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语文“主题学习”的几点认识

更新时间:2023-03-08 08:08:36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对语文“主题学习”的几点认识

合涧镇三中 王汝贤

为了进一步认识主题学习,并查找了关于主题性阅读教学的一些有关资料,认识到主题学习是围绕一定的主题,把多篇文章、多种信息多角度地组合在一起,通过多个文本间的碰撞交融,在注重过程的生成理解中,实现主题意义构建的一种开放的阅读教学。

我们语文老师都深切地感悟到,生活就是语文,生活的内涵多大,语文的外延就多大。语文教学要实现“人文性回归”。所以语文课堂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把语言文字转化成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样我们教师的任务就定位成了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照顾到绝大多数人的阅读感受,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不再把语文定位为一种知识的教学,而更多的是一种生命的体验,生活的积累和文化的熏陶,所以说从这样一个意义上来看,与传统教学比起来,我们应该对语文产生出更多的认识,下面简单地谈谈我们在“主题学习”实验中对语文主题学习产生的理解: 一、主题学习是生活的阅读。

语文主题学习应该立足于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起来,提倡生活的学习,提倡生命的成长。

带孩子走进书海,享受到读书的快乐。

(1)我鼓励引导孩子把零用钱攒起来自己购书或借书,让孩子的心进入到书中去,和作者一起快乐。为此我在班内开展了“买好书,读好书”活动,并为学生开列了一张图书清单,向学生推荐一批适合他们阅读的优秀作品,如《敌后武工队》《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野火春风斗古城》《爱的教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少年儿童百科全书》等,还发动大家每天节省伍角零花钱,一个月买一本好书。头一个月全班学生共买各类图书 36 册。这些图书由语文课代表统一登记,编订一份全班同学的图书目录,张贴在班级宣传栏内,鼓励同学们相互借阅。学生们通过一个学期的读书活动,已初步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同时,通过一个学期有计划有目的的阅读,学生们的眼界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想境界也提高了,这些已在他们的作文中有较多的反映。说真的,这着实让我惊喜了一把,我觉得,这个活动一定要继续开展下去。

(2) 抓住有利时机疯读。去年正赶上我们学校搞主题阅读的实验,我和孩子们抓住有利时机,一起发疯似的阅读,贪婪的汲取精神的营养。孩子们面对那些好的片段一遍又一遍地读,他们还自发的建立起“精华摘抄本”。把那些优美的词句、精彩的片段、典型的事例,或典故格言,或巧妙的构思、精巧的谋篇布局等等,及时摘录下来,以免遗忘,还可以加深理解。这样以来他们就认为有备无患了。为了鼓励他们的举动,我还安排了定期展览,评比。并且把各自的精华本相互传阅,相互借鉴学习。后来他们不光摘抄了,我还引导他们在摘抄内容后面写出自己的感受。时间长了,他们往往按耐不住内心的想法要有感而发了。 二、主题学习是综合性的积累。

在大量的阅读中我们积累的是字、词、句,是语言,积累多了可以形成一种积淀,成为语文学习的厚实的保障。字词积累是没有色彩、味道、情感的,但可以帮助我们去进行阅读,我们必须通过阅读去感受丰富多彩的生命,所以阅读成为了学生接受语言,积累语言的必经的一个阶段,没有阅读,积累也根本就无从谈起,成为没有翅膀的鸟。我们要学生学说话,写作文,但是如果没有学生充分的阅读做基础,那么说话不生动无主题、作文也是一纸空话。

1

加强自主背书的基本功

面对学生写作文时的愁眉苦脸、抓耳挠腮,我知道孩子们头脑中的词句匮乏。为此,我规定一周内得有两次家庭作业是背诵的(另两次摘抄)。背诵的内容自由选择,课内课外都行,前提是自己喜欢的,内容充实、精彩的、感人的,发人深省的。背诵数量上也自己决定,但要由家长检查、签条。回到学校组长抽查,老师抽查。摘抄的内容也全由自己做主,每次由老师批阅,老师根据学生摘抄的内容和认真态度得出等级。这样坚持了半年,孩子们已有所积累,写作文已开始洋洋洒洒。 三、主题学习是个性化的阅读。

主题学习应是个性化、民主化的学习,是心灵之间的平等对话。为了进一步推动主题学习实验,让每一个学生喜爱语文,喜欢语文课,爱读书,语文能力不断提高, 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我们学校开展了语文主题学习“ 阅读之星”评选活动。

“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不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在个体人性上,还是在课堂阅读层面上,双方的地位应该没有高下之分,教师能理解的,学生并非不能理解,学生不明白的,教师不一定就能明白,教师的优势在于只是首先占据了教学资源和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化程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平等的阅读气氛能够能够开出创造之花,反之,则会压抑个性,只能制造出装知识的袋子。

四、主题学习是探究的过程。

探究是一种最高效率的学习方法之一。学生因年龄的原因,大都具有极强的表现欲,他们有了自己的发现或经验后,都想急于展现,这是让学生交流是是最好的时机,用一个思想去交换更多的思想。探究也包含个体自己的探究,对生活的认识,对某一个知识点的认知,对学生来说毕竟有限,还到达不了“窥一斑而见全豹”的境地,语文主题学习会用大量的、丰富的材料来冲击学生的大脑,目的就是在丰富认识的基础上对事物有一个正确的、准确的、恰当的辨别和评析。在大量的阅读中我们通过对各种不同材料的反复的撞击,互相印证,加深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助于推动我们去深入探究一些我们需要探究的内容。所以说主题学习是一种探究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学生的个体行为,它能够完成一种情感的,人性的升华。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最好不要过多的明细任务,先应该由文本探究人物,后面是一个个性化的解决读,然后才能够产生才是个人的一种体验。基于此,在主题学习中,教师宜适当的“放”,才能放出更多的“哈姆雷特”来。 五、主题学习是鉴赏审美的过程

《新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教学中应让学生与作品充分对话,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感受人物形象,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

在主题学习中,学生对于文学形象能够说出喜欢与不喜欢,能够说出为什么喜欢与不喜欢,这就是鉴赏与审美。在大量的阅读过程中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所以这些东西读了,水多了,泡倒墙,学生自然而然品味也就提高了,这样学生在品评文本的过程中他的标准也是逐渐在提高,逐渐在深入了。这样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形成流畅的语感,“腹有诗书气自华”,相应地产生他那一个层次上的内在与外显的气质。这个时候学生的阅读、表达都能够得到相应的提高,这样学生的语文成绩、语文水平、语文素养等语文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思考与反思——“此中有真意”

虽然在主题学习方面,我们做了一些尝试,但对这节经典诵读课如何利用,我们的研讨还不够完善,对于小组学习交流的落实也没有根本性提高,这对于主题学习的开展落实还有一定的距离。

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5w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