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模拟考试试题

更新时间:2023-04-15 03:37: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模拟考试试卷(一)

1、耳垂血比手指血或静脉血(高)

2、婴幼儿不宜用(耳垂采血)

3、毛细血管血比静脉血(高10%—15%)

4、耳垂采血或手指采血(用力挤压出的第一滴血不可用于检查)

5、血常规采血法错误的是(耳垂血的血红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红细胞比积结果均比静脉血低10%左右)

6、静脉采血时止血带压迫时间过长(某些凝血因子活性增高、血浆纤溶酶原降低、乳酸升高)

7、静脉采血步骤错误的(抽血完毕后,立即将血液通过针头沿管壁缓缓注入容器中)

8、毛细血管和静脉血之间存在差异(细胞成分、化学组成)

9、真空采血管:

蓝头管(枸橼酸钠、血凝管)

红头管(普通血清管、化学、血清学、血库)

金黄色管(惰性分离胶促凝管、化学)

紫头管(EDTA抗凝管、全血细胞计数(CBC))

黑色(枸橼酸钠、血沉)

10、血液标本采集顺序(血培养→蓝头管→黄头管(红头管)→紫头管→其他)

11、应用抗凝剂要求错误的(首选抗凝能力强的抗凝剂)

应用抗凝剂要求正确的(抗凝剂用量要适当、要求溶解快、接近中性、不影响结果测定)

12、说法不符合抗凝血酶(一个抗凝血酶分子上有多个肝素结合位点)

13、抗凝血酶(是一种主要的血浆生理性抗凝物质)

抗凝血酶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长臂)

抗凝血酶(AT)缺乏的常见原因(静脉血栓与肺栓塞)

抗凝血酶(AT)缺乏对动脉血栓形成(关系不大)

抑酶谱广泛的物质(AT)

14、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肝素辅因子Ⅱ(HCⅡ)、α1抗胰蛋白酶(α1—AT)、α2-巨球蛋白(α2—M)、C1抑制物(C1—INH))

15、抑制凝血酶活性的主要物质是(抗凝血酶Ⅲ(AT-Ⅲ))

AT-Ⅲ是体内生理抗凝的主要成分,约占体内抗凝作用的70%—80%,其主要作用是与以丝氨酸为活性中心的活化凝血因子如凝血酶、Xa等结合,从而灭活这些因子。

16、抗凝血酶Ⅲ(AT-Ⅲ)主要抑制哪种凝血因子(FⅡa)

17、凝血因子Ⅲ不能被什么灭活(抗凝血酶Ⅲ(AT-Ⅲ))

18、首例发现的易栓症分子缺陷是(AT-Ⅲ缺乏)

19、肝素发挥抗凝作用是通过(加强或激活AT-Ⅲ)

20、肝素可中和哪种物质而达到抗凝作用(凝血酶)

肝素在低浓度可加强抗凝血酶Ⅲ(AT-Ⅲ)灭活丝氨酸蛋白酶的作用,因而可阻止凝血酶形成,并有对抗凝血酶和阻止血小板聚集,抑制凝血酶自我催化,抑制因子X等多种作用。肝素在高浓度可阻断凝血酶纤维蛋白反应,其作用与钙离子(Ca2+)无关。

21、肝素叙述错误的是(可促进凝血酶形成)

22、肝素性质错误的(可促进凝血活酶及凝血酶形成)

肝素性质正确的(是一种含有硫酸基团的粘多糖、存在于血管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颗粒中、可阻止血小板聚集、是RBC渗透脆性试验理想的抗凝剂)

23、肝素抗凝的主要作用机制(增强抗凝血酶和凝血酶的亲和力)

24、肝素抗凝作用主要是(阻止凝血酶形成)

25、抑制凝血酶(肝素)

26、凝血酶的形成与什么有关(肝素)

27、与钙离子结合(枸橼酸钠、草酸钾、草酸钠、EDTA钾盐)

28、与钙离子形成螯合物(枸橼酸钠、乙二胺四乙酸盐(EDTA))

29、EDTA、枸橼酸钠抗凝原理(螯合钙离子)

30、双草酸盐、草酸盐可与血中钙离子结合成(草酸钙沉淀)

31、不与钙离子结合、抗凝原理与钙无关(肝素)

32、肝素适合(红细胞脆性试验、血浆渗量、血气分析、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血细胞比容测定、红细胞比积测定)

33、肝素不适合(白细胞分类计数、全血细胞计数、细胞形态学检查、血液常规分析)

34、引起白细胞聚集并使血涂片染色偏蓝的抗凝剂(肝素)

35、EDTA-K2适合(血细胞计数、血液常规分析、自动血液分析仪、血细胞分析仪、全血细胞分析、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血小板计数)

36、EDTA-K2不适合(凝血象检查、血小板功能试验)

37、对红细胞、白细胞形态影响很小的抗凝剂(EDTA-K2)

根据ICSH建议作为首选的抗凝剂,目前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细胞计数,都采用EDTA-K2或EDTA-K3抗凝。

38、枸橼酸钠适合(输血保养液、血液保存、血沉、凝血象检查)

枸橼酸钠不影响除钙离子以外的其他凝血因子及血液中有形成分,常用于凝血象检查和血液保养液中。

39、红细胞比积测定,最好的抗凝剂是(EDTA—K2)

40、适合红细胞比(压)积测定(肝素、EDTA-K2、双草酸盐)

41、不适合红细胞比积测定(草酸钾、枸橼酸钠)

42、抗凝剂用途错误的是(EDTA-Na2)

43、抗凝剂用途正确的是(EDTA盐与血浆中钙离子生成螯合物、草酸

盐抗凝作用是与血浆中钙离子形成草酸钙沉淀、肝素作为抗凝血酶Ⅲ(AT-Ⅲ)的辅因子而起抗凝作用、枸橼酸钠可用于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44、最适合血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EDTA-K2)

45、外周血细胞计数(乙二胺四乙酸(EDTA)盐)

46、EDTA-K2抗凝,粒细胞形态可维持(2h)

47、测定淀粉酶不宜用(草酸盐抗凝、EDTA抗凝)

48、血小板聚集(PagT)试验不允许(选用EDTA抗凝剂)

49、PagT试验标本采集后应在多少时间内完成试验(3小时)

50、PagT试验要求(试验前十天必须停用抑制血小板药物)

51、PagT试验的质量保证要求允许(采血顺利,避免产生气泡、注意

诱聚剂的质量和浓度)

52、防止糖酵解(EDTA/氟化钠抗凝剂)

53、血糖不能立即检查应(加含氟化钠的抗凝剂)

54、抑制糖酵解的关键酶是(氟化钠)

EDTA/氟化钠抗凝剂不仅可以抗凝,而且EDTA可以螯合Ca离子,抑制糖酵解。

55、血液PH和气体分析标本防止糖酵解的方法是(将它保存在有冰块

的水中)

56、与血液中钙离子形成可溶性的配位化合物,阻止血液凝固(枸橼酸

钠)

57、用枸橼酸钠作为输血抗凝剂主要优点是(毒性小)

58、双草酸盐抗凝剂草酸钾和草酸铵比例为(4:6)

59、双草酸盐抗凝剂草酸铵和草酸钾比例为(6:4)

60、甲醇(固定血液涂片、提高细胞对染料的吸附作用)

61、影响血涂片制备厚薄的因素不包括(载玻片的质量、血液是否抗凝)

62、影响血涂片制备厚薄的因素包括(血滴大小、推片与玻片的角度、

推片速度、血细胞比容、染色时间、血液的黏稠度、血膜厚薄)

63、瑞氏染色叙述错误的是(血液粘度高)

64、瑞氏染色叙述正确的是(血滴小、角度小、速度慢、HCT偏小)

65、推一张薄血片,可采用的方法最好为(减小推片角度,减慢速度)

66、推一张厚血片,可采用的方法最好为(加大推片角度,加快速度)

67、酸性染料(伊红)

68、碱性染料(美蓝、亚甲蓝、新亚甲蓝、灿烂甲酚蓝、中性红、天青、

甲基硫堇、苏木素)

69、瑞氏染料的组成是(酸性伊红和碱性美蓝)

70、瑞氏由(伊红和亚甲蓝组成)

71、姬姆萨由(伊红和天青组成)

55、瑞特染色叙述错误的(是由酸性染料美蓝和碱性染料伊红组成的复

合染料、新鲜配制的染料可以马上使用、血片制成后,应立即固定染色,以免血细胞形态改变)

瑞特染色叙述正确的(是血涂片染色最常用的染色方法、是观察细胞内部结构,识别各种细胞最常用的血涂片方法、对细胞的染色,既有物理吸附作用,也有化学亲和作用、细胞核被染成紫色或蓝色、染色后细胞核常呈紫色或蓝色、新鲜配制的染料需放臵一段时间后才能使用、甲醇的作用是提高对染料的吸附作用以增强染色效果、缓冲液的PH值对细胞着色有较大影响、染色时间受室温的影响)

血涂片的显微镜检查是血液细胞学检查的基本方法,特别是对于各种血液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瑞特染色细胞核的核蛋白与原、幼细胞的胞质为酸性物质,故与碱性染料美蓝和天青相结合,染成紫红色或蓝色。

56、瑞氏染色作用(物理吸附和化学亲合)

57、瑞氏染色原理叙述正确的(在水溶液中美蓝和伊红会形成沉淀、伊

红和美蓝溶于甲醇而组成瑞氏染液、美蓝带正电荷、美蓝容易氧化为天青、伊红为弱酸性染料)

瑞氏染色原理叙述错误的(细胞成分含氨基多者易与美蓝结合、细胞成分含羧基多者易与伊红结合、染色的过程即相反电荷的离子相互吸引的过程、在PH偏酸的环境中细胞染色偏蓝、伊红带正电荷)美蓝和伊红溶于甲醇不溶于水。

58、瑞特染色步骤正确的(加瑞特染液,作用一段时间,再加等量缓冲

液染一定时间后,冲洗待干)

瑞特染色步骤错误的(血膜固定、加瑞特染液,冲洗,再加缓冲液,冲洗待干、加瑞特染液,再加等量缓冲液,待染一段时间后,倒去染色液,冲洗待干)

59、瑞氏染色错误的(冲洗时应倒掉染液后以流水冲洗、瑞氏染色的最

适PH值为6—7、瑞氏染料中含酸性染料美蓝和碱性染料伊红、染液配制后可立即使用、染色时间不受室温影响)

瑞氏染色正确的(染色时间与染液浓度、室温、细胞多少有关、染色过淡时可以复染、染色偏酸或偏碱时,应更换缓冲液、缓冲液PH 偏高,血涂片颜色会偏蓝、缓冲液PH偏低,血涂片颜色会偏红)

1

细胞染色时所带电荷随溶液PH而定。细胞在偏碱环境中负电荷增多,易与美蓝或天青结合,染色偏蓝。在偏酸环境中正电荷增多,易与伊红结合染色偏红。

60、属碱性蛋白的是(红细胞胞质、血红蛋白、嗜酸性颗粒)

属酸性蛋白的是(细胞核蛋白、淋巴细胞胞质、嗜碱性颗粒、嗜碱性粒细胞胞质)

网织红细胞(内含嗜碱性颗粒、内含嗜酸性物质)

61、缓冲液的作用(保证细胞受色时恒定最佳的PH条件)

62、对瑞特染色效果影响最大(染色液PH)

63、瑞特染料成熟时RA值(1.3)

瑞特染料新配制时RA值(2)

64、瑞氏染色时间长短与哪项无关(与有核细胞数量有关、染液的PH)

65、瑞氏染色时间长短与哪些有关(白细胞的多少、血膜厚薄、染色液与缓冲液的比例、室内温度、染液存放的时间)

66、瑞氏染色后,若血涂片上有染料沉渣,最好的解决方法是(待涂片干燥后再加数滴甲醇液于涂片上,数秒后用自来水冲洗)

67、瑞特染色血片中可见(异淋、幼稚细胞、嗜碱性点彩红细胞、中毒颗粒)

瑞氏染色血涂片中不可能见到(网织红细胞)

68、活体染色(网织红细胞)

网织红细胞内的嗜碱性网状、点状结构只有在1%煌焦油蓝活体染色下才能见到而瑞氏染色下见不到。

69、瑞特染色偏酸(红细胞和嗜酸性颗粒偏红,白细胞核呈浅蓝色或不着色)

因为白细胞核主要为核酸与瑞氏染液中的碱性美蓝结合成蓝紫色,而红细胞的HB为碱性蛋白与酸性伊红结合成红色。

70、瑞氏染色时,PH偏酸,红细胞会出现(红色)

瑞氏染色时,PH偏碱,红细胞会出现(蓝色)

瑞氏染色时,PH偏酸,血片着色偏红,应增高缓冲液PH值;PH 偏碱,血片着色偏蓝,应降低缓冲液PH值。

71、瑞氏染色液偏碱,不会出现(嗜酸性颗粒呈桔红色、中性颗粒呈粉红色)

瑞氏染色液偏碱,可能出现(所有细胞呈灰蓝色、嗜酸颗粒呈暗褐色、中性颗粒偏粗,呈紫黑色、淋巴细胞染成黑色)

细胞在嗜碱适度的条件下,嗜酸颗粒被染成橘红色,中性颗粒染成粉红色。

72、瑞氏染色嗜碱性粒细胞形态叙述错误的是(嗜碱性颗粒易溶于水,制片染色时不易脱水)

73、《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瑞—吉复合染色)

74、普通血片(瑞氏染色)

75、革兰染色基本步骤(结晶紫或龙胆紫初染→卢戈氏碘液媒染→酒精(乙醇)脱色→稀释石碳酸复红或沙黄液复染)

76、抗酸染色基本步骤(5%石碳酸复红液加温并延长染色时间初染→3%盐酸酒精脱色→吕氏美蓝复染)

77、与革兰染色无关的染料是(美蓝、草酸铵)

与革兰染色有关的染料是(结晶紫溶液、石炭酸复红、卢戈碘液、沙黄)

78、与抗酸染色法无关的试剂是(结晶紫溶液、卢戈碘液)

与抗酸染色法有关的试剂是(石炭酸复红、3%盐酸酒精、吕氏美蓝)

79、网织红细胞计数(煌焦油蓝染液(灿烂甲酚兰)、新亚甲蓝)

80、不是网织红细胞计数的染色方法(伊红、丽春红、甲苯胺蓝、中性红)

81、革兰染色,未脱色的革兰阳性菌被染成(紫色)革兰染色,脱色的革兰阴性菌被染成(红色)

82、抗酸染色,未脱色的抗酸菌染成(红色)抗酸染色,脱色的非抗酸菌染成(蓝色)

83、葡萄球菌经革兰染色后呈(紫色)流感嗜血杆菌经革兰染色后呈(红色)

84、结核杆菌的染色方法是(抗酸染色)葡萄球菌的染色方法是(革兰染色)

85、变性珠蛋白小体(煌焦油蓝染色)

86、细菌带负电荷,易与(碱性染料结合)

87、碱性染料(细菌染色)

88、姬姆萨与瑞氏染色比较缺点在于(瑞氏染液对细胞核着色略差、姬姆萨对细胞质着色略差)

89、姬姆萨与瑞氏染色比较优点在于(对细胞核着色较好、对寄生虫(疟原虫)着色较好)

90、嗜碱性点彩红细胞染色,最好的染液是(碱性亚甲蓝(美蓝)染液)

嗜碱性点彩红细胞染色染液(瑞氏染色、碱性亚甲蓝(美蓝)染液)

91、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嗜多色性红细胞、网织红细胞形成的原因(胞浆/胞质中残存的核糖核酸(RNA)变性)

85、网织红细胞(Ret)胞质中网状结构是由于含有何种物质(RNA)

86、网织红细胞(Ret)概念错误的(其胞浆经特殊染色后可见蓝色网

状结构即RNA)

网织红细胞概念正确的(它是介于晚幼与成熟红细胞之间的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通常比红细胞稍大、在骨髓中的数量比外周血高、通常以网织红细胞百分率表示)

92、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哪项不正确(常见于重金属中毒)

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哪些正确(正常人血涂片中常可见到、可见于骨髓纤维化、可见于铅中毒、胞质内含大小不等数量不定的蓝黑色颗粒、是不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93、铅中毒时筛选指标血涂片可见(碱性点彩红细胞)

铅中毒时血涂片不可见(染色质小体、球形红细胞、有核红细胞、靶形红细胞)

94、点彩红细胞增高可见于(铅中毒、贡中毒、铋中毒、硝基苯中毒、

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纤维化)

5、PH是溶液中(H+浓度的负对数)

6、溶液中氢离子浓度以PH来表示,可采用下列哪种表达式(-log10[H+])

96、静脉血PH值(7.35)动脉血PH值(7.40)

97、正常脑脊液的PH值(7.31—7.34)

98、血清学反应的PH(6—8)

99、干化学法测定蛋白质的尿液PH值为(5—7)

1、李凡他试验(Rivalta),黏蛋白是一种酸性糖蛋白,等电点为PH

(3—5)

2、积液中黏蛋白错误的是(等电点为PH6—7)

3、精液刚液化时,PH值为(7.2—7.8)

精液PH测定应在1h内完成。放臵时间延长,PH下降。当PH<7或>8时均影响精子活动力。

33、溴甲酚绿测白蛋白PH应是(4.2)

4、ALP测定(PH9.8)

67、胰腺内的淀粉酶(PH6.9)

63、Percoll分层液连续密度剃度分离法所得细胞层为(4个)

15、以下几项正常人参考值,哪一项显然是错误的(总蛋白6.O—8.0g/L)

78、急性胰腺炎时,血淀粉酶何时升高(2—12小时)

79、急性胰腺炎时,尿淀粉酶何时升高(12—24小时)

51、血清总胆固醇中,胆固醇脂占(70%)

血清甘油三脂中,甘油三脂占(90%—95%)

82、脑缺氧多长时间可造成永久的不可逆的神经损害(半小时、30分

钟)

93、某一样品含氮量5g,该样品所含蛋白质为(31.25g)

36、用RIA检测AFP时,对原发性肝癌作出确定诊断的AFP的临界值为

(AFP>400ug/L)

61、锂的有效治疗血药浓度范围(0.8—1.2mmol/L)

83、我国城市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每ml水中细菌总数<100)

63、我国卫生标准中,100ml瓶装汽水,果汁中的大肠菌群数量不得超

过(5)

98、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含量是(2—4g/L)

69、尿沉渣相对离心力(RCF)(400g)

70、高速离心机的最高转速可达多少(2500转/min)

1、冷凝集试验的正常值应≤(1:32)

10、溶血性贫血在溶血发作期,外周血网织红细胞计数一般是(>5%)

外周血网织红细胞的参考范围为0.5—1.5%,在溶血性贫血时,其计数值常常增高,发作期常大于5%。

8、溶血性贫血(网织红细胞增高,>15%)

11、溶血性贫血患者的红细胞用51Cr测定其半寿期为(<14天)

40、尿1小时细胞排泄率试验,男性患者参考范围是(红细胞<30000/h、

白细胞<70000/h)

67、阴道脱落细胞学涂片上,外底层鳞状上皮细胞的核质比为(1:(1

—2))

83、内底层细胞的大小为(8—10um)

84、不全角化细胞的细胞核大小为(4um)

44、室内质控中最初求取均值的样本数不能少于(20个)

74、在临床化学室间质评某次活动中,钾五个不同批号的结果均在可接

受范围之内,其得分应为(100%)

75、在临床化学室间质评某次活动中,对于钾五个不同批号的结果,其

中有一个批号结果超过规定的范围,其得分应为(80%)

47、我国临床化学、血液学室间质量评价活动不满意的成绩是(<80%)

29、人类体细胞染色体数为(46)

30、男性染色体(46XY)女性染色体(46XX)

34、由PHA激发的淋巴细胞转化试验,仅反映T细胞的增殖功能,一般

正常人外周血的淋巴细胞转化率为(60%—80%)

38、具有密码子的氨基酸有(20个)

40、血清中钙和磷相互的浓度关系是(以mg/dl为单位时)([Ca]〃[P]

=35—40)

6、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到网织红细胞约需(72h)

7、网织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约需(48h)

2

39、缺铁性贫血铁饱和度(小于15%)

51、正常成人每天利用铁的量是(22mg左右)

52、正常成人每天约排出(1mg铁)

81、红细胞平均指数的参考值MCH(27—34pg)

红细胞平均指数的参考值MCHC(320—360g/L)

红细胞平均指数的参考值MCV(80—100fl)

22、成人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的正常正确值为(≤15%)

66、红细胞(36—360fl)

67、淋巴细胞(35—90fl)

68、中间细胞群或单个核细胞群(90—160fl)

69、90—160fl是指哪个区(中间细胞区)

70、哪类白细胞不包含在血液分析仪白细胞直方图90-160fl的中间细胞区(MID)(嗜中性粒细胞)

71、在Beckman—Coulter JT型电阻抗型血液分析仪白细胞直方图中,在160—450fl分布范围内主要是(中性粒细胞)

72、嗜中性粒细胞(160fl以上)

6、巨大血小板(>7.5um)小血小板(<2.5um)

7、小RBC(小于6um)

8、大RBC(小于15um,大于10um)

9、巨RBC(大于15um)

尿液里的大红细胞(>8um)

尿液里的小红细胞(<6um)

10、血小板寿命为(7d、7天、一个星期)

16、血小板计数(PLT)多少的叙述,错误的是(血小板增多:>300×109/L)

血小板计数(PLT)多少的叙述,正确的是(血小板增多:>400×109/L)

出现临床症状时,血小板的数量一般低于(70×109/L)

17、血小板粘附率(53%—70%)

23、血液分析仪最适温度(18—22℃)

血液细胞分析仪测试最低温度(15℃)

血液细胞分析仪测试最高温度(30℃)

血细胞分析仪计数最适温度18—22℃,低于15℃,高于30℃,均对结果有影响。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温度的不同,可致使细胞体积发生变化,而影响体积的测量,进而改变细胞的黏度分布曲线,影响细胞计数。

37、手工法白细胞计数(试管稀释法)通常加稀释液量为(0.38ml)43、单个核细胞密度(1.075—1.090)

红细胞及粒细胞密度(1.092)

血小板密度(1.030—1.035)

35、成人白细胞计数(4×109/L—10×109/L、(4—10)×109/L)

儿童白细胞计数((5—12)×109/L)

新生儿白细胞计数((15—20)×109/L)

96、6月—2岁的幼儿的白细胞((11—12)×109/L)

40、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超过多少,称为中性粒细胞增高(>7×109/L)

41、白细胞减少症是指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持续低于(4.0×109/L)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2.0)×109/L)

粒细胞缺乏症是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5—1.0)×109/L)

严重感染时白细胞可增高到多少(25)

轻度感染核左移,中度感染10-20,严重感染20-30。

42、成人粒细胞缺乏症是指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持续低于以下哪项(白细胞数<2×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44、男性红细胞((4—5.5)×1012/L)

女性红细胞((3.5—5.0)×1012/L)

新生儿红细胞((6.0—7.0)×1012/L)

45、男性血红蛋白(120—160g/L)

女性血红蛋白(110—150g/L)

新生儿血红蛋白(170—200g/L)

40、成年人贫血的判断标准是(男性Hb<120g/L,女性Hb<110g/L,新生儿Hb<170g/L)

46、新生儿哪种血红蛋白最高(抗碱血红蛋白(HbF))

47、新生儿抗碱血红蛋白(HbF)参考值(55%—85%)

HbA2的正常参考值(1.2%—3.5%)

48、抗碱血红蛋白(HbF),2周后(<2.5%)

91、每天生理破坏的红细胞占红细胞总量的(0.8%—1.0%)

71、网织红细胞绝对值的参考值为((25—75)×109/L)

网织红细胞成人参考值(0.008—0.02)

网织红细胞新生儿参考值(0.02—0.06)

69、成年男性红细胞参考值是((4.0—5.5)×1012/L)

成年女性红细胞参考值是((3.5—5.0)×1012/L)

新生儿红细胞参考值是((6.0—7.0)×1012/L)

70、成年女性血红蛋白参考值是(110—150g/L)

成年男性血红蛋白参考值是(120—160g/L)

新生儿血红蛋白参考值是(170—200g/L)

72、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值中错误的是(嗜碱性粒细胞0.5%—5%)

73、白细胞分类计数中嗜碱性粒细胞占(0%—1%)

74、手工法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值中错误的是(淋巴细胞40%—60%)

75、白细胞分类计数中淋巴细胞占(20%—40%)

76、中性粒细胞包括所占比例为(0.5—0.7)

77、正常情况下,外周血中中性杆状核粒细胞的参考范围为(1—5%)

78、白细胞分类计数中单核细胞占(3%—8%)

79、白细胞分类计数中嗜酸性粒细胞占(0.5%—5%)

80、红细胞占全血体积(40%)

81、血细胞比容的参考值是(男性40%—50%,女性37%—48%)

82、温氏法红细胞比积正常参考值,成年男性为(0.45—0.50)

83、外周血单核细胞增多定义和临床意义叙述正确的是(成人>0.8×

109/L)

70、正常人每天需叶酸(200ug)

82、显性黄疸病人的血清胆红素含量高于(34umol/L)

83、隐性黄疸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是(1.71—34.0umol/L)

6、“蛋白尿”是指尿中蛋白质含量超过(0.1g/L或0.15g/24h、100mg/L

或150mg/24h)

44、ICSH推荐首选测定红细胞沉降率的标准方法是(魏氏法)

36、成人外周血网织红细胞的参考范围(手工法)是(0.008—0.02)

新生儿外周血网织红细胞的参考范围(手工法)是(0.02—0.06)

45、魏氏血沉测定用0.106mol/L枸橼酸钠抗凝剂与血液比例为(1:4)

46、魏氏血沉管管长300mm,其内径最好是(2.4—2.7mm)

血沉管内径不小于(2mm)

47、魏氏血沉法女性的参考范围(mm/h)(0—20)

魏氏法测定血沉时,成年男性参考值为(0—15mm/h)

48、魏氏法测定血沉时,儿童参考值为(0—10mm/h)

49、成年男性潘氏法血沉的参考值为(0—10mm/h),成年女性潘氏法

测定血沉的参考值为(0—12mm/h)

71、原尿(180L)

72、肾脏要排出体内代谢废物,尿量至少应大于(0.5L或500ml)

73、多尿(2.5L或2500ml)

75、少尿(0.4L/24h或400ml/24h或17ml/h)

77、无尿(0.1L或100ml)

79、尿标本量最好超过(50ml)

80、尿量不应少于(15ml)尿量最少(12ml)

81、肉眼血尿(1.0ml)

83、尿沉渣红细胞、镜下血尿(>3个/HPF)

86、尿沉渣白细胞、镜下脓尿(<5个/HPF)

88、尿沉渣镜检细胞时,高倍镜视野(10个)

89、尿液管型检查,低倍镜观察(20个视野)

94、尿渗量(600—1000 Osm/kg)

95、血浆渗量(275—305 Osm/kg)

6、细菌占粪便干重的(1/3)

13、脑室脉络丛主动分泌的脑脊液约占全部脑脊液的(70%)

29、脑脊液腰穿蛋白质参考值为(0.2—0.4g/L)

30、脑脊髓液内蛋白质超过多少时常出现凝块(10g/L)

31、脑脊液白细胞数为(<10×106/L)

32、脑脊液中红细胞数量应为(0)

33、脑脊液白细胞计数((0—10)×106/L)

34、新生儿脑脊液的白细胞不超过多少,脑脊液呈现浑浊时,WBC数为

(30×106/L)

35、正常情况下,漏出液的白细胞总数一般不超过(100×106/L)

36、渗出液白细胞数常超过(500×106/L)

40、血钠(135—145mmol/L)

41、血钾(3.5—5.5mmol/L)

42、血钙(2.25—2.75mmol/L)(9—11mg/dl)

43、血磷(0.8—1.6mmol/L)

44、血氯(96—108mmol/L)

45、低钾血症是指血清钾低于(3.5mmol/L)

46、高钾血症是指血清钾高于(5.5mmol/L)

47、Na低(小于130mmol/L)

14、积液蛋白/血清蛋白比值超过多少时有助于渗出液的判断(0.5)

15、判别渗出液和漏出液的指示之一,积液总蛋白与血清总蛋白的比值

界线为(0.5)

16、浆膜腔积液总蛋白与血清总蛋白比值,在漏出液为(<0.5)

浆膜腔积液总蛋白与血清总蛋白比值是渗出液与漏出液鉴别的一项指标,<0.5为漏出液。

17、符合渗出液特点的项目有(黏蛋白定性试验阳性、积液蛋白/血清

蛋白比值为0.7、积液LD/血清LD比值为1.0、有核细胞数为0.6×109/L、比密为1.025)

渗出液黏蛋白试验为阳性;积液蛋白/血清蛋白>0.5;积液LD/

3

血清LD>0.6;有核细胞为500×106/L;比密一般高于1.018。

18、浆膜腔积液LD/血清LD(大于0.6)

19、积液LD与血清LD的比值大于多少时,符合渗出液的特点(0.6)

浆膜腔积液的LD总活性以脓性积液为最高,均值可达正常血清的30倍,其次为癌性积液,结核性积液略高于正常血清。积液LD/血清LD比值>0.6为渗出液的特点。

20、渗出液中LD与血清LD的比值常大于(0.6)

21、漏出液中LD与血清LD的比值(<0.6)

积液LD/血清LD比值>0.6可作为渗出液的诊断指标,而漏出液相反。

57、精液叙述错误的是(液化时间不超过30min)

精液叙述正确的是(新鲜排出的精液凝成胶冻状、液化后可呈半透明乳白色、精液不液化可抑制精子的活动、久未射精者排出的精液可呈浅黄色)

58、正常精液液化时间不超过(60min)

59、精液排出后多长时间不液化,可不作显微镜检查(24h)

精液液化时间是指排精后精液从胶胨状转变成流动状液体的时间。正常人刚排出的精液,有高度的黏稠性,放臵30分钟后自行液化。如24小时不液化,则不能做显微镜检查,可报告24小时不液化。

60、有生育能力的正常人一次排精量约为(2—6ml,平均3.5ml)

61、不符合精液参考值的是(精液量1.0ml,精子活动力d级)

62、符合精液参考值的是(精子活动率80%、精子畸形率10%、PH7.5)

63、正常人精子浓度为((50—100)×109/L)

64、正常精液中畸形精子率小于(30%)

65、正常精液中正常形态精子应超过(30%)

66、精液中正常形态精子不低于(30%)

精子形态异常超过多少时为不正常,可影响受孕(30%)

67、活精子的正常值(75%)

68、正常人精液排出后60分钟内,精子存活率超过(60%)

69、正常人精液排出后1小时内,具有Ⅲ级活动力的精子至少(≥60%)

70、正常人精液排出后1h内精子存活率至少应(>60%)

71、精子形态学检查,要求精子数达到(200个)

72、根据WHO推荐,将精子活动力分为(4级)

WHO将精子活动力分为a、b、c、d四级。

73、精子活动良好,呈快速直线运动,属于(a级)

74、精液检查见到精子运动缓慢,则精子活动力属于WHO分级的(b级)

75、精子原地打转、活动迟钝应属于哪一级(c级)

76、精子不运动属于哪一级(d级)

93、前列腺液一般约占精液量的(30%)

94、欲连续作前列腺液标本采集,其间隔时间应为(3—5天)

72、脑脊液氯化物较血清氯化物高,其CSF氯化物含量参考值为(120—130mmol/L)

73、腰池脑脊液蛋白质浓度为(200—400mg/L)

小脑延髓池脑脊液蛋白质浓度为(100—250mg/L)

脑室脑脊液蛋白质浓度为(50—150mg/L)

74、脑脊液氯化物浓度与血浆氯化物浓度相比(较高)

脑脊液氯化物浓度约为血浆氯化物浓度的(1.2—1.3倍)

脑积液氯化物的含量低于多少可能发生呼吸中枢抑制(85)

29、羊水中水比例占(99%)

羊水中水分占98%—99%,有机物和无机盐占1%—2%。

31、妊娠几周后羊水量最多(最后2—4周)

32、妊娠晚期羊水量约为(1000ml)

妊娠16周时羊水量约为(250ml)

妊娠40周时羊水量约为(800ml)

妊娠期羊水过多(超过2000ml)

妊娠期羊水过少(少于300ml)

33、羊水检查一般需要羊水量为(20—30ml)

34、诊断胎儿成熟度及母婴血型不符的检查,需羊水量为(10—20ml)

35、诊断胎儿是否患有遗传性疾病,应选择妊娠几周的羊水(16—20周)

42、羊水中肌酐浓度达到多少反映胎儿成熟(≥176.8umol/L)

43、羊水中葡萄糖浓度在何水平反映胎儿肾发育成熟(<0.56mmol/L)

44、羊水中胆红素浓度达到多少表示胎儿肝成熟(A450<0.02)

45、羊水中的脂肪细胞出现率达到多少反映胎儿皮肤成熟(>20%)

46、养水卵磷脂/鞘磷脂比值为多少时,提示胎肺不成熟(<1)

羊水中反映胎肝成熟的主要物质为结合胆红素;羊水中反映肺成熟的主要物质为羊水泡沫;羊水中反映胎肾成熟的主要物质为肌酐、葡萄糖;羊水中反映胎皮肤成熟的主要物质为脂肪细胞;羊水中反映胎唾液腺成熟的主要物质为淀粉酶。

83、葡萄胎时,尿液经多少倍稀释和HCG的LAID试验仍呈阳性反应(200)95、体外抗原抗体试验,最适的反应条件是(0.85%NaCl、PH6—8、37℃)28、抗原抗体反应最适宜的温度(37℃)

45、应用肥达氏检查伤寒患者血清中的抗体有临床意义的O抗体,滴度是(1:80)

71、利用聚乙二醇(PEG)沉淀法检测CIC时,PEG最终浓度是(3%—

4%)

88、嗜冷菌的最适生长温度(10-20℃)

89、嗜温菌的最适生长温度(20-37℃)

90、嗜热菌的最适生长温度(50-60℃)

4、空肠弯曲菌的分离培养条件中氧的浓度一般为(5-10%)

5、弯曲菌的分离培养需何种环境(10%CO2、85%的N2、5%的O2)

72、流行性嗜血杆菌分(8型)

73、螺杆菌属,目前发现的至少有(9个种)

93、疑为钩端螺旋体的病人的尿液作分离培养时,需加入的药物是

(5-Fu)

4、梅毒血清学试验在发病多长时间出现阳性(2周)

梅毒感染后一般2周出现抗体。

88、中性粒细胞分叶核(3叶)

7、某溶液的酸碱度从PH5降至PH3,PH下降2,H离子浓度增加(100

倍)

某溶液的PH由7改变为4时,氢离子浓度增加了多少倍(1000倍)

10、HiCN的最大吸收峰(540nm)

HiCN法测定血红蛋白所用的吸收峰波谷是(504nm)

已糖激酶法测定血糖的波长为多少(340)

11、十二烷基硫酸钠血红蛋白(SDS)的吸收峰波长是(538nm)

12、胆固醇(TC)酶法测定波长(500nm)

13、以磷酸对硝基苯胺为底物,速率法测定血清ALP,其监测波长为

(405nm)

405nm处吸光度增高可测(ALP、GGT)

14、还原型辅酶Ⅰ(NADH)的最大吸收波长是多少(340nm)

15、速率法测定乳酸脱氢酶(P→L)活性时,将NADH氧化为NAD,引

起(340nm吸光度降低)

16、以NAD+还原成NADH的反应为基础的生化分析,采用的波长及吸光

度变化为(340nm,从小到大)

辅酶Ⅰ的生理生化特点,NADH在340nm有吸收峰,NAD没有。如果反应方向为NAD→NADH,则在340nm处将有吸光度的上升,反之则下降。NADH被氧化为NAD,可在340nm处连续监测吸光度下降速度。

17、配对错误的是(利用NADH时用—600nm光源)

配对正确的是(离子选择电极法可测—Na+、紫外光法可测—AST、酶法可测—胆固醇、免疫比浊法可测—ApoAⅠ)

18、日光灯波长约(0.5um)

19、显微镜分辨率约为(0.25um)

20、荧光显微镜的光源为(高压汞灯)

21、紫外光波长范围是(200—400nm)

肉眼可见光的波长(401—700nm)

肉眼可见光的波长范围是(400—760nm)

23、肉眼可见光可呈现不同的颜色,650nm应是什么色(红色)

24、紫外法测定蛋白含量的波长应为(280nm或215/225nm)

280nm处是蛋白质结构中的芳香环的吸收峰;215/225nm处是肽键的吸收峰。

25、紫外线杀菌力最佳波长为(265-266nm)

26、溴甲酚绿在一定条件下与白蛋白结合形成绿色复合物,其吸收峰在

(628nm)

27、火焰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钠,其发射光谱的波长是(589nm)

28、生化分析仪的光源能量降低对单色光影响最大的波长是(340nm)

波长越小的光其能量越高。故在光源能量降低时,波长越小的光所受的影响越大。

29、用下列不同的波长测定同一浓度的悬浮液时,哪一波长所得吸光度

最大(340nm)

30、血液分析仪测定血红蛋白(HiCN法)叙述错误的是(溶血剂含氰

化钾时其反应终产物为HiCN)

血液分析仪测定血红蛋白(HiCN法)叙述正确的是(血红蛋白衍生物的最大吸收峰均接近540nm、不能直接根据吸光度进行计算、测定结果的校正必须以HiCN法为标准、碱羟血红蛋白法不适合于血液分析仪分析)

Hb测定方法(仪器法)

31、HiCN法的缺点(KCN有毒)

32、HiCN试验后处理应加入(先用水稀释,再用次氯酸钠混匀敞开放

臵15小时使CN氧化为N2和CO2或CO3和NH4)

33、SDS血红蛋白测定法的叙述下列哪项错误(根据测定的吸光度可直

接计算)

SDS血红蛋白测定法的叙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终产物的吸收峰为538nm、本法为国内血红蛋白测定的次选方法、本法不适合进行白细胞计数、SDS质量差异较大)

34、已淘汰的血红蛋白测定方法(沙利酸化血红蛋白测定法)

35、血红素合成场所(有核红细胞和肝细胞的线粒体内)

36、红细胞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Hb))

4

37、人体内主要运输铁、含铁总量最多的蛋白质是(Hb)

38、人体内分布何者所占比例最大(血红蛋白铁)

39、哪项试验是判断体内铁储存量最敏感的方法(血清铁蛋白(SF))

40、人体内贮存铁蛋白质的主要形式是(铁蛋白)

41、营养评价指标(转铁蛋白)

42、转铁蛋白是正常人(铁的运输形式)

54、最能反映体内贮存铁的实验室检查(血清铁蛋白)

43、铁在血液中的氧化靠(铜蓝蛋白)

铁在血液中的运输靠(转铁蛋白)

49、正常成人红细胞内没有的生理性血红蛋白(HbH、HbS)

正常成人红细胞内有的生理性血红蛋白(HbA、HbA2、HbF、HbGower2)

HbH和HbS是异常血红蛋白,正常人红细胞内没有。

50、正常成人的主要血红蛋白90%以上是(HbA结构为(α2β2))

正常成人的最少血红蛋白1%以下是(HbF结构为(α2γ2))51、血红蛋白β链由多少个氨基酸组成(146个)

血红蛋白α链由多少个氨基酸组成(141个)

52、正常血红蛋白的组成是由(由两对珠蛋白肽链和4个亚铁血红素构成、由珠蛋白肽链和血红素合成、由亚铁血红素和珠蛋白构成)

6、血红蛋白结构异常(HbS)

94、慢性再障治疗的首选方法(使用雄激素)

53、血红蛋白合成受(雄激素、红细胞生成素调节)

血红蛋白降解产物为(珠蛋白、亚铁血红素(胆红素、铁))54、血红蛋白叙述错误的(胎儿的血红蛋白主要成分为HbF,正常人出生后就完全不能检出)

血红蛋白叙述正确的(血红蛋白是由4条珠蛋白肽链各结合1个血红素形成的四聚体、血红蛋白的分子量是64458、HbF较HbA抗碱性强、HbS为β链异常,见于镰形细胞性贫血)

HbF在成人中占1%,新生儿占80%—90%。

56、红细胞镰变试验同下列哪种Hb关系密切(HbS(硫化血红蛋白))

红细胞镰变试验阳性见于镰状细胞贫血(HbS病)

57、患者红细胞在缺氧环境中变成镰形(HbS病)

58、检查下列哪种红细胞需将血液制成湿片并加入还原剂(镰形红细胞)

59、哪些血红蛋白能转化成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bO2、Hbred、HbCO、HbF)

哪种血红蛋白不能转化成氰化高铁血红蛋白(硫化血红蛋白(HbS))

60、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法中哪种血红蛋白转化较慢(HbCO)

61、血红蛋白与高铁氰化钾作用变为高铁血红蛋白,它们的反应式是(氧化)

62、高铁血红蛋白与氰(CN)形成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是通过(结合)

63、哪种血红蛋白及其衍生物颜色叙述是错误(氰化高铁血红蛋白呈红色)

哪些血红蛋白及其衍生物颜色叙述正确(氧合血红蛋白呈鲜红色、还原血红蛋白呈暗红色、贫血患者血红蛋白呈浅红色、碳氧血红蛋白呈樱红色、氰化血红蛋白呈樱红色、高铁血红蛋白呈红褐色)氰化高铁血红蛋白呈(棕红色)

64、哪项因素影响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在血细胞分析仪中的应用(异常血浆蛋白质、高脂血症、脂滴、高白细胞、高球蛋白血症)HiCN法,高白细胞和高球蛋白血症(如肝硬化)易混浊。静脉血比毛细血管低10%—15%。上午7时达高峰,随后下降。判断贫血上血红蛋白优于红细胞计数。

65、足以使红细胞计数产生显著误差(血浆球蛋白升高、白细胞数过高的病人、稀释液内有酵母菌时、冷凝集素过高、每中格内红细胞数量的差异是均值的±8%)

66、不符合冷凝集素综合征(溶血不需补体参与)

符合冷凝集素综合征(抗原结合位点较多、0—4℃凝集反应最强、抗体为IgM、多见于中老年人)

67、血液学研究的对象包括对血液和造血组织的哪些研究(细胞形态学、细胞生物学、血液流变学、细胞和体液免疫、生化学)

68、不属于血液学研究的内容(病毒性肝炎)

属于血液学研究的的内容(血细胞、造血组织、出血倾向和血管栓塞的致病原因、外伤,手术等造成的血液异常)

69、血液学检验在临床的重要作用,正确的是(反映机体内环境的变化规律、防治和预后的客观依据、鉴别和诊断的科学保证)

血液学检验在临床的重要作用,错误的是(仅对血液系统疾病的意义较大、了解机体免疫功能的变化情况)

70、说法正确的是(血液学是涉及生化学、免疫学、生理学及遗传学等多门学科的一个独立分支、人体的造血器官起源于中胚叶、血细胞的分化、成熟受特定基因、造血微环境和细胞生长因子、白介素等的调控)说法错误的是(造血细胞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复制及多向性分化能力)

多系集落刺激因子(白细胞介素3(IL-3))

71、人体最早的造血器官是(卵黄囊)

72、中胚叶造血期首先形成血岛的是以下哪个组织(卵黄囊)

73、人胚第3周到第9周中胚层造血期主要的造血器官是(卵黄囊血岛)

人胚第6周到第7月肝造血期主要的造血器官是(肝脏)

74、红细胞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

中性粒细胞起源于(粒—单系祖细胞)

75、粒细胞、淋巴细胞起源于(多能干细胞)

76、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起源于(定向干细胞)

77、骨髓造血干细胞来源于(肝)

78、衰老红细胞破坏在(脾脏)

79、正常成人出生后产生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主要的造血器官是(骨

髓)

80、出生后造血错误的是(5—7岁以下幼儿几乎全部骨髓参与造血活

动即为红髓)

出生后造血正确的是(淋巴器官产生淋巴细胞、出生后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均由骨髓产生、长骨骨髓腔为脂肪细胞所代替称为黄髓,即失去造血功能、正常情况下,成人主要的造血器官是骨髓)

81、说法错误的是(成人的骨髓几乎全部是红骨髓)

82、干细胞培养中常将40个或40个以上细胞组成的细胞团称为(集落)

干细胞培养中常将20—39个细胞组成的细胞团称为(大从)

干细胞培养中常将3—19个细胞组成的细胞团称为(小从)

83、复苏细胞(慢冻快溶)

84、造血微环境包括(微血管系统、末梢神经、成纤维细胞、血窦内皮

细胞、巨噬细胞、脂肪细胞、基质、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造血微环境是造血组织中除造血细胞之外的基质成分。

85、脂肪细胞不属于(造血组织)

86、血细胞发育经历了3个阶段(造血干细胞、造血祖细胞、原始及幼

稚细胞)

87、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具有分化能力的最早造血细胞是(造血干

细胞)

88、多能造血干细胞的特征(自我更新、自我维持、多向分化)

89、多能造血干细胞叙述错误的是(造血干细胞存在于骨髓中,血液中

不存在、造血干细胞来源于造血祖细胞)

多能造血干细胞叙述正确的是(存在于骨髓和血液中,、造血干细胞形态和淋巴细胞相似、在特定条件下,可在脾内形成造血细胞结节、既能产生骨髓干细胞,又能产生淋巴干细胞、具有高度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向下进一步分化的能力)

造血干细胞既存在骨髓中,也存在外周血中。

90、造血干细胞疾病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骨髓纤维化、CML)

造血干细胞疾病不包括(缺铁性贫血)

92、红细胞生成素(EPO)作用的是(使红细胞爆式集落形成单位(BFU-E)

及幼红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E)分化成原始红细胞、加速血红蛋白的合成、加速红细胞增殖和分裂、对骨髓巨核细胞的发育也有一定作用)

93、红细胞生成素(EPO)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红细胞生成素(EPO)

为糖蛋白,由肾脏产生、雄激素直接刺激骨髓造血,也间接通过肾脏产生EPO起作用)

红细胞生成素(EPO)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雄激素直接刺激肝脏产生EPO、EPO为脂蛋白,可由肝脏产生、EPO可由脑垂体产生)

95、组合不正确的是(EPO促进血小板生成)

组合正确的是(TPO促进血小板生成、IL-3多系集落刺激因子、IL-6能促进多向祖细胞集落形成,使外周血细胞数目增加、Meg-CSF促进巨核细胞集落形成、CSF-S能形成脾结合的干细胞)

EPO是红细胞生成素,它刺激造血干细胞形成红细胞系统的祖细胞。TPO是血小板生成素,促使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

96、叙述正确的是(IL-11是发现较早的一种作用于造血干细胞和各系

祖细胞的广谱刺激因子)

叙述错误的是(血细胞分裂的主要形式是直接分裂、造血祖细胞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复制及多向分化能力、造血微环境即非造血细胞、杆状核细胞可以进行细胞分裂)

97、血细胞发育与成熟规律是(细胞由大到小,核仁从有到无,颗粒从

无到有、核浆比例由大到小、核染色质由细致到粗糙、核染色质由疏松到致密)

98、血细胞发育过程规律描述错误的是(核染色质结构紧密粗糙到疏松

细致、细胞体积由小变大(巨核细胞例外)、核仁由无到有、胞浆颗粒从有到无)

99、血细胞由幼稚到成熟过程中其形态变化规律是(胞核由大到小)

1、血细胞形态演变规律错误的是(核染色质由粗糙、致密到细致、疏

松、核染色质由紧密到疏松)

2、不符合血细胞从原始到成熟发育过程形态演变规律的是(核染色质

由粗糙到细致、核染色质结构由紧密到疏松)

3、毛细血管间质细胞描述错误的是(可促进淋巴细胞的分化)

4、毛细血管间质细胞描述正确的是(具有收缩功能、调节毛细血管的

生长、可促进平滑肌细胞的分化、可促进巨噬细胞的分化)

5、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

5

6、造血干细胞(CD34)

7、造血祖细胞(CD38)

8、原始粒细胞(CD33、CD13)

9、诊断Common—ALL的必需标记(CD10)

10、既是T细胞又是NK细胞的标志(CD2)

CD2表达于全部T细胞和NK细胞。

11、T淋巴细胞(T-ALL)特异的免疫标志(CD3、CyCD3+)

CD3表达于全部T细胞。

12、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可出现下列何种免疫标本(CD7、CD3)

CD7,CyCD3同属检测T—急淋的最敏感指标,但只表达CD7+不能诊断。

13、B淋巴细胞(非T—ALL)的免疫标志(CD10、CD19、CD22、HLA-DR)

T淋巴细胞(T—ALL)的免疫标志(CD7、CD5、CD2、CD3、CD8、CD1a)

14、哪项不是B淋巴细胞的免疫标志(CD68)

15、辅助T淋巴细胞(Th细胞)的免疫标志(CD4)

16、细胞毒性T细胞亚群(Tc细胞)的免疫标志(CD8)

17、辅助性T细胞(Th细胞)(表达CD4但不表达CD8)

18、CD4+T细胞(辅助性T细胞)与CD8+细胞数(细胞毒性T细胞)的正常比值为(1.5—2)

19、健康个体外周血中,T与B细胞比值为(2:1)

20、CD3+、CD8+是指下列何种细胞的标志物(细胞毒性T细胞(Tc细胞))

CD3+、CD4+是指下列何种细胞的标志物(辅助性T细胞亚群(Th 细胞))

CD3+、CD2+是指下列何种细胞的标志物(T淋巴细胞)

CD25是(激活T、B细胞的标记)

CD19反应谱广,是鉴别(全B系的敏感而又特异的标记)

CyCD22用于检测(早期B细胞来源的急性白血病是相当特异和敏感的)

CD14为(单核细胞特有)

CyIg+,PC—1+,PCA+是(浆细胞的胞质特点)

M4E0的核型是(inv16 einv4)

21、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AML-M7)的确诊(>30%的原始细胞CD41阳性)

M7:巨核细胞白血病原巨核大于30%。

22、原始巨核细胞(AML-M7)的免疫标志(CD41)

23、原始细胞呈CD41阳性的急性白血病属FAB分类的(AML-M7型白血病)

24、符合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AML-M7)的叙述是(原始细胞CD41或CD61阳性)

25、CD41、CD42呈阳性表达(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AML-M7))

原始巨核细胞(AML-M7)CD41、CD42、CD61阳性。

CD41a,CD41b,CD61,血小板过氧化物酶(PPO)为巨核系特有。

26、原始巨核细胞(AML-M7)特异的免疫标志(原始细胞电镜示PPO阳性反应)

27、PPO阳性,POX阴性反应见于(原始巨核细胞(AML-M7))

急性原始巨核细胞白血病,(AML-M7)原始细胞电镜血小板髓过氧化物酶(PPO)(+),POX(-)。

28、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成熟型(AML-M1)特异的免疫标志(MPO(抗髓过氧化物酶))

29、抗髓过氧化物酶(MPO)为髓系特有。

30、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大量幼稚细胞中有柴捆样Auer小体,POX染色强阳性,HLA-DR-,CD34-,CD13+,CD33+,最可能的诊断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ML-M3))

31、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3型)特有的遗传学标志是(t(15:17))

32、t(15:17)(q21;q12)和PML-RARA融合基因常见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M3)型白血病)

t(8:21)(q22;q22)、t(6:9)常见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M2)型白血病)

t(9:11)常见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M5)型白血病)

t(9:22)常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

33、细胞毒性T细胞(Tc细胞)的主要功能是(特异性溶解靶细胞)

34、具有特异杀伤靶细胞作用的淋巴细胞是(细胞毒性T细胞亚群(Tc 细胞))

35、环孢菌素A在器官移植中的作用是抑制(细胞毒性T细胞亚群(Tc 细胞))

36、靶细胞或可溶性蛋白质及其他外来化学物质经活化蛋白C(APC)摄入处理,供哪种细胞特异性识别(辅助性T细胞亚群(TH细胞))37、辅助性T细胞亚群(TH细胞)细胞活化后,其与活化蛋白C(APC)结合形式是(三分子复合体)

38、主要裂解FⅤa(活化因子5)和FⅧa(活化因子8)的生理性抗凝蛋白是(活化蛋白C(APC))

39、辅助性T细胞的功能(辅助B细胞分化成抗体产生细胞、放大细胞

免疫应答)

40、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现象(对胞内寄生微生物的抗感染作用、

抗肿瘤作用、移植物抗宿主反应、迟发型超敏反应)

41、哪些情况应行骨髓检查(不明原因发热,有恶病质、不明原因的肝、

脾、淋巴结肿大、周围血涂片中有幼稚细胞或可疑细胞、周围血细胞单项或多项原因不明减少或增多时)

42、骨髓检查的适应证有(白血病的疗效判定、某些代谢性疾病,如戈

谢病、尼曼-匹克病、某些原发或转移性癌肿、原虫病如疟疾、黑热病、多发性骨髓瘤疗效判定、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单纯性紫癜、白血病伴皮肤黏膜出血)

骨髓检查禁欲征(血友病、晚期妊娠孕妇)

43、适于做骨髓检查的非造血系统疾病有(伤寒、黑热病、疟疾、转移

性肿瘤、尼曼-匹克病、戈谢病)

44、骨髓检查对哪种疾病确诊无意义(不稳定血红蛋白病)

骨髓检查对哪些疾病确诊有意义(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组织细胞病)

不稳定血红蛋白病的确诊根据不稳定血红蛋白的有关检验如变性珠蛋白小体的检查。

45、不属于骨髓检查的范围(血小板功能)

属于骨髓检查的范围(有无特殊细胞、有无寄生虫、有无转移癌细胞、红细胞形态)

血小板功能需通过血小板功能试验检测。

血小板生存时间,相关免疫球蛋白,血小板释放反应产物测定,血浆血栓烷B2测定,血小板膜糖蛋白测定,血块收缩试验主要用于检测(血小板功能)

46、血小板有(钠泵和钙泵)

47、骨髓检查可确诊的有(急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MM)、巨幼细

胞性贫血)

骨髓检查不能确诊的是(缺铁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骨髓检查仅能协助诊断(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确诊尚需结合铁染色及其他血液、生化检查。

48、急性白血病的诊断(骨髓细胞学涂片检查)

49、最有助于贫血初步确定的是(骨髓涂片检查)

50、对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诊断最有意义的检查是(骨髓

涂片检查)

51、诊断巨幼细胞性贫血最主要的实验室检查是(骨髓涂片检查)

巨幼红细胞是巨幼细胞性贫血的特殊表现,骨髓涂片检查巨幼红细胞常>10%。

52、确诊再生障碍性贫血与急性白血病最主要检查是(骨髓检查)

53、诊断骨髓纤维化必须要做哪项检查(骨髓病理组织学检查、骨髓活

检)

54、什么疾病除骨髓涂片外,作骨髓活检更有必要(骨髓纤维化)

55、哪项不是鉴别骨髓纤维化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要素(脾

肿大程度)

哪些是鉴别骨髓纤维化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要素(PH 染色体检查、碱性磷酸酶染色(NAP染色)、骨髓活检、泪滴形红细胞比例)

56、周围血中幼红、幼粒细胞易见,外周血出现泪滴形红细胞和有核红

细胞,骨髓出现“干抽”(骨髓纤维化)

57、不是骨髓纤维化患者的特点(常见原粒)

58、骨纤维化晚期(骨髓增生减低)

59、骨髓穿刺呈“干抽”,外周血可见幼稚细胞,轻度脾肿大,最符合

哪种疾病的诊断(原发性骨髓纤维化)

60、骨髓穿刺呈“干抽”,外周血无幼稚细胞出现,脾不肿大,最符合

哪种疾病的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

分辨原发性骨髓纤维化和再生障碍性贫血(脾是否肿大)

61、作骨髓穿刺时抽出的标本油珠多(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造血组织减少,红髓被脂肪组织代替,抽出的标本脂肪滴明显增加。

62、骨髓穿刺成功(骨髓片中镜下可见浆细胞,网状细胞、肥大细胞和

巨核细胞)

63、骨髓稀释的标志(骨髓有核细胞很少、未见到骨髓小粒和脂肪滴、

杆状核粒细胞比例低于分叶核粒细胞、涂片中以成熟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为主)

下列为骨髓稀释的标志,但哪项除外(镜下见到浆细胞、肥大细胞等)

骨髓液被稀释的标志是骨髓涂片上骨髓小粒及脂肪滴减少,各阶段细胞减少且比例失调,中性粒细胞分叶核大于杆状核,无巨核细胞、网状细胞、肥大细胞等。

64、油镜观察骨髓象,观察并分类多少个有核细胞(200—500个)

65、粒红比例指的是(粒细胞百分比总和有核红细胞百分比总和之比)

66、骨髓增生程度主要判断标准是(有核细胞与成熟红细胞的比例)

正常血片中原巨核为0,一张骨髓片中可见巨核细胞为7—35个。

6

67、正常骨髓象增生程度为(增生活跃、以产板型巨核细胞最多、粒细胞与有核红细胞比例大约是2—4:1)

68、哪项不符合正常骨髓象特征(原始淋巴细胞占8%、淋巴细胞系占1/4,以原淋巴细胞和幼淋巴细胞为主)

哪些符合正常骨髓象特征(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红比例为3:1、粒红比例4:1、原粒细胞<2%,早幼粒细胞<5%、粒细胞系占1/2,以中性晚幼粒、杆状核和分叶核粒细胞占多数、可见少量网状细胞和肥大细胞、巨核细胞数通常于1.5×3平方厘米的涂片中有7—35个)正常骨髓象的特征: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红比值为2—4:1。粒细胞系:50—60%,原始粒细胞<2%,早幼粒<5%。正常骨髓中淋巴细胞占20%,主要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原始、幼稚淋巴细胞极少见。可见少量网状细胞、内皮细胞、肥大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等。

69、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有核细胞与红细胞比例为(1:1)

70、骨髓增生极度活跃,以中幼粒以下阶段细胞为主,易见嗜酸、嗜碱性粒细胞(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

71、骨髓增生程度低下(溶血性贫血危象)

14、溶血性贫血网织红细胞(20%)

72、白血病特征正确的是(白细胞有明显的质和量异常、白血病细胞可浸润肝、脾、淋巴结、白血病细胞可进入周围血液中、白血病细胞可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不同类型的白血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白血病特征错误的是(白血病细胞不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属中、老年性疾病)

73、白血病细胞的分化程度和自然病程,将白血病分为急性与慢性,我国急性白血病发病率约为慢性白血病的(5倍)

73、急性白血病(周围血有幼稚细胞)

74、急性白血病MIC分型概念包括(形态学分型、免疫学分型、细胞遗传学分型)

75、急性白血病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出血、贫血、骨疼、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

76、急性白血病导致临床出血症状的主要原因是(血小板减少和功能异常)

76、白细胞计数临床意义叙述正确的是(白血病时,白细胞计数可升高也可降低)

77、原始细胞的共同特点(胞浆中无颗粒、均有核仁、胞体较大)

不是原始细胞的共同特点(均见瘤状突起、核染色质细致、疏松)瘤状突起并非所有原始细胞均具有。

78、粒系和淋系原始细胞的共同特点(胞浆色质粗糙、密集、结块、胞体多较大、核仁比幼稚细胞清楚)

79、胞体直径10—18um,核染色质细致,颗粒状排列均匀、平坦,核仁2—5个,界限清楚,胞浆淡蓝色,着色均匀浅淡(原始粒细胞)80、某细胞胞体直径10-18um,圆形或类椭圆形;胞核较大,居中或略偏位;核染色质呈细颗粒状,如一层薄纱;核仁2-5个;胞质少,胞浆量少,呈天蓝色,透明天兰色,无颗粒。该细胞为(原粒细胞)

81、胞体直径12-20um,呈圆或椭圆形,胞核大,位于中央或偏位,核仁可见或消失,核染色质开始聚集。胞浆量较多,呈淡蓝、蓝或深蓝色。浆内含大小、形态或多少不一的紫红色非特异性天青嗜苯胺蓝颗粒。POX 染色阳性。这是(早幼粒细胞)

82、核染色质聚集、核仁可见或消失,胞浆较多,呈淡蓝色,浆内有非特异性噬苯胺蓝颗粒(早幼粒细胞)

83、核染色质聚集,有核仁或消失,胞浆较多、呈淡红色,浆内有嗜苯胺蓝颗粒,核浆比约1:1(中性中幼粒细胞)

84、在瑞氏染色血涂片上,见到一个10—15um的圆形白细胞,3叶核,核染色质深紫红色,粗糙,细胞质呈淡橘红色,胞质中颗粒多,细小,均匀分布,呈浅紫红色,该细胞为(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85、粒细胞中嗜苯胺蓝颗粒包含(髓过氧化物酶(MPO)、溶菌酶、酸性水解酶类、中性水解酶类)

86、胞浆淡红色,充满粗大,均匀形如小珠的桔红色颗粒(嗜酸性中幼粒细胞)

87、胞浆淡蓝色,浆内有粗大而不规则的紫黑色颗粒,可压在核上(嗜碱性中幼粒细胞)

88、在瑞氏染色的血涂片上,见到一个10—12um大小的圆形白细胞,胞核结构不清,分叶不明显,核染色质粗而不匀,细胞质呈淡橘红色,细胞质中颗粒少,大小分布不均,常覆盖核上,呈蓝黑色,该细胞为(嗜碱性粒细胞)

89、胞体直径10—18um,核染色质粗颗粒状、排列紧密、分布不均、有明显厚实感,核仁1—2个、清晰,核膜清楚、胞浆很少、亮蓝色、仅环于核周(原始淋巴细胞)

90、白细胞形态叙述正确的是(淋巴细胞核圆形,偶见凹陷,染色质粗糙细致)

91、胞浆淡红色,含有许多细小,均匀的淡红色颗粒(中性中幼粒细胞)

92、胞浆天蓝色,量少,可含有少量嗜天青颗粒(小淋巴细胞)

93、巨核细胞形态特征是(胞体大,胞质丰富、核染色较淡,染色质较细致,无聚成车轮状倾向、核质发育不平衡、可见核畸形或多形的巨幼红细胞)

94、胞体大且有伪足,染色质纤细网状,并见一个大而清晰核仁,核形

不规则,核形略有扭曲,胞浆呈毛玻璃样灰蓝,未见颗粒(原始单核细胞)

95、哪种原始血细胞核染色质呈纤细、疏松、网状(原单核细胞)

96、单核细胞形态(染色质粗糙致密,排列均匀)

97、核偏位,胞浆有混浊泡沫感,可见核旁淡染区,核染色质呈车轮状

(浆细胞)

98、直径8—15um,胞核偏位,核染色质常排列成车轮状,胞浆丰富、

染蓝色或红蓝相混的蓝紫色、有泡沫感(浆细胞)

99、与浆细胞特征符合的是(核偏位、可见核旁淡染区、胞浆有泡沫感、

核染色质浓密成块、又称为绒毛型细胞)

1、与浆细胞系统特征不符合的是(胞浆内可见Auer小体)

2、核染色质粗颗粒状、不均匀、着色深,核仁较大、界限不清,胞浆

深蓝,浓稠,不均匀。核周有淡染区,可见伪足突出(原始红细胞)

3、胞体直径15—20um,可见伪足突出,核染色质粗颗粒状,不均匀,

着色深,可有1—3个核仁,较大界限不清,胞浆深蓝浓稠,核周有淡染区(原始红细胞)

4、某细胞胞体直径为15—20um,圆形,边缘有钝状或瘤状突起,胞核

圆形,核染色质呈颗粒状,有核周淡染区,核仁1—2个,胞浆量少,呈油墨蓝。该细胞为(原红细胞)

5、核圆形居中,染色质呈块状,核仁消失,胞浆呈多色性(中幼红细

胞)

6、细胞直径10um,核圆形,小于细胞直径的一半,核固缩,染深紫红

色,核偏位,胞质染粉红色,胞质内无颗粒。该特征符合(晚幼红细胞)

7、急性白血病骨髓象最主要特征是(骨髓中原始细胞>30%,原始及早

幼(幼稚)细胞>30%)

8、某系原始细胞>30%(急性白血病)

9、某系白细胞增多接近成熟为主,原始细胞≤10%(慢性白血病)

10、急性白血病预后(小于6个月)

11、急粒(AML)(原始细胞大于30%、周围血中早幼粒细胞、原始细

胞>50%)

12、白血病复发的实验室指标是骨髓涂片中(原始、幼稚细胞大于20%)

13、急粒(AML)复发的实验室指标是(原始细胞大于20%)

急粒(AML)复发标准:①骨髓中原始粒细胞>5%,<20%,经过有效抗白血病治疗一个疗程仍未达到骨髓完全缓解者。②骨髓原始粒细胞大于20%。③骨髓外白血病细胞浸润者。达到三者任何一条均为复发。

15、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分类最主要的区别是(骨髓白血病细胞的

分化阶段、骨髓白血病细胞的分化程度、病程的长短、病情的轻重、白细胞数目的多少)

16、急淋(ALL)与急非淋(AML)分类根据(白血病细胞的类型)

17、急淋(ALL)的原始淋巴细胞的形态特点有(核染色质致密,分布

不均匀、糖原染色(PAS)多为阳性、过氧化酶(POX)染色呈阴性反应)

18、急淋分(L1,L2,L3三型)

19、急淋L1和L2在形态学上的鉴别主要依据(细胞大小、胞浆量、胞

核形态、核仁)

20、急淋(ALL)L1型的原始淋巴细胞的特点有(小细胞,核染色质粗,

核形规则、糖原染色(PAS)多为阳性、过氧化物酶(POX)染色呈阴性反应)

21、FAB分型法诊断急淋(ALL)L1型的标准之一是(小原淋巴细胞占

80%以上、B淋巴细胞)

22、诊断急性混合白血病(MAL)最重要的方法是(免疫表型检查)

23、酯酶双重染色阳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M4)

AML-M4的特异性酯酶(SE)和非特异性酯酶(NSE)染色均为阳性。

24、NAP染色主要用于鉴别(类白血病与慢粒(CML))

类白血病的NAP积分明显增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NAP积分明显降低。

25、碱性磷酸酶(NAP)染色主要用于鉴别(化脓性细菌感染与病毒性

感染)

化脓性细菌感染的NAP积分明显增高,病毒性感染的NAP积分明显降低。

26、NAP染色主要用于鉴别(再障(AA)与PNH(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

白尿))

再障(AA)的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积分明显增高,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的NAP积分明显减低。

27、NAP染色主要用于鉴别(急淋(ALL)与急粒(AML))

急淋(ALL)的碱性磷酸酶(NAP)积分明显增高,急粒(AML)的碱性磷酸酶(NAP)积分明显降低。

28、碱性磷酸酶(NAP)染色主要用于鉴别(真性与继发性红细胞增多

症)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NAP积分明显增高,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的NAP积分明显减低。

29、NAP积分值增高,全血细胞增多,网织红细胞不增多(真性红细胞

增多症(PV))

7

30、碱性磷酸酶(NAP)阳性(急性阑尾炎、类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AA)、急淋(ALL)、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慢粒急性变时、细菌性感染)

NAP阴性(急粒(AML)、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慢粒(CML)、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多发性骨髓瘤(MM)、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31、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活性减低的疾病是(慢粒(CML))

32、哪项不是慢粒(CML)慢性期的特点(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活性增高)

哪些是慢粒(CML)慢性期的特点(嗜酸、嗜碱粒细胞增高、PH 染色体阳性、脾脏显著肿大、原粒和早幼粒细胞之和<5%)

33、与慢性期CML血象不符合的是(多见红细胞碎片)

与慢性期CML血象符合的是(白细胞数量显著升高、可见各阶段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可高达10%以上、初诊病例血小板常增多)

34、外周血白细胞明显升高,碱性磷酸酶(NAP)积分>200分(类白血病反应)

35、类白血病说法正确的是(严重感染可引起白细胞数量明显增加、核左移、可有白细胞不增多、骨髓象变化不大,最常见中性粒细胞型)86、类白血病反应常见病因是(感染、肿瘤)

36、再障(AA)的致病因素是(放射性核素)

88、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ML)最突出的临床表现是(全身淋巴结进行性肿大、脾肿大)

37、最易与再障(AA)混淆的疾病是(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与再障关系密切,临床上有再障-PNH综合征,包括再障转化为PNH、PNH转化为再障,再障伴发PNH、PNH伴发再障。故二者易混淆。

38、区别再障(AA)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的试验是(酸溶血试验)

再障(AA):酸溶血试验阴性。PNH:酸溶血试验阳性。

39、哪项符合PNH的叙述(血管内溶血、常于清晨发现酱油色尿)

40、PNH病人下列哪些实验可出现阳性(酸化血清溶血试验(Ham试验)、蔗糖溶血试验、蛇毒溶血试验、冷抗体溶血试验、补体溶血敏感试验、尿含铁血黄素试验)

41、诊断PNH应选作哪些试验(酸溶血试验、蔗糖水溶血试验、尿含铁血黄素试验)

42、PNH简易重要试验(蔗糖水溶血试验阳性)

79、PNH的确诊实验是(酸化血清溶血实验)

43、诊断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最基本的确诊试验是(酸化血清溶血试验(Ham试验)阳性)

44、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ML—M3)(过氧化物酶(POX)染色强阳性反应)

45、过氧化物酶(POX)染色最强的是(AML-M3a)

46、过氧化物酶(POX)阳性增强的是(再障(AA))

47、过氧化物酶(POX)阴性的是(急淋(ALL))

48、骨髓原始细胞过氧化物酶(POX)染色可呈阴性反应的是(急粒(AML)、急单(AML—M5)、急淋(ALL)、急性粒—单细胞白血病(AML—M4)、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AML—M7))

骨髓原始细胞POX染色阳性反应可见于(原粒、原单)

49、正常血细胞POX染色结果,哪项错误(原粒细胞均呈阴性反应)

正常血细胞POX染色结果,哪些正确(嗜碱性粒细胞呈阴性反应、早期原单核细胞为阴性反应、淋巴细胞系为阴性反应、红细胞系呈阴性反应)

50、POX染色在鉴别急性白血病类型时,判断正确的是(急粒(AML)POX染色为阳性,急单±,急淋(ALL)POX染色为阴性)

51、鉴别急粒(AML)和急淋(ALL)、鉴别原粒与原淋、鉴别小原粒与急淋(过氧化物酶(POX))

53、鉴别急淋(ALL)与急非淋(AML)(过氧化物酶(POX)染色)

原粒:POX阳性;原淋:POX阴性。

55、区别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和急淋(ALL),最常见的细胞化学染色方法为(POX)

56、急粒(AML)与急淋(ALL)鉴别要点是(前者原始细胞过氧化物酶染色(POX)染色通常阳性、后者原始细胞POX染色通常阴性)急粒(AML)与急淋(ALL)共同特点是(高热、感染、出血、白细胞计数较高,多在300×109/L以上、骨髓增生多极度活跃)

57、急粒、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过氧化物酶染色(POX)强阳性)

58、急性红白血病(AML—M6)时的幼红细胞或特征病理细胞(糖原染色(PAS) 呈强阳性)

59、急淋(ALL)(糖原染色(PAS)阳性)

60、正常血细胞糖原染色(PAS)正确的(原粒为阳性反应)

正常血细胞糖原染色(PAS)错误的(幼红细胞呈阳性反应、成熟红细胞呈阳性反应、原单为阳性反应、大多数淋巴细胞为阳性反应)

61、鉴别慢淋(CLL)与淋巴瘤(糖原染色(PAS)染色)

62、慢粒(糖原染色(PAS)积分值增高)

淋巴瘤(糖原染色(PAS)积分值降低)

63、鉴别红白血病(AML—M6)与巨幼细胞性贫血(PAS染色)

红白血病:PAS阳性;巨幼细胞性贫血:PAS阴性。

64、鉴别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与巨幼细胞贫血(糖原染色(PAS

染色))

65、出现明显的病态造血,PAS染色红系细胞呈阳性反应(骨髓增生异

常综合征(MDS))

66、糖原染色(PAS)呈强阳性的细胞是(原巨核细胞)

67、过碘酸雪夫(PAS)叙述正确的有(淋巴细胞系统恶性增生时的积

分增高、不典型巨核呈强阳性反应、霍奇金细胞呈弱阳性或阴性反应)

68、鉴别戈谢细胞与尼曼—匹克细胞(酸性磷酸酶染色(ACP)染色)

69、鉴别多毛细胞白血病与慢淋(酸性磷酸酶染色(ACP)染色和抗酒

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

70、多毛细胞白血病(HCT)的特征性细胞化学染色为(酸性磷酸酶染

色(ACP)强阳性)

酸性磷酸酶染色:多毛细胞白血病++,戈谢细胞+,尼曼—匹克细胞-。

71、鉴别原粒与原单、鉴别急粒与急单的细胞化学染色是(α-NAE+NAF

抑制试验)

急粒(AML):α-NAE染色阳性不被NaF抑制;急单(AML—M5):α-NAE染色阳性被NaF抑制。

73、急粒(AML)与急单(AML—M5)的鉴别(非特异性酯酶染色(NSE)

阳性可否被氟化钠抑制)

急粒(AML):非特异性酯酶染色(NSE)阳性不被NaF抑制;急单(AML—M5):非特异性酯酶染色(NSE)阳性被NaF抑制。

74、α-醋酸萘酚酯酶染色(α-NAE)阳性(原单)

75、α-醋酸萘酚酯酶染色(α-NAE)染色呈强阳性的细胞是(幼单)

76、急单(非特异性酯酶(NSE)染色强阳性、α—醋酸萘酚酯酶染色

(α-NAE)强阳性、α-醋酸萘酚酯酶染色(α-NAE)阳性反应,可被氟化钠(NaF)抑制)

77、粒细胞特异性酯酶(SE)染色(AS-DNCE染色)

78、氯醋酸AS-D萘酚酯酶叙述正确的是(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幼红细

胞均呈阴性、单核细胞为阴性,个别呈弱阳性、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原始细胞多呈阳性、巨核细胞呈阴性反应、血小板为阴性反应)

79、氯醋酸AS-D萘酚酯酶染色叙述不正确的是(其活性随粒细胞的成

熟而增强)

氯醋酸ASD萘酚酯酶不随粒细胞的成熟而增强。

80、哪种疾病的白血病细胞非特异性酯酶染色阳性,能被氟化钠(NaF)

抑制(急性髓系细胞白血病(AML-M5))

81、白血病细胞α—NAE染色阳性,且被NaF抑制(急性非淋巴细胞白

血病-M5型)

82、非特异性酯酶(NSE)染色对检出哪种白血病意义大(急性单核细

胞白血病(AML-M5型))

非特异性酯酶(NSE)染色AML-M2(+);AML-M7(-);AML-M5(+);ALL(-);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

83、叙述正确的是(AML-M5时,AS-DAE染色呈阳性反应,且被NaF抑

制)

84、哪种疾病的原始细胞,非特异性酯酶染色(NSE)阳性能被氟化钠

(NaF)抑制(急非淋白血病(AML-M5))

AML-M5非特异性酯酶染色阳性并可被NaF抑制。AML-M3非特异性酯酶染色阳性并不被NaF抑制。ALL、AML-M7及浆细胞白血病非特异性酯酶染色为阴性。

90、诊断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急性变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骨髓中

原始细胞≥20%)

91、确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最有意义的依据是(PH染色体阳性)

92、不符合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特点(白血病裂孔现象)

符合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特征的是(血清尿酸增高、巨脾、PH染色体存在、NAP活性降低)

白细胞裂孔:急性白血病;PH染色体: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

93、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的骨髓象常有哪些改变(原始或幼稚细

胞胞浆中有Auer小体、白血病裂孔现象、白血病细胞过氧化物酶染色呈阳性反应)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的骨髓象没有哪些改变(常有PH染色体、非特异性酯酶染色阳性可被氟化钠所抑制)

PH染色体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特异性染色体;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非特异性酯酶染色阳性,不能被氟化钠抑制;非特异性酯酶染色阳性可被氟化钠所抑制是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的特点。

94、鉴别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与类白血病反应要点是(PH1染色体

阳性)

慢粒(CML)时,PH染色体阳性;类白血病反应时,PH染色体阴性。

95、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描述错误的是(PH染色体是本病的特

征性异常染色体,所有慢粒患者均可检出该染色体)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描述正确的是(白细胞数显著升高,以中性中幼粒及晚幼粒细胞和杆状核细胞为主,并有嗜酸性粒细胞和嗜

8

碱性粒细胞增多、属于多能干细胞水平上突变的克隆性疾病、NAP积分明显减低甚至为0、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20%,提示为加速期)大约10%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PH染色体为阴性。

96、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PH染色体阴性病例占(5%—10%)

97、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慢性期描述错误的是(PH染色体是本病的特异性染色体畸变,所有慢粒患者均可检出该染色体)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慢性期描述正确的是(NAP积分明显减低甚至为0、白细胞数显著升高,以中性中幼粒细胞以下阶段细胞为主,并有嗜酸和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属于多能干细胞水平突变的克隆性疾病、外周血嗜碱粒细胞>20%,提示为加速期)

98、PH染色体是哪组染色体异常(t(9;22))

99、PH染色体描述哪些正确(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标记染色体、核型为t(9;22)(q34;q11)、分子异常为BCR/ABL融合基因、可存在于整个病程中)

1、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t(9;22)(q34;q11)、出现BCR/ABL 融合基因)

2、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ML—M3)(PML-RARA融合基因、t(15;17))

3、支持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诊断的是(白血病细胞中易见Auer小体、可见“柴捆细胞”、CD13(+)、CD33(+)、HLA—DR(-)、PML—RARA融合基因(+)、t(15;17)形成的PML-RARA融合基因)

4、特异性染色体有(慢粒时的Ph染色体、急早幼粒:t(15;17)(q22;q21)、Burkitt淋巴瘤:t(8;14))

5、MIC小组命名的AML-M2标志染色体异常是(t(8;21))

6、下列疾病中除哪项外,均可引起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7、不属于红细胞生成减少所致的贫血是(PK酶缺乏症)

8、红细胞生成减少所致的贫血(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骨髓病性贫血、缺铁性贫血)

骨髓病性贫血是由于骨髓增生能力低下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9、血小板不减少(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缺铁性贫血、急性溶血)

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AA)、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脾功能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10、血小板增多的病因有(感染、肿瘤、手术后、脾切除后)

血小板增多的病因不包括(急性白血病)

血小板一天的波动在多少范围内(0.1)

11、哪些有助于诊断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不成熟细胞POX和SB 染色阳性、原始细胞中有Auer小体、原始细胞AS—DCE染色呈阳性)12、Auer小体可出现在下列何种疾病的原始或幼稚细胞中(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ML—M3)、急性红白血病(AML—M6)、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AML—M5))

Auer小体不可见于下列哪些疾病的原始或幼稚细胞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AML—M7))

13、哪种是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鉴别可靠的依据(原始细胞浆中可见Auer小体)

哪些是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共同的特征(篮状细胞增多、原始细胞>30%、骨髓增生极度活跃、原始细胞形态显著畸形)

急淋,原始细胞中无Auer小体;急粒,原始细胞中可出现Auer 小体。

14、Auer小体错误的是(只出现于白血病性原粒细胞胞质中)

Auer小体正确的是(由嗜天青颗粒融合串连而成、瑞氏染色呈红色、过氧化物酶染色呈阳性反应、糖原染色呈阴性反应)

15、不符合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特征(白血病细胞胞浆中可见Auer小体)

符合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特征(白血病细胞有明显的质和量异常、白血病细胞易浸润肝、脾和淋巴结、白血病细胞PAS染色可呈阳性反应、白血病细胞可进入周围血液)

白血病细胞胞浆中可见Auer小体不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特征,而是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的特征。

16、苏丹黑B(SB)阳性,NAP阴性(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

17、苏丹黑B(SB)染色结果正确的是(原粒细胞早期呈阴性反应,后期可见少数阳性颗粒)

18、苏丹黑B(SB)染色叙述正确的有(苏丹黑B(SB)溶于脂质中呈棕黑色或深黑色颗粒、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时,一般呈阳性反应、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呈阴性反应)

19、哪种疾病的异常白细胞含有丰富的类凝血活酶物质,并能消耗凝血因子(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ML—M3))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特点。AML—M3型的白血病细胞含有粗大的嗜苯胺蓝颗粒,其中含有丰富的组织凝血活酶样促凝物质。

20、诊断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主要依据是(骨髓淋巴细胞系高度增生,以成熟小淋巴细胞为主,占有核细胞50%以上,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少见)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诊断依据,慢淋的骨髓象特点:

淋巴细胞增生,可达有核细胞的40%以上,以大量成熟小淋巴细胞为主,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少见。

21、哪项不是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的特点(骨髓中见到大量

幼稚淋巴细胞)

哪些是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的特点(常并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多见于老年人、白细胞计数增高、外周血和骨髓象中易见到蓝状细胞)

22、骨髓象中以分化较好的小淋巴细胞居多,>50%,外周血中淋巴细

胞比例也升高>60%(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

23、慢淋(CLL)B细胞性约占(95%)

异淋多为(T淋巴细胞)

24、慢淋(CLL)哪项核型异常患者预后较好(+12)

89、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ML)的特征(血片中蓝细胞明显增多,周

围血易见蓝状细胞、淋巴细胞比例>80%)

26、慢粒(CML)骨髓象特点(粒细胞系各阶段均见增多,以中性中幼

粒、晚幼粒细胞增多为主)

27、慢粒血象特点(白细胞以中幼粒以下阶段细胞明显增多为主)

28、慢粒(CML)(周围血有较多中、晚幼稚粒细胞伴嗜酸性、嗜碱性

粒细胞增多)

29、急粒(AML)血象特点(白细胞分类可有原始、早幼粒细胞明显增

多、原始,早幼粒细胞明显增多、周围血中早幼粒细胞,原粒细胞>50%)

30、急粒(M2)血象(白细胞分类原始、早幼粒细胞明显增多)

31、急粒(AML—M2型)(有白血病裂孔现象)

不符合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M2型)的是(原始细胞中应无Auer小体、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以中性中幼粒以下阶段细胞增生为主、PH染色体阳性)

32、骨髓幼红细胞>50%,伴病态造血,同时出现30%以上的原粒和早

幼粒细胞(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6型)

33、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与MDS-RAEB的区别(原始细胞的数量)

34、绿色瘤(急粒(AML))

35、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急淋(ALL))

36、皮肤损害和口腔黏膜病变(急单(AML—M5))

37、血细胞超微结构中,表面没有微绒毛,胞质内常出现很多S颗粒的

是(中性中幼粒细胞)

38、血细胞超微结构中,胞质内有脂肪滴的是(嗜酸性分叶核粒细胞)

39、贫血指全血中(红细胞总数、血红蛋白、红细胞比积(HCT)均减

少)

41、外周血病态造血包括(中性粒细胞Pelger异常、巨幼样变幼红细

胞、幼稚或原始粒细胞、异形红细胞)

56、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因未明的骨髓增生性疾病)

42、骨髓病态造血最常出现于哪种疾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4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叙述正确的是(属造血干细胞克隆性

疾病)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叙述错误的是(出现病态造血即可诊断MDS、有未成熟前体细胞异常定位(ALIP)即可诊断为MDS、预后较好,不会发生急性白血病变、原发性较继发性MDS多见、幼红细胞PAS染色呈阴性)

57、不属于骨髓造血功能障碍所致的贫血是(巨幼细胞性贫血、缺铁性

贫血)

属于骨髓造血功能障碍所致的贫血是(再生障碍性贫血(AA)、多发性骨髓瘤(MM)、白血病、骨髓纤维化贫血)

44、哪种血液病骨髓病理检查时会见到未成熟前体细胞异常定位(ALIP)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45、哪项不符合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造血细胞调亡减低)

哪些符合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是一组造血功能严重絮乱的疾病、可演变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可演变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46、铁粒幼细胞性贫血(骨髓铁染色内、外铁增加,有较多环形铁粒幼

细胞)

47、铁染色时,幼红细胞浆内的蓝色颗粒在6个以上,呈环核分布,称

为(环形铁粒幼细胞)

48、铁的功能(贮存铁、合成含铁酶、参与重要代谢、合成血红蛋白、

合成肌红蛋白)

49、细胞外铁错误的是(正常人为阴性反应)

细胞外铁正确的是(反映骨髓贮存铁量、它是铁蛋白的聚合体、以普鲁士蓝反应显示其存在、缺铁性贫血时,骨髓细胞外铁明显降低)正常人细胞外铁为+——++。

50、骨髓细胞外铁增高的疾病(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

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感染性贫血)

51、骨髓铁染色见环形铁粒幼红细胞增多,幼红细胞糖原染色可呈阳性

的疾病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5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转归可能有(病情稳定、急性白血

病、死于并发症)

9

53、符合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环形铁粒幼细胞难治性贫血(MDS—RAS 型)的确诊(骨髓中环形铁粒幼细胞17%,原粒细胞4%伴红系、粒系病态造血)

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DS)中RAS即难治性贫血伴环形铁粒幼细胞的诊断标准为外周血原始细胞<1%,骨髓中原始细胞<5%,红细胞系统增生伴病态造血,环形铁粒幼细胞>15%。

55、难治性贫血(MDS—RA型)(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血中原始细胞<1%,骨髓原始细胞>5%)

58、哪项不是引起红细胞代偿性增高的原因,是原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属于红细胞的病理变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

哪些不属于红细胞的病理变化(新生儿红细胞明显升高、男性儿童在6—7岁时的贫血、剧烈体力劳动后的升高、妊娠期妇女的贫血)59、不属于相对性红细胞增多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

属于相对性红细胞增多的(慢性肺心病、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大面积烧伤、严重腹泻)

60、不符合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的是(网织红细胞>5%)

符合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的是(偶有“干抽”现象、骨髓核细胞增多,可成堆出现、骨髓各系均增多,以红系增生为显著、全血容量增加200%)

61、不属于血红蛋白继发性增多的疾病是(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

属于血红蛋白继发性增多的疾病是(慢性肺心病、肺源性心脏病、某些肿瘤患者、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

62、不属于红细胞过度破坏引起的贫血(红细胞被血清中抗体或补体所影响)

63、不属于贫血发病原因的是(红细胞在体内分布发生改变)

属于贫血发病原因的是(造血干细胞和造血微环境的损害、珠蛋白合成障碍、红细胞酶的缺陷、红细胞膜缺陷)

64、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纯红再障)者可有(家族史)

66、溶血性贫血常见(豪焦小体(染色质小体))

67、红细胞中出现染色质小体(豪焦小体)见于(脾切除术后、无脾症、脾功能下降、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红白血病)

68、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红系细胞增生伴巨幼变)

69、巨幼细胞性贫血的病因是(脱氧核糖核酸(DNA)合成障碍、血清叶酸、维生素B12水平降低)

22、叶酸含量最丰富的是(蔬菜类)

71、下列均是叶酸缺乏的原因,除外(内因子缺乏)

72、影响脱氧核糖核酸(DNA)合成的常见因素(叶酸和维生素B12(Vit B12)缺乏)

73、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常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74、与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无关的红细胞改变是(细胞分裂加速)

与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有关的红细胞改变是(胞体变大、核/质比值变小、胞核发育落后于胞质发育、染色质结构纤细疏松)

75、叶酸和VitB12测定对哪种疾病诊断有重要价值(巨幼细胞性贫血)

76、巨幼细胞性贫血(粒细胞出现巨形杆状核和核分叶过多)

77、巨幼细胞贫血时,血液血红蛋白测定和红细胞计数变化如下(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

78、巨幼细胞性贫血时,下列错误的是(RBC↓,Hb↓、RBC↓,Hb↓↓、RBC↓↓,Hb↓↓、RBC↓,Hb正常)

巨幼细胞性贫血为大细胞性贫血,故红细胞比血红蛋白下降得更显著。

79、幼红细胞核发育落后于胞质、“核幼质老”的疾病是(巨幼细胞性贫血)

80、幼红细胞质发育落后于胞核、“核老质幼”的疾病是(缺铁性贫血)

81、巨幼细胞性贫血叙述不正确的是(细胞浆发育落后于细胞核)

巨幼细胞性贫血叙述正确的是(VitB12和叶酸缺乏是最常见的原因、可见分叶核粒细胞分叶过多、可发展成全血细胞减少、其根本原因为DNA合成障碍)

巨幼细胞性贫血细胞核的发育落后于细胞浆。

82、大叶性肺炎为感染性疾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增多)

83、大叶性肺炎外周血象中出现哪种情况提示疾病进入恢复期(单核细胞增多)

84、浆细胞白血病(外周血中浆细胞增多,常常>2×109/L)

85、粒细胞成熟过程中,最早含有特异性颗粒的是(中幼粒细胞)

86、不具有丝分裂能力的细胞是(晚幼粒细胞、嗜酸性晚幼粒细胞、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单核细胞)

具有丝分裂能力的细胞是(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原始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

从原始红细胞至中幼红细胞均有分裂能力,晚幼红细胞、晚幼粒以下各阶段不具有分裂能力。

87、红细胞分化成熟过程中,最早不再具有分裂能力的是(晚幼红细胞)

粒细胞分化成熟过程中,最早不再具有分裂能力的是(晚幼粒细胞)

88、组合正确的是(AML—M4型白血病细胞—酯酶双染色阳性、急性造血功能停滞—病程可逆、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抗人球蛋白(Coombs)

试验阳性、不稳定Hb—异丙醇试验阳性、红细胞酸洗脱试验—检查HbF、抗碱血红蛋白测定—检查HbF、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抗碱血红蛋白测定增高、红细胞镰变试验—检查HbS、变性珠蛋白小体—检查HbH、PNH—酸化血清溶血试验阳性、低分子量肝素治疗的实验室监测指标—抗Fxa活性测定、肝素样抗凝物质增多—TT延长,可被甲苯胺蓝纠正、巨幼细胞性贫血—大细胞性贫血、ITP—凝血酶原消耗不良、DIC—激发性纤溶亢进、蚕豆病—G6PD缺陷)

组合错误的是(纯红再生障碍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口服华法令的监测指标—APTT、TT延长,被甲苯胺蓝纠正—血中存在狼疮抗凝物质、多毛细胞白血病—酸性磷酸酶染色阳性,且被L酒石酸抑制、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H染色体阳性、冷凝集素综合征—冷热溶血试验阳性、恶性贫血—缺乏叶酸或维生素B12、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G-6-PD—高铁血红蛋白还原率增高、异丙醇试验—检查不稳定血红蛋白(Uhb)、骨髓增生活跃—增生性贫血、DIC —原发性纤溶亢进、口服抗凝剂治疗的实验室监测首选指标—APTT、再生障碍性贫血—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绝对值增加、缺铁性贫血—总铁结合力降低、慢性炎症—球蛋白下降)

纯红再生障碍性贫血—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口服华法令的监测指标—PT。TT延长,被甲苯胺蓝纠正—血中存在肝素样抗凝物。多毛细胞白血病—酸性磷酸酶染色阳性,且不被L酒石酸抑制。

89、多种溶血的特殊检查错误的是(蚕豆病—机体对蚕豆的变态反应)

多种溶血的特殊检查正确的是(Coombs试验阳性—自身免疫性溶血、Ham试验阳性—PNH、红细胞渗透脆性增高—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出现大量异常血红蛋白—血红蛋白病)

蚕豆病即葡萄糖6-磷酸酶(G6PD)缺陷症。由于此病患者食入蚕豆后,引起本症急性发作(急性血管内溶血),故称蚕豆病。它的本质是患者的红细胞膜缺乏葡萄糖6-磷酸酶(G6PD),从而引起溶血性贫血。

90、红细胞酸洗脱试验正确的是(含HbF的红细胞染色后着色)

红细胞酸洗脱试验错误的是(HbA抗酸能力较HbF强、含HbA的红细胞不被酸洗脱、含HbF的红细胞能被酸洗)

91、胎儿血红蛋白(HbF)具有什么作用(抗碱和抗酸)

92、抗碱血红蛋白测定又称为(碱变性试验)

93、抗碱血红蛋白(HbF)试验中加入半饱和硫酸铵,其作用是(终止

碱化反应)

94、抗碱血红蛋白(HbF)增高的疾病应除外(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抗碱血红蛋白(HbF)增高的疾病(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

95、在原有贫血和其他疾病基础上突发的造血功能絮乱,血细胞减少或

缺如(急性造血功能停滞)

96、说法正确的是(恶性贫血患者骨髓中三系血细胞可呈巨幼变,粒系

和巨核系细胞核分叶过多、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纯红再障)者可有家族史)

说法错误的是(急性造血功能停滞者在诱因去除后,往往仍留有造血功能絮乱的后遗症)

97、淋巴细胞检测方法叙述正确的是(直接计数法比间接推算法更可靠)

98、淋巴细胞临床意义叙述错误的是(淋巴细胞各亚群形态不同,可以

在显微镜下加以区别)

99、白细胞形态叙述正确的(淋巴细胞核圆形,偶见凹陷,染色质粗糙

致密)

1、不符合恶性组织细胞病(MH)血象特点(可见幼粒细胞,幼红细胞

及小巨核细胞)

恶性组织细胞病(MH)血象特点(白细胞进行性减少、贫血进行性加重、血小板数进行性下降、浓缩血涂片可提高异常组织检出率)恶性组织细胞病(MH)典型血象表现(全血细胞减少)

2、不符合恶性组织细胞病(MH)骨髓象特点(正常造血细胞均未见)

恶性组织细胞病骨髓象特点(骨髓多数增生活跃、吞噬性组织细胞可吞噬各种血细胞、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明显下降、淋巴样组织细胞,单核样组织细胞可增多)

3、不是恶性组织细胞病(MH)主要临床特征(皮下结节)

恶性组织细胞病(MH)主要临床特征(全血细胞减少、贫血、出血、黄疸、进行性衰竭、肝、脾、淋巴结肿大、持续高热)

4、恶性组织细胞病(MH)首发和最常见的症状是(发热)

5、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是(无痛性淋巴结肿大)

6、恶性淋巴瘤是发生在人体什么部位的恶性疾病(淋巴结和淋巴组织)

7、恶性淋巴瘤的病因虽然尚不清楚,但迄今较重要的学说是哪种(病

毒感染学说)

8、根据恶性淋巴瘤的侵犯范围,将它分为几期(四期)

9、骨髓穿刺临床应用错误的是(确诊淋巴瘤)

10、恶性淋巴瘤确诊依靠(淋巴结病理组织学检查、淋巴结活检)

确诊淋巴瘤的主要依据是对淋巴结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即使发生骨髓转移也应以病理组织学为准。细胞化学和免疫表型分析结果仅供补充。

11、淋巴结肿大见于(戈谢病、溶血性贫血、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10

急性白血病)

12、我国霍奇金淋巴瘤(HD)中,以哪一型最为常见(混合细胞型)

13、霍奇金病(HD)(骨髓中出现R-S细胞)

14、非霍奇金淋巴瘤(NHL)说法对的(患者可并发白血病(即淋巴瘤白血病))

非霍奇金淋巴瘤(NHL)说法错的(早期病人骨髓中常有淋巴瘤细胞、淋巴瘤细胞均为B淋巴细胞型、根据恶性程度分为小裂细胞型,大裂细胞型和无裂细胞型、外周血白细胞多数增加)

15、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组织病理分型特点(淋巴细胞型,组织细胞型(网状细胞肉瘤)、混合细胞型、未分化型)

16、Niemaoh-Pick细胞形态的主要特征是(形如桑椹状、胞质呈泡沫状或峰窝状)

17、泡沫细胞(尼曼—匹克细胞(Niemaoh-Pick)、尼曼—匹克病)

18、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戈谢病、尼曼—匹克病)

19、诊断戈谢病最有意义的是(β—葡萄糖脑苷脂酶活性测定)

20、哪项不符合戈谢病(又称鞘磷脂病)

哪些属于戈谢病(血涂片中偶见戈谢细胞、可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肝、脾、淋巴结穿刺或印片可见戈谢细胞、SSB染色呈阳性)戈谢病又称(葡萄糖脑苷脂病)

尼曼—匹克病又称(鞘磷脂病、神经磷脂病)

21、能引起假性戈谢细胞增多的疾病有(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先天性红细胞发育不良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

22、戈谢病不累及的组织器官是(生殖系统)

戈谢病可累及的组织器官是(骨髓、肝、脾、淋巴结)

23、骨髓象必须与血象结合分析是因为不同疾病的(骨髓象相似而血象有区别、骨髓象有区别而血象相似、骨髓象变化不显著而血象有显著异常、骨髓象有显著异常而血象变化不显著)

24、全血细胞减少(脾功能亢进、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AA)、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恶性组织细胞增多症)

不出现全血细胞减少(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白细胞计数大多明显增高,红细胞、血红蛋白早期正常,随病情发展而逐渐减低,血小板早期可增加。

25、全血细胞减少,骨髓有核细胞增生低下,骨髓三系造血细胞减少,这样的血象和骨髓象最符合(再生障碍性贫血(AA))

26、再生障碍性贫血(AA)叙述错误的(巨核细胞计数多数增多)

再生障碍性贫血(AA)叙述正确的(全血细胞减少、骨髓非造血细胞增多、骨髓在某些部位可见增生灶、骨髓铁染色细胞内、外铁增加)再障时,骨髓中巨核细胞减少。

27、骨髓中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多,见较多非造血细胞,粒、红、巨三系细胞下降(再生障碍性贫血(AA))

28、骨髓象网状细胞、浆细胞、组织嗜碱细胞、淋巴细胞增多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障时骨髓象非造血细胞(网状细胞、浆细胞、组织嗜碱细胞、淋巴细胞增多)

29、血涂片不会出现幼稚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AA))

30、增生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失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

不属于增生性贫血的是(再生障碍性贫血(AA))

31、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百分比大于多少可诊断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4%或绝对值>0.45×109/L)

32、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不包括(肝素)

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包括(组胺、C5a、C3a、C567、肿瘤细胞来源、某些细菌来源)

33、嗜碱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包括(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过敏性慢反应物质、血小板活化因子)

34、嗜碱性颗粒含有(快反应物质、慢反应物质、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35、嗜酸性粒细胞(E)计数(10个大方格)

白细胞计数(4个大方格、16个中方格)

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5个中方格)

36、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稀释液作用的正确叙述应除外(使嗜酸性粒细胞分布均匀)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稀释液作用的正确叙述(破坏红细胞、破坏大部分其他白细胞、保护嗜酸性粒细胞、使嗜酸性粒细胞着色)嗜酸细胞计数的稀释液不易使细胞分布均匀。

37、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叙述错误的是(猩红热时嗜酸性粒细胞数减少)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叙述正确的是(正常人白天计数结果较夜间低、伤寒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数明显减少、烧伤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可完全消失、可用来了解肾上腺皮质功能)

猩红热时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所产生的酶能活化补体成分,继而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38、嗜酸性粒细胞不减少见于(支气管哮喘、脾切除术后、淋巴网状肉

瘤、X线照射后)

39、嗜酸粒细胞增多(支气管哮喘、寄生虫病、血清病、猩红热、慢性

粒细胞性白血病、食物过敏、肠道寄生虫感染、缺铁性贫血(有钩虫感染)、钩虫感染、皮肤病、恶性肿瘤、恶性淋巴瘤、牛皮癣、剥落性皮炎、天疱疮、湿疹)

嗜酸粒细胞减少(伤寒、烧伤、大叶性肺炎、足癣)

嗜酸性粒细胞的主要作用是限制过敏和参与某些免疫反应。使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的主要原因来源于嗜酸性粒细胞的趋化因子。伤寒是伤寒沙门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伤寒时白细胞计数降低,嗜酸性粒细胞也降低。伤寒沙门菌为革兰阴性杆菌有较强的内毒素,可引起发热、白细胞减少等一系列病理变化。伤寒时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随病情好转逐渐恢复正常,复发时再度减少或消失,故对诊断和估计病情发展有一定参考价值。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临床上常见于过敏性疾患、过敏性疾病、某些传染病、寄生虫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血清病。钩虫病嗜酸性粒细胞可达90%以上。

40、不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41、嗜碱性粒细胞升高(甲减、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

病)

42、嗜碱性粒细胞减少(速发型变态反应、应激反应、甲亢、溃疡性结

肠炎)

51、葡萄糖耐量降低、血糖、尿糖同时增高有时可见于(甲亢)

52、甲亢不见(肠蠕动减慢)

41、甲减时严重可出现(黏液水肿、黏液性水肿)

42、与甲状腺功能减退无关的表现是(骨质疏松)

46、甲状旁腺机能亢进(血钙增高血磷降低)

47、甲状旁腺机能低下(血钙降低血磷升高)

43、单核细胞增多(儿童、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44、中性粒细胞叙述不正确的是(出生时水平较低,以后逐渐升高,6

个月后达到成人水平)

45、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增多的疾病是(急性链球菌感染、急性溶血、急

性心肌梗死、心肌梗塞、尿毒症、有机磷中毒、大手术后12—36h、上消化道出血、肺吸虫病)

46、不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加的疾病是(再生障碍性贫血(AA)、伤寒、

副伤寒、脾功能亢进、水痘、心绞痛)

急性链球菌感染可引起化脓性感染,使中性粒细胞增高。在脾功能亢进时,首先肿大脾中的单核—可破坏过多的白细胞,其次肿大的脾分泌过多的脾素,可灭活促进粒细胞生成的因子,使中性粒细胞减少。

47、中性粒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AA)、伤寒、脾功能亢进、抗

甲状腺药物应用)

严重的组织损伤或大量血细胞破坏可导致中性粒细胞增高,在心肌梗死后1—2天内常见白细胞明显增高。

48、周围血中出现较多幼稚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

49、周围血中出现幼稚粒细胞(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骨髓纤维

化、类白血病反应、急性白血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缺铁性贫血)

50、血涂片中发现未成熟细胞(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骨髓纤维

化、类白血病反应)

51、血涂片中发现未成熟细胞的疾病不包括(再生障碍性贫血(AA)、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53、外周血淋巴细胞增多(病毒感染、百日咳、再障、粒缺、传染性单

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淋巴瘤、结核病)

54、外周血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见于(巨细胞病毒感染、单纯疱疹病毒感

染、肝炎病毒感染、某些药物作用)

55、异形淋巴细胞增多(病毒性肺炎、病毒性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

多症、流行性出血热、葡萄球菌性肺炎、风疹、心肌梗塞)

56、异型淋巴细胞指(病毒感染后发生活化的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在病毒或过敏原刺激下,可发生增生和形态学改变称为异型淋巴。常出现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时。

52、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成熟异型淋巴细胞增多)

57、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血象特点,周围血涂片可发现较多的(异型

淋巴细胞)

59、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毒是(EB病毒)

60、血涂片异淋增高者,应首选哪项检查进一步诊断(嗜异性凝集试验)

异型淋巴细胞增高主要见于病毒感染,特别是EB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此病患者血清可出现一种IgM型嗜异性抗体,利用嗜异性凝集试验检测该抗体可作辅助诊断。

61、异型淋巴细胞为T淋巴细胞,形态学分为(浆细胞型(空泡型),

不规则型,幼稚型)

62、异型淋巴细胞Ⅰ型(空泡型、浆细胞样型)

63、Ⅱ型异型淋巴细胞是指(不规则型、单核细胞样型)

Ⅲ型异型淋巴细胞是指(幼稚型、幼淋巴样型)

64、受放射线损伤(电离辐射)后淋巴细胞的形态变化叙述错误的是(出

11

现棒状小体、幼淋)

65、受放射线损伤(电离辐射)后淋巴细胞较为特殊的形态变化叙述正确的是(数量减少、核固缩、核破碎、双核或卫星核、微核)

66、嗜铬细胞瘤最好发部位在(肾上腺髓质)

Ⅰ(1)Ⅱ(2)Ⅲ(3)Ⅳ(4)Ⅴ(5)Ⅵ(6)Ⅶ(7)Ⅷ(8)Ⅸ(9)Ⅹ(10)Ⅺ(11)Ⅻ(12)ⅩⅢ(13)

67、正常情况下血浆中的多种凝血因子处于(无活性状态)

68、用罗马数字Ⅰ(1)—ⅩⅢ(13)表示凝血因子,其中缺哪一因子(因子Ⅵ(6))

FⅥ(6)是FⅤ(5)的活化形式,已被废除。

69、纤维蛋白原国际命名为(Ⅰ因子)

凝血酶原国际命名为(Ⅱ因子)

组织因子国际命名为(Ⅲ因子)

FⅣ(4)即钙离子。

70、哪种凝血因子不存在于血清中(纤维蛋白原(因子Ⅰ)、凝血酶原(因子Ⅱ)、Ⅴ、Ⅷ(8))

血浆比血清多了哪些因子(纤维蛋白原(因子Ⅰ)、凝血酶原(因子Ⅱ)、Ⅴ、Ⅷ(8))

71、新鲜血浆所包含的因子是(除FⅢ外的全部因子)

FⅢ即组织因子,存在于组织液中,不存在于血浆中。

72、接触凝血因子包括(Ⅺ(11)、Ⅻ(12)、激肽释放酶原(PK)、高分子量激肽原(HMWK))

73、存在于血清中不被硫酸钡(BaSO4)吸附的凝血因子是以下哪种(因子Ⅻ(12))

74、正常硫酸钡(BaSO4)吸附血浆叙述正确的是(不含因子Ⅱ、Ⅶ(7)、Ⅸ(9)、Ⅹ)

75、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包括(FⅡ、FⅦ(7)、FⅨ(9)、FⅩ)

维生素K在肝内作为辅酶参与凝血因子的合成。

76、维生素K依赖性的凝血因子不包括(FⅪ(11))

天冬酰胺酶可使(纤维蛋白原(因子Ⅰ)、FⅨ(9)、FⅩ、FⅩⅢ缺乏)

肝脏疾病、口服头孢菌素时可使(FⅡ、FⅦ(7)、FⅨ(9)、F Ⅹ减少)

口服维生素K可使(FⅡ、FⅦ(7)、FⅨ(9)、FⅩ增多)

77、凝血酶原(因子Ⅱ)和其他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缺乏(肝硬化)

78、维生素K缺乏可引起(凝血时间(CT)延长、凝血因子减少)

79、具有丝氨酸蛋白水解酶作用的凝血因子(FⅡ、FⅦ(7)、FⅨ(9)、FⅩ、FⅪ(11)、FⅫ(12)、PK)

80、辅因子(FⅢ、FⅤ、FⅧ(8)、HMWK、Ca2+)

92、凝血过程中作为辅因子的凝血因子是(组织因子(因子Ⅲ)、因子Ⅳ(4)、因子V、因子Ⅷ(8))

81、对凝血酶敏感的凝血因子(FⅠ(Fg)、FⅤ、FⅧ(8)、FⅩⅢ(13))

82、口服香豆素抗凝药后不受影响的是(FⅧ(8))

FⅡ、FⅦ(7)、PC、PS均为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与抗凝因子,香豆素类抗凝药属维生素K的拮抗剂,故口服后受影响,只有FⅧ(8)不受影响。

83、在纤维蛋白降解过程中,由可溶性纤维蛋白形成不溶性纤维蛋白的过程,除钙离子(Ca2+)外,还需要哪种凝血因子(FⅩⅢa)纤维蛋白原(因子Ⅰ)在凝血酶作用下降解为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单体,再经FⅩⅢa(转酰胺酶)和Ca2+的作用,形成交联的纤维蛋白即不溶性纤维蛋白。

84、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单体的作用(凝血酶)

85、凝血酶原酶应除外哪种物质(FⅧa)

凝血酶原酶包括哪些物质(PF3、FⅩa、FⅤa、FⅣ(4))

92、凝血过程中哪几种因子形成复合物发挥作用(PF3、FⅩa、FⅤa、Ca2+)

93、正常凝血过程中,下列哪项不能形成复合物(因子Ⅻa、Ⅺa、Ⅸa、Ca2+)

86、血小板在止血过程中的功能,下列哪项是错误的(活化FⅫ,启动内源凝血途径)

血小板不能活化FⅫ,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

87、属于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因子是(FⅦ(7)、TF(组织因子)、FⅩ、FⅡ)

86、属于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因子是(FⅧ(8)、FⅨ(9)、FⅪ(11)、FⅫ(12))

87、外源性凝血起动因子(Ⅲ因子)

88、内源性凝血起动因子(FⅫ(12))

89、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区别在于(前者只需要血浆因子,后者还需组织因子(TF))

90、FⅫa(内源性纤溶的激活物)

91、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外源性纤溶的激活物)

94、共同凝血途径是指由(FⅩ的激活到纤维蛋白形成的过程)

95、内、外源凝血系统形成凝血活酶时,都需要哪种因子(FⅩ)

96、哪项说法不符合凝血过程(内、外凝血途径之间无关)

97、生理性凝血物质(AT-Ⅲ)

61、非生理性抗凝物质(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

98、瀑布学说凝血共同途径的终点是(凝血酶的生成、纤维蛋白生成)

99、凝血活酶试验的原理(白陶土、鞣花酸可激活凝血因子Ⅺ(11)和

因子Ⅻ(12))

1、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测定(APTT)说法正确的是(APTT反应后加入

钙离子)

2、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哪项是错的(F1+2(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2)、

FPA(纤维蛋白肽A))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是纤维蛋白或纤维蛋白原的降解产物,包括X'、Y'、X、Y、D'、DD-E、E'、D-D。F1+2是凝血酶原裂解产物,纤维蛋白肽A (FPA)是纤维蛋白原降解为纤维蛋白的产物。

3、纤维蛋白及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生(X,Y,D,E碎片)

4、纤维蛋白溶解过程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前活化素转变为活

化素)

5、纤维蛋白系统抑制物有(抗活化素和组织活化素)

6、使纤维蛋白(原)降解的物质是(纤溶酶(PL))

7、使纤维蛋白分解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是(纤溶酶(PL))

8、特异性纤溶酶抑制物是(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PAI)、a2-抗纤溶

酶(a2-AP))

9、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的生理功能是(抑制血液凝固)

10、不符合血友病甲(血友病A)的特点(多见皮肤黏膜出血)

11、大关节腔和肌肉群出血常见疾病是(血友病)

12、不符合甲型血友病的检查结果(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延长)

符合甲型血友病的检查结果(APTT延长、PT正常、TT正常)

PT是外源凝血因子的筛查试验:甲型血友病是缺乏FⅧ(8),故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测定(APTT)延长、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应正常、凝血酶时间测定(TT)正常。

13、内源性凝血因子(FⅧ(8)、FⅨ(9)、FⅪ(11))缺乏时(活

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测定(APTT)延长,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正常)

14、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测定(APTT)延长(血友病B)

15、血友病类出血性疾病(APTT延长,PT正常,加正常血浆能纠正)

16、FⅦ(7)缺乏症(APTT正常,PT延长,加正常血浆能纠正)

17、类肝素物质增多(APTT延长,PT延长,TT延长,加甲苯胺蓝或鱼

精蛋白纠正,不被正常血浆纠正)

肝素样抗凝物质主要以致(FⅤ、FⅧ(8)、FⅨ(9)、FⅩ、凝血酶)

狼疮样抗凝物质增多筛选(APTT、PT、TT均延长,APTT不被正常血浆纠正、因子Ⅷ、Ⅸ、Ⅺ活性下降)

狼疮样抗凝物质增多确证(狼疮样抗凝物质呈阳性)

FⅧ(8)抑制剂筛选试验(APTT延长,SCT(硅法凝血时间)延长,不被正常血浆纠正、因子Ⅷ:C水平明显降低)

FⅧ(8)抑制剂确证试验(抗FⅧ(8)抗体滴度增高)

原发性纤溶亢进(APTT、PT、TT均延长)

18、说法错误的是(APTT正常,PT延长,提示内源凝血因子异常)

APTT正常,PT延长(外源凝血途径因子异常、提示FⅦ(7)有缺陷)

APTT延长,PT正常(内源凝血途径因子异常)

APTT、PT均延长(提示共同途径因子异常、依赖维生素K凝血因子缺乏症)

如凝血因子FⅩⅢ(13)定性试验阳性(提示FⅩⅢ(13)缺陷)

50岁以上既可能是遗传性FⅩⅢ(13)缺乏症,也可能是获得性FⅩⅢ(13)缺乏症。

19、内源性凝血(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测定(APTT))

20、外源性凝血(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

21、凝血时间(CT)测定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凝血功能)

22、病毒性肝炎(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

23、检测异常抗凝(凝血酶时间测定(TT))

24、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测定(APTT)试验反映哪些凝血因子水平(凝

血酶原(FⅡ)、Ⅴ、Ⅷ(8)、Ⅸ(9)、Ⅹ、Ⅺ(11)、Ⅻ(12))

25、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试验反映哪些凝血因子水平(纤维蛋白原

(FⅠ)、凝血酶原(FⅡ)、Ⅴ、Ⅶ(7)、Ⅹ、VitK)

26、单纯PT延长,提示哪组凝血因子缺陷(Fg(纤维蛋白)、FⅡ、F

Ⅴ、FⅦ(7)、FⅩ)

PT缩短见于(FⅤ增多)

27、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不能反映下列哪个凝血因子的活性(Ⅻ(12))

28、APTT延长见于下列哪些疾病(先天性纤维蛋白原减少症、严重纤

维蛋白减少症、血管性血友病、甲、乙、丙型血友病、阻塞性黄疸、严重肝损害)

29、某出血性疾病患者,APTT延长,PT正常且新鲜血清不能纠正,却

能被硫酸钡(BaSO2)吸附血浆纠正,提示患者是(血友病甲)

30、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延长(肝硬化、口服抗凝药)

肝硬化时,合成凝血因子减少,尤其是FⅡ、FⅦ(7)、FⅩ明显

12

减少,故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31、血浆纤维蛋白原不增高的是(肝硬化)

肝硬化时,肝脏合成纤维蛋白原减少,血浆含量明显减低,其它疾病时均可增高。

32、凝血酶原时间(TT)延长提示(普通肝素抗凝治疗中、肝素样物质增多、有肝素或类肝素样物质(如SLE和肝脏疾病)、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增多、纤维蛋白原显著减少或有异常纤维蛋白原存在、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体内抗凝物增多、异常球蛋白增多(如多发性骨髓瘤(MM))

33、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延长不可见于(异常球蛋白增加(如多发性骨髓瘤))

34、哪项检查结果不符合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PT延长)

35、哪些检查结果符合ITP(BT延长、CT(试管法)正常、APTT正常、PAIgG增高)

PT是检测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项筛查试验,PT延长与血小板减少(ITP)无关。

36、血中有无肝素或类肝素样物质的检测选择(凝血酶时间(TT)及甲苯胺蓝纠正试验)

37、受检血浆的凝血酶时间(TT)延长并能被甲苯胺蓝纠正说明(有肝素或类肝素物质存在)

38、凝血酶时间(TT)的叙述对的是(正常人凝血酶时间(TT)为16—18秒、患者较正常对照至少延长3秒以上有诊断意义、在被检血浆中加入标准凝血酶溶液,测定其凝固时间即凝血酶时间(TT)、又称凝血酶固定时间(TCT))

凝血酶时间(TT)的叙述错的是(主要反映凝血过程第一阶段有无异常)

39、不属于检测血友病的筛选试验是(STGT(简易凝血活酶生成试验))

血友病筛选试验(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CT(活化凝血时间)、SCT(涂硅试管法凝血时间)、CT(普通试管法凝血时间))

血友病确诊试验(因子FⅧ(8)、因子Ⅸ(9)活性和抗原检测)40、出血时间(BT)测定反映哪一对主要矛盾的平衡关系(PGI2(前列环素)—TXA2(前列环素A2))

41、出血时间(BT)正常见于(因子Ⅷ(8)缺乏症)

出血时间(BT)异常见于(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血小板功能异常、血管性血友病(vWD)、药物影响(如阿司匹林、噻氯吡啶))BT延长见于(FⅡ、FⅤ、FⅧ(8)、FⅨ(9)、纤维蛋白原缺乏)BT缩短见于(血栓前状态、血栓形成时)

42、出血时间(BT)延长见于下列疾病,但除外(血友病A、血友病乙)

出血时间(BT)延长见于下列疾病(止血初期缺陷、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血管性血友病、血小板无力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口服阿司匹林、潘生丁、肝素、双香豆素)

阿司匹林小剂量使用(抑制血栓的生成)

阿司匹林大剂量使用(促进血栓的生成)

阿司匹林的本质就是一种水杨酸制剂,一般应用是抗风湿和抑制血小板聚集。

43、出血时间(BT)延长见于哪种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与凝血系统疾病有关的疾病是(血友病甲、血友病乙、因子Ⅺ缺乏症)

血管通透性或脆性增加所引起的毛细血管变态反应性疾患(过敏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属于(变态反应性的疾病)

血友病属于(凝血因子缺乏的疾病)

遗传性凝血因子异常(血友病、血管性假血友病、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凝血因子(Ⅱ、Ⅴ、Ⅶ(7)、Ⅹ、Ⅻ(12)、ⅩⅢ(13))缺乏)

获得性凝血因子减少(肝病、维生素K缺乏、急性白血病、结缔组织病)

循环抗凝物质所致的出血性疾病(肝病、SLE、狼疮抗凝物质增多、因子Ⅷ(8)Ⅸ(9)Ⅺ(11)Ⅻ(12))

44、决定出血时间(BT)延长的主要因素(血小板数量和功能异常)

出血时间测定反映的是血管壁和血小板在止血过程中的作用,与凝血因子无关。

45、凝血因子Ⅷ(8)活性(Ⅷ:C)测定原理是(生物学活性比较)

46、甲、乙型血友病检查(简易凝血酶生成试验)

47、血浆凝血因子Ⅷ(8)活性(FⅧ:C)测定显著降低(血友病甲)

48、凝血因子Ⅷ(8)又称(抗血友病球蛋白)

49、凝血因子Ⅷ(8)缺乏时(凝血过程非常缓慢、发生血友病)

50、抗凝血病球蛋白FⅧ(8)缺乏所致凝血障碍(血友病甲)

51、乙型血友病(FⅨ(9)活性下降或缺乏)

52、血友病甲、血友病乙,分别缺乏哪种凝血因子(抗凝血病球蛋白F Ⅷ(8))、FⅨ(9))

53、哪些检查指标提示纤溶亢进(血清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增高、鱼精蛋白副凝固(3P)试验阳性、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缩

短、凝血酶时间(TT)延长)

54、3P试验说法正确的是(鱼精蛋白副凝固(3P)试验可能假阴性)

55、哪项可引起鱼精蛋白副凝固(3P)试验假阴性(纤维蛋白原(Fg)

含量太低)

56、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时红细胞形态(周围血中易见盔形红细

胞及破碎红细胞)

57、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中期(鱼精蛋白副凝固(3P)试验(+))

3P试验在DIC早、中期为(+),晚期为(-)

58、3P试验阳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早、中期、肝病变、严重

感染)

3P试验阴性(正常人、原发性纤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晚期)

59、3P试验叙述正确的是(晚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可呈阴性)

3P试验叙述错误的是(少数正常人可呈阳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时总是呈阳性、原发性纤溶亢进症呈阳性、外科大手术后呈假阳性)

60、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叙述错误的是(DIC全过程中,3P试验

均为阳性、DIC是一种独立的凝血障碍性疾病、DIC是一种凝血障碍性疾病、纤溶系统被抑制)

DIC叙述正确的是(FDP(DIC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许多疾病均可产生的一种严重并发症、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一定是增高、大量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被消耗、血小板计数、PT、纤维蛋白原测定为其筛选试验、存在诱发DIC的原发病因为其诊断所必备的条件之一、D-二聚体测定对诊断早期DIC有较高的特异性、临床上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高凝血期、消耗性低凝血期、继发性纤溶亢进期三个阶段,不能截然分开、急性早期最常见的是血液呈高凝状态、急性早期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缩血管广泛血栓形成、急性DIC如不及时抢救预后严重、纤溶系统被激活)

61、DIC时哪项检查结果是错误的(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延长)

DIC时哪些检查结果是正确的(BT(出血时间)延长、CT(凝血时间试管法)延长、PT延长、APTT延长)

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反映纤溶系统活性,缩短表明纤溶活性增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时体内纤溶系统活性增强,故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应缩短。

62、符合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变化包括(血浆纤维蛋白原进行

性减低、凝血酶原时间进行性延长、血浆FDP显著增高、血浆D-二聚体增高)

DIC时,血小板、凝血因子因消耗而减少,FDP和D-二聚体均增高。

63、DIC三项过筛试验(血小板计数(PLT计数)、纤维蛋白原定量(Fib)、

PT测定)

64、DIC三项确诊试验(TT、3P试验、纤溶酶原活性测定(PLG活性))

65、哪项指标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不符(AT含量或活性

降低(肝病必备))

哪些指标与DIC的诊断相符(血小板减少或进行性下降、血浆纤维蛋白原低于1.5g/L或进行性降低、D—二聚体升高或阳性、血浆因子Ⅷ:C降低(肝病必备))

66、DIC患者实验室检查可出现(PLT<100×109/L、血浆纤维蛋白原<

1.5g/L、3P试验阳性、PT较正常对照延长3秒以上、纤溶酶原(PLG)

含量和活性降低)

67、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骨髓内、外铁消失)

68、消耗性凝血障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69、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早期诊断(纤维蛋白肽A测定(FPA))

70、肝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时,下列哪组试验最有诊断价

值(血浆凝血因子Ⅷ(FⅧ:C)降低,vWF:Ag增高及vWF:Ag/Ⅷ:C 比值增高)

71、严重肝病所致的凝血障碍叙述错误的是(FⅧ(8)和vWF减少)

72、D-二聚体增高不见于(原发性纤溶亢进)

D-二聚体增高见于(继发性纤溶亢进、下肢静脉血栓、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早期、肺梗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73、鉴别原发性纤溶和继发性纤溶最有价值的试验(3P试验)

74、能够鉴别原发性纤溶和继发性纤溶的检查项目是(D-二聚体)

75、诊断继发性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D-二聚体测定)

D-二聚体是血栓形成的标志,故诊断继发性纤溶亢进时测定D-二聚体。

76、哪种物质不是凝血酶作用于纤维蛋白原的产物(D-二聚体)

77、下列疾病可导致全血栓合成,但哪一疾病除外(缺铁性贫血)

下列疾病可导致全血栓合成(因子Ⅳ(4)缺乏症、恶性淋巴瘤、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78、哪项不是内皮分泌的止血物质(t-PA(纤溶酶激活剂))

哪些是内皮分泌的止血物质(vW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血小板活化因子(PAF)、PAI(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凝血因子)

13

79、哪种物质有利止血(PAI(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

PAI为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能特异性地抑制t-PA,抑制纤溶系统而有利于止血。

80、不符合原发性纤溶特点的是(t-PA(纤溶酶激活剂)活性降低)

符合原发性纤溶特点的是(t-PA(纤溶酶激活剂)u—PA含量增多、血浆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明显缩短、血浆纤维蛋白原(Fg)含量明显降低、血浆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明显增高、纤维蛋白肽Bβ1-42水平增高)

原发性纤溶,纤溶系统活性增强,纤维蛋白原(Fg)含量减低,t-PA活性增高。

81、哪种疾患不会出现血浆纤维蛋白原(Fg)增高(原发性纤溶亢进)

纤维蛋白原(Fg)是机体内的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感染,急性心梗时增高。在原发性纤溶亢进时由于纤维蛋白原(Fg)被纤溶酶降解而降低。

82、哪种疾病血浆纤维蛋白原(Fg)含量不可能增高(原发性纤溶亢进症)

83、具有促进血小板聚集作用的是(血小板活化因子(PAF))

84、在致血小板聚集诱导剂中,活性作用最强的是(血小板活化因子(PAF))

37、血小板黏附与哪项无关(血小板3因子(PF3))

38、血小板粘附活性与哪项无关(血浆纤维蛋白原)

血小板粘附活性与哪些因素有关(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Ⅰb)、血管内皮损伤、内皮下胶原蛋白的成分)vWF的主要作用是(介导血小板的粘附作用)

诱导血小板聚集反应的活性物质(ADP、花生四烯酸、胶原、凝血酶)

85、说法错误的是(急性造血功能停滞所引起的造血功能絮乱为不可逆性的、ANLL—M4型由于涉及粒、单两个系统,故又称为混合型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仅红细胞系出现增生明显活跃、ITP(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断必须有赖于血小板抗体检测)

86、肝素治疗时,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维持在正常对照的(1.5—3.0倍)

口服抗凝剂时,凝血酶原时间(PT)维持在正常对照的(1.5—2.0倍)

低分子量肝素治疗时,抗因子Xa活性测定维持在(0.2—0.5)

应用肝素时,需监测血小板维持在((50—60)×109/L)

88、血友病筛选试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测定(APTT))

血友病是内源性凝血因子FⅧ(8)或FⅨ(9)活性缺乏,筛查试验选择内源性凝血因子的筛查试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测定(APTT)。血友病是Ⅷ,Ⅸ,Ⅸ因子异变。

89、与血友病A不符合的是(多见皮肤、黏膜出血)

血友病A是由于缺乏FⅧ(8)所致,多幼年发病。因为血友病属于伴性隐性遗传,所以多为女性传递,男性发病。患者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测定(APTT)延长,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正常;反复深部组织出血是血友病的重要临床特征。

90、肝素治疗的实验室检测指标有(APTT、抗FⅩa活性测定)

口服抗凝剂无效(肝素)

口服有效,只在体内有抗凝作用(香豆素)

91、监测普通肝素治疗时首选的指标是(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测定(APTT))

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是(PT(凝血酶原时间))

92、监测低分子肝素(LMWH)抗凝治疗监测的首选指标(抗FⅩa活性测定)

低分子肝素(LMWH)主要作用是抗X因子。

93、用口服抗凝剂进行抗凝治疗时,监测试验应选择(PT(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香豆素类口服抗凝药主要对抗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FⅡ、F Ⅶ(7)、FⅨ(9)、FⅩ)的合成,故监测指标选择PT(凝血酶原时间)(INR)。

在体内、外均能迅速而强大的抗凝作用(肝素)

肝素抑制凝血因子(Ⅱa、Ⅸa、Ⅹa、Ⅻa)

94、患者自幼反复关节腔出血,查APTT65秒,PT13秒。简易凝血活酶(STGT)生成试验25秒(参考值10—14秒),但能被正常血清纠正。该患者最可能缺乏的凝血因子是(FⅨ)

PT:11S—14S,过3秒异常。

95、哪项不属于血小板功能试验(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为外源性凝血因子的筛查试验与血小板功能检查无关。

96、哪项不符合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APTT、PT及TT均延长)

哪些符合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有的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下降、有的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加、有的患者血小板粘附功能下降、有的有获得性贮存池病)

97、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的主要目的是(作为筛选出血性疾病的指标之一、用于双香豆素等抗凝剂的监测、DIC筛选试验、用于检查肝合

成的VitK依赖因子是否减少)

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的主要目的不包括(血小板功能辅助检查)

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对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无影响。

PT可用于DIC的检测:DIC时,由于凝血因子的大量消耗和产生的FDP拮抗凝血酶的作用可使PT延长;但在DIC早期,病人处于高凝状态,其PT时间缩短。

PT可用作肝脏蛋白质合成功能的检测手段。

97、INR不适用于(口服抗凝药初期的病人血浆、肝病凝血因子缺陷病

人的血浆、非抗凝治疗而PT延长病人的血浆)

术前2周或术中口服抗凝药INR范围(1.5~3.0)

原发或继发静脉血栓的预防INR范围(2~3)

活动性静脉血栓、肺梗塞、复发性静脉血栓的预防INR范围(2~4)

动脉血栓栓塞的预防、心脏换瓣术后INR范围(3~4.5)

应用华法林时INR值的允许范围手术前处理:非髋部外科手术(1.5~2.5)

应用华法林时INR值的允许范围手术前处理:髋部外科手术(2~3)

应用华法林时INR值的允许范围手术前处理预防静脉血栓(2~3)

应用华法林时INR值的允许范围手术前处理活动性静脉血栓、反复发生的静脉血栓、肺栓塞及其预防(2~4)

应用华法林时INR值的允许范围手术前处理活动性预防动脉血栓和栓塞、包括换心脏瓣膜(机械膜)的手术(3~4.5)

APTT、TT对肝素应用量的监测

APTT监测肝素用量时预期值为延长到参考值的1.5~2.5倍,有文献认为<75s可能抗凝不充分,>100s可能导致出血。应注意的问题:所用部分凝血活酶必须是对肝素敏感的,最好选用试剂上注明对肝素敏感的试剂。

TT在应用肝素之后延长,一般控制在参考值的4倍以内(64~72s)

应用蛇毒类药物的监测

在应用蛇毒类药物过程中,临床上常选用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及血小板计数作为监测指标。一般要求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维持在

1.2—1.5g/l之间,血小板数维持在(50—60)×10e9/l的水平,纤维

蛋白原含量<1.0g/l或血小板数<50×10e9/l时,出血并发率明显升高。

APTT维持在参考值的1.5—2.5倍,TT维持在2—3倍。

98、口服抗凝药华法令的实验室监测指标为(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PT),INR)

99、口服抗凝剂治疗的实验室监测指标有(PT、F1+2监测)

1、在凝血活酶的作用下,凝血酶原被水解释放出(F1+2和FⅡa)

2、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的国际敏感指数(ISI)的叙述正确的是(ISI

越低表示试剂越敏感、ISI是标准品组织凝血活酶与每批组织凝血活酶PT校正曲线的斜率、ISI用于INR的计算、ISI通常由试剂厂商提供)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的国际敏感指数(ISI)的叙述错误的是(ISI通常由各实验室自测、ISI越低,表示试剂敏感度越低)

3、血小板形态叙述正确的是(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透明区淡蓝

色,颗粒区含多量紫红色颗粒)

4、血小板形态学检验的临床意义是(了解体内巨核细胞,血小板数量

和功能状态、有利于巨核细胞和血小板病的诊断、巨大血小板综合征可见巨大血小板、血小板无力症时可见血小板散在分布,且大小不一)

5、正常血小板形态描述错误的是(厚2—3um、正常血小板的直径为6

—7um、小血小板的平均直径为2.5um、大血小板的平均直径为7.5um、巨大血小板的平均直径为9.5um)

正常血小板形态描述正确的是(正常血小板平均直径为2—3um、直径2—4um、瑞氏染色光学显微镜下油镜观察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容积约为6fl—8fl、胞质内侧含有嗜天青颗粒)

11、白血病时骨髓恢复的第一征兆是(血小板(MPV)增高)

12、血小板计数(PLT)减低,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增高,提示(骨

髓增生正常,外周血血小板破坏增多,刺激骨髓反应性增生)

13、血小板计数(PLT)增高,血小板平均体积(MPV)正常,常见于(骨

髓增生性疾病)

14、血小板计数(PLT)和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关系叙述错误的是(PLT

高,MPV高:骨髓瘤)

血小板计数(PLT)和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关系叙述正确的是(PLT低,MPV高:血小板破坏过多,骨髓再生好、PLT高,MPV高:骨髓增生性疾病、PLT低,MPV低:发育不良性贫血、PLT正常,MPV高:骨髓纤维化)

18、电镜下牛眼形状(α颗粒)

19、血小板的细胞器、内含物有(α颗粒、致密颗粒、溶酶体)

20、血小板α颗粒内较特异产物是(β-血小板球蛋白(β-TG)和血小

板第四因子(PF4))

5、β-TG升高表示(α颗粒释放增强)

21、血小板α颗粒内容物为(纤维蛋白原(Fg)、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

14

β-血小板球蛋白(β-TG)、血小板第四因子(PF4))

血小板致密颗粒内容物为(ATP、ADP、Ca2+、5—羟色胺)

22、血小板致密颗粒可以释放(ATP、5—羟色胺)

血小板α颗粒可以释放(β-血小板球蛋白(β-TG)、血小板第四因子(PF4))

22、β-血小板球蛋白(β-TG)和血小板第四因子(PF4)测定方法是(ELISA法)

23、血小板计数值(PLT)叙述错误的(静脉血比毛细血管血低)

血小板计数值(PLT)叙述正确的(早晨较午后低、春季较冬季低、月经前降低,月经后升高、运动后升高,休息后恢复)

毛细血管因针刺后挤压,启动凝血反应使血小板消耗。静脉取血不用挤压,因此血小板值比毛细血管血高。

24、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25、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最有诊断意义的实验检查是(血小板抗体增高、血小板寿命缩短及血小板抗体阳性)

26、诊断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中起关键作用的指标是(血小板寿命及抗体测定)

27、血小板抗体增高见于哪些疾病(慢性肝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性关节炎(RA)、输血后紫癜、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28、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的指标是(PAIgG、PAIgM、PAIgA、PAC3、HLA、ABO抗原)

29、辅助诊断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试验(PAIg))

30、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G(PAIgG)明显增高)

31、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有多少患者PAIgG增高(80%)

32、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说法正确的是(PAIg治疗后水平可下降)

33、慢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有意义的实验室检查结果是(骨髓巨核细胞数量正常或增多但有成熟障碍、PAIgG增高、多次检查血小板减少)

34、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PAIg)增高不见于(过敏性紫癜)

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PAIg)增高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MM)、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ML))

35、血小板功能(黏附、聚集、释放、促凝、收缩、维护内皮完整性)

36、参与血小板聚集反应的物质有(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膜糖蛋白(GP Ⅱb/Ⅲa)、钙离子(Ca2+))

40、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是纤维蛋白原的受体,其作用是(参与聚集反应)

41、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复合物与哪种血小板功能有关(聚集功能缺乏,见于血小板无力症)

42、血小板膜糖蛋白Ib主要与哪种血小板功能有关(黏附功能、缺乏见于巨大血小板综合征)

血小板无力症的分子缺陷(GPⅡb/Ⅲa)

43、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减低(血小板无力症)

GPⅡb/Ⅲa见于血小板无力症,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降低。

44、血小板无力症患者血小板对哪些诱导剂无聚集反应(ADP、胶原、肾上腺素、凝血酶、花生四烯酸)

血小板无力症患者血小板对哪种诱导剂有聚集反应(瑞斯托霉素)

巨血小板综合症患者血小板对哪种诱导剂无聚集反应(瑞斯托霉素)

45、血小板聚集诱导剂(二磷酸腺苷(ADP)、血栓烷A2(TXA2)、胶原、肾上腺素、瑞斯托霉素)

46、血小板上有哪些受体(二磷酸腺苷(ADP)、肾上腺素、胶原、凝血酶)

47、血栓烷A2(TXA2)(腺苷酸环化酶的重要抑制剂促进血管收缩)

48、血小板聚集诱导剂(因素)中作用哪一种活性最强(凝血酶)

49、凝血过程中起反馈加速(催化)作用的因子是(凝血酶)

凝血酶形成后可以反馈激活FⅤ、FⅧ(8)、FⅩⅢ(13)等,加速凝血过程。

50、血小板无力症检查(血小板黏附聚集功能测定)

51、血小板无力症实验室检查最主要的异常是(血小板聚集功能降低)

52、血小板黏附指(血小板黏着于血管内皮下组分或其他异物表面的功能)

53、血小板聚集指(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发生黏附)

54、血小板聚集功能增高(脑梗死、心肌梗死、血栓性静脉炎、糖尿病)

血小板聚集功能减低(冠心病患者长期口服阿司匹林)

55、血小板聚集作用叙述正确的是(血小板聚集往往发生在血小板激活以后)

血小板聚集作用叙述错误的是(血小板聚集是血小板之间的粘附,不需纤维蛋白原参与、血小板聚集是通过一条PAF途径来完成的、血小板聚集除了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参与外,无其他因子参加、

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有缺陷是,其聚集作用不减弱)

56、血小板在止血过程中的作用错误的是(活化Ⅻ(12)因子,启动内

源凝血途径)

血小板在止血过程中的作用正确的是(黏附功能、聚集功能、释放功能、促凝作用)

57、血小板的止血功能包括(粘附功能、聚集功能、释放反应、促凝功

能、血小板收缩功能、维护血管内皮的完整性,但不包括促纤溶功能)

58、血小板在凝血过程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正确的是(为因子Ⅸa(9)及

Ⅹa(10)提供摧化表面、提供血小板第3因子(PF3))

血小板在凝血过程中的主要功能是为凝血反应提供磷脂表面—血小板第3因子。

59、哪项不符合生理性止血机制(血小板减少时,止血与凝血时间(CT)

均延长)

60、哪些符合生理性止血机制(血小板与止血血栓形成和凝血块出现有

关、包括局部血管收缩,止血血栓形成和血凝块出现、局部缩血管反应持续时间较短、出血时间比凝血时间短)

61、血块退缩试验结果,血块大部分收缩,但尚有部分血块和管壁相黏

连,血清量<40%,则为(部分收缩)

62、抗凝血系统包括(血管内皮的完整性、单核吞噬细胞的清除功能、

抗凝血酶产生、肝素的合成)

63、止血机制叙述正确的是(完整的血管结构和功能、有效的血小板质

量和数量、正常的血浆凝血因子活性)

64、参与正常止血的因素包括(血管壁的作用、血小板的作用、、凝血

抗凝系统凝血因子的作用)

参与正常止血的因素中不包括(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作用)

65、参与初期止血的基本因素为(血管、血小板)

66、一期止血正确的描述是(由血管壁和血小板共同完成)

二期止血正确的描述是(由血液凝固(凝血因子)和纤溶(病理性抗凝物质)共同完成)

67、血管壁止血功能错误的是(局部血液黏度下降)

血管壁止血功能正确的是(血管收缩反应、促凝物质释放反应、激活血小板、激活凝血途径、激活内源凝血系统)

局部血液黏度下降与血管壁(无关)

68、血管内皮系统的止血功能有赖于(暴露胶原纤维、释放组织因子、

促使血小板活化)

69、血管作用的错误描述(不参与凝血的调节)

血管作用的正确描述(参与一期止血、参与凝血调节、激活血小板、促凝作用、抗血栓)

70、哪项有助于高凝状态的形成(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71、血管内皮细胞通过下列哪些发挥抗血栓作用(产生PGI2、合成血栓

调节蛋白、合成肝素样物质、释放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72、全血黏度增高见于(脑血栓形成、糖尿病、高血压病)

73、全血黏度降低见于(子宫出血)

74、凝血功能障碍所致出血的实验室筛选试验,其主要阳性结果可以是

(凝血时间(C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及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

75、蛋白S(蛋白C抗凝系统物质)

蛋白C抗凝系统包括(蛋白C(PC)、蛋白S(PS)、血栓调节蛋白(TM)、活化蛋白C(APC)抑制物、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

76、发挥抗凝调节作用(蛋白C(PC)、血栓调节蛋白(TM)、活化蛋

白C(APC)抑制物)

77、静脉血栓(蛋白C(PC)缺乏)

19、血浆含量减低易导致血栓的是(6-酮-前列腺素Fla)

78、活化蛋白C(APC)的主要作用是(灭活FⅤa和FⅧa(8))

79、实验诊断血栓前状态可用以下哪些指标(血浆血小板膜糖蛋白140

(GMP-140)、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

80、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因子(TFPI)(参与抗凝过程)

81、高分子量激肽原(HMWK)(参与凝血过程)

82、血栓收缩蛋白(参与止血过程)

83、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参与纤溶抑制过程)

84、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参与纤溶激活)

85、纤溶激活物的作用是(使纤溶酶原变为纤溶酶)

86、哪种疾病血液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减少(子宫内膜恶性肿瘤)

87、血管性血友病(vWD)哪种因子减少或缺陷(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

出血时间延长)

88、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相关抗原(vWF:Ag)为186%,反映哪种细胞受

损(血管内皮细胞)

89、哪项不是促进内皮细胞合成或释放血小板激活因子(PAF)的物质

(前列环素(PGI2))

90、哪项不是下调前列环素(PGI2)合成的物质(血管紧张素)

哪些是下调PGI2合成的物质(FⅩa(10)、亚油酸、阿司匹林、纤溶酶(PL))

91、血管紧张素Ⅱ(8肽)

15

92、S001血浆6—酮—PGF1a来自前列环素(PGI2),其反映了(内皮细胞的功能状态)

93、凝血时间测定,哪项正确(凝血时间延长主要见于因子Ⅷ、Ⅸ(9)、Ⅺ(11)缺陷者)

凝血时间(CT)测定,下列哪些是错误的(是种较敏感的试验、主要检测因子Ⅰ、Ⅱ有无异常、主要检测因子Ⅻ(12)有无异常)94、出血性疾病不正确的是(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症中的血管性血友病最常见)

出血性疾病正确的是(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常为多种凝血因子同时缺乏、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常为单一凝血因子缺乏、血小板功能异常可为获得性、血管壁功能异常可以是获得性的)

95、血浆FⅧ:C显著降低(血友病A)

96、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肝硬化)

99、纤维蛋白原(FIB)的叙述正确的是(也称为Ⅰ因子、双缩脲法的参考值为2—4g/L、DIC高凝状态时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多、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的TT可能延长、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多见于高凝状态疾病)纤维蛋白原(FIB)即高凝血因子Ⅰ,其参考范围2—4g/L,在DIC高凝状态时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有异常纤维蛋白原存在时患者的TT延长。疾病中血小板聚集增高;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功能。

1、患者PT15秒/对照13秒,APTT36秒/对照35秒。临床有出血症状,提示可能缺乏(FⅩⅢ(13))

临床有出血症状,而PT,APTT均正常时,应首先怀疑FⅩⅢ(13)缺乏症。

2、贫血患者,轻度黄疸,肝肋下2cm,Hb70g/L,网织红细胞8%,血清铁80ug/dl,ALT正常,Coombs试验阳性,诊断首先考虑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3、贫血患者血片示红细胞大小不等,中心淡染,转铁蛋白饱和度16%,最可能的诊断是(缺铁性贫血)

4、哪项实验室检查结果对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意义最大(骨髓中铁粒幼细胞减少)

5、哪项指标对观察缺铁性贫血疗效最好(外周血网织红细胞计数)

6、血片发现红细胞形态偏小,中央淡染区扩大,受色浅淡,而骨髓铁染色又发现细胞内、外铁均消失,为进一步确诊贫血的病因,还需首选进行下列何种检查(铁代谢检查)

7、铁代谢正确的(在肠黏膜细胞内Fe2+可与去铁蛋白结合形成铁蛋白)

8、溶血性贫血的骨髓象叙述错误的是(幼红细胞胞核发育落后于胞浆)

9、溶血性贫血的骨髓象(红系增生明显,粒红比值可倒臵、中幼红细胞增生为主,其他阶段幼红细胞相应增多、可见大红细胞、嗜多色性红细胞及豪焦小体(Howell-Jolly小体)、核分裂现象易见)

10、哪项对溶血性贫血诊断意义不大(血浆(清)LDH增高)

哪些对溶血性贫血诊断意义大(血清结合珠蛋白减低、未结合胆红素增高、高铁血红素白蛋白增高、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

11、溶血性贫血的共性改变是(网织红细胞数目增多、血片可见幼稚红细胞、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红细胞寿命缩短)

12、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由红细胞本身异常所致的溶血性贫血,外周血有球形红细胞>20%、小细胞中生理性中心淡染区消失)

13、某黄疸病人,尿胆原检查(+++),Ham试验阳性,尿胆红素阴性,应首选考虑的是(PNH)

PNH是一种获得性血细胞膜缺陷性疾病,主要受累的是红细胞,是常见的一种溶血性贫血。

14、患者男性,28岁。有溃疡史,因头晕、乏力、面色苍白就诊。血液检查:RBC2.5×1012/L,Hb40g/L,该患者的贫血程度应为(重度)贫血程度的划分标准:轻度贫血:Hb90g/L—120g/L;中度贫血:60g/L—90g/L;重度贫血:30g/L—60g/L;极重度贫血≤30g/L。

15、肾上腺皮质机能不全(艾迪生病Addison's disease)常伴有(皮肤色素沉着、高血钾、低血糖)

肾上腺能够分泌的激素包括醛固酮、皮质醇,二者浓度下降可导致高血钾和低血糖;同时机体负反馈地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促黑素,后者能够导致色素沉着。

16、肾上腺皮质激素降低(艾迪森病(Addison病))

17、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艾迪森病(Addison病))

18、艾迪森病(Addison病)患者哪一种激素水平会降低(皮质醇、醛固酮)

19、艾迪森病(Addison病)引起的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常伴有(皮肤色素沉着)

20、醛固酮叙述错误的是(血容量上升,促进合成)

醛固酮由肾上腺皮质分泌,主要作用是保钠排钾,维持血容量。血容量升高时,抑制分泌。

下列激素不是肾脏分泌的是(皮质醇、醛固酮)

21、骨髓检查原始粒细胞80%,早幼粒细胞12%,中性分叶核粒细胞6%,应诊断为(急非淋白血病M2型(AML—M2))

22、诊断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2型的标准为(骨髓中原始粒细胞占

30—89%(NEC))

23、骨髓检查原始粒细胞75%,早幼粒2%,中性杆状核粒细胞3%,中

性分叶核粒细胞12%,红细胞系统占8%,最可能的诊断为(AML—M2a)

24、AML—M2a的骨髓涂片检查结果不正确的是(单核细胞可>20%)

AML—M2a的骨髓涂片检查结果正确的是(原始粒细胞可>50%,早幼粒以下阶段粒细胞可>10%,原始细胞中可见Auer小体,原始细胞氯醋酸AS-D萘酚酯酶可呈阳性)

若单核细胞>20%,则不能诊断为AML—M2a。

25、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2b(AML—M2b)型(以异常中性粒细胞增多为

主)

26、AML—M2b可有(骨髓中出现大量异常中性中幼粒细胞)

AML—M2b急性原始粒细胞部分分化型—M2b,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提出的一种急粒亚型,其骨髓象特点是粒细胞系增生明显活跃,出现大量异常的中性中幼粒细胞,这种粒细胞的特点是核浆发育不平衡,核染色质细致疏松,核仁大而明显,胞浆丰富。

27、哪项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原始粒细胞的形态特点不相符

(胞质出现较多特异性颗粒)

哪些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原始粒细胞的形态特点相符(核仁多为2—5个、核染色质呈细致网状,均匀分布、非特异性酯酶染色可呈阳性且不被氟化钠抑制、可见白细胞裂孔现象)

28、束状(柴捆样)Auer小体见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ML—M3))

29、易并发广泛而严重的出血,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属FAB分

类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ML—M3))

30、骨髓细胞极多,有核细胞占全部细胞的50%以上。多为早幼粒细胞,

胞浆中嗜苯胺蓝颗粒密集而细小,核扭曲折叠或分叶,POX染色是强阳性反应,据此可诊断为(M3b)(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颗粒型)

31、某患者骨髓有核细胞分类:原单核细胞87%,有核红细胞6%,其他

细胞7%,应该诊断为(单核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AML-M5a))

32、某患者骨髓有核细胞分类:幼单核细胞77%,有核红细胞6%,其他

细胞17%,应该诊断为(单核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AML-M5b))

33、(红白血病)AML-M6者(幼红细胞糖原(PSA)染色呈颗粒或块状

阳性)

正常幼红细胞糖原(PAS)染色(-),AML-M6时,幼红细胞PAS 染色(+)。

34、巨核细胞白血病(AML-M7)(周围血片中常见大型血小板和小型巨

核细胞,骨髓>30%的原始细胞呈CD42阳性)

38、取血20ul加至白细胞稀释液0.78ml内,混匀,充池,计数四个大

方格中的白细胞数为500个,应报告白细胞数为(25×109/L)

39、显微镜白细胞计数,计数室四角4个大方格内的细胞分别是23、

24、25、27,该份标本的白细胞数是(5×109/L)

40、用显微镜计数白细胞,低倍镜下计数四角4个大方格内的细胞分别

是24、24、25、27,该份标本的白细胞数量是(5×109/L)

WBC=WBC(N)/4×10×20×106=N/20×109/L

41、血涂片计数100个白细胞见25个有核红细胞,白细胞计数值为10

×109/L,则白细胞计数的真实值为(8×109/L)

某病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值为10×109/L,但在分类时计数100个WBC时,见到25个有核RBC,则白细胞计数的真值为(8×109/L)

42、某患者白细胞计数为1.50×l09/L,但分类100个白细胞时遇到有核

红细胞20个,经校正后此患者白细胞数应报告为(1.25×109/L)白细胞稀释液不能破坏有核红细胞,当末稍血出现大量有核红细胞时会导致白细胞计数值增高,因此应减去有核红细胞部分。计算公式为:实际白细胞数/L=(100/100+分类100个白细胞所见到有核红细胞)×矫正前所计数白细胞数。

43、如果目镜测微器上40个小格与镜台测微器5个小格重合,则目镜

测微器上每一小格为(1.25um)

44、取血10ul加到0.4ml白细胞稀释液内,混匀,滴入计数室,计数

4个大方格内白细胞为150个,应报告白细胞为(15.4×109/L)

45、白细胞稀释液不能破坏的细胞是(有核红细胞)

46、血细胞计数盘(改良牛鲍氏计数盘)

47、Miller氏窥盘用于(网织红计数)

48、改良牛鲍(Neubauer)计数板叙述错误的是(盖玻片与计数池间形

成0.01mm缝隙)

49、改良牛鲍(Neubauer)计数板叙述正确的是(此计数板是通过H型

槽分割为上下两个相同的计数池、各池分为9个大方格、每个池容量为

0.9ul、中央一个大方格分400小方格)

50、改良牛鲍氏(Neubauer)计数板计数红细胞叙述错误的是(在低倍

镜下计数)

由于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多,低倍镜下难以计数,且计数板的中方格在低倍镜下看不清楚其范围,因此计数时必须用高倍镜。

51、血细胞计数池专用盖玻片的要求错误的是(通常大小为24mm×24mm

×0.6mm)

血细胞计数池专用盖玻片的要求正确的是(要求玻璃表面平整光滑、有一定的重量,不被细胞悬液所抬浮、厚度应为0.4—0.7mm、盖

16

玻片两面的平整度为0.002mm以内)

52、Miller窥盘小方格内计数的无核红细胞总数是500个,大方格内(含小方格面积)计数的网织红细胞总数是180个,网织红细胞是(4%)53、采用Miller窥盘法计数网织红细胞时,如计数10个视野小方格中的红细胞总数为12个,同时计数大方格中的网织红细胞总数为16个,则网织红细胞应报告为(0.013)

Miller窥盘法计数网织红细胞的计算公式:网织红细胞(%)B 区网织红细胞数/A区红细胞数×100%

54、不会引起网织红细胞目视计数法误差的是(贫血种类)

可以引起网织红细胞目视计数法误差的是(血涂片质量好坏、操作员对网织红细胞的认识程度、计数红细胞的数量、计数方法)

55、网织红细胞意义叙述错误的是(骨髓中的网织红细胞比外周血中的少)

56、外周血网织红细胞达到高峰时间为(5—10天(1周左右))

57、手工法红细胞计数的稀释液为(Hayem稀释液、甲醛枸橼酸盐稀释液、生理盐水)

58、目视计数红细胞的稀释液何者效果最佳(Hayem液)

59、红细胞计数稀释液Hayem液防腐剂(氯化高汞)

60、红细胞稀释液Hayem液提高相对比密、防止细胞黏连、防止细胞粘附(结晶硫酸钠)

61、红细胞计数稀释液Hayem液调节渗透压(氯化钠)

62、红细胞计数稀释液枸橼酸钠稀释液抗凝和调节渗透压(枸橼酸钠)

63、红细胞计数稀释液枸橼酸钠稀释液防腐和固定红细胞(甲醛)

64、红细胞计数稀释液枸橼酸钠稀释液调节渗透压(氯化钠)

65、红细胞目视计数法的计算公式应是(N×5/25×10×106×200)

66、如血液稀释倍数为200倍,用目视计数法计数中央5个中方格内红细胞数为N,则正确的计算公式为(/L)(N×25/5×10×106×200)

组成手工白细胞计数稀释液的成分是(冰乙酸)

67、乙醇—伊红稀释液(用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成份,不包括下列哪项(丙酮)

乙醇—伊红稀释液(用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成份,包括下列哪项(碳酸钾、枸橼酸钠、乙醇、伊红)

68、用伊红—丙酮稀释液作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虽操作正确,但嗜酸性粒细胞有破坏现象,此时可对稀释液成分作如下调整(加大丙酮用量)69、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稀释液保存嗜酸性粒细胞而破坏其他细胞(乙醇或丙酮)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稀释液使嗜酸性粒细胞着色(伊红或石楠红)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要求(1h内完成计数)

70、手工血小板计数稀释液中的成分有(草酸铵、复方尿素)

71、手工血小板计数稀释液的主要成分是(尿素)

72、血小板计数(PTL)是研究(止血和凝血障碍的重要指标)

73、血细胞计数固有误差错误的是(计数范围越多,CV越大、与计数域内细胞计数总和呈正比、与计数域内细胞计数总数呈正比)血细胞计数固有误差正确的是(血细胞在计数池内符合泊森分布、计数范围越小,固有误差越大、计数次数越多,CV越小、固有误差也称为计数域误差,是因每次充液后细胞在计数室内分布不完全相同所造成的、是每次充液后细胞在计数室内分别不完全相同所造成的、这种误差不能消除、属于偶然误差的一种)

74、白细胞计数固有误差错误的是(计数范围大,固有误差愈大)

白细胞计数固有误差正确的是(变异百分率(CV)与M成反比、实际计数时,其误差范围有95%在M±2SD内、白细胞计数标准差SD=M1/2、计数细胞愈多,固有误差愈小)

75、血细胞计数时,以下哪项不属于技术误差(计数室的精密度)

血细胞计数时,以下哪些是技术误差(采血部位不当、稀释倍数不准、血液发生凝固、充液不当)

76、人工法血细胞计数的技术性误差来源的叙述,错误的是(计数域误差)

77、无论被测物是高浓度或低浓度,实验室测定结果总是持续偏低,说明有(系统误差)

78、在一定试验条件下,由某个或某些恒定因素按照确定的一个方向起作用而引起的多次测定平均值与真值的偏离是(系统误差)

79、一血糖样品在甲医院测定在正常范围,乙医院测得结果异常,后经核查,乙医院所用标准液已经变质,这种误差属于(系统误差)

80、系统误差的特点是(引起误差的因素在一定条件下是恒定的、误差的符号偏向同一方向、可按照它的规律对它进行校正和设法消除、增加测定次数不能使系统误差减少、增加测试次数并不能减少系统误差

81、计数池内计数压线细胞的原则是(计数压在上线及左线上的细胞,不计数压在下线及右线上的细胞)

82、哪项不符合嗜碱性中幼粒细胞形态(胞体比嗜酸性中幼粒细胞明显大)

哪些符合嗜碱性中幼粒细胞形态(胞核轮廓不清、核染色质较模糊、核仁消失、胞质中含数量不多,大小不等的嗜碱性颗粒,有的压在核上)

83、不会出现骨髓粒红比例减低(急性化脓性感染)

84、会出现粒红比例减低(粒细胞缺乏症、脾功能亢进、真性红细胞增

多症、溶血性贫血)

85、淋巴细胞不增高的疾病是下列哪项(严重化脓性感染)

淋巴细胞增高的疾病是下列哪些(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结核病、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86、与白细胞形态异常无关的是(棘形细胞)

与白细胞形态异常有关的是(Pelger—Huet畸形、Mott细胞、May—Hegglin畸形、棒状小体)

87、白血病细胞、粒细胞白血病胞质中可见异常结构是(棒状小体、奥

氏小体、Auer小体)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时,幼稚粒细胞胞质中多见,呈粗短棒状,量可较多;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时可出现,呈细长棒状,常为1条;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不出现棒状小体。

88、反映感染性疾病病情的程度指标是(中毒颗粒)

89、严重化脓性感染时血液中性粒细胞的常见毒性改变是(中毒颗粒)

在较严重的化脓菌感染及大面积烧伤等情况下,中性粒细胞胞浆中出现粗大的分布不均匀的黑蓝色颗粒,称为中毒颗粒。

90、中性粒细胞的毒性指数是指(含中毒颗粒的细胞数与所计数的中性

粒细胞比例)

23、不出现在WBC中的异常结构是(H-J小体)

91、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改变)不包括(染色质小体(豪焦小体)、

核分叶>5叶)

染色质小体(豪焦小体)为核残余物,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及脾切除后。所以不属于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

92、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脾切除后常见(染色质小体(豪焦

小体))

93、哪些与白细胞病理改变有关(杜勒小体(Dǒhle小体)、中毒颗

粒)

哪些与白细胞病理改变无关(卡波环(Cabot)、染色质小体、嗜碱性点彩红细胞)

94、哪些不是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核左移、核右移)

95、中性粒细胞中毒性改变有(大小不等、杜氏小体(Dǒhle体)、

中毒颗粒、空泡变性、退行性变、核溶解、核固缩、核变性、核棘突)

96、不属于中性粒细胞毒性改变的是(染色质小体(豪焦小体)、卡波

环(Cabot))

97、属于外周血白细胞的异常改变是(大小不均、杜勒小体(Dǒhle

小体)、中毒颗粒、空泡、退行性变)

属于外周血红细胞的异常改变是(卡波氏环(Cabot环)、染色质小体(豪焦小体))

98、不属于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的现象是(染色质小体(豪焦小体

(Howell-Jolly小体)))

属于中性粒细胞的病理形态(中毒颗粒、空泡变性、杜氏小体(D ǒhle体))

染色质小体(豪焦小体)、Cabot环只出现在红细胞中,属红细胞的异常结构不属于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

99、哪项与中性粒细胞的退行性变无关(核棘突)

哪些与中性粒细胞的退行性变有关(胞体增大、核固缩、核溶解、核肿胀、结构模糊)

1、不属于周围血红细胞异常结构的是(杜勒氏(Dǒhle小体))

属于周围血红细胞异常结构的是(豪焦氏小体(染色质小体)、卡波氏环、嗜碱性颗粒、嗜碱性点彩红细胞、有核红细胞、嗜多色性红细胞)

杜勒小体是中性粒细胞胞质毒性变时出现的嗜碱性区域,不属于红细胞的异常结构。

1、染色质小体(豪焦小体)为(核残余物)

2、中性粒细胞空泡变性认为是(细胞脂肪性变)

3、中性粒细胞受损发生脂肪变性,胞浆中出现(空泡)

4、卡波环(Cabot)形成的可能原因是(胞浆中脂蛋白变性、纺锤体的

残留物、核膜残余物)

卡波环常与染色质小体同在,见于巨幼红和铅中毒。

5、Dǒhle小体(杜勒小体)成因(中性粒细胞胞质毒性变)

6、Dǒhle小体(杜勒小体)本质(胞质局部不成熟)

7、在瑞氏或吉姆萨染色血涂片中,部分白血病细胞的胞质中出现紫红

色细杆状物,长1—6um,1条或数条不定,这种物质称为(棒状小体)

8、Weibel-Dalade小体可能是(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t-PA产

生的主要场所)

9、哪项不符合Weibel—Dalade小体(不是血管内皮特异性标志)

哪些符合Weibel—Dalade小体(又称棒状小体、存在于内皮细胞的胞质中、内容物含有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内容物含有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

10、粒细胞缺乏症患者骨髓中的粒细胞常有何形态改变(幼粒细胞见退

行性改变)

11、哪种疾病骨髓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外周血出现嗜多色性红细

17

胞最为多见的是(溶血性贫血)

12、嗜多色性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

13、不符合白细胞计数值生理性变化的是(早晨较高,下午较低)

符合白细胞计数值生理性变化的是(出生后至青春期,中性粒细胞数和淋巴细胞数有两次交叉、安静时较低、剧烈运动显著增多、妊娠期常轻度增加)

白细胞计数值的日间变化主要是由于循环池和边缘池的粒细胞重新分配所致,表现为早晨较低,下午较高。

14、出生后6—9d婴儿白细胞的生理变化是(中性粒细胞数等于淋巴细胞)

15、1—2岁婴儿白细胞的生理变化是(中性粒细胞数低于淋巴细胞)

4—5岁幼儿白细胞的生理变化是(中性粒细胞数等于淋巴细胞)16、哪项不符合小儿血细胞的生理特点(幼儿期(2—3岁)的网织红细胞较成人正常值低)

哪些符合小儿血细胞的生理特点(出生时红细胞较高、出生时血红蛋白较高、婴儿期白细胞数较成人高、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例变化曲线形成两个交叉)

17、不同年龄白细胞生理变化叙述错误的是(初生儿外周血中白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

18、中性粒细胞的生理性变化不包括(急性失血时白细胞增高)

中性粒细胞的生理性变化包括(新生儿白细胞数一般在(15—20)×109/L、女性妊娠期白细胞总数增高、安静状态下白细胞数较低、冷水刺激后白细胞增高)

19、白细胞计数值病理性升高可见于下列哪些原因(急性感染、急性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或大量血细胞破坏、恶性肿瘤晚期)

白细胞计数值病理性升高不可见于下列哪些原因(脾亢)

脾亢时因为单核—巨噬系统破坏过多的白细胞,以及肿大的脾分泌过多的脾素,脾素能灭活促进粒细胞生成的某些因素,所以白细胞计数值呈减低表现。

20、不会引起白细胞增高的是(病毒性感染)

21、中性粒细胞的生物化学与代谢包括(趋化作用、调理作用、变形性和黏附性、杀菌作用、吞噬作用)

23、反映红细胞体积变异的参数是(RDW)

RDW是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反映红细胞体积的异质性和均一性。

24、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是反映红细胞的(体积异质性)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是红细胞体积的变异系数,能够客观地、准确地反映红细胞大小不等程度,对贫血的鉴别诊断有很大的价值。

25、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可用于估计(红细胞体积异质性)

红细胞分布宽度是根据红细胞体积、数量而得出的客观指标,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

26、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正常说明红细胞(体积大小较为一致)

27、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增大说明红细胞(体积大小不均一性)

28、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增大可见于(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

RDW反映的是红细胞体积的不均一性。在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时RDW增大。

29、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正常,以下哪项不符合(缺铁性贫血)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正常,以下哪些符合(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急性失血后贫血)

30、红细胞形态改变不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31、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可用来鉴别(β-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与缺铁性贫血)

32、按贫血的形态学分类,RDW增高,MCV减低提示(小细胞不均一性贫血)

33、红细胞体积为大细胞不均一性贫血时MCV和RDW的改变为(MCV增高,RDW异常)

MCV红细胞平均体积,反映红细胞大小;RDW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反映红细胞体积的均一性。

34、RDW说法正确的是(是用来反映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可用来鉴别缺铁性贫血和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协助诊断缺铁性贫血、可用于贫血的分类)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说法错误的是(是衡量红细胞直径大小的指标、是由血细胞分析仪直接测定而得)

35、血液分析仪英文缩写与中文对照叙述正确的是(CBC:全血细胞计数)

36、血液分析仪英文缩写与中文对照叙述错误的是(PDW: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37、血液分析仪检测参数及英文缩写叙述错误的是(MACRO:小红细胞)

38、红细胞分布宽度(RDW)

39、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的英文缩写是(RDW)

40、血细胞比容(PCV)

41、红细胞比容(积)(HCT)

42、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43、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

44、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

45、红细胞血红蛋白分布宽度(HDW)

46、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

48、血红蛋白(HGB)的法定计量单位是(g/L)

49、红细胞碎片的英文表达方式是(RBC Fragments)

50、异型原幼细胞的英文表达方式是(BL—ABN)

51、平均血小板体积(MPV)

52、血小板平均体积(MPV)

53、MPV定义叙述错误的是(MPV是指大血小板体积)

54、不属于血液分析仪检测红细胞的参数是(MPV)

MPV是平均血小板体积,不属于红细胞参数。

55、属于血细胞分析仪有关红细胞参数的是(HGB、RDW、HCT、MCH)

56、红细胞体积异质性(RDW-CV、RDW-SD)

57、每升血液中细胞容积除以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数计算出值是(平均红

细胞容积)

58、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测定的临床意义(鉴别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提示骨髓功能恢复的预后价值、血小板代谢功能的理解、输血中的意义)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测定的临床意义不包括(判断心脑血管病变)

59、血红蛋白吸管经水银称重法测容积后容量误差超过多少应废弃

(1.0%)

60、正常情况下,血小板体积分布(PDW)与数量的关系是(非线性负

相关)

61、红细胞比容说法错误的(是抗凝血自然沉降后测得的红细胞在全血

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红细胞比容说法正确的(与红细胞数量有关、与红细胞大小有关、在各种贫血时红细胞比容会降低、大面积烧伤病人的红细胞比容常增高)

抗凝血在一定条件下离心沉淀而测出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称为红细胞比容。

62、三分类(群)血液分析仪(小细胞、中间细胞、大细胞)

65、在Beckman—Coulter JT型电阻抗型血液分析仪白细胞直方图中,

单个核细胞区的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嗜酸细胞、嗜碱粒细胞)

73、在白细胞直方图上,中间细胞区不包括(中性粒细胞)

大细胞区包括中性粒细胞。中间细胞区包括单核细胞、嗜酸细胞、嗜碱粒细胞、原始细胞或幼稚细胞。小细胞区包括淋巴细胞。

74、白细胞直方图符合(非正态分布)

75、红细胞直方图符合(基本正态分布)

76、血小板直方图叙述正确的是(是一条峰偏左侧的偏态曲线)

血小板直方图叙述错误的是(是一条正态分布直线、是一条正态分布的曲线,底部较窄、是一条正态分布的曲线,底部较宽、是一条峰偏右侧的偏态曲线)

77、使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查红细胞时还应注意直方图中(峰值的位臵、

峰值底宽度、峰顶的形状、有无双峰现象)

使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查红细胞时还应注意直方图中不包括(峰值的高度)

78、大细胞不均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红细胞图特点是(波峰右移,

峰底变宽)

79、小细胞均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红细胞图特点是(波峰左移、峰底

变宽)

80、红细胞直方图中出现双峰,底部变宽多见于(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或

缺铁性贫血恢复期)

在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及缺铁性贫血恢复期红细胞直方图可见(双峰)

红细胞直方图双峰出现说明存在两种类型的红细胞,底部变宽显示细胞不均一性。

81、红细胞直方图呈典型“双形”性改变,见于以下那种临床情况(铁

粒幼细胞性贫血)

82、哪些因素影响血小板体积分布直方图的变化(小红细胞增多、红细

胞碎片、血小板聚集)

哪些因素不影响血小板体积分布直方图的变化(白细胞增多、红细胞聚集)

83、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意义叙述错误的是(PDW正常参考值

为7%—13%)

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意义叙述正确的是(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表示血液中血小板在大小的离散度、用所测单个血小板容积大小的变异系数表示、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减少表明血小板的均一性高、PDW增高表明血小板大小悬殊)

84、恶性肿瘤患者伴随肿瘤抗原增加而升高的蛋白质是(铁蛋白)

铁蛋白随恶性肿瘤抗原增加而(升高)

87、网织红细胞(Ret)叙述准确(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

间的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网织红细胞(Ret)叙述错误(一般比成熟红细胞小、仅存在于

18

外周血、骨髓中多见、网织结构越多细胞越成熟、可用瑞氏染色后进行计数、作为红细胞成熟程度的指标)

88、网织红细胞(Ret)叙述正确(正常成人外周血网织红细胞不超过2%、网织红细胞增高,说明骨髓红系造血功能旺盛、反映骨髓的造血功能、网织红细胞绝对值低于5×109/L是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标准之一、作为贫血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参考值、判断骨髓增生情况、作为贫血病情观查的指标、网织红细胞计数可作为贫血疗效观察的指标)

89、评价网织红细胞数最好的指标(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RPI))

90、网织红细胞(Ret)报告方式不正确(网织红细胞的分级)

网织红细胞(Ret)报告方式正确(网织红细胞(Ret)的百分比、网织红细胞(Ret)的绝对值、网织红细胞(Ret)生成指数、网织红细胞(Ret)校正值)

91、血液分析仪网织红细胞计数定义叙述错误的是(RMI—网织红细胞平均直径)

92、网织红细胞(低荧光率强度网织红细胞(LFR)\中(MFR)\高(HMR))

93、网织红细胞(Ret)流式细胞计数仪检测网织红细胞,正常人(以低(LFR)为主)

94、网织红细胞流式计数仪检测网织红细胞,中(MFR)、高(HMR)网织红细胞比率下降,低(LFR)网织红细胞比率相对升高,最可能是以下哪种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AA))

95、网织红细胞计数方法评价错误的是(目前国内主要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法)

网织红细胞(Ret)计数方法评价正确的是(显微镜计数法中试管法优于玻片法、使用Miller窥盘辅助显微镜计数可提高精密度、WHO 推荐的染料是新亚甲蓝、绝对值计数比相对值计数临床应用价值更大)96、正常人外周血网织红细胞(Ret)数量及其意义叙述正确的是(正常人外周血网织红细胞不超过红细胞总数的2%、网织红细胞(Ret)增高,说明骨髓造血功能明显活跃至极度活跃、网织红细胞(Ret)降低,表示骨髓功能减低或衰竭)

97、正常人外周血网织红细胞(Ret)数量及其意义叙述错误的是(网织红细胞(Ret)长期增多,而不伴有红细胞增多者为骨髓发育不全,即红系成熟受阻、网织红细胞(Ret)增多或降低不代表骨髓造血功能)

98、网织红细胞(Ret)增多最明显的疾病是(溶血性贫血)

99、网织红细胞(Ret)比例明显升高可提示(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铁剂治疗有效、维生素B12治疗有效)

网织红细胞(Ret)比例降低(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AA)属于骨髓造血功能障碍性疾病,可致网织红细胞降低。

1、骨髓移植后反映造血功能恢复的早期指标是(高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HFR)增高)

2、某患者红细胞计数为2.8×1012/L,白细胞计数为200×109/L,则患者实际红细胞应为(2.6×1012/L)

3、哪种疾病的血象,骨髓象中血小板、巨核细胞均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AA))

再障(AA)时血小板、巨核细胞均减少;(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时血小板减少,巨核细胞增多;脾元的原幼贫时均不会引起骨髓中巨核细胞的变化。

4、再生障碍性贫血(AA)时,下列哪项检查结果是错误的(尿红细胞生成素减低)

再生障碍性贫血(AA)时,下列哪项检查结果是正确的(NAP积分增高、胎儿血红蛋白(HbF)增高、血浆红细胞生成素增高、骨髓活检示造血组织减少,脂肪组织增加)

5、表述醛化红细胞的特点中哪项有误(不易溶血,但忌反复冻融)

6、表述醛化红细胞的特点中哪些是正确的(能耐60℃,而不破坏、在普通冰箱可保存3—6个月、在-20℃可保存一年以上、不易溶血,可反复冻融、能更好地吸附蛋白质抗原和抗体)

7、外周血涂片时哪项不正确(观察有核细胞增生程度、观察有无转移癌细胞)

外周血涂片检查时哪些正确(观察涂片的厚薄、染色情况、分类100个白细胞,注意有无幼稚细胞、注意成熟红细胞形态,有无幼红细胞、粗略估计血小板的数量)

观察有核细胞增生程度是(骨髓涂片检查的内容)

8、在电阻抗型血细胞分析仪中,白细胞是根据下列哪项进行分类(加入溶血剂后的白细胞体积大小)

9、在电阻抗型血液分析仪中,哪项与脉冲高低成正比(细胞是否有核、细胞的大小)

10、电阻抗法血液分析仪的脉冲大小取决于(细胞的大小)

11、在电阻抗法血液分析仪检测时,不影响脉冲大小的因素为(细胞的染色)

12、哪些指标被ICSH列入血液分析仪性能评价方案(总变异性、线性范围、携带污染率、互染率、可比性、准确度、精密度)

13、哪项指标未被ICSH列入血液分析仪性能评价内容(灵敏度、敏感性)

14、电阻抗法血液分析仪的发明者是(Coulter)

15、我国生产的三分类电子血细胞计数仪多属于(电流阻抗型)

16、血液分析仪五分类法的原理(电学、光学)

17、不属于血液分析仪白细胞分类技术改进的方法有(容抗法)

18、血液分析仪VCS原理叙述正确的是(V—体积、C—电导、S—光散

射)

19、电阻抗法血液分析仪细胞计数电路的基本组成包括(信号发生器、

放大器、整形器)

20、电阻抗法血液分析仪组成及功能叙述错误的是(放大器,将微欧姆

信号放大为欧姆信号)

21、血细胞分析仪作白细胞分类原理叙述错误的是(准确性肯定高于手

工法)

血细胞分析仪作白细胞分类叙述正确的是(国产仪器主要用电阻法、可以对白细胞进行分类、经溶血剂处理后的白细胞大小不完全反映其真实体积、仪器法不能完全替代镜检)

22、电阻抗法血细胞分析仪进行白细胞分类叙述正确的是(电阻抗三分

类报告中的M不是指单核细胞)

电阻抗法血细胞分析仪进行白细胞分类叙述错误的是(可对白细胞进行五分类、可完全代替显微镜分类法、手工法仅作筛选,以血细胞分析仪为准、电阻抗法原理是目前所有血细胞分析仪采用唯一原理)

24、为了解决血液分析仪堵孔现象,采用的技术是(燃烧电阻)

25、区分全自动与半自动血液分析仪的标准之一是(能否自动进行血液

稀释)

26、可调节加液器(可加1ml以下)

27、做分子生物学微量试验的设备(微量可调移液器)

28、符合粒细胞的动力学(增生池—骨髓内)

不符合粒细胞的动力学(成熟池—储存池—血液内、循环粒细胞池—组织内、后分裂池—储存池、循环中的粒细胞进入组织后可再进入血液)

29、粒细胞动力学叙述错误的(白细胞计数时所得的白细胞值是循环池

和边缘池的粒细胞数)

30、粒细胞循环池中包括(杆状核细胞)

31、白细胞计数值的日间短暂变化主要是由于(循环池和边缘池的白细

胞重新分配)

32、白细胞计数仅反映了下列哪个池的白细胞数量(循环池)

33、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主要反映下列哪个池的白细胞数(循环池)

成熟粒细胞进入血液后构成总粒细胞池,约半数游离运行于血液中构成循环池,另一半黏附于微静脉壁构成边缘池,外周血计数的白细胞仅反映循环池的粒细胞数。

34、含晚幼粒和杆状核粒细胞的池为(成熟池)

35、伤寒病人外周血中白细胞减少是由于下列哪个池中白细胞增多所致

(边缘池)

36、伤寒、副伤寒感染引起白细胞总数(减低)

37、哪种因素常导致白细胞计数减少(伤寒、副伤寒)

革兰阴性杆菌如伤寒、副伤寒杆菌感染时,如无并发症,白细胞计数均减少。

38、除哪项疾病外,其他疾病常可引起白细胞减少(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

哪些疾病常可引起白细胞减少(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多发性骨髓瘤、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伤寒、副伤寒)

50、何种物质被公认为是最强有力的促红细胞形成缗钱状聚集的物质

(纤维蛋白原)

51、血沉(ESR)增高提示(高胆固醇血症、细菌性炎症性疾病、组织

损伤及坏死、恶性肿瘤、各种原因引起高球蛋白血症)

ESR减慢提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继发性纤溶、肝病、DIC消耗性低凝血期)

52、影响血沉(ESR)的因素主要有(红细胞的数量、血浆纤维蛋白原

含量、抗凝剂比例、血沉管位臵)

53、影响血沉测定质量的因素不包括(患者是否为空腹采血)

影响血沉测定质量的因素包括(抗凝剂、温度、器材、标本处理)

血沉的增快或减慢与是否空腹无关。

54、血沉测定错误的是(随年龄增加,血沉减慢)

血沉测定正确的是(妇女月经期血沉可略增快、炎症时可见血沉增快、常用于观查结核病有无活动性及其动态变化、手术创伤可导致血沉增快)

血沉(ESR)测定与年龄无关,其减慢主要是因为红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及纤维蛋白原含量严重减低等原因所致。

55、哪项技术因素使ESR加快(血沉管倾斜3o,沉降率增加30%)

56、哪些因素使ESR增快(巨球蛋白增多、球蛋白增高、血清/血浆纤

维蛋白原增多、胆固醇增高、高胆固醇血症、运铁蛋白增多)

哪些因素不可使ESR增快(球蛋白减少)

巨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运铁蛋白可促使红细胞间排斥力减少而导致缗钱样聚集,从而使红细胞与血浆接触的总面积减少,受到血浆逆阻力减弱,使血沉下降速度增快。

57、血沉减慢(清蛋白、卵磷脂、真性或相对性红细胞增多症、球形红

19

细胞增多、镰状红细胞增多症、室温过低、血液凝固、DIC消耗性低凝血期、继发性纤溶期)

58、血沉加快(红细胞呈缗钱状、球蛋白、纤维蛋白原、急性反应蛋白、巨球蛋白、胆固醇、甘油三脂、红细胞减少、巨红细胞、室温过高、抗凝剂浓度过高、急性炎症、血沉管倾斜)

60、使血沉减慢的物质有(白蛋白增高、卵磷脂增高、红细胞数量明显增多、纤维蛋白原含量严重减低、球形红细胞增加)

61、哪种疾病可引起血沉减慢(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增多,其总面积增大,承受血浆的阻逆力增加使血沉减慢。

62、引起ESR加快的疾病是(各种炎症、大手术、风湿热、风湿热活动期、结核病、活动性结核、缺铁性贫血、严重贫血、妇女月经期、心肌梗死、多发性骨髓瘤、胃癌、组织损伤及坏死、恶性肿瘤、贫血)哪些不是ESR增快的原因(良性肿瘤、镰形细胞性贫血、重度脱水、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心绞痛、低色素性贫血)

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广泛的微血栓消耗了大量的纤维蛋白原,致使血沉减慢。心绞痛血沉正常。

63、血沉生理性增快见于(妇女月经期)

血沉病理性增快见于(活动性结核、严重贫血、心肌梗死)

64、哪项不是加快红细胞沉降率的原因(测定管的内径变小)

哪些是加快红细胞沉降率的原因(血沉管倾斜、室温高于25℃、标本有血凝块、标本溶血)

血沉采血后多少时间内完成(3小时内)

65、血沉操作正确的是(血液与抗凝剂的比例为4:1、室温高于25℃,应用Roger血沉温差校正表校正、血沉管垂直,管架平稳,不受震动)血沉操作错误的是(吸入血沉管内的血液应不含气泡,如果含有气泡,所测结果应减去气泡所占刻度、在1h末观察结果或在30min末观察结果,乘以2作为1h的血沉结果)

66、ESR测定的注意事项哪项不正确(斜臵血沉管不会使血沉加快)

ESR测定的注意事项哪些正确(抗凝管未充分混匀,对血沉有影响、加大抗凝剂浓度和用量,对血沉有影响、测定温度对血沉有显著影响、溶血、脂血标本对血沉标本测定有影响)

67、血沉测定不正确的是(随年龄增加,血沉减慢)

血沉测定正确的是(不能用于无症状人群的筛查、血沉增快无特异性,应与临床资料相结合、任何一种发生血沉增快的疾病,在治疗期间,以定期测定血沉,可以帮助推断病变的发展、若外科手术1周后,出现血沉增快,提示发生并发症)

68、血沉测定要求叙述错误的是(血液轻度凝固不会影响血沉结果、红细胞直径越大越薄,血沉减慢、球形红细胞因其直径小,所以血沉加快、脱水血液浓缩血沉加快、红细胞增多症血沉加快、高胆固醇血症时,血沉减慢)

血沉测定要求叙述正确的是(必须避免脂血、抗凝比例要准确、抗凝剂浓度必须准确、抽血应在秒内完成、轻度贫血时对血沉影响不大、高胆固醇血症时,血沉增快)

84、血液检验中,下列哪项指标参考值无性别差异(白细胞计数)

85、属于红细胞外导致溶血的因素有(免疫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单核-巨噬系统功能亢进、机械因素)

86、血液叙述错误的是(血液检验只用于各种血液系统疾病)

血液检查不仅适用于血液系统疾病,还可用于其他消化、循环、呼吸、泌尿等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

87、血液检验中,下列哪项指标参考值有性别差异(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数量)

88、哪项不是溶血的实验室诊断依据(血清游离血红蛋白<40mg/L)

哪些是溶血的实验室诊断依据(网织红细胞计数增高、骨髓红系增生明显活跃、周围血中可出现有核红细胞、尿胆原增高)

89、红细胞叙述错误的是(红细胞的平均直径为6.5um)

红细胞叙述正确的是(红细胞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晚幼红细胞丧失分裂能力、衰老红细胞主要在脾脏破坏、双凹圆盘形结构可携带更多的氧)

90、红细胞大小改变说法不正确的是(极小红细胞)

红细胞大小改变说法正确的是(小红细胞、大红细胞、巨红细胞、红细胞大小不均)

91、哪种情况使血液粘度增高(切变率降低)

哪些情况使血液粘度降低(切变率增高、红细胞比积明显降低、纤维蛋白原减少、湿度增高、红细胞数量减少)

血液是非牛顿流体,其粘度随切变率的减低而升高。

92、血细胞比容(红细胞比积)叙述错误(指红细胞与白细胞及血小板之比、红细胞比积是指一定容积血液中红细胞与血浆的百分比、其测定的参考方法为放射性核素法、毛细血管高速离心法的正确性在于不存在残留血浆量、红细胞比积常用来判断贫血的种类、将抗凝血自然沉降后所测的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百分比、血浆有黄疸,溶血现象与结果无关)血细胞比容(红细胞比积)叙述正确(所用器材必须清洁干燥、不能使用改变红细胞体积的抗凝剂、与红细胞数量有关,与红细胞大小有关、在各种贫血时红细胞比积常会降低、是指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体

积的百分比、可用来诊断贫血并判断其严重性、红细胞比积可作为某些病人补液的依据、大面积烧伤病人的红细胞比积常增高、不同的离心机,应选择不同的离心速度、要求相对离心力为2264g,离心30min、温氏法要求3000r离心30min)

93、手工法检测血细胞比容叙述正确(放射性核素法为参考方法、血细

胞比容的多少与红细胞数量有关、在各种贫血时血细胞比容会降低、大面积烧伤的病人血细胞比容会增高)

手工法检测血细胞比容叙述错误(是抗凝血在自然沉降后所测得的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红细胞压积(HCT),是指一定条件下经离心后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比例。各种贫血病人由于红细胞减少而HCT下降,红细胞压积(HCT)升高见于大面积烧伤病人和各种脱水病人。

94、被ICSH定为测定红细胞比容(HCT)的参考方法是(放射性核素法)

95、HCT(诊断贫血、判断贫血的严重、红细胞(RBC)增多症的疗效观

察)

96、血细胞比容增高,见于下列哪些疾病(大面积烧伤、各种脱水、真

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肺心病)

血细胞比容增高,不可见于下列哪项疾病(贫血)

血细胞比容是指在特定条件下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体积百分比。

贫血时由于红细胞体积减小或数量减少而使比容减低。

97、下列是微量高速离心法测定血细胞比容(HCT)的特点,但除外(血

浆无残留)

下列是微量高速离心法测定血细胞比容(HCT)的特点(用血量少、测定时间短、效率高、精度好)

98、红细胞比积测定叙述错误的是(离心速度为4000转/分)

红细胞比积测定叙述正确的是(可用双草酸盐抗凝、离心后血液分五层、报告单位为升/升、参考值成人有性别差异)

99、人体生物转化过程最重要的作用是(使非极性化合物变为极性化合

物,利于排出体外)

1、人体内生物转化作用最强的器官是(肝脏)

2、肝脏生物转化功能的第一相反应是指(氧化、还原、水解、酯化)

肝脏生物转化功能的第二相反应是指(结合反应)

3、肝生物转化作用中葡萄糖醛酸的抗体是(UDPGA(尿嘧啶二磷酸葡萄

糖醛酸))

4、肝中参与胆红素生物转化的主要物质是(葡萄糖醛酸)

肝内特有葡萄糖醛酸转移酶,能够将葡萄糖醛酸与未结合胆红素结合,形成结合胆红素。

70、结合胆红素(CB)叙述错误的是(随正常人尿液排出)

结合胆红素(CB)叙述正确的是(主要是二葡萄糖醛酸胆红素、与重氮试剂呈直接反应、水溶性大、是总胆红素的组成部分)

71、结合胆红素(CB)是胆红素和下列哪种物质结合而成(葡萄糖醛酸)

72、结合胆红素(CB)和非结合胆红素(UCB)的区别是与下列何种物

质结合(葡萄糖醛酸)

73、不是胆红素代谢形式的是(葡萄糖醛酸)

74、哪种胆红素有细胞毒性(蛋白非结合型胆红素)

哪些胆红素没有细胞毒性(非结合胆红素(UCB)、单葡萄糖醛酸结合胆红素、双葡萄糖醛酸结合胆红素、与血清白蛋白牢固结合的胆红素)

蛋白非结合型胆红素为脂溶性,极容易透过细胞膜产生细胞毒性。

75、肝中与胆红素结合的主要物质是(葡萄糖醛酸)

76、血液中胆红素主要与(白蛋白结合)

77、血液中运输胆红素的载体是(白蛋白)

78、胆红素在血液中主要与哪些蛋白结合,以复合物形式存在、运输(白

蛋白)

31、胆红素是从下列何种物质分解代谢产生(血红蛋白)

32、正常人血中胆红素主要来源于(衰老红细胞释放的血红蛋白)

正常情况下,血液中的胆红素75%主要来自于衰老红细胞释放的血红蛋白的分解代谢,而且以间接胆红素为主。

33、正常人血清中的胆红素主要是(未结合胆红素(UCB))

正常人血清中的胆红素主要来自于衰老红细胞释放的血红蛋白的分解代谢,以未结合胆红素为主。

5、肾脏的生理功能主要有(排泄代谢废物、排泄体内代谢产物、调节

水、电解质平衡、调节酸碱平衡、调节体液的电解质、渗透压和酸碱平衡、分泌前列腺素、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多种生物活性物质、保留体内所需的氨基酸、葡萄糖等)

肾脏的生理功能不包括(对机体多种代谢物进行生物转化、对外来物质和体内一些生物活性物质进行生物转化)

肝脏是生物转化最主要的部位;肾脏没有生物转化功能。

6、某些细胞在肝脏合成时,需依赖下列哪种物质(维生素K(VitK))

7、肝细胞内的胆红素受体蛋白是(Y蛋白、Z蛋白)

8、胆红素进入肝细胞中与细胞内哪两种受体结合,将胆红素运载至细

胞的滑面内质网处形成结合胆红素(Y蛋白和Z蛋白)

9、Y蛋白和Z蛋白是哪种细胞内的色素受体蛋白(肝组织或肝细胞)

肝脏内含有两种色素受体:Y蛋白、Z蛋白,能够与胆红素结合

20

并将它运至内质网。

10、新生儿含水量约为体重的(80%)

成人的含水量约为体重的(70%)

11、哪一现象在口渴时不出现(水由细胞外流向细胞内)

哪些现象在口渴时出现(血浆渗透压升高、水由细胞内流向细胞外、唾液减少、尿量减少)

12、调节细胞内外渗透压,可移动的是(水)

13、人体含水量随年龄改变最大的是(细胞外液)

14、毛细血管内水的流通主要取决于(血浆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15、尿液生成过程包括(肾小球滤过,肾小管与集合管重吸收,肾小管分泌)

16、肾小球滤过膜分(内皮细胞、基底膜、上皮细胞)

91、长期在高温下作业发生(高渗性脱水)

17、高渗性脱水引起(血浆容量减少,组织间液容量减少,细胞内液容量减少)

低渗性脱水引起(血浆容量增加,组织间液容量增加,细胞内液容量增加)

18、水过多:高渗性(盐中毒)等渗性(水肿)低渗性(水中毒)

19、高渗尿液中红细胞形态为(体积小、皱缩呈锯齿形、呈桑葚形)

低渗尿液中红细胞形态为(体积膨胀、无色、红细胞淡影、影形红细胞)

在低渗溶液中红细胞体积涨大,血红蛋白溢出细胞外,仅留下一个双凹圆盘状细胞膜空壳,称为影细胞。

20、碱性尿液中红细胞的形态为(边缘不规则)

21、尿影红细胞出现,提示血液来自(肾脏)

22、影响尿液形成的主要因素是(神经调节)

23、大量饮水后,水的主要排泄途径是(肾)

24、不会引起少尿的情况是(输注大量生理盐水)

会引起少尿的情况是(前列腺肥大、高热、休克、大面积烧伤)25、肾单位包括(肾小球、肾小体、近曲小管、远曲小管、髓袢升支、髓袢降支)

26、肾单位不包括(集合管)

集合管不包括在肾单位中。但由于其功能与远曲小管相似,故在描述功能时,通常将二者并提。

27、肾脏维持水平衡的功能,主要依靠下列哪项活动来实现(远曲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水量作用)

29、肾脏重吸收物质最重要的部位是(近曲小管)

26、HCO3-在哪个部位被重吸入(近曲小管)

30、原尿中不能被肾小管重吸收的成分是(肌酐)

31、肾脏近曲小管完全不重吸收(肌酐)

肾脏近曲小管全部重吸收(葡萄糖)

32、葡萄糖的重吸收部位是(近曲小管)

33、能被肾脏肾小管几乎完全重吸收的物质是(葡萄糖)

葡萄糖能够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膜,在近曲小管内可以被完全重吸收,肾小管对它的重吸收是主动重吸收。

34、肾脏远曲小管及集合管对水重吸收受何种激素支配(抗利尿激素(ADH))

35、抗利尿激素(ADH)调节(肾脏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36、抗利尿激素(ADH)陈述错误的是(抗利尿激素(ADH)由脑垂体前叶分泌)

抗利尿激素(ADH)由下丘脑神经垂体合成,运送到垂体后叶储存和释放。

37、肾小球屏障作用叙述错误的是(基膜细胞间缝隙为直径50—100nm)

肾小球屏障作用叙述正确的是(肾小球滤过膜细胞间缝隙为直径50—100nm)

38、尿液标本采集错误的是(可以从尿布或便盆中采集标本、定量生化检测多采集随机尿、细菌污染对尿液内化学成分没有改变)

尿液标本采集正确的是(标本收集后立即送检、容器必须清洁干燥,最好是一次性容器、一次性取尿用容器使用后应消毒后、消毁、烧毁、应防止月经血、阴道分泌物等异物混入、避免月经血、阴道分泌物和粪便的污染、剩余的尿液可加入10g/L过氧乙酸处理后直接倒入下水道、细菌培养时可采用中段尿或导尿标本)

39、尿液常规检查标本收集叙述错误的是(无菌操作)

尿液常规检查标本收集叙述正确的是(容器清洁干燥、避免阴道分泌物、避免强光照射、标本量充足)

40、与尿液常规检查标本收集无关的是(收集时一定要无菌操作)

与尿液常规检查标本收集有关的是(收集容器清洁干燥,一次性使用、避免阴道分泌物、月经血、粪便等污染、尿标本应避免强光照射、要收集足够尿量)

41、收集中段尿时,不必要的措施是(所有尿液均收集在无菌容器内)

42、门诊患者做尿常规分析,常采用下列哪种尿标本(随机尿)

43、住院病人尿液常规检测推荐的标本是(晨尿)

45、最适用于病理性蛋白尿、糖尿、早期妊娠试验、尿胆原检查的标本是(晨尿)

46、检查尿液中管型最适宜的标本是(晨尿标本)

47、晨尿特点(有形成分多且保存完整)

49、细菌学检验时,临床采集的尿标本应为(清洁中段尿)

50、尿液1小时白细胞排泄率试验检测,最好留取尿标本时间为(3小

时)

51、Addis计数的标本为(12h尿)

54、为检出病理性糖尿、蛋白尿、尿胆原,首选的尿标本是(餐后尿)

55、午餐后留取尿液标本对下列哪种成分的检测有特别价值(尿胆原)

56、不能用24小时尿标本定量测定的物质是(尿胆原)

57、尿胆原(棕色有盖玻璃瓶)

58、尿液放臵时间过长尿胆原会变成(尿胆素)

59、不需要收集24h尿进行检测的项目是(尿胆红素)

60、尿液T—H蛋白检测的标本为(24h尿)

61、说法错误的是(1小时尿用于尿沉渣计数)

62、将24h内各次排出的尿液,全部收集在一个容器内,然后测总量的

尿量检查方法为(直接法)

63、分别测定24h内每次排出的尿液体积,然后计算总量的尿量检查方

法为(累计法)

64、测定24小时尿量时,读数误差应小于(20ml)

使用标准尿量测定,精确到(1ml)

65、尿液常规分析不宜超过(2h)

尿标本收集后应及时送检及检查(2h内),以免发生细菌繁殖、蛋白变性、细胞溶解等现象。

66、夏季从留取尿标本后到完成检验的时间应为(1h内)

67、尿液分析最好在(30min内完成)

尿液放冰箱保存,应在收集后(6h内完成)

68、尿液常规分析标本如不能及时检查,需当天下午检验,标本保存的

最佳方法是(4℃冰箱冷藏法)

尿液一般检查应在收到标本后迅速进行。如遇特殊原因应采用冷藏法。即将尿液冷藏于4℃冰箱中,可防止一般细菌的生长及维持较恒定的弱酸性。

69、尿液标本低温冷藏后仍可出现的情况是(可促进磷酸或尿酸盐的析

出与沉淀)

52、加热后,尿液浑浊消失的情况见于(结晶尿)

53、加热后浑浊即可消失(尿酸盐)

70、原尿成分与血液、血浆成分的区别(蛋白质的含量、无血细胞)

原尿是指从肾小球滤过到肾小球囊中的液体,除了大分子蛋白质、血细胞,其成分与血浆基本相同。

90、尿液分析可用于以下哪些疾病的协助诊断(急性胰腺炎、糖尿病、

多发性骨髓瘤)

91、尿液透明度以混浊度的分级报告(清晰透明、轻度混浊、混浊、明

显混浊)

92、肾小球滤过率(GFR)单位(ml/min)

93、当肾小球滤过率30—60ml/min时,属于肾功能减退的(肾贮备功

能丧失期)

94、当肾小球滤过率为25ml/min时,属于肾功能减退的(氮质血症期)

95、当肾小球滤过率小于10ml/min时,属于肾功能减退的(肾功能衰

竭期)

96、当肾小球滤过率小于5ml/min时,属于肾功能减退的(尿毒症期)

97、哪期是慢性肾衰的序幕(氮质血症期)

98、慢性肾衰多不可逆,分(肾贮备能力丧失期、氮质血症期、肾功能

衰竭期、尿毒症期)

99、急性肾功能衰竭分(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1、尿素氮(BUN)和肌酐(Cr)升高是什么的可靠依据(急性肾功能衰

竭)

2、根据各种清除率试验,可了解的肾脏功能包括(肾血流量、肾小球

滤过率、肾小管排泌作用、肾小球基底膜受损情况、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3、评价肾小球滤过功能的试验有(内生肌酐清除率测定、血清肌酐测

定、血尿素测定、血尿酸测定、血β2微球蛋白测定)

4、远端肾单位功能试验有(浓缩-稀释试验、尿渗量测定、渗透溶质清

除率、自由水清除率)

5、某一种物质完全由肾小球滤过,然后又由肾小管完全重吸收,则该

物质的清除率将是(0)

6、不去蛋白的碱性苦味酸(Jaffe)两点动力学法测定血肌酐时,应准

确地读取反应后哪两个时间点的吸光度(20S和80S)

7、用碱性苦味酸(Jaffe)测定血肌酐应准确地读取反应后哪两个时间

点的吸光度(20(秒)和80(秒))

8、碱性苦味酸(Jaffe)测定肌酐呈负反应的有(维生素C)

碱性苦味酸(Jaffe)测定肌酐呈正反应的有(头孢菌素)

9、不能与碱性苦味酸(Jaffe)试剂反应的有(氨基酸)

能与碱性苦味酸(Jaffe)试剂反应的有(丙酮、丙酮酸、叶酸、胆红素、乙酰乙酸和丙酮、维生素C和葡萄糖)

10、采用碱性苦味酸法(Jaffe)测定肌酐时,哪些物质会引起正干扰

2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o9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