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

更新时间:2024-05-05 09:0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

当代文学史期末复习

名词 第一次文代会

全称“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于1949年7月2日—19日在北平举行,毛泽东到会讲话,朱德致贺词,周恩来做政治报告。郭沫若作了《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的报告,周扬 总结了解放区文艺运动作了《新的人民的文艺》的报告,茅盾总结了国统区运动作了《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的报告,批评国统区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次大会标志着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进入了当代文学的阶段。

武训传

武训是清末民初的一个热心于教育的人,出身贫寒,靠忍辱负重的“苦操奇行”行乞兴学。孙瑜根据其生平事迹,在新中国成立前,开始编导历史传记影片《武训传》,1950年12月摄制完成。1951年社会各界开展了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双百方针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简称“双百方针”,具体内容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反对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发扬艺术民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艺理论和文学批评方面百家争鸣,创作方面取得丰硕成果百花齐放。

大连会议

时间是1962年8月,中国作协在大连召开“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着重研讨文艺创作如何反映人民内部矛盾,更好的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问题。参加者主要有赵树理、周立波、李准、马烽等描写农村生活有影响的作家,以及邵荃麟、周扬、茅盾等理论家、批评家。会议由邵荃麟主持正式提出“中间人物论”和“现实主义深化”的主张。

三突出创作原则

文化大革命时期,江青一伙在批判“黒八论”以后,为了给“阴谋文艺”提供理论依据。他们以总结创作经验为名,提出了“三突出”原则,即在1968年5月23 日,“四人帮”党羽在《文汇报》上发表文章,将“三突出”创作原则定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它完全违背了文艺创作的规律,造成了文艺创作的公式化,扼杀了文学的独创性。

地下文学

“文革”时期,主流文学直接受制于政治,为阴谋家控制与操纵,但是在压迫与专制下产生了地下文学,是当代文坛特殊的文学现象。它们不像主流文学那样通过常态的媒介运行、传播,而是在高压专制下,以尽可能隐蔽的手抄渠道传阅,不顾压迫、收缴、查禁、围剿。甚至是批斗、坐牢、杀头的危险,自发的创作,自发的传播。代表作品是《第二次握手》。这些作品像“林中的响箭,黎明的曙光”,挖掘了阴谋文学的坟墓,揭开了新时期文学的序幕。

中间人物论

由邵荃麟在1962年8月中国作协召开的“大连会议”上提出的,他针对前几年文艺创作中

2

“左”的倾向,指出人物描写应该多样化,强调描写英雄人物是应该的,但中间状态的人物是大多数,文艺的主要教育对象是中间人物,因此还要重视写好中间状态的人物。

梁三老汉

是柳青的《创业史》中的主要人物,属“中间人物”,是中国老一代农民的典型,也是评论界公认的艺术典型。倾向于个人发家致富,性格十分复杂,内心充满矛盾:他有自私、落后、狭隘、保守的小生产者意识,同时又具有普通农民勤劳、善良、朴实的品质。从这个形象的塑造中,我们才能体验到一个真正的农民性格的本质内容。梁三老汉精神世界的复杂性,是老一代中国农民的艺术写照,具有典型意义。

朱老忠

是梁斌《红旗谱》中的主要人物,朱老忠是新旧交替时期农民英雄的典型形象。他的性格集纳了中国农民英雄的传统要质。家族乃至阶级的世仇孕育了他强烈的反抗性;20 余年闯荡江湖的传奇经历,造就了他“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性;不寻常的人生磨难,曲折的斗争历程,使他逐渐加深了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养成了“出水才看两腿泥”的坚韧性。典型意义在于:他具有旧时代的豪侠特征,又具有新时代英雄的精神,旧时代农民自发革命的终结,又是新时代自觉革命的开始。他走过的道路、斗争经历和性格特征,是新旧时代交替时期的中国农民,由草莽好汉成长为农民革命英雄的历史踪迹。

《青春之歌》作者杨沫,是一部探索民主革命时期青年知识分子道路问题的长篇小说,1958

年出版,背景是九一八到一二九,国难当头,民族危亡时刻,知识分子的不同态度。作品以林道静的生活轨迹为主线,展现了她从争取个性解放到走向献身社会解放的革命事业,最终实现人生价值与生命意义的艰难旅程。其政治意义在于表明青年的人生追求与个性解放,只有投身社会解放事业,才能真正实现。作品还塑造了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群像,有曾徘徊、犹疑终究觉醒的王晓燕、许宁,有追名逐利、庸俗卑琐的余永泽等等。

《百合花》作者茹志娟,风格是清新俊逸。作品主要写战争年代,战争生活,写“我”、

通讯员、新媳妇的故事通过象征爱情与纯洁的百合花被子,来反衬这个尚未涉足爱情的小通讯员,作品没有从正面描写战争血与火的残酷场面,而是将这些置于幕后,写战争间隙的插曲,着力表现我们的战士和人民在血与火的考验中显露出的手足之情和心灵之美。其取材和切入生活的角度很别致;善于把握人物内心世界的起伏和回旋,并以生动的细节描写予以表现,情感细腻;用第一人称和象征,有浓浓的抒情意味

《李双双小传》作者李准,为作者赢得广泛声誉,写于1960年,大办农村食堂,李双双

和丈夫孙喜旺的故事。作者塑造了一个大胆泼辣、勤劳正直、精明能干的妇女形象,她竭力摆脱旧的思想束缚,坚决要求走出家庭,投身到火热的社会建设之中,小说还写到了李双双与妇女的伪名—正名模式,寻求男女平等,找回自我。构思巧妙,从日常生活夫妻关系中反映新生事物的滋长与成长;人物心理刻画细腻,性格鲜明,在对比和衬托中塑造人物形象

《红豆》作者宗璞,作于1957年。作品是运用倒叙的方式描写全国解放前夕女大学生江

玫与银行家少爷齐虹之间的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恋爱故事,通过大学生江玫与齐虹由于生活态度和政治立场的分歧而导致的爱情悲剧,讲述一个在时代巨变面前知识分子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的故事。作家表现的是这种人生在“十字路口的搏斗”。小说通过一个爱情悲剧,表达了一个在时代巨变面前如何选择自己道路和前途的人生命题。这篇作品所包含的深刻的思

3

想内涵与艺术激情,远远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爱情小说。

郭小川

原名郭恩大,50年代诗坛主力,来自解放区,50、60年代进入创作生涯的旺盛状态。1955~56年以《致青年公民》为题,发表了一组“楼梯体”政治鼓动诗,受到读者和评论家的赞誉,进入诗歌创作爆发期,1960年以后,诗作更加贴近现实政治运动,写了一批政治抒情诗。寻求让激情渗透到感性形象中去的最佳表现手法。养成了更好的倾泻政治激情,特别注意通过诗的音乐性来创造“雄浑而壮丽的气势”具有战士与诗人的眼光,从现实社会重大的政治问题出发,选取题材,表现精神状态、人生态度和道德情操;富于哲理性和“自觉的诗人”的意识的苏醒,在诗中探求人生真谛;注重诗歌形式的革新,先后有楼梯体、半自由体、民歌体和自由体等。代表作品:《望星空》《致大海》《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严厉的爱》

贺敬之

50年代诗坛主力,来自解放区,50、60年代进入创作生涯的旺盛状态,贺敬之作为一代政治抒情诗人,取得很大的成就,其中创作的《三门峡之歌》《桂林山水歌》等抒情短篇充分展示了诗人提炼生活的艺术才情,情真意切,构思精巧,音律生动。长篇政治抒情诗《雷锋之歌》《东风万里》等借鉴了外国政治抒情诗“楼梯式”形式,将中国古典诗歌韵律和对仗,以及民歌中某些形式融入其中,形成自己的特色。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形象性强,诗歌体现出浪漫主义色彩。代表作品:《回延安》《三门峡——梳妆台》

《天山牧歌》是闻捷最有代表性的生活抒情诗总辑,主题是“记载下各族人民生活的变迁”,

来歌唱刚刚揭开帷幕的新时代。它具有那一年代的颂歌格调,但却有着真切朴实的生活气息。诗人创造了柔和、轻快、明朗的牧歌风格,通过提炼单纯而明朗的艺术形象和生活情节,抒唱了西北少数民族的地方风情和精神生活。反映了新时代给了人们生活空间和精神风貌的变化;构思精巧,把爱情同创造新生活的劳动相结合;非常善于捕捉生活的细节和片段,表现边疆人的生活习惯

《关汉卿》是新中国成立后,田汉创作了三幕历史剧中的一部。1958年创作,是田汉戏剧

创作的最高成就,也是当代戏剧的经典之作。关汉卿的散曲《不伏老》中将自己喻为“铜豌豆”,田汉在《关》里将“铜豌豆”这一意象“反其意而用之”,将其改造描写成 关汉卿与恶势力斗争决不妥协的“铁汉子”性格的象征,并将一个史料极少、言行复杂的关汉卿,匠心独运的塑造成了一个形象丰满具有浩然正气的英雄形象。《关》主要写的是《窦娥冤》的创作及其遭遇,剧中朱帘秀 体现了中国下层穷苦妇女的优秀品质,结尾以悲剧结局。

《茶馆》是老舍在新中国成立后戏剧创作的精品,不仅是老舍戏剧代表作,也是中国当代

戏剧的经典之作,同时也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剧艺术的卓越代表。被誉为“东方的奇迹”。主要内容是三幕三个时代三个社会中,写一个旧中国五方杂陈的茶馆,暗喻小小的茶馆是大中国的一个“窗口”或是旧中国的一个缩影,塑造了王利发、康顺子、常四爷等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艺术构思上用了反描法、侧面透露法和人像展览式;结构上采用“坐标式”,每一幕都穿插怪异事件;人物形象刻画上使用“单纯个性化语言”,写人物身上的闪光点

杨朔

致力于艺术性散文写作,写于1955~1965年之间,并是散文作家的代表之一,与同时代的散文作家的创作实践打破了沉闷空气,积极推动散文走向繁荣,他的散文创作力图用各种题

4

材表现生活的激流和时代的风貌。并于1959年提出诗化散文的艺术主张,他说:“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讲究艺术构思和艺术结构,并注重创造诗的意境,创造了他个人的艺术风格,同时也创造了那个时代的一种“颂歌”文本模式。代表作品《雪浪花》《荔枝蜜》《海市》

秦牧

原名林觉夫。50、60年代致力于艺术性散文写作,并是散文作家的代表之一,与同时代的散文作家的创作实践打破了沉闷空气,积极推动散文走向繁荣。他的散文抒情性、知识性强,在文坛上独树一帜,并与杨朔南北呼应,在理论上和创新上给反“右”以后沉寂的散文界鼓荡起清新活泼的气息。他的散文熔知识性与思想性于一炉,并把“形散”和“神聚”结合起来,做到寓控制于放纵,同时秦散文富有情趣性和幽默感,语言流利酣畅、凝练生动,采用“林下散步,灯下谈心”的行文作风,流露出直接面对读者的情切感和语言氛围。代表作品:《星下集》《贝壳集》《花城》《潮汐和船》

刘白羽

1958年写出《日出》是其创作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从事报告文学写作,实际上是文艺通讯。在此之后,他转向抒情散文创作,抒写自己热烈的情怀。其散文思想基本特色是格调高亢,具有炽热的共产主义理想色彩。表现在其作品里,则是贯串着以革命意识审视一切的哲理思索。他的散文融情于景,借以抒写壮怀激烈的诗情,结构上追求错落有致。雄浑、豪放是其散文风格的基本特征。代表作品有《日出》《青春的闪光》《长江三日》等

刘世吾

是王蒙作品《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里的人物,他是一个颇有深度的官僚主义者形象,虽然有光荣的革命经历,但对损坏党和人民利益的缺点和错误却麻木不仁。口头禅“就那么回事”,看透一切,对任何事物没有激情,表现他极端冷漠的人生哲学。作者着重参照这种精神状态,总结出似是而非的理论。刘世吾是第一个丰富的官僚主义者形象,当下意义,给当今的执政者敲响警钟。

林震

是王蒙作品《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里的人物,林震是一个年轻的反官僚主义者形象,满怀激情,有理想,有朝气的年轻共产党员,并且富于斗争性和原则性。但同时他也有很多迷惑和思考,心地单纯、方法简单、眼光幼稚,对刘世吾冷漠麻木不仁的精神状态颇为不满,反对刘世吾的理论和组织部的工作作风。典型意义:第一个反官僚主义者形象。

简答 简析1950年代初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中共七届二中全后,开始批判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唯心主义的思想。政治上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于是在文艺领域揭开。在此背景之下,1951年开展了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掀起的第一次大规模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1、宣扬了历史唯心主义观点和资产阶级改良思想 毛泽东撰写《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指出,像武训那样的人,不去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而是宣传封建文化,这种丑恶行为,是我们所不应当歌颂的。

2、美化了“苦行”主义和个人投降主义 武训忍辱负重的行乞兴学,为让穷苦孩子读书自愿为奴。毛泽东在社论中指出,武训为了取得宣传封建文化的地位,对封建统治者竭尽奴颜

5

婢膝的能事,这种丑恶行为,打出?为人民服务?的革命期号来歌颂,美化了苦行主义和个人投降主义

3、贬低了农民的革命作用毛泽东指出,用革命的农民斗争的失败作为反衬来歌颂武训的丑行,是我们所不能容忍的。这是污蔑农民革命斗争、污蔑中国历史。贬低了农民的革命作用 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乃至批判,涉及到如何运用正确的观点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的问题。由于采取行政领导的方式,将思想问题、学术问题、文艺问题、当做对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斗争的政治问题进行批判,给我国当代文艺运动和文学创作带来了深远的消极影响。正如胡乔木所说,“这个批判不但不能认为完全正确,甚至也不能说它基本正确”

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

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李希凡、蓝翎根据第二次文代会的现实主义原则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

1、以自然主义的唯心论观点分析和评价红楼梦,自传,感叹自己身世,情场忏悔。主要观念是色空,风格是怨而不怒,理想是钗黛合一。这就曲解了作者的创作方法。 2、形式主义理解红楼梦,以模仿性代替独创性。脱离社会和作者身世的形式主义考证方法,否认《红楼梦》反映的是典型的社会的人的悲剧,肯定是个别家庭和个别人的悲剧 3、以考证代替科学的分析,流于繁琐

毛泽东指出俞平伯这类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应当采取团结的态度,但应当批判他们的毒害青年的错误思想,不应当对他们投降。于是,在全国范围内又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批判资产阶级主观唯心论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这场运动和斗争,从俞平伯的批判深入到对五四以来整个哲学社会科学中胡适思想及其影响的批判,由学术探讨扩大到政治问题,由古典文学研究扩大到社会意识形态问题,由文学研究领域,扩大到思想、文化领域乃至整个意在清除所谓社会生活中的资产阶级思想影响,远远超出了捍卫现实主义文学原则的学术范畴,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

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1、胡风文艺思想的核心是强调作家的主观战斗精神,提倡主体的自我扩张与自我斗争,表现描写对象的“精神奴役的创伤”,主张创作方法大于世界观,认为它们是现实主义的关键所在

2、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批判,是建国后第三次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实为罕见。 3、胡风文艺思想存在的问题 胡风文艺理论存在“五把刀”的说法,引起了巨大争议: 提倡作家掌握共产主义世界观,作家与工农兵相结合,作家的思想改造,文艺的民族形式,文艺为政治服务,是放在作家和读者头上的五把刀子

①颠倒存在与意识关系,主观战斗精神是创作源泉

②夸大创作方法和世界观的矛盾,否认世界观对创作方法的制约和指导作用

③对待民族文学遗产的虚无主义态度,片面强调外来形式的移入。反对民间文学的作用,轻视古典文学传统,强调国际经验和五四新文艺的现实主义传统 4、文艺思想合理部分

①强调写真实,文学作品要揭示生活中的本质 ②重视创作实践。作家要真实的体验生活

③反对题材决定论。坚决反对“只要写工农兵就可以写出好作品”的思想

6

双百方针的内容及影响

内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简称“双百方针”

1、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2、反对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发扬艺术民主

影响:1956年下半年至1957年上半年,文艺界贯彻这一方针,出现了活跃的局面文艺理论

和文艺批评出现了解放思想,独立思考,摆脱教条,冲破禁区,大胆探索的新气象 1、 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方面百家争鸣

① 关于现实主义理论问题。当时文艺用概念代替生活,用政策代替艺术规律,用类型代替典型;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提出质疑。如秦兆阳《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陈涌《关于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

② 关于人性人道主义理论。如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巴人《论人情》等

2、创作方面取得丰硕成果,百花齐放 联系理论和创作实际,把文学与生活、世界观与创作方法、歌颂与暴露,以及对人物塑造、题材、手法、风格多样化进行重新认识,积极探索 ① 干预生活文学,揭批官僚主义等作品 王蒙《组织部来的青年人》、刘绍棠《田野落霞》等,这类作品敢于正视现实矛盾,揭露生活的阴暗面,大胆干预生活,触及人的灵魂,表现了强烈的探索精神和批判意识 ② 人性人道主义作品,婚姻爱情题材。 邓友梅《在悬崖上》、宗璞《红豆》、陆文夫《小巷深处》等,这些作品打破人情、人性的禁区,细腻地描写人的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充满浓郁的人情味

怎样理解十七年左倾文艺思潮逐步升级而小说创作仍取得一些成绩?

1、“左”的政治运动、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毕竟分属两个范畴,前者对后者有影响,但不总是或者绝对地决定后者的全部状况 2、“左”倾思潮本身有一个萌发、演进、膨胀的过程,一方面它不断恶化,一方面在文艺工作者的努力下,又促使当时的文艺政策断断续续地有所调整,如提出“双百”方针,纠“左”抑“左”

3、一些作家采取各种方式抵制“左”倾思潮,或公开,或隐蔽,或清醒直接地,或听从生活召唤地在创作实践中进行非自觉的抗衡

4、一些有成就的作家与现实题材保持了距离,沉入了历史题材的精心构筑

简析五六十年代小说创作的缺失

1、简单机械地理解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把文艺为社会服务的功能,等同于直接服务于政治 题材被严格的分类,不同题材被赋予不同价值等级、优劣、主次、高低:工农兵题材优于知识分子题材;重大生活、重大斗争优于家务事、儿女情;现实政治优于历史情景;现代中共革命历史优于其他历史事实;行动、斗争优于个人的情感和内心刻画

2、从抽象的政治结论出发,一些小说不是采用文学的构思方法,而是采用非文学的构思方法,或者停留在生活表象的描述,演绎政治,图解政治,造成了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 3、片面地理解现实主义的含义,只承认肯定性的歌颂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客观反映,是对社会本质规律的揭示,而排斥敢于正视生活矛盾,揭露生活阴暗面的作品;把典型化仅仅归结为塑造完美的英雄形象,指责“中间人物”;内心刻画不够,人物类型化、模式化 4、在表现手法上,片面追求民族化、大众化,注意故事的完整、情节的生动和语言的通俗;忽视了丰富多样的艺术技巧手法与方法,作家的创作个性、风格特色

7

简述《创业史》的艺术特点

1、将宏大的结构与精细的描写、心理的刻画与哲理性的议论相结合

作家站在历史的高度,探索中国农民的历史命运,绘制50年代前期农村生活的全景,构架宏伟;刻画梁生宝、梁三老汉、?三大能人?等人物形象时,精细入微;对人物心理的描写淋漓尽致;同时,作者又善于将自己的情感,对事物的评价,对生活的认识,对人物的剖析,化为哲理性的议论,表明作家鲜明的倾向性

2、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的不同性格

小说创造了代表当时农村各个阶级、阶层的思想、心理、政治态度和经济状况的人物,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各自的鲜明个性。以梁生宝为主体,与梁三老汉、高增福以及郭振山等?三大能人形成对比。同时这些人物相互之间、每个人物的前后变化,又形成对比。通过对比,增强了人物的立体感

简述《红旗谱》的民族风格

1、艺术上重视文学的民族形式,古典小说的布局技巧,故事性强,大故事套小故事

小说以锁井镇两户农民三代人与一家地主两代人之间的尖锐冲突,组织并提炼故事情节,结构有意借鉴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布局技巧,每部分相对独立又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2、刻画人物形象,主要采用古典小说常见的通过人物的行动对话勾勒人物性格同时有吸收外国小说的表现手法,通过静态的叙述和心理活动描写发掘人物内心世界。

3、在语言方面,注意语言的个性化、口语化、生活化,来自群众,又进行必要的提炼加工,尽可能通俗易懂,充满浓厚的乡土气息

4、小说还注意描写中国北方农村的风俗画与风景画,使作品深深扎根于厚实的民族土壤中

梁斌是怎样塑造朱老忠的形象的?

梁斌通过对比的方法,塑造了朱老忠这一新旧交替时期农民英雄的典型形象 1、家族乃至阶级的世仇,孕育了他强烈的反抗性 朱老忠少年时期亲睹了父辈与冯家的斗争,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滋生了他出于阶级本能的反抗性,并贯穿其一生,铸成他嫉恶如仇、刚正不阿的主导性格

2、20余年闯荡江湖的传奇经历,早就了他“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性

他对乡民穷人救危扶困,不惜用血汗钱给朱老明治眼病;卖掉牛犊资助江涛上学;替严家操办丧事,冒险探监等情节,都表现出朱老忠的粗犷豪爽、慷慨仗义

3、不寻常的人生磨难,曲折的斗争历程,使他逐渐加深了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养成了“出水才看两腿泥”的坚韧性

他经受了大贵被抓去当兵、运涛被捕、严家丧失宝地等一系列打击而坚忍不拔;面对敌强我弱的局势,抱定大丈夫报仇十年不晚,讲究斗争策略,显得深谋远虑、沉着镇定 总之,朱老忠是一个新旧两个时代交替时期的农民英雄的典型形象。他身上既保留了旧时代豪侠的特征,又融入了新时代英雄的精神。他所走过的道路,既是旧时代农民自发反抗斗争的终结,又是新时代农民自觉革命的开始。集中概括了新旧两个时代交替时期的中国农民,由草莽好汉成长为农民革命英雄的历史踪迹

为什么说梁三老汉是《创业史》塑造的最为精彩的中国老一代农民形象?

梁三老汉是《创业史》的中间人物,是老一代农民的典型,倾向于个人发家致富, 公认的艺术典型。

1、性格复杂,既有自私、落后、保守的小生产者意识,又有勤劳、善良、朴实的一面 当梁生宝不愿听从他的安排而组织起互助组时,他便自发地反对集体事业,同妻子大吵发

8

泄对儿子的不满,表现了他狭隘的小生产者意识;但土地的获得,痛苦的回忆,以及父子之情,使他在精神和感情上接近梁生宝及其所从事的事业,具有普通农民的善良、朴实的品质 2、内心深处充满矛盾:一方面不满意梁生宝,一方面又希望梁生宝成功。其性格具有明显的两重性,是一位动摇于集体致富与个人发家两条道路中间的人物。从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中,我们能体验到一个真正的中国农民性格的本质内容。梁三老汉精神世界的复杂性,是老一代中国农民的艺术写照,具有典型意义

严家炎和邵荃麟都持这种“中间人物论”的观点,认为梁三老汉是《创业史》人物塑造最大成就。根据是:一是形象的丰满、厚实,即美学的标准;另一个是“两条道路斗争”中处于观望、动摇的中间状态的农民的表现,在揭示社会生活的面貌的深度和广度上的意义,即题材的价值问题

《青春之歌》中主人公的成长道路

《青春之歌》以林道静的生活轨迹为主线,展现了她从争取个性解放到走向献身社会解放的革命事业,最终实现人生价值与生命意义的艰难旅程。其成长道路是艰难曲折的。 1、挣脱包办婚姻,愤然离家出走,是林道静追求个性解放的开端 她出身于官僚地主兼大学校长的家庭,从小在继母的虐待下长大,养成她反抗压迫和同情弱者的品格。到北平求学使她受到了时代潮流的熏陶,萌发个性解放的思想。继母逼她嫁给别人时,她毅然出走,本想自食其力,取得独立的人格尊严和做人的权利,但却发现社会现实如此黑暗。她反抗无门,想以自杀控诉社会的黑暗与罪恶。小说这样处理是为了表明她对个人奋斗道路的绝望

2、爱情的希望及其破灭,是林道静由个性解放走向献身社会解放的转折

当她自杀时,余永泽救了她,对方美丽的诗句和翩翩风度让她爱上了他,并与之同居。但是她发现自己并未因此而实现自由自主的人生追求,余永泽只是把她当做欣赏用的花瓶,是一个专门服侍丈夫的主妇。于是她又陷入了苦闷与彷徨中。由于余干涉她的行动,直接导致共产党人卢嘉川的被捕,使她看清了余的自私卑鄙,于是她勇敢与余决裂,迈出了走向新生活的关键一步,开始了人生的转折。

3、经过“恨”与“爱”的磨难,林道静在审慎地寻求新生之路。

以卢嘉川为首的青年使她认识到只有把个人的前途与社会的命运相结合,首先争取民族和阶级的解放,自己才能有真正的希望。于是她积极参加革命活动,从中感受到充实与欢欣,也暴露了对革命不切实际的幻想、狂热和斗争经验的缺乏。以及某些个人英雄主义的弱点。第一次被捕,她想?杀身成仁?,以死来表明自己对革命的义无反顾,显示自己坚定的革命信念。后在卢嘉川等人帮助、教育下不断克服自身弱点,她经过漫长的农村生活,农村锻炼,渐渐与群众结合

4、林道静追求个性解放的归宿是,投身社会解放事业,在革命斗争中实现个人的生命价值 第二次被捕,她经受住了复杂的考验,逐步成熟起来,出狱后成为无产阶级先锋战士并英勇的站到了革命斗争的前列,积极领导北大运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生命的意义。

《百合花》的艺术风格

被誉为“清新剧”的《百合花》,有清新、俊逸的艺术风格 1、取材和切入生活的角度是别致的 同是写战争生活,《百合花》则把战争作为背景,写发生在包扎所里的故事,不从正面描写敌我交锋、出生入死、壮烈牺牲的场面,而是将这些臵于幕后,写战争间隙的插曲,着力表现我们的战士和人民在血与火的考验中显露的手足之情和心灵之美

2、细腻的情感,善于把握人物内心世界的起伏回旋,并以生动的细节描写予以表现

9

《百合花》调动了?破洞??馒头??菊花??百合花被子?等一系列细节,于表现心理、塑造人物颇为有益;新媳妇的心理描写,两个?啊?,一是看到牺牲的是通讯员,二是听完通讯员的事迹,反衬出通讯员的英雄形象

3、浓浓的抒情意味,第一人称+象征 《百合花》中,?我?既是叙事者,又是一个充满情感具有性格的人物,?我?与通讯员由生气、好奇捉弄而至于亲热、牵肠挂肚地关爱的情感变化贯穿始终,谱写了一曲?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

《李双双小传》的创作特点

1、构思巧妙,从日常生活夫妻关系中反映新生事物的滋长与成长

作家自述:把矛盾焦点放在家庭关系上,放在夫妻变化上,使我觉得塑造这个人物时,能够把生活中感受和掌握的素材,比较多面的充分的表现出来。从李双双的正名过程可以看出,一开始被称为?喜旺家??俺那个人?的李双双是处于被丈夫支配的地位,而后逐渐恢复本名,任丈夫的上级,处于支配地位。表现了李双双在性别解放中取得了新的地位

2、人物塑造:人物心理刻画细腻,性格鲜明,在对比和衬托中塑造人物形象

李双双大胆泼辣、勤劳正直、精明能干,而孙喜旺明哲保身一切由他人操心。在夫妻关系的线索中,以一系列生动的细节揭示人物的性格,而喜旺的性格既是夫妻矛盾构成不可缺少的,又是双双性格的衬托和对照

3、语言通俗流畅,生动活泼,富于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

怎样评价刘世吾与林震这两个人物?

刘世吾:颇有深度的官僚主义者形象(传统文学史认为)

1、他有一定的革命经历,工作能力很强,“一下决心,就可以把工作做得很出色”,但是对损害党和人民利益的缺点和错误却麻木不仁。

2、他的口头禅“就那么回事”,表现了他看透一切,极端冷漠、不思进取的人生态度。对任何事没有激情,这种精神状态是作者着重观照的。 3、似是而非的理论。

典型意义:第一个丰富的官僚主义性形象,当下意义,敲响警钟。刘世吾年轻时也曾充满革命热情,随着年龄的增长,涉世的深入,阅历经验的丰富,如何永远保持年轻时的单纯、热情、朝气,这是刘世吾形象的另一方面的典型意义,也是作品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林震:年轻的反官僚主义者形象(传统的观点) 1、满怀激情,有理想、有朝气的年轻共产党员。 2、富有斗争性和原则性以及正义感

3、心地单纯,方法简单,眼光幼稚,针对刘世吾的理论和组织部的工作作风,有许多迷惘和思考。他满怀热情地踏入社会,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复杂现象,感到困惑,并引发了他的思考和斗争

4、林震在作品中还有结构上的作用。作品以林震到组织部后的所见所闻为结构线索,是以他为视角,通过他的眼光,刻画了一系列官僚主义者,尤其是颇有深度的刘世吾的形象 典型意义:第一个反官僚主义者形象。

郭小川诗歌的创作创作成就

1、战士与诗人的眼光。从现实社会重大的政治问题出发,选取题材,表现精神状态、人生态度和道德情操。 《致大海》诗人以?大海?作为革命的象征,寻绎了他成为一个战士——革命者的心路历程,

10

显示了思想深处由不和谐走向和谐的过程,认为只有把个人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历史发展中去,才能获得与历史相通的灿烂人生。

叙事诗《深深的山谷》通过对战争年代爱情生活的描写,揭示革命者的心灵、情感,?不仅要像雪那样洁白,而且要想雪那样丰富多彩?

2、哲理性

① 把自己对人生、社会的深刻观察、思考提炼成富有哲理性的主题。 《望星空》本意赞美?人间辉煌?,但独特的艺术感受与流行的政治观念发生裂痕,流露出个人与社会,时间与空间,现实与历史,生命与永恒关系的迷惘思考,具有哲学思考 ② 包含哲理性的警句上

3、“自觉的诗人”的意识的苏醒,在诗中探求人生真谛。

一方面,离开了单纯的宣传鼓动的立场和方法,转变为把生活矛盾,把人的丰富的思想感情作为开掘的对象;另一方面努力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独特的观察、思考和发现。 《深深的山谷》写知识分子投身革命过程中的艰难经历和复杂心态,揭示了时代人背景下个人的价值问题,但也充满对?个人主义?的怀疑和责备。《一个和八个》是郭小川在题材和主题上最具挑战性的作品。暴露了革命斗争的残酷和?左倾?思潮的危害,探讨了人性的善恶,人格力量,人道情感等问题

4、诗歌形式的革新。

① 寻求让激情渗透到感性形象中的最佳方法,反复渲染、铺陈,比兴. ② 注重诗的音乐性。,通过押韵和节奏,来创造“雄浑而壮丽的气势” ③ 形式探索:马雅可夫斯基的楼梯式《向困难进军》;《祝酒歌》民歌体,《将军三部曲》自由体,《甘蔗林——青纱帐》新辞赋体

闻捷诗歌的审美品格

1、以“牧歌”笔调处理“颂歌”的主题,柔和、明朗、轻快的牧歌风格。代表作有《天山牧歌》。歌唱新时代,记载下各族人民生活的变迁。构思精巧,把爱情同劳动、同保卫祖国的斗争、同理想结合在一起。善于捕捉富有深意的片断和细小情节,动人画面,生活情趣。细腻的心理描写,复杂微妙。浓郁的地方色彩。 2、长于“叙事”的艺术处理方法

场景、事件与情节、细节构成的“诗歌空间”,特殊的生活,新鲜的感受,细腻的人物内心世界。《复仇的火焰》通过曲折的情节和戏剧性的场面,刻画人物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 3、柔和而又清新的抒情风格:清新的格调,优美的语言,鲜明的形象,是对五十年代坚硬的审美观念的一种调和。《天山牧歌》创造了柔和、明朗、轻快的牧歌风格

4、气势恢宏、庞大的艺术结构。《复仇的火焰》力图展示真实的社会生活和情节线索,气势恢弘、艺术结构庞大

5、风俗画和风景画,有助于故事背景的描写、场面气氛的烘托和人物性格的塑造 缺点:诗意不足(小说笔法运用过多,影响诗意。)

《茶馆》的艺术特点

一、 艺术构思:

1、反描法:《茶馆》生动而精炼地描绘了三个时代,三个社会:戊戌变法后的清末、辛亥革命失败的军阀混战、抗战后国民党反动统治。常四爷说出“大清国要完了”,预示着作者写作的几个时代必然灭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2、侧面透露法:小人物在茶馆里,用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侧面的透露政治信息。以小见大,以个别表现一般。侧面透露法考虑的是主题与典型环境之间的关系,老舍选

11

择一个北京一个普普通通的大茶馆,这个选择看似平常,确实这部戏成功的关键。 茶馆的选择:①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②各色人等自由出入;

③各阶层以及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这里反映 ④象征意味,一个茶馆就是一个社会,是社会的窗口

3、人像展览式:舍弃中外戏剧传统一人一事,人物速写。他采用人像展览法把三个时代的各种人物都搬上台,把丑恶现象都呈现在观众眼前,让观众从三个时代的黑暗、腐朽和反动中看到这三个时代的无可救药。(三个贯穿人物王利发、康顺子、常四爷等;子承父业,冲突多发展快,地点不变等) 二、结构特点:

1、采用“坐标式”结构:纵横交错,虚实结合。以历史为纵线,三个时代为横断面,具有“史”和“象”的结合、“虚”与“实”的集合,广度和深度相结合的特点和优越性。 2、每一幕都穿插怪异事件:第一幕是庞太监娶老婆,第二幕是两个逃兵准备娶一个老婆,第三幕是三个老人烧纸钱自悼。这些事件的荒诞性和怪异性,表现了那个社会的荒诞性和怪异性。增加了作品的戏剧性色彩,也突出表现了三个时代衰败、没落和腐朽。 三、人物形象:人物众多,个性鲜明

1、单纯个性化语言,开口就响,三言五语就勾画出一个人物,不仅仅是个性化和动作性语言,而是单纯个性化语言,无需冲突和动作。

2、写人物身上的闪光点,不绝对排斥在冲突中塑造人物.

由于《茶馆》中并无贯穿始终的冲突,所以老舍只能在人物间偶然碰撞出的火花中不失时机的刻画人物。Eg:秦仲义与庞太监在第一幕中偶然相遇,因对待戊戌变法态度有所不同产生冲突,但冲突缺乏持续性。老舍就在这火花短暂的闪光中进行人物刻画,但用的不多。 3、老舍精心选择人物某几个最能体现其思想性格的“闪光点”进行简洁的刻画。 Eg:老舍没有介绍秦仲义一家如何发家致富,只选择了他一生中的三个闪光点——即在王利发面前的财大气粗,在庞太监面前的狂傲不羁和败落后的自悼来刻画这个人物,而人物也在这三个闪光点中清晰地显现出来。

杨朔散文特点

1、表现生活的激流和时代的风貌:注重描写新生活,用今天与昨天进行美丑善恶的对照。注重描写普通劳动者怀着真诚、朴素的感情投身祖国建设事业。《荔枝蜜》老梁、《雪浪花》老泰山等人物形象,作者倾注了对祖国、人民的满腔热忱,揭示了“凡是生活中美的事物都是劳动创造的”。但过于理性化的艺术描写遮蔽了生活的真实。 国际题材:描写了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赞颂了亚非人民热爱和平的美好心愿和反对霸权的斗争气概。如《埃及灯》《印度情思》等

2、艺术构思:大处着眼,小处落墨,抓住一景一物,生发联想和想象。《樱花雨》没有正面去描写罢工运动的波澜壮阔,而是以一个侍女为视角予以描写,着力渲染她心灵的变化。新颖奇巧,有些作品借鉴古代散文的“文眼”。如《雪浪花》的“咬”,《海市》的“寻” 3、注重创作诗的意境。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等。如《雪浪花》以海浪冲击礁石的执着气势,比喻“老泰山”人老心不老奉献残生余热的美

4、艺术结构:曲径通幽、卒章显志的园林式结构。运用虚实、隐显、疏密等艺术手法,对材料进行剪裁、缝合、布局和组织文章的波澜。《海市》用虚实相生的手法,曲折的创造了“寻”海市的悬念和意境;《荔枝蜜》欲扬先抑,写出“我”的感情变化和历程 模式:三段式,写景、写人记事、议论点睛。

12

秦牧散文的创作成就

1、熔知识性与思维性于一炉

他的散文被读者称为知识的?花城?,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自然科学到人文科学,各门各类的知识在他的笔下得到广泛的普及性的传播,充满了知识趣味。寓深刻的思想性于丰富的知识性中,是秦牧散文创作的宗旨。《花城》描写了广州年宵花市的风俗、情调、各种奇花斗艳的盛况。《菱角的喜剧》介绍了菱角的同中有异 2、把“形散”与“神聚”结合起来,做到寓控制于放纵

丰富的想象、饱满的热情、说理的畅达构成了放纵的张力,表现出情溢于言、理胜于辞的文章气势。但是叙述、描写、议论、抒情总是贯穿着思想的线索,扣住说理或抒情的中心,散而归一,杂而不乱,形散而神不散。如《社稷坛抒情》借助古坛发思古之幽情

3、富有情趣性和幽默感

继承了杂文的一些传统和笔法,一些传说故事轶闻和知识趣谈,新颖奇异怪诞,是知识题材本身具有喜剧色彩,使散文产生了情趣性和幽默感。如《不老》引用了一位法国主教所见到的趣闻,增强了寓教于乐的趣味和幽默的色调

4、语言流利酣畅、凝练生动,采用了“林中散步”和“灯下谈心”的行文作风,流露出直接面对读者的亲切感和语言氛围

擅长运用譬喻,增强语言表达的色调与效果。《艺海拾贝》中,他通过贴切生动的譬喻,把复杂深刻的文艺思想和各种艺术规律说的深入浅出、平易近人,可读性强。

杨朔、秦牧散文的比较

杨朔散文: 1、创作思想:

①“从生活的激流里抓取一个人物、一种思想、一个有意义的生活断片,迅速反映着这个时代的侧影。”不是直接感受时代风雨,而是通过一片红叶等聆听时代。 ②“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来写。”诗化散文的主张。 2.特点:

①表现时代的风貌:注重描写新旧对比、普通劳动者,老梁、老泰山、老向导的深意。但过于理性化的艺术描写遮蔽了生活的真实。 国际题材:各国人民的友好、反霸斗争。

②艺术构思:大处着眼,小处落墨,抓住一景一物,生发联想和想象。新颖奇巧、文眼。 ③注重创作诗的意境。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等,《雪浪花》、《荔枝蜜》等。 ④艺术结构:曲径通幽、卒章显志的园林式结构,《荔枝蜜》,欲扬先抑。 模式:三段式,写景、写人记事、议论点睛。 秦牧散文:

1、创作观念:一是题材与表现形式多样化,二是知识化、艺术化。 2、创作特点:

① 融知识性与思想性于一炉。知识的花城,掌故、轶闻、传说、故事,《花城》。 ② 形散与神聚,散而不乱,思想的红线。《社稷坛抒情》 ③ 情趣性和幽默感。《摔坏小提琴的故事》《不老》

④ 语言流畅、凝炼生动,采用林中漫步和灯下谈心,深入浅出。

3、局限:知识性重复,失新鲜感;说教气,教师和保姆角色,哲理有时肤浅。

《关汉卿》的创作特色

1、重塑关汉卿形象,挖掘精神,细细体味,心灵润饰(自我精神同构)。

13

关汉卿的散曲《不伏老》中将自己喻为?铜豌豆?,田汉在《关》中则将这?铜豌豆?改造成描写关汉卿与恶势力斗争决不妥协的?铁汉子?性格的象征。正是经过这样一番挖掘、翻转和重铸,田汉将一个史料极少、言行复杂的关汉卿,塑造成了一个形象丰满、具有浩然正气的英雄形象。

2、双重主题。为民请命是政治主题,铜豌豆精神是性格主题。

在关汉卿创作《窦娥冤》的过程中,毫不理会流言;无耻文人向他发出规劝,他毫不动心;权臣阿合马威胁他?不改上演,要你的脑袋!?他毫不屈服:?宁可不演,断然不改!?最后为此锒铛入狱,他也矢志不渝,以《蝶双飞》表达自己的心志。这充分体现了关汉卿的?铜豌豆?大无畏的性格主题,也充分体现了?为民请命?的政治主题。

3、人物关系复杂与悬念设置,朱帘秀和关汉卿相互映衬,violin and rose,人道主义。

在《关汉卿》中表现为?那种强烈的正义感,那种不可征服的是非之心,那种?为民请命?斗争精神最后都要在violin and rose的情节中被赋予一种‘情’的力量?。这种‘情’的力量体现在关汉卿和朱帘秀为正义而抗争的爱情上,更体现在关汉卿从朱帘秀爱的支持和鼓励中所获得的信心和力量上。

4、戏中戏结构。

《关汉卿》在剧中穿插了《窦娥冤》一剧的写作、演出、遭遇。这种艺术结构是新颖而深刻的。以《窦娥冤》的写作概括关汉卿的一生生活和精神性格是十分适当的。戏中戏的精巧结构,提高了剧作的思想性,同时也丰富了艺术性。情节曲折多变,形式多样,虚实结合,更富传奇意味。

5、浓郁抒情,话剧加唱。

在话剧创作中,它开辟了?话剧加唱?的新风气。《关》结合剧情安排了不少富有意味的歌唱性曲词,如《蝶双飞》第八场朱帘秀半朗诵、半歌唱的吟出,第十一场里,朱帘秀又唱了支《沉醉冬风》。增强了戏剧的诗意和抒情性。这种?话剧加唱?的做法,是田汉对戏剧的传承,是话剧民族化的一种尝试。

6、悲剧结局(最初喜剧结局),局限把关汉卿政治化、革命化。

最初作者想,满足人们的喜爱大团圆的心理,让伯颜赦免朱帘秀,让朱跟关一起南下。但是让伯颜这个刽子手赦免朱帘秀是美化了他,这样的大团圆结局会很恶心。作者后又改成比较‘儒雅’著称的和礼霍孙,但结局也不太称心,最后作者改为悲剧结尾,朱帘秀未蒙恩准,只能在长亭悲愤的唱一曲《沉醉东风》与关汉卿挥泪而别。演出效果表明,这种悲剧结尾比喜剧结尾更具深沉的力量。美中不足的是把关汉卿过分的政治化、革命化了,而关汉卿作为?风流才子?、?杂剧班头?的一面没有充分的体现。

论述 《创业史》的创作成就

一、思想成就

作品史诗性质得到肯定:“反映农村广阔生活的深刻程度”,广阔和深刻是当时对史诗性的现实主义小说的最高尺度。

1、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形象地揭示了中国农村发生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通过两代农民创业的失败与成功,说明中国农民跟着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热情。具有必然性

2、着力表现了农村社会主义革命是一场不同于民主革命的新的革命,是一场新的时代以发展经济为基本内容的革命。具有时代性 3、矛盾冲突设计(五条线索)

14

二、人物塑造方面的艺术成就

1、将宏大的结构与精细的描写、心理的刻画与哲理性的议论相结合

作家站在历史的高度,探索中国农民的历史命运,绘制50年代前期农村生活的全景,构架宏伟;刻画梁生宝、梁三老汉、?三大能人?等人物形象时,精细入微;对人物心理的描写淋漓尽致;同时,作者又善于将自己的情感,对事物的评价,对生活的认识,对人物的剖析,化为哲理性的议论,表明作家鲜明的倾向性

2、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的不同性格

小说创造了代表当时农村各个阶级、阶层的思想、心理、政治态度和经济状况的人物,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各自的鲜明个性。以梁生宝为主体,与梁三老汉、高增福以及郭振山等?三大能人形成对比。同时这些人物相互之间、每个人物的前后变化,又形成对比。通过对比,增强了人物的立体感

《红旗谱》的创作成就

一、思想成就

《红旗谱》是一部具有民族风格的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它所描写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对农民的生存状态、斗争方式和历史命运的反映,在十七年文学创作中是不多见的。通过三代农民和两代地主之间的斗争,展示农民在民主革命阶段寻找解放道路曲折历程。是对现代革命农民悲壮反抗历程的深广概括。艺术说明亿万农民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体力量,农民的反抗斗争如果不汇入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洪流,就不可能获得成功。 二、人物塑造的成就 在人物塑造上,作者塑造了性格鲜明的具有民族文化心理特点的人物形象。朱老忠的形象尤为醒目。他的性格集纳了中国农民英雄的传统要质。 1、家族乃至阶级的世仇,孕育了他强烈的反抗性 朱老忠少年时期亲睹了父辈与冯家的斗争,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滋生了他出于阶级本能的反抗性,并贯穿其一生,铸成他嫉恶如仇、刚正不阿的主导性格

2、20余年闯荡江湖的传奇经历,早就了他“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性

他对乡民穷人救危扶困,不惜用血汗钱给朱老明治眼病;卖掉牛犊资助江涛上学;替严家操办丧事,冒险探监等情节,都表现出朱老忠的粗犷豪爽、慷慨仗义

3、不寻常的人生磨难,曲折的斗争历程,使他逐渐加深了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养成了“出水才看两腿泥”的坚韧性

他经受了大贵被抓去当兵、运涛被捕、严家丧失宝地等一系列打击而坚忍不拔;面对敌强我弱的局势,抱定大丈夫报仇十年不晚,讲究斗争策略,显得深谋远虑、沉着镇定 三、民族风格成就

1、艺术上重视文学的民族形式,古典小说的布局技巧,故事性强,大故事套小故事

小说以锁井镇两户农民三代人与一家地主两代人之间的尖锐冲突,组织并提炼故事情节,结构有意借鉴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布局技巧,每部分相对独立又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2、刻画人物形象,主要采用古典小说常见的通过人物的行动对话勾勒人物性格同时又吸收外国小说的表现手法,通过静态的叙述和心理活动描写发掘人物内心世界。

3、在语言方面,注意语言的个性化、口语化、生活化,来自群众,又进行必要的提炼加工,尽可能通俗易懂,充满浓厚的乡土气息

4、小说还注意描写中国北方农村的风俗画与风景画,使作品深深扎根于厚实的民族土壤中

《青春之歌》中主人公的成长道路、 郭小川诗歌的创作成就 、 《茶馆》的艺术特点 秦牧、杨朔散文比较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2f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