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才类型看高校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 doc

更新时间:2024-03-30 06:5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人才类型看高校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

作者:魏银霞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0年第04期

[摘要]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后,不同类型高校出现了培养目标趋同和定位不清的问题,导致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千校一面,人才培养的比例和结构严重失调。如何引导不同类型高校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将有助于高校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提升核心竞争力。文章从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高校对学术性和职业性职能的不同侧重、现代产业结构中专业技术人才分类这三种视角下的不同人才类型,分析了我国不同类型高校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 [关键词]高校 人才类型 培养目标 定位

[作者简介]魏银霞(1978- ),女,湖北武穴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务处,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广西桂林541004)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大众化背景下教学型高校适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FIB060368)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06-0016-02

高等学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专门机构,人才培养是其最基本的职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体现着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具体要求,培养目标涉及培养什么类型的人以及具体培养规格的规定。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众化的要求是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和多元化。然而,许多高校长期处于精英教育的思维定式,在办学定位上出现盲目攀比的现象,培养目标出现趋同,培养的人才在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素质要求上趋向同一,倾向于理论型、研究型人才培养。这样就导致我国大学的人才培养千校一面,同一种类型和层次的人才培养过剩,社会所需的其他类型和层次的人才严重不足,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问题。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折射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类型的单一性和不适应性。如何引导不同类型高校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将有助于高校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提升核心竞争力,成为一个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从三个视角来分析不同类型高校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 一、通才、专才与高校培养目标定位 (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下的通才与专才

从历史发展脉络分析,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对其关系的认识直接影响着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现代意义的通识教育,是指不论哪一个专业的学生都需要学习的那种教育,是为培养独立人格和个人生活能力做准备,是他作为一个公民和文化的继承者能与其他社会公民共同相处的那种教育。它的目标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有价值的人,具有健全的人格和比较合理的知识结构,这种人才即通才。工业革命以后,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分工也越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越细,对具有某一门学科专业知识的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高等教育只有分门别类地进行专门人才培养,才能不断地与迅速发展着的社会经济相适应,专业教育应运而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与传统大学各有侧重又相互配合的新型工科大学、医科大学以及一大批新的学科专业等。而将这种“专业特征”体现得淋漓尽致的是20世纪上半叶的前苏联和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在一般的意义上,专才是指以具有某一门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够从事某种职业或进行某个领域研究的人才。在现代社会需求十分复杂、社会分工相对发达的情况下,社会中的大多数人就必须进入相对的人才队伍,把自己变成某方面某行业的人才,否则就会被社会淘汰。这种情况,正像克拉克·克尔在《大学的功用》一书中所说的,那里没有通才,只有专家。 (二)高校培养目标要实现通才与专才的融合

其实,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两种教育理念和实践模式。可以说,它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过分地强调一面而忽视另一面。知识经济时代,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大量涌现,学科不断趋于综合化,这就使得过去盛行的“只专一门”的专才教育模式不得不进行改革,并通过通才教育模式来培养现代既专精于某一学科、又具备广博知识背景的人才。现代社会要求人们在具有基本的文化、道德、情感的前提下,同时具有一定的专业特长,否则将无法独立地立足于社会,更谈不上个人的全面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通专结合才最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我国高校应试图建立一种集二者之长,促使二者相互融合的模式,不能只是将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定位在专门人才的培养上。除了把学生培养成为“专才”,成为某方面、某领域、某行业的“行家里手”,也要培养出适应科学综合化要求的,并能有效解决社会问题的“通才”,关注学生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的发展,作为一个公民的基本素养。在培养模式上,在原专业教育基础、专业技能的培养上,增加通识教育的内容,注重“拓宽基础”与“文理渗透”,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一体化,从而培养出既“专”又“通”的人才。

二、学术型人才、职业型人才与高校培养目标定位 (一)学术性与职业性是高等教育两种价值的反映

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来看,学术性和职业性的出现和演化是伴随着高等教育职能的发展而发展的。19世纪初,柏林大学的创立,强化了大学发展科学的职能,研究高深学问成为德国的一种追求,学术性在大学中占主导地位,并引来各国的效仿。随着19世纪下半叶美国“赠地学院”的创立和州立大学的崛起,一种专门为工农业生产第一线培育实用人才的新型高等学校很快流行起来,职业性在高等教育中逐渐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①20世纪中期开始,高等教育进入以培养各种实用型、职业型人才为主的发展阶段,职业性更在某些大学占了主导地位。薛天祥先生提出高等教育是学术性与职业性有机结合的教育。②“学术性”指高等院校对高等教育中理性、学术与知识等目标追求的一种倾向,其价值取向着重于增进人类科学文化知识,进行高深学术研究,培养学生从事有关学术性工作的能力,专业范围主要是人文科学、数学、自然科学及其他科类中的基本理论问题。而“职业性”则指高等院校对高等教育职业功能偏好的一种倾向,其价值取向着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5q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