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三情境默写题

更新时间:2023-10-31 23:3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情境默写题练习之《论语》和初中部分

1.《论语?学而》里,表示对别人误会了不会生气的人方可以称之为君子的两句是“ , ?”

2.《论语?学而》里,曾子要求自己要每天“三省吾身”,其中前“二省”是:“ ? ?”

3.《论语?为政》里指出学习需要复习旧知识,做到这样的人甚至可以教授他人的两句是:“ , ”。 4.《论语?为政》里强调“学”与“思”的重要关系的句子是:“ , ”。 5.《论语?公冶长》以“ , ”两句来指出学习需要虚心求教,即便是对方身份地位比自己低。 6.《论语?里仁》就人们在与“贤”、“不贤”之人作对比时如何看到自己的不足指出:“ , ”。

7.《论语?述而》中“ , ”两句,明确了人群中必定有可以做自己老师的人。

8.《论语?述而》明确人群中必有可以求师的人并指出了择师的标准:“ , ”。

9.曾子在《论语?泰伯》中指出“ , ”,是说君子因为肩负重任而必须有胸怀宽广、性格坚忍的品质。

10.《论语?子罕》中“ , ”两句,用寒冷季节众木凋零来突出松柏的坚韧顽强,用以比喻君子不变初心。

11.《论语?卫灵公》里认为“恕”可以终身按照执行,并提出“恕”的做人准则是:“ , ”。

12.《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中用反问句强调对丰厚俸禄的蔑视的句子是:“ , !”

13.《孟子?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认为天降大任于人,必经过各种考验,其结果是:“ , ”。

14.《孟子?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符合“ , ”条件的国家一定会灭亡。

15.《左传?曹刿论战》中,曹刿“下视”和“登轼”所看到的内容是

“ , ”,所以决定乘胜追击。

16.《左传?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统治者目光短浅的两句是“ , ”。

17.《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威王广泛纳谏的命令刚下达就出现的情景是“ , ”。

18.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表达他在南阳农耕生活时的原本志向是“ , ”。

19.诸葛亮接受邀请,出山辅佐刘备时,正逢天下倾覆。他在《前出师表》中以“ , ”两句,高度概括了他接受辅佐使命二十一年来他所面临的蜀汉危局。

20.诸葛亮《前出师表》开篇显示,刘备死后,蜀国内外百官正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 , ”,是因为他们想报答刘备当年的特殊恩遇。 21.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叙述了渔人进入桃花源前所看到的景象,除了看到两岸尽是桃树外,还看到了“ , ”。

22.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记录渔人初进桃花源时所看到的老人和孩子的情形的句子是“ , ”。

23.陶渊明《桃花源记》中,“ , ”两句,足以印证这些人与世隔绝到了不知桃花源外发生朝代更替的地步。

24.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渔人初逢桃花源里一位居民时,能体现这户居民好客的两句是“ , ”。

25.郦道元的《三峡》最后是以渔人歌词“ , ”来收束全文的。 26.郦道元的《三峡》中用夸张手法来形容从白帝到江陵江段的水流速度的两句是“ , ”。 27.刘禹锡《陋室铭》中唯一描写周围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 ”。 28.刘禹锡《陋室铭》中对“陋室”里的人物身份进行概括的句子是“ , ”。 29.刘禹锡《陋室铭》中的“陋室”确实是修身养性的好地方,“ , ”这一句说明此处不受外界干扰。

第 1 页 共 1 页

30.刘禹锡在《陋室铭》中不仅介绍了自己的“陋室”,还类比提到了历史上其他“陋室”,分别是“ , ”。

31.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用比喻手法描写了很多鱼在水中游的情状的句子是“ , ”。

32.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对连续数月阴雨天的江面风浪进行想象描写的句子是“ , ”。

33.在《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用“ , ”两句,表达了自己无论是在朝为官还是在野为民都将心忧天下,并总结为“进亦忧、退亦忧”。

34.《岳阳楼记》中,作者范仲淹用问句来表达知音难觅的落寞情感的句子是“ , ?”

35.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描写了四季的山中变化,其中描写春夏两个季节的句子是“ , ”。

36.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以“ , ,太守也”句,来说自己这个太守高于众人一筹,不仅能饮酒作乐,而且能写文章。

37.“ , ”两句,直接写出了周敦颐的《爱莲说》中作者爱莲的原因是莲能洁身自好。

38.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 , ”两句回忆,写出了当年求学,看到别的同学身上穿戴富贵时,自己的衣着和态度。

39.曹操《观沧海》中不是直接写大海而是描写草木的诗句是“ , ”。

40.陶渊明《饮酒?其五》中“ , ”两句以自问自答的方式,强调只要心中有归隐之志,就不必在乎是否居住于“人境”。

41.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中“ , ”两句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哪怕相隔千山万水,也无法阻隔心灵相通的人。

42.王湾《次北固山下》一诗的颔联是“ , ”,写景恢宏阔大。 43.王湾《次北固山下》一诗中,以两句“ , ”,写出了旧事物尚未过去,而新事物的产生就已蓄势待发的哲理。

44.王维《使至塞上》中描写作者在边塞所看到的壮丽宏阔的景象的诗句是“ , ”。 45.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三、四两句“ , ”,

寄情于景,表达对诗友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46.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用姜尚和伊尹的典故意在表明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的诗句是“ , ”。

47.李白《行路难?其一》中借道路险阻来说明自己前途报国无门的诗句是“ , ”。

48.李白在诗歌《行路难?其一》的最后,借宗悫的典故表达自己壮志不减、信心犹存的句子是“ , ”。

49.杜甫《望岳》中极言泰山之高,聚集了天地灵气,以至山峰两面一阴一阳,如同不同时令的两句是“ , ”。

50.杜甫《望岳》中,能表达作者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魄的句子是“ , ”。 51.杜甫《春望》中以“花”、“鸟”来表达忧怀句的子是“ , ”。 52.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叙述大雨来前天昏地暗的景象的句子是“ , ”。

53.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强烈表达作者胸怀天下、愿天下人都得以安居的志向的句子是“ , !”

54.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最后,表达了自己对天下安居的迫切期望,并甘愿为此作出个人牺牲,这两句是“ , !”

55.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 , ”写出了北风肃杀、冬季来早的塞外气候。

56.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比喻手法写出边塞夜雪之大的句子是“ , ”。

57.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送别诗,“ , ”这句,写出了作者在朋友武判官走后,仍久久伫立远望朋友所去的方向的情状。

58.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中最能体现早春的雨水润物无声的句子是“ , ”。

59.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中使用了对比手法、突出早春胜于晚春的两句是“ , ”。

60.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作者回忆自己历经贬谪劫难的句子是“ , ”。

第 2 页 共 2 页

61.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 , ”两句,作者用“舟”、“树”自比,表达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情怀。

62.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 , ”两句用向秀、王质的典故来表达贬谪归乡时恍如隔世、人生沧桑的感慨。 63.白居易《观刈麦》中写出“贫妇”拾穗的原因的两句是“ , ”。 64.白居易《观刈麦》中“ , ”两句表示作者每想到自己富足而贫妇食不果腹,便整天觉得羞愧。

65.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 , ”两句写出了莺歌燕舞的春景。

66.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作者用一“乱”一“浅”,生动细致地写出了早春之景、并赋予自然景物以主观情感的句子是“ , ”。 67.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 ”两句写出了作者最喜爱的景致。 68.借写景来写事是诗歌的常用手法,如李贺《雁门太守行》中即以“ , ”两句来写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我军威武雄壮的战斗意志。

69.李贺《雁门太守行》中能表现将士们忠君报国、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的两句是“ , ”。 70.杜牧《赤壁》中对赤壁之战的胜败进行了大胆假设,诗中说:“ , 。” 71.杜牧《泊秦淮》中写到秦淮河上的夜色美景的两句是“ , ”。 72.李商隐《夜雨寄北》“ , ”两句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日的孤寂,可谓神来之笔。 73.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 , ”两句比喻,写的是作者的至死不渝的相思之情。 74.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 , ”两句,写出了边关将士因战事未休而不能归家,因此思乡情切,只能借酒远怀家乡的状况。 75.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 , ”两句,以一“去”一“来”,表达了物是人非的落寞与哀伤。 76.王安石《登飞来峰》“ , ”两句,与杜甫《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77.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开篇即以“ ”一句写出了作者老当益壮的豪情,而下阕中“ ”一句,更是将这种豪情借着酒兴,发挥到淋漓尽致。 78.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 , ”两句以月喻人,告诉了我们世事难以完美的哲理。 79.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结尾“ , ”两句,寄予作者对弟弟的美好愿望。

80.陆游《游山西村》一诗“ , ”两句,写出了农家生活富足小康、热情好客的情状。

81.陆游《游山西村》中“ , ”两句,写出了作者在找寻朋友的家乡村落时,一路所见的如同“世外桃源”的美景和豁然开朗的心情。

82.陆游《游山西村》中“ , ”两句写出了朋友家乡浓郁的人文气息。

83.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 , ”两句写出了边关将士在“点兵”前的助兴壮威的场景。 84.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用“ , ”两句写出了宋军在战场上英勇善战、吓破敌胆的场景。 85.《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用“ , ”两句写出了作者的志向在于忠君报国以得功名,辛弃疾不愧为“词中老杜”。

86.文天祥《过零丁洋》中“ , ”两句,写出作者面对风雨飘摇的南宋江山,想到自身也是如此。

87.文天祥《过零丁洋》中“ , ”两句表达了作者宁愿青史留名、一心为国捐躯的毅然决然之志。

88.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善于用简单意象的堆积来构建饱满、丰富的意境,小令前三句“ , ,古道西风瘦马”便是。

89.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中“ , ”两句写出了作者对繁华不再、历史沧桑的伤感。 90.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五》中表达了辞官归乡时的心情,“ , ”两句以落花自喻,来表达自己虽年老体迈,但仍将心系国家和天下苍生。

第 3 页 共 3 页

高中语文情境默写题练习之必修一

9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 , , 。”三句点明了诗人吟咏的时间、地点。 92、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 , ”两句以自然界动物的描写,来反映秋天的生机与活力。

93、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的上阕中,面对祖国江山,诗人发出感慨,表现雄心壮志的三句是“ , , ”

94、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的下阕中,旧地重游,引领对往昔生活回忆的两句是“ , ”

95、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的下阕中,以设问结尾,巧妙回答上阕“谁主沉浮”的三句是“ , , ?”

96、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写出“同学少年”精神风貌的三句是“ , , ”

97、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中用“万水千山”来写长征的一路艰险,其中写“水”的两句是“ , ”;列举的前两座“山”的诗句是“ , ”

98、《烛之武退秦师》中“ , ”两句,交代了秦晋围郑的理由。

99、《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被郑国国君求着出山时,所说的“ , ; , ”两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心酸和不满。

100、《烛之武退秦师》中最能体现郑国国君礼贤下士的句子是:“ , , ”

101、《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阐明“飞地难治”的道理的两句是:“ , ”

102、《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列举晋国国君历史上背信弃义事件的两句是:“ , 。”

103、《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以“ , ”

第 4 页 共 4 页

两句,道破晋国在扩张领土上的贪婪。

104、《烛之武退秦师》中“ , ”两句,道出了“存郑”对秦的具体而直接的好处。

105、《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劝说樊於期“献首”,并以“ , ”两句话来说明“献首”后的好处。 106、《荆轲刺秦王》中,“ , ”两句交代了秦王想杀掉樊於期的迫切愿望。

107、“ , ”,是《荆轲刺秦王》中荆轲易水诀别时的歌词。

108、《荆轲刺秦王》中“ , ”两句,写出了易水诀别时送行之人在听到荆轲歌声后的精神风貌。

109、《鸿门宴》中,项羽听到曹无伤的告密信息后立刻下达的命令是“ , ”两句。

110、《鸿门宴》中,范增离开宴会劝说项庄刺杀刘邦,并警告说:“ , !”

111、《鸿门宴》中,樊哙闯帐后向项羽表达自己不怕死的两句是“ , !”

112、《鸿门宴》中,樊哙指桑骂槐,用“ , ”两句骂秦王残暴,实则警告项羽勿蹈秦王覆辙。

113、《鸿门宴》中,樊哙用“ , ”的道理劝说刘邦不要再次入帐,并用刀俎和鱼肉来形象地比喻敌我双方。

114、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用“ , ”两句定义了“真的猛士”所具备的品质。

115、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用“ , ”两句控诉了我们民族“默无声息”的原因。

高中语文情境默写题练习之必修二

116.《诗经?卫风?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每天起早贪黑,辛勤劳作的两句是:“ , ”。

117.《诗经?卫风?氓》中说明氓“贸丝”的真实目的的两句是“ , ”。

118.《诗经?卫风?氓》中采桑女回忆自己年少时代欢乐场景的两句是“ , ”。

119.《诗经?卫风?氓》中将采桑女与氓的操守进行直接对比的两句是“ , ”。

120.《诗经?卫风?氓》中采桑女最后毅然发出果断誓言的两句是“ , !”

121.《诗经?卫风?氓》中以比兴手法隐喻采桑女人老珠黄的两句是“ , ”。

122.《诗经?卫风?氓》中以斑鸠比兴,奉劝采桑女不要沉溺于爱情的两句是“ , !”

123.《诗经?小雅?采薇》中,作者借棠棣之花来比兴战友之间的兄弟般情谊的两句是“ , ”。

124.《诗经?小雅?采薇》中,能体现将士们各司其职、协同作战的两句是“ , ”。

125.《诗经?小雅?采薇》中能够体现战士们坚守岗位、无人去打听家乡消息的两句是“ , ”。

126.《诗经?小雅?采薇》中能够体现战争形势扭转、捷报频传的两句是“ , ”

127.《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被遣归离开焦家的早上,作者用“ , ”两句总结了刘兰芝的美丽动人。

128.《孔雀东南飞》中,在焦仲卿送别的路上,刘兰芝用两个坚韧的事物比喻他与焦仲卿的爱情,这两个喻体的特征是“ , ”。

129.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 , ”。(2014全国1卷)

130.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 , ”。(2015全国1卷) 131.屈原在《离骚》中怨愤君主荒唐、不能明白自己心迹的两句是“ , ”。

132.在《离骚》中,楚国奸臣嫉妒屈原并诬陷他行为放荡的两句是

“ , ”。

133.在《离骚》中,屈原控诉楚国朝政混乱、奸臣苟合逢迎,在失意彷徨和穷困之余,他发出了宁死不屈的誓言:“ , !” 134.屈原决定要和先贤们一样秉持清白和正道,《离骚》中对应的两句是:“ , ”。

135.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后悔而迷途知返的两句是“ , ”。

136.屈原为君分忧反遭指责,决定退隐来整理“初服”。在《离骚》中描述用荷叶、荷花来做衣裳的两句是:“ , ”。

137.不了解我的心意就算了,只要我的本心确实善良。屈原在《离骚》中向楚君表达这一心意的两句是“ , ”。 138.屈原在《离骚》中指出“ , ”,表示尽管人生各有所乐,但屈原坚持自我修养的信念不会变。

139.屈原的信念是非常坚定的,就算遭受肢解也不会改变,《离骚》中用反问来表达之一信念的两句是“ , ?”

140.苏轼《前赤壁赋》中,体现苏子与客游于赤壁时诵唱古诗内容的两句是:“ , ”。

141.苏轼《前赤壁赋》中能体现苏子与客任由所乘小船自由畅行于江面的两句是“ , ”。

142.苏轼《前赤壁赋》中苏子饮酒而歌,歌词中用“香草美人”笔法表达希望君王能重用自己的两句是“ , ”。

143.苏轼《前赤壁赋》中,苏子咏歌,而客以洞箫伴奏,文中用蛟龙和寡妇来写伴奏音乐的效果的两句是“ , ”。

144.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借“客”之口认为曹操是一代英雄,文中能体现曹操赋诗状态的两句是“ , ”。

145.苏轼在《前赤壁赋》中表达人生有限而长江无穷的哲理的两句是“ , ”。

146.苏轼在《前赤壁赋》中认为我们不能从“变”的角度看待人生,文中从“不变”看人生的两句是“ , ”。

147.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借“客”之口认为生命短暂渺小的两句比喻句是“ , ”。

148.苏轼在《前赤壁赋》中以“ , ”两句,告诉了我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便一毫也不可以强求的哲理。

第 5 页 共 5 页

149.苏轼在《前赤壁赋》的最后,描写了主客二人都坦然忘我、天人合一的情状的两句是“ , ”。 150.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第 6 页 共 6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1f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