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画创新的几点认识

更新时间:2023-09-21 06:27:01 阅读量: 自然科学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中国画创新的几点认识

作者:史景妍

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08期

摘 要:中国画在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而完整的艺术体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民族情感的表现,它之所以在世界艺术林苑中占有重要位置,其根源于众法皆妙,植根于传统,更重要的是在于不断创新。 关键词:中国画;创新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4-0051-01

传统的中国画具有悠久的历史,适应中国的文化土壤并生根开花,在立意、构图、技法诸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而这些潜移默化的特点,也正是目前国画家在创作过程中讨论和面对的问题,这里我浅谈国画创作的几点认识。 一、立意

立意是指一幅作品主题思想的确立。“立意为先”,画中才有奇意、有变化。这是中国古代画论所强调的。所谓“意”是指意识、精神。清代方熏在其《山静居画论》里也强调了立意与作画的关系,他说:“作画必先立意以定位置,意奇则奇,意高则高,意远则远,意深则深,意古则古”。他认为平庸者作画必平庸,俗气者作画也俗气,因为缺乏画家最宝贵的“立意”,所以作品平庸。“意”是从哪里来的? “立意”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客观现实,而并非出自画家的主观臆造。国画家除了深厚的功底和文化素养外,还必须深入生活,这样在创作之先,画什么,怎么画,在头脑中才能形成成熟的构思,宋代画家文与可有“胸有成竹”之美称,即为了画好竹子,他种竹又观竹,在他动笔作画之前,心中就有了竹子的形象轮廓,在胸中、笔下跃跃欲出,这时便能落笔而就。“胸有成竹”遂成为我国赞誉善于计划安排事情的成语。不落陈套,用意精当,借景以生境,笔少而意多,在这一意义上讲作为一个画家,不仅要在平时注意练笔、锤炼个人的表现技巧,更为重要的还要认真地加强练意之功。很多习画者,常常只是注意在练笔上下功夫,而忽略了练意,这是值得注意的。中国画要求笔与墨合、情与景合,画家凭借着这种感受,激起描绘这些景象的激情,于是作品作为情景相生的复写而重现,使情景交融在一起。如果创作没有表现出如此生动、如此韵味丰富内涵的作品,当然也就不能给予观者这一感受,达不到中国画富有引人入胜的意境。 二、造型

中国画是以线造形的,它具有独特的审美要求,线条所代表的含义非常丰富,它往往不是单独指示物像的一根线,而多指精神层面的物像关系,是源于自然而升华于心中的“意象”,不以实际物像为准绳,而以符合心、眼、手需求为标准,有实也有虚,更多的是一种文化含量,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w6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