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石坝设计说明书(平山水利枢纽设计计算说明书)

更新时间:2023-10-16 08:3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设计说明书

平山水利枢纽设计计算说明书

(一)基本资料

1. 概况

平山水库位于G县城西南3㎞处的平山河中游,该河系睦水的主要支流,全长28㎞,

22

流域面积为556㎞,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431㎞;沿河道有地势比较平坦的小平原,地势自南向东由高变低。最低高程为62.5m左右;河床比降3‰,河流发源于苏塘乡大源锭子,整个流域物产丰富,土地肥沃,下游盛产稻麦,上游蕴藏着丰富的木材、竹子等土特产。

由于平山河为山区性河流,雨后山洪常给农作物和村镇造成灾害,另外当雨量分布不均时,又易造成干旱现象,因此有关部门对本地区作了多次勘测规划以开发这里的水利资源。 2. 枢纽任务

枢纽主要任务以灌溉发电为主,并结合防洪、航运、养鱼及供水等任务进行开发。 根据初步规划,本工程灌溉面积为20万亩(高程在102m以上),装机9000千瓦。防洪方面,由于水库调洪作用,使平山河下游不致洪水成灾,同时配合下游睦水水利枢纽,对睦水下游也能起到一定的防洪作用,在流域900m3/s。在航运方面,上游库区能增加航运里程20㎞,下游可利用发电尾水等航运条件,使平山河下游四季都能筏运,并拟建竹木最大过坝能力为25吨的筏道。 3. 地形、地质概况

地形情况:平山河流域多为丘陵地区,在平山枢纽上游均为大山区,河谷山势陡峭,河谷边坡一般为60°~70°,地势高差都在80~120m,河谷冲沟切割很深,山脉走向大约为东西方向,基岩出露很好,河床一般为100m左右,河道弯曲很厉害,尤其枢纽布置处更为显著形成S形,沿河沙滩及坡积层发育,尤以坝址下游段的平山咀下游一带及坝下陈家上游一带更为发育,其它地方则很少,在坝轴下游300m处的两岸河谷呈马鞍形,其覆盖物较厚,基岩产状凌乱。

地质情况:靠上游有泥盘五通砂岩,靠下游为二叠纪灰岩,几条坝轴线皆落在五通砂岩上面。地质构造特征有:在平山咀以南,即石灰岩与砂岩分界处,发现一大断层,其走向近东西,倾向大致向北西,在第一坝轴线左肩的为五通砂岩,特别破碎,在100多米范围内就有三、四处小断层,产状凌乱,坝区右岸破碎深达60m的钻孔岩芯获得率仅为20%,可见岩石裂隙十分发育。

岩石的渗水率都很小,右岸一般为0.001~0.01,个别达到0.07~0.08,而左岸多为0.001~0.01。

坝区下游石灰岩中,发现两处溶洞,平山咀大溶洞,前者对大坝及库区均无影响,但后者朝南东方向延伸的话,则可能通向库壁,待将来蓄水后,库水有可能顺着溶洞漏到库外,此外,目前在加紧地质勘探工作,以便得出明确的结论和提出处理意见。

坝址覆盖层沿坝轴线厚达1.5~5.0m,K=1×10-4cm/s,浮容重V浮=10.7KN/m3,内摩擦角φ=35°。 4. 水文、气象

1)水文:由于流域径流资料缺乏,设计年月径流量及洪水流量不能直接由实测径流分析得到,必须通过降雨径流间接推求,根据省水文总站由C城站插补延长得三天雨量计算频率;千年一遇雨量498.1mm,二百年一遇雨量348.2mm,五十年一遇雨量299.9mm,雨洪峰流量Q0.1%=1860m3/s,Q0.5%=1550m3/s,Q1%=1480m3/s,多年平均来水量4.55亿m3。

2)气象:多年平均风速10 m/s,水库吹程D=9Km,多年平均降雨量430mm/年,库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6.9℃,年最高气温40.5℃,年最低气温-14.9℃。 5. 其它

- 1 -

设计说明书

1)坝顶无交通要求 2)对外交通情况

水路:由B城至溪口为南江段上水,自溪口至C城系睦水主流,为内河航运,全长

256公里,可通行3~6吨木船,枯水季只能通行3吨以下船只,水运较为困难。 公路:附近公路线为AF干道,B城至C城段全长365Km,晴雨畅通无阻,但目前C

城至坝址尚无公路通行。

铁路:D城为乐万铁路车站,由B城至D城180Km,至工地有53公里。 3)地震:本地区为5~6度,设计时可不考虑。

(二)设计数据

1. 工程等级:根据规范自定 2. 水库规划资料

1) 正常水位:113.10m; 2) 最高洪水位(校核):113.50m;

3) 死水位:105.0m(发电极限工作深度8m); 4) 灌溉最低库水位:104.0m; 5) 总库容:2.00亿m3;

6) 水库有效库容:1.15亿m3; 7) 库容系数:0.575;

8) 发电调节流量Qp=7.35m3/s,相应下游水位68.2m;

9) 发电最大引用流量Qmax=28 m3/s,相应下游水位68.65m;

10) 通过设计洪水位流量(Q1%)时,溢洪道最大泄水量Qmax=1340 m3/s,相应下游最

高洪水位74.3m。

3. 枢纽组成建筑物

1) 大坝:布置在1#坝轴线上; 2) 溢洪道:堰顶高程为107.50m;

3) 水电站:装机容量900千瓦,3台机组,厂房尺寸为30×9m2;

4) 灌溉:主要灌区位于河流右岸,渠首底高程102m,灌溉最大引用流量8.15m3/s,相

应渠道最大水深1.75m,渠底宽3.5m,渠道边坡1∶1。

5) 水库放空隧洞:为便于检修大坝和其它建筑物,拟利用导流隧洞作放空洞,洞底高

程为70.0m,洞直径为3.5m。

6) 筏道:为干筏道,上游坡不陡于1∶4,下游坡不陡于1∶3,转运平台高程115.00m,

平台尺寸为30×20m2。

4. 筑坝材料

枢纽大坝采用当地材料筑坝,据初步勘察,土料可以采用坝轴线下游1.5~3.5公里的丘陵区与平原地带的土料,且储量很多,一般质量尚佳,可作筑坝之用。砂料可在坝轴线下游1~3公里河滩范围内及平山河出口处两岸河滩开采。石料可以用采石场开采,采石场可用坝轴线下游左岸山沟较合适,其石质为石灰岩、砂岩,质量良好,质地坚硬,岩石出露,覆盖浅,易开采。

1)土料:主要有粘土和壤土,储量多,质量尚佳,可作为筑坝材料,其性能见附表:1; 2)砂土:可从坝上下游0.3~3.5公里河滩上开采,储量多,可供筑坝使用,见附表:2; 3)石料:石质为石灰岩及砂岩,质地坚硬,储量丰富,性能见附表:3。

- 2 -

设计说明书

附表1 土料特性表 干容重 土壤类别 最优 含水率 (%) 孔隙率 n (%) 内摩擦角 Φ 18°30′ 23°41′ 粘 着 力 c (KPa) 渗透系数 k (cm/s) -6?c(KN/m3) 粘土 壤土 坡土

15.4 15.8 16.0 25 14.5 22.5 40 41.7 39.8 37 12 1×10 1×10 1×10 -3-522°(湿) (湿)7.5 33°(干) 附表2 砂土特性表

干容重 土壤类别 孔隙率 n (%) 内摩擦角 Φ 30° 浮容重 ?' (KN/m3) ?c(KN/m3) 砂土 16 40.6 10.06 附表3 石料特性表 干 容 重 孔 隙 率 n (%) 33 内 摩 擦 角 Φ 38° ?c (KN/m3) 1.8 (三)枢纽布置

1. 工程等别及建筑物级别

1)水库枢纽建筑物组成 根据水库枢纽的任务,该枢纽组成建筑物主要包括:拦河大坝、水电站建筑物、溢洪道、灌溉渠道、水库放空隧洞(拟利用导流洞作放空洞)、筏道等。

2)工程规模 根据《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标准》以及该工程的一些指标确定工程规模如下: (1)各效益指标等别:根据枢纽灌溉面积为20万亩即20/15=1.33万ha,在3.33~0.33万ha之间,属Ⅲ等工程;根据电站装机容量9000千瓦即9MW,小于10MW,属Ⅴ等工程;根

33

据总库容为2.00亿m,在10~1.0亿m,属Ⅱ等工程。

(2)水库枢纽等别:根据规范规定,对具有综合利用效益的水电工程,各效益指标分属不同等别时,整个工程的等别应按其最高的等别确定,故本水库枢纽为Ⅱ等工程。

(3)水工建筑物的级别:根据水工建筑物级别的划分标准,Ⅱ等工程的主要建筑物为2

- 3 -

设计说明书

级水工建筑物,所以本枢纽中的拦河大坝、溢洪道、水电站建筑物、灌溉渠道、水库放空隧洞为2级水工建筑物;次要建筑物筏道为3级水工建筑物。 2. 各组成建筑物的选择

1)挡水建筑物型式的选择 在岩基上有三种类型:重力坝、拱坝、土石坝。 (1)重力坝方案

从枢纽布置处地形地质平面图及1#坝轴线地质剖面图上可以看出,坝址基岩为上部为五通砂岩,下面为石英砂岩和砂质页岩,覆盖层沿坝轴线厚1.5~5.0m,五通砂岩厚达30~80m,若建重力坝清基开挖量大,目前C城至坝址尚无铁路、公路通行,修建重力坝所需水泥、钢筋等材料运输不方便,且不能利用当地筑坝材料,故修建重力坝不经济。 (2)拱坝方案

修建拱坝理想的地形条件是左右岸地形对称,岸坡平顺无突变,在平面上向下游收缩的河谷段;而且坝端下游侧要有足够的岩体支撑,以保证坝体的稳定。该河道弯曲相当厉害,尤其枢纽布置处更为显著形成S形,1#坝址处没有雄厚的山脊作为坝肩,左岸陡峭,右岸相对平缓,峡谷不对称,成不对称的“U”型,下游河床开阔,建拱坝的造价过高,不宜修筑。 (3)土石坝方案

土石坝对地形、地质条件要求低,几乎在所有的条件下都可以修建,且施工技术简单,可实行机械化施工,也能充分利用当地建筑材料,覆盖层也不必挖去,因此造价相对较低,所以采用土石坝方案。

2)泄水建筑物型式的选择 土石坝最适合采用岸边溢洪道进行泄洪,在坝轴线下游300m处的两岸河谷呈马鞍形,右岸有马鞍形垭口,采用正槽式溢洪道泄洪,泄水槽与堰上水流方向一致,水流平顺,泄洪能力大,结构简单,运行安全可靠,适用于各种水头和流量。

3)其它建筑型式的选择 (1)灌溉引水建筑物

采用有压式引水隧洞与灌溉渠首连接。进口设有拦污栅、进水喇叭口、闸门室及渐变段;洞身采用钢筋混凝土衬砌;出口段设有一弯曲段连接渠首,并采用设置扩散段的底流消能方式。主要灌区位于河流右岸,渠首底高程102m,灌溉最大引用流量8.15m3/s,相应渠道最大水深1.75m,渠底宽3.5m,渠道边坡1∶1。 (2)水电站建筑物

因为土石坝不宜采用坝式水电站,而宜采用引水式发电,所以这里用单元供水式引水发电。

(3)过坝建筑物

2

主要是筏道,采用干筏道。起运平台高程115.00m平台尺寸为30×20m,上游坡不陡于1∶4,下游坡不陡于1∶3。

(4)施工导流洞及水库放空洞

施工导流洞及水库放空洞,均采用有压式。为便于检修大坝和其它建筑物,拟利用导流隧洞作放空洞,洞底高程为70.00m,洞直径为3.50m。 3. 枢纽总体布置方案的确定

挡水建筑物——土石坝(包括副坝在内)按直线布置在河弯地段的1#坝址线上,泄水建筑物——溢洪道布置在大坝右岸的天然垭口处;灌溉引水建筑物——引水隧洞紧靠在溢洪道的右侧布置;水电站建筑物——引水隧洞、电站厂房、开关站等布置在右岸(凸岸),在副坝和主坝之间,厂房布置在开挖的基岩上,开关站布置在厂房旁边;施工导流洞及水库放空洞布置在右岸的山体内。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最后确定枢纽布置直接绘制在蓝图上(地

- 4 -

设计说明书

形地质平面图)。

(四)土坝设计

1. 坝型选择

影响土石坝坝型选择的因素有:1.坝高;2.筑坝材料;3.坝址区的地形地质条件;4.施工导流、施工进度与分期、填筑强度、气象条件、施工场地、运输条件、初期度汛等施工条件;5.枢纽布置、坝基处理型式、坝体与泄水引水建筑物等的连接;6.枢纽的开发目标和运行条件;7.土石坝以及枢纽的总工程量、总工期和总造价。

枢纽大坝采用当地材料筑坝,据初步勘察,土料可以采用坝轴线下游1.5~3.5公里的丘陵区与平原地带的土料,且储量很多,一般质量尚佳,可作筑坝之用。砂料可在坝轴线下游1~3公里河滩范围内及平山河出口处两岸河滩开采。石料可以用采石场开采,采石场可用坝轴线下游左岸山沟较合适,其石质为石灰岩、砂岩,质量良好,质地坚硬,岩石出露,覆盖浅,易开采。

1)土料:主要有粘土和壤土,储量多,质量尚佳,可作为筑坝材料,其性能见附表:1; 2)砂土:可从坝上下游0.3~3.5公里河滩上开采,储量多,可供筑坝使用,见附表:2; 3)石料:石质为石灰岩及砂岩,质地坚硬,储量丰富,性能见附表:3。 从建筑材料上说,均质坝、心墙坝、斜墙坝均可。

1)均质坝。坝体材料单一,施工工序简单,干扰少;坝体防渗部分厚大,渗透比降比较小,有利于渗流稳定和减少通过坝体的渗流量,此外坝体和坝基、岸坡、及混凝土建筑物的接触渗径比较长,可简化防渗处理。但是,由于土料抗剪强度比用在其他坝型坝壳的石料、砂砾和砂等材料的抗剪强度小,故其上下游坝坡比其他坝型缓,填筑工程量比较大。坝体施工受严寒及降雨影响,有效工日会减少,工期延长,故在寒冷及多雨地区的使用受限制。 2)斜墙坝。由于不透料(土料)位于上游,不便于土料上坝;土质斜墙靠在透水坝壳上,如果坝壳沉降大,将使斜墙开裂;与岸坡及混凝土建筑物连接不如心墙坝方便,斜墙与地基接触应力比心墙小,同地基结合不如心墙坝;断面较大,特别是上游坡较缓,坝脚伸出较远,填筑工程量较心墙大。

3)心墙坝。用作防渗体的土料位于坝下游1.5~3.5公里的丘陵区与平原地带的土料,且储量很多,一般质量尚佳,可作筑坝之用;用作透水料的砂土可从坝上下游0.3~3.5公里河滩上开采,储量多,可供筑坝使用,这样便于分别从上下游上料,填筑透水坝壳,使施工方便,争取工期。心墙坝的优点还有:心墙位于坝体中间而不依靠在透水坝壳上,其自重通过本身传到基础,不受坝壳沉降影响,依靠心墙填土自重,使得沿心墙与地基接触面产生较大的接触应力,有利于心墙与地基结合,提高接触面的渗透稳定性;当库水位下降时,上游透水坝壳中水分迅速排泄,有利于上游坝坡稳定,使上游坝坡比均质坝或斜墙坝陡;下游坝壳浸润线也比较低,下游坝坡也可以设计得比较陡;在防渗效果相同的情况下,土料用量比斜墙坝少,施工受气候影响相对小些;位于坝轴线上的心墙与岸坡及混凝土建筑物连接比较方便。

由于土石坝的地基适应性强,理论上说,这几类坝都可以选用,具体考虑到当地两岸的坝坡较陡峭,因此选用较能够适应陡峭坝坡地形的心墙坝作为首选坝型。 2. 坝体剖面设计

土石坝的剖面设计指坝坡、坝顶宽度、坝顶高程。 1)坝坡

因最大坝高约115.20-65.00=50.20m,故采用三级变坡。

(1)上游坝坡:从坝顶至坝踵依次为1︰3;1︰3.5;1︰4。 (2)下游坝坡:从坝顶至坝趾依次为1︰2.75;1︰3;1︰3。

(3)马道:第一级马道高程为85.20m,第二级马道高程100.20m,马道宽度取2.0m。

- 5 -

设计说明书

2)坝顶宽度 本坝顶无交通要求,对中低坝Bmin=0.7Hb,这里Hb为坝高。故取B=6m。

3)坝顶高程 坝顶高程等于不同运行情况下的水库静水位加上超高d之和,并分别按以下运用情况计算,取较大值:①设计洪水位加正常运用情况的坝顶超高;②校核洪水位加非常运用情况的坝顶超高。最后需预留一定的坝体沉降量,此处取坝高的0.3%。计算公式如下: d=ha+e+A, ha=0.45hlmn-1-0.6, hl=0.0166V5/4KV2Dcosa e= D,

2gH1/3式中: ha——波浪在坝坡上的最大爬高,m;

e——最大风壅水面高度,即风壅水面超出原库水位高度的最大值,m;

A——安全加高,m,根据坝的等级和运用情况,按表1-1确定。

表1-1 安全加高A (单位:m)

运用情况 正常 非常 坝的级别 Ⅰ 1.5 0.7 Ⅱ 1.0 0.5 Ⅲ 0.7 0.4 Ⅳ、Ⅴ 0.5 0.3 hl——设计波高,m;

m——坝坡坡率;

取值为:抛石0.035,干砌块石0.0275,浆砌石并勾缝0.025,n——坝坡护面糙率,

沥青和混凝土0.0155;

V——设计风速,m/s; D——吹程,㎞;

H——水库水域的平均水深,m;

-3

K——综合摩阻系数,其值变化在(1.5~5.0)×10之间,计算时一般取

-3

K=3.6×10;

a——风向与水域中线(或坝轴线的法线)方向的夹角。

两种计算成果见表1-2。

表1-2 坝顶高程计算结果

运用情况 设计情况 (正常水位) 较核情况 (非常情况) 静水位 (m) 波浪 爬高 R(m) 0.6819 0.6819 风浪引起 安全 计算坝顶 坝前壅高 超高 高 程 e (m) A(m) Z计(m) 0.2056 0.3563 1.0 0.5 114.9875 115.0382 0.3% 沉陷 (m) 0.34496 0.34511 竣工时的 坝顶高程 Z (m) 115.3325 115.3833 113.1 113.5 坝顶高程最后结果:115.20m。 验算:坝顶高程115.20m均大于

设计洪水位(正常蓄水位)+0.50m即113.10+0.50=113.60m; 校核洪水位113.50m。 所以满足要求。

- 6 -

设计说明书

3. 渗流计算

1)渗流计算的基本假定 (1)心墙采用粘土料,渗透系数K=1 10-6cm,坝壳采用砂土料,渗透系数

sK=1 10-2cm,两者相差104倍,可以把粘土心墙看作相对不透水层,因此计算时可以

s不考虑上游楔行降落水头的作用。下游设有棱体排水,可近似的假设浸润线的逸出点为下游水位与堆石棱体内坡的交点。下游坝壳的浸润线也较平缓,接近水平,水头主要在心墙部位损失。

(2)土体中渗流流速不大且处于层流状态,渗流服从达西定律,即平均流速v等于渗透系数K与渗透比降i的乘积,v=K×i。

(3)发生渗流量时土体孔隙尺寸不变,饱和度不变,渗流为连续的。 2)渗流计算条件 渗流计算应考虑如下组合,取其最不利者作为控制条件:1)上游正常高水位,下游相应的最低水位;2)上游设计或校核洪水水位,分别相应的下游水位;3)对山游坝坡稳定最不利的库水降落后的水位。

这里缺乏有关设计数据,所以拟定用如下工况进行渗流计算:

设计洪水位(取与正常蓄水位)113.10m,相应下游的最低水位68.2m; 校核洪水位113.50m,相应下游的水位68.65m。 3)渗流分析的方法 采用水力学法进行土石坝渗流计算,将坝内渗流分为若干段,应用达西定律和杜平假设,建立各段的运动方程式,然后根据水流的连续性求解渗透流速、渗透流量和浸润线等。 4)计算断面及公式 本设计仅对河槽处最大断面进行渗流计算。假设地基为不透水地基。

y=he2-H222q2 x+H2 , q=k2Lk 5)单宽流量 将心墙看作等厚的矩形,则其平均宽度为:

d=11(d1+d2)=?(22214)=8m

坝轴线到下游坝趾处的宽度:D=163.16m;

从图中还可以计算出:L=141.85m;

已知 ke=1 10-6cms, k=1 -2cm10s。

ke(H12-He2)通过心墙段的单宽流量为q1=;

2dk(He2-H22)通过心墙下游坝壳段的单宽流量为q2=。

2L具体计算结果见表1-3。

- 7 -

设计说明书

表1-3 及其下游坝壳单宽流量计算结果

计算情况 正常蓄水位 校核洪水位 Z上 (m) Z下 (m) H1 (m) H2(m) d (m) 8.00 D (m) L (m) q -4 (×103m/(s·m)) 1.43 He (m) 113.10 68.20 48.10 3.20 163.16 125.05 3.719 113.50 68.65 48.50 3.65 8.00 163.16 125.50 1.46 4.121 6)总渗流量的计算 从地形地质平面图上可大致量得大坝沿坝轴线长L=340m,沿整个坝段的总渗流量Q=mLq,式中m是考虑到坝宽、坝厚、渗流量沿坝轴线的不均匀性而加的折减系数,取

m=0.8,

7)浸润线方程 Q正=0.8创3401.43?10-4Q校=0.8创3401.46?10-40.0389cm0.0397cmss

(1) 正常蓄水位情况下的浸润线方程 y=2qkx+H22=3.2m(x未(0,L-He0.3)即(0,123.93) )B2{y=0.0286x+10.24?H2286x+10.24 (x?(123.93,D)即(123.93,166.16) )

(2) 校核洪水位情况下的浸润线方程

2qkx+H22=3.65m(x未(0,L-He0.3)即(0,124.264) )B2{C0.0292x+13.3225?H2139x+13.3225 (x?(124.264,D)即(124.264,166.16) )

4. 坝坡稳定计算(只作下游坡一个滑弧面的计算)

心墙坝的下游坝坡采用的是砂土,粘聚力c=0,为无粘性土,常形成折线形的滑弧面。见图所示。

Ec 1l1 W1θR1Pφ2δDβPBW2c2 l2 βφ1φ3R2A- 8 -

设计说明书

图中所示各物理量之间满足以下方程:

W1W1 ctg(jⅱ-b)-ctg(q-j)-(1+)tg(j3-d)=0 21W2W2tgj?j1=tg1(1kc1tgj),j?(2=tg2kctgj?),j3=tg1(3)kc。

查设计资料砂土抗剪强度指标j1=j2=j3=30 ,由于设计原始资料中无相关数

j2?j3?14 ,

d=6 ,据,在此也无法提供实验数据,故假设q=24 ,b=12 ,j1?代入上述方程得

, kc=2.3>kcmin=1.35(Ⅱ级水工建筑物正常运用情况下)

从以上分析可知该假想滑动面是稳定的。

5. 防渗体设计(这里选用粘土心墙)

W11。 =W25.151)防渗体尺寸 土质防渗体的尺寸应满足控制渗透比降和渗流量要求,还要便于施工。心墙顶部考虑机械化施工的要求,取2.0m,边坡取1︰0.123。

上下游最大作用水头差H=113.50-65=48.50m(下游无水工况),粘土心墙坝的允许渗透坡降[J]=4,故墙厚T≧H/[J]=48.50/4=12.125m。

心墙底宽为2+(48.50+0.5)×0.123×2=14.054m>12.125m,满足要求 2)防渗体超高 防渗体顶部在静水位以上超高,对于正常运用情况(如正常蓄水位、设计洪水位)心墙为0.3~0.6m,取0.5m,最后防渗体顶部高程取为113.10+0.50=113.60m。 3)防渗体保护层 心墙顶部应设保护层,防止冰冻和干裂。保护层可采用砂、砂砾或碎石,其厚度不小于该地区的洞深或干燥深度,此处取1.6m,上部碎石厚50cm;下部砂砾厚110cm,具体见坝顶部构造。

6. 坝体排水设计 1)排水设施选择 常用的坝体排水有以下几种型式:贴坡排水、棱体排水、坝内排水、以及综合式排水。 (1)贴坡排水:不能降低浸润线,多用于浸润线很低和下游无水的情况,故不选用。 (2)棱体排水:可降低浸润线,防止坝坡冻胀和渗透变形,保护下游坝脚不受尾水冲刷,且有支撑坝体增加稳定的作用,且易于检修,是效果较好的一种排水型式。

(3)坝内排水:其中褥垫排水对不均匀沉降的适应性差,易断裂,且难以检修,当下游水位高过排水设施时,降低浸润线的效果将显著降低;网状排水施工麻烦,而且排水效果较褥垫排水差。

综合以上分析选择棱体排水方式。 2)堆石棱体排水尺寸 顶宽8.0m,内坡1︰1,外坡1︰1.33,顶部高程须高出下游最高水位对1、2级坝不小于1.0m。通过设计洪水位113.10m(正常水位)流量时,相应下游最高洪水位68.20m;假定通过校核洪水位113.50m流量时,相应下游最高洪水位68.65m。超高取3.35m,所以顶部高程为68.65+3.35=72.00m 。

- 9 -

设计说明书

7. 反滤层和过滤层 1)设计规范及标准 (1)保护无粘性土料(粉砂、砂、砂砾卵砾石、碎石等) 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规定,对于与被保护土相邻的第一层反滤料,建议按下述准则选用

D15d85£4?5,

D15d15>5,同时要求两者的不均匀系数h=d60d10及

D60D10不大于

5~8,级配曲线形状最好相似。

式中:D15——反滤料的特征粒径,小于该粒径的土占总土重的15%;

d15 ——被保护土的控制粒径和特征粒径,小于该粒径的土分别占总重的15%及85%。 上述两式同样适用于选择第二、三层反滤料,当选择第二层反滤料时,以第一层反滤料为被保护土,二选择第三层反滤料时,则以第二层反滤料为被保护土。

按此标准天然砂砾料一般不能满足要求,须对土料进行筛选。 (2)保护粘性土料

粘性土有粘聚力,抗管涌能力一般比无粘性土强,通常不用上述两式设计反滤层,而用以下方法设计。[参考:林昭著.碾压式土石坝.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3.7,第157页]。

①满足被保护粘性土的细粒不会流失

根据被保护土的小于0.075mm含量的百分数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法。当被保护土含有大于5mm的颗粒时,则取其小于5mm的级配确定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百分数及计算粒径

d85。如被保护土不含有大于5mm的颗粒时,则按全料确定小于0.0075mm的颗粒含量百分

数及d85。

a.对于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大于85%的粘性土,按式D15£9d85设计反滤层,当

9d85<0.2mm,取D15等于0.2mm 。

b.对于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为40%~85%的粘性土按式D15£0.7mm设计反滤层。 c.对于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为15%~39%的粘性土按式

D15?0.7125(40-A)(4d85-0.7mm)设计反滤层。式中,A为小于0.075mm时颗粒含

量1%。若4d85<0.7mm,应取0.7mm。

②满足排水要求

以上三种土还应符合式D15<4d15,以满足排水要求。式中d15应为被保护粘性土全料的d15,若4d15<0.1mm时D15不小于0.1mm 。

(3)护坡垫层

同样应满足土粒不流失及足够的透水性要求,但标准可降低些,建议按下式的简便方法选择粒径。

- 10 -

设计说明书

D15(块石)D15(垫层)£10, £5。

d85(垫层)d85(垫层下被保护的土)2)设计结果

由于设计原始资料中没有提供各土、砂、石料的颗粒级配情况,这里无法用计算的方法

进行反滤层的设计,只能参考相关规范和已建工程进行初步设计。具体的尺寸和分区参见构造设计图纸。 8. 护坡设计

1)上游护坡:采用目前比较常用的干砌石护坡。护坡范围从坝顶一直到坝脚,厚度为80cm,下部设50cm的碎石和40cm的粗砂垫层。参见土石坝剖面图。

2)下游护坡:下游设厚度为50cm的干砌块石护坡,护坡下面设厚度为30cm的碎石垫层。参见土石坝剖面图。 9. 顶部构造 1)坝顶宽度 对中低坝可取5~10m,此处取B=6.0m。 2)防浪墙 采用C20水泥浆砌块石防浪墙,基本尺寸见图1-5所示。墙身每隔15m布置一道设有止水的沉陷逢,墙顶设有高2.8m的灯柱。 3)坝顶盖面 以防止防渗体——粘土心墙干裂、冻结和雨水冲蚀,在粘土心墙顶部设置保护层,厚度为160cm,分为两层,上层碎石厚度为50cm,下层砂砾厚度为110cm。见坝顶细部图。 10. 马道和坝顶、坝面排水设计

1)马道:第一级马道高程为85.20m,第二级马道高程为100.20m,马道宽为2.0m。 2)坝顶排水:坝顶设有防浪墙,为了便于排水,坝顶做成自上游倾向下游的坡,坡度为2%,将坝顶雨水排向下游坝面排水沟。 3)坝面排水 (1)布置

在下游坝坡设纵横向排水沟。纵向排水沟(与坝轴线平行)设在各级马道内侧。沿坝轴线每隔150m设置1条横向排水沟(顺坡布置,垂直于坝轴线),横向排水沟自坝顶直至棱体排水处的排水沟,再排至坝趾排水沟。纵横向排水沟互相连通,横向排水沟之间的纵向排水沟应从中间向两端倾斜,坡度取0.3%,以便将雨水排向横向排水沟。 坝体与岸坡连接处应设置排水沟,以排除岸坡上游下来的雨水。 (2)排水沟尺寸及材料

①尺寸拟定:由于缺乏暴雨资料,所以无法用计算的方法确定断面尺寸,根据以往已建工程的经验,排水沟宽度及深度一般采用20~40cm。具体的尺寸见坝体排水详图。

②材料:排水沟通常采用浆砌石或混凝土预制块。在有排水沟的坝面处用水泥将该处的干砌石勾缝,形成水泥浆砌石排水沟。 11. 地基处理及坝体与地基岸坡的连接

结合本坝坝基情况,从坝轴线剖面图可知,地基处理如下: 1)地基处理 (1)河槽处:水流常年冲刷,基岩裸露,抗风化能力强,且钻1处岩芯获得率都比较高。吸水量也较低,故只需清除覆盖层即可,挖至基岩即可。

(2)钻2及右岸河滩:覆盖层和坡积物相对较厚,钻2处的上层岩芯获得率只有12%, 层裂隙较为发育,拟采用局部帷幕灌浆。

- 11 -

设计说明书

(3)平山咀大溶洞:经勘探后分析对大坝及库区均无影响,为安全起见,可修筑土铺盖,用水泥砂浆填缝。铺盖同时还应与粘土心墙相连,向上库区及右岸延伸展布,将岩溶封闭。 2)坝体与地基的连接 (1)河槽部位(即钻1部位),岩芯获得率及吸水量均能达到要求,采用在心墙底端局部加厚的方式与地基相连。

(2)钻2到右岸河滩:上部岩层裂隙较发育,岩芯获得率只有12%。而覆盖层也较左岸厚,采用截水槽的方式与基岩相连。截水槽可挖至基岩以下0.5m深处,内填壤土。截水槽横断面拟定:边坡采用1:1.5;底宽,渗径不小于(1/3~1/5)H,其中H为最大作用水头(下游无水时为51.00m),底宽取1/2.6×51.00=20.0m。 3)坝体与岸坡的连接 左坝肩到左滩地,坡积风化层5~10m,需彻底清除,左岸坡上修建混凝土齿墙,岸坡较陡,开挖时基本与基岩大致平行。右坝肩到右滩地坡积风化层处理与左岸相同,基岩开挖角不宜太大。

(五)溢洪道设计

1. 溢洪道路线选择和平面位置的确定

根据本工程地形地质条件,选择正槽式溢洪道,泄槽末端设置圆形渐变段,采用挑流消能,泄槽不设收缩、弯曲段和扩散段,尾水渠设护袒。成直线布置在右岸的天然垭口,如地形地质平面图所示。 2. 溢洪道基本数据

由于没有做调洪演算,初步拟定溢洪道水力计算成果见表1-4。

表 1- 4 溢洪道水力计算成果

计算情况 设计 校核 上游水位(m) 113.10 113.50 下泄最大流量(m3/s) 1340 1660 相应的下游水位(m) 74.30 75.00 其中:设计洪水位取与正常蓄水位相同,而校核洪水的最大下泄流量和相应的下游水位只是初步拟定的。 3. 工程布置

1)引水渠

引水渠的作用是将水流平顺的引至溢流堰前,为了减少局部水头损失和防止上游入口冲刷(特别是上游坝坡处),采用较小的渠内流速v<5.0ms。渠底宽度大于堰宽,渠底末

端高程与控制堰顶高程相同,取为107.50m。引水渠断面尺寸的拟定,具体计算结果和过程见表1-5。

表 1-5 引水渠断面尺寸计算成果( 设计流速v=4m计算情况 设计 校核 上游水位(m) 113.10 113.50 下泄最大流量 Q (m3/s) 1340 1660 水深 H (m) 5.6 6.0 边坡坡率m 1.5 1.5 s)

底宽 B (m) 51.42 60.17 计算公式:Q=vA,A=(B+mH)H,假设v=4.0ms。

可以拟定引水渠底宽B=79.0m,引水渠与控制堰之间采用圆弧连接,圆弧半径R=15m,圆弧的圆心角为??90;根据选定的连接形式和尺寸有,

ob0Bj=79=0.7248由此可以109- 12 -

设计说明书

查表得出流量系数m=0.368。

可以拟定B=79m,考虑到岩基较差且覆盖层厚,在渠底设置人工铺盖防渗,同时为防止冲刷对引水渠的靠近堰流区段采用浆砌石护面(0.3m)。引水渠取45m左右。

2)控制段 其作用是控制泄洪能力。本工程是以灌溉发电为主的中型工程,采用平面钢闸门控制。溢洪道轴线处岩石破碎,深达60m的钻探岩芯获得率约为20%,岩石裂隙十分发育,因为宽顶堰堰矮荷载小,经比较选用无坎宽顶堰,断面为矩形,顶部高程为107.50m,堰厚d=20m(2.5H

控制堰宽 nb (m) 62.07 69.33 流量系数m 0.368 0.368 式中:控制堰宽 nb=Q3

m2gH02由计算知控制堰取nb=70m为宜;孔口数n=7;闸门尺寸11m×6.5m(宽×高),宽高比为11/6.5=1.7满足(1.5~2.0);

门槽宽w=3.5Hb0+5cm=66.5cm,取w=70cm,其中H为堰上水头,b0为闸口单宽取10m;

门槽深D???骣11÷:÷66.5cm取D?桫1.42.5÷ 30cm;中墩宽1.5m;单宽10m,闸墩尺寸见。

3)泄槽 泄槽是宣泄过堰洪水的,槽底布置在基岩上,断面必须为挖方,且要工程量最小,坡面不能太陡。由地形地质平面图上量得从堰口坝轴线至下游高程69.4m处的水平距离约120m,高差为38.1m,从堰顶到下游水面连一直线,直线的斜率大约等于k=1︰3.14故取k=1︰3。,考虑到泄槽设计、施工的方便和简单,以及水流的流态等各种因素,泄槽采用等宽,同一坡率,初步拟定为i=1/3,矩形断面,宽B=79m,长l=1+32椿38.1120.48m。

4)出口消能 溢洪道出口段为冲沟,岩石比较坚硬,离大坝较远,可以采用扩散坎挑流消能,水流冲

刷不会危及大坝安全。但如果大坝下游(溢洪道出口)的假想逆断层存在的话,还需对该断层进行处理,以防止溢洪道出口冲坑太深而危及大坝安全。 5)尾水渠 其作用是将消能后的水流较平稳的泄入原河道,同时为了防止小流量产生贴流、淘刷鼻坎,鼻坎下游设置长L=50m的护袒。 4. 溢洪道水力计算 1)引水渠流速计算 其具体计算见溢洪道工程布置中的引水渠,设计洪水位和校核洪水位时均取

v=4m,而实际的引水渠底宽大于计算所需要的宽度,而且因为渠底是逆坡,其高程都

s- 13 -

设计说明书

比107.50m要低,所以引水渠实际的流速均比4m要小,均能满足要求。

s 2)控制堰最大泄流能力的验算 计算所需闸门总净宽为70m(校核洪水时),而整个闸室宽79m,从定性分析可知满足最大泄流量的要求。

3)泄槽水面线的计算 (1) 基本公式 hk=3q2g,q=QB,ik=116gckAkC=Rk ,,,R=A=bhkkkk2nCkBkck 式中:hk——临界水深,m; Q——槽内泄量,m3/s; q——单宽流量,m3/(s·m); ik——临界坡降; B——泄槽首段宽度,m; g——重力加速度,m/s2; Bk——相应临界水深的水面宽,m;

、湿周(m)、水力Ak、ck、Rk、Ck——临界水深时对应的过水断面积(m2)

半径(m)、谢才系数。

q v=v2av12av22,j=2,E1+iL=E2+hf,E1=+h1,E2=+h2; hCR2g2g 式中: E1——1-1断面的比能,m; E2——2-2断面的比能,m; h1、h2——1-1及2-2断面水深,m; hf——沿程水头损失,m; v1、v2——1-1及2-2断面的平均流速,m/s; L——断面间的长度,m;

iL——1-1及2-2断面的底部高程差,m;

n——泄槽糙率,底板是混凝土衬砌石,侧壁为干砌石,取n=0.03。

(2) 临界水深hk和临界坡降ik的计算见表1-7。

表 1-7 临界水深hk和临界坡降ik计算结果

计算情况 设计水位 校核水位 Q 1340 1660 Bk 79 qk hk Ak ck 86.12 Rk 2.86 3.27 n Ck ik 79 16.96 3.08 243.32 85.16 21.01 3.56 281.24 0.03 39.71 0.0067 0.03 40.61 0.0065 i=13 =0.33>ik,故泄槽段属急流,槽内形成bⅡ型降水曲线,属明渠非均匀流算。

(3) 溢洪道泄槽正常水深计算

计算结果见表1-8

表 1-8 溢洪道泄槽正常水深计算结果

- 14 -

设计说明书

计算情况 设计水位 校核水位 1660 79 1 1.065 84.135 81.13 1340 79 1 0.936 73.944 80.872 0.9143 0.03 32.839 Q B i 假设h0 A0 c0 R0 n C0 K0=A0C0R0 Q0=K0i 32321.9 1340.6 31.037 0.03 33.536 2873.3 1658.9 (4) 泄槽水面线计算

假设堰下泄槽起始断面的计算水深取泄槽临界水深,

设计洪水位(正常蓄水位):h1=hk=3.08m,h2=(1+0.01)h0假设=0.945m 校核洪水位:h1=hk=3.56m,h2=(1+0.01)h0假设=1.076m 采用分段求和法,按水深进行分段,具体计算结果见表1-9 水面线曲线如图1-12所示。 4. 掺气水深的计算

(1) 自然掺气开始发生点的计算

L按经验公式计算:L=14.7q0.53,其中q为单宽流量m3s×m

骣1340÷设计:L=14.7??÷??桫79÷骣1660÷ 校核:L=14.7??÷??桫79÷0.5365.91m

0.5373.83m

取L?65.91m。 (2) 掺气水深计算

根据美国“水力设计准则”(Hydraulic Design Criteria)提出的公式计算,

计算公式如下:

骣Vasinq÷c==0.701log10??0.826?0.2÷?÷Va+VWq桫ha=1h(适用于B>5h)1-C

m式中:C—空气体积Va与气水混合体积Va+VW之比 ;q--单宽流量,设计1.4199h0设 校核1.394h0校

(3s×m)。

- 15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gd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