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杜林论》读书笔记

更新时间:2023-10-25 15:1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反杜林论》读书笔记(一)

正文:

《反杜林论》是恩格斯于1876年5月底至1878年7月初完成的一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著作的内容十分丰富,著作第一次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说分成三个组成部分,即: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并论述了其内在的联系,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在再版和三版中,恩格斯分别做了改动,由于没有找到单行本,所以我所读的是收录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的《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1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第20卷不仅收录了《反杜林论》全文,而且收录了恩格斯在写作过程中准备的材料及与之相关的材料,较之与单行本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来说又丰富了许多。

《反杜林论》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三版序言,引论,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其中在序言中,恩格斯交代了写作背景,杜林的唯心论和先验论伪装成科学,并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严重危害着德国党和共产主义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恩格斯在德国党的机关报《前进报》上开始勇敢地反击杜林,完成巨著。引论共有20小节,分为四大段,第一段是1小节主要交代了现代社会主义的阶级根源和理论根源;第二段是2--6小节讲述了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第三段是7--14小节阐述了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第四段是15-20小节分析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的创立,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

第一编:哲学编

三、分类。先验主义

全文共22小节,1-9小节批判了杜林的“原则在先,自然、社会在后”的认识论,揭示了其唯心主义本质,10-11小节批判了杜林终极真理的真理观,12-22小节从数学的角度批判了杜林的先验论。 杜林认为:“只要是人的意识对某一系列的认识或刺激,或者对某一类存在形式发生了问题,这些形式的原则就应当是哲学。”这就是他的从思维而非外部存在中获得的原则。恩格斯深入地批判了他的观点,认为这是同黑格尔一样的唯心论,进而阐述了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如果进一步问,究竟什么是思维和意识,它们是从哪里来的,那未就是发现,它们都是从人脑的产物,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不言而喻,人脑的产物,归根到底亦即自然界的产物,并不同自然界的其他联系相矛盾,而是相适应的。”

杜林认为:“纯数字是具有脱离特殊经验和现实的世界内容而独立的意义”,而恩格斯批判“从现实世界抽象出来的规律,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就和现实世界脱离,并且作为某种独立的东西,作为世界必须适应的外来的规律而与现实世界相对立。”

四、世界模式论

全文共 33小节,1--14小节批判杜林的“世界统一于存在”,即存在的统一性;15--33小节批判杜林质与量的概念。这是一章关于世界本原的文字,世界统一于什么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杜林认为:“包罗万象的存在是唯一的。。。由于我们把自己的仿佛像框子一样的统一思想扩展开来,所以任何必须进入这个思想统一体的东西都不能保持某种两重性。但是任何东西也不能避开这个思想统一体。。。一切思维的本质就在于把意识的要素联合为一个统一体。”而恩格斯反驳说,“包罗万象的存在是唯一的,也就是存在是包罗万象的,即任何东西都是存在的。”杜林所说的“存在”要么是过分抽象的,要么是十分具体的,而世界是不可能统一于这种存在的。“虽然世界的存在是它的统一性的前提,因为世界必须先存在,然后才能够

是统一的,但是世界的统一性并不在于它的存在。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魔术师的三言两语所能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来证明的”。

在质与量的关系上,杜林认为:“和质相对立的是量的概念,这个量是同种的,其中再没有种的区别”,“人们不管一切量的渐进性,而只是通过质的飞跃从无感觉的领域进入感觉的领域,关于这种飞跃,我们。。。可以断言,它和同一特性的单纯的渐进有无限的差别”。这是黑格尔的度量关系的关节线。就好像在问,什么样才是米堆,杜林先生回答,十粒米就是米堆了,这显然是不合逻辑的。但我认为杜林的这种观点与庸俗进化论是不是两个极端的观点呢?

五、自然哲学。时间和空间

本章共41小节,1-22小节讲时间、空间的无限性,23-41小节讲时间 、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

批判了杜林用数上的无限定义时间、空间及力学上的无限。

六、自然哲学。天体演化学,物理学,化学

全文共27小节1-17批判杜林机械力的运动观,18-27小节从热之唯动说角度批判杜林的运动观。

杜林把事物的运动归结为机械力是运动的基本形式,而且杜林认为事物静止时的做功为零,而热之唯动说认为热仅仅来源于运动,这显然是错误的。恩格斯借以阐述了观点:“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没有运动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想像的”。

七、自然哲学。有机界

本章共47小节,1-8小节指出从无机界向有机界转化只是量变的观点是错误的,9-38小节剖析了杜林对达尔文进化论的曲解,39-47小节科学地评价了达尔文的进化论。

万物皆变,繁殖过剩,生存斗争,自然选择,新种生成,这样构成了达尔文进化论的内容。

八、自然哲学。有机界(续完)

本章共36小节,1-22小节分析生命的基本特征,23-27小节阐述新陈代谢是否是生命的特征,28-36小节批判杜林的生命观。

杜林的生命观认为:“无机界也是一个自我完成的活动的体系;但是只有在真正的分化开始时,只有在物质循环从一个内在的点,按照一种可以转化为较小形体的胚胎形态,通过特别的管道来实现时,才能从比较狭窄和比较严格的意义上来谈真正的生命”;“在自然界中,从最低级的到最高级的一切组织都是以一个简单的类型为基础的”;“感觉就是种差,即动物的绝对的标记”,“通过塑造出来的模式化而进行的新陈代谢,总是真正的生命过程独具的特征”。这些就是杜林的四个生命特征,实际上他们是矛盾的。既然是有分化那就不能说从低级到高级的一切组织都是以一个简单的类型为基础;既然否认植物的感觉,那么就不能说是既定的模式。

九、道德和法。永恒真理

本章共29小节,1-7批判杜林在真理、道德上的错误观点,8-22小节批判杜林绝对主义的真理论,阐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23-29小节批判扗林的永恒道德观,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道德观。 杜林认为,道德的要素必定“以一种协调一致的方式。。。重新出现于人以外的一切生物中,

在这些生物中,能动的悟性必须自觉地调整以本能形式表现出来的生命活动。。。不过对于这样的结论,我们是不怎么感兴趣的。。。但是除此以外,下面的想法始终是一种有益地扩展眼界的思想:我们设想,在其他天体上个人的和公共 的生活必须遵循一种模式,这种模式。。。不能废弃或避开合理地行动的生物的一般的基本规章。”

这样子,杜林认为自己的道德观适用于一切生物和天体。

同时,他进一步认为:“真正的真理是根本不变的。。。因此,把认识的正确性设想成是受时间和现实变化影响的,那完全是愚蠢”。

这就是杜林荒谬的绝对真理观和永恒道德论。

恩格斯反驳道:“真理和谬误正如一切在两极对立中运动的逻辑范畴一样,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只要我们在上面指出的狭窄的领域之外应用真理和谬误的对立,这种对立就变成相对的,因而对精确的科学的表达方式来说就是无用的;但是如果我们企图在这一领域之外把这种对立当做绝对有效的东西来应用,那我们就会完全遭到失败;对立的两极都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

对于道德观,恩格斯阐述道: “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结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一切已往的道德论归根结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善的产物。而社会直到现在还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它或者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和利益辩护,或者当被压迫阶级变得足够强大时,代表被压迫者对这个统治的反抗和他们的未来利益。”

十、道德和法。平等

全文共33小节,1-5小节指出杜林研究社会的方法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6-25小节指出抽象的平等是不存在的,杜林的平等观是虚伪的、超阶级的、并且是抄袭卢梭的,26-33小节阐述平等观的历史性和阶级性。

杜林认为:“两个人的意志,就其本身而言主,是彼此完全平等的,而且一方不能首先向另一方提出任何肯定的要求。”因此,“道德正义的基本形式就被表述出来了”;“同样,法律正义的基本形式也被表述出来了,因为为了阐发根本的法律要领,我们只要有两个人的十分简单的和基本的关系就够了。”“当然,也存在着可以允许的隶属关系,但是它们存在的原因不应当到两个意志本身的活动中,而应当到第三个领域中去寻找”。“在野兽和人混合在一个人身上的地方,人们可以以第二个完全人性的人的名义提出问题:他的行为方式,是否应当象所谓只是人性的人相互间所表现的那样呢。。。所以我们关于两个在道德上不平等的人----其中一人在某种意义上带有特有的兽性----的假定,就是按照这种区别而能够在人的集团之中和各个集团之间。。。遇到的一切关系的典型基本形式。”“暴力能够使得对它们那种由于本身荒谬而处于敌对地位的愿望进行压服,即促使促使这咱愿望返回共同联系之中,成为不可必要。异己的意志在这里也被认为是有平等权利的;但是由于它的危害活动和敌对活动的荒废性,它就引起了平等化,如果它遭到暴力,那末它只是受到它自身不正义的反作用而已。” 从杜林大段大段的陈述中,不难看出,他认为人的平等是绝对的,而且这种平等是抽象的,而不平等是两个人之间一方对另一方施行暴力的结果。

恩格斯通过分析自发公社、奴隶制的、封建制(基督教)、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平等与不平等,总结道:“平等的观念,无论以资产阶级的形式出现,本身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这一观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历史关系,而这种历史关系本身又以长期的已往的历史为前提。所以这样的平等观念什么都是,就不是永恒的真理。” 恩格斯指出,暴力不是产生不平等的根源,不平等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只要存在经济上的不平等,就会产生意识上的从属观念,而不一定通过暴力。

十一、道德和法。自由和必然

本章共54小节,1-27小节揭露杜林在法学上的错误观点,18-32小节批判杜林关于自由和必然的谬论并阐述自由和必然的辩证关系,33-37小节批判杜林的历史虚无主义,38-54小节批判杜林的庸人哲学。

恩格斯首先揭露和批判杜林在法学上的错误观点。杜林认为“在上,法学。。。前进得不远;成文的民法是不正义,因为它确认以暴力为基础的所有制;刑法的自然基础是复仇。”前面分析过杜林对于平等的认知,在这儿理解他就不难了。恩格斯列举了杜林对拉萨尔案件等的分析,说明了杜先生对于法学的无知。

杜林在探讨了法之后认为在讨论道德和法之前要好好地研究一下自由和必然,于是他分析:“代替一切关于自由的伪学说的,应当是以经验为根据的这样一种关系的特性,在这种关系中,一方面是合理的认识,另方面是本能的冲动,双方好象是联成一个合力。”“我们把道德上的责任建立在自由之上,但是这种自由在我们看来,只不过是按照先天的和后天的悟性对自觉动机的感受。所有这样的动机,不管如何深究到行动中的可能的对立,总是以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性起着作用;但是,当我们应用道德的柑桔时,我们正是估计到了这种不可避免的强制。”

而恩格斯反驳说,杜林的自由观是“对黑格尔观念的极端庸俗化”,“在黑格尔看来,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只是在它没有被了解的时候才是盲目的?”。“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按照杜林的说法,自由是在于,合理的认识把人拉向一边,不合理的冲动把人拉向另一边,所以自由就是认识和冲动、悟性和非悟性之间的平均值。恩格斯总结:“意志自由只是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来作出决定的那种能力。因此,人对一定问题的判断愈是自由,这个判断的内容所具有的必然性就愈大”,“自由是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因此,它必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杜林先生的“要通过原始记载来作历史回忆的很少的几千年以及到目前为止的人类状态是没有多大意义”的言论,表现了其对于历史的藐视。

“一切感觉的因而也是一切主观生活形式的更深刻的实质,都是以情况的差异为基础的。。。但是对于完全的生活来说,甚至可以直截了当地证明,不是通过持续不变的状况,而是通过从一种生活状态到另一种生活状态的转变,生活的感觉才得以提高,具有决定意义的刺激才得以发展。。。近似自身等同的、可说是仪在一贯不变的惰性状态并且好象是停留在同一平衡状态中的情况,不论其性质如何,对于存在的证实是没有多大意义的。。。”这就是杜林的差异规律,也是他庸俗的生活规律。

十二、辩证法。量和质

本章共39小节,1-20小节分析的是矛盾规律,21-39小节分析的是量变质变规律。 杜林认为:“矛盾的东西是一个范畴,这个范畴只能归属于思想组合,而不能归属于现实。在事物中没有任何矛盾,或者换句话说,真实产生的矛盾甚至是背理的顶点。。。”同时“无论如何,直到现在?在合理的力学中没有从严格的静到动的桥?。”杜林认为矛盾=背理,因而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可能出现的,同时,杜林否认运动,这样的“形而上学思维的悟性绝对不能从静止的思想转到运动的思想”。

进而恩格斯宣布:“运动本身就是矛盾”。 杜林污蔑马克思《资本论》中所阐明的货币转化为资本的理论是从黑格尔的量变转变为质的规律中套出来的,胡说在马克思看来预付款达到一定界限时就会变成资本。在之前的篇章中提到过杜林关于量与质的关系。恩格斯用化学通例、拿破仑的马木留克兵等案例批判了杜先生对马克思的歪曲,阐述了质量互变规律,“量变改变事物的质,质变同样也改变事物

的量”,事物变化过程中不断地发生部分质变,进而达到完全质变。

十三、辩证法。否定的否定

本章共27小节,1-11小节指出否定之否定是事物运动的客观过程,12-27小节否定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

杜林攻击在马克思那里,黑格尔的否定的否定不得不执行助产婆的职务,他歪曲马克思的个人所有制的消灭是第一个否定,而第二个否定是“个人所有制”的恢复却被叫做公有制。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总结:“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对资本主义生产的否定,是它自己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而赞成的。这是否定的否定。”“按本性说是对抗的包含着矛盾的过程,每个极端向它的反面的转化,最后,作为整个过程的核心的否定的否定。”“在辩证法中,否定不是简单地说不,或宣布某一事物不存在,或用任何一种方法把它消灭,否定的方式在这里首先取决于过程的一般性质,其次取决于过程的特殊性质。因此,每一种事物都有它的特殊的否定方式,经过这样的否定,它同时就获得发展”。

第二编 政治经济学

一、对象和方法

本章共36小节,1-9小节阐述政治经济学概念,生产、交换、分配的过程;10-35批判杜林的分配论

开篇明义,恩格斯分析 ,“随着历史上一定社会的生产和交换的方式和方法的产生,随着这一社会的历史前提的产生,同时也产生了产品分配的方式和方法。”“随着分配上的差别的出现,也出现了阶级差别。”“分配不仅仅是生产和交换的消极的产物,它反过来又同样地影响生产和交换。”“政治经济学,从最广的意义上说,是研究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的科学。”

但,杜林认为,一切经济的最一般的规律只有人们“用更确切的规定——这是它们的结果通过政治的隶属形式和分派形式而获得的——去研究它们”,经济的自然规律只有在真正政治性质的社会经济制度的形式的框框里才能显示其作用。在一切经济问题上“右以区分为两种过程,即生产过程和分配进程”,“关键所在或流通只是生产的一个项目使产品达到最后的和真正的消费者物中所必须经历的一切,都属于生产”。

恩格斯分析道,“杜林先生把生产和流通这两个虽然互相制约但是本质上不同的过程混为一谈”,“把生产和关键所在干脆笼统地称为生产,他也就把分配放在生产旁边,作为同第一个过程毫不相干的处于局外的第二个过程”,“分配就其决定性的特点而言总是某一个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以及这个社会的历史前提的必然代表结果”。

对于分配问题的说明,杜林举了孤岛上的鲁宾逊为例,如果出现另一个鲁,“两个人的思维模式是同样合乎目的的,这两个人经济力量合在一起,他们显然应当通过某种形式互相商定他们应得的份额。”但如果两个人不平等,那一方压服与另一方,“一方被迫作为奴隶或单纯的工具去从事的服役,而且也只是作为工具被养活。。。”加之与他从经济角度阐述他的暴力观。杜林认为分配形式的差别是以压服和暴力为依据的,这样子就把分配的理论从经济学的领域搬到道德和法的领域中。 接着,恩格斯阐述道:“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造成的生产力和由它创立的财富分配制度,已经和这种生产方式本身发生激烈的矛盾,而且矛盾达到了这种程度,以致于如果要避免整个现代社会灭亡,就必须使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发生一个会消除一切阶级差别的变革。”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00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