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作业9

更新时间:2024-03-25 21:3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九讲 青少年同伴关系发展与教育

第九讲 练习题

一、概念解释

1.同伴经历:个体在成长过程中获得与同伴交往的重要体验。

2.同伴关系:同伴关系主要是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交往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是个体同伴经历的重要内容。

3.同伴群体:群体是一个总括结构,是基于共同声誉之上的集合体,比非正式的友伴群规模要大,成员之间并非有亲密的情感联系与互动。

4.友谊:友谊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产生的一种特殊情感,它与交往活动中所产生的一般好感是有本质区别的。友谊是一种来自双向(或交互)关系的情感,即双方共同凝结的情感,任何单方面的良好,不能称为友谊。

5.同伴接纳:反映的是不同结构团体对个体的态度,喜欢与否,是接纳还是排斥。

6.同伴影响:人们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其同类或同伴的影响。如果人们发现某种行为已经成为其同类中的一种流行行为,他们往往也就会跟着做心理学家们将这种影响称为―同伴影响力‖。

7.亲密感:一种充满深情的、彼此依赖的友好关系,友谊双方可以自我表露自我,彼此分享秘密。

8.异性友谊: 从性别单一化到性别的混合,出现二元性别友谊。 9.友谊观:友谊观是指个体对人与人之间感情上亲密关系的理解与认识。 10.同伴文化:具有排他性,拒绝与自身共性不相容的特性,以维护自身的独特性和统一性。

11.同伴导向:青少年对同伴有着很强的感受性,同时寻找同伴支持、指导,同伴一致性水平很高。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1.(C )主要是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交往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A.同伴经历 B.同伴影响 C.同伴关系 D.同伴接纳 2.( B)就是二元互动的典型表现。 A.亲密 B.友谊 C.爱情 D.交谈

3.群体是互动着的、彼此有着某种程度交互影响的个体的集合,下列不属

于群体特性的是( D )。

A.内聚力 B.平等性 C.异质性 D.规范性

4. 在平等互惠的同伴关系中,个体才得以检验自己的思想、体验冲突、协商不同的社会观点。这些同伴互动经历使得儿童青少年(A)能力得以发展。 A.社会认知 B.空间认知 C.情绪情感 D.意志能力

5.人数较少,约在2-12人,通常三五一伙、七八一群。自发交往中形成,在共同活动或亲密友谊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而成的是什么类型的同伴团体( B)。 A.群体 B.友伴群 C.友谊 D.团体 三、填空题

1.友伴群_是满足青少年社会交往需要、安全感、亲密感的重要源泉。 2.友谊__对于青少年是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源,他能够减少青少年这一时期出现的急剧变化的焦虑与恐惧,促进安全感的发展。

3.青少年将同伴接纳作为一个参照系,积极主动地建构自我。

4.随着青少年的发展,同伴团体还发生着结构上的变化,即性别的混合。从性别单一化到性别的混合,出现二元性别友谊即异性友谊。 5.青少年期普遍受欢迎的决定因素是社会能力。 四、判断正误

1.被某些同伴喜爱,同时又被其他同伴看作具有破坏性而被厌恶、回避的为一般同伴接纳类型。( × )

2.青少年同伴关系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多水平的网络结构,友谊是其中第一个重要层面。( √ )

3.埃里克森关注友谊关系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中的影响作用。( × ) 4.自主性是青少年友谊的特点之一,青少年将自主性看作友谊关系的核心。( × )

5.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的重要作用主要在于青少年特别愿意接受来自同伴的影响。( × ) 五、简答题

1.青少年同伴关系发展的一般特点有哪些? 答:(一)互动的同伴经历

青少年的同伴互动时间增加,互动更为频繁、复杂、持久。与父母互动交往、交流下降。

(二)二元同伴经历

友谊关系开始真正的建立与发展。这一时期的友谊关系双方注重亲密的情感联系。青少年普遍认为朋友之间需要互相理解与支持,对朋友的要求涉及到彼此在深层次心理特征上的一致性。由此产生了真正的―互惠‖意识——思想、情感甚至人格上的共享。青少年的友谊关系不再限于同性,异性之间的二元关系也可能发生。

(三)群体的同伴经历

同伴的规模也渐次扩大,从范围较小、关系紧密的友伴到更大规模的群体,从单一性别的群体到两性合一的群体,这一时期的同伴经历是个体一生中最为丰富的。

2.结合塞尔曼的友谊发展阶段试谈青少年的友谊观? 答:塞尔曼提出友谊概念发展的阶段 阶段0(3-7岁):短暂的身体互动。

这一阶段儿童之间的关系尚不能确切称之为友谊,朋友往往与实利和物质属性及其邻近性相联系。―他是我的朋友,因为他有个汽车和大娃娃。‖ 阶段1(4-9岁):单向帮助。

即要求―朋友‖做他要求的事情。―她不再是我的朋友了,因为我要她跟我走,她不肯。‖

阶段2(6-12岁):顺境中合作。

双向但不能共患难的合作阶段。这一阶段儿童懂得了交互性,但仍停留在功利性阶段。

阶段3(9-15):亲密与分享。

儿童出于共享和双方的利益而与他人建立友谊。朋友之间倾诉秘密、讨论、制订计划,互相帮助、解决问题。但这一时期的友谊是与排他性、独占性密切联系的。

阶段4(12岁开始):自主又相互依赖的关系。

青少年和成人认识到人有多种需要。―友谊是真正地承担义务,是冒险,你必须依靠它、信任它、不断地给予,但你也应该能够放开它。‖塞尔曼认为青少年基本上都进入友谊概念发展的最高阶段。性别差异和性别角色在友谊选择中起着重要作用。女孩对亲密友谊的需要要比男孩早一年半到两年。青少年期女生在友谊关系上表现出更多的依恋色彩和相互的依赖性。女孩更多地注重人际关系,而

男孩则主要对活动和成就感兴趣。

3.影响青少年同伴接纳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干预?

答:研究者一般认为行为特征和社会认知是影响同伴接纳的主要因素。 (1)行为特征

所有研究证实,青少年期普遍受欢迎的决定因素是社会能力。行为特征是个体社会能力的重要体现。受欢迎青少年快乐、率真、热情、自信,给同伴以积极的肯定、适时的关注与帮助,能够悉心地倾听倾诉,彼此开诚布公地交流。被拒绝青少年不明智、冲动、霸道,具有攻击性、破坏性,总是希望主导活动和强制别人服从,不能够很好地与别人协作。但不是所以被拒绝的青少年都是攻击破坏型的,大约有10–20%是属于退缩型的,他们胆怯、害羞、抑郁,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正常的人际交往。 (2)认知能力

很长一段时间内,同伴关系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个体的行为特征方面。近年来研究者开始关注社会认知的重要作用。社会认知是社会能力的重要方面,上述诸多行为表现,如适时地关注同伴并给以帮助、有效地吸引并维系同伴的注意等大都取决于青少年的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解决社交问题的策略是个体社会认知能力的一种综合反映。同伴关系不良的青少年往往缺乏适当的社会策略。受欢迎青少年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要维系友谊关系、让大多数同伴的喜爱需要做事情,知道给同伴以肯定,具有更多的交往技能与策略。被拒绝青少年往往把别人的无意的损害行为理解为敌意的,不能够很好的认识自己的行为可能会造成的消极影响。

(3)干预策略

针对被拒绝的攻击型青少年,干预的重点通常是帮助他们学会去注意同伴,作为一个悉心的倾听者,不要试图控制别人,强制性地主导整个互动过程;同时训练他们在不干扰同伴团体活动的情况下友好地加入其中。而对于退缩型青少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学会以积极的方式适时引起同伴的注意,并通过有技巧地询问、悉心地倾听、讲述一些有关自己的可能会使同伴感兴趣的事情等方式保持别人对自己的关注;同时帮助他们有效地融入同伴团体。 具体干预策略:

(1)直接教授青少年缺失的社会技能:更高水平的观点采择能力、倾听技巧、言语交流技巧等。

(2)帮助他们参加受欢迎同伴团体的活动,逐渐使他们为同伴接受,同时帮助他们改变消极的自我意象。

(3)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来改善被拒斥青少年的社会能力,这包括教授并具体展示特定情景下适当的社会技能,并就此展开讨论、推理,同时对个体真实情景中的适当表现予以强化等。

4.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有什么意义?

答:同伴关系在青少年的行为、认知、情感以及人格的健康发展方面和社会适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同伴关系的文化传递、行为发展功能

群体社会化理论认为人类文化的传递模式是一个群体间的过程,是从父母群体传递到同伴群体既而经由群体传至个体。儿童在扬弃成人文化和创造自己新文化的同时,形成他们自己的群体文化,逐代传递。所以,童年和青少年期的同伴经历是对个性发展产生影响的环境因素,是关键的社会化影响源。

个体通过观察他人习得新的社会行为,而同伴是其中最主要的榜样,习得行为会因不同的强化而得以表现或受到抑制。同伴经历是行为习得、表现的重要背景。 (二)同伴关系的认知发展功能

在平等互惠的同伴关系中,个体才得以检验自己的思想、体验冲突、协商不同的社会观点。这些同伴互动经历使得儿童青少年社会认知能力得以发展,在平等的同伴交往中,儿童青少年习得了有效的社会交往技能。学习共同体。

维果斯基用―最近发展区‖来解释社会互动的意义,指出认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人际交流的结果。后有研究者以此为基础,提出同伴是个体认知最为重要的共同建构者,与一个更加有能力、有经验的同伴在一起能帮助个体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

(三)同伴关系的情绪发展功能

同伴关系对于青少年的情绪情感健康发展尤其重要,是满足社会交往需要、安全感、亲密感的重要源泉。青少年期最重要的任务是走向自主,必然产生焦虑、恐惧、自卑等消极情绪体验。友谊的功能就是共享兴趣、分担恐惧、肯定自我价值、提供坦露的机会。作为一种平等关系,是个体第一次―通过他人的眼睛看自己‖并获得亲密的情感体验。

友谊对于青少年是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源,他能够减少青少年这一时期出现的急剧变化的焦虑与恐惧,促进安全感的发展。

(四)个体在同伴交往中获得个性发展 1.促进自我的形成 2.影响自主性发展 3.促进成熟社会关系的形成 4.对未来规划的影响 六、论述与案例解析题

1.论述青少年在学习与生活中会遇到怎样的同伴交往困扰以及如何克服并有效提高其交往策略。

答:中学阶段正是中学生处于身体和心理旺盛发育时期,从小学阶段心理的单纯性发展为复杂性,他们不仅有活跃、好奇、张扬、敢冲敢拼、精力充沛的心理,同时心理发展还具有过渡性、闭锁性、复杂性、动荡性的特点,会产生一定的依赖、脆弱、逆反心理和出现性生理的萌发,常表现出忧郁、陕隘、嫉妒、敏感、自卑、早恋、惊恐、残暴等行为,这样的心理和行为容易阻碍正常的交往,使他们对交往产生一定的困惑。 (一)在学校的困惑:

心理上:由于男女生心理发展的不平衡,女生的害羞、胆怯性格心理发展,男女授授不亲旧观念遗留下的影响,致使女生比男生在人际交往中更加含蓄和内敛,这就使女生在交往过程中的主动性大大降低。而男生天性活跃、张扬性格心理的发展,容易使男生相互群聚在一起,班级中男女生比例失调的存在,以上因素就会容易引发出女生与女生、男生与男生单边倒交往的困惑。同时,中学生年龄阶段正是性生理萌发时期,异性间相吸的魅力影响,强烈的性好奇心和接触异性的欲望,容易表现出明显心理的幼嫩性和冲动性。使个别男女中学生间产生一种异常渴望与异性在一起的依恋之情,然而年轻幼稚,生理和年龄成长等各方面条件的不成熟,便出现偏向异性间类似早恋的交往,这种交往走出了集体,呈现孤单交往的困惑。自卑心理和挫折感的存在,更让个别中学生自惭形秽,畏缩不前,离群独处,出现孤独、孤辟,不敢与别人交往的困惑。更有由于心理的不正常发展,在同龄人中寻找不到交往的同伴,出现忧郁心理的交往困惑。 学习上:中学阶段学习内容从小学简单阶段转为中学学科内容的深化及教学方式多样化的转变。一方面,中学生逻辑思想能力、知觉和观察水平的大大提高,思维水平明显的发展,心理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竞争心。这一阶段中学生处于人生的第一个黄金阶段,处在一生创造力最佳发展年龄区的前端,他们思维活

跃、兴趣广泛、联想丰富、求知欲强、热情奔放、敢想敢做,具有很大的创新潜力和较强的可塑性。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学校和家庭对他们的期望值过大,学业中升学压力及繁重的学习任务,学习上容易遭受到挫折,造成他们极大的心理困扰,使他们过分沉迷于学业,较少关心和关注同伴交往。这时基础好,心理素质强的学生成绩居于前列,学生中往往出现成绩分化拉开距离的现象,出现优生和差生,因此就会有优生与差生分开交往的困惑。性格自私、冷漠、自负、贪婪、自我为中心等,具有这些不良性格特征的同学,学习上往往处于被动地位,致使和同伴拉开距离,交往中亦容易产生各种孤单交往的困惑。 (二)家庭因素造成的困惑:

现在的家庭成员单一,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庭,家庭的良好环境和条件,家庭的过度袒护、溺爱及保护,让他们享受到的尽是被关心、照顾、给予和宠爱,当他们步入了中学校门,还一味地想享受在家的待遇,导致缺乏与人交往的能力,很少去关心、感恩和照顾别人,很少从别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在交往中容易出现负面的自我为中心和自卑心理,交往易出现被冷落的困惑,同时现代家庭中,大部分中学生的父母都是社会的中流砥柱,社会的栋梁,社会工作繁忙,应酬繁多,社会关系的错综复杂,不良的社会应酬,对子女的忽视和缺乏沟通,同样造成中学生复杂心理的交往困惑。特别是现在农村父母外出务工的较多,把孩子留在家里,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来照顾,由此产生了隔代教育,父母与孩子就缺乏交流与沟通,也同样造成中学生复杂心理的交往困惑。有些家庭的父母整天绕在麻将桌上,麻将桌上带回的不良习气及不良性格,影响中学生心理成长,心理缺乏阳光和温暖,至使中学生正常的、良好的交往呈现困惑。父母是孩子言传身教学习的榜样,家长的不良性格也直接造成子女不健康的心理,这种不良心理导致孩子在交往中产生种种困惑,交往得不到良好发展。 (三)来自社会因素的困惑

随着社会开放改革,社会迅速发展,出现各种诱惑,传播媒介有关两性和爱情的话题,传到中学生中,冲击和感染着他们。社会生活水平的大提高,优越的物质生活,中学生发育成熟普遍提前,出于人的本性,必然对异性产生猎奇和依恋心理,交往只渴望恋人式的交往,对正常的群体交往产生困惑。社会网络的广泛应用,更诱惑着中学生们,网络上刺激的游戏,对一些心理素质存在着缺陷的中学生,他们难以和家长、教师、同学沟通,因此出现贫乏性的交往困惑,表现封闭式自锁现象,沉迷和依恋网络。

对于中学生交往的困惑,社会、学校、家庭都应承担起责任,给他们以必要的疏解和正确的引导:

创造条件增加交流的机会,促进彼此间的了解。为他们搭建良好的交往平台,提供自由交往的空间,多提供适合中学生们活动和增长知识的场所,多组织大型的文体活动以及户外活动,如诗歌朗颂、歌舞比赛,打球、下棋、郊游等。让他们课余时间,在学与乐的过程中,增加相互的了解及彼此的理解;班级中,开展心理辅导课,让学生充分了解自身心理的发展,身体的发育,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开展多种形式生动活泼的班会,组与组成员定期轮换,开展帮扶几人小组,并定期轮换帮扶对象。家长做好表帅和参谋,多与孩子心平气和平等沟通,外出务工的父母多给孩子打电话交流,使孩子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具有安全、归属、幸福感;引导正确使用聊天工具。通过多方的交往平台,让中学生们在思想和心理方面加强沟通,在良好的交往中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

引导孩子多关心别人,学会感恩他人,增加彼此的亲切感。每个人内心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关爱,鼓励他们在思想、学习、生活上多关心身边的同伴,彼此互帮互助。俗话说―以心换心‖。例如:我曾组织以―感恩的心‖为主题进行的班会,通过班会大家的表演和发言,同学们都能相互间了解内心那一颗善良的心。当你用心温暖别人的时候,得到的也是别人的关爱,在互相关爱的同时,增进了情谊,交往对象的关系也就自然密切了,在和谐、友好、亲情化关系上,进行良好的交往,结交知心的朋友。

教育孩子宽容他人完善自我。俗语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有缺点、做错事都是正常和不可避免的,对他人的不足和过错要持一种真诚、宽容、理解、和气、委婉的态度,多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从别人的眼中看自己,赞美别人的长处,克服自己的不良性格和习惯,多用礼貌性语言―谢谢、对不起‖等,少计较别人,真诚地倾听别人的诉说,这样他人才会乐意与你交流。通过不断的学习,拓展思维,多方位增加自己的知识面,从而增加交谈的广泛话题,在学与乐中,培养自己热情、真挚、坦诚、善良、幽默、开朗等良好的性格,增加交往的影响力、吸引力和魅力,以此建立良好的同伴交往关系。

通过采取解决困惑的有效措施,引导中学生走出交往的困惑,使其在进行良好交往的同时,互相帮助,共同愉快学习,身心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2.如果你是一名中学教师,面对目前较普遍存在的中学生“早恋”现象,你如何

正确引导学生并提出一些有效的发展建议。

答:首先,要善于洞察学生的心理、思想状况,了解他们,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引导教育工作。才能开始采取适当的方法对他们加以教育。

其次,对于学生的早恋不能采取粗暴干涉的方法,而是采取和风细雨的方法,用亲近、理解的态度与学生耐心交谈、引导。作为中学教师一定要理解学生,征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但一定不能简单粗暴。

此外,作为一名中学教师,还应该相信学生、关心学生,给学生精神上的支持和爱,使学生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

当然,除了以上的方法外,还可以与家长、学校、社会配合,多搞一些适合中学生的活动,提高中学生的鉴赏能力。比如:组织学生开展―男女生如何正确交往‖,举办文学作品鉴赏指导讲座,这样既可以消除对异性的神秘感,又可以提高中学生审美鉴赏能力,从而减少早恋现象的发生。

正确对待中学生的早恋方法有很多,主要还是要适时、适度地对待这个问题,关键在于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用自己真诚的心去爱学生,去关心学生,相信学生,这样才能处理好中学生的早恋问题。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8u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