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与思考

更新时间:2024-06-04 16:2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本科毕业论文

一股区域经济不可忽视的“草根”力量

——宁波市江北区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与思考

作 者 学籍批次 学习中心 层 次 专 业 指导教师

陈唯超 200409 浙江宁波奥鹏

专升本 行政管理 张小峰

- 1 -

内 容 摘 要

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实践证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地区民营经济是否发达。

本文在对宁波市江北区2005年民营经济进行普查的基础上,对江北区域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特点作了总结和梳理,分析出制约江北民营经济发展的问题和因素,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江北民营经济的发展对策和建议。

事实证明,民营经济的发展为当地促进经济增长,扩大社会就业,增加财政收入,加速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民营经济 江北 现状与思考

- 1 -

目 录

一、引言…………………………………………………………………………………………1 二、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特点………………………………………………………………1 (一)民营经济的界定范围………………………………………………………………………1 (二)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1 三、我区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3 (一)民营经济的产业结构层次不高……………………………………………………………3 (二)民企自身存在的问题………………………………………………………………………3 (三)民营企业融资难度大………………………………………………………………………4 四、加快江北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4 (一)民营经济发展的新机遇与挑战……………………………………………………………4 (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建议…………………………………………………………………4 参考文献……………………??????????????????????????6

- 1 -

一股区域经济不可忽视的“草根”力量

——宁波市江北区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与思考

[引言]民营经济常被称为“草根经济”,无人管、无人理,却能到处生根发芽是其积极一面。但在今天,这种草根经济已有燎原之势。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实践证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地区民营经济是否发达。民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社会就业,增加财政收入,加速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九十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江北区民营经济迅速发展壮大。根据经济普查资料测算,2005年江北区域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47.37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63.23%,成为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江北区民营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成绩,仍存在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等问题。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优化环境,消除障碍,提高素质,加速民营经济发展步伐,对江北经济走在前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一)民营经济的界定范围

广义的民营经济是对除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以外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统称,包括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集体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狭义的民营经济则不包含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一般情况下,如果不作特别的说明,都是指狭义的民营经济。本文根据一般采用的狭义民营经济的标准,将民营经济统计范围定为:股份合作制、其他联营经济、其他有限责任公司、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

(二)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江北区民营经济已遍及各地,涉足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实力。

1.总量结构情况

(1)民营经济是全区国民经济的主体。根据经济普查数据测算,2005年全区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47.37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63.23%,已成为全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第二产业民营增加值22.87亿元,第三产业民营增加值20.35亿元,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区GDP的比重已达到63.23%。其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民营经济所占份额分别达到74.1%和58.2%。

(2)个体私营经济是民营经济的主角。民营经济是伴随着个私经济的成长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个私经济灵活机动的特点使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发展迅速,时至今日,我区民营经济的发展虽然存在多种经营形式,但个体私营经济仍然是主角,在全区经济中已占有较大比重。2005年,全区私营企业2727家、个体工商户13264家,占全区单位数的91.64%。

2.发展特点

(1)规模实力进一步增强,知名企业不断涌现。目前,江北民营经济的发展已由早期的分散粗放型向规模集约化发展,规模实力不断增强。截至2005年底,全区共有民营经济16516家,从业人员11.94万人,拥有资产275.65亿元。其中,股份制、私营企业3252家,资产271.92亿元,从业人员9.54万人;个体工商户13264户,从业人员2.4万人,资产37284万元。随着民营企业整体规模的“长大”,一批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脱颖而出,我区产品产销量在全国同行同类中排前10位的有:金田铜业股份有限公司的铜材(第一)、昌祺氟塑料制品有限公司的聚四氟乙烯密封带(第一)、永久磁业有限公司的钕铁硼磁性材料、凯利斯运动器材有限公司的电动跑步机、宁波三爱互感器有限公司的互感器、宁波摆线减速机厂的

- 2 -

摆线减速机、中化医疗用品有限公司的医用、检查手套。另外,嘉隆工业有限公司的脚踏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35%左右,在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22%左右。2005年,全区民营企业共拥有1个省级名牌产品,8个市级名牌产品,民营知名品牌的比重不断提高。

(2)经营领域不断拓展,行业结构日渐多样化。江北区民营经济的发展已从传统日用消费品生产、零售和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拓展到现代制造业和新兴现代服务业,涉及到一、二、三产业各个领域,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升。到2005年底,全区从事制造业的民营企业1633家,而在第三产业中,房地产、交通运输和贸易餐饮业成为民营经济“跻身”的主要行业。原来以零售餐饮业为主,现又向新兴服务业进军,并开始进入信息咨询、科技开发和研究、文化教育等领域。2005年房地产业增加值中民营经济的比重最高,达到94.8%;批发零售餐饮业的比重88.4%;交通运输业的比重也达到了64.6%。

(3)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从产业特征看,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技术密集型企业逐步兴起,资本密集型企业发展缓慢。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民营企业的产品结构正从低档次、松散型逐步向系列化、集群化方向转变,并注重品牌塑造和科技创新。不少企业已设立研发中心和技术中心,组建研究所,技术密集型企业逐步兴起。全区现有市级工程技术中心1家,区级工程技术中心7家,区级研究所3家,各类民办研究所20余家。2005年,全区民营工业企业有科技活动的40家,占全部科技活动的80%;科技活动人员485人,企业办科技机构31家,科技项目54项,其中新产品项目49项,新产品产值达8.98亿元,专利申请数52件,其中发明专利10件。

(4)空间布局逐渐集聚,块状经济特色日趋显现。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加快,企业进入城镇的多种限制逐步放松,原先萌生于乡村的民营企业被逐渐吸入城镇体系之中,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块状经济特色。如慈城镇的有色金属压延、甬江街道的汽车销售市场、中马外滩的娱乐、餐饮。块状经济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5)发展成为大企业的民营企业增多。民营企业依托灵活的机制,积极运用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等科学手段,不断拓展业务和市场,不断追求科技创新,在一些领域的竞争中抢占先机,一步一步茁壮成长,逐渐成为大企业、大集团的民营企业逐年增多。从2005经济普查资料看,民营企业在规模以上工业已发展到309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10家,5000万元以上企业29家;民营房地产开发企业23家,全年营业收入20亿元以上4家,5亿元以上8家;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52家,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10家。

3.民营经济对江北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民营经济对促进就业、提高财政收入、消除短缺经济、增加社会投资、增加出口、维持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江北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民营经济功不可没。2005年,全区生产总值74.92亿元,其中民营经济增加值达47.37亿元,占全区的63.23%。民营经济已成为支撑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2)对社会就业的贡献。据经济普查统计资料,2005年底,江北区法人单位年末从业人员14.28万人,其中民营单位9.54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66.8%。再加上全区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达到2.56万人,民营经济总的从业人员已达到12.11万人。民营经济在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城镇就业和再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对税收的贡献。民营经济在自身获得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税收收入。以规模以上工业为例,2005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应交税金6.62亿元,其中民营经济5.36亿元,占80.97%。民营企业中还涌现出一批纳税大户,如金田铜业、永久磁业等,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4)对社会投资的贡献。民营经济的发展,吸纳了大量社会资金和外资,补充了经济建设资金,促进了投资结构的优化,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随着市场化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放手发展民营经济效应的不断显现,2005年江北区民间投资达27.75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76.89%。

- 3 -

(5)对繁荣市场的贡献。随着流通市场的逐步放开,流通领域中民营经济的比重逐步上升。2005年批发零售贸易业增加值中,民营经济的比重占88.4%;交通邮电通讯业增加值中,民营经济的比重占64.6%。民营经济的自主性、灵活性和见缝插针的特点,使之在对繁荣市场、人民生活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长处。

此外,民营经济还对我区增加居民收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保持社会发展和稳定以及加快推进城市化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我区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民营经济的产业结构层次不高

1.产业层次不高。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逐渐向第二产业转移,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劳动力逐渐转向第三产业。综观江北区民营经济三次产业的现状,第二产业加工制造业比重比第三产业高14.08个百分点。而且第三产业大多分布在层面较低且比较初级的传统服务行业,这些行业多数是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程度低,但技术能力较低,规模较小,就业成本相对较低。这些产业很难取得规模效益。2005年江北区股份制、私营企业第二产业1707家,占52.49%,第三产业占47.51%;有科技活动的民营企业40家,仅占全区民营企业总数的1.23%。个体工商户第二产业只占7.64%,92.36 %是在第三产业,而且主要分布在三产的零售、餐饮、居民服务这三个传统行业。

2.涉足领域狭窄,传统行业仍是主体。从民营经济涉足的行业分析,传统产业仍然是聚集主体。从经济普查民营企业分布看,从事制造业的占到总数的50.22%,从事批发零售贸易、住宿餐饮业的占企业总数的27.18 %,从事交通运输业的占到总数的6.49%。而从事具有现代服务业特征的仓储业、信息传输业、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和娱乐业等等行业的,总计占到7.13%。传统产业由于进入门槛低、技术含量低等原因,一直是民营经济创业和发展的依托所在,要促进江北民营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就必须在扩大总量的基础上提高质量,更应重视产业空间拓展的问题。

(二)民企自身存在的问题

从民营经济的发展过程以及我区区域历史原因看,民营企业起点低,规模小,整体实力不强,且自身素质不高,短期化经营行为较为普通。由于历史的多方面原因:以前的大市发展规划和重点投资项目基本上不考虑落户江北,军用机场等其他军用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对工业经济发展制约较大,作为市区,土地价格及拆迁成本较大,造成江北区大企业偏少。

1.民营企业规模相对较小。我区民营企业规模小,且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这些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低廉的劳动力和政府成本。由于规模小、资源利用率低,规模效益难以体现。根据2005年经济普查资料,江北区民营企业平均资产836万元,我区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309户,占全区工业企业数的15.53 %,其中产值过亿的民营企业仅有10家。剔除金田集团拆分的公司,在3-20亿出现真空,其他9家企业均在3亿元以下。过分依赖金田公司,缺乏第二梯队企业的后续支撑,使得民营企业发展潜力不足。

2.产品档次偏低,科技含量不高。民营企业劳动密集型行业多,技术密集型行业少。相当多的民企在市场和产品的定位上缺乏科学的指导,忽视投产前的市场调查准备工作,缺乏对市场的详尽调查和准确分析。另外,民企的技术创新能力参差不齐,模仿别人的技术和进行低技术含量产品生产的民企已很难打出自己的市场,难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在新型产业中,有科技活动的民营企业只有40家,科技项目只有54项,专利产品只有52件。民企的科技含量普遍偏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工业经济中仍占主要地位。

3.管理方式落后。民营企业缺乏有效的管理结构。一是缺管理方面的知识,二是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民营企业创业之初,大部分属于个人或合伙创办,相当一部分企业沿袭一人所有、一人决策、一人承担风险的家族式管理模式。这样的管理方式不仅严重打击了企业活力,削弱了企业发展的后劲,而且导致了经营行为不规范,给企业生存带来了风险。在市

- 4 -

场开拓方面,民营企业初期发展主要依靠创始人敏锐的洞察力和富有经验的判断力来开拓,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和企业的不断壮大,单凭个人的经验和能力难以应对多变的市场。

4.高级人才缺乏。江北区民营企业从业人员中大学以上文化程度和具有各级职称、技术等级的技术人才比重偏低,特别是高级人才缺乏。根据经济普查资料,民营企业从业人员按学历分: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94人,本科学历2538人,大学以下92814人;学历本科及以上人员占2.76%,其他占97.24%。按专业技术职称分:具有高级技术职称人员700人,中级技术职称人员2725人,初级技术职称5721人;分别占全部人员的0.73%、2.86%、5.99% 。按技术等级分:高级技师85人,技师298人,高级工796人,中级工3233人,初级工5523人;分别占0.09%、0.31%、0.84%、3.39%、5.79%。职工整体素质不高,而且多数企业未对职工进行专业培训。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和经济全球化,民营企业的生存发展及进行“二次创业”的关键因素将越来越集中在技术和人才问题上。

(三)民营企业融资难度大

资金短缺已成为我区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严重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民营企业一般是通过自我积累发展起来的,做大以后很难依靠自身积累继续发展。就现实情况看,民营企业很难获得政府的专项财政资金;商业银行受体制、管理和观念的影响,对民营企业心存戒备,贷款门槛较高;资本市场的融资更是难上加难。一部分个体私营企业只好高息大量从民间筹资,大大增加了生产成本。

总而言之,民营企业存在的融资困难、高级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不高这些问题非一朝一夕可以得到解决。在融资问题上,我区虽然组建了中小企业担保,但融资门槛相对于大多数创业初期的民营企业仍是高不可及;在人才问题上,尽管区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引进人才,但并不能彻底解决民企人才缺乏的问题;在管理水平上,众所周知,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三、加快江北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民营经济发展的新机遇与挑战

1.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两个毫不动摇”及五项政策,省各级党委和政府也相继出台了相应的民营经济发展政策和具体措施,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政策环境。

2.民营经济的法律地位得到确立。新修改的宪法更加明确了民营经济在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等条文写入宪法,将更加激励民营企业家的积极性。

3.国民经济结构调整提供的新机遇。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形成新兴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在近年江北区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了信息科技等新兴产业,为民营经济投资发展提供了新的产业发展机会。

同时,我区民营经济的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政府部门政策落实力度;二是民营企业自身素质;三是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竞争压力。因此,面对机遇和挑战,必须正视困难,抓住机遇,创新民营经济发展思路,积极引导和扶持民营经济的发展。

(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建议

1.进一步优化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1)树强扶优,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必须培植骨干企业、争创名牌、构筑优势产业群。建议区政府按行业、规模、外向度、科技含量等综合标准筛选出一定数量的重点民营企业予以政策倾斜,靠上帮扶,促使其尽快做大做强。另一方面,坚持以民营主导产业为重点,着力扶优扶特。按照积极引导、相对集中、龙头带动、形成群体的原则,围绕金属压延业、机械、塑料等优势产业,在延伸产业链、构筑产业群上下功夫。

- 5 -

(2)加强资金支持力度,着力解决融资难问题。首先,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确保银行贷款的安全性。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使其独立运行并对其规范管理,防止其挪用担保资金。二是进一步完善担保体系。政府出资组建的各级贷款担保机构要逐步建立规范的公司制,按照市场化方式运做,进一步简化手续,强化服务,提高效率。金融机构对一些有发展前途的企业,应调整和放宽接待条件,在抵押品的规定上,除土地和房地产外,允许企业以其它资产作抵押。另外,金融部门在切实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应加快各项信贷业务得审批,简化手续,加快贷款发放速度,提高信贷服务的效率,以适应民营企业发展对银行服务时效的需求,使一些好的项目能尽快落实。

(3)加快各类中介组织的建设。建立健全商会、行业协会等各类中介组织,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要发挥行业协会和进出口商会应有的职能,在规范企业出口程序、协调价格、防止无须竞争及搜集出口市场信息等方面为民营企业提供服务;在企业遭遇反倾销案件时,行业协会应首当其冲为企业出谋划策,组织企业积极应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民营企业放下包袱,轻装上阵,赢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4)发展社会服务体系。民营企业的主体是中小企业,势单力薄,处于弱势地位,政府的重要职责就是组织社会力量,为他们创造专业化的服务体系。一是发展创业辅导、投资咨询、管理诊断等社会中介组织和行业自律性组织,为民营企业提供政策、法律和市场方面的咨询服务;二是强化民营经济的社会保障支持,扩大民营经济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险范围,解除后顾之忧。

2.引进人才,创新理念,着力提高民营企业自身素质。

民营企业也要在不断完善的外部环境下,不断加快自身改革,主动调整与经济发展不适应的方面。针对民营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当前最主要的任务是:

(1)明晰产权关系,规范企业制度。以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产权多元化为目标,有重点、分层次地引导民营企业跳出家庭经营、家族式管理的束缚,加快实施企业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改革,通过控股、参股、兼并、联合和产业协作组建企业集团,探索走产权多元化和资本社会化的路子,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企业法人治理机构,推进企业由速度型向效益型、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民营企业要扩张规模,提升档次,最根本的是要增强创新能力,而要提高创新能力,必须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注重人才培养。一是企业家的培养。关键是提高私营企业决策者的水平,民营业主要加强自身修养,面对新形势,尽快加强各种法律、法规、经济政策以及市场游戏规则的学习,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二是技术人才的培养。一方面,民营企业必须完善人才制度,通过多种方式吸收社会人才,充实壮大技术人才队伍,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创造条件,鼓励人才到民营企业就业;另一方面,要加强现有专业人才的培训,积极创造条件,为高科技人才提供发展空间。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形成科学有效的人才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保证技术人员队伍的稳定。三是加强从业人员的劳动技能培训和政策法律培训。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自我保护的能力。

(3)建立良好的信誉。要引导民营企业增强诚信意识,重信誉、守合同,创造和培养自己的品牌,摒弃短期行为,真正做到以质量占领市场、靠信用赢得客户,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追求持续的发展和效益。

民营经济就其本质而言,是“百姓经济”,是千千万万普通群众通过自主创业而从事的经济事业,是人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是创造社会财富的重要源泉。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决定》充分肯定“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明确提出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是“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在地方经济特别是区域经济中,民营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主体和纳税主体。民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力量,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改革开放、改善市场经济环境、加速我国的市场化进程发挥了独特作用。

- 6 -

参考文献:

1、朱厚泽,“民营经济:不可逾越的阶梯”,《企业与市场》,2002年第2期。 2、王国刚,“入世后民营经济发展中应着力解决的若干问题”,《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2期。

3、熊吕茂,“近十年来我国私营经济理论研究综述”,《乡镇企业.民营经济》,2003年第1期。

4、张树安,“民营经济发展的又一次重要机遇”,《市场与管理》,2003年第1期。 5、孙早、鲁政委,“从政府到企业:关于中国民营企业研究文献综述”,《经济研究》,2003年第4期。

6、杨天宇,“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性障碍研究”,《改革》,2003年第6期。 7、孙明华,“制约民营企业竞争力的因素”,《环渤海经济暸望》,2003年第8期。 8、马红军,“民营企业制度创新的理性思考”,《经济问题探索》,2003年第12期。 9、冷崇总,“发展民营经济 促进社会就业”,《财经政法资讯》,2003年19卷第4期。 10、马奇凡、施强,“江南学派与民营经济”,《江南论坛》,2004年第7期。 11、史晋川、钱滔,“制度创新与民营企业的成长”,《浙江学刊》,2005年第2期。 12、陈晓峰,“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失衡及其制度环境的优化”,《现代经济探讨》,2005年第8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7m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