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入门指南

更新时间:2023-10-22 12:1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介休市老年大学中国画教材

中国画基本知识

武吉毅 编著

1

总论:

(一)中国画的基本概念??????????????1-2 (二)笔法、墨法、艺术效果????????????2-6 第一章:山水画的基本知识?????????????7-8 第二章:临摹???????????????????9-15

①树法??????????????????9-10 ②山石法?????????????????11-13 ③点景、云水法??????????????14-15

第三章:写生、透视???????????????16-19 第四章:构图??????????????????20-23 第五章:设色??????????????????24-27 第六章:创作、题款、钤印????????????28-31 附:中国画学习纲要???????????????32-33

2

总 论

(一)中国画的基本概念

学习中国画首先应该了解什么叫中国画?单从字面上解释就是“中国传统绘画”。按《辞海》中《中国画》的解释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中国民族绘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独特体系”。

近现代以来,由于西方美术的引进,出现了许多新的东西,有些作品如果不标以“中国画”几乎无法分类,这个问题,已成为当代中国画一个复杂的学术问题,所以现在解释定义已不是那么简单。

作为学习中国画的入门阶段,我们应该重点关注传统中国画,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只有熟练的掌握绘画基本功和一定的学识修养以后,才能博采众长,为我所用,继而形成个人风格,创作出具有时代性的作品。

中国画的分类:

中国画历史悠久,分类也比较复杂

①从色彩上分,可分为水墨画,设色画两大类。 ②从手法上分为工笔画,写意画、工夹写三种。

③以画科分为人物、山水、花卉、翎毛、草虫、走兽、鱼虾、瓜果、博古等。以上均可独立成画,又可结合在一起。如花卉、翎毛结合在一起名为花鸟。

④按技法分

山水画分:水墨、浅降、小青绿、大青绿、金碧、没骨等。 花鸟画分:白描、勾填、没骨、点垛等。

1

人物画分:白描、重彩、半工半写、泼墨等。

⑤以绘画取向上分,院体画、民间画、文人画。其中院体画泛指古代宫廷画家的作品,现代主题性创作的作品,这类作品讲究法度、风格华丽、周密不苟,主题性比较强,民间画以敦煌、永乐宫壁画及杨柳青、桃花坞等为代表。文人画一般是指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绘画,其实文人画与士大夫画还有区别,它只是相对于民间和宫廷画院的绘画而言。文人画强调诗书画印文学修养,重视笔墨技巧,在绘画历史上,建立了完整的绘画美学思想体系,理论著作甚多。

文房四宝、工具:

毛笔的种类繁多,当根据个人的喜好选择,短锋容易掌握,比较听话,长锋,不易掌握,含水量大,用硬毫勾线,易产生挺拔效果,但显得干枯。毛笔的好坏,以能达到锋颖尖锐,修削整齐,丰硕圆润,劲健有力为宜。毛笔用完,要洗净悬挂,如长期泡在水中就是硬毫也容易发软,失去部分弹性。

宣纸的特点是,质地绵韧,洁白稠密,能够吸附墨粒和扩散墨液,具有耐搓折,抗老化等特点,有“千年寿纸”之称,产地安徽泾县,宣纸的原料为青檀树皮和沙田稻草,纸幅有三尺、四尺、六尺、八尺、丈二等。生宣具有吸水性,适宜于写意画。熟宣是在生宣的基础上加胶矾加工而成的,适宜于工笔重彩。除了宣纸外,还有夹江书画纸,皮纸、高丽纸,麻纸等等都具有生宣性质,均可使用。

墨分为油烟、松烟、漆烟三大类,油烟墨,墨彩光法,用处最

2

多,松烟墨浓艳无光,适宜于画发髻,鸟虫等,漆烟墨一般用于点睛之用。现在用墨方便了许多,均为研磨现成的墨液,购买使用时注意选用一些知名厂家好一些的产品。

砚在现代基本上已成为装饰品和收藏品,当然,有条件有兴趣的也可买来墨锭研磨,磨时要慢,所谓“磨墨如病夫”。现在砚的替代品为白色瓷盘。

除了文房四宝,作画还需要准备的工具和材料有镇纸、画毡、笔帘、笔洗、水勺、调色的盘子等。中国画颜料常用的颜色有花青、藤黄、赭石、朱腰、朱砂、石青、石绿等。市场上有12色、24色盒装等。

学一种专业,就应该知道和了解该专业的历史,应系统地学习一下中国绘画简史,欣赏一些历代名家的作品,这类书籍市面上大多有售,了解这些知识后,就可以正式学习中国画了。

(二)笔法、墨法、艺术效果。

所谓笔法就是笔峰的使用方法。一般分为中锋、侧锋,另外还有藏锋、露峰、逆峰、顺锋等。

中锋是笔峰居于线条的中央,中锋线条在中国画里很重要,有含蓄,圆浑、厚重的艺术效果,中锋行笔要快慢结合,太快了易轻浮,太慢碍流畅,行笔应稳重一些。

侧锋是笔锋在线条的一侧,程度大的也叫卧笔,侧锋的艺术效果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墨色丰富,奇峭多变,适于表现粗宽物象。二是容易形成飞白,得虚实变化的笔墨情趣,增加线条的形式美。

3

画山头有个巧妙的方法,就是用藤黄水加在墨中。效果润泽好看,不过不能多用,用多了反而滞笨。

元代黄公望在《画山水诀》中有关于画山石的论述:“画石头的方法,先用淡墨来勾,失误还可以补救。再逐渐加浓墨画出更好,石块要画的自然,不要画得过于真切,要有看出正面,顶面与侧面,形状在方和圆之间,即它的轮廓,应由直线和弧线构成,直线的部分多些,才能有坚硬的感觉”。

(三)点景、云水法

在山水画里,人物、舟车、房舍、桥梁虽作点景之用,但在画面上占的比重很大,很有份量,先说人物、点景,人物虽小,但姿态神清不可马虎草率。用笔要顿挫而浑厚,点景人物宜清瘦,不宜肥胖,山水画中的人物不外坐、立、行三种,这些姿态须与画面境界协调。画时先用淡墨勾大势,再以浓墨提,线条要简练。点缀屋宇,须先审地势,要让人感到可游可居,平坡处可置房舍茅亭,屋舍较多时,要纵横穿插,一味平排,便感呆板。

远屋在中国画的表现形式里有三种样式。 ①隔江隔山远树用之,仅见屋顶。

②坡间山凹小树中用之,除屋顶外,仅见部分墙壁。 ③平坡间见全貌,用墨均淡。

画寺院远处宜藏于山凹,露殿顶,所谓“深山藏古寺”,近处宜用树林掩映,不可全露。

桥在画面上有绝径引幽深之用,点景之笔。运用好了有点睛之

14

妙。

在山水画里,云水不单是意韵、气韵的需要,也是画面布局的需要。

云的画法,一般有勾云、染云两种,勾云具有装饰效果,用笔活,用墨淡,这种方法在人物画里用的较多。山水画多以染云为主,要诀是“手画淡墨处,心想白云处。”画的时,可用淡墨根据山形皴擦而留,也可利用墨色渗化而留。

画水时,下笔要流畅,波浪似鱼鳞,然而要似鳞而非鳞,宜用破线交叉重叠画之。

泉水瀑布应注意水的源,要交待明白。瀑布的两侧,黑色宜深一些,显得幽深,但水流的边线要模糊一些。

瀑布的画法,无论水量大小,由于山涧环境不同,产生的形状千差万别,需要到真山真水中去体验领悟。

15

第三章 写生、透视

元黄公望在《写山水诀》中讲“皮袋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摸写之??”。

在山水画的写生观中,是把对自然的深入观照和细微体悟放在首位,并使自然山水与画家心灵互融神会,达到顾恺之所说的“与山川神遇而迹化”的目地。

中国山水画的写生观,其实是把人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山即是我,我即是山,天人合一,神完气足。

中国画的学习,自临摹始,通过临摹,能在短期时间内高效率地了解各种基本技法。然后运用学到的各种技法,到大自然去印证传统,用所学技法去表述真山真水,架起程式山水与真实山水的桥梁。

古人讲:“山形面面观,山形步步移”。“远观其势,近取其质”,可入画的景物,并非名山大川、名胜古迹不可,生活中随处见到的小景致也是可以入画的,因此,选景非常重要。

“万物静观皆自得”选好景后,就应定心静观。明唐志契讲“画必须静坐,凝有想”。要把写生当做创作对待,锻炼对景物的把控能力,营造能力。

开始作画前,要先凝视构想,画面如何表现,如何艺术加工,是浓重还是淡雅,是什么情调,要分清主次关系。

面对大自然,要学会取舍,能增加画面感染力的留下,对画面有不利影响的取掉,该夸张的夸张,该剪掉的剪掉。

16

无论写生还是创作,都离不开透视,透视这个词中国古代画论中没有,是西画的词汇。

透视就是在一个平面上表现出一个物体的空间,立体的感觉,由于物体的高低、大小,以及观察者视点的位置、方向、远近、角度的不同,而产生的视觉变化,这当中有一定的规律和变化。

中国画的透视与西画有不同的一面也有相同的一面,西画的表现方法由于景物逼真,所以用的是焦点透视,就是在视点不动的情况下,视觉所得到的形象。

而中国画另有一套特殊的观察方法和处理方法。在中国传统绘画里,对物象的观察一般叫“远近法”。现在的叫法是“散点透视”。散点透视这个概念,其实是从西方绘画语汇推导来的。

关于中国画的透视问题,可参看陈兆复的《中国画研究》及王伯著、童中焘著的《中国山水画的透视》一书,这里所讲的是历代画家的一些重点常识,加上我个人的一些见解。

王维的《山水论》中说,“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天波,高与云齐”。已经在论述由于透视的关系给予人的感觉及形象的变化。

北宋郭熙的三远法应该是中国画透视的鼻祖。

高远:郭熙说 “自山下而仰山之巅,谓之高远。”自下仰视的高远,应该是远而高,主要表现“高”的形式感,达到高山仰止的效果。

深远:“深远是自山前而窥山后”。画出的景物,要即有深度又

17

有远的感觉。画深远须从三个方面着眼,一、俯视、登高、远望,景物的层次丰富,视野扩大了。所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是这种效果。二是远视距,近大远小的透视差别,如果按西画的透视法则,相差悬殊。在深远中表现的时候不是很悬殊,而是大小比较接近,为了达到深远的效果,可以设想把近的景物往远推,造成深远感觉。三是移动视点,在焦点透视中,是透线直射,不能打弯的。因此只能看到眼前的近山而看不见山后的景物。所以就得把视点逐步前移,一路看,一路画,再集中一个画面上,叫“窥后”,使画面有山重水复的感觉,达到深远效果。用这个办法,可以把几张写生的焦点透视稿,整合到一张作品中来,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

平运:郭熙说“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还说:“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平远就是“平视”中的远近关系,视平线接近于焦点透视。在中国画里面由于观察方法的特殊,有时把视平线放在很高或在画的外面,所以并不严格遵守西方的透视法则。平远的方法一般适宜表现空阔的湖山远浦的内容,在生活中较为常见。

那么,在中国画的画面上如何处理透视关系呢?

在传统绘画里,处理透视关系的手法有这么几种。一、浓淡点染法:在构图布局决定以后,就用浓淡点染,近浓远淡,使画面层次分明,造成空间距离的不同,让人感到远近分明。二、云烟法:在山水画中用云烟手法处理画面,是中国画的高明之处,一是解决透视上某些不好交代的矛盾。二是可以使画面的虚实方面得到理想节奏感,三是可以对画面的境界加深理想的效果。三、跳跃法:中

18

上也可以写感想,白话文可以题,但要简洁而有风趣。题款一般不用楷书。根据画面需要,可以用淡墨,以和谐为主。

近年来,用颜色、用仿宋体题款的作品也不少,增加了画面的形式感。但一定要根据作品风格去落款。另外,作画的时间是一定要题的,作画的时间一般采用干支纪年的方式,也有用公元纪年的方式,根据个人习惯即可。

印章最初为信物。北宋以前中国画作品极少钤印。题款的出现是自文人画兴起之后,因画者多善书,逐有题跋和署款,随之而来是印章逐渐成为画面的组成部分。

元代的水墨画,画上题诗盛行,鲜红的印章对活跃画面气氛,调整重点起到一定作用。而篆刻的章法、刀法与书画艺术息息相通,诗书画印成为中国画作品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在一幅作品中,印章至少可少起到四种作用。一是署名盖章,表示郑重。二是平衡重心,有助于构图。三是装饰点缀,增加气氛。四是寄托画家的抱负和情趣。

中国画作品中使用的印章基本上分二大类。一是随款印,随款印包括引首章、拦腰章、款尾章等。引首章不必每幅都盖,要看需要,如款首过于整齐,需要破“形”。款尾印章分量太轻,需要“提升”。或画面、印章分布单调等,借其调整。

拦腰章,是盖在题款字行中间的印章。此类印章是调整款形、款式及增强节奏感的有效方法,印章大小应小于引首和款尾章。

款尾章是姓名印,印的大小应不大于题款字。

29

需要注意的是,这三类印章切忌钤在一条直线上。 (二)布局印

布局印就是我们常说的闲章,闲章的作用有“拦边封角”、“补充空虚”、“联系物象”等。印章的大小可随意变化。但一定要与画面协调。只要有益画面的都可押盖。

钤印有一些细节常识需要注意。

①要搭配有致,如用二印,可一朱一白,大小不一时,要上小下大,多印时,分量应有主次,如多朱配少白,多白配少朱,印之大小与画幅的大小应相配。

②钤印数目,易用单数。

③钤印时,题款下有空地,则印在署款之下,无空地,宜左不宜右,多印排列时,先姓名,次字号。

④压角印,取左右两边,已钤“迎首”的,“压角”可押左下角,迎首要小于压角印。

⑤册页、条屏形式,各幅应排列有序,款题末幅,姓名印在末幅,迎首必在首幅。

⑥钤印需正,不可歪斜,间隔适度,钤印时,小印垫纸宜薄,大印垫纸宜厚。印泥要求厚重光洁,经久不变,不许渗油。印如盖在乌黑墨团之处,宜用白文印。

简单的总结一下,诗书画印是中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独树一帜的特色。这本书里所说到的中国画基本知识、基本技法,只是我个人的一些粗浅认识,作为入门之用,仅作渡船。中国画不是雕虫

30

小技,是历代画家,经千年积累下来的艺术宝库,初学者不可急于求成,不能图省事,须靠长期实践,去领悟。

31

附:中国画学习纲要 中国画需要学习的知识 一、中国画基本知识 二、中国美术史 三、中国画古今论文 四、书法知识 五、中国画美学知识 六、 古文体知识及印章艺术

中国画需要熟练掌握的知识

一、熟练掌握线描造型能力,通过临摹,掌握用笔用墨的技巧、构图。

二、写生训练,学会观察、提炼、取舍,继续提高用笔用墨造型能力。

三、通过阶段性训练,把临摹、写生相结合,进一步提高艺术表现能力。

四、创作训练,把临摹、写生,运用到创作中。

32

中国画学习要求:

一、重视笔墨基本功训练,制定切实可行的个人学习计划,认真执行。

二、保证每日充余的学习时间,在工作、家务有矛盾时,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

三、认清临摹的重要性,“师古人”是学习中国画最好的方法。要多读、多看、多想仔细研究作者的创作用意,揣摩用笔用墨的来龙去脉。

四、重视写生,要做到吃透传统,吃透生活。这是学习中国画的艺术实践。

五、重视书法练习,题款的好坏直接影响作品效果,同时书与画的笔墨有异曲同工之妙。

六、备好学习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习工具很重要。要求:狼毫、羊毫、大、中、小毛笔齐备。宣纸练习时可用普通宣纸,不可用其它纸代替,颜料须用国画颜料。墨“一得阁”即可。其它文房用品,可根据个人条件配置。

七、随时随地收集学习资料,为学习、创作准备条件。与就近的同学、书画爱好者互相交流,切磋,共同提高。

33

国画的取景常常不是见什么画什么,而是“取近少取远”,或“取远少取近”或“取远取近不取中”,景物取舍完全是根据画面需要去集中提炼,概括,在艺术上比较含蓄,让观者有回味联想的余地。

散点透视是中国画在世界美术史上的一大贡献,它与焦点透视,相辅相成,综合使用,影响着近现代的西方美术与中国画艺术。

19

第四章 构图

构图一词源自西方绘画。在中国画,习惯叫“章法”,顾恺之称为“置陈布势”。在谢赫的六法论中称为“经营位置”,也就是一般语汇中的“布局”,实际上都是一回事,现在大家都习惯称为“构图”。

构图在绘画中是很重要的一课,在一幅作品中为了表现内容和主题,把各种形象加以组织配置和安排。构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画面,在山水画里,它关系到意境和气韵。

山水画的构图和花鸟不太一样,贺天健先生在《学山水画自述》中对构图有比较详细的解释。

(一)顶天立地式,就是整幅作品几乎不留天地空白。这种构图,画面的虚实关系很难处理,要注意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不然易于窒息。

(二)留天不留地式,这一构图要注意重心的安排,注意气机,这种构图,清四王常用。

(三)一角式,占画面的任何一角,为宋马远常用,故称“马一角”这种构图一定要处理好画面的空白处。

(四)开合式,两边山峰或树林,中间溪流或江河。

(五)留地不留天式,此样式安排好能不落俗套,要注意重心,不要上重下轻。

(六)合开式,景物集中于中下部,往两侧生发。

(七)建瓴式:一侧是高峰,一侧是矮小景物,重点是要表现出气势

20

(八)犄角式:不同于一角式,是近景占下角,远景占上角,并且是对角。

(九)留天留地式,景物在中间,上下全空,注意不要太虚。 (十)三段式:近、中、远三景具备,是传统山水画常用的方式。

(十一)两段式,仅有近景、中景或近景、远景,中间云水断开,为倪云林常用的手段。

以上的样式,是贺天健先生从前人的作品中总结出来的,可以做为参考。但千万不要当成公式去套用。要活学活用。

既然不能生搬硬套公式,那么构图有没有规律呢?回答是肯定。 构图有一些基本的美学法则,而这些法则,几乎中西画都可以用。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法则只是形式美的一般规律,而形式美不是艺术的唯一目地,而是利用这些形式美去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尤其是在山水画里,把许多文学性的意境作为内容,使作品最后达到形式和内容和谐统一。

构图的规律一般包括这么几条: ①统一和变化。 ②对比和调和。 ③对称和均衡。

④节奏和韵律。这些规律比较抽象,需要渐修渐悟。 下面详细说一下山水画的构图规律。虽然和上面几条说法不一样,但是是从这几条中理解派生出来的。

21

(一)宾主分明、就是画面上必须以某些景物为主体,某些景物为客体。不要平铺直叙,要有主有次。要注意,主体不是主题,一般人物、花鸟的宾主关系比较简单,山水画较复杂一些,如果没有很好地在画面上突出主体或失去客体的陪衬与烘托,就会出现松懈、涣散或喧宾夺主的现象。

(二)虚实相生,虚就是模糊不清,实就是清晰明确,是相对关系,作品中的物象过实会导致画面呆板窒息,过虚则会显得空洞无物,如果处理不好虚实关系,即使画面画的满满的也会感到画面很虚,空洞无物,没有内容。

所以,虚实关系很重要,一定要巧妙的安排空白。一般山水画是有形则实,无形则虚。山水画的虚实关系,一般用流水、云雾、烟霞等物象去表现,用笔墨的浓淡、干湿、疏密来处理。

(三)疏密聚散

山石的皴法讲究疏密,树木的传播讲究疏密,整幅作品的布局也讲究疏密,画面整体首先是大疏密关系、其次大疏密里又有小疏密关系。要做到“疏中有密”、“密中有疏”。在作品中以疏密与聚散相结合的方式表现出形式美感是极其重要的手段。古人云“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疏处有景,密处有韵”。

(四)穿插隐现

在作品中,画面上的景物不能一览无余地排列出来,必须有隐有现,高低正侧。要有掩有藏,掩的好,藏的好,才能达到“无景色处似有景”的效果,在构图中这是影响作品的一大重要元素。

22

(五)有开有合

开合是山水画中常用的构图法则,开是指把画中的各种景物铺开,合则指把画面的阵势收拢。开也是在制造矛盾,合等于是解决矛盾,一幅画不论大小都包含一个开合,大开合中又有小开合。还有开在画里,合在画外的。

(六)均衡出奇

中国画忌“四平八稳”的对称式构图,而多用“秤锤压千金”来取得画面的平衡。潘天寿讲“画材布置于画幅上须平衡,然须注意灵活之平衡。灵活之平衡,须先求其不平衡,再求其平衡”。可见,山水画追求一种均衡美。需要指出的是,山水画中的均衡美不是图案设计中的对称美。

以上谈的一些规律和法则,偏重于画面结构,限于形式美的探求,而那些规律和法则,也仅供参考之用,须在学习的基础上不断创造。中国画的构图学有它深邃的美学思想,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问,须无止境的去探求。古人讲“九朽一罢”。“对纸三日,废画三千”。均是说明构图的重要性。

2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06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