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公开课教案(完美版)

更新时间:2023-03-08 10:15:38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17《古诗三首》公开课教案(完美版)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等7个生字,正确书写“断、楚”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抹、磨”。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望天门山》

【课时目标】

1.会写“断、楚”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词义句意,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3.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理解诗意,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4.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

的意境。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揭示课题。

1.在以前的学习和阅读中,同学们一定积累了很多古诗。现在,我们来背诵古诗,好不好?学生自愿背诵李白的古诗。(5首)

2.同学们朗诵得真熟练,感情也很丰富。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板书:李白)关于李白,你了解多少?

3.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4.教师评议。 (课件出示2)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万首诗,他的诗以磅礴雄伟的气势、炽烈奔放的情感、丰富奇丽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清新自然的语言,创造出了瑰丽多彩的艺术形象,达到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效果,被称为“诗仙”。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课件介绍作者李白,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5.学生阅读资料,教师谈话导课:

是啊,李白是中国唐代一位非常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大多 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雄奇豪放。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漫游中度过的。25岁的时候就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

壮志离开了家乡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船顺江东下,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被眼前雄奇秀美的景色吸引住了,于是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望天门山》。

(板书课题:望天门山)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望天门山》(齐读)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刚才让老师领略了你们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现在再 去过难关,有信心吗?(课件出示3)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2.大家喜欢这首诗吗?那就赶快自己读一读吧,注意读准字音, 待会儿老师检查,看谁读得好。

3.你们刚才的表现也激起了老师的表现欲,我也要读一读。 (师范读)现在你们是否也想读?你觉得我哪里读得不错,欣赏 我的,你可以学习我的,如果你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你就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4.指名读,大家注意听他字音读准了没有。指名点评。 (课件出示4:生字)

duàn chǔ zhì ɡū fān 断 楚 至 孤 帆

(1)注意读准翘舌音“楚、至”,前鼻音“断、帆”。 (2)识记生字: 你是如何识记这些生字的?

换一换:“继”换掉“纟”,加上“斤”,就是“断”;“定”换掉“宀”,加上“林”,就是“楚”;“狐”把“犭”换成“子”,就是“孤”。

减一减:到—至,变成“至”。 加一加:“巾+凡=帆”。

5.男生来读读。女生来读读。全班一起读。

6.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画画。

7.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课件出示5)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三、小组合作,再读学习。

1.为了把课文读得更好,老师建议大家再来读课文。可以对照注释和查阅的资料来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了诗意后,再来读课文,相信大家会读得更出色。

2.(课件出示6、7)

(1)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

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2)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3)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4)开:劈开,断开。

(5)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6)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7)出:突出,出现。 (8)日边:天边。

(9)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3.个人自学开始。 4.小组交流学习收获。

四、合作探究,品读诗句。 (一)学习前两句诗。

1.(课件出示8)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有关图片)

2.指名读一读前两句。

3.引导想象: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流经古代楚国的这一段叫楚江,终点在天门山,天门山以东是吴

2.碧水东流至此回。

三、示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青山 碧水 白帆 红日 断 开 流 回 出 来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一、以学定教,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由学生背诵最喜欢的古诗引出今天要学的诗,然后,安排自学,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自由发挥的空间,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鼓励学生学生查阅工具书、查阅资料理解诗意,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在交流收获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从而让学生自主的学习,自悟、自得。

二、 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师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练读”,让读得不够的学生再读,重视了群体活动,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该运用各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鼓励学生不受诗句约束,大胆想象。

第二课时《饮湖上初晴后雨》

【课时目标】

1.认识文中“亦、宜”等3个生字,会写“饮、初”两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抹”。了解诗句的大概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欣赏美景,揭示诗题。 1.同学们去过西湖吗?

(如果有去过的,请学生做简单介绍。) 这一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如诗如画的西湖。

2.鼓励学生用自己积累的词语说说欣赏西湖十景给自己留下的印象。(美景如画、风景优美、如诗如画、山清水秀、美不胜收、人间仙境??)

3.谈话揭题:同学们,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人们把杭州西湖比作人间天堂,是因为那里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所以从古至今有好多的文人墨客吟诗作画来赞美它。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描写西湖的古诗。

板题:(课件出示13)《饮湖上初晴后雨》,学生齐读课题。 (板书:《饮湖上初晴后雨》) 4.(课件出示14)简介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

苏轼特别喜欢西湖,他第一次来到杭州就觉得这里特别熟悉,几乎成为了他的第二故乡,他在杭州两次做官,像爱自己的家一样治理杭州,西湖在当时也会遇到污染的问题,他在西湖兴修水利,建起了“苏堤”和“三潭映月”两道独特的景观。

二、鼓励交流,理解诗题。

1.(课件出示15)《饮湖上初晴后雨》,学生齐读。

2.小组交流:通过读题目,你读懂了什么呢? 3.代表发言,师生评议,教师小结: (1)知道了天气:先是晴天,后来下雨了。 (2)知道了地点:西湖的小舟上。

(3)知道了诗人在做什么:饮酒聊天,欣赏美景。

4.谈话激趣:诗人苏轼曾经在杭州做过地方官员,他非常喜欢西湖,经常到西湖来观赏美景,有一天,他和朋友乘坐游船荡漾在西湖上,一边饮酒聊天,一边欣赏西湖美景,刚开始的时候是阳光明媚,后来忽然下起了雨。看到这奇妙的景象,苏轼诗兴大发写下了这一首千古流传的美妙诗篇——《饮湖上初晴后雨》。

三、学习字词,明确节奏。

(课件出示16)突出显示“饮”“初”“亦”“抹”“宜”。 1.大诗人苏轼笔下的西湖到底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把朗诵诗句,借助拼音学会诗中的生字,把生字读正确。

2.生自由朗读。 3.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1)课件出示诗句。

①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②指导生字:

Yǐn chū yì mǒ yí 饮 初 亦 抹 宜 指名读,教师领读,提示读音:

“亦、宜”整体认读音节,“饮”前鼻音。

“抹”是多音字,在文中读mǒ,组词“涂抹”;还有一个读音是mā,组词“抹布”。

③识记生字

熟字加偏旁:饮=欠+饣 初=刀+衤 宜=且+宀 减一减:迹-辶=亦

4.再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根据学习古诗的经验在课本上标出这首诗的节奏。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课件出示17)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板书:《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 5.指名读,提示要读出诗的节奏、韵律。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四、品读诗句,理解大意。 1.小组交流积累的学习古诗的方法。

2.代表发言,教师小结:看课本注释、看课本插图、读古诗题目、

读古诗诗句、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搜集资料??

3.引导理解:

(1)诗人在这首诗中写了西湖怎样的美景? (2)晴、雨时的西湖有什么不同的景象? (3)欣赏晴雨时的美景,诗人有怎样不同的感受? 4.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阅读理解古诗。 五、细读诗句,交流探究。 (一)赏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1.“潋滟”是什么意思?(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你是怎么知道的?(看课本注释知道的。)

2.“潋滟”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波光粼粼,波光闪闪,波光闪动,湖水荡漾,浮光跃金,湖水耀金??)

3.是什么让西湖水面出现“潋滟”的景象?(是阳光和微风让西湖水面出现“潋滟”的景象。)

4.这也让我们了解到当时的天气是怎样的?(晴天。) 5.面对这样美丽的西湖美景,请你用一个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赞叹。(好、美、妙、奇??)

诗人怎么表达自己的感情的?(方好。)

6.“方”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正当,恰好。)你是怎么知道的?(查字典。)“晴方好”又是什么意思?(方好:正好,正显得美。)

7.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特别美。)

8.鼓励学生感情朗读,读出自己心中的感受。 (二)赏读“山色空蒙雨亦奇。”

1.正当诗人和朋友陶醉在这阳光明媚鲜艳中水光山色的西湖美景中时,忽然天气发生了变化,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说说发生了什么变化?(雨)

2.用上课文中的词语说说,雨中的景色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山色空蒙。)

3.“空蒙”是什么意思?(空蒙:雾气迷蒙,景物若隐若现。)你是怎么知道的?(看课本注释知道的。)

“空蒙”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朦朦胧胧、云雾迷漫、隐隐约约、若隐若现??)

4.面对这样美丽的西湖美景,请你用一个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赞叹。(奇??)诗人怎么表达自己的感情的?(亦奇。)

5.“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也。)你是怎么知道的?(查字典。)“亦奇”又是什么意思?(亦奇:也显得非常奇妙。)

6.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7.鼓励学生感情朗读,读出自己心中的感受。 (三)个性赏读——晴雨西湖。

1.晴天时西湖很美,雨天时西湖也美。我们怎样才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晴雨时西湖不同的美呢?(注意停顿、重音、有感情??)

2.生自由练读

3.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1)为了表现不同情况下的美把“水光潋滟”和“山色空蒙”读重音。

(2)因为是晴天和雨天两种不同的天气造成了西湖两种不同的美,所以把“晴”和“雨”读重一点。

(3)把“方好”和“亦奇”读得重,读出作者的感受。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学生齐读。 (四)赏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谈话过渡:晴天的西湖,阳光照耀下,水波粼粼,波光艳丽;雨天的西湖,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面对这么奇妙的景色,你要用什么词语来比喻它呢?(美丽的画卷、人间仙境等。)

2.诗人苏轼是用什么来比喻西湖的?(西子)你从怎么知道的?(读诗:欲把西湖比西子。)

3.课件出示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西子:

西子指西施,它是春秋时期越过的美女。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四大美人。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传说西施在河边洗衣,鱼儿看到西施的美貌以后都忘记了游动,沉了下去。

4.诗人苏轼是怎样赞美西施的?(淡妆浓抹总相宜。) 5.“淡妆”是什么意思?(素淡的妆容。)“浓抹”是什么意思?(浓重华丽的打扮。)“相宜”什么意思?(合适)“总相宜”(都非常合适。)

6.作者写这句诗只是为了赞美西施吗?(不是,是在借西施来赞

美西湖。意思是说西湖的晴天就如同西施浓抹,雨天就如西施淡妆,不管晴天雨天的西湖景色都很美。)

7.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若把西湖当作是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合适,美妙多娇。)

8.指导朗读:读出作者对西湖的的赞叹之情。 六、指导写字,规范书写

(课件出示18:生字田字格课件)饮 初

1.读准字音,指导写字。 师范写指导: “饮”左窄右宽,第二笔是横勾,第三笔是 竖提,撇要注意避让,捺可舒展。 “初”左窄右宽,左边是“衤”,不是“礻”。

2.笔顺记忆生字笔顺,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学生描红书中生字,仿影、临写。

3.教师巡视并进行写字提示:人要正,心要静,一笔一画写端正。 4.投影展评,进行写字修正。 七、总结延伸,背诵积累

1.苏轼在一天之中同时领略了西湖晴雨时的不同的美,他的心情是怎样的?(激动、兴奋、高兴??)

2.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心情把整首诗有感情地读一读。 3.学生自由朗读,练习背诵。

4.我国历代诗人都喜欢以大自然为题材进行写作,留下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句和美文,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搜集阅读,并和同学一起分享。

【课堂作业新设计】

1.默写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2.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 3.按要求写诗句。

(1)诗中写西湖晴天景色优美的句子是: 。 (2)诗中写西湖雨天景色美好的句子是: 。

4.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小故事。 参考答案

1.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2.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特别美。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若把西湖当作是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合适,美妙多娇。

3.(1)水光潋滟晴方好。(2)山色空蒙雨亦奇。 4. 改写《饮湖上初晴后雨》

例:一天,苏轼和他的朋友一起来到西湖划船、吟诗、喝酒作乐??他当时,晴空万里,西湖十分美丽,他们尽情地一边喝酒一边

欣赏着西湖的美丽景色。 在太阳的映照下,西湖呈现出了翠绿的颜色,湖面上波光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特别美。微风把岸边花草树木的清香送到船上,是那么让人心醉?? 他们玩得兴致正浓时,天上却飘下了丝丝细雨。朋友遗憾地要离开时,却发现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显得更加奇妙。苏轼端起酒杯一饮而尽,连声赞叹:“西湖不仅晴天十分美丽迷人,就连雨天也是那么奇妙诱人啊!”朋友听了,若有所思地说:“西湖的美胜过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西施呀!”苏轼笑着说说:“要是把西湖比做天生丽质的绝代美女西施的话,那就太贴切了!西施不管是谈雅的装饰还是浓艳华丽的打扮,都显得十分美丽。而西湖则是不管晴天还是雨天都显得很奇特、美丽。” 望着眼前美丽、奇特的景象,苏轼诗兴大发,他乘兴写下了一首绝世好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即兴为诗歌提名为——《饮湖上初晴后雨》。

【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课堂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视频,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首先我从诗题入手,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进一步理解题意,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随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后,学生交流读懂诗的内容。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主要抓住“潋滟”“空蒙”“好”这几个重点词,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晴天时阳光照耀下的西湖色彩明丽、波光粼粼;而雨中西湖隐隐约约,朦胧、神秘。想象画面,用语言描绘,感受这首古诗蕴含的美妙的意境。这不仅为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很好地把诗歌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对学生想象能力的提高也是有帮助的。

不足之处:

这次诗词教学中我发现自己过于引导,学生想象没有放开,对后两句的理解有点困难,有的环节时间过于仓促,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

第三课时《望洞庭》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庭、未”等4个生字,会写“镜、未”等6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磨”,继续进行自主识字练习。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学习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背诵比赛,激趣导入。

1.背诵比赛:同学们已经读过很多古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己最喜欢的古诗。

2.学生自愿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师生评议。

3.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背诵了很多古诗。同学们背诵的古诗中有写人的,有写事的,有写物的,我发现大多数同学喜欢写景的古诗。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望洞庭》,这位诗人就是唐代的著名的诗人刘禹锡。

(板书:望洞庭) 4.简单介绍作者: (课件出示20)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人。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有《刘梦得文集》。

二、朗读古诗,生字指导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对准节奏。 2.指名朗读,师生评议,交流节奏。(课件出示21)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板书:望洞庭) 3.课件出示本诗的生字。(课件出示22) jìnɡ wèi mó yáo yín pán tínɡ

镜 未 磨 遥 银 盘 庭 (1)指名读。

(2)重点强调:前鼻音“银 盘”,后鼻音“镜 庭”。 (3)指名小组齐读生字。

(4)识记生字 你是如何识记这些生字的? 形近字辨析:境一镜 末一未 摇一遥 很一银 挺一庭 组词扩展:磨面 磨坊 盘子 玉盘 (4)全班齐读。

4.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件出示23、24)

(1)望:从远处看。

(2)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课(3)湖光:湖面的波光。 (4)两:指湖光和秋月。 (5)和:和谐,优美。 (6)潭面:指湖面。

(7)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

(8)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9)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10)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5.再读古诗,小组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课件出示25)

(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三、再读古诗,深入探究。 (一)探究交流:湖光秋月两相和。 1.学生齐读,思考:从这句诗中读出了什么? (1)读出时间:秋天的夜晚。

(2)读出了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

(3)读出了“两相和”中的“两”是指:湖光和秋月。“和”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73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