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池至岩下山段隧道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更新时间:2023-03-08 06:20:37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国省干线横九线新罗区小池至岩下山(上杭界)段公路工程

编制单位:福建省闽西交通工程有限公司国省干线横九线新罗区小池至

隧 道 安 全 专 项 施 工 方 案

岩下山(上杭界)段公路工程项目部

编制日期:二零一七年三月

目录

1、工程概况...........................................................1 1.1隧道设置........................................................1 1.2何家陂隧道工程地质简述..........................................1 1.3岩下山隧道工程地质简述..........................................5 2、编制依据...........................................................8 3、现场管理班子.......................................................9 4、施工工艺技术.......................................................9 4.1隧道开挖........................................................9 4.2初期支护.......................................................10 4.3防排水.........................................................11 4.4二次衬砌.......................................................12 4.5电气...........................................................12 5、施工安全保证措施..................................................14 5.1洞口施工安全..................................................14 5.2洞身施工安全..................................................14 5.3地质超前预报..................................................15 5.4施工监控量测..................................................16 5.5隧道电、水、火、气体事故预防及处置措施........................16 5.6高空作业事故预防..............................................18 5.7隧道爆炸事故预防及处置施......................................18 5.8隧道塌方事故预防及处置措施....................................19 5.9隧道机械伤害事故处置措施......................................21 5.10隧道运输事故预防及处置措施...................................21 5.11岩下山隧道岩爆地段处置措施...................................21 6、应急预案以及风险评估.............................................22

一、 工程概况

(一) 隧道设置

1、 本标段有隧道1.5座,呈双洞分离式布置。详见下面两表

2、隧道界限采用双洞两车道2×10.0米(单洞形成道宽度2×3.5米;左侧侧向宽度0.5米,右侧侧向宽度0.5米;两侧人行道兼检修道宽度1.0米)。 3、紧急停车带衬砌内轮廓拟定:结合停车带加宽宽度、主洞衬砌内轮廓形式确定,设计为三心圆曲边墙结构。

4、车行横通道建筑限界净宽4.5m,净高5.0m;衬砌内轮廓为单心圆直边墙结构。

5、人行横通道建筑限界净宽2m,净高2.5m:Ⅳ级围岩的人行横洞采用衬砌内轮廓为单心圆直边墙结构,Ⅴ级围岩的人行横洞采用衬砌内轮廓为三心圆曲边墙结构。

(二)何家坡隧道工程地质简述 1、地形地貌

隧址区属构造-侵蚀低山地貌。该隧道地形起伏较大,进口处地面高程约550m,出口处地面高程约589m,隧道轴线最高点高程787.6m,地面相对高差198-230m左右,沿线地形呈波状起伏,山脊(顶)较浑圆,进口侧山坡自然坡度约20~30°,植被发育,右侧分布一条小冲沟,水量较小;出口侧山坡自然坡度约40~50°,地形较陡峭,植被较发育,出口段K3+009-K3+020段分布有一条往云顶茶园的水泥

1

路,路边人工陡坎见一小型坍滑体。

2、地震

隧道区未见有活动性断裂构造通过,根据区域地质资料,本测区属断块差异活动区,断裂构造较发育,属于微震频繁发生区,地震活动主要受新华夏构造体系控制。测区历史上的地震为浅震型构造地震,但震源中心均不位于测区内。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本路线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全线以Ⅱ类场地为主,中硬场地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0s。场区近期未发生过地震,抗震设计应按《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执行。

3、不良地质作用

隧道场止区未见活动性断裂构造经过,隧道出口路边人工陡坎K3+008左8米处见一宽约10m,厚约1.5m滑坡体,体积约70m3,为乡村道路旁人工开挖边坡在强降雨作用下引发山体表层滑塌形成,上部以粘土为主,含少量碎石,厚约0.5m;下部为全、强风化泥质粉砂岩,厚约1m.该滑坡体位于隧道出口上方,对洞口稳定性有一定影响,建议洞口施工前对该滑坡进行加固或支挡,并做好防排水措施。

4、水文地质条件

(1)隧道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之上,地形高差大,冲沟发育,沟谷深切,冲沟水系发育,树枝状分布,径流条件良好,流量受大气降雨影响,地表水主要以水沟、水塘等地表洼地汇水为主,往地势低洼处排泄或下渗补给地下水。隧道进出口处均有地表水径流,对隧道进、出口围岩及施工有影响。隧道进出口地表水具体见下表。

2

(2)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及赋存介质不同主要有:

①基岩风化网状孔隙裂隙水:赋存于第四系坡残层底部及全-强风化岩层的网状裂隙中。隧道区岩性为泥盆系桃子坑组(D312)泥质粉砂岩夹砂岩,强风化岩层裂隙较发育,富水性及导水性较强,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厚度较大,勘察期间水量较贫乏,主要对隧道进出口围岩及施工有影响,对洞身围岩及开挖影响较小。

②基岩裂隙水:洞身围岩主要为中~微风化岩,风化裂隙发育,主要受断层及节理裂隙带等地质构造的控制,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和基岩风化裂隙水的补给,向山体附近的沟谷中排泄,富水性一般。

(3)勘察期间隧道进口处测得地下水稳定水位埋深为8.0-11.0m,出口处测得地下水稳定水位埋深为2.7-5.9m。根据钻孔抽水试验及水位恢复试验资料,构造带渗透系数K为0.06~0.288m3/d.

(4)据地表水、地下水采样分析成果,并按照规范《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附录K进行进行判定,该隧道场止区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微腐蚀性;地表水对混凝土结构具中等腐蚀性,对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微腐蚀性。

隧道区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主要受节理裂隙控制,地下水具不均匀性,中风化岩中富水性及导水性弱,为相对隔水层,强风化岩裂隙发育,透水性及导水性弱-中等,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向山体附近的沟谷中排泄。根据抽水试验,估算其渗透系数K为0.06~0.288m3/d.

经估算单洞正常涌水量Qs=1705m3/d

3

根据上述两种方法预测,建议隧道单洞最大总涌水量区4800m3/d,正常涌水量2500m3/d.

根据涌水量计算结果表明,各断层破碎带、节理密集带属中-强富水,隧道设计和施工时应采取相应的排水和加固措施。

5、工程地质评价 (1)洞口工程的地质评价

进口段自然山坡坡度20~30°,围岩为薄层残坡积粘性土、破碎土及厚层全~强风化泥质粉砂岩夹石英砂岩。坡体现状稳定。但洞门处围岩破碎,呈散体状~碎石状结构,地下水位明显高于洞顶,建议加强洞门支护。左、右洞口边坡高约5~15m,坡体主要为坡残积粘性土及碎石土,结构较松散,开挖后稳定性较差,建议采取放坡开挖,开挖坡率1:1.25~1:1.5,并结合三维网植草护面等支护措施。洞口开挖仰坡建议开挖坡率1:1.0~1:1.25,并结合植草护面等支护措施。由于坡体主要为坡残积粘性土及碎石土,且发育有F9、F10破碎带使得洞口处围岩级别较低,坡体易坍塌,进洞较困难,应加强防护,其中右洞隧道进口右侧见冲沟,对隧道进口施工具一定影响。

出口侧自然山坡坡度约40~50°,围岩为薄层残坡积粘性土及厚层全~强风化泥质粉砂岩夹石英砂岩,出口路边人工陡坎K3+008左8米处见一小滑坡体,该滑坡体位于隧道出口上方,可直接挖除,对隧道施工影响小。隧道出口地形较陡,建议采取放坡开挖,开挖坡率1:1.0~1:1.5,并结合砌石护面墙、三维网植草护面等支护措施。洞口开挖仰坡建议开挖坡率1:0.75~1:1.25,并结合植草护坡面等支护措施。出口侧坡体主要为厚层全~强风化泥质粉砂岩夹石英砂岩,地势较陡,F13、F14构造带使得洞口处围岩级别降低,坡体易坍塌,进洞较困难,应加强防护。出口段K2+910见一冲沟,该处为浅埋段,冲沟水下渗将对隧道施工产生影响。

(2)洞身工程地质评价

根据地质调绘及钻探结果,隧道洞身围岩为中-微风化泥质粉砂岩夹石英砂岩,主要为较软岩,岩体完整性主要为较破碎~较完整,对隧道洞身围岩的稳定较不利。隧址区岩层产状为176°∠30°,与洞身开挖后形成的北侧边坡坡面小角度

4

正向相交,对该处围岩的稳定性较不利。

本隧道去内构造相对稳定,有6条破碎带与隧道呈大角度相交,岩石较破碎,且易形成排水通道,隧道洞身围岩手其影响较大,围岩级别降低。 (三)岩下山隧道工程地质简述 1、地形地貌

岩下山隧道隧址区属构造-侵蚀中、低山地貌。归隧道地形起伏较大,进口处地面高程约704.00m,出口处地面高程749.35-750.12m,隧道轴线最高点高程1088m,地面相对高差320-356m左右,所在山体山顶高程大于1000m,山脊(顶)较浑圆,进口侧山坡自然坡度约15~25°,植被发育,山口侧山坡自然坡度约10~20°,植被较发育。

2、地震

隧道区未见有活动性断裂构造通过,根据区域地质资料,本测区属断块差异活动区,断裂构造较发育,属于微震频繁发生区,地震活动主要受新华夏构造体系控制。测区历史上的地震为浅震型构造地震,但震源中心均不位于测区内。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本路线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全线以Ⅱ类场地为主,中硬场地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场区近期未发生过地震,抗震设计应按《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执行。

3、不良地质作用

隧道场止区未见活动性断裂构造经过,右洞隧道进口K8+050右20米处见一宽约13m,厚约3m土质滑坡体,为强降雨作用下引发山体表层滑塌形成,上部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碎石,厚约1-1.5m;下部为全风化花岗岩,厚约1.5-2m.对隧道洞口稳定性有一定影响,建议洞口施工前对该滑坡进行加固或支挡,并做好防排水措施。

4、隧道地温、地应力及岩爆预测

地质资料显示,岩下山隧址区在正洞K9+354~K9+580段地温超过规定上限28°C(隧址埋深范围内最高地温为28.47°C),存在地温危害,因此在施工时应根据

5

相关规范采取相应降温、洒水及通风措施,并备好必要的降温、通风设备。本隧道属硬质脆性岩类地段,隧道中心段埋深300~365m(里程K9+200~K9+840段)为高应力区,已发生岩爆,需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5、水文地质条件

(1)隧道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之上,地形高差大,冲沟发育,沟谷深切,冲沟水系发育,树枝状分布,径流条件良好,流量受大气降雨影响,地表水主要以水沟、水塘等地表洼地汇水为主,往地势低洼处排泄或下渗补给地下水。隧道进出口处均有地表水径流,对隧道进、出口围岩及施工有影响。隧道进出口地表水具体见下表。

见下表。

(2)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及赋存介质不同主要有:

①基岩风化网状孔隙裂隙水:赋存于第四系坡残层底部及全-强风化岩层的网状裂隙中。隧道区岩性为石炭系下统(C1)花岗岩,强风化岩层裂隙较发育,富水性及导水性较强,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厚度较大,勘察期间水量较贫乏,主要对隧道进出口围岩及施工有影响,对洞身围岩及开挖影响较小。

②基岩裂隙水:洞身围岩主要为中~微风化岩,风化裂隙发育,主要受断层及节理裂隙带等地质构造的控制,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和基岩风化裂隙水的补给,向山体附近的沟谷中排泄,富水性一般。

(3)勘察期间隧道进口处未测得地下水稳定水位,出口处测得地下水稳定水位埋深为7.2-7.5m。

(4)据地表水、地下水及场地土采样分析成果,并按照规范《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附录K进行判定,该隧道场止区地表水在直接临水状

6

态下对混凝土结构具有中等腐蚀性,对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微腐蚀性;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微腐蚀性。场地土对混凝土结构及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微腐蚀性。

6、工程地质评价 (1)洞口工程的地质评价

进口段自然山坡坡度15~25°,围岩为薄层残坡积粘性土、破碎土及厚层全~强风化花岗岩。除右洞进口洞顶附近发育一处滑坡堆积体外无其他不良地质作用,该滑坡位于K8+050右20米处,规模小,距隧道右洞进口约95m,距隧道右洞洞身约15m,滑面高于洞顶设计标高约16m,对隧道基本无影响,总体上洞口处坡体现状整体稳定。左、右洞口边坡高约5~15m,坡体主要为坡残积粘性土及碎石土,结构较松散,开挖后稳定性较差,建议采取放坡开挖,开挖坡率1:1.25~1:1.5,并结合三维网植草护面等支护措施。洞口开挖仰坡建议开挖坡率1:1.0~1:1.25,并结合植草护面等支护措施。由于坡体主要为坡残积粘性土及碎石土,且厚度大,坡体易坍塌,且地下水埋藏较浅,水量较丰富,进洞较困难,应加强防护。建议洞口施工前进行护坡加固,并做好防排水措施。右洞洞口右侧见一冲沟,冲沟内见有流水,对隧道进口施工有较大影响,建议洞口施工前对该冲沟采取相应的截排水措施。

出口侧自然山坡坡度约10~20°,右洞洞口围岩为薄层冲洪积粗砂,卵石及全风化花岗岩,左洞洞口围岩为薄层残坡积碎石土及全风化花岗岩-构造岩,未发现有滑坡、崩塌、泥石流、采空区等不良地质作用,坡体现状整体稳定。隧道开挖后成边坡高约5~15m,坡体地层主要为薄层冲洪积粗砂、卵石,薄层坡积粘性土,下伏全风化花岗岩,建议采取放坡开挖,开挖坡率1:1.0~1:1.5,并结合砌石护面墙、三维网植草护面等支护措施。洞口开挖仰坡建议开挖坡率1:0.75~1:1.25,并结合植草护面等支护措施。右洞洞口处为一冲沟,冲沟内见有流水,对隧道进口施工有较大影响,建议洞口施工前对该冲沟采取相应的截排水措施。洞口受F8断裂影响影响极大,围岩绿泥化蚀变较严重,地下水较丰富,进洞较困难,应加强洞口和进洞段的围岩支护措施。

7

(2)洞身工程地质评价

根据地质调绘及钻探结果,隧道洞身围岩为中-微风化花岗岩,为较硬-坚硬岩,岩体主要为较完整~完整,对隧道洞身围岩的稳定较有利。但本隧道断裂构造较发育,断裂带内岩石破碎,特别是F7、F8断层,规模大,隧道洞身围岩受其影响较大,围岩级别降低。其中F8断裂与隧道小角度相交,富水性强,对隧道影响最大。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由岩层断裂派生的各级节理裂隙发育,主要为构造节理与风化裂隙,它们共同构成“X”共轭节理系统,不同程度破坏了岩体的完整性。根据现场地质测绘成果,对隧道洞身岩质边坡具有较大影响的有以下几组节理:①250°∠71°;②225°∠41°;③76°∠11°。 二、 编制依据

(一)《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T72-2011); (二)《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 (三)《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JTG F90-2015);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五)《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93号); (六)《建设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01; (七)招标文件、设计图纸及资料;

(八)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的相关文件要求; (九)我部现场踏勘、调查所获得的有关资料;

(十)我单位拥有的科技工法成果和现有的企业管理水平,劳力、设备技术能力以及长期从事道路建设所积累的丰富的施工经验;

(十一)地方法规及相关要求;

(十二)近年来高速公路、市政道路等类似工程施工经验、施工工法、科技成果;国内外相类似公路工程的施工工艺及科研成果;

(十三)现场勘测调查资料,为完成本合同段工程拟投入的施工管理、专业技术人员、机械设备等资源;

(十四)本项目部施工组织设计及本项目部高边坡相关设计图纸。

8

三、现场管理班子

施工现场领导班子由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以及项目副经理等人组成,具体的管理人员组织机构如下:

项目经理 技术负责人 项目副经理 综 合 部 财 务 部 质 安 部 物 资 部

施工班组 工 程 部 四、 施工工艺技术

隧道施工各项工序的工艺要求应严格按《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等规范规程执行。

(一)隧道开挖

1、隧道施工应根据隧道洞口、洞身不同地段和不同的围岩级别按照设计采用合理开挖方法,Ⅴ级土质围岩洞口浅埋段采用中隔壁开挖法开挖,Ⅴ级围岩其余段落采用上下台阶留核心土法开挖,Ⅳ级围岩采用上下台阶法开挖,设锁脚锚杆,临时拱脚必须落在实地,同时要求喷筑饱满,拱部易坍塌段落在开挖前应施做超前支护。

隧道洞口开挖应遵循“早进洞、晚出洞”的原则,尽量采用零开挖进洞技术,

9

确保洞口边坡及仰坡的稳定。 2、开挖爆破作业要点

(1)隧道爆破开挖前,必须根据开挖段围岩的地质条件、开挖断面、开挖方法、掘进循环进尺、爆破材料等因素编制详细的钻爆设计,并报监理工程师批准后实施。

(2)爆破应采用光面爆破或预裂爆破,分步开挖时可采用预留光面层光面爆破。

(3)光面爆破的参数根据工程类比法或通过现场试爆确定。Ⅴ级围岩采用中隔壁法开挖时,各部开挖长度不得大于1品钢拱架间距,采用上下台阶留核心土法开挖时,上台阶和下台阶开挖进尺均不应大于1品钢拱架间距;Ⅳ级围岩采用上下台阶法开挖,开挖进尺不得大于2品拱架间距。

(4)隧道开挖中,爆破围岩可能对周围建筑物产生影响时,或两隧道间距较小时(如进出口小净距段落),施工中应严格控制爆破振动(安全允许振速不大于10cm/s),并监测围岩爆破扰动范围和振动速度。尤其隧道出口段落上方有民房,更应控制爆破振动(安全振速不大于3cm/s)。施工期间必须通知或撤离民房中人员避免伤亡的发生。

(5)爆破开挖时必须预留足够的变形量,避免侵限。

(6)当左右洞间距较小时,施工要求同一断面上先行洞初期支护封成环且仰拱回填后再做后行洞开挖。后行洞施工爆破应严格控制大爆破震速,一般爆破震速宜小于10cm/s. (二)初期支护

1、喷射砼采用湿喷工艺。钢架间喷砼应饱满平顺,钢架与围岩之间的间隙应用喷砼充填密实,格栅钢架内和格栅背后禁止填塞片石。

2、喷射混凝土的回弹物严禁重复利用。新喷射的混凝土应按规定洒水养护。 3、喷射砼时,喷嘴应与受喷面保持垂直,同时与受喷面保持一定的距离,一般可取0.6~1.0m.

4、隧道爆破开挖后,应坚持先喷后锚的原则,即应首先初喷砼封闭岩面,然

10

后再施做系统锚杆、挂钢筋网、架立钢架,最后复喷达到设计厚度。

5、隧道系统锚杆为有压注浆中空锚杆,以保证注浆质量,锚杆必须设置垫板,并灌注早强水泥砂浆,锚杆孔内注浆应密实饱满;锚杆必须在砂浆强度达到8.0MPa之后才允许上紧垫板螺母;施工时锚杆垫板必须与围岩密贴,锚杆尽量垂直于岩石层面施作。 (三)防排水

1、防水卷材及无纺布应在初期支护验收合格后方可施工。同时,应特别检查喷砼支护表面,除去露出的尖锐物,其平整度应符合D/L=1/6的要求(L为相邻凸出距离,D为凹进去深度)。

2、铺设衬砌背后的塑料防水板前,应在防水板内侧(靠近围岩侧)先铺设300g/㎡无纺布,无纺布用暗钉圈固定在喷层上。

3、防水卷材的铺排应采用热风双焊缝无钉铺挂工艺,防水卷材搭接长度应不小于10cm并应保证接缝质量,防水板的搭接质量应采用气压测试进行抽检:两条焊缝间生成2.5帕的气压,在15分钟内,气压下降值应小于0.25帕。 4、隧道沉降缝和施工缝设置橡胶止水带。

5、隧道内边墙下部纵向排水管采用HDPE双壁打孔波纹管,打孔孔径5mm,环向间隔90°,纵向间距2cm,纵向排水暗管应外包一层无纺布,以避免土砂颗粒进入管内,造成管道淤塞。

6、纵侧式排水管采用PVC- U双壁波纹管,并环向打透水孔,孔径2.4*60mm,纵向打孔间距20cm,纵向排水管与隧道同坡。

7、所有排水管路交叉部分,原则上均采用市售成品。

8、路面底MF12塑料盲沟必须置于调平层下的基面上,其两端应深入两侧侧式排水沟沟内,应防止施工将两端堵塞使ME12塑料盲沟无法起到排水作用。 9、侧向(式)排水沟必须采用碎石填充,禁止采用混凝土包裹。侧向(式)排水沟和路面底碎石垫层在浇筑上层混凝土时,应采用隔离措施(300g/㎡双层防渗无纺土工布),防止水泥浆渗入;且侧埋沟应在隧道路面整平层全部施工完成后方可施作。

11

(四)二次衬砌

1、隧道边墙及拱部二次衬砌的浇筑应采用移动式液压模板台车和泵送砼整体浇筑,以保证二次衬砌的密实,超挖部分采用同级砼回填。每模衬砌砼应连续浇筑,一次完成,二衬拆模时间不小于24小时。若二衬与初支之间采用注浆以使二次衬砌密贴于初期支护上,此时注浆厚度不应计入二衬设计厚度中。

2、二次衬砌施作时必须先浇筑仰拱,然后立模进行拱部砼浇筑,拱墙模筑砼间的纵向施工缝宜位于电缆沟盖板以下。

3、在片石砼浇筑时,片石的掺入量不应超过总体积的20%,片石应距模板5cm以上,片石间距应大于粗骨料的最大粒径,片石必须分层掺放,抛填均匀,捣固密实,禁止一次性倒入。

4、二次衬砌砼浇筑时,应采取措施确保隧道拱部砼浇筑密实,必要时应在拱部预留注浆孔,以便在二次衬砌背后进行充填注浆。

5、拆模时二次衬砌强度应达到设计强度的100%,二次衬砌拆模时间不小于24小时。 (五)电气 1、负荷及电源

(1)隧道应急照明、排烟风机及监控设施为一级负荷,非应急照明、消防水泵(补水)为二级负荷,其他用电负荷为三级负荷。 (2)隧道进线电源电压采用10KV等级。

(3)隧道洞口变配电所由电网两路10KV电源加备用自启动柴油发电机组供电。 2、隧道电力监控

隧道变配电所低压配电、控制柜的输入、输出主回路,预留电力监控信号开关辅助触点。 3、隧道照明

(1)隧道按双洞单向行车方式布设灯具。隧道洞口不设遮阳棚,以电光照明实现隧道内外的光过渡。隧道内的照明段划分为入口1段、入口2段、过渡1段、过渡2段、基本段、出口1段、出口2段,白天调光照度由洞口向基本段逐级递

12

减。洞内基本照明为双侧布灯,灯具基本间距7米。

(2)灯具功能分加强灯、全日灯及应急灯三种。应急灯在正常市网供电情况下作全日灯使用。全日灯为全日24小时工作,加强灯根据洞口不同亮度分晴天、云天、阴天、重阴四种工作状态。洞内外灯具的工作状态由变电所经纬时控仪或电力监控中心控制。

(3)两隧道均按车流量≤350辆/h·ln的标准设计隧道照明系统,管线的预留预埋按远期若干年后,当车流量>350辆/h·ln时,需对隧道照明系统重新进行调整设计,提高隧道照明各段的亮度,以满足大车流量的隧道照明标准要求。 (4)应急照明:光源采用高压钠灯,由设于变配电所的工频在线式不间断电源UPS集中供电,供电时间不小于30min.

(5)灯具、光源:隧道横洞全日灯及紧急停车带加强灯采用无极荧光灯,其他灯具采用高压钠灯。灯具防护等级不低于IP65.易于安装、更换;并具有良好的防腐性能。

(6)隧道路面按沥青路面计算平均亮度。 4、通风设备供电

(1)通风机的低压供配电系统由变配电所采用0.4KV放射式供配电方式。 (2)射流风机在洞口变配电所内设风机软启动控制柜,控制通风机启动及运行。

5、线路敷设

(1)照明回路电缆由变配电所经洞内电缆沟引至配电柜。配电后,由配电柜引至各照明设备段采用WDZ交联聚乙烯导线(或WDZBN-BYJ导线)穿紧定式金属钢导管(或焊接钢管)暗设于洞壁拱顶。隧道内各照明回路纵向敷设时均采用低压三相四线制系统分段、分回路。隧道各洞口分别预埋横穿路面的G100镀锌焊接钢管,作为所有横穿洞口电缆的穿线保护管。

(2)射流风机回路电缆由横洞配电所经洞内电缆沟引至风机配电柜,风机配电柜引至风机的供电线路,采用NH-YJV-1KV阻燃电力电缆穿焊接钢管暗设于洞壁及拱顶内。

13

6、接地及安全设施

(1)低压配电系统的接地形式采用TN-S系统,所有变压器中性点直接接地。从各变压器中性点后,零线N与保护线PE分开,不得再相连,接地电阻要求R≤1Ω.

(2)隧道洞口优先利用土建施工时预留的洞口洞门钢筋接地网及周边的自然接地极作接地体,当自然接地体接地电阻达不到要求时,应在洞外增设人工接地装置。隧道内采用两根-50×5镀锌扁钢作隧道接地母线,与洞口自然接地体焊接,利用洞内各洞室预埋钢筋做PE线重复接地极,以WDZ-BYJ16mm2铜芯线做洞内灯具接地保护线,由配电柜PE端引至灯具接地端。

(3)洞外路灯以回路中的一根芯线作接地保护线引至各路灯灯座接地端。 (4)隧道接地母线通过-50×5镀锌扁钢与洞口洞门钢筋接地网焊接。 7、其他

施工时应该严格按国家有关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施工技术操作规程执行。 五、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一)洞口施工安全

1、进洞前,应加强洞口周围和掌子面临时边仰坡的锚喷网防护,确保安全进洞。在接长明洞的洞口,明洞和明洞回填应及时施作。

2、隧道洞口区域所有危及洞口安全的危石、落石等必须彻底清除,同时设置好隔离栅等安全设施,以保证隧道的施工和营运安全。

3、隧道洞口在施工前应首先施作截、排水沟以及洞口改沟,并确保排水通畅,以减少积水对洞口的冲蚀,保障洞口施工安全。 (二)洞身施工安全 1、洞身施工防坍主要措施

(1)施工中应严格遵循“短进尺、弱爆破、快封闭、勤量测”的原则,严格控制循环进尺和爆破振动速度。

(2)应坚持“随挖随支护和先喷后锚”的原则,即喷锚或钢架支护必须紧随开挖工作面,应在爆破、通风和找顶后及时对岩面进行初喷砼,尽快封闭围岩,

14

控制围岩的初期变形,然后再及时施作锚杆、挂钢筋网或架立钢架,最后复喷砼达到设计厚度。在喷锚作业期间,应有人随时观察围岩变化情况。 2、其他主要安全事项

(1)在隧道施工作业中应采取各种有效的防护措施,做好通风、照明、防尘、防水、降温和防治有害气体等的措施,保护环境卫生,保障施工人员的健康和生产安全。

(2)施工过程中,应对围岩进行监控量测,根据量测结果及时反馈信息,合理修正支护参数和开挖方法,指导施工和确保施工安全。

(3)施工前应认真检查处理喷射混凝土支护作业区的危石,施工机具应布置在安全地带。

(4)隧道开挖时应根据洞身的实际涌水量,做好施工期间的排水工作,保证掌子面不积水。 (三)地质超前预报

1、地质超前预报是做好动态设计、动态施工的重要环节。施工中须做好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尤其在到达断层破碎带、节理密集带之前,须加强地质预报。以便及时掌握掘进前方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以决策隧道工程及施工安全,且为修改设计提供设计依据。

2、隧道施工中应对全隧道进行超前预报,对开挖断面进行直接观察、素描,判断掌子面结构面产状与最不利节理裂隙组合,防止脆性坍塌,影响施工安全;并用超前地震反射波、地质雷达等物理手段进行超前地质探测,对于出现异常以及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复杂的地段,如破碎段、节理裂隙密集带和岩性分界带等地段,应采用超前水平钻孔、水平导坑、导洞超前等措施进行超前地质预报,以探明掌子面前方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以便在施工中根据现场情况选择是否采用隧道裂隙渗透水(淋雨状)封堵注浆等相应施工措施,防止突水问题影响施工安全,同时要加强岩土监理;若地质预报结果与地质报告差异较大时,建议在综合分析或采用超前水平钻孔探测的成果上根据判定结果相应调整施工方法或围岩支护措施。

15

(四)施工监控量测 1、监控量测的目的

(1)掌握围岩和支护动态,进行日常施工管理。 (2)了解支护构件的作用及效果。 (3)确保隧道施工及运营安全与经济。 (4)将监控量测结果反馈设计及施工中。

1、严格按照设计的施工监测要求进行监控量测,根据正洞、横洞的不同净空断面,地质条件,支护形式布置拱沉降点和水平收敛点。

2、严格按规范要求的测量频率进行定时监测,并要保证量测数据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3、结合规范,精确监测收集分析出最大允许沉降和收敛值,同时根据每日的沉降和收敛速率,及时计算整理监测数据,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工区领导,抓紧进行加固处理。

4、每日要对施工掌子面的围岩稳定性,水文状况、支护条件进行观察,并将观察记录记入施工监测日报和周报表中。

5、按期按有关设计要求向监理工程师、项目经理部上报施工监测阶段分析总结报告。

6、监测工作中要注意仪器的保护和保养,并定期对仪器进行校核。 (五)隧道电、水、火、气体事故预防及处置措施 1、事故预防

(1)隧道用电金属外壳和电动工具都应当采取保护性接地或者接零,保护接零时,其工作零线应当分开;在其电箱旁边要设定醒目的警示牌。经常对电线,电气设备进行检查维修,严防漏电与短路事故;非专职电气人员,不得操作电气设备;必须戴绝缘手套,穿绝缘胶鞋,站在绝缘板上操作高压电气回路;低压电气设备应加装触电、漏电、短路保护器。

(2)电气设备外露的转动和传动部分,必须加装遮拦式防护装置;检修、搬迁电气设备时,应切断电源,并悬挂“有人工作,不准送电”的警示牌。

16

(3)带电工作时,必须制定出安全措施,在专职安全员的监护下进行,此外还需要使用绝缘可靠的保护工具;带电作业时应启动应急停电装置或启动主断路器,并在作业区设置安全警告标志。

(4)对易燃易爆物品应有专人管理,有符合规范要求的库房设施。氧焊设备,其乙炔瓶与氧气瓶应分开存放,在使用或存放时至少保证其间距在3—5m。进行高空焊接,气割时必须事先清理火星飞溅范围内的易燃,易爆物或采取可靠的隔离措施才能施工。 2、事故处置措施

如遇到电、水、火、瓦斯及不明气体发生危害,现场人员应及时上报隧道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启动本项目部《隧道逃生应急预案》,并按以下方法进行避灾抢救:

1、隧道内发生触电事故应立即切断或用干燥的木棒或绝缘物挑开身上的电源,关闭开关。触电人脱离电源后,应立即将其抬到新鲜风流处,平放,并解开衣裤,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挤压法急救。急救时需要耐心,防止“假死”现象,并且不要打强心针。

2、隧道内施工中发现大量涌水时,应立即令工人停止工作,撤至安全地点,利用电力抽水设备,加大抽水量,如水势急,冲力大,有人员被冲走,应尽快把溺水者捞救出水,利用各种救护方法施救。同时上报情况。

3、隧道内发生火灾时,马上断电,正确确定火源位置,火热大小,并迅速向外发出信号。及时利用现场消防器材灭火,控制火势大小,组织人员撤退出火区。如火势不能扑灭,应急时向所在地公安消防机关报警,寻求帮助。

4、隧道内发现瓦斯或不明气体,应及时加强通风,采取防范措施。如发生瓦斯爆炸及发现不明气体,就做好自救工作,迅速协助伤员一齐撤出到通风安全地区。有人受到有毒气体伤害,应将其运至有新鲜风流的安全地区,并立即检查伤员的心跳,脉搏,呼吸及瞳孔,并注意保暖,同时保持伤者呼吸通畅。如受一氧化碳中毒,中毒者还没有停止呼吸或呼吸停止但心脏仍挪动,要立即着搓摩他的皮肤,温暖后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如心脏停止,应迅速进行体外心脏挤压,同时

17

进行人工呼吸。如因瓦斯或二氧化碳等窒息,情况不严重时,抬至新鲜风流中稍作休息,即会苏醒。如窒息时间较长,就要在皮肤搓摩后进行人工呼吸。 (六)高空作业事故预防

(1)从事高空作业要定期体检。经医生诊断,凡患高血压、心脏病、贫血病、癫痫病以及其它不适于高空作业的,不得从事高空作业。 (2)高空作业衣着要灵便;禁止穿硬底和带钉易滑的鞋。

(3)高空作业所用材料要堆放平稳,工具应随手放入工具袋(套)内。上下传递物件禁止抛掷。没有安全防护设施(即安全网、安全带等)禁止在屋架的上弦、支撑;木行条、桃架的挑梁和未固定的构件上行走或作业。高空作业与地面联系,应设通讯装置,并专人负责。

(4)施工中对高处作业的安全技术设施,发现有缺陷和隐患时,必须及时解决;危及人身安全时,必须停止作业。

(5)施工作业场所有坠落可能的物件,应一律先行撤除或加以固定。 (6)高处作业中所用的物料,均应堆放平稳,不妨碍通行和装卸。工具应随手放入工具袋;作业中的走道、通道板和登高用具,应随时清扫干净;拆卸下的物件及余料和废料均应及时清理运走,不得任意乱置或向下丢弃。

(7)绑扎钢筋和安装钢筋骨架时,必须搭设脚手架和马道。绑扎隧道钢筋骨架应搭设操作台架和张挂安全网。 其他人员不得站在钢筋骨架上或攀登骨架上下。 (8)支模、粉刷等各工种进行上下立体交叉作业时,不得在同一垂直方向上操作。下层作业的位置,必须处于依上层高度确定的可能坠落范围半径之外。不符合以上条件时,应设置安全防护层。

(9)钢模板、脚手架等拆除时,下方不得有其他操作人员。 钢模板部件拆除后,堆放高度不得超过1m。

(七)隧道爆炸事故预防及处置措施 1、预防措施

(1)爆破施工。在进行爆破作业之前,要取得当地公安部门的批准,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并向公安局申请购买、运输、储存及使用爆炸品的许可证。 18

(2)建立雷管领用、发放登记管理制度,将雷管编号落实到每—个爆破作业人员,并将有关管理信息按照公安部的统一标准及时报送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备案。

(3)加强火工品的管理。火工品派专人看管。未爆被器材储存于干燥的仓库内,温度保持在18~30℃,库内设消防设备,不同性质的炸药分开存放;雷管和炸药分库储存,运到工地的炸药若当天末使用完,必须如数交回,不得在工地留存过夜。火工品使用、运输过程中必须有押运人员负责。

(4)严格遵守规定的爆破作业时间,并告示当地居民及施工人员设置醒目标志牌,放炮时设专人警戒。

(5)爆破工要持证上岗,装药过程中不能抽烟,放炮前要对炮眼连线逐孔检查,点炮前要由专职安全员检查其他人员及所有机械设备是否撤至安全地带。对哑炮要严格按《爆破作业规程》进行处理。

(6)爆破作业现场设专职技术人员现场指导,装好炸药的炮孔必须适当地加以覆盖和保护、在潮湿条件下作业,采取乳化、水胶等防水炸药。现场作业人员按规定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做到遵章守纪,按标准作业,文明施工,无违章违纪现象。 2、处置措施

当隧道内发生爆炸事故,应疏散人群,全部撤离至安全区域,查明爆炸类型(火工物品、化学物品、瓦斯等)并发出警报,紧急上报项目应急领导小组,同时向当地公安机关,派出所报警,清楚说明发生爆炸标段、时间、地点、方位、爆炸类型及爆炸威力大小等情况。与此同时应急领导小组立即启动《隧道逃生应急救援预案》,召集人员持抢险救护装备,迅速赶到现场救护,进行针对性的处理,尽可能控制事故在最小限度、减小危害性、减少人员伤亡。 (八)隧道塌方事故预防及处置措施

1、控制爆破,保护围岩。成功的光面爆破、预裂爆破不仅能减少超欠挖,更有助于减少“岩承能力”的损失。

2、在施工中严格控制工程质量,确保超前支护和初期支护的强度,构建强有

19

力的支撑层承托围岩。

3、加强监控量测和超前地质预报工作。 通过监控量测对隧道进行动态的监控,通过超前地质预报,了解前方围岩的变化,使整个施工过程都在受控范围之中。 4、选用适宜的工法,并按新奥法组织施工。不断完善钻爆破设计,减少爆破对围岩的震动;开挖采用全光面爆破与预裂爆破,同时做到“先排水、短开挖、弱爆破、强支护、早衬砌、勤量测”,并及时反馈信息。

5、隧道发生塌方时,要及时进行处理。处理时必须详细观测塌方范围、形式、塌穴的地质构造,查明塌方发生的原因和地下水活动情况,认真分析制定处理方案。通过设置止浆墙、导管预注浆固结坍塌岩渣、超前管棚支护、塌腔回填、短台阶开挖、二次钢筋混凝土衬砌等处理措施进行处理。

6、塌方规模较小时,首先加固塌体两端洞身,并尽快施作喷射混凝土或锚喷联合支护封闭塌穴顶部和侧部,然后清渣。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亦可在塌渣上架设施工临时支架,稳定顶部,然后清渣。临时支架待灌筑衬砌混凝土达到要求强度后方可拆除。

7、当塌方规模很大,塌渣体完全堵死洞身时,宜采用先护后挖的方法。在查清塌穴规模大小和穴顶位置后,采用管棚法或注浆固结法稳固围岩体和渣体,待其基本稳定后,按先上部后下部的顺序清除渣体,按短进尺、早封闭的原则开挖塌体,并尽快完成衬砌。

8、塌方冒顶,在清渣前应支护陷穴口,地层极差时,在陷穴口附近地面应打设地表锚杆,洞内采用管棚支护和钢架支撑。在塌方处,模筑衬砌背后与塌穴洞孔周壁必须紧密支撑。塌穴采用二衬同等标号的砼填充,厚度宜为2m,其以上空间应采用钢支撑等顶住稳固围岩。

9、塌方地段防排水,尚应遵守下列规定:

(1)对于地表沉陷和裂缝,应采用不透水土夯填密实,并开挖截水沟,防止地表水下渗到塌穴和塌渣体内;

(2)塌方冒顶时,应在陷穴口地表四周挖沟排水,并设棚遮盖穴顶,防止雨水流入。陷穴口填标高应高出地面并封口。

20

10、塌方地段的衬砌,可视塌穴大小和地质情况予以加强,衬砌背后与塌穴洞孔周壁间必须紧支撑。当塌穴较小时,用喷射砼回填圆顺,当塌穴较大时,采用钢拱架上设置套拱的形式加固。

11、当发生塌方事故时,应及时疏散施工人员,由现场人员员紧急上报项目经理,并立即启动本项目《隧道逃生应急救援预案》。 (九)隧道机械伤害事故处置措施

发生机械伤害事故后,由现场工区主管负责现场指挥,发现事故人员首先报告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救援小组立即启动项目部应急救援预案,并打事故抢救电话“120”,同时进行可行的应急抢救,如现场包扎、止血等措施。防止受伤人员流血过多造成死亡事故发生。应急处置小组交通疏导组成员在大门口迎接来救护的车辆,有程序的处理事故、事件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和财产损失。 (十)隧道运输事故预防及处置措施 1、预防措施

(1)公路与施工便道交叉处,布设明显的施工区域指示牌,并在公路两旁设置多个慢行警示牌。

(2)公路与路线交叉处,浆砌高4米的片石,将施工场地与公用公路隔离。 (3)、布设多个交通控制点,由专职安全员控制施工车辆与其他车辆车速,保证施工车辆和其他车辆顺利通行,及行人安全。 2、处置措施

当隧道内发生运输事故,根据事故现场情况,进行事故抢救,利用各种工具,设备将伤员救出,并保护事故现场。根据伤情对伤员进行必要的包扎,伤势严重应立即转送至所在地附近医院或急救中心进行抢救。并由现场人员报告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由小组立即启动项目部《隧道逃生应急救援预案》。 (十一)岩下山隧道岩爆地段处置措施

根据地质报告,岩下山隧道开挖过程中可能出现岩爆(K9+200-K9+840),对于岩爆地段,主要是通过调整施工作业,改变爆破方式来释放围岩应力,改善围岩的受力状态及物理学性质,施工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以下措施。

21

1、短进尺掘进,减小药量和减少爆破频率,控制光爆效果,以减少围岩表层应力集中现象。

2、采用超前钻孔应力解除,松动爆破或震动爆破等方法,降低岩体应力,使能量在开挖前提前释放,必要时可均匀、反复的向工作面内岩体高压注水,以降低岩体的强度。

3、开挖后,应及时进行挂网喷锚支护,当岩爆烈度级别较高时候,在四方踏勘现场确认后,可辅以超前锚杆、增设仰拱或格栅钢架支撑。

4、在轻微岩爆和中等岩爆段初期支护可采用网喷混凝土或喷钢纤维混凝土、系统锚杆、超前锚杆的联合加固措施。

5、对于强烈的岩爆,除采用喷钢纤维混凝土或网喷混凝土、系统锚杆(加大支护密度或采用屈服性锚杆)外,还要增加多排超前锚杆锚固及格栅钢架加强的综合治理措施,以提高结构的整体支护能力。

6、对于岩爆频繁发生的严重地段,则采取超前应力解除法降低洞壁切向应力,在开挖时采用喷钢纤维混凝土、系统锚杆、超前锚杆及格栅拱架的加固措施。 7、对于抛射型剧烈岩爆破坏,应按能量原则设计,采用可屈服的支护系统,并辅以切实可行的应力解除(主动法)措施,如超前应力解除、高压注水等主动防护措施。

8、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对开挖顺序与掘进速度提出相应的控制要求,严格施工规程,采用光面或预裂爆破,使毛洞平整光洁,避免超欠挖形成的凹凸不平面。对于Ⅰ级岩爆可采用全断面开挖,Ⅱ级岩爆可采用短台阶上下平行作业全断面开挖或分部开挖,在岩爆严重地段(Ⅲ级)则应采用分部开挖,限制开挖规模,减缓施工进度,采取短进尺、周边密孔、多循环、弱爆破,及时支护(尤其是不稳定岩块)。

六、应急预案及风险评估

见我部《国省干线横九线新罗区小池至岩下山(上杭界)段公路工程隧道逃生应急预案》

2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d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