州的6年生活中,至少有5顿年夜饭是在病房里吃的。扬州的瘦西湖名闻遐迩,他定居扬州三年多的时候,还不知道五亭桥什么模样,2007年“烟花三月”期间,扬州电视台《今日生活》栏目特别邀请郑瑞强游览瘦

西湖,结果他只看到了夜景,“白天实在离不开病房,真对不起电视台的好意”,郑瑞强诚恳地向记者解释。

一场场阻挡死神的挑战

2009年6月23日下午,ICU病房出现了扣人心弦的一幕。郑瑞强赤裸着双臂,悬空托起一个病人的胸腹部,在空中停留将近两个小时,虽然额头上流下了黄豆大的汗珠,但胳膊却始终静止不动,只见浑身的力量都聚焦到手臂上,块状的肌肉绷成馒头状??这位病人患的是重症肺炎,呼吸能力接近零,呼吸机调到最高条件也无济于事,郑瑞强不得不采取“俯卧位通气”的办法,让残存的肺部尽可能吸入氧气。这番动作每天要循环十多次,两天后,病人的生命果然有了转机。如今,病人已与正常人无异,他逢人便说,“郑瑞强是我的救命恩人”。

2008年3月,一个3岁的小男孩因为误食100颗眩晕停,导致心力衰竭,最严重时心脏停止跳动,郑瑞强决定对他的全身血液进行净化,其面临的风险,谁都有种在刀尖上跳舞的感觉。72小时的抢救过程中,郑瑞强饿了,啃个面包充饥;渴了,喝几口凉水;困了,靠在床头打个盹,一直忙到稚小苍白的面容上透出了血红。“郑主任,你可是位活菩萨啊,我们全家会永远记得你的恩德”,出院时孩子母亲眼里噙着泪花说。

2009年2月10日,一位惨遭车祸的病人送至苏北医院,检查表明,他的五脏六腑挫伤极为严重,仅肝部就裂开了3条口子,每条约4--5厘米深,手术后,按惯例转至ICU病房。家属请来上海、南京

的专家会诊,面对一脚已经踏进鬼门关的患者,专家们暗自摇头。郑瑞强决定采用这两年国际上刚刚提出的新概念——集束治疗,也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先进的急救措施捆绑在一起,包括机械通气、科学用药、血液净化、外科引流、营养支持等。第一个24小时,郑瑞强连眼睛都不敢眨一下;第二个24小时,他上厕所带着小跑;第三个24小时,他勉强有时间吃饭喝水??艰难的煎熬一直持续了50天,病人的内脏功能终于完全恢复,并顺利出院。

郑瑞强阻挡死神的故事,几乎可以写成一部厚书。自从苏北医院设立ICU病房以来,不知多少位徘徊在生死之间的危重病人重新露出了生命的微笑——重症颅脑损伤的吴旭华恢复了正常的生活轨迹;肝破裂失血性休克的丁世春继续踏上工作岗位;见义勇为被歹徒刺破肾动脉的孙维亮回到了公安队伍;严重胸部外伤呼吸衰竭,使用呼吸机近两个月的张在荣,又悠然自得地漫步在扬州街头;换上格林巴利综合症,导致呼吸心跳骤停的13岁女孩王芳,重新绽放出豆蔻年华的缤纷??6年来,ICU先后接收了2000余例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达95%以上。

他把每个病人都当做亲人

在全国范围内,医患纠纷居高不下是不争的事实。按说,ICU属于高风险专业,一些病人家属在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后,仍没有实现挽救生命的愿望,难免产生心理不平衡。堪称奇迹的是,苏北医院ICU自成立以来,却始终保持着“零红包、零投诉、零纠纷”的记录,其中的奥秘究竟是什么?

有目共睹的是,所有的病人来到ICU,不管是腰缠万贯,还是平民百姓,也不管是位高权重,还是人微言轻,在郑瑞强眼中都是大写的“人”。正是出于这样的理解,他把每个病人都当成是自己的亲人。

高邮一位农民,因为重症胰腺炎住进了ICU病房,这种病治疗费用很高,而他家庭的经济状况却一贫如洗。郑瑞强首先在设计治疗方案时,就充分考虑到“成本最低化”,能用国产药物的坚决不用进口药物,能用普通药物的坚决不用特种药物,最后的结算费用比预期约节约了50%。为了进一步扶危济困,郑瑞强还发动ICU全体医护人员捐款献爱心,共捐得4500余元。病人家属收到后别用红包装起来,并到处宣传:“这是医生送给病人的红包。”

2006年3月14日,ICU病房送进来一位悄无声息的病人,她叫陈永芳,今年51岁,她于2月27日,在苏北做了胸椎手术,此前因遭遇车祸造成胸椎骨折,陷入全身瘫痪状态。手术之后,又并发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引起急性肺动脉栓塞,乃至于肺的血液循环接近中断,内行人掂得出,死神已经牵住她的手了。那是一场争分夺秒的战斗,郑医生一眼判断出制约生命的主要因素是肺动脉栓塞,于是,立即开放人工气道,实施机械通气,应用血管活性药,维持血压稳定,紧跟着应用静脉抗凝药物??短短10分钟,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陈永芳出院后,需要定期服用抗凝药物,而用量必须根据身体指标状况进行调整,她每次来到苏北医院都径直找郑瑞强,而郑医生也不厌其烦地给她检查,设计下一个疗程,全部都是免费服务。知情人调侃地道:“郑主任直接成了陈永芳的‘私人医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u2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