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机电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周文强)

更新时间:2023-03-08 05:14:54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江苏省机电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管理学院 周文强

二〇一〇年十月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江苏机电产品出口贸易发展非常迅速,在江苏省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本省的总出口、技术进步、制造业基地建设、产业和出口结构优化、人员就业等都具有直接的影响。然而,江苏机电产品出口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如核心技术缺乏、研发投入不足、国际贸易保护的阻碍等。因此,研究和探索江苏机电产业出口竞争力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有助于寻求进一步促进江苏省机电产业出口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从而实现江苏外贸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产业国际竞争力在学术界备受关注,众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相关研究。本文根据贸易与竞争力的关系,将江苏机电产品贸易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相结合,回顾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理论及其测度指标体系,定性分析了影响江苏省机电产品贸易的相关因素:江苏机电产品出口现状、竞争优势、存在问题。通过借鉴前人经验,搜集大量资料和数据,在第五章中运用代表出口竞争力的三组数据指标和一个密切相关产业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比较江苏省机电出口与其他四个主要机电产品出口省份的竞争力,得出江苏省机电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并且跟高新技术产业的贸易量有密切关系,但是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出口、提升竞争力的结论。第六章依据第四章定性分析发现的问题,及第五章定量分析得出的结论,提出了基于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江苏省机电产品出口优化策略,包括提高产品增值率,提升品牌意识、丰富出口方式,拓宽出口市场等。最后总结全文,给出简要结论。

关键词:产业国际竞争力;江苏机电产品;国际贸易;优化策略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globalization, the export of Jiangsu 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s products maintains quick increase, and take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affects the general export, the advancement of techniqu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anufacture and the employment, and so on.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such as the lack of nuclear technique and finance, the hinder of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protection. Thus, it can improve the increase of export competitiveness of Jiangsu 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s industry by researching the actuality and effect factor.

In recent years,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industries is being paid more attention in the academic community, and many scholars have done pertinent research. According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e and competitiveness, this paper combines Jiangsu 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s products trade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industries, reviews the related theory and measurement indicators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industries, and makes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the related factors affect Jiangsu 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s products trade: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s products trade, the advantages of competition. This paper learns from previous experience and gathers a great deal of information and data, and then in the fifth chapter uses three sets of import and export data and A closely related industry data to mak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s products trade in Jiangsu and other main four 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s products trade areas, and sums up that Jiangsu 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s products has strong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high-tech industry trade, but it still need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expor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blems identified in the qualitative analysis in Chapter IV, and the conclusions got from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in Chapter V, in Chapter VI, this paper advances Jiangsu 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s products trade optimized strategy based on enhancing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industries, including improving products value, increasing the brand awareness, enriching the export mode, expanding export markets and so on. Finally, summarize the full text and a brief conclusion is given.

Keyword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industries; Jiangsu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Products; International trade; Optimized strategy

目 录

1 引言 ................................................................... 6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 6 1.1.1 研究背景 ......................................................... 6 1.1.2 研究目的 ......................................................... 6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7 1.3 论文基本结构 ....................................................... 3 2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和测度指标 ........................................... 4 2.1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 4 2.2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理论 ........................................... 9 2.2.1 比较优势理论 ..................................................... 9 2.2.2 竞争优势理论 ..................................................... 5 2.2.3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系 ........................ 10 2.2.4当代国际竞争力理论 ............................................... 6 2.3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数量指标体系 ....................................... 7 2.3.1产业国际竞争力测度指标 ........................................... 7 2.3.2 以进出口数据为基础的评价方法 ..................................... 8 3 江苏省机电产品出口现状分析 ............................................. 9 3.1 江苏省机电产品发展现状概述 ......................................... 9 3.2 江苏省机电产品出口发展的影响力 .................................... 15 4 江苏省机电产品出口竞争力定性分析 ...................................... 13 4.1 江苏省机电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 ................................ 13 4.2江苏省机电产品出口现状存在问题分析 ................................ 19 4.2.1 缺乏自主出口品牌 ................................................ 19 4.2.2江苏省出口的机电产品高新技术含量仍还偏低 ........................ 20 4.2.3市场结构仍以欧、美、日、港为主,新兴市场需要重视 ................ 21 4.2.4机电产品出口增长方式和产品结构仍需深刻变革 ...................... 22 4.3 金融危机对江苏省机电产品出口的影响 ................................ 22 5 江苏省机电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定量分析 .................................... 23 5.1江苏省机电产品出口竞争力分析指标体系的选择 ........................ 23 5.2 江苏省与国内主要机电产品出口省份的比较分析 ........................ 19 5.2.1 国际市场相关指标分析 ............................................ 20 5.2.2 贸易竞争力指标分析 .............................................. 28

5.2.3 区域显示比较优势指标分析 ........................................ 28 5.3 江苏省机电产品出口量与相关指标的回归分析 .......................... 30 5.3.1 机电产品出口量与三组大类指标的回归分析 .......................... 30 5.3.2 机电产品出口量与高新技术产品贸易量的回归分析 .................... 31 6基于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江苏省机电产品出口优化策略 ........................ 38 6.1 江苏省机电产品出口贸易优化策略目标 ................................ 38 6.2 江苏省机电产品出口优化策略 ........................................ 39 6.2.1 提高产品增值率,提升品牌意识 .................................... 39 6.2.2丰富出口方式,拓宽出口市场 ...................................... 39 6.2.3加强对外合作,大力发展高新技术 .................................. 40 6.2.4 加快出口增长方式和产品结构变革 .................................. 41 6.2.5 利用机遇,积极迎接挑战 .......................................... 37 结 论 .................................................................. 38 参考文献 ................................................................ 39 附 录 ................................................................... 41 致 谢 .................................................................. 46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1.1.1 研究背景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外贸进出口经历了自2008年11月以来的连续大幅下挫,到2009年3月份开始企稳回升,8月份回升趋势基本确立,11月份进出口总值同比开始增长,12月份进口和出口同比双双出现强劲增长,环比也呈现大幅增长,月度进口值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月度出口值也列历史第四高位,表明我国对外贸易在加速复苏。同时,进口的大幅增长,说明经济刺激政策的效果显现,内需比较强劲,这也有利于拉动世界经济的恢复。

虽然经历了2008年来的世界金融危机,但是从2009年我国外贸数据来看,机电产品的出口从2004以来仍然占主导地位。据海关统计,2009年我国累计出口机电产品7,131亿美元,比上年(下同)下降13.4%,降幅小于同期我国总体出口降幅2.6个百分点,占同期我国出口总值的59.3%。随着世界经济出现复苏迹象,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呈现恢复性增长。

机电产品出口在江苏省外贸中占有重要地位,但近几年来由于全球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内外出现的强劲竞争对手,机电产品市场的技术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于技术相对落后于国际的江苏省来说是巨大考验。经历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以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经济刺激措施,也得到了初步成效。江苏省机电产品出口遇到严峻挑战后,现正处于回升初步阶段,风险以及不定因素增加。因此认真研究当前国际机电产品市场的特点和动向,寻求优化机电产品出口的策略和方法,对于发展江苏省机电产品贸易,加快江苏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2 研究目的

论文通过从产业国际竞争力[1]角度研究江苏省机电产品出口现状,对产业国际竞争力基本理论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学习(包括产业国际竞争力内涵,国内外相关理论和测度指标体系,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提高途径等);定性分析了江苏省机电产品对外贸易现状、存在问题等深刻影响机电产品贸易的因素,运用不同的指标,对多个省进行了定量比较分析,并初步探讨了测度江苏省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的较优指标,以达到探讨基于提升江苏机电产品出口国际竞争力的优化策略。

机电产品是江苏省对外出口的主导产品,其高速有效发展可以提供有力的财政支持,带动相关产业的大发展,形成具有江苏特色的以高新技术机电产品为核心的外贸出口经济体系,促进江苏经济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有利支持,增强我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同时作为全国经济大省,外贸对江苏乃至全国经济的贡献更是不小,机电出口在江苏外贸出口份额中举足轻重,如何在世界机电产品市场中依靠自身优势占据有利之地,提高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在当今

金融危机影响下,全球市场疲软,机电产品全球技术调整迎来机遇。

以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来优化江苏机电出口一种通过改善内在素质,也就是从质的方面来优化,这更符合产业发展规律,是一种内涵式的产业发展道路,对于江苏省机电产业的发展和贸易有着十分长远的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研究内容

眼点在江苏机电产品出口的现状研究,以产业国际竞争力为研究点,落脚是在基于提升江苏省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江苏机电产品出口优化策略。也就是要探讨产业国际竞争力与江苏机电产品出口的关系。并通过对江苏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找出提升江苏省机电产品出口的策略,以促进江苏省机电产品出口、江苏经济发展。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阐释,国内外相关理论及测度指标体系。 ○2基于现状,提出问题

通过对江苏省机电产品发展现状分析,提出对外出口存在问题。 ○3数据比较分析

通过截取 2004 年到 2008 年的相关数据,选取国内主要机电产品出口区域(山东、浙江、广东、福建、江苏)进行机电产品出口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在地区的横向扩展和时间的纵向延伸上与比较,多角度多方面讨论影响江苏机电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因素。 ④对策分析

本论文在最后,通过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的研究,各方面数据的对比分析,以及现状分析后提出提升江苏机电产品出口的优化策略,并对全文进行总结。 (2)研究方法 ①比较研究的方法[2]

是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本论文研究是以江苏省机电产品为基本对象,搜集数据,多角度进行比较。通过对近几年数据的比较研究能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②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与定性分析是做实证研究的基本方法。本论文在研究过程中,涉及较多数据资料,对于这些数据资料的搜集和分析依据定量分析的基本方法,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研究效率。同时,研究过程中,对于一些不易量化的资料则采取定性分析的方法。

1.3 论文基本结构

本文遵循了一般论文的格式,第一章为引言;第二章对国内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理论的回顾,为分析做好理论准备和铺垫,同时间接回顾了比较优势等国际贸易的主要理论;第三章和第四章为现状及问题分析,第五章通过搜集了大量数据,根据第二章论述的有关测度指标体系,同时结合本文研究的实际情况,选取了具有可行性的三个大类,5个小类指标以及一个相关产业进行实证比较分析,此部分为全文的核心部分;在第六章则是根据第五章的分析结果,以及第四章的问题,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角度提出江苏省机电产品出口优化策略。论文结构可以简单表述如下图:

图1-1论文结构图

2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和测度指标

2.1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产业竞争力,亦称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某国或某一地区的某个特定产业相对于他国或地区同一产业在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持续获利等方面所体现的竞争能力。竞争力实质上是一个比较的概念,因此,产业竞争力内涵涉及两个基本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比较的内容,一个是比较的范围。具体来说:产业竞争力比较的内容就是产业竞争优势,而产业竞争优势最终体现于产品、企业及产业的市场实现能力。因此,产业竞争力的实质是产业的比较生产力。所谓比较生产力,是指企业或产业能够以比其他竞争对手更有效的方式持续生产出消费者愿意接受的产品,并由此获得满意的经济收益的综合能力。产业竞争力比较的范围是国家或地区,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区域的概念。因此,产业竞争力分析应突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包括产业集聚、产业转移、区位优势等[3]。

国内学者严伟良认为 ,产业国际竞争力就是市场竞争力 ,将产业国际竞争力定义为 “在国际:间自由贸易条件下 (或排除了贸易壁垒的假设条件下) ,一国某特定产业的产品所具有的开拓市场 、占据市场并以此获得利润的能力”或“指一国的商品 (包括资金 、服务) 比国外的商品在销售能力上具有更多的竞争优势 ,即一国生产的商品和贸易对手国的同类商品相比 ,在价格和质量两个方面具有比较优势”。陈卫平则认为 ,在国际贸易壁垒没有完全消除 ,各国对产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不尽相同的情况下 ,产品市场占有份额往往不能正确反映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大小 。他提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本质是产业的比较生产率 ,故将产业国际竞争力定义为 “在自由和公平的市场条件:下 ,一国产业以其相对于他国更高的产业生产率 ,生产出更多的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 ,并持续地获得盈利的能力 [5]。”苏涛将产业国际竞争力定义为 :一国特定产业在自由和公平的市场条件下 ,争夺有利的生产条件和销售条件 ,在竞争中获得最大利益的能力 ,它是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的表现 [6]。

[4]

2.2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理论

2.2.1 比较优势理论

指导产业发展和决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两个基本因素是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比较优势是国际分工和区际分工的主要基础 ,也是国际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自 1817 年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在斯密的比较成本学说基础上提出相对比较成本学说以来 ,国际上比较优势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新的学派不断涌现 ,比较优势的内涵也愈益丰富 ,除了传统的生产成本优势以外 ,机会成本 、自然资源 、劳动力和资金等要素禀赋 、技术水平 、规模经济 、聚集经济 、

运输条件 、市场条件等等 ,都成为人们考察比较优势的对象 ,研究比较优势的方法也从静态分析发展到动态分析 。比较优势理论包括四种基本理论 : 比较成本理论 、资源禀赋理论 、贸易新要素理论和动态优势理论 [7]。其中 ,最重要的是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 ,其内容构成了比较优势理论的奠基石 。 2.2.2 竞争优势理论

在 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 ,比较优势理论作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奠基石 ,一直是国际贸易理论的主流 。但在解释二战后国际贸易中部门内贸易时 ,显现了其完全竞争市场假设和静态相对分析的局限性 。80 年代波特提出的竞争优势理论则以不完全竞争市场为理论前提 ,从动态的 、全面的观点考察分析一国的国际竞争能力 ,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超越 ,对当代国际贸易现实的逼近 。波特认为 ,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 ,就是企业 、行业的竞争优势 ,也就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优势 ,一国兴衰的根本原因在于能否在国际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 ,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在于能否使主导产业具有优势 ,优势产业的建立有赖于提高生产效率 ,提高生产效率的源泉在于企业是否具有创新机制 。从宏观角度来看 ,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来源于生产要素 、国内需求 、相关产业 、企业的战略结构四个基本因素和机遇 、政府的作用两个辅助因素[8] 。

2.2.3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系 (1)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两个基本因素。

迈克尔?波特[9]是最早从产业层次研究国际竞争力的学者。一个国家的某个产业要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不仅取决于该国的要素状况,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该国在这个产业中的竞争环境。依据该理论,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成为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两个基本因素。其中比较优势最终归结为一国的资源禀赋,而竞争优势则更加强调企业的策略行为和国家战略行为。竞争力所研究的主要是竞争主体在竞争中的获胜能力,能产生这种能力的不仅是竞争优势,还有比较优势。欧洲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在评价各国竞争能力时,之所以使用的是“国际竞争力”而非“国际竞争优势”的概念,就是因为一般很难区分一国的竞争能力到底是来源于比较优势还是来源于竞争优势,所以用竞争力的概念更为恰当。产业国际竞争力必然首先体现为不同国家不同产业(产品)的各自相对竞争优势,即比较优势[10]。但现实生活中,国际交换活动即便完全按照比较优势规律来进行,市场上也会出现比较优势相近的同一产业或产品的比较,这时候,产业竞争力将取决于它们各自的绝对竞争优势,即质量、成本、价格等一般市场比较因素。所以,产业竞争力是指属地产业的比较优势和它的一般市场绝对竞争优势的总和。 (2)比较优势是低层次的竞争力,竞争优势是高层次的竞争力。

比较优势只是一种静态的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基础,是一种潜在的竞争力,只有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才能形成真正的竞争力。比较优势主要由土地、劳

动力、资本、自然资源等基本生产要素决定。由比较优势决定的竞争力是一种低层次的竞争力,它是一种成本上的竞争力,它是在所谓“前贸易环境”下国家或地区间因为资源禀赋的差异而表现出来的产品成本差异。而竞争优势不仅与土地、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 等低级要素有关,而且更与制度、政府、知识、品牌、营销、管理、人力资本、企业家才能、技术创新等高级软要素有关,它们在更高层次上决定了竞争力[11]。

2.2.4当代国际竞争力理论 (1)竞争优势理论

大学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教授是研究当代国际竞争力理论的代表人物,他在1980-1990年相继出版了《竞争战略:分析产业和竞争者的技术》、《竞争优势:创造和维持优良绩效》、《全球产业中的竞争》和《国家竞争优势》4部著作。从管理学的角度,他分别提出了用以解释国家竞争力的“国家竞争优势模型”、用以解释产业竞争力的“五种竞争作用力”、用以解释企业竞争力的“价值链”分析方法等理论观点,形成了一个涵盖国家、产业和企业竞争力主体的国际竞争力理论体系

[12]

企业竞争力理论是国际竞争力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企业内部寻找国际竞

(2)核心竞争力理论

争力的来源。纵览国外企业竞争力理论的发展,其主要理论包括以伯格·沃纳菲尔特(Birger Wernerfelt)[13]和安蒂思·潘罗斯(Edith Penrose)[14]为代表的企业资源基础论、以布林·罗斯比(Brian Loasby)[15]和克里斯蒂安·克努森(Christian Knudsen)[16]为代表的企业能力论、以普拉海拉德(C.K.Prahalad)[17]和哈默(Gary

[18]Hamel)为代表的核心竞争力论等不同流派。其中,颇具影响的是核心竞争力理论。

1990年,作为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开拓者,普拉海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Gary. Hamel)提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他们指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是企业长时期形成的、蕴含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长期内在竞争环境中能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他们认为,建立“核心竞争力”是公司长期竞争优势的来源,“短期内,公司竞争力取决于当前产品的价格和性能比。从长期来说,竞争力取决于能比竞争对手以更低的成本和更快的速度建立可以应用于无法预知的未来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的能力”[19]。

核心竞争力理论的主要观点是:(1)企业是一个能力集合体,企业的能力可分为技术开发能力、市场开拓能力、管理创新能力、生产组织能力、社会协调能力等,而核心竞争力在企业各种能力中处于中心和支配地位。(2)核心能力是企业拥有的最主要资源,企业之间核心能力的差别是企业效率差异继而造成收益差异的主要原因。通过对核心技术、核心产品的开发和控制,企业可以始终保持领先优势和垄断

优势。(3)企业拥有的核心能力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它表现为:核心竞争力具有战略价值,具有能使企业创造更多的能力;企业核心能力是独特的,同行业中几乎不存在两个企业拥有相同的核心能力的情形;核心能力是不可引进或模仿的,它暗含于企业文化、员工的观念和行为方式之中[20]。 (3) IMD国际竞争力理论

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认为,国际竞争力是指一国提供创造增加值和积累国民财富环境的能力。这一竞争力环境,既是一国传统、历史和价值体系变迁的结果,又是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在塑造国际竞争力环境中,存在着的四种力量,即吸引力(attractiveness)与扩张力(aggressiveness)、本土化(proximity)与全球性(globality)、资产(assets)与过程(processes)、个人冒险精神(risk taking)与社会凝聚力(social cohesiveness)[21]。一国只有主动把握和平衡这四种力量,才能推动国际竞争力的发展。

2.3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数量指标体系

2.3.1产业国际竞争力测度指标

研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目的不仅仅是客观描述特定产业国际竞争的实际结果 ,而且要发现决定或影响各国特定产业竞争优势的因素 ,从而揭示和论证各产业竞争优势的因果关系 。测评体系的设计是产业竞争力研究的核心内容 ,人们一直希望能够对国际竞争力进行比较准确的定量分析 ,学者们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但是 ,由于国际竞争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研究领域 ,涉及多个学科 ,分析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一件复杂而困难的事情 。很多学者通过从不同的角度分析 ,提出了多种指标 、计量模型等测算方法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发展研究所课题组认为 ,产业国际竞争力包括竞争实力 、竞争能力 、竞争潜力 、竞争环境四个方面的内容 。王仁曾以两类指标测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即以全要素生产率为核心的生产率指标和基于贸易流量的测度指标[22] 。裴长洪认为测度产业国际竞争力可从显示性指标和分析性指标来体现[23] 。黄祖辉则将产业国际竞争力测度指标分为静态测定指标和动态测定指标[24] 。严伟良用一般竞争力系数 、出口市场的市场占有率 、进口比率 、OECD 的竞争力指标来表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25]。无论从什么角度分析产业国际竞争力 ,其指标不外乎两类 :一类是显示性指标 ,它说明国际竞争力的结果 ;另一类是分析性指标 ,它解释为什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原因 。 (1) 显示性指标 。

1)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RCA : RCA = ( E - M) /( E + M) 2) 一般竞争力系数 : ( E - M) / X 3) 出口市场的市场占有率 : EI/ EW 4) 进口比率 :M/ ( X - E + M)

5) 贸易平衡指数 BO T :BO T = V E/ VM 6) 进口渗透率 IP : IP = VM/ X 7) 出口强度 EI : EI = V E/ X

8) O ECDR 的竞争力指标 : E/ X + [ 1 - E/ X ]* [ M/ ( X + M - E) ] 9) 增长速度 10) 价格指数

11) 产业内贸易指数 I T T = 1 - ( E - M) / ( E +M) = 1 - RCA (2)分析性指标 。

分析性指标反映的是竞争力已经得到显示的解释变量或未实现的竞争潜力 。这些指标所反映的变量因素可以决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结果 ,或者可以解释为为什么各国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会具有不同的竞争力或竞争结果 。主要有四大类 :一是与生产率有关的各项指标 ,如劳动生产率 、成本 、价格 、企业规模等;二是与市场营销有关的各项指标 ,如品牌商标 、广告费用 、分销渠道等;三是与企业的组织管理有关的各项指标 ,如售后服务网点和全球质量保证体系等;四是与质量有关的指标 。与劳动生产率有关的指标 :全要素生产率指数λ: y =λLαKβRγ;国内资源成本系数 DRCC;企业规模;劳动生产率;生产效率,包括技术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

[26]

2.3.2 以进出口数据为基础的评价方法

贸易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研究综述,对外贸易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最直接的表现,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证分析中,相关产品的进出口指标数据都被用来表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强弱。依据进出口数据分析评价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客观理性的经济分析方法,其应用也较广泛。有出口渗透率指标评价法,净出口指标评价法,贸易竞争力指数评价法,显示性优势指数评价法,相对国际竞争力指数评价法,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指数评价法。用得最多最广的是出口渗透率指标[27]。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有不少学者运用出口数据国际竞争力法的有关评价方法对大中小企业,一些城市某些行业以及整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取得许多有价值的成果。下面列举一些2000年以来,国内外学这利用进出口数据评价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例子。

2004 年,张爱华发表《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及对我国的实证研究》,根据 WTO 公布的《2003年国际贸易统计年鉴》,用贸易竞争力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对中、美等国有国际竞争力的食品、钢铁、化工、汽车、信息、纺织、家电等产业进行实证分析,提出了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理论与方法的基本框架,分析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准则[28]。

2005 年,张吉国、胡继连发表《中国林纸产品国际竞争力实证研究 》,应用 贸易竞争指数法、相对优势指数法、国际市场占有率法、产业内贸易指数法、出口

市场集中度法,对中国 2000-2005年林纸产业及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

[29]

2008 年,中国人民大学叶盛发表《中国地区零售业竞争力实证研究》依据竞争

力的相关理论,利用2006年年报数据,深入分析零售业企业的特点,提出零售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使用因子分析法,对31个省市的零售业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比较地区零售业竞争力的差异,并找出影响零售业竞争的因素,以进一步提高我国零售业的竞争力,进而促进区域竞争力的提高,发挥产业作用,促进总体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30]。

3 江苏省机电产品出口现状分析

3.1 江苏省机电产品发展现状概述

2009年全年,江苏省机电产品进出口总值2257.06亿美元,占全省外贸66.6%,占全国机电产品进出口18.7%。其中出口1388.7亿美元,占全省外贸69.7%,占全国机电产品出口19.5%;进口868.35亿美元,占全省外贸62.2%,占全国机电产品进口17.67%。从江苏省重点出口机电产品的数量和金额占全国的比重来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从机电产品出口数量来看

1江苏省亿美元以上机电产品出口数量占全国比重超过40%的商品主要有:○自动数据处理设备(42.44%)、便携式电脑(44.97%)、存储器(40.6%)和放大器(56.8%)。 2出口数量占全国比重20%-40%之间的商品有:存储部件(21.80%)和彩色电视机<○

包括整套散件>(20.10%)。

3出口数量占全国比重在20%以下的商品有:○空气调节器(5.88%)、微型电脑(8.9%)、显示器(19.5%)、液晶显示器(19.7%)、液晶显示板(15.3%)、轴承(13.4%)、变压器(2.3%)、蓄电池(17.4%)、手持或车载无绳电话(4.8%)、处理器及控制器(18.6%)、电线和电缆(12.7%)、集装箱(7%)、摩托车(12.6%)和自行车(15.9%)。 从机电产品出口金额来看

1江苏省亿美元以上机电产品出口金额占全国同类产品比重40%以上的商品有5种,○

分别为:便携式电脑(出口总额271.9亿美元,占比40.8%)、电视、收音机及无线电讯设备的零附件(出口总额69.9亿美元,占比73.1%)、二极管及类似半导体器件(出口总额63.3亿美元,占比44.2%)、存储器(出口总额35.4亿美元,占比52.7%)和洗衣机(出口总额7.1亿美元,占比40.9%)。

2出口金额占全国比重20%-40%之间的产品有18种,分别为: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

其部件(出口总额369.9亿美元,占比30.23%)、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出口总额302.5

亿美元,占比38.94%)、液晶显示板(出口总额75.99亿美元,占比39.5%)、集成电路(出口总额65.4亿美元,占比28.1%)、船舶(出口总额57.79亿美元,占比23%)、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的零件(出口总额53.42亿美元,占比20.8%)、电视机<包括整套散件>(出口总额33.55亿美元,占比31.2%)、彩色电视机<包括整套散件>(出口总额33.54亿美元,占比31.2%)、显示器(出口总额21.37亿美元,占比20.8%)、液晶显示器(出口总额21.36亿美元,占比21%)、存储部件(出口总额27.23亿美元,占比25.6%)、印刷电路(出口总额17.24亿美元,占比20%)、蓄电池(出口总额14.26亿美元,占比27%)、电容器(出口总额5.75亿美元,占比26.7%)、自行车(出口总额5.14亿美元,占比24%)键盘、鼠标器(出口总额4.93亿美元,占比26.2%)、声音录制或重放设备(出口总额3.24亿美元,占比33.5%)和金属加工机床(出口总额2.86亿美元,占比20.28%)。

3出口机电产品金额占全国比重20%以下的商品有22种,分别为:处理器及控制器○

(出口总额21.48亿美元,占比16.5%)、录、放像机(出口总额21.32亿美元,占比19.6%)、汽车零附件(出口总额20.4亿美元,占比15.7%)、静止式变流器(出口总额13.11亿美元,占比14.2%)、电线和电缆(出口总额12.96亿美元,占比14%)、电话机(出口总额12.38亿美元,占比3%)、手持或车载无线电话机(出口总额11.73亿美元,占比2.97%)、发动机及发电机(出口总额7.65亿美元,占比14.6%)、医疗仪器及器械(出口总额7.6亿美元,占比16.6%)、中央处理部件(出口总额5.42亿美元,占比7.4%)、汽车<包括成套散件>(出口总额4.08亿美元,占比8.7%)、摩托车及自行车的零件(出口总额4.08亿美元,占比15.2%)、摩托车(出口总额4.05亿美元,占比13.2%)、微型电脑(出口总额4.06亿美元,占比7.52%)、空气调节器(出口总额4.01亿美元,占比7.81%)、钢材(出口总额3亿美元,占比1.35%)、集装箱(出口总额2.69亿美元,占比13.9%)、轴承(出口总额2.5亿美元,占比17.2%)、扬声器(出口总额2.2亿美元,占比8.1%)、变压器(出口总额1.37亿美元,占比6.1%)、录放音、像机及唱机的零附件(出口总额1.37亿美元,占比4.2%)和放大器(出口总额1.03亿美元,占比16%)[31]。

3.2 江苏省机电产品出口发展的影响力

江苏省对外贸易出口一直是江苏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引擎,近5年更是出现了强势的增长,其中机电产品的出口一直占到江苏总的出口额的六成以上,对江苏出口的贡献显而易见,在江苏对外贸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次,2008年江苏机电产品的出口在全国各省中排名第二,并且增长势头猛烈,推动江苏机电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加速江苏机电产品的发展对全国外贸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另外,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有着密切的联系,江苏省的高新技术进出口量基本和机电产品的出口量成正比,有效的推动着机电出口的发展。

因此,加大江苏机电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增加江苏机电产品的出口无疑对江苏外贸,江苏经济,甚至全国外贸都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表3-1 2004-2008年江苏机电相关产品贸易量(亿美元)

年份 指标 机电产品出口量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量 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量 总出口量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580.4255 840.2327 1113.7955 1415.2636 1613.53761 359.1414 524.7169 699.6483 831.1474 1040.4835 284.4049 403.4263 505.4563 571.90481 706.01435 874.97 1229.82 1604.19 2037.33 2380.36

图3-1 2008年全国主要机电产品出口地区对比图

图3-2江苏省5年机电产品出口情况图

图3-3江苏省机电产品出口占年出口额的比例图

图3-4江苏机电产品出口占全国机电出口的份额图

4 江苏省机电产品出口竞争力定性分析

4.1 江苏省机电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

(1)依托于长三角经济区

长三角经济圈一直拥有众多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信息化、区域化、国际化的品牌企业,将成为江苏重要的机电五金的交易平台、信息平台、及配送中心,以及江苏省机电研发的技术平台、机电行业的教育培训平台、行业的展销、博览中心。长三角还用有包括汽车、摩托车、家电、电子、五金、标准件、汽摩配件及部分生活资料的交易平台及配送中心,配有完善的电子交易平台,通过网络实现机电行业跨越区域内外的技术、产品、服务的流畅交流。长三角经济区是华东最大的信息交流集散中心,建立了众多海内外企业充分交流的开放式平台。 (2)水运交通优势

众所周知,海运一直都是水上运输中的龙头,我国重要物资运输以及外贸运输,绝大部分都依赖海运,其中海运承担的外贸运量更是超过90%。

江苏拥有全国首屈一指的发展水运的资源条件,濒江临海、地势平坦,河湖众多,水网密布,水域面积1.7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7%。境内共有天然湖泊近300个,大小河道2900多条,连接了全省13个省辖市和80%以上的县(市)。江苏省的连云港处在亚欧大陆与太平洋的结合部,是新亚欧大陆桥与太平洋海上航线的

连接点,公司所处的连云港是江苏最大的海港,亦是中国中西部地区乃至中亚诸国东出太平洋最经济最便捷的首选门户。近年来,连云港货物吞吐量中来自中西部地区的货物和外贸进出口货物均占60%左右,并承担了我国沿海港口90%以上的陆桥过境运输业务。此外,还有南通、苏州等国际航运港口的支持,便捷的水路交通航运给江苏对外贸增加了很大的筹码,也使江苏机电产品出口在交通上畅通无阻。 (3)强劲的外商投资,带动江苏机电产品发展

2009年,江苏省外资项目平均协议规模1208万美元,比上年提高11万美元。新设及净增资9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达164个,其中新设及净增资1亿美元以上的大项目34个。富士康、台玻、达方等一批龙头型、基地型大项目落户苏北,有力推动了苏北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外资设立研发中心步伐加快,包括博世、福特、三星等在内的一大批世界著名跨国企业已在江苏投资设立了过百家独立法人外资研发中心,主要涉及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机械、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

长期以来,江苏省机电产品出口超亿美元的企业一直都在150家以上,占全国近四分之一,其中外资企业超过140家,占全国近3成。

4.2江苏省机电产品出口现状存在问题分析

4.2.1 缺乏自主出口品牌

随着江苏省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贸易大省和出口大省的地位日渐巩固,机电产品出口也步入了全国前列。但江苏省机电产品出口增长的质量还不高,尤其缺乏自主出口品牌。目前江苏省自主品牌出口所占比例不到20%,而机电产品名牌更是少之又少,绝大部分出口是使用外方品牌的加工贸易和以贴牌为主的订单贸易。这种大量出口低附加值商品的简单数量扩张模式,不利于外贸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近年来,跨国公司以名牌为纽带,构建全球性的生产和销售体系,把名牌作为控制和配置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手段,利用名牌抢占和控制市场,国际市场已全面进入品牌竞争时代。

企业是创建自主品牌的主体,但是,相当一部分企业在创建自主品牌的认识上还存在误区:一是“无能力而为”。有些企业的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总认为企业没有做到那么大,考虑品牌这个问题没有意义,满足于贴牌生产,借船出海,对创建自主品牌漠然置之;二是“有能力而不为”。这些企业小富即安,缺乏创建自主品牌的热情和长远设想,通过贴牌生产,外商赚走了利润大头,毫无怨言,表现出一种出奇的无奈、温和与顺从。

选择OEM生产方式有利有弊。采取OEM生产方式,可以实现在较高制造平台上起步,产品得以畅销并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从另一个角度看,采取OEM生产方式的企业,处于全球产业链的最低端,赚取的只是微薄的加工费,造成我们生产的许

多产品在世界市场的份额与产值利润不成比例。

我国的工业企业应把OEM生产方式作为提升加工技术水平的一个过渡期,而且这一过渡期越短越好,必须尽快建立起一个拥有自主、设计、研发、品牌及市场的自主品牌建设系统。

由于缺乏自主品牌,江苏省机电产品出口还处于产品竞争阶段,以价格为主要竞争手段,这已严重阻碍了江苏省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在新形势下,机电产品出口不但要有量的增长,更要有质的突破。实施出口名牌战略,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自主出口品牌势在必行。

4.2.2江苏省出口的机电产品高新技术含量仍还偏低

尽管江苏省出口的机电产品中高新技术产品比重在不断提高,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还是集中在技术水平不高的产品类别中,高技术含量的机电产品出口比例较低,由此带来的结果是虽然出口规模增大但没有相应的转化为出口效益的大幅度提升。出口量大而技术含量较低是目前江苏省机电产品出口的基本状况,行业整体开发水平较国外有一定差距,大量的企业基本没有独立开发能力,而是以仿制为主。

再者部分高新技术行业外资占比过高,体现国家装备制造水平的车辆、大型机械、机床等产品与发达国家相比份额较低等问题依然存在。机电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附加值很低,关键性基础技术与应用技术落后。江苏省的机电出口企业很多都是属于出口加工型的,企业既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又缺乏研发资金和研发人员,在国际上难以形成有效的核心竞争力。江苏省出口的大多数机电产品属于中低档次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含量少,需求弹性小、附加值低、表面上出口量增加很多,实际上企业收益却增长不多,赚取的只是很低的加工费。

发达国家及部分发展中国家频繁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诉讼,发达国爱在噪声污染、电磁污染、节能性、安全性、兼容性等方面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将给江苏省扩大机电产品出口带来新一轮阻力。例如近年来欧盟树起的三大绿色壁垒:1、欧盟CE标志。CE标志是欧盟的新管理组织规定所有欧盟地区产品生产或销售所必须具有的标志。CE标志是一种安全认证标志,被视为制造商打开并进入欧洲市场的护照。设立CE标志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标志认证提高投放市场产品的质量,并使产品符合减少电磁污染等环保及安全的要求,这与绿色壁垒注重消费者人身安全与健康的特点是一致的。该指令的另一个目标是消除贸易壁垒。对欧盟内部而言,它确实起到了消除贸易壁垒的作用,但由于这项标志规定的标准较高,发展中国家甚至于其他的一些发达国家都不易达到,它对欧盟外的国家却构成了一道“绿色壁垒”,这也体现了绿色壁垒实质上的歧视性。2、双绿指令。2003年2月,欧盟议会及理事会通过两项被称为“双绿指令”的新环保指令:《关于报废电子电气设备指令》和《关于在电气电子设备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前者要求,2005年8月13日以后,欧盟市场上流通的电气电子设备的生产商(包括其进口商和经销商)必须在法律意

东省出口渗透率不但最大,而且增长速度在这5年中也是最强的。江苏省的出口渗透率虽然是最小的,但也呈现出逐年增加的情形。所以 江苏省的机电产品出口于进口相对平衡,贸易顺差不是很大,有助于减少国际贸易摩擦。但是同时江苏省也应该加强出口的鼓励,适当提高出口渗透率。

②进口份额所占比例=某地区机电产品进口量/我国机电产品总进口量

表5-2国际市场相关指标-进口份额所占比例

年份 指标 山东 浙江 广东 福建 江苏 2004 2.75% 3.32% 31.85% 3.21% 18.88% 2005 2.99% 2.63% 32.72% 2.94% 20.68% 2006 2.82% 2.89% 32.91% 2.69% 20.22% 2007 3.26% 2.76% 33.50% 2.56% 19.65% 2008 4.16% 2.79% 32.30% 2.63% 18.36% 数据来源:附录二“2004-2008年度分地区机电产品进口统计表”,计算得出

图5-2国际市场相关指标-进口份额所占比例图

从图表数据可以看出,2004年到2008年五省的机电进口比例基本保持平稳,其

中广东省的进口比例一直保持最高,占了全国的进三成,江苏省其次。说明了江苏省在机电产品进口上和广东一样处于进口大省,机电贸易比较活跃。 ③出口贡献率=某地区机电产品出口量/我国机电产品总出口量

表5-3国际市场相关指标-出口贡献率

年份 指标 山东 浙江 广东 福建 江苏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3.01% 6.71% 40.12% 4.06% 17.95% 3.18% 7.09% 38.53% 3.69% 19.69% 3.37% 7.71% 37.22% 3.31% 20.27% 3.96% 7.93% 36.12% 3.20% 20.18% 4.67% 8.27% 34.47% 3.27% 19.61% 数据来源:依据附录一“2004-2008年度分地区出口统计表”,计算得出

图5-3国际市场相关指标-出口贡献率走势图

从相关数据分析得出的出口贡献这一指标来看,江苏省机电出口在我国机电出口的比重基本保持稳定,略有增加,每年基本都占到了全国的20%左右,可见江苏省机电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还是比较强的。另外广东省的机电产品出口也占到了全国的近35%,但是近5年的趋势呈现下降,竞争力在不断减弱,但是江苏省所面临的最强劲竞争对手仍然是广东省。浙江、福建、山东所占的比例也表现为基本平稳,略有

上升。

5.2.2 贸易竞争力指标分析

贸易竞争力指数(NX)=(某地区机电产品出口量-某地区机电产品进口量)/(某地区机电产品出口量+某地区机电产品进口量)

表5-4贸易竞争力指数 年份 指标 山东 浙江 广东 福建 江苏 2004 0.078203 0.3681885 0.1484755 0.1499282 0.0088371 2005 0.12942156 0.5328562 0.17835041 0.2078341 0.07378914 2006 0.2111111 0.5478588 0.1847514 0.2260106 0.126011 2007 0.2607905 0.6023352 0.2047926 0.2753578 0.1813807 2008 0.2635213 0.6382993 0.239637 0.3091256 0.2400686 数据来源:依据附录一“2004-2008年度分地区出口统计表”,附录二“2004-2008年度分地区机电产品进口统计表”,计算得出

图5-4贸易竞争力指数走势图

贸易竞争力指数表示从出口的角度看,该指标值越接近+1,其产业国际竞争力越具有比较优势。从图表数据统计来看,贸易竞争力指数浙江省一直最高,而且还处在不断上升的阶段。从上升势头最快的角度看,江苏省无疑是5年中产业国际竞争力上升最快的。说明了江苏省的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比较优势在不断上升。 5.2.3 区域显示比较优势指标分析

区域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全国机电产品出口量/全国总出口量)/(某地区机电产品出口量/某地区总出口量)

表5-5区域显示比较优势指数

年份 指标 山东 浙江 广东 福建 江苏 2004 2.0114571 1.4603003 0.8047216 1.2202514 0.8215949 2005 1.90883432 1.42252775 0.81127463 1.24082324 0.81972411 2006 1.7946945 1.3505118 0.8371485 1.2846503 0.8167125 2007 1.5612141 1.3288412 0.8394921 1.2801757 0.828856 2008 1.3945869 1.3039919 0.8196676 1.2198606 0.8485565 数据来源:依据附录一“2004-2008年度分地区出口统计表”,附录三“2004-2008年度分地区总出口统计表”,计算得出

图5-5区域显示比较优势指数走势图

区域显示比较优势指数>1,说明中国的机电产品在该地区中具有比较优势。如果区域显示比较优势指数<0,说明该地区的机电产品在全国出口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越接近0,比较优势越明显。从上表和图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江苏省和广东省的机电产品具有比较优势,而且连续5年都保持着这种比较优势,在全国出口市场上竞争力比较强。

表5-6江苏省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各项指标汇总

指标 年份 出口渗透国际市场相关指标 率 进口份额所占比例 出口贡献率 贸易竞争力指标 区域显示比较优势指标 贸易竞争力指数 区域显示比较优势0.821594883 0.81972411 0.816712549 0.828856043 0.848556505 指数 通过各项数据指标的分析,江苏省的机电产品出口竞争力还是处于全国前列的。江苏机电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持续增长表明了江苏机电产业获得了稳定持续的发展,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不断提高,竞争实力有所加强,总体实力得到了增强。由于机电产品出口在江苏对外贸易中处于重要地位,机电产业总体实力的增强能够促进江苏省对外贸易贸竞争力的提升,促进江苏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的优化,带动江苏整体经济的发展。

1.0178 18.88% 17.95% 1.159 20.68% 19.69% 1.288 20.22% 20.27% 1.443 19.65% 20.18% 1.632 18.36% 19.61%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0.008837105 0.07378914 0.126010974 0.181380681 0.240068575 5.3 江苏省机电产品出口量与相关指标的回归分析

本节是在上一节的基础上,截取2004-2008年江苏省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指标与江苏省机电产品出口量,运用eviews5.0软件,通过最小二乘法,进行一元和多元回归分析。定量的分析出影响江苏省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因素。 变量定义如下:

Y=江苏省机电产品出口量;X1=出口渗透率;X2=进口份额所占比例;X3=出口贡献率;X4=贸易竞争力指数;X5=区域显示比较优势指数;X6=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量;X7=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量

5.3.1 机电产品出口量与三组大类指标的回归分析 (1)与国际市场相关指标的回归分析

表5-7 江苏机电产品出口量与国际市场相关指标的回归结果

Dependent Variable: 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5/29/10 Time: 17:29 Sample: 2004 2008 Included observations: 5

Variable C X1 X2 X3

R-squared

Adjusted R-squared S.E. of regression Sum squared resid Log likelihood Durbin-Watson stat

Coefficient -1647.907 1193.111 -10195.07 16344.96

Std. Error 763.7221 570.1271 13193.04 15311.67

t-Statistic -2.157731 2.092710 -0.772761 1.067484

Prob. 0.2763 0.2838 0.5812 0.4792 1112.651 418.3117 10.92524 10.61279 70.71342 0.087144

0.995308 Mean dependent var 0.981233 S.D. dependent var 57.30563 Akaike info criterion 3283.935 Schwarz criterion -23.31309 F-statistic 3.112868 Prob(F-statistic)

Y=1193.111X1-10195.07X2+16344.96X3-1647.907,从回归分析看出,可决系数R2为0.995308,说明Y(江苏机电产品出口量)和X1(出口渗透率)、X2(进口份额所占比例)、X3(出口贡献率)拟合程度很高,存在很强的线性相关性,出口渗透率和出口贡献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0.01),江苏省机电产品出口量就会增加175.37亿美元,可见提高出口渗透率及出口贡献率的重要性。

但是进口份额所占比例显然跟机电产品出口量是呈负相关的,所以出口渗透率和出口贡献率对江苏省机电产品出口的影响较大。下面以Y(江苏机电产品出口量)为自变量,X1(出口渗透率) 、X3(出口贡献率)分别为应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表5-8 出口渗透率与江苏机电产品出口量的回归结果

Dependent Variable: X1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5/29/10 Time: 18:37 Sample: 2004 2008 Included observations: 5

Variable C Y

R-squared

Adjusted R-squared S.E. of regression Sum squared resid Log likelihood Durbin-Watson stat

Coefficient 0.675417 0.000569

Std. Error 0.047866 4.08E-05

t-Statistic 14.11065 13.94506

Prob. 0.0008 0.0008 1.308096 0.239689 -3.629038 -3.785263 194.4647 0.000798

0.984807 Mean dependent var 0.979743 S.D. dependent var 0.034114 Akaike info criterion 0.003491 Schwarz criterion 11.07259 F-statistic 1.943629 Prob(F-statistic)

X1=0.675417+0.000569Y,从回归分析看,可决系数R2=0.984807,出口渗透率与江苏机电产品出口量的拟合程度很高,Y的系数和常数项都通过了T检验和F检验,所以模型的准确度较高。回归结果来看,江苏机电产品的出口量的增长会加快出口渗透,提高江苏机电产品的出口量对出口渗透率的提升十分重要。

表5-9 出口贡献率与江苏机电产品出口量的回归结果

Dependent Variable: X3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5/29/10 Time: 18:38 Sample: 2004 2008 Included observations: 5

Variable C Y

R-squared

Adjusted R-squared S.E. of regression Sum squared resid Log likelihood Durbin-Watson stat

Coefficient 0.178948 1.48E-05

Std. Error 0.011363 9.68E-06

t-Statistic 15.74766 1.527453

Prob. 0.0006 0.2241 0.195400 0.009351 -6.505033 -6.661258 2.333113 0.224097

0.437477 Mean dependent var 0.249969 S.D. dependent var 0.008099 Akaike info criterion 0.000197 Schwarz criterion 18.26258 F-statistic 1.474415 Prob(F-statistic)

从回归结果看,可决系数R2=0.437477,出口贡献率于江苏机电产品出口量的拟合度并不是很高,说明了提高江苏机电产品出口量对出口贡献率并没有很明显的影响,出口量不能很好的对出口贡献率做出解释。

(2)与贸易竞争力指标的回归分析

表5-10 江苏机电产品出口量与贸易竞争力指标的回归结果

Dependent Variable: 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5/29/10 Time: 18:39 Sample: 2004 2008 Included observations: 5

Variable C X4

R-squared

Adjusted R-squared S.E. of regression Sum squared resid Log likelihood Durbin-Watson stat

Coefficient 529.7624 4625.465

Std. Error 30.00076 200.5105

t-Statistic 17.65830 23.06844

Prob. 0.0004 0.0002 1112.651 418.3117 10.30325 10.14702 532.1531 0.000178

0.994394 Mean dependent var 0.992526 S.D. dependent var 36.16521 Akaike info criterion 3923.768 Schwarz criterion -23.75812 F-statistic 2.571151 Prob(F-statistic)

Y=529.7624+4625.465X4,可决系数R2=0.994394,Y(江苏机电产品出口量)与X4(贸易竞争力指数)拟合程度很高 ,并且C,X4的t-Prob和F-Prob的值都小于0.05,所以通过了T检验和F检验。说明贸易竞争力指数每提高0.01(1%),江苏机电产品的出口量就会提高46.25亿美元,可见提高贸易竞争力指数对提高江苏机电产品出口量的影响。

表5-11 贸易竞争力指数与江苏机电产品出口量的回归结果

Dependent Variable: X4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5/29/10 Time: 18:40 Sample: 2004 2008 Included observations: 5

Variable C Y

R-squared

Adjusted R-squared S.E. of regression Sum squared resid Log likelihood Durbin-Watson stat

Coefficient -0.113183 0.000215

Std. Error 0.010940 9.32E-06

t-Statistic -10.34608 23.06844

Prob. 0.0019 0.0002 0.126017 0.090183 -6.581039 -6.737264 532.1531 0.000178

0.994394 Mean dependent var 0.992526 S.D. dependent var 0.007797 Akaike info criterion 0.000182 Schwarz criterion 18.45260 F-statistic 2.595411 Prob(F-statistic)

X4=-0.113183+0.000215Y,可决系数R2=0.994394,X4(贸易竞争力指数)与Y(江苏机电产品出口量)拟合程度很高 ,并且C,Y的t-Prob和F-Prob的值都小于0.05,所以通过了T检验和F检验。说明了提高江苏机电产品出口量反过来也会提高江苏机电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

从以上回归来看,两者应该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3)与区域显示比较优势指标的回归分析

表5-12 江苏机电产品出口量与区域显示比较优势指数的回归结果

Dependent Variable: 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5/29/10 Time: 18:41 Sample: 2004 2008 Included observations: 5

Variable C X5

R-squared

Adjusted R-squared S.E. of regression Sum squared resid Log likelihood Durbin-Watson stat

Coefficient -19317.77 24701.61

Std. Error 10205.73 12338.16

t-Statistic -1.892836 2.002050

Prob. 0.1547 0.1390 1112.651 418.3117 14.63872 14.48249 4.008205 0.139049

0.571930 Mean dependent var 0.429240 S.D. dependent var 316.0288 Akaike info criterion 299622.6 Schwarz criterion -34.59680 F-statistic 0.994157 Prob(F-statistic)

Y=-19317.77+24701.61X5,但是可决系数R2=0.571930,说明Y(江苏机电产品出口量)与X5(区域显示比较优势指数)的拟合程度不是很高,两这并不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 5.3.2 机电产品出口量与高新技术产品贸易量的回归分析

机电产品对技术的依赖比较高,所以截取江苏省2004年到2008年的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的数据来做回归分析,能更好的解释江苏省机电产品的出口影响因素。

表5-13 江苏省2004-2008年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情况(亿美元)

年份 产品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高新技术产品进口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359.1414 524.7169 699.6483 831.1474 1040.4835 284.4049 403.4263 505.4563 571.90481 706.01435 表5-14 江苏机电产品出口量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量的回归结果

Dependent Variable: 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5/29/10 Time: 18:42 Sample: 2004 2008 Included observations: 5

Variable C X6

R-squared

Adjusted R-squared S.E. of regression Sum squared resid Log likelihood Durbin-Watson stat

Coefficient 26.83066 1.571313

Std. Error 77.77776 0.106490

t-Statistic 0.344966 14.75545

Prob. 0.7529 0.0007 1112.651 418.3117 11.18889 11.03266 217.7233 0.000675

0.986408 Mean dependent var 0.981878 S.D. dependent var 56.31265 Akaike info criterion 9513.343 Schwarz criterion -25.97222 F-statistic 2.740200 Prob(F-statistic)

Y=26.83066+1.571313X6,可决系数R2=0.986408, Y(江苏机电产品出口量)与X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量)拟合程度很高 ,并且X6系数的t-Prob和F-Prob的值都小于0.05,所以通过了T检验和F检验。说明每提高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一亿美元,会使江苏机电产品出口量提高1.57亿美元。

表5-15 江苏机电产品出口量与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量的回归结果

Dependent Variable: 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5/29/10 Time: 18:43 Sample: 2004 2008 Included observations: 5

Variable C X7

R-squared

Adjusted R-squared S.E. of regression Sum squared resid Log likelihood Durbin-Watson stat

Coefficient -160.2740 2.575513

Std. Error 112.6022 0.218766

t-Statistic -1.423364 11.77290

Prob. 0.2498 0.0013 1112.651 418.3117 11.63279 11.47656 138.6011 0.001317

0.978814 Mean dependent var 0.971752 S.D. dependent var 70.30670 Akaike info criterion 14829.10 Schwarz criterion -27.08196 F-statistic 2.760271 Prob(F-statistic)

Y=-160.2740+2.575513X7,可决系数R2=0.978814, Y(江苏机电产品出口量)与X7(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量)拟合程度很高 ,并且X7系数的t-Prob和F-Prob的值都小于0.05,所以通过了T检验和F检验。说明每提高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进口一亿美元,会使江苏机电产品出口量提高2.576亿美元。

从上述两项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出,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和出口的提高都会对机电产品的出口产生积极影响。机电产业作为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的增强也将推动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技术的进步。而技术的外溢性将促进江苏其他产业技术的发展,最终实现江苏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另外,具有不断增长的竞争力的产业必将吸引更多的投资,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6基于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江苏省机电产品出口优化策略

6.1 江苏省机电产品出口贸易优化策略目标

通过对江苏省和其他全国主要机电产品出口省份的一系列数据的分析,得出江苏省机电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的若干对策,依靠已有优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确定“集团化、科技化、多元化、现代化”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江苏省机电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对江苏机电产品的科技投入,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情况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质取胜,逐渐转变传统的以量取胜的贸易方式;积极建立机电产业贸易中心,与国内外同行竞争协作;建立战略性的机电产业发展模式,使江苏省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机电产品贸易中心,出口基地,深加工基地,实现“转型、科技、质优”发展的目标,摆脱单一贴牌加工的贸易模式。

6.2 江苏省机电产品出口优化策略

6.2.1 提高产品增值率,提升品牌意识

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在品牌上无非有三种选择:创建自有品牌、OEM方式贴牌、使用中间商品牌。但不同的选择其结果是大不相同的。重视自有品牌的创建与塑造应当是江苏省机电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长期战略。

江苏省机电产品企业要想实现品牌增值就要创造一种富有创新精神的品牌形象,把品牌新颖、时尚化的特点展现出来,传达一种综合的新生代价值观,并充分利用一切传媒将品牌的核心价值理念表现出来,形成自己独有的品牌文化内涵,并始终坚持品牌自有价值观念的渗透和深化。

江苏省机电产品企业也可以通过与国外著名品牌的合作,借助国外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形成具有竞争力的联合品牌,索尼和爱立信的成功充分说明联合品牌可以实现双赢。但企业在实施联合品牌战略的过程中应注意适当处理联合品牌和自有品牌的关系,采取一切有利于自有品牌发展的策略。

要把企业做强做大,创立机电产品自主品牌,不仅是靠某一点或某条线,而是要靠一种综合的因素;出口更要综合包括技术、信息、资本、人才等在内的诸多因素。搞好自主品牌出口对于企业而言,首要的是立足自身,转变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培育、聘任具有国际化经验、懂得国际化规则的人才。同时,出口企业要善于利用政府资源,不要只是闷头苦干。这样,一些诸如市场准入类的重大问题就可以由政府出面纳入双边谈判机制,效果总要强过单个企业的单打独斗。

大量出口低附加值商品的简单数量扩张模式,不利于外贸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在新形势下,机电产品出口不但要有量的增长,更要有质的突破。实施出口名牌战略,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自主出口品牌势在必行。因此,亟需商务部门、地方政府、商会等中介组织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支持,从战略高度重视自主出口品牌建设,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前提下,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推促作用,加强部门配合,建立和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和工作协调机制。要合力营造一个培育、扶植、发展自主出口品牌的良好环境,使企业争相开拓自主出口品牌之路,打造一批中国的跨国企业和世界名牌。 6.2.2丰富出口方式,拓宽出口市场

江苏省目前机电产品出口主要分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具体又可分直接贸易和间接贸易。间接贸易虽然风险较小,但不利于建立企业自身的营销网络。直接贸易尽管投入和风险都较大,但一旦摸索出成功的经验,就有利于自身在国外营销网络的建设。因此有条件的企业尝试在目标市场建立自己的销售机构,或者与国外销售商建立合资或合作关系,这样既可以减少中间环节,提高贸易利润,同时也有益于出口企业控制市场渠道。专业外贸公司应学习日本、韩国一些综合商社的做法,实行“国际或全球贸易公司”战略,要成为全球化的生产和销售的组织者,建立自己的全球市场营销网络。在加工贸易中,专业外贸公司应承担类似“外商”的角色,使江苏省加工贸易逐步走出只拿一点工本费的初始阶段,从而提高加工贸易的经济效益和传导效应。每个出口企业在保住已有市场的前提下,尽力拓展新的出口市场,一旦对新的市场开发成功,就意味着拥有了新的生存空间。

江苏主要出口对象为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有迹象表明,金融危机发生以来,跨国公司“去库存化”过程已基本结束,正重新进行全球采购以补充库存。江苏企业应当密切注视对方市场需求的变化特征,稳定传统贸易渠道,并充分利用传统销售网络扩大出口。另一方面,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市场潜力巨大。江苏应充分利用我国与发展中国家已签订的FTA,以及正在与澳大利亚、拉美等国谈判FTA的机遇,通过政府及贸促会等中介机构的共同努力,凭借“江苏制造”的比较优势,利用在目标国开展出口商品会展、经贸洽谈,海外投资等方式,建立新的销售网络,开拓新兴市场。

6.2.3加强对外合作,大力发展高新技术

从定量分析来看,机电产业跟高新技术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与创新能力是其在国际竞争中取胜的关键,也是江苏省机电产品出口竞争力提高的关键,而江苏省大多数高科技企业都面临着新技术开发投入偏高而成功率偏低的问题。为了提高新产品的研发效率和成功率,高新技术企业可以采取两种有效途径:一是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力求以最快的速度实现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二是向国外购买专利与专有技术,缩小与国外高新技术企业的差距,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在提高品牌竞争力的过程中,技术投入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而言,保持其技术的领先性是维护品牌价值的重要条件,但受到企业发展实力的影响,我国企业包括江苏的企业的技术投入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04年,我国的发明专利有13万件,其中有一半来自跨国公司。另外,从专利构成来看,中国人申请的100件专利中只有18件是发明专利,其余都是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而国外企业申请的100件专利中有86件是技术含量较高的发明专利。

江苏省目前存在一种不良现象:一方面是省内大多数企业不愿意冒风险投入太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b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