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明月千古情-最新文档

更新时间:2024-01-04 02:3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轮明月千古情

在自然万物之中,天上的明月是一个最为恒久、古老的物象。自然万物生生灭灭,人生代代更替不已,而天上明月则永远是一样的,凌空飞度,朗朗照人。从我国的古典诗歌中来看,明月是一个极为原始的文学意象,诗人们往往将自己的情怀融入到明月之中,使天上的明月与诗人的内心相互辉映,达到物我交融的妙境,创作出了许许多多传唱千古的明月诗篇。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明月的意蕴极为丰富,但归根结底:以月寄情而已。诗人们有多少种不同的思想情感,诗篇中就有多少种带着不同的主观色彩的明月意象。这就形成了古代诗歌中明月极为丰富的意蕴,同时也形成了古代明月诗以月寄情的显著特征。 以月寄情体现的是诗人的奇妙联想,而明月本身的特征正是勾起诗人联想的诱因,如月亮的皎美明丽、月色的清幽雅致、月光的居高照远、明月的清冷孤寂、月亮存在的永久恒远、月亮形体圆缺的变化等等。正是月亮本身的这些特征和它在阴晴圆缺的不断变化中所呈现在人们眼前的种种视觉情态,触发了不同心态的诗人的情怀,触景生情,便会生出种种联想与情愫,他们诗中的明月便有了种种不同的意蕴。月亮本身的特征和它呈现在人们眼前不同的视觉情态正是触发诗人种种联想和情怀的诱因与媒介。大体看来,古代诗歌里以月寄情有以下显著特征:

一 由明月的皎美明丽联想到人之美质,寄托对心中所爱慕

的人的向往之情

如《诗经?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 兮,舒忧受兮。劳心 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大绍兮。劳心惨兮!”

这是我国最古老的月下怀人的情诗,由明月来寄托对所爱慕的美人的思念之情。诗中的“皎”、“皓”、“照”都是形容明月的皎美,“僚”、“ ”、“燎”均是形容女子的皎美。诗人由天上明月的皎美,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自己所爱慕的女子的美貌,激发起了对心上人强烈的思慕之情。诗人由明月的皎美联想到女子的美貌,由明月高悬于天联想到美人之可望而不可及。 再如曹操的《短歌行》中的诗句:“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里由天上皎皎的明月联想到人间的贤才之美质。诗人把明月联想成他所思念和向往的贤才。他痛感自己所思念和仰慕的贤才,难以为自己所招纳任用,正像天上的明月,可望而不可及,可爱而不可掇,因而他对贤才的思慕之情如永不止息的流水,“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里的明月意象寄托了曹操渴望招贤纳士急切之情和贤才难得的忧苦之情。 二 由月色的清幽雅致,寄托清净幽雅的闲适之情 在一些淡泊名利的诗人眼中,明月是清幽雅致的,正像是他们清幽雅致的心怀,他们诗中的明月意象自然就成了寄托清幽情怀或表现闲适心态的寄情物。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备受人们推崇的千古名句,真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一幅清幽明丽充满美感的松月山泉夜景图。这一轮清灵照人的明月寄托的不正是诗人的那种空灵明澈的情怀吗? 又如其《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在这里一片空灵宁静,没有任何外界的纷扰,在这大自然的宁静中,只有清灵的月光来与诗人相伴,给人以清幽绝俗的感受,诗人尽情地享受着这片宁静,把自己融入到大自然之中,成为大自然的一个部分。这里的月景与诗人的内情融为一体。诗人在将月亮内化为自我情感的同时,亦将自我外化为一种自然的存在物,以体验那种超然物外的情趣。

王维借天上的一轮明月来渲染一种清静幽雅的气氛,寄托着诗人自己在隐逸生活中的那种空灵澄澈的心怀和悠然自得的闲情。

三 由明月的清冷孤寂,寄托内心深处的孤独寂寞之情 在失意寂寥的文人眼里,明月自然是孤寂凄冷的,他们诗中的明月往往寄托着自己由于不被赏识或孤身处远所引起的内心深处的孤寂之情。如李白的《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

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诗人伴月将影,借酒浇愁,其内心是何等的悲苦与寂寞!“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可见诗人心中的这种悲苦与寂寞是没有尽头的!这天上的明月是勾起诗人感伤痛苦的媒介,这明月的意象渲染了一种凄惨清寂的气氛,寄托的是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悲苦。

再如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这里“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明月联想又寄托着诗人内心深处多少孤独与寂寞!

四 以月光的居高照远,寄托思乡怀人之情

由于明月的居高照远,天下所有的人眼中看到的是同一轮明月。因此,古人们认为月光是可以超越空间的,离人们仰望明月,思绪常常飞越空间,勾起对同在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乡或远在异乡亲友们的强烈的思念。如《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夜深人静,明月皎洁,流光透过罗帐洒在床上。她一人独守空帏,寂寞凄凉。因此这明月的流光便成了诱发物,勾起了她积郁在内心的不尽的忧思与愁苦。

再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明月更加使人难堪: “可怜楼上月裴回, 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思妇看到了月亮便勾起了心中的思念,因而痛苦难耐,便迁怒于月,想把月亮拒之眼外,以减轻相思的折磨。可是月影却“卷不去”,“拂还来”,极言相思之苦,无法排遣。

由于月光的居高照远,勾起更多的是人们的思乡之情。如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里天上的一轮明月正是勾起诗人思乡之情的媒介。 写勾起乡思的月光还有一种特殊的类型,便是边塞诗里那清寒凄冷的月光。戍边的将士在辽阔荒远的边关,他们更加想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那寂寞苦寒的边关明月更是充满了悲凉凄苦的情愫。如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所见的月下景色。回乐烽前的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像雪地一样洁白而泛着寒意。高城之外,天地之间满是清冷的月色,犹如一片严霜。这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样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情感媒介。那种置身边地之感、怀念故乡之情,便浓重地笼上了征人们的心头。这如霜的月色寄托的正是征人们那满腔悲凉凄苦的思乡怀人之情。

还是由于月光居高照远的特点,天上这一轮明月也往往成了人们向远方亲友寄托情思的载体。如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的诗句曰:“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这两句是在借明月居高照远的特征来寄托民间离别相思之情。“此时相望”是说离别的双方同时望着天上的明月,似乎在明月的反照中都同时看到了对方的身影,但却“不相闻”,不能用语言交流。因此,便幻想要追逐着那无处不能到达的月光,将自己的满怀情思释放在对方的身上。

再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看着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诗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爱人,此时此刻她大概也和我一样仰望着这同一轮明月,以至于苦苦相思彻夜难眠吧!此时的月亮已成为沟通离人情感的中介,大家的视线都在月亮上相交,月亮在人们的心理上似乎是一条无形的丝线,把远在天涯的离人们牵在了一起。这与谢庄《月赋》中的“美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表达的是同一种情怀。

五 由月亮存在的永久恒远联想到宇宙之无穷,寄托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和人生苦短的哀痛

月亮亘古如斯俯视人间,阅尽了天下的兴亡盛衰和人间的世事变迁。因此,在古代的诗歌中,月亮这一意象成了亘古不变的象征和世事变迁的永恒见证。如王昌龄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秦时明月汉时关”,勾勒出一幅极为壮阔的月夜之景,纵横历史,时空交错,这里的“明月”与“山关”是亘古不变的,成为了世事变迁的永恒见证,但明月依旧,山关长存,物是而人非,受人敬仰的“龙城飞将”李广将军却永远作古,随着历史的长河一去永不复还。只有着这天上的一轮明月大概还记得他当年的那些英雄往事吧!

再如李白《苏台览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春秋时的吴王宫阙早已成为了一片“旧苑荒台”,但杨柳依旧青青,菱歌依旧清唱。当年的繁华景象早已烟消雾散,成为了遥远的旧梦,只有江上的一轮明月成了吴王夫差和美女西施旧事的见证。

再者,天上明月的存在是超越时空、千古永存的,而相形之下,人生命存在的显得何等的短促与可怜!因此,这千古如斯的月亮也常常引发诗人们的对宇宙生命和人的个体生命存在的思考,勾起人们对宇宙无穷人生苦短的感慨与悲哀。如李白《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酒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

这几句诗句将时间对生命无情的剥夺和人生在岁月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沉痛无比,读来让人悲从中来,不能自已。 再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千古名句: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诗人由明月而引发了对宇宙无穷生命的思考和对人类个体生命稍纵即逝的慨叹。江月年年相似,亘古如斯,而每个人生命的存在相比之下却是如此短促。诗人由个体的命运联想到了人类整体的命运,人类何时来,又何时去?由人类的命运进而联想到宇宙命运,宇宙何时来,又何时去?这一命题太高远也太沉重,似乎成了人类永久排解不开的苦恼。

但面对同一命题,苏轼寄托在明月中的情怀却显得何等地超然与洒脱,他在《水调歌头》中曰: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前面短短三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月有圆缺,人有离合,这是自然现象,古来如此,没什么值得感伤的。“但愿人长久”,是要豁达地面对时间的局限,即人生命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豁达地面对空间的阻隔,即天各一方的离别。尽管我们彼此分离天各一方,天上这一轮明月不是已经把我们联系在一起了吗?让我们都抛却一切烦恼,健健康康地活着,

在千里之外共享这一轮明月吧!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诗人在对待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超然与洒脱的态度,他完全超越了一己之喜乐哀愁,甚至于超越了一己生命之牵挂。苏轼的这轮明月寄托了他高远的人生境界和豁达乐观的胸襟情怀。

总之,在我国古代诗歌中,诗人们有多少种不同的思想情感,诗篇中就有多少种带着不同的主观色彩的明月意象。这种以寄情为特征的明月意象的创造,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趣和文化内涵,形成了我们民族独特的而又充满美感的明月文化。一轮明月千古情,大自然的明月千古高照,常看常新。我国古代诗歌里的明月意象也将像天上的明月一样,永远照耀着我们一代代华夏子孙的精神世界,陶冶着我们的思想和灵魂!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3w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