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17 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及练习及答案备课素材)

更新时间:2023-10-13 16:3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7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等7个生字,正确书写“断、楚”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抹、磨”。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断、楚”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词义句意,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3.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理解诗意,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4.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揭示课题。 1.在以前的学习和阅读中,同学们一定积累了很多古 诗。现在,我们来背诵古诗,好不好?学生自愿背诵李白【设计意图:运用多的古诗。(5首) 媒体课件介绍作者2.同学们朗诵得真熟练,感情也很丰富。今天,我们李白,有效地吸引了再来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板书:李白)关于李学生的注意力。】 白,你了解多少? 3.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4.教师评议。 (课件出示2)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 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 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万首诗, 他的诗以磅礴雄伟的气势、炽烈奔放的情感、丰富奇丽的 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清新自然的语言,创造出了瑰丽 多彩的艺术形象,达到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 艺术效果,被称为“诗仙”。 5.学生阅读资料,教师谈话导课:是啊,李白是中国 唐代一位非常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 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雄奇豪放。他的一生大部分 时间都是在漫游中度过的。25岁的时候就怀着济世安民的 雄心壮志离开了家乡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地 乘船顺江东下,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被 眼前雄奇秀美的景色吸引住了,于是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 的诗----《望天门山》。(板书课题:望天门山) 今天,我 们就来学习-----《望天门山》(齐读)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刚才让老师领略了你们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现在再 去过难关,有信心吗?(课件出示3)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大家喜欢这首诗吗?那就赶快自己读一读吧,注意 读准字音,待会儿老师检查,看谁读得好。 3.你们刚才的表现也激起了老师的表现欲,我也要读 一读。(师范读)现在你们是否也想读?你觉得我哪里读得 不错,欣赏我的,你可以学习我的,如果你有自己的独到 的见解,你就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4.指名读,大家注意听他字音读准了没有。指名点评。 (课件出示4:生字) duàn chǔ zhì ɡū fān 断 楚 至 孤 帆 (1)注意读准翘舌音“楚、至”,前鼻音“断、帆”。 (2)识记生字: 你是如何识记这些生字的?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识记生换一换:“继”换掉“纟”,加上“斤”,就是“断”;“定”字,体现部编版教材换掉“宀”,加上“林”,就是“楚”;“狐”把“犭”多元识字的理念。这换成“子”,就是“孤”。 减一减、:到—至,变成“至”。 加一加:“巾+凡=帆”。 5.男生来读读。女生来读读。全班一起读。 是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可以提高自学能力。】 6.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 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画画。 7.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课件出示5)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三、小组合作,再读学习。 1.为了把课文读得更好,老师建议大家再来读课文。 可以对照注释和查阅的资料来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了诗 意后,再来读课文,相信大家会读得更出色。 2.(课件出示6、7) (1)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 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江南通 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 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 山。” (2)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3)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 所以叫楚江。 (4)开:劈开,断开。 (5)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 北”。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设计意图:鼓励学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生结合课文注释,理(6)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7)出:突出,出现。 (8)日边:天边。 解古诗中字词的意思。增强理解词语的能力。】 (9)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 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3.个人自学开始。 4.小组交流学习收获。 四、合作探究,品读诗句。 (一)学习前两句诗。 1.(课件出示8)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有关图片) 2.指名读一读前两句。 3.引导想象: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 所以叫楚江。流经古代楚国的这一段叫楚江,终点在天门山,天门山以东是吴国,流经吴国的长江段,叫吴江。天门山高、俊秀、险,诗人写到天门山犹如被江水冲击而隔断似的。 4.(1)指导学生观看水流撞击到山石上,激起回旋, 形成汹涌的波涛的情景。“碧水东流——至此回”,师一边 读一边用动作演示。 (2)指名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种情景。 (3)从这两句我们可以体会出江水怎么样?(水势湍 急、激荡回旋) 5.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1)指名读,生点评优点或缺点 (2)教师范读,学生听老师读,注意哪里有停顿,哪 些词是重读的。 (3)学生练习,再指名读。 (4)女生读、男生读、齐读。 (二)学习后两句诗。 1.谈话过渡:这么壮美的景色,诗人是在什么地方看 到的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诗人是在船上看到的:两岸 青山------相对出) 2.(课件出示9)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相关图片) 3.学生观察,畅谈感受。(指示学生看顺流而下的小船, 站在船头的诗人。) 4.全班交流,教师小结:诗人用词多么精妙啊,一个“出”字把山给写活了。 5.这青山仿佛是要出来迎接自己一样,诗人的心情怎 样呢?(高兴、激动、自豪) 6.指导朗读:李白在高大的天门山面前,丝毫没有感【设计意图:结合课到自己的渺小,自己虽从遥远的天边来,却有这青山专程文插图,根据对词语相迎,这又是多么豪迈呀!让我们齐读后两句。 (三)再读悟情。 的理解,展开想象,理解诗句。训练学生 1.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再把诗读一读,看理解和欣赏诗句的看诗中都描绘了哪些色彩鲜明的景物?(课件出示10)(青能力。】 山 碧水 白帆 红日) (板书:青山 碧水 白帆 红日) 2.同学们都有一双慧眼,你们看,青的山、绿的水、白白 的帆、红红的太阳,构成了一幅多么精美的图画呀!真是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作者在诗中还用了六个动词,使得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同学们 再读读古诗,看作者用了哪六个动词?(断、开、流、回、 出、来)(板书:断 开 流 回 出 来) 4.同学们,诗歌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写景如 画,更在于借景抒情,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呢?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5.请同学们带着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满腔的爱一起朗 诵。 五、合作朗读,升华情感。 1.谈话引读:浩浩的长江水啊,咆哮着奔腾向前,像一头猛兽一样撞开了天门山,汹涌澎湃的江水撞击在岩石上,形成了巨大的回旋。(男生齐诵: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74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