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详细课件

更新时间:2024-03-25 21:4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微观经济学

? 第一章 微观经济学导论

1.1 经济学的特点与前提条件

? ? ? ?

经济学是解释和预测经济现象的科学。 经济学的高贵性和平庸性。 数学与统计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前提:

(1)家庭和厂商的行为是理性 (rationalization) 的。 (2)信息是完备的。

(3)资源的相对稀缺性(scarcity)。

? 1.2 基本经济决策

? ?

资源稀缺以及产生原因。

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是稀缺资源的配置问题。为了做到资源最优配置,必须做出如下基本经济决策: (1)生产什么? (2)生产多少? (3)如何生产? (4)如何分配? (5)何时生产?

?

经济学定义: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稀缺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之间进行分配的科学。

? 1.3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

?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个体或由个体组成的集合的经济活动。

? 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历史以及主要奠基者。

?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之间的关系。

? 1.4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 ?

实证分析(positive analysis)与规范分析(normative analysis)

均衡(equilibrium)分析: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

? ?

静态分析(static analisis)、比较静态分析

(compparative static analisis)与动态分析(danamic analisis)

函数与经济模型(economic model) 作图分析与联立方程

?

2.1 供给函数(supply function)

? 供给概念:供给指一定时期内和一定条件下,厂商愿意提供的某种商品或劳务

的数量。

? 供给函数:供给函数指供给量和影响供给量的一系列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 ? 影响供给的因素:商品自身价格、时间期间长短、相关商品价格、价格预期、

生产成本(工资、资本价格和原材料价格)和生产技术。

? 供给表:在其它条件假定为不变的前提下,反映供给量与供给价格之间一一对

应关系的表格称为供给表。供给表中每一行数据可以转换为直角平面坐标中的一点,一系列点可以连成直线 ? 供给曲线的数学表达式:

Qs = f(p) 或 Qs = a+bp。 ? 供给曲线的图象: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

? 供给函数的截矩有正值、负值和零三种情况。 ? 供给曲线的横坐标和纵坐标被倒置。 ? 供给曲线与时间长短的关系。

? 供给规律:供给量与供给价格之间存在正相关联系。

? 第二章 供给、需求与均衡价格

?

? 2.2 需求函数(demand function)

需求概念:需求指一定时期内和一定条件下,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某种商品或劳务的数量。

? 需求函数:需求函数指需求量和影响需求量的一系列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 ? 需求函数的数学表达式:

Qx = f (px、Y、py、Pe、T、A)

? 影响需求的因素:商品自身价格、消费者收入、替代或互补商品价格、价格预

期、消费者偏好及广告费用支出。

?

需求表:在其它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反映需求量与价格之间一一对应关系的表格称为需求表。

? 需求曲线的数学表达式:

Qd = f(p) 或 Qd = c-dp ? 需求曲线的图象:向右下方倾斜的直线。 ? 需求规律:需求量与价格存在负相关联系。 ? 需求规律的决定因素: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 2.3 需求规律的例外

? 吉芬物品(giffen good):特点为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 奢侈性消费品:特点为需求曲线近乎垂直。 ? 收藏品:特点为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 投资品或具有投资功能的消费品:如股票、房产,特点为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倾

斜。

? 2.4 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

?

运用图象法确定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 运用联立方程确定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 均衡点与市场出清

非均衡状况描述之一:短缺 非均衡状况描述之二:过剩 数量调整机制与价格调整机制 狭义均衡与广义均衡

稳定均衡、不稳定均衡和亚稳定均衡

? ? ? ? ? ? ?

? 2.5 供给变动与需求变动

? 供给量变动与供给变动之区别

? 需求量变动与需求变动之区别 ? 造成供给曲线移动的原因 ? 造成需求曲线移动的原因

? 供给变动、需求变动与均衡点移动

? 例题:税收与补贴对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影响

? 2.5 需求弹性、供给弹性与弹性计算公式

?

弹性概念:弹性是测定需求反应敏感程度的尺度,它是指自变量变动的百分率所引起的供给或需求变动的百分率。

弹性计算的一般公式:e = 供给或需求变动的百分率 / 价格、收入或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百分率。

?

?

点弹性:需求曲线上某一点的弹性。其公式为: e = Δq /Δp × p / q 或 e = ? q / ? p × p / q

该公式表明,点弹性是两部分的乘积,一部分是供给或需求在一定点上的偏

导数? q / ? p,如需求曲线为线性,该偏导数即为需求函数斜率的倒数,另一部分是该点坐标p和q的比值 。

? 弧弹性: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平均弹性。其公式为: e = (q2-q1)/(p2-p1)×(p1+p2)/(q1+q2)

? 弹性计算的几何方法

? 当供给或需求曲线为非直线时如何计算弹性

? ? ? ? ?

? 2.6 需求的价格弹性

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公式:

一般公式: e d= 需求变动的百分率 / 价格变动的百分率 点弹性公式: e d= ? q / ? p ×p / q

弧弹性公式 : e d= (q2-q1)/(p2-p1)×(p1+p2)/(q1+q2)

需求价格弹性的特点:(1)没有单位。(2)需求价格弹性符号有正负,正常

? ? ? ?

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为负值,吉芬物品等违背需求规律的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为正值。(3)在同一条需求曲线的不同点上,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的绝对值是大小不等的。

绝对有弹性、绝对无弹性、单元弹性、富于弹性和缺乏弹性 特殊弹性:正双曲线、垂线与水平线的弹性

需求价格弹性的决定因素:(1)商品性质,(2)商品价格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3)替代品状况,(4)商品用途多寡,(5)时期长短。 需求价格弹性与厂商销售收入pq的关系:弹性大的商品价格宜降不宜涨;弹性小的商品价格宜涨不宜降。弹性等于1的商品价格涨跌对厂商收入基本没有影响。

? ? ? ?

? 2.7 需求的收入弹性

需求收入弹性的计算公式:

一般公式:eM = 需求变动的百分率 / 收入变动的百分率 点弹性公式:eM = ? q / ? M × M / q

弧弹性公式 :eM = (q2-q1)/(M2-M1)×(M1+M2)/(q1+q2)

?

需求收入弹性的特点

(1)系数有正负,正常商品收入弹性系数为正值,低档物品和吉芬物品的收入

弹性系数是负值。

(2)收入弹性系数大于1称为奢侈品,大于0小于1称为必需品,小于0称为低档

物品。

? 低档物品:随着收入增加其消费数量反而减少的商品称为低档物品。

? 收入弹性系数大于1的商品被称为朝阳产品,如手机;收入弹性系数小于1的商

品被称为夕阳产品,如油盐酱醋。

?

? 2.8 需求的交叉弹性

需求的交叉弹性的计算公式:

一般公式:eXY = 需求变动的百分率 / 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百分率 点弹性公式:eXY = ? qx / ? py × py / qx

弧弹性公式 :eXY = (qx2-qx1)/(py2-py1)×(py1+py2)/(qx1+qx2)

?

?

?

?

交叉弹性系数正值是替代商品,交叉弹性系数负值是互补商品。

?

替代商品和互补商品的概念。

交叉弹性系数的绝对值大小反映两种商品联系密切程度。 交叉弹性系数的大小可以划分行业和确定是否存在垄断。

? ? ?

? 2.9 供给的价格弹性

供给弹性的计算公式:

一般公式:e s= 需求变动百分率 / 供给价格变动百分率 点弹性公式:e s= ? q / ? p × p / q

弧弹性公式 :e s= (q2-q1)/(p2-p1)×(p1+p2)/(q1+q2) 供给弹性系数一般是正值,表明供给量与供给价格是正相关。

单元供给弹性、富于供给弹性和缺乏供给弹性与三种不同类型的供给曲线关系。

垂直供给曲线的弹性与水平供给曲线的供给弹性

? ? ?

? ? ? ?

供给曲线弹性系数大小的决定因素: (1)商品供给增加难易程度。

(2)追加生产要素费用递增还是递减。 (3)要素流动性大小。 (4)时期长短。

? 2.10 短期弹性与长期弹性

?

时间长短与供给曲线斜率的关系。 时间长短与弹性一般呈正相关。

大部分商品的长期需求远比短期需求富于价格弹性。

存量(保有量)大于流量(购买量)的耐用消费品 如汽车、住宅的短期需求价格弹性大于长期需求价格弹性。

大部分商品的长期收入弹性也会大于短期收入弹性。

长期供给弹性之所以大于短期供给弹性。因为短期有些商品受生产能力的制约,供给对价格反映较为迟钝。2.12 蛛网理论

?

?

?

?

?

? 2.11 例题

? ? ? ? ? ?

1、已知某鸡蛋市场供求方程式为QD = 77-7p,QS = -14 +6p,价格单位为元/公斤,数量单位为吨。分别计算下列条件下均衡变动:

⑴如果由于消费者收入增加,在各种可能价格下,市场对鸡蛋的需求量增加了13吨,问市场需求方程有何变化,市场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有何变动?

⑵如果由于不断改进技术,鸡蛋生产成本下降,在各种可能价格下,市场鸡蛋供给量增加13吨,问市场供给方程有何变化,市场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有何变动?

⑶如果政府从保证人民生活基本需要出发,规定鸡蛋市场价格上限为每公斤6元,问鸡蛋市场将发生短缺还是过剩,数量多少?

⑷如果政府出于财政需要,决定向生产者征税每公斤1元,问市场均衡价格为多少,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税负各为多少?

⑸如果政府想将鸡蛋市场价格上限定为每公斤5元,同时保持市场供求均衡,问需要给予生产者多少补贴,生产者和消费者各得补贴多少?2.5 供给变动与需求变动

?

? 2.12 蛛网理论

蛛网模型的特点:蛛网模型属于特殊的均衡模式,其特点为:(1)商品从开始生产到上市交易存在时滞,比如一年,因此供给取决于上一年的价格;(2)通常为无法贮藏的商品,因此市场必须出清的假定决定成交价格取决于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 ? 蛛网模型是一个差分方程组:

(1)Qd = c - dpt (2)Qs = a + bpt-1 (3)Qs = Qd ? 如初始价格为p0,则该蛛网模型的解为:

pt=[p0-(a+c)/ b+d ](-b / d)t+(a+c)/ b+d ? 蛛网模型有收敛、发散和循环三种波动模式,取决于供给曲线和需求曲 线的斜率绝对值的相对大小,波动轴心是a+c / b+d :

(1)如b < d,即供给曲线斜率小于需求曲线的斜率(绝对值),即供给曲

线陡需求曲线平,周期波动是收敛的。

(2)如b > d,即供给曲线斜率大于需求曲线的斜率(绝对值),即供给曲

线平需求曲线陡,周期波动是发散的。

(3)如b = d,即供给曲线斜率等于需求曲线的斜率,符号一正一负,周 期波动是封闭循环的。

(4)如供给曲线斜率与需求曲线的斜率符号相同(倾斜方向一致),则由

两者斜率相对大小决定波动形式要么收敛要么发散。 2.10 短期弹性与长期弹性

? 消费者行为的研究是为了探讨需求规律背后的决定因素。消费者行为理论分成

两部分,一部分为边际效用理论,称为基数效用论;另一部分为无差异曲线理

论,称为序数效用论 。

3.1 边际效用理论

效用概念:效用指消费者消费一种商品中感受到的欲望满足。效用是心理感受,中性概念,不包含价值判断。

负效用概念:负效用指消费者消费一种商品中感受到痛苦。

边际效用概念:边际效用指每增加一单位商品消费之总效用的增量。MU = dTU/dQ。

总效用、平均效用和边际效用曲线以及相互关系。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随着所消费商品数量的增加,边际效用呈递减趋势,直至变成零和负值。

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因。

边际效用价值论:认为商品价格取决于边际效用的理论。

货币收入的边际效用:L = MU/P,货币边际效用随收入增加而递减。 效用极大化与等边际原则 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

?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

? ? ? ? ? ? ? ? ? ? ?

? 3.2 无差异曲线分析

消费者行为—偏好的三个假定:

(1)完备性:消费者偏好是可以排序的。

(2)传递性:消费者偏好是可以传递比较的。

(3)非饱和性:消费者总是喜欢拥有数量更多的商品组合。

? 无差异组合:假定四组商品组合都代表相同的效用,区别只在于每组商品中X

和Y的数量搭配不同,在消费者看来,这四组商品是无差异的。

? 如果效用函数为U = f(X, Y),一个既定的效用水平U0 = f(X Y),我们可

以将上述效用水平既定的效用函数描述成一条无差异曲线。

? 无差异曲线的图示:凸性、凹性、性状良好、厌恶品(瘦肉、肥肉组合)、中

性商品、拟线性、完全替代、完全互补。 ? 无差异曲线的特点:

(1)无差异曲线上任意一点代表相同的效用水平,区别只在于 每一点商品组合中X和Y的比例不同。

(2)平面上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离原点越远的代表的效 用水平越大,这一特点称为单调性。 (3)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

? 边际替代率MRS:边际替代率是指消费者为保持总效用不变,多获取一种商

品一单位而愿意放弃另一种商品的一定数量,它代表一种消费者愿意接受的两种商品的交换条件。边际替代率也是无差异曲线在某一点上的斜率。

MRSxy = -dy / dx MRSYX =

-dx / dy

? 边际替代率和边际效用的关系:

MRSxy = MUx/MUy。或MRSyx = MUy/ MUx

?

性质不同的效用函数和各自的边际替代率:效用函数有多种形式:完全替代、完全互补、性状良好、凹性、拟线性偏好、柯布-道格拉斯效用函数:

(1) 完全替代:形状是直线,表明两种商品能按照不变的比率替代,

这种效用函数为U = aX+ bY,边际替代率等于负值常数-a/b;

(2) 完全互补:形状是直角形,表明两种商品必须以固定的最小比例

搭配消费,这种效用函数为U = min f (aX,bY),无差异曲线的 边际替代率等于0;

? (3)性状良好:两种商品不完全替代,符合单调性和凸性,效

用函数为U = f (X,Y),无差异曲线的边际替代MRSxy 为负值而且递减。

? (4)凹向原点:两种商品不完全替代,符合单调性和凹性,效

用函数也是U = f (X,Y),判别式海赛矩阵小于零, 差异曲线的边际替代率为负值而且递增。生产可能性边界 曲线就是这种形式。

? (5)拟线性偏好:效用函数为U (X,Y) = V(X)+Y。

这种效用函数的无差异曲线有截矩,表明效用函数对商品 Y是线性的,而商品X是非线性的。 ? (6)柯布-道格拉斯效用函数:效用函数为U (X,Y) = Xa ?

Y。也是性状良好的单调凸性曲线。

? 边际效用:在序数效用理论中,边际效用是偏导数:

MU = ?U/ ?X 或 MU = ?U/ ?Y

?

? 3.3 预算约束

无差异曲线代表消费者根据偏好所作的主观选择,但要确定效用极大还需要客观约束,构成客观约束的已知条件是收入M和两种商品价格px与py。

?

预算线:表示支出一定数量货币所能购买的各种商品的最大可能组合的轨迹。

?

预算线方程:

M = Xpx+Ypy,或 Y = M/py-Xpx/py

? 预算线的图示及画法。

? 预算线的斜率:dy/dx = -px/py。预算线的斜率为负值。

? 预算线空间位置的变动的五种情况:

(1)平移。有两种情况会导致预算线左右平移:(a)px和py不 变而M变化;(b)M不变而px 和py同比例同方向变化。 (2)支点转动。px和M不变而py变化。

(3)也是支点转动。py和M不变而 px变化。

(4)转动。 px和py出现此消彼涨变化导致预算线斜率改变。 (5)折拗的预算线。

? 消费者均衡指消费者通过确定两种商品的最佳组合达到了效用极大,从而无需

再作改变。

? 3.4 消费者均衡

? 图示:均衡点确定于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的切点,该点确定了消费者达到效用

极大的X和Y的组合。该均衡点具有唯一性。

? 均衡点的数学特征:均衡点符合等边际准则。

MUx/MUy = px/py

? 均衡点的数学求法:用拉格郎日函数方法求条件极值。

? 均衡点的特例--角解:在角解的情况下,无差异曲线的边际替代率大于或小

于预算线的斜率,即MRSxy > px/py均衡点(X=M / Px, 0)或MRSxy < px/py ,均衡点(0,Y=M / Py) 。消

费者只购买X或只购买Y时效用最大,此时不是相切关系而是相交,因此没有

最优只有次优。

? 凹性曲线:这也属于角解。如海赛矩阵显示无差异曲线是凹性的,则切点代表

效用极小,均衡点也在X轴或Y轴上,表明消费者的最好选择也是只购买一种商品。均衡点同上。

? 预算线折拗情况下的均衡点确定。

? 拉格郎日函数

? 拉格郎日函数:把消费者最优选择问题转换成求解约束条件下求极值问题,该

条件极值表述为:

max U(X,Y) 或 min M = Xpx_+ Ypy s.t. Xpx_+ Ypy = M s.t. U(X,Y)

? 拉格郎日函数形式:拉格郎日函数有两种形式,一是目标函数为效用函数,约

束条件为预算线方程求效用极大,二是目标函数预算线方程,约束条件为效用函数求支出极小。假定求效用极大

L = F(X,Y) + λ(M - Xpx_— Ypy)

? 拉格郎日函数的一阶条件:对拉格郎日函数中的三个变量X、Y、λ分别求一阶

偏导数并令其等于0。在所得到的三个方程中,方程1除以方程2消去一个方程 。剩下两方程联立求解即可得出X、Y的需求曲线和均衡点的数值。

? 拉格郎日函数的二阶条件:二阶条件为判别式海赛矩阵大于0,即函数是单调

凸性的,这时的极值是极大值。 3.3 消费者均衡

? 收入效应:指由于商品价格变动或预算水平变动引起消费者实际收入改变,进

而由实际收入变化导致消费者对商品需求量发生变化。

? 3.5 收入效应、替代效应和价格效应

? 收入—消费线(ICC)可以在食品支出—收入坐标中转换成一条向右上方倾斜

的曲线。这称为恩格尔曲线(EC)。

? 恩格尔系数: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与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例,从纵向比较看,

随收入水平提高恩格尔系数会下降,从横向比较看,人均GDP高的国家恩格尔系数较低。

? 向后绕曲的ICC线:收入增加时,如果消费的X数量反而减少,表明该商品是

低档物品。

? 完全替代与凹性单调情况下ICC线或与X轴重合或与Y轴重合。

? 替代效应(希克斯替代效应):商品价格相对变化导致预算线斜率改变,使总

效用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用相对廉价商品替代相对昂贵商品,此时均衡点沿无差异曲线移动。

? 价格效应:商品组合中一种商品涨价(或降价)而另一种商品价格不变,导致

消费者对价格变化商品的需求发生改变。价格效应是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之和。

?

价格—消费线(PCC):在假定条件下预算线出现支点转动,与若干条无差异

曲线相切形成的均衡点移动轨迹。PCC如在Q—P坐标中画出,就是需求曲线。即需求曲线上任意一点都是消费者均衡点。

?

通过价格-消费线的走向,可以反映在商品X价格下降时商品Y购买数量的变化情况,从而确定两种商品互相的关系是替代还是互补。 完全替代与凹性单调情况下PCC线。

为什么无差异曲线方法可以解释消费者的理性行为。

价格效应可分解成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这种分解有两种形式,一种称为希克斯分解,另一种称为茨勒斯基分解,指预算水平M不变而通过效用水平提高来表现替代效应。 价格指数的计算。

? ? ?

? ?

在完全替代条件下和完全互补条件下的PCC线:前者价格效应完全归因于替代效应,后者价格效应完全归因于收入效应。

? 吉芬物品和低档物品的关系:两者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作用方向都是相反

的,在价格下降的情况下,收入效应均使购买数量减少,替代效应均使购买数量增加,如收入效应的负作用大于替代效应的作用是吉芬物品;反之是低档物品。吉芬物品是低档物品的特例。

区分吉芬物品和低档质品的关键看需求曲线的倾斜方向。 表格 :价格下降情况下不同类型商品的联系与区别。

? ?

?

?

3.6 市场需求曲线、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

市场需求曲线:市场需求曲线是所有个别消费者需求曲线的水平方向叠加。

? ?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总额(代表消费者边际效用总和)和实际支付的价格总额(代表所支付货币的边际效用)之间的差额 。 CS = ∫0Q* f(Q)-p*Q*

马歇尔用消费者剩余论证市场竞争造成商品价格按照边际效用定价,消费者获得了消费者剩余。

生产者剩余:生产者剩余是厂商实际收入总和与厂商边际成本总和之间的差额。

?

?

? 3.7 显示性偏好

显示性偏好理论是根据消费者选择的商品组合来判断消费者的偏好,是消费者行为理论的逆命题。

直接显示偏好:如商品组合A和商品组合B都符合预算约束,而消费者选择了商品组合A,则表明消费者认为商品组合A好于商品组合B,所以称组合A是组合B的直接显示偏好。

间接显示偏好:如商品组合A是商品组合B的直接显示偏好,而商品组合B又是商品组合C的直接显示偏好,因此可以推论商品组合A是商品组合C的间接显示偏好。

?

?

?

显示偏好弱公理:如果A是B的直接显示偏好,B就不能是A的直接显示偏好。即如果

p1x1+ p2x2≥p1y1 + p2y2 则不能再有q1y1 + q2y2 ≥q1x1 + q2x2

? 显示偏好强公理:如果A是B的直接显示偏好,B又是C的直接显示偏好,则A

是C的间接显示偏好,因此C必然不能是A的直接或间接显示偏好。

? 例题:当商品价格为(4,12)时,消费者购买的组合为(2,9);当商品价

格(8,4)时,他购买的组合为(6,6)。他的行为是否与显示性偏好弱公理相一致?

? 例题:让A代表消费组合(7,9),B代表(10,5),C代表(6,6)。当价

格为(2,4)时,张三购买C;当价格为(12,3)时,他购买A。以下哪一命题是正确的?

A、A直接显现为优于B B、A间接显现为优于B; C、C直接显现为优于A; D、以上都不是。

4.1 风险描述

在经济学中,一般公认的假定为信息是完全的。信息不完全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信息不对称,二是信息不确定,即选择的结果不只一种,决策取决于概率。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消费和投资行为都是在结果不确定的情况下作出的,可能的结果只能通过概率来推测,不确定意味着有风险,本章探讨风险如何定量?

? 第四章 不确定情况下的选择

?

消费者在有风险情况下如何进行选择?哪些方法可以减少风险?

?

概率:概率是某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概率来自统计、经验或直觉。如第一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即概率为p,0 < p < 1,第二种结果的可能性即概率为(1-p)。

期望值:期望值是对不确定情况下各种可能出现的结果的加权平均值,权数是概率。

?

E(X) = P×X1+(1-P)×X2

? 方差:所谓风险,指预期中的结果无法实现的可能性,不确定就是风险。在这

里,风险用各种预期的结果偏离期望值的区域大小来衡量,用方差来作为测量尺度。各种可能结果与期望值之间的差称为离差,计算出离差后,再计算平均离差(用概率进行加权平均),比较两种情况下的平均离差,大者风险大。由于离差有正负,所以方差就是离差平方后再加权平均,然后再开方得到标准差,比较方差或标准差大小即可知风险大小。

? 一般而言,预期收入越大,承担的风险也越大。如预期收入大而风险小则大家

都会参与,概率就会大幅下降。如果预期收入

相同,人们总是会选择风险相对较小的那种选择。

? 人们对风险的态度按照期望效用与期望值的效用的比较有三种:中性、规避型

和喜好型。用冯.诺曼-摩根斯坦效用函数来描述不同的人对于风险的态度。

? 如效用曲线是递减的,则属于风险规避型。即效用函数二阶偏导数小于0。风

险规避型认为在无风险条件下持有数额确定的财富的效用大于有风险条件下持有财富的期望效用,即

U[ pW1+(1-p)W2 ] > pU(W1)+(1-p)U(W2)

? 风险喜好型的预期效用曲线是递增型的,即二阶偏导数大于0,风险喜好型认

为在无风险条件下持有数额确定的财富的效用小于有风险条件下持有财富的期望效用,即

U[ pW1+(1-p)W2 ] < pU(W1)+(1-p)U(W2)

? 风险中性型的预期效用曲线是45度直线型的,即二阶偏导数等于0,风险中性

型认为在无风险条件下持有数额确定的财富的效用等于有风险条件下持有财富的期望效用,即

? 4.2 风险的偏好

U[ pW1+(1-p)W2 ] = pU(W1)+(1-p)U(W2)

? 大部分人属于风险规避型,小部分人富于冒险精神,不同类型的人适合不同岗

位。

? 风险溢价或称风险贴水:指风险规避型者为规避风险而愿意付出的代价,即在

等效用条件下(收入确定情况下之效用与收入不确定情况下之效用相等)愿意接受的收入差额。

?

4.3 降低风险的方法

(1)多样化。多样化策略就是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多样化策略不是消除风险而是分散风险。多样化的要诀是找到此消彼长的对象,才能东方不亮西方亮。比如,股市行情的周期与房产市场周期此起彼伏的,那么家庭资产分布就应该根据这一特点来确定。

?

? (2)保险:保险是现实生活中花小钱来规避可能发生的巨大风险的一种有效

策略。如航空意外险,虽然飞机发生事故的概率非常小,但一旦发生,对某个特定的受损者就是100%。所以你愿意为此付费来化解风险。而对保险公司而言,概率是不会轻易改变的,所以赔付数额是可以估计的。保险与不确定性

? (3)增加信息量:增加信息量可以降低不确定性,比如工程项目招投标。投

标的不确定性和中标之后的获利前景使一些单位愿意高价购买内部信息。信息的价值 = 完全信息条件下收益的期望值 - 不完全信息条件下收益期望值。 4.4 对风险资产的需求

保险与不确定性

? 假定初始财富为W,发生意外时财产损失为L,意外发生概率为p,消费者愿

意支付的保险费为S。因此,消费者购买保险后无风险财富为(W-S),但如果不购买保险,意外发生情况下消费者财富余额为(W-L)。在存在不确定的条件下,财富的期望值:

E(W)= p(W - L)+(1- p)W = W - pL ? 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保险费S取决于财富的期望损失: S = pL +(1 - p)0 = pL 于是有:

W - S = p(W - L)+(1 - p)W

上述等式意味着投保之后的无风险财富等于有风险情况下财富的期望值。既然

投保与不投保的最终结果是一样的,那么,为什么仍然有人愿意花钱投保呢?因为,对于风险规避者来说,无风险财富的效用要大于有风险情况下财富的效用,所以,投保是值得的。4.3 降低风险的方法

?

?

4.4 对风险资产的需求

不少人在小事上谨小慎微,但在一些风险很大的领域如股市则显得大胆而且轻率。而有些人则相反,在小投资方面大胆在大投资方面谨慎。

?

? 人们甘冒风险是因为追求资产增值,但收益与风险成正比,资产收益越大一般

风险也越大。

? 衡量评判投资的三大标准:收益性、风险性和流动性。没有一项投资是十全十

美的。

? 由于每一种投资都有两面性,所以投资必须进行资产组合方能扬长避短。 ? 组合方式:低风险低回报资产与高风险高回报资产的组合。投资高手与投资菜

鸟的区别在于知道如何把握和调整组合比例。

? 图示:在期望报酬与报酬标准差坐标中定出一条预算线,线上每一点代表一组

期望报酬与报酬标准差的组合,然后与风险偏好不同的投资者的效用函数相切确定风险-收益平衡的最佳点。

5.1 厂商生产目标和企业本质

? ? ?

厂商生产目标是追求利润极大化,利润极大化可以用两种方式表述。 企业的本质是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

交易成本包括搜寻成本、信息成本、议价成本、决策成本、监督成本和违约成本。实例:土地招投标制度。

5.2 生产函数

生产函数反映投入生产要素与产出之间的物质技术关系。生产不仅指产品制造,还包括提供劳务。

生产要素具体指四种:劳动、资本、自然资源和企业家才能。四种要素有各自的所有者和报酬。

关于生产要素分配的三位一体理论。

? 第五章 生产理论

? ? ?

?

生产函数暗含的前提是市场竞争条件下生产是高效率的。投入产出关系取决于生产技术。

? 生产函数有两个基本特征:

(1)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同产出量也不同,更多投入会有更多产 出,即一阶

偏导数大于0。

(2)不同的―技术‖决定不同的生产函数。

? 生产函数的表述形式可以是函数如Q = f(L ,K) ,或在短期情况下生产函

数可以表述为Q = f(L ,K0 )或Q = f(L0 ,K ) 。

? 短期生产函数与长期生产函数:短期与长期不是时间概念而是经济概念。短期

指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无法变更的时期。长期指所有投入要素的投入数量都是可变的。在经济学意义上,短期意味着日常经营期,长期意味着规划期。

? 三种最受关注的生产函数:

(1)只有一种投入要素是可变而其余投入要素数量固定不变,这种生产函数称

为要素生产率问题,探讨可变要素的最佳投入数量。

(2)两种投入要素数量都是可变的,要素之间是替代或互补的关系,称为等产

量线问题,探讨两种投入要素的最佳组合比例。 (3)两种投入要素都是可变的,但只能同比例同方向增减,称为规模报酬问题。

? 前提条件:假定多种投入要素中,只有一种要素的数量是可变的,其余要素数

量固定不变。

? 5.3 要素生产率

? 总产量:Q = f(L,K0)或Q = f(L),Q = f(L0,K)或Q = f(K)。即

总产量决定于可变要素的投入量。

? 平均产量:即每单位可变要素的产出。

APL = Q/L 或 AP k=Q/K

? 边际产量:每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投入带来的总产量的增量。 MPL = △Q/△L = dQ/dL 或 MPk = △Q/△K = dQ/dK

?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曲线的图示及其互相关系。特别关注图中a、b、

c、d四点。

? a点是总产量曲线的拐点,即一阶偏导数从递增到递减的转折点,拐点的二阶

偏导数等于0,因此拐点是边际产量曲线的顶点;b点是原点向总产量曲线发出射线的斜率(即平均产量)最大的一点,即平均产量曲线的顶点,也是射线与总产量曲线的切点,所以在下图是平均产量曲线与边际产量曲线的交点d点;c点是总产量曲线的顶点,在下图即边际产量曲线与横轴交点(MP = 0)。

? 要素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固定要素数量不变的条件下,随着可变要素增加,

每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投入导致的总产量的增量渐趋减少。边际产量的变化方式为先递增后递减直至为0和负值。

? 要素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前提:(1)以技术不变为前提。(2)只有一种生

产要素可变。(3)可变要素增加开始时边际产量先递增,然后出现递减,(4)投入的可变要素是同质的

? 要素边际报酬递减的根本原因是随着可变投入不断增加,可变投入与不变投入

之间的组合比例恶化,从而边际产量递减。

? 生产的三个阶段以及三个阶段的划分。可变要素投入的合理阶段是第二阶段。 ? 劳动生产率:投入的每单位劳动要素的产出。一般用劳动的平均产量作计量单

位,但要排除汇率因素。

? 劳动生产率提高取决于:(1)人均拥有的资本数量增加。(2)劳动要素自

身质量的提高,主要来自教育程度提高和操作技能培训。

? 特点: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组合起来进行生产,两种可变生产要素可以互相替代

或互补,因此组合方式为此消彼涨或固定组合比例。用等产量线图分析。

? 5.4 等产量线

? 等产量线理论类似于无差异曲线分析,基本上可以套用无差异曲线分析的内

容。唯一区别在于,无差异曲线反映消费者的主观选择,我们称为偏好。而等

产量线分析则反映生产要素组合的客观要求。

? 边际技术替代率:

MRTS LK=-资本投入的变化量 / 劳动投入的变化量 MRTS LK = -△K / △L = MPL / MPK

? 等产量线是凸性的(表明资本和劳动是互相替代的),所以在性状良好情况下

MRTS是递减的并且是负值,表明当使用大量的劳动来替代资本时,劳动生产率会下降,当使用大量的资本来替代劳动时,资本的生产率也会下降。

? 三种不同类型的等产量线:

(1)直线型的等产量线,称为完全替代,等产量线方程为Q = aL+bK,MRTS

为负值常数,表明两种要素可以按照固定比例替代。

(2)直角型的等产量线,也称固定组合比例等产量线,等产量线方程如列昂惕

夫生产函数Q = minimum(L/u,K/v),MRTSLk = 0或MRTSkL = 唴,表明两种要素完全不可以互相替代,两种要素的组合方式是互补的。

(3)单调凸性的等产量线,两种要素以可变比例方式进行替代。边际技术替

代率0 < MRTSLk < 唴。 MRTS是负值并且递减。

? 脊线:对单调凸性等产量线作垂直或水平的切线,一系列MPL = 0(横轴上)

和MPk = 0(纵轴上)的切点移动形成的轨迹称为脊线。这表明劳动与资本的替代关系是有限度的,如果过度增加某种要素,劳动与资本的关系会变成互补的,过剩的投入要素的MP是负值,MRTS成为正值。脊线内的区域,劳动与资本是替代关系,脊线外的区域,劳动与资本是互补关系,其中左侧劳动投入处于第一阶段而资本投入处于第三阶段,右侧劳动投入处于第三阶段而资本投入处于第一阶段。

? 等成本线:等成本线方程:

C = pLL+pkK 或 K = C / pk-(pL / pk)L 等成本线斜率为-pL / pk。截矩为C / pk。

? 等成本线的几种变化方式:等成本线有平移、支点转动和斜率改变四种变化方

式,与预算线完全相同。

? 等成本线和等产量线的切点为均衡点,该点确定了能使厂商利润极大化的要素

组合。 如果等产量线符合凸性和性状良好的特点,该均衡点具有唯一性。

? 均衡点的特征为

MRTSLk = pL / pk = MPL / MPk。

? 厂商利润极大化可以使用朗格拉日函数来求得,具体求法与消费者均衡完全一

样。

? 替代效应:要素价格变化会导致等成本线斜率改变,从而使成本不变情况下均

衡点位置在同一条等产量线上移动。替代效应表明厂商会增加相对廉价要素的投入而减少相对昂贵要素的投入。

? 产出效应:当等成本线平移时,一系列与等产量线相切形成的均衡点移动轨迹

称为扩张线,扩张线上的每一点都代表要素组合最优。扩张线在C-Q坐标中可以转换成厂商长期总成本曲线。

? 5.5 生产者均衡

? 假定条件:多种可变要素组合,要素之间是同比例同方向的增减变化,在此条

件下考察投入产出关系称为规模报酬。 ? 规模报酬的三种类型:

(1)规模报酬不变。指所有投入要素与产出同比例增减。劳动价值论和新古典

生产函数以规模报酬不变作为前提。

(2)规模报酬递减:指所有投入要素的增减倍数大于产出增减倍数,通常出现

在农业和采矿业中。

(3)规模报酬递增:指所有投入要素的增减倍数小于产出增减倍数,所有的制

造业几乎都是规模报酬递增的。

? 齐次函数:函数齐次性指自变量增加λ倍,因变量增加λn倍。生产函数的齐次

性指投入要素增加λ倍,产出增加λn倍。生产函数的齐次性可以表达规模报酬的性质。如投入要素增加λ倍,则f(λL,λK) = λnQ。n是常数,如 n = 1则为规模报酬不变,n > 1为规模报酬递增,0 < n < 1为规模报酬递减。如著名的科布—道格拉斯函数就是一阶齐次函数,Q = ALαKβ,A(λL)α(λK)β = λα+βLαKβ = λQ。

? 5.6 规模报酬

?

5.7 工厂规模经济

将规模报酬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工业经济学中称为规模经济理论。规模经济分工厂规模经济和公司规模经济。

?

? 工厂规模经济从生产技术角度研究规模经济问题,对制造业而言,规模报酬表

现为递增型,概括为大批量生产体制。

? 之所以制造业规模报酬递增,因为:

(1)生产规模扩大总是伴随使用更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导致单位成本

降低,单位投资下降,能源和原材料节约。

(2)生产规模扩大使之可以利用产品标准化、生产专业化和操作简单化,三化

可以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率。

(3)学习曲线:大量的重复生产会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降低单位成本。学习

曲线的存在证明了大批量生产体制的合理性。

? 工厂规模经济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如果没有技术革新技术进步,盲目

扩大生产规模是没有作用的。

?

5.8 公司规模经济

公司规模经济:指企业组织合理化角度研究规模经济,管理也会产生经济效益。

?

? 企业规模经济有三种具体形式:

(1)横向联合,又称水平联合,如连锁商业。

(2)纵向联合,又称垂直联合,指生产的上游和下游的组合。 如中石化和宝钢。

(3)混合联合,跨国公司与世界500强的组织模式。这是企业 管理层化解经营风险的策略。

? 公司规模经济会产生效益是由于:

(1)大公司拥有市场优势,可以降低购入成本。 (2)大公司的竞争优势。

(3)上游兼并或下游兼并以取得全生产线效益。 (4)经营模式创新只适合大公司。

(5)大公司节约广告、仓储和销售费 用。 (6)大企业足以影响政府政策。

?

?

5.9 规模经济的其它问题

垄断集团是阻碍技术进步还是有利于技术进步。 工业规模经济新趋势:系列化、个性化和柔性生产。

公司规模经济的发展趋势:从紧密型大公司向弹性组合发展。 如管理体制方面没有创新,公司规模过大可能出现规模报酬递减。

大公司规模报酬递减的原因:分层、信息传递效率下降、互相制造工作、人际关系恶化。

? ? ? ?

? 第六章 成本理论

6.1 几种成本概念

? 会计成本:也称显性成本或外显成本,由购买生产要素的支出和折旧组成的成

本,这种成本通过企业会计帐册反映。

? 隐含成本:使用所有权归自己的生产要素(如自有的劳动、资本和土地)构成

的会计成本。

? 机会成本:把要素使用于某一用途而损失在替代用途上的潜在的最大收益。机

会成本概念具有如下特点: (1)任何要素都具有多种用途。

(2)一旦要素被用于某一特定用途,便不可能一物二用,于是

就损失了在其他替代用途上的可能获取的潜在收益。 (3)机会成本 = 会计成本 + 隐含成本

(4)机会成本不构成实际支出,但如果机会成本大于实际收益 则产生实际损失。所以,必须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 沉淀成本:指已经投入并且如果生产经营失败也不可能收回的成本。

? 短期成本概念:短期成本指至少有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无法改变的时期内的生

产成本。短期成本分成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 6.2 短期成本

? 固定成本:指与产量大小无关的成本,这种成本哪怕停产也要支出。固定成本

是一常数,记为FC。包括贷款利息、租用设备的租金、固定资产折旧费、停

工期间无法解雇的雇员工资。固定成本只存在于短期。

? 可变成本:随着产量增减而同方向变动的成本。可变成本是产出的函数。可变

成本包括:购买生产要素的成本如工资、原材料费用、使用生产要素而产生的费用如水电费、维修保养费。在长期,所有成本都是可变的。

? 单位成本:指每单位产量所分摊的成本。有下列四种单位成本

(1)平均固定成本AFC = FC/Q (2)平均可变成本AVC = VC/Q

(3)平均成本AC = TC/Q = AFC+AVC

(4)边际成本MC = △TC/△Q = d TC/ dQ = d VC/ dQ

? 短期成本曲线图示。

? 短期成本曲线图形的特点:

(1)固定成本FC是水平线,表明FC不随产量改变而变 化。 (2)可变成本SVC曲线形态为先递减后递增,这种形态是由于 要素边际生产率在短期先递增后递减决定的。

(3)总成本STC曲线的空间位置由固定成本FC加可变成本SVC

决定,其形状与可变成本曲线相同但空间位置上移相当于 固定成本的距离。

(4)平均固定成本AFC随着产量增加而下降,呈正双曲线型。 (5)总成本STC曲线的拐点是边际成本SMC曲线的最低点。 (6)原点射向可变成本SVC曲线和总成本STC曲线的射线之斜

率代表平均可变成本SAVC和平均成本SAC,该射线的切 点分别确定后两条曲线的最低点位置。

(7)边际成本SMC曲线与平均可变成本SAVC和平均成本SAC 曲线分别相交于它们的最低点。

(8)边际成本SMC曲线与平均可变成本SAVC和平均成本SAC

曲线形状均为U型,原因是要素边际生产率在短期先递增

后递减。

?

长期成本概念:长期成本指所有要素的数量皆可改变的时期内的生产成本。长期成本只有可变成本。 ? 长期总成本:长期总成本LTC是扩张线均衡点移动的轨迹。它是先递减后递增

的,这种先递减后递增是由规模报酬先递增后递减决定的。长期总成本是每一产量水平下的最小总成本。长期总成本是短期总成本曲线的包络线。

? 长期平均成本:长期平均成本LAC是从原点向长期总成本LTC曲线发出射线

之斜率形成的轨迹。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呈U型形状,其形成是由于规模报酬先递增后递减。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位置称为最佳工厂规模。 ?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关系:

(1)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 (2)两条线只有一个切点。

(3)由于两条线曲率不同,在最佳工厂规模的左侧,切点在最优产出率的左

侧,表明存在生产能力过剩;最佳工厂规模的右侧,切点在最优产出率的右侧,表明存在生产能力过度利用;只有最佳工厂规模位置上,最佳工厂规模和最优产出率在两者的最低点相切。

? 其他形状如碟型、反L型、水平线型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

? 6.3 长期成本

? ?

市场的一般描述

西方经济学中,按照竞争程度高低,市场被分成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四种形式。

? 第七章 完全竞争市场

7.1 完全竞争市场的一般描述

? 完全竞争市场:完全竞争市场是一种理论化的市场。 ? 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

(1)有无数购买者和出售者,每个人的供给量或需求量只占市场交易总量微不

足道的部分,所以每个人都只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而不是决定者。

(2)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产品被假定是同质的,称为标准产品。不同厂商的产品

可以被迅速替代,使一物二价没有可能、也使货比三家多余。 (3)市场进入障碍极低,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

(4)假定信息是透明完备的,每一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交易

信息,并立刻依据相关信息调整自己的交易行为,因此,该市场形成的价格反映了交易双方极大化的行为。

? 完全竞争市场的需求曲线:完全竞争市场有两类需求曲线,分别是厂商面对的

需求曲线和市场需求曲线:

(1)个别厂商面对的需求曲线是水平的,需求的价格弹性为无穷大,表明厂商

可以按照既定的市场价格出售任意数量但不能提价也没有必要降价。

(2)市场的需求曲线是正常的,市场均衡价格决定了厂商所面对的水平需求曲

线的高度。

? 完全竞争厂商的边际收益线: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由于价格保持不变,因此

MR = p = AR,所以边际收益线与水平需求曲线重合。

? 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追求的目的是利润极大。

? 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只能决定产量而不能决定价格,厂商是价格接受者,? ? ? ? ? ?

他通过确定产量来达到利润极大。

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的条件是MR = MC 。由于MR曲线与需求曲线重合,所以MR = p,因此完全竞争厂商短期均衡的条件可以表述为p = MC,这是完全竞争市场有别于其它市场的基本特征。 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图解及均衡点位置确定。

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可能出现有超额利润,没有超额利润但有正常利润,短期亏损但继续经营和停产四种情况。 超额利润概念:超额利润也称经济利润,它不是生产要素-企业家才能的报酬,超额利润? = TR - TC,由于正常利润包含在TC之中,所以超额利润也就是超出正常利润之外的利润。

完全竞争厂商的停产点:如p < SAVC,厂商宁愿停产,因此p = SAVC即为厂商停产点。

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停产点在上的MC曲线是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

? 7.2 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

? 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有超额利润或亏损只能存在于短期,在长期,超额

利润会令新厂商进入,亏损会导致原有厂商退出,从而使市场供给曲线向右或向左移动,最终导致市场均衡价格下移或上移,使厂商水平需求曲线下移或上移,造成超额利润和亏损消失。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没有超额利润只有正常利润。

? 7.3 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

? 在完全竞争厂商长期均衡时,产量位于最佳工厂规模位置上,

均衡点的特征为:

p = MR = SMC = LMC = SAC = LAC

? 完全竞争长期均衡状态被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是资源配置的最合理形式,有四个

标志:

(1)此时每一厂商都实现了利润极大。

(2)产量位于最佳工厂规模,短期和长期生产成本均最低。

(3)厂商超额利润为零,消费者以最低价格得到商品。 (4)行业需求等于行业供给,市场全部出清。

?

? 7.4 行业长期供给曲线

行业长期供给曲线:该曲线用于探讨行业产量扩张与行业供给价格之间的关系。有三种不同类型的行业:成本不变行业、成本递增行业和成本递减行业。 三种不同类型的行业供给曲线的图示。

? ?

三种行业供给曲线形成原因: (1)在完全竞争长期均衡的基础上,由于需求变动导致行业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市场均衡价格上升。 (2)由于市场均衡价格上升使厂商获得超额利润,厂商产生了增加产量的动机,

因为各行业具体情况不同,增加产量追加生产要素的费用有不变、递增或递减三种不同情况,导致行业供给曲线向右移动的幅度不一,导致行业成本出现不变、递增或递减三种情况。

8.1 生产者剩余

厂商的生产者剩余:厂商的生产者剩余PS = 产品边际收益总和超过边际成本总和的部分。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边际收益 = 价格,所以生产者剩余可以看作厂商总收益与边际成本总和的差额。并且,由于MC是VC的函数,因此边际成本总和必然等于可变成本总和,所以生产者剩余可以看作厂商总收益与可变成本总和的差额。

? 第八章 竞争性市场分析

?

? 生产者剩余与超额利润有关但两者并不相等:

生产者剩余PS = PQ-VC 超额利润 ? = PQ-VC-FC 在FC ≥ 0的情况下,PS ≥ ? 。

? 市场的生产者剩余:市场的生产者剩余等于市场均衡价格与产量乘积减去市场

供给曲线与产量乘积之面积。

? 会计利润与经济利润:会计利润指厂商收入-实际支付的支出(隐含成本和机

会成本常常未被考虑)= 收入-劳动成本,即

会计利润 = TR-wL

因为在短期,资本方面无须支付费用,只要收回劳动力成本,会计利润就大

? 8.2 经济租

于零。经济利润则需考虑资本具有机会成本,即可以获取租金,因此经济利润 = 收入-劳动力成本-资本租金,即

经济利润 = TR-wL-rK

在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竞争情况下,经济利润等于零(经济利润大于零会有

新厂商进入,经济利润小于零则有厂商退出),但经济租不一定等于零。

? 经济租:租金最初指为使用非自有的土地或房屋而支付的价格,现在租的含义

有了扩展,凡是支付给生产要素的超额报酬,以及报酬中超过为得到要素的某种服务而支付的最低报酬的部分都称为经济租,因此,经济租是要素实际收入超过其机会成本的余额。经济租就是生产者剩余。

? 由于经济租的存在,必定导致出现设租和寻租现象。举例:市场准入制度和审

批制度。

? 最高限价:指政府对某种商品设定一个低于均衡价格的最高限价。如图所示。

? 8.3 最高限价和最低限价

? 最高限价的结果为:

(1)在较低的价格水平下,需求数量大于供给数量,市场存在短缺现象,短缺

会引发黑市和套利。举例:柴油限价。

(2)最高限价政策使生产者剩余减少A(转移给消费者)和C。消费者剩余增

加A减少B。净得失为-(B+C)。

(3)如需求曲线缺乏弹性,消费者剩余损失B会相当大。

? 最低限价:指政府对某种商品设定一个高于均衡价格的最低限价。如图所示。

这会导致出现两种情况。

? 第一种情况:价格上升后需求量减少造成过剩,生产者以销定产,结果是成交

量减少。这时生产者剩余增加A(从消费者那里转移过来)减少C,消费者剩余减少A减少B。净得失为-(B+C)。最低限价政策使部分生产者得益,另一部分因减产而受损。

? 我国新劳动法实施之后的劳动市场出现类似现象。

? 第二种情况:价格上升后生产者按照供给曲线与价格的交点来生产,结果是生

产者剩余增加A(从消费者那里转移过来)减少C和D(超出需求的那部分产品所耗费的成本)。而消费者剩余减少A减少B。净得失为-(B+C+D)。此时甚至可能造成生产者因产品滞销而亏损。农业常常出现这种情况,政府政策的本意是提高农民收入,但结果是令部分农民反而因此遭受损失。

? 消除上述负面后果的两种可能选择:

(1)美国农业的政府收购计划,此时政府支出为P(,△PS=A+B+D,SQ2 – Q1)

△CS= - A - B。资源配置效率下降,但农民得到财政补贴。

(2)美国农业休耕计划:政府不采用购买农民多余农作物的方式,而是把农

民追加种植可能获得的收入增量直接以现金形式发给农民。此时政府支出为-(B+C+D), △PS=A+B+D,农民收入与上述方式相同。 △CS= - A – B,消费者剩余损失也与上相同。但资源配置效率改进。

? 进口配额与关税:实施进口配额与关税的目的是保护国内此产品的生产者,结

果是维持该产品的国内高价格,得益的是国内该商品的生产者,受损失的一方是国内消费者。实际上是用多数人的损失来满足少数人的利益。

? 8.4 进口配额与关税

? 第一种情况:配额 = 0,即以取消进口为目标。这时生产者剩余增加A(从消

费者那里转移过来),消费者剩余减少A、B和C。净得失为-(B+C)。

? 第二种情况:征收关税:通过配额或关税使价格低于市场均衡价格但又高于未

限制时的价格水平。这时生产者剩余增加A(从消费者那里转移过来),消费者剩余减少A、B、C和D。政府税收增加D (从消费者那里转移过来),净得失为-(B+C)。

? 第三种情况:配额限制:图示同上。采用配额的情况下,政府关税收入D转化

为国外生产者的超额利润。

? 征税或补贴的影响:征税或补贴是一种对某些特定行业进行限制或鼓励的倾斜

政策。

? 8.5 征税和补贴

? 征税:征税是政府常用的产业限制手段,它有下列特点:

(1)税收形式上可以向消费者征收,但比较常见是向向生产者征收,最终通过

转嫁由生产者和消费者分摊。

(2)它的特点可以通过四个方程表述:

Qd = f(pd),Qs = f(ps),Qd = Qs,pd-ps = t

(3)这时生产者剩余减少C和D,消费者剩余减少A和B。政府税收收入为A和D

(从消费者那里转移过来),净得失为-(B+C)。

(4)如需求曲线陡供给曲线平税收主要由消费者承担,需求曲线平供给曲线陡

税收主要由生产者承担。

(5)转嫁因子:转嫁因子 = Es/Es - Ed。如Ed = 0(需求曲线为垂线),则转

嫁因子 = 1,税收完全由消费者承担。

? 补贴:征税是政府常用的产业鼓励手段,它有下列特点:

(1)补贴通常由政府支付给生产者,但最终由生产者和消费者分获。 (2)它的特点可以通过四个方程表述:

Qd = f(pd),Qs= f(ps),Qd = Qs,ps-pd = S

(3)这时生产者剩余增加C和D,消费者剩余增加A和B。政府补贴支出为A、

B、C、D和E,净得失为-E。

(4)需求曲线陡供给曲线平补贴主要归消费者,需求曲线平供给曲线陡补贴

主要归生产者。

(5)转嫁因子:转嫁因子 = Es/Es-Ed。如Ed= 唴(需求曲线为水平线),

则转嫁因子 = 0,补贴完全由生产者获得 。

? 第九章 完全垄断市场

9.1 完全垄断的市场特征

?

完全垄断市场有4个特征:

(1)理论上整个行业只有唯一厂商。该垄断厂商代表了该行业,因此行业需求

曲线就是厂商需求曲线,现实中厂商占有的市场份额超过70%,即可视为完全垄断厂商。

(2)产品无法替代又不能不消费,可以用两种弹性描述该特点,一是需求的价

格弹性非常小,二是交叉弹性近似于0。弹性大小决定了厂商垄断程度强弱。

(3)该行业进入障碍极大,形成行业封锁有法规、技术专利、起步规模等等制

约因素,即使该行业利润丰厚,其它厂商也无法参与。

(4)信息封锁。

?

? 9.2 垄断形成原因

垄断形成原因:

(1)专利权或政府特许权。

(2)所经营产品的需求弹性很小并难以替代。

(3)自然垄断:自然垄断大多见于公用事业,这些行业排斥竞争,独家经营最

经济。自然垄断的特点为:独家垄断决定企业具有极强提价能力;二是企业固定成本占总成本比重大,沉淀成本大,退出几乎不可能,经营亏损依靠政府支持;三是增加产量产生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因此,AC曲线和MC曲线一直下倾而不相交,产量确定在两条曲线下倾段上。四是自然垄断往往形成霸道的经

营作风,依靠涨价而不是提高自身效率。

? 9.3 完全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和MR线

?

完全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和MR线:在完全垄断市场中,行业需求曲线就是完全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所以需求曲线和MR线都是向下倾斜的。

需求曲线和MR线的关系:如需求曲线是水平的,那么MR曲线也是水平的,并且两条线是重合的;如需求曲线是向下倾斜的,那么MR曲线也是向下倾斜的,而且MR线总是在需求曲线下方。

MR线斜率是需求曲线斜率的一倍,可以从逆需求函数推出MR线方程。TR = P(Q)Q = aQ-bQ2,MR = dTR/dQ = a-2bQ。 需求曲线、边际收益线、总收益曲线的 关系。

?

?

? ?

? 9.4 完全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

短期均衡条件:SMC = MR。

均衡点确定:根据SMC曲线与MR曲线的交点决定均衡点,然后过均衡点作垂线确定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

理论上说,完全垄断厂商在短期也面临有超额利润、只有正常利润、有亏损和停产4种可能性,但由于完全垄断厂商是价格制定者,通常可以通过减少产量来提高价格,所以常常有超额利润。

完全垄断厂商没有短期供给曲线,因为价格与产量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完全垄断厂商理论上短期也有停产点。

?

?

? ?

? 9.5 完全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

长期均衡条件:(1)MR = SMC =LMC,(2)SAC = LAC。

均衡点确定:根据SMC、LMC曲线与MR曲线三条线的交点决定均衡点,然后过均衡点作垂线确定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 完全垄断厂商在长期有超额利润。

垄断利弊得失:完全垄断的长期均衡被视为资源配置效率最低下的市场形式,

? ? ? ?

但对于垄断利润应该一分为二,政府可以运用税收政策调节垄断利润的投向。

? ?

垄断企业的寻租行为是商业贿赂的根源。

完全竞争长期均衡与完全垄断长期均衡的图解对比。

?

? 9.5 垄断势力的衡量尺度

垄断势力度: P—MC代表垄断生产者在单位商品MC之上增加垄断利润的幅度,垄断势力度:

(P - MC)/P = -1/Ed

(P—MC)/P代表加成百分比,也就是边际利润率,垄断势力越大该值越高。

完全竞争时P-MC/P = 0。垄断势力度是需求价格弹性的倒数。垄断者定价的高低与需求弹性有关,商品价格弹性越大则价格越接近边际成本,反之则远离边际成本。

? 垄断势力度公式推导:已知MR = P(1+1/Ed),由于均衡时MR = MC,所

以MC= P(1+1/Ed),整理后得P—MC/P = —1/Ed。即加成百分比等于需求弹性的倒数。

? 政府对垄断可以采取下列调节政策:

? 9.6 对垄断的政策调节

(1)最高限价政策:由于政府规定最高限价,需求曲线和MR曲线变成拗折型

的,在垄断情况下,限价政策可以引导垄断厂商提高产量降低价格,甚至可以使垄断厂商按照P = MC来决定产量。

(2)征税:对垄断厂商征税,有征收从量税和征收从价税两种方式。征收从量

税类似于增加固定成本,只造成SAC曲线向上移动;征收从价税类似于增加可变成本,使SMC曲线和SAC曲线两者都向上移动,对垄断厂商征税的结果是:产量更低价格更高,但垄断利润可以转化为政府税款。

(3)对自然垄断的管制:政府可以规定自然垄断行业的产品价格。(A)边际

成本定价法:按照需求曲线与MC曲线交点定价,此时产量与价格与完全竞争一样,由于AC > MC,厂商将亏本生产。(B)平均成本定价法:按照需求曲线与AC曲线交点定价,此时厂商只有正常利润。也可以双重定价,即对低收入者按MC收费,对高收入者以超过AC的价格收费。(C)资本回报管制:政府规定自然垄断厂商的回报率。

? 买方垄断市场的特点:买方垄断市场指唯一的垄断购买者对分散的销售者,这? ?

是完全垄断市场的特殊类型。

买方垄断者面对的供给曲线就是行业供给曲线,它是向右上方倾斜的,表明买方垄断者增加购买必须支付更高价格。

供给曲线和边际支出曲线(ME曲线)的关系:当供给曲线为水平时,ME曲线

? 9.7 买方垄断市场

?

? ? ?

也是水平的,而且供给曲线和ME曲线是重合的;当供给曲线为向上倾斜的时,ME曲线必然在供给曲线上方,而且ME曲线的斜率为供给曲线斜率的一倍。 买方垄断情况下的均衡点是ME曲线与MV曲线(由需求曲线代表)的交点,而价格则在供给曲线上,与完全竞争相比,买方垄断情况下数量减少价格降低。供给弹性越小,买方垄断者可以把价格压得越低,通过压低购买价取得超额利润。

买方垄断势力度:价格低于边际价值的程度主要取决于供给弹性的倒数,即与产品的自身性质有关,供给弹性小则买方垄断势力大,垄断者压低价格的幅度大,反之则反是。

买方垄断相比竞争性市场,会产生效率净损失,净损失大小为-(B+C)。 双边垄断市场:就是买方垄断对卖方垄断,一方想把价格压低,一方想获得超额利润,价格由双方博弈决定。

? 价格歧视是生产者侵占消费者剩余并将它变成超额利润的一种方法,垄断情况

下对不同顾客按照不同价格出售商品可以使垄断厂商取得更大收益。垄断厂商

实行价格歧视的目的在于将消费者剩余转化为超额利润。

? 9.8 价格歧视

? 垄断厂商实行价格歧视所需要的两个前提条件:

(1)不同市场或不同消费者需求弹性不同。垄断厂商对需求弹性小者索取高价,

对需求弹性大者实行低价。

(2)市场可以隔绝,消费者无法进行套利。

? 价格歧视有三种形式:

(1)一级价格歧视:所谓一级价格歧视就是向每个顾客索取不同的价格。在一

级价格歧视的情况下,消费者剩余全部变成厂商的超额利润,此时产量不再按照MR = MC确定,而可以扩大到P ≥ MC的位置。

(2)二级价格歧视:指对不同的消费量或―区段‖索取不同价格。由于价格随生

产规模扩大而减低,在二级价格歧视情况下消费者只获得一部分消费者剩余。

(3)三级价格歧视:三级价格歧视最为常见,指对两个需求弹性不同的市场或

两类不同的消费者索取不同价格,三级价格歧视的均衡条件为MR1 = MR2 = MC,因为,如果MR1 > MR2,垄断厂商可以增加市场1的销量减少市场2的销量来增加利润直到实现等边际,而如果MR1 = MR2 ≠ MC,垄断厂商可以增加或减少总产量来增加利润。

?

三级价格歧视情况下,垄断厂商如何对两个市场分别定价才能做到利润极大,条件为:

p1/p2 = (1+1/e2)/(1+1/e1)

因为MR1 = P1(1+1/e1),MR2 = P2(1+1/e2),而均衡时MR1 = MR2 。

? 时间价格歧视: 时间价格歧视如新款商品定高价,旧款商品薄利多销。在这

种情况下,厂商面对的是两类不同的消费者,一类是需求弹性小的高收入者或发烧友,另一类是需求弹性大的普通消费者。

? 高峰价格歧视:高峰价格歧视如黄金周旅游价格与黄金周后旅游价格差别很

大。厂商同样面对的是两类需求弹性不同的消费者,因此厂商对需求弹性小者定高价,弹性大者定低价。

? 时间价格歧视和高峰价格歧视与三级价格歧视有差别。

? 优惠券:广告中附送优惠券,可以吸引需求弹性大的顾客前去消费,这样顾客

被分成弹性大的和弹性小的两类。

? 两部制收费:收取入门费再收项目消费费用。目的在于把消费者剩余转化为垄

断利润。关键是平衡两种收费达到利润极大。

? 捆绑消费:也称搭售。当不同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需求而厂商不能差别定价,

他可以选择捆绑消费。当消费者对一种商品有较高的保留价格而对另一种商品只有较低的保留价格时效果最明显。

10.1 垄断竞争的市场特征

? 垄断竞争市场类型属于现实中常见的,如服装,鞋、化妆品、洗涤用品的生产

者、饭店、超市、房产中介。 ? 垄断竞争的市场特征: (1)厂商数量相当多。

(2)产品相似但又有差异。因为相似所以容易被替代,因此市场具有竞争性,

需求弹性较大;因为有差异,所以需要突出品牌,有特定的消费群体,因此厂商对自己的消费者有一定垄断性。

(3)由于企业规模不大,因此进入或退出障碍较小。

(4)厂商对价格有一定控制力,但不能象完全垄断厂商那样随意涨价。

? 垄断竞争市场潜规则:跟跌不跟涨,即你涨价其他厂商不会跟涨,如降价则其

他厂商也会跟随降价。因此在垄断竞争市场,厂商面对的需求曲线有主观需求曲线和客观需求曲线之分。

? 第十章 垄断竞争

? 垄断竞争的短期均衡:

? 10.2 垄断竞争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

(1)垄断竞争厂商短期均衡条件为MR = SMC。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是下

倾的,MR曲线斜率是需求曲线斜率的一倍。

(2)均衡点决定于MR曲线和MC曲线的交点,过该点作垂线,该垂线正好经过

主观需求曲线和客观需求曲线的交点。 (3)垄断竞争市场短期或有超额利润。

? 垄断竞争的长期均衡: (1)长期均衡的条件为:

MR = SMC = LMC p = SAC = LAC

(2)垄断竞争情况下,如果有超额利润,会有新厂商进入,如果亏损则有厂商

退出,厂商进入退出引起主观、客观需求曲线调整,所以长期超额利润等于零,厂商只能获得正常利润。

(3)长期均衡时,均衡点决定于MR曲线、SMC曲线和LMC曲线的交点,过该

点作垂线,该垂线正好经过主观需求曲线和客观需求曲线的交点,该点同时也是SAC曲线和LAC曲线的切点

? 垄断竞争的配置效率:

? 10.3 垄断竞争的配置效率

(1)垄断竞争长期均衡点在最佳工厂规模的左侧,位于LAC曲线与SAC曲线的

下降段,因此短期和长期成本都比完全竞争高。垄断竞争产量小于完全竞争,生产能力存在过剩。从上述角度说,垄断竞争市场的效率要低于完全竞争市场。

(2)垄断竞争长期均衡时没有超额利润,这与完全竞争相同。

(3)垄断竞争除了降价竞争之外还大量进行品牌、款式与服务竞争,为了突出

错位竞争和品牌效应,该行业大量依靠广告,是传播媒体的主要收入来源,广告既造成资源的社会性浪费,产生对大众的信息骚扰,又让大众低价获得媒体服务。

(4)垄断竞争使产品具有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征,这种情调的丰富化增加了消

费者的效用。

11.1 寡头垄断市场特征

? 寡头垄断市场在现实中常见。它有如下特征:

(1)几家大厂商控制了行业大部分产量,集中度较高,如银行、汽车、饮料、

电信、钢铁、石化、媒体和飞机制造。

? 第十一章 寡头垄断市场

(2)该行业产品可以是标准的也可以是差异的。

(3)因为准入制度、规模经济、沉淀成本或其它厂商排他性的竞争策略,该行

业进入障碍较大,行业竞争程度相对较小。

(4)寡头厂商对其他寡头厂商的经营策略比较敏感,一寡头厂商的行动(如价

格、产量、广告、新产品、新款式或承诺)会引起其他寡头厂商的强烈反应,引发针对性反制策略。

? 在寡头垄断市场,稳定的均衡是纳什均衡。

? 纳什均衡概念:每一厂商均在已知对手选择的前提下作出自己最佳选择,之所

以将它称之为均衡,是因为既然已经达到最佳,双方都不会有改变行动策略的冲动。

? 由于厂商的均衡策略取决于其他厂商之前的行为,他对该行为的反映具有不确

定性,因此寡头垄断的均衡均用各种模型表示,这种模型假定了厂商之间的行为模式。

? 古诺模型是寡头垄断市场最常见的模型,它是其它模型的基础。 ? 古诺模型的假定条件:

(1)双寡头垄断(不是必要条件,寡头数量可以多至N)。

(2)生产同质产品,双方进行产量竞争,行为模式是将对方的 产量看作既定,

然后确定本方利润极大的产量。

(3)假定不考虑双方行动次序,行动次数可以是无限次。 (4)双方不存在密谋或串通。

? 古诺模型中,成本函数对均衡解有决定性作用,有三种不同情况:

(1)假定两厂商边际成本皆等于零,此时存在简便解法,任一厂商(厂商数量

可以为n,如厂商数量假定为无数,其结果类似完全竞争)利润极大的产量qi等于最大总产量Q的1/n+1。 (2)假定双方有相同的成本函数而且MC≠0,此时双方反应函数是对称形式的,

双方利润极大的产量相等。

(3)双方成本函数不一样,此时双方反应函数是非对称的,双方利润极大的产

量也不相等。

? 古诺均衡的动态分析:假定双方行动次序存在先后,双方将如何调整产量。

? 古诺模型的标准解法:

(1)将需求函数转换成逆需求函数p = f(Q)。 (2)把关系式Q = q1 + q2代入逆需求函数。

(3)将上述逆需求函数分别乘以q1和q2得到两厂商的总收益函 数TR1和TR2。

(4)两厂商的总收益函数分别求导得到MR1和MR2函数。 (5)对两厂商已知的总成本函数求导得到MC1和MC2函数。

? 11.2 古诺模型

(6)利用MRi= MCi均衡条件求出两厂商各自的反应函数。 (7)联立求解两厂商的反应函数得到均衡的q1和q2值。 (8)再代回原始需求函数求出Q和p值。

? 如两厂商互相串通瓜分市场,双方利润水平可以更高,但一方有削价竞争的动

机,由于缺乏互信两厂商不会合作。

? 古诺模型中的均衡属于纳什均衡。纳什均衡的涵义是在非合作或合作不可靠的

情况下,不论对方作出什么选择,每一厂商总是选择己方的上策。一旦达到这种对自己最有利的状况,双方谁都不想再做改变。

? ?

斯塔克伯格模型属于古诺模型的变种。 斯塔克伯格模型的假定: (1)双寡头垄断。

(2)生产同质产品,双方进行产量竞争。

(3)假定双方行动次序有先后,只进行一次性博奕。 (4)双方不存在密谋或串通。 ? 斯塔克伯格模型的解法:

(1)假定先入厂商已知后入厂商的反应函数,将后入厂商的反 应函数代入先入厂商的总收益函数。

(2)对先入厂商的总收益函数求一阶导数并令其等于零,求出 先入厂商利润极大的产量。

(3)将先入厂商的产量代入后入厂商的反应函数求出后入厂商 的产量。

? 斯塔克伯格模型中,先入厂商存在―先发优势‖。如双方成本函数相同,先入厂

商的产量和利润是后入厂商的一倍。

? 11.3 斯塔克伯格模型

? 伯特兰德模型:伯特兰德模型是古诺模型的另一种类型的变种。在生产相同产

品的情况下厂商所竞争的是价格而不是产量。 ? 伯特兰德模型的假定: (1)双头垄断。

(2)生产同质产品,双方进行价格竞争。 (3)双方不存在密谋或串通。

? 伯特兰德模型的均衡条件:符合纳什均衡的均衡条件是P1=P2 MC,超额利润

等于零。这一结果等同于完全竞争,因为在同质产品的前提下,售价低的厂商会形成―赢家通吃‖的优势,对手厂商有削价竞争的动机直到双方把价格降到p = MC为止,如果再进一步削价尽管能够占有市场,但会产生亏损,理论上双方都不愿意出现―双输‖局面。

? 在伯特兰德模型中,两厂商之所以不能合谋分享高价带来的利润,因为率先违

? 11.4 伯特兰德模型

约的厂商可以得到更大利益。

? 差别产品的价格竞争模型:本模型与伯特兰德模型的共同点是两厂商进行价格

竞争而不是产量竞争,区别是厂商所生产的是差别产品。本模型求解反应函数

的步骤与古诺模型相同,区别在于用需求函数而不用逆需求函数。

? 11.5 差别产品的价格竞争

? 差别产品的价格竞争模型的假定:

(1)双头垄断。

(2)差异产品,双方进行价格竞争。 (3)双方不存在密谋或串通。

(4)假定每厂商的需求量与自身价格负相关,与对方的价格正 相关。

(5)假定成本函数为CQi

? 差别产品的价格竞争模型的解法:

已知:D1: Q1 = a1-b1p1+e1p2 ?

D2: Q2 = a2-b2p2+e2p1 (1)两厂商的利润函数分别为:

?1 = ( a1-b1p1+e1p2 )p1-CQ1 ?2 = ( a2-b2p2+e2p1 )p2-CQ2

(2)对两厂商的利润函数求偏导数并令其等于零,得两厂商反 应函数:

p1 = (a1 + e1p2)/2b1 - C/2 p2 = (a2 + e2p1)/2b2 - C/2 (3)联立求解上述反应函数得到两厂商的价格

? 斯威茨模型用来解释寡头垄断市场比较常见的操纵价格现象。

? 11.6 斯威茨模型

? 斯威茨模型的特点:

(1)由于假定寡头垄断厂商之间存在跟跌不跟涨的行为模式, 因此斯威茨模型中需求曲线是拗折的,左半段需求曲线平 (弹性较大)而右半段需求曲线陡(弹性较小)。 (2)斯威茨模型中,MR因拗折的需求曲线而成为三折的,存 在跳跃段。

(3)斯威茨模型中,均衡条件为MR = MC,但由于MR曲线存 在跳跃,厂商的MC曲线在跳跃段上空间位置的变化不改 变均衡的价格和产量。

? 斯威茨模型无法解释最初价格如何形成。

? 11.7 价格领导模型

? 价格领导模型:该模型用于解释寡头垄断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该模型认为,

某些寡头垄断市场中存在事实上的价格领导者,市场价格是由价格领导者制定的,其余厂商只是价格接受者。

? 价格领导者需求曲线的推导:已知市场需求曲线和追随厂商的供给曲线,从而

推导出价格领导厂商的需求曲线。即:

pL(qL)= p(q)- ps(qs)

? 价格领导厂商按照MR = MC决定自己利润极大的价格和产量。其利润函数 : ? = (p – c) qL = (p – c)【 p(q)- ps(qs) 】 ? 过均衡点作水平线,该线与价格追随厂商的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追随厂商的生

产总量。

? 在价格领导模型中,追随厂商类似完全竞争厂商接受领导厂商制定的价格。

? 低成本价格领导模型。

? 卡特尔是一种垄断的组织形式,是公开串通情况下的一种松散型联合,最经典

的卡特尔是欧佩克。 ? 卡特尔模型定价的特点:卡特尔是按照组织利润极大化来确定价格和卡特尔总

产量,均衡点由行业需求曲线推出的行业MR曲线和卡特尔MC曲线(由各厂商MC曲线水平加总获得)的交点决定。 ? 卡特尔模型的求解方法:

(1)先求出卡特尔利润函数:? = p(Q)Q - C(q1)-C(q2)。

(2)上述利润函数分别对q1和q2求偏导数,并令其等于零,得到两厂商的反应

函数。

(3)对两厂商反应函数联立求解,得到卡特尔中两厂商利润极大的产量。 ? 在各厂商成本函数不相等时,有些厂商实现了利润极大而另一些没有,可以通

过卡特尔组织内部补偿的方式解决。

? 对某些产品如石油而言,卡特尔可以成功的控制价格,但对另一些产品如铜却

做不到。而且,在需求很旺盛时,市场价格主要由需求决定,卡特尔的力量很强大,但供给过剩时,市场价格趋势向下,卡特尔常常内部产生矛盾。

? 11.8 卡特尔模型

? 第十二章 博弈论和竞争策略

12.1 上策均衡与纳什均衡

? 简单博弈与纳什均衡:寡头垄断市场的最显著特点是厂商之间很强的依存性,

决策的结果不仅取决于决策本身,还取决于对手的反应。所以经济学将博弈论纳入自己的范畴。简单博弈的典型例子就是囚徒困境。

? 上策与上策均衡:在市场竞争中,许多情况与囚犯的困境完全类似,举例:厂

商广告博弈。在该例中,无论厂商a还是厂商b都存在一个上策就是做广告。所谓上策是指,无论对手采取什么策略,厂商都存在一个最优的选择。虽然双方达成默契均不做广告可以有更高利润,但这并非均衡,因为另一方有选择做广告从而获取更多利润的动机。囚犯的困境中也存在上策。当参与者都选择上策时,这种均衡就是上策均衡。但此时未必存在利润极大。

? 纳什均衡:上策均衡与纳什均衡有所区别。举例:性别之战。这里双方都没有

上策,但存在两个纳什均衡。

?

? 12.2 重复博弈与序列博弈

重复博弈:囚犯的困境中的博弈无法重复,但厂商竞争可以重复和延续。在无限次的重复博弈中,最优策略是―以牙还牙‖。

序列博弈:博弈存在先后次序问题,事实上,博弈中选择在先的厂商可能存在先行者优势。举例:高清晰电视技术标准的争夺和沃尔玛的市场策略。

?

?威胁与承诺是寡头垄断市场中向对手施加压力的一种重要手段。

? 12.3 博弈中的威胁与承诺

?商战还是默认:举例: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该例子中要点如下:

(1)策略选择有先后次序,先入厂商掌握主动。

(2)对先入厂商而言,面对竞争者进入,默认是上策,而竞争者没 有上策,所以这不是上策均衡但这是纳什均衡。

(3)先入厂商虽然会发出威胁,但竞争者认为不可信,不能达到阻 止进入的目的。

?承诺的可信性:先入厂商可以作出某种承诺或威胁(或者采取行动, 比如学校对考试作弊同学勒令退学并张榜),这种行动由于支付了大 量成本改变了报酬矩阵,因此被认为是可信的。名声也可能是一种可 信的威胁。

?可信的承诺称为―策略性行动‖,是通过影响他人对厂商行为的预期, 来促使他人选择对己有利的策略。

?

? 12.4 几种相关策略

保证最低价格的策略:厂商保证所出售商品是区域最低价,如果消费者发现其它厂商有更低价格,愿意向消费者支付差价和赔偿金。这一策略可以打消消费者货比三家的念头。

研究与开发策略:有人认为垄断厂商凭借垄断势力,无须或不愿意技术创新,因此影响社会技术进步。实际上技术改进与创新是寡头垄断厂商之间竞争的主

?

要手段,所以研究开发是关键策略。之所以垄断厂商都会选择研究开发,因为这是无限次对决的重复博弈,而且由于开发周期较长,等对方新品问世后再―以牙还牙‖已经来不及了。研究与开发还会形成很高的进入壁垒。

单一可变要素

完全竞争 外部效应

多种可变要素-内部效应

完全竞争-商品市场 单一可变要素

要素市场 非完全竞争 外部效应 多种可变要素-内部效应

买方垄断

非完全竞争 双边垄断 卖方垄断

? 第十三章 要素市场

? 要素也是一种商品,因此它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也是由需求和供给来确定

的。但又有特殊性。

? 13.1 完全竞争要素市场

? 西方经济学没有分配理论,要素的定价理论就是西方经济学的分配理论。 ? 完全竞争要素市场的市场特征;

(1)有无数要素的出售者和要素购买者。

(2)单个出售者和购买者不能影响要素的价格,只是市场决定 的要素价格的接受者。

(3)厂商在产品市场是供给者,要素市场是需求者。厂商面对 的是要素供给曲线。 (4)要素需求是引致需求。

(5)要素的价格取决于增加单位要素的边际支出ME曲线和边 际收益VMP曲线或MRP曲线的交点。

? 厂商的目的是利润极大,达到利润极大的手段是把要素投入量增加到边际收益? ?

等于边际成本。

假定是短期,增加一单位要素的边际成本就是工资w,由于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厂商面对的要素供给曲线是水平线,此时ME曲线与要素供给曲线是重合的。

在产品市场也是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要素所增加的边际收益MR用

? 13.2 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均为完全竞争情况下单一可变要素的价格决定

? ?

? 13.3 要素市场完全竞争,产品市场非完全竞争情况下单一可变要素的价格

决定

边际产值VMP表示,VMP = MP×P。此时的VMP曲线代表完全竞争厂商对要素的需求曲线,因为这条线反映了在不同要素购买量下的边际产值,

由于MP曲线是抛物线型的,所以VMP曲线也是抛物线型的,但因为可变要素投入只有在第二阶段才有意义,所以只选择VMP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一段。 VMP是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它与要素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厂商对要素的需求数量。该点符合VMP = w的准则。

在产品市场是非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则MR用边际收

益产量MRP表示:

MRP = MP×MR

此时的MRP曲线是产品市场非完全竞争厂商对要素 的需求曲线。由于P总是

大于MR,所以MRP总是在VMP的左下侧。在产品市场是非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厂商对要素的购买数量少于完全竞争条件下。

? MRP曲线与水平的要素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厂商对要素的需求数量。该点符

合MRP = w的准则。

?

? 本节探讨如投入要素不是单一可变要素而是多种可变要素时,对要素的需求会

发生什么变化:在此条件下,要素价格的变化,会导致要素之间的替代效应和

收入效应,如工资率下降,从替代效应看,厂商愿意用劳动代替资本,从收入效应看,劳动要素成本的下降,厂商会增加劳动要素投入数量。总而言之,将导致VMP或MRP曲线向右移动。这意味着在多种可变要素的条件下,厂商对要素的需求曲线将更为平缓,这被称为―内部效应‖。

? 13.4 多种可变要素条件下的要素需求

? 在多种可变要素条件下,厂商利润极大的均衡条件为:

MPx / px = MPy / py = MPz / pz

? 市场需求曲线:市场对要素的需求曲线并不仅仅是厂商对要素需求曲线的简单

加总。要素价格的变化,会导致对要素总需求量的增加从而改变行业总产量,

进而影响产品价格,假如工资率降低。所有厂商都会增加劳动要素的投入,从而造成行业产出增加,行业供给曲线右移,产品市场均衡价格下降。因为VMP或MRP都与产品市场均衡价格有关,因此工资率降低会造成要素市场需求曲线即加总后的VMP或MRP曲线左移,使要素市场需求曲线更为陡峭,这被称为―外部效应‖。

? 投入要素的供给曲线分厂商面对的供给曲线的和市场要素供给曲线的两种。在

? 13.5 投入要素的供给曲线

?

完全竞争要素市场中,厂商面临的供给曲线是水平的,此时边际支出ME曲线与水平供给曲线是重合的,ME曲线与VMP曲线或MRP曲线(代表对要素的需求)的交点决定要素的均衡购买数量。

13.6 劳动要素的供给曲线

劳动要素的供给曲线:劳动要素的供给曲线与其他要素的供给曲线不同,是向后绕曲的。因为供给者不是厂商而是家庭,家庭所追求的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效用最大化。家庭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得到效用,一是提供劳动获取收入购买消费品,二是通过闲暇得到效用。如工资水平上升,替代效应会导致家庭增加劳动供给减少闲暇,而收入效应会导致家庭增加闲暇从而减少劳动供给。在低工资阶段,家庭对收入评价较高,因此劳动要素供给与要素价格正相关;在高工资阶段,家庭对闲暇的评价会更高,因此劳动要素供给与要素价格负相关。所以,在达到较高工资水平后,随着工资水平的进一步增加,家庭对劳动总供给是逐渐减少的,形成向后绕曲的劳动要素供给曲线。这种供给曲线实际上反映了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 买方垄断条件下的要素市场:买方垄断指要素需求方是唯一垄断购买者,而要

素供给方是众多的供给者。

? 13.7 买方垄断情况下要素需求

? 在买方垄断情况下,垄断购买者面对的要素供给曲线就是市场要素供给曲线。

该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 边际支出ME曲线和供给曲线的关系:当供给曲线为水平线时,ME曲线与供给

曲线是重合的;当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时,ME曲线在供给曲线的上方,ME曲线的斜率是供给曲线斜率的一倍。这一点与产品市场买方垄断完全一样。

? 均衡点确定:买方垄断条件下,买方垄断者利润极大的条件是MRP = ME。

均衡点为ME曲线与MRP曲线(如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则为VMP曲线)的交点,过均衡点作垂线,均衡价格在供给曲线与垂线的交点上。均衡点与均衡价格之间的垂直距离称为垄断购买剥削,表明垄断购买者利用垄断权力压低了要素价格。

? 传统体制中大学毕业生统一分配制度就是买方垄断。

? 要素的供给者也可以是卖方垄断者,如劳动市场上的工会,土地市场中的政府。

? 13.8 卖方垄断情况下的要素需求

? 在卖方垄断的条件下,垄断者面对的需求曲线就是行业需求曲线,垄断者可以

按照MR = MC的原则来确定利润极大的价格水平,此时要素的经济租最大。

垄断者也可以将均衡点定在p = MC位置上,此时市场类似于完全竞争,要素

供给数量最大。垄断者也可以选择MR曲线与横轴的交点确定均衡点,此时要素总收益最大。

?

13.9 双边垄断情况下的要素需求

双边垄断指要素市场上卖方垄断对买方垄断,此时双方都试图使自己利益最大化,垄断购买者力图得到垄断购买剥削,垄断供给者力图使经济租最大化,最终要素价格将通过博弈确定,该价格将在两个均衡点之间,哪一方市场势力更大价格接近哪一个均衡点。

? 洛伦兹曲线用来分析收入分配的均等状况。

? 13.10 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

? 45度的洛伦兹曲线意味着一定百分比的民众拥有相同百分比的财富,代表收

入分配绝对平均,直角型的洛伦兹曲线意味着1%的最富有者拥有100%的财富,代表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现实中的洛伦兹曲线总是介于两者之间,洛伦兹曲线弧度越小代表收入分配越平均,反之代表越不平均。

? 基尼系数是洛伦兹曲线左侧的面积与直角三角形之比,即

G = A / A+B

G = 0代表收入分配绝对平均,G = 1代表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0 < G < 1

代表收入分配的实际状况。

? 运用基尼系数理论上可以进行收入分配的国际比较。一般把基尼系数的警戒线

定在 < 0.4。

? 作为一种分析工具,基尼系数的精确性存在较大争议。比如在我国,收入难以

精确计量,地区消费水平差异较大。 13.11 欧拉定理

?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利润极大的要素使用原则为: p×MPL = w,MPL = w/p

即劳动的实际贡献(边际产品)等于劳动的实际工资。同理, p×MPK = r,MPK = r/p

? 社会总产量等于两种要素实际报酬之和,即:

Q = L×MPL + K×MPK

L代表劳动要素投入量,K代表资本要素投入量, L×MPL 其中Q代表总产量,

代表劳动的实际报酬, K×MPK代表资本的实际报酬。

? 欧拉定理指如果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假定生产函数为规模报酬不变,那么

各生产要素的报酬之和刚好等于总产量。

?

? 假设规模报酬不变的生产函数为:

λQ = f( λL + λK) 对λ求导得:

Q = L×?Q/ ?L + K ×?Q/ ?K

?Q/ ?L等于MPL, ?Q/ ?K等于MPK。上述结果就是欧拉定理,该定理表明,

在规模报酬不变的条件下,总产量Q刚好全部分配给劳动要素L和资本要素K。

? 在规模报酬递增的情况下,总产量不够分配给各生产要素: Q < L×?Q/ ?L + K ×?Q/ ?K

? 在规模报酬递减的情况下,总产量分配给各生产要素之后还有剩余: Q > L×?Q/ ?L + K ×?Q/ ?K

? 当处于不足和剩余时,为使各生产要素都能得到各自应得的报酬份额,应有某

一机构来补缺和拾遗。

14.1 局部均衡、一般均衡与帕累托最优

局部均衡:局部均衡是均衡分析方法的一种,指假定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决定只取决于自身的需求和供给,而独立于其它商品之外。

? 第十四章 一般均衡与经济效率

?

? 一般均衡:一般均衡是另一种均衡分析方法,指由于一种商品是其它商品的替

代或互补商品,因此其价格变动会对其它商品的价格或数量发生影响,而且其它商品价格或数量的变化还会出现进一步的反馈影响,因此局部均衡不能准确估计最终的均衡价格和数量,所以,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和数量不能单独决定,所有商品的均衡价格和数量必须同时决定。

? 帕累托最优:如果资源的重新分配必须以某些人状况变得更差才能使令另一些

人的状况变好,则称之为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最优是经济学意义上效率最佳的

标准。如果不必以某些人状况变得更差就能令另一些人的状况变好,称为帕累托改进,表明存在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空间。

? 14.2 一般均衡存在的假定条件

?

一般均衡存在需要下列假定条件:

(1)每一个消费者依据各自的偏好和预算线来选择效用极大的商品组合。 (2)每一个厂商依据现行要素价格和产品价格来选择所投入的要素数量。 (3)厂商在给定技术、产品需求和要素供给等约束条件下,作出利润极大化的

决策,且从长期看,厂商经济利润为零。

(4)所有市场(包括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同时达到均衡,即在现行的产品价

格和要素价格下,所有市场全部出清。

? 交换产生专业分工使双方得益,对社会产生经济效益。对―效率‖的评价标准为:

如果交换可以使双方或其中的任何一方在对方状况不变坏的情况下得以改善,

即存在帕累托改进的可能,则原先的商品配置是无效率的。如果在一个社会中,没有人可以在不使别人状况变坏的情况下通过交换改善自身状况,此时达到了商品的最佳配置,就是我们所谓的帕累托最优。

? 14.3 交换的效率

? 埃奇沃斯盒型图:埃奇沃斯盒型图是把两个人的无差异曲线坐标倒转后合在一

起。有效率的商品组合是两个人无差异曲线的切点的组合,在这一均衡点上,

MRS1xy = MUx/MUy = MRS2xy = px/py。一系列均衡点移动的轨迹形成一条从左下方原点到右上方原点的曲线称之为契约曲线。

? 交换的好处:交换可以带来帕累托改进,在埃奇沃斯盒型图中,如最初的分配

不在契约曲线上,交换可以使一方效用不受损的情况下另一方效用得以改善,双方的交换将一直持续到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相等,商品配置才是有效率的,此时为均衡状态,因为再进一步的交换只会使双方的总效用减少而不是增加。

? 效用可能性边界:交换的契约曲线上每一点代表最优效用水平组合,把每一最

优效用水平组合转换到UA-UB坐标上即得到效用可能性边界。作图说明。效用可能性边界上的任一点都代表有效率的配置,但是这种配置并不一定表示公平。效用可能性边界内的任一点属于无效率区域,效用可能性边界外的任一点属于效用不可能区域。

14.4 生产的效率

? 将埃奇沃斯盒型图用在生产领域,反映用两种要素组合起来生产两种商品,均

衡点符合

MRTSLk =(pL/pk)= MPL/MPk。

? 生产可能性边界:生产契约曲线上任意一点代表生产的帕累托最优,该点给定

一对最优产出组合,把任一点的最优产出组合转换到X-Y坐标上即得到生产可能性边界。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任一点都代表有效率的配置。生产可能性边

界是凹向原点的,其斜率是递增的,表明机会成本递增。这一斜率称为边际转换率MRT。MRT = dy/dx。生产可能性边界上每一点代表现有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整个经济所能达到的最大产出组合,边界之外为生产不可能区域,边界内为生产无效率区域。如果要素数量和技术状况发生变化,生产可能性边界就会移动。

14.5 生产与交换的帕累托最优

? 一个经济要有效率,要求在生产和交换领域都要达到帕累托最优,因此必须要

MRSxy = MRTxy

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任选一点,该点满足生产的帕累托最优,其切线斜率代

表MRTxy,过该点作垂线和水平线形成埃奇沃斯盒型图,该盒形图中任一点反映X和Y在两个消费者之间的分配,该盒形图中交换的契约曲线上任一点满足交换的帕累托最优,其斜率表示MRSxy ,所以该点MRTxy = MCx/MCy = MRSxy = px/py。尽管生产可能性边界和契约曲线上的任一点都是生产领域或交换领域有效率的点,但只有符合MRSxy = MRTxy的点才代表一般均衡。

? 在竞争市场上,如生产可能性边界切线(反映MRTxy= MCx/MCy )和无差异

曲线的切线(反映MRSxy = px/py)没有平行,则必将导致一种商品过度需求和另一种商品过度供给,通过竞争性市场上的价格比例调整可以到达均衡点。

?

14.5 福利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定理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如果消费者的偏好性状良好,并假定生产和消费中不存在外在性,则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资源配置是帕累托最优的。因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利润极大化的条件是px = MCx,py = MCy,在消费者效用极大时,MRSxy = px/py = MCx/MCy,根据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MRSxy = MRTxy,于是,MRTxy = MCx/MCy。

?

?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如果消费者偏好性状良好,并假定生产和消费中不存在

外在性,则任何帕累托最优的资源配置方案,可以通过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交易自发实现,前提是改变初始的禀赋分配方案。

?

? 第十五章 信息不对称市场

经济理论假定的前提条件是信息完备,但在两种情况下,上述前提不成立,一是信息不确定,二是信息不对称。此时市场竞争的条件不具备,我们称为市场失灵。

? ? ?

15.1 信息不对称市场及其负面影响

信息不对称市场的典型例子:旧车市场、保险、信贷、股票上市。

逆淘汰: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低质产品淘汰优质产品,这与市场竞争的原则相背离。

道德风险:指协议签订后某方利用信息不对称有目的的增进自己利益损害对方利益,而对方由于无法监督或监督成本很高的情况下产生的经济无效率。 15.2 委托—代理问题

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经营者可能因为追求自己的目标将所有者利益置之脑后,由于信息不对称,委托者事实上无法实行有效监督,称为委托—代理问题 。

我国国有企业体制属于双重委托-代理体制,国营企业存在内部人控制问题。 激励机制:股权激励制度和MBO(管理者持股制度)。

效率工资:支付高于市场出清水平的工资使工人因为偷懒被解雇的机会成本增加。

?

? ? ?

? ? ? ?

? 15.3 激励方案

委托-代理条件下,需要设定激励方案让代理人与委托人均实现利益最大化。 激励方案设计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代理人付出努力得到的净收益不能少于不工作也能得到的收益,这称为参与约束;二是代理人让委托人最满意的努力水平也是令自身净收益最大的努力水平。

x代表代理人付出的努力, y = f(x)表示产量,y与x成正相关, s(y) = s[f(x)]当产量为y时委托人支付的奖励,c(x)表示付出努力产生的成本,U0代表保留效用。

委托人利益最大化即y-s(y)极大。但激励方案的设计要让代理人参与约束,即s[f(x)]- c(x)? U0。可以取等号。于是激励方案就是求解最优化问题:max f(x)- s[f(x)],s.t. s[f(x)]- c(x)= U0.。最终结果是 f’(x*)= c’(x*),即委托人利益极大化的条件是代理人努力的边际产出

等于努力的边际成本。

? 为了防止出现道德风险,必须让代理人努力工作的净收益大于偷懒的净收益,

即s[f(x*)]- c(x*)? s[f(x)]- c(x)。这称为激励相容约束。

?

租金方案:max s[f(x)]= f(x)- R, s.t. f(x*)- c(x*)- R = U0.。R是租金,于是R = f(x*)- c(x*)- U0.。

固定收入加提成方案: max s[f(x)]-c(x)= wx + K - c(x),s.t. wx + K - c(x)= U0.。工资率w=MP(x*)

目标产量承包方案:如果代理人愿意付出x*的努力并得到f(x*)产量的话,可以得到B水平的报酬,如产量达不到f(x*)的话就一无所得。参与约束的条件是B-c(x*)≥ U0.。于是有max f(x)- B,s.t. B-c(x*)≥ U0.。

?

?

?

? 15.4 信号显示

信号显示问题:在旧车市场,一方由于信息不对称不愿按照合理价格达成交易,另一方可以向对方发送相关的质量信号以利交易成功,比如卖方向买方提供由第三方权威机构出具的质量检测报告。

厂商有几种方式可以提供信号以帮助交易,如质量保证、召回制度、品牌声誉、二次信号(名店卖名牌)

学历在求职中的信号作用:在招聘应聘中存在信息不对称,在这种场合,尽管招聘方知道学历并不等于能力,但学历依然构成选择的重要信号。 科举制度的信号作用。

?

?

?

?

16.1 外在性的基本概念

外在性概念:指消费或生产行为对他人或外部产生溢出效应,外在性有正外在性和负外在性两种。如一方的生产或消费行为使另一方付出额外成本是负外在性,如一方的生产或消费行为使另一方不支付成本得到额外收益是正外在性 。 消费正外在性的例子:如美化庭院或高等教育。

消费负外在性的例子:如公众场合抽烟或乱扔垃圾。 生产正外在性的例子:如科技发明或养蜂。 生产负外在性的例子:如三废污染环境。

? 第十六章 外在性

? ? ? ?

? 外在性会导致经济无效率:负外在性使私人成本<私人收益<社会成本,使该

商品生产过多;而正外在性虽然意味着私人利益<私人成本<社会利益,在未得到补偿的情况下个人常常不愿意从事该活动,从而使具有正外在性的商品生产过少,因此未达到帕累托最优,也属于无效率。

?

16.2 纠正市场失灵的办法

在竞争性市场,均衡点由私人边际成本与私人边际收益决定。在存在外在性的场合,纠正市场失灵的办法是均衡点由社会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收益决定。

?

? 纠正市场失灵具体办法为:

(1)庇古税收:外在性可以由政府通过税收和补贴的方式来纠 正,在负外在性的情况下,税收等于社会边际成本与私人 边际成本之差额;在正外在性的情况下,补贴等于社会边 际收益与私人边际收益之差额。

(2)得益者与损失者合并:合并可以使得失相抵。

(3)产权与科斯定理:产权指法律允许人们对私有财产行使什 么权利。科斯定理指只要明确界定产权且交易成本为零, 各经济主体之间的交易行为就可以有效解决外在性问题, 产权的最初分配状况不影响经济运行效率。外在性所以影 响经济效率是因为产权不明确,只要产权明确,市场会自 动纠正外在性。如河流污染,是因为没有明确河流的产 权,因此造成污染的企业不支付赔偿,受到损失的居民得 不到补偿,如明确河流属于居民,则厂商排污必须付出高 昂费用,厂商就只能少生产或停产,而无须政府付出巨额 治理成本。

17.1 公共物品概念

? 公共物品指只能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有但一部分人却不愿意分摊其生产成

本的物品,如国防、路灯、治安等。

17.2 公共物品的特征

? 公共物品具有两大特点: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非排他性指某人消费公共物品

的时候不能阻止他人消费公共物品;非竞争性指公共物品增加一人消费的边际成本等于零。

? 从识别特征上判断,存在4类不同的商品:

(1)纯公共物品:特点为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如路 灯、灯塔、电台、国防和公安;

(2)纯私人物品:特点为同时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

(3)准公共资源:特点为具有非排他性但有竞争性,如非私有的牧

? 第十七章 公共物品

场、公海;

(4)准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但可以排他性,如不拥挤的收费公 路、大桥和隧道。

? 公共物品所以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是因为公共物

品具有不可分的性质。

17.3 公共物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决定

?

私人物品场合,均衡条件为MR = MC,如用需求曲线代表MR曲线,两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加总为行业需求曲线是水平方向叠加,对公共物品来说, MR = MC的均衡条件仍然成立,只是两消费者消费的是同一样东西(公共物品具有不可分割的性质,一种公共物品可以为无数人分享),MR = 每增加一单位公共物品消费所产生的边际效用(由该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反映),如果两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加总为行业需求曲线是纵向叠加加总获得,垂直相加后的社会对公共物品的需求曲线与该公共物品的MC线的交点决定该公共物品的产出量。

?

? 17.4 公共物品的供给

公共物品之所以只能由政府提供,是因为:

(1)由于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使消费者不愿意为消费公共物品而付费,只想

―搭便车‖,因此公共物品领域会出现市场失灵。

(2)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可以提高公共物品的使用效率,以大桥为例,私人经营

即为自然垄断,按照MR = MC确定价格和数量,收费较贵,通过率较低。政府经营可以按照p = MC确定价格和数量,类似完全竞争状况,收费大幅下降,通过率大大提高。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ru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