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形状》教案

更新时间:2023-03-08 18:02:46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安泽县府城中心校北门小学 秦慧苗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能够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并提出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能够通过计算对地球的大小做出解释。

3、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材分析:

本课以历史发展的轨迹为线索,展现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说明地球的形状。

教学重点: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知道科学结论的得出可以来源于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知道合理质疑是科学探究不可缺少的推动力。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地球仪、小船、课件

(2)学生搜集麦哲伦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谈话法、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师生互动,再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充分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现代教育新理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你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谈话:在人类飞出地球之前,就已经知道地球的形状了。那么,人类是怎样逐步正确认识地球形状的呢?这节课就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板书:地球的形状) (二)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1、打开书14页,阅读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猜想、探索与实践。 (1)、抽一个小组汇报几种说法。 (2)、你们认为可信吗?为什么?

2、(1)出示:古代居住在海边的普通劳动人民发现船进出港时看到一种现象情境图。

(2)、探究:船怎样行驶叫出港,怎样行驶叫进港。 抽生演示,

注意:实验时小组要配合好,观察者眼睛要平视,开船者要控制船的速度,不要太快。

(3)、生小组合作进行模拟船进出港实验并汇报现象 (3)、师演示船在桌面上航行。 生观察,并交流有什么发现?。

3、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近代,此时的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对地球形状的猜测了,这个人就是麦哲伦,他带领着他的船队完成了人类第一次成功的环球航行。

(1)、(出示课件:展示麦哲伦航行)

学生在地球仪上沿着麦哲伦航线走走。

(2)、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历时三年的环球航行意义是什么,你知道吗?

(3)这是人们第一次用实践验证出地球是球形的。

4、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现在人们能在太空中观察地球了。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板书:直接观察) (出示课件)小组内说一说。 (四)了解地球的大小

1、地球到底有多大呢,我们用数字来说话。

2、学生介绍有关地球赤道周长、半径、表面积等相关数据。(课件展示)

3、我们知道中国的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那么你们能猜猜一个地球相当于多少中国面积吗? 4、学生猜想、计算。 (五)拓展活动:

算一算,如果你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每天行走8小时,当你绕行赤道一周后,你的年龄该有多大。 (六)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附板书设计:

地球的形状

猜测————————实践————直接观察

神话说、天圆地方说, 球体或 球体或 浑天说、球体或近似球体, 近似球体 近似球体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sj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