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教案

更新时间:2023-03-08 17:57:07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春节》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有关春节的文化、历史,欣赏不同地区不同习俗,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热爱生活、体会美好生活的情趣。

2.尝试着采用多种材料和工具来制作春节的小礼物,表达自己美好心愿。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

3.将记忆中春节的美好景象用绘画的方式表达出来,画面要体现出春节的喜庆氛围和热闹场面。

教学重点:了解有关春节的历史、、文化习俗,加深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

教学难点:用不同的材料制作各种小礼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把学生带到事先布置好的教室里,请学生们欣赏陈列在教室里和他们自己带来的工艺品,观看有关春节喜庆的场面,各地不同习俗的录像。

提问:1.春节有关知识。

2.春节有关习俗。 学生讨论 二、讲授新课 (一)提问:

1. 你认为春节令你最难忘的、有趣场面有哪些?

2. 你准备这样去表现它才能表达出节日美好、、欢乐喜庆场面? (二)请个别学生示范其他同学看书、欣赏其他同学的美术作品。 书中的图给你什么启示 (三)学生对示范作业进行评价:

这些美术作品有哪些值得你学习和借鉴的? (四)通过讨论来完善自己将要绘制的作业构思。 欣赏其他同学的作品交流经验。 三、学生创作

1.可采用多种绘画形式。 2.可以组为单位画一幅长卷。 四、展评交流 学生互评、教师点评。

哪些作品内容丰富多彩,形象生动,色彩鲜艳? 五、扩展延伸

你还想了解哪些关于春节方面的知识?

《元宵节》教案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元宵节,知道元宵节的日期、习俗、来历、故事、诗歌等。

2.通过猜灯谜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元宵节,对元宵节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对中华名族传统节日有更深刻的认识。

行为目标:

1.通过本次活动,学生知道元宵节的习俗等,充分认识元宵节。 2.通过找找相关资料,对元宵节有更深刻的认识,增加爱国之情。 情感目标:

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元宵节有更深刻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

教学准备:

课件, 相关资料,歌曲等。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初步认识了解元宵节 1.歌曲“卖汤圆”

2.初步认识了解元宵节(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一定知道元宵节吧!对,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因为正月在古代被称为元月,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老百姓就把农历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也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这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的民俗传统节日。

活动二:了解元宵节的习俗和元宵节的来历 1.元宵节的习俗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2.欣赏歌曲:团团圆圆元宵节

3.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民间还有几种有趣的传说:(出示课件) (1)关于灯的传说

(2)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3)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4.认识元宵

(1)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出示课件)

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2)看图片,唱歌曲

活动三:读读元宵节的诗歌(出示课件)

青玉案 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元宵月正圆 闽南歌谣

闹元宵,月正圆,闽台同胞心相依, 扶老携幼返故里,了却两岸长相思。 热泪盈眶啥滋味?久别重逢分外喜! 闹元宵,煮汤圆,骨肉团聚满心喜, 男女老幼围桌边,一家同吃上元丸。 摇篮血迹难割离,叶落归根是正理。 活动四:猜猜元宵节的灯谜

清明前夕(打传统节日一)----元宵 闲话元宵(卷帘格,打杂志一)----夜聊 元宵前后(打柔石小说一)----二月 站在太阳上(音) 一个人丁(奇)

良家子一诺千金——善男信女 雁阵斜飞多变化——不乏其人 母后登基成大典——堂而皇之 年年岁岁花相似--- 花容依旧

七仙女嫁出去一个。 (打一成语) 六神无主 拍一个巴掌。(打一地名) 五指山 此曲只应天上有(打一成语)不同凡响

一年四季花如锦(打一地名)长春 千年古屋(打一现代作家)老舍 初一离家除夕回 ( 猜一成语)满载而归 喜上眉梢(打一字)声 活动五:总结

1.说说自己是怎样过元宵的? 2.展示自己的作品 3.总结:

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人们有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燃烟花等的习俗,我们应该继续传承,不断发扬光大。

《二月二龙抬头》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一年中有二十四节气,龙抬头的日子是农历二月初二。

2.通过找找相关资料,知道二月二的日期、习俗、来历、故事、诗歌等。

3.通过了解二十四节气中惊蛰的含义及与龙抬头的关系,对二月二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对中华名族传统节日有更深刻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了解二十四节气,并重点掌握节气中惊蛰的含义。

问:一年有多少个节气?你知道哪些节气?(学生在日历上自由寻找)

小结:一年中有二十四节气,节气的日子以农历为准,农民都是以节气为准种庄稼的。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是讲冬季里不吃不动的动物,到了天气暖和时,渐渐脱离冬眠的状态,从昏睡中惊醒过来。

二、了解龙抬头

中国民间认为,龙是吉祥之物,主管云雨,而农历“二月二”这天是龙欲升天的日子。从节气上说,农历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和“春分”之间,我国很多地方已开始进入雨季。这是自然规律,但古人认为这是“龙”的功劳。而且,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地位,不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因此,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

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据说,冬眠的龙,到了惊蛰前后,被隆隆的雷声唤醒了,开始抬头。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 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三、了解龙抬头的由来与传说 四、二月二民间食俗

1.山东食俗——吃料豆、打粮囤(出示课件) 2.其他地方的食俗

吃春饼称“吃龙鳞”,吃面条名曰“扶龙须”,吃米饭是“吃龙子”,

吃馄饨为“吃龙眼”,而吃饺子则叫“吃龙耳”。 五、古诗诵读

二月二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耕作风檐夜雨声。

六、总结

说说自己家是怎样过二月二的? 七、课外拓展

让爷爷奶奶讲一讲以前当地过二月二的习俗。

《寒食节》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寒食节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

2.了解寒食节的来历、习俗、有关诗词等。

3.了解不同地区的节日习俗,培养学生认识民俗节日背后深层的信仰观。 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课件):古诗 寒 食

(唐)韩 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问:这首古诗描写的是哪个节日的情景?

你对寒食节的了解有多少? 你还想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

小结: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从前这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

板书课题:寒食节 二、寒食节的来历

(出示课件)民间故事——介子推割肉奉君

思考:1.故事中主要讲的是谁? 2.他为什么要割下自己身上的肉? 3.后来他为什么躲到山上去? 4.最后事情的结果怎样? 5.通过故事,你想到了什么? 三、寒食节的风俗

1.介绍寒食节的风俗之——荡秋千 2.介绍寒食节的风俗之——插柳 3.介绍寒食节的风俗之——植树 四、寒食节的诗词

关于寒食节的诗词你还知道哪些?找一找,读一读,与大家分享一下。

五、畅所欲言:

说一说你家是怎么过寒食节的?

1.顶蛋 2.饼卷鸡蛋 六、小结

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七、课外实践

1.开展“顶蛋”活动。

2.开展“我为校园添绿色”活动。

《清明节》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有更具体、详实的了解。

2.了解清明节的来历、习俗、有关诗词等。

3.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我校精神文明建设。

活动准备:清明节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古诗引入

唐代诗人杜牧写过一首诗《清明》,相信同学们都对它非常的熟悉。下面有哪位同学能够完整地背出这首诗吗?

即将到来的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还列入法定国假日,这体现了国家对传统民俗节日的重视。然而,不少同学对这个节日的民俗意义和相关传统文化知识却知之甚少,这节课的学习就是针对同学们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对感恩思源的精神的实践而进行的。

二、释题

1.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它在每年的4月4~6日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

也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

2.清明节:清明不仅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农事季节,也是24节气中唯一演变成民间节日的节气,又称“清明节”。作为节日,它又包含了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谁知道清明节的来源?还是让我们来看大屏幕。(课件) 三、清明节的来源

谈到清明节,自然会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 四、清明节的古老风俗

1.考虑到老人和孩子耐不住寒冷,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于是就有了各项野外健身活动。

(1)放风筝,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

(2)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3)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4)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

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5)插柳、戴柳,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人们为了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2.清明节除了这些古老风俗外,它还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的纪念方式是扫墓。关于扫墓,你知道多少?

(1)让学生回忆以前跟长辈去扫墓的情形,用几句话说说扫墓的经过。

(2)扫墓,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但同学们要明白,我们为了什么而扫墓?(缅怀英雄的崇高品质,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3.提到烈士,说说自己知道的烈士。

4.4月4日是今年的清明节,我们不会忘记那些英雄,更不会忘记那些屈辱。清明节成为了法定节假日,放假三天,同学们普遍感到高兴,但清明这个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又让人感到淡淡的哀愁。 五、古诗朗诵

六、 清明节的文化内涵

1.清明节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宗敬祖的观念和尊老、敬老的美德。 2.清明节折射出中华民族祈福禳灾,除旧迎新等求吉心理。 3.清明节是中华民族融汇亲缘感情,增强内聚力的符号。 4.清明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民族自我意识得以体现的媒介。

七、总结

清明节作为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要的岁时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拜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清明节的发展与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可以说是一个历史文化积淀的过程,清明节也因此成了民族文化的“积淀场”。在这个民族文化的“积淀场”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得到了增强。我们缅怀先烈的崇高品质,虽然他们已长眠于地下,但他们的可贵品质却永远激励我们,所以,我们要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努力学习,天天向上,以此来告慰长眠地下的英灵。

希望同学们在这个以纪念为主题的情绪节日中,过得开心,过得有意义!

课外实践:

1.扎制风筝、放风筝。 2.清明扫墓。 3.换上新衣去踏青。 4.作“纪念英雄”手抄报。

《端午节》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

2.锻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书籍、报刊、网络、他人经验等)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学习端午节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上网查阅资料、收集故事、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2.那么端午节的由来、习俗你们知道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端午节去了解一下。

3.引出主题:“走进端午”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二、端午节的由来 1.端午节别称

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 2.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很多,谁能告诉大家?(学生交流) 纪念屈原,纪念孝女曹娥,纪念伍子胥,来源于百越民族节日祭 三、端午节故事

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关于端午节故事传说很多,你们知道哪些与端午节有关的故事吗?

讲述端午节故事:《曹娥救父的故事》、《屈原投江》。 小结。

四、端午节话习俗 1.赛龙舟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我国地广人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各地有着不同的习俗。你们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吗?(学生自由交流)

你知道端午节最热闹的习俗是什么吗?(多媒体课件:赛龙舟)

《财神节》教案

教学目标:

1.搜集有关中秋节的名称、由来、诗词、中秋灯谜和中秋节的传说故事等等。

2.调查访问身边的长辈,了解家乡过中秋节的风俗习惯。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财神爷”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一个家财万贯、生财聚财的神仙。人们都向往着能过上象财神爷那样的好日子,金钱应有尽有,花不完用不尽,永远是一个大富翁。你知道财神节是哪一天吗?

二、财神节简介:

每年的七月二十二是传说中财神爷的生日,是民间祭祀财神的节日,也就是俗称的“财神节”。

三、介绍各路财神(出示课件) 1.武财神 关公

关公,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实名关羽。他是东汉末年著名将领,辅佐刘备完成鼎立三分大业,是刘备最为信任的将领之一。关羽是一位义薄云天,堂堂正正,不为金钱美色所动的盖世英豪。他忠义勇武,严守信义,被商人尊奉为“武财神”

2.文财神 比干

比干是殷纣王叔父,无辜被妲已所害,挖心而死。据神话传说,

比干升天以后,玉帝怜悯其为国尽忠,无辜被害,而心已被挖出,不会再生贪心,所以封其为掌管天下财库的神仙享受人间香火,“文财神”是他的封号。

3.正财神爷 赵公明

赵公明,本名朗,字公明,又称赵玄坛。他是一位经商奇才,经商理念以信用为本,以聪颖勤劳而聚财有方;以经营得当,管理严密而理财有道;以慈善爱民、仗义济困和疏财爱国而用财有义。他讲信用、扶贫助困、学道修行、和美处事、善于隐讳。集众多美德于一身,后人才将赵公明敬为财神。

4.文财神 范蠡

范蠡,字少伯,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谋士和实业家。他淡泊名利,勤劳俭朴,善于经营,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乃我国儒商之鼻祖。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所以被后世奉为财神。

5.五显财神爷

南齐柴姓五兄弟老大名叫柴显聪,老二名叫柴显明,老三名叫柴显正,老四名叫柴显直,老五名叫柴显德,弟兄五人为猎人,经常打猛禽走兽,采草药为民疗伤治病,吃不完的野兽送给贫穷百姓,深受人民爱戴,人缘非常好,在他们逝世后,民间尊他们为神仙,即称五显神,五显王。

四、地方民俗文化: 1.潍坊、淄博、济南等地

自清康熙年间始,每到这天,便进入节日的气氛,从早上起,潍坊的家家户户就忙着购买香纸鞭炮,置办供品佳肴,气氛不亚于中秋节和春节。通常是到下午四时城区乡村的人们就提前下班收工;下午五时许各单位、商铺开始燃放鞭炮,人人脸上喜气洋洋,互相祝福着。

2.日照、青岛、威海等地

农历七月二十二,就是青岛民间的财神节了,这一天,所有经商的、炒股的、买外汇的甚至普通老百姓,大宴宾朋,感谢财神的到来,感谢亲朋的支持,大吉大利、欢欢喜喜、热热闹闹一整天。

3.河北民谣《正月初五迎财神》: 爆竹一响把门开, 增福相公进家来。 相公本是天上仙, 家住淄川五松山。 相公是咱曲周人。 阴阳两界都为神。 左如意,右元宝, 财也来,福也到。 左青龙,右白虎, 福禄寿喜进我府。 上管官,下管民, 管了福禄管财运。 一撒金, 二撒银, 撒完摇钱树, 再撒聚宝盆。 保你五谷丰登收成好, 保你五子登科六六顺。 五、小结:

这节课你又学习了哪些知识?

《中秋节》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中秋节是哪一天,了解和中秋节有关的神话故事,搜集有

关中秋节的诗词、灯谜等等。

2.调查访问身边的长辈,了解家乡过中秋节的风俗习惯。 3.收集我国关于中秋和月饼的民间传说,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和中秋节有关的神话故事。 2.了解中秋节的风俗。 3.初步了解中秋团圆之意。 教学过程: 一、课前激情:

孩子们,你们看我手中拿的是什么?什么时候才吃月饼啊?(引出中秋节并板书)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中秋节,一起去感受这一个充满人间温暖的节日。

二、采访交流

现在,老师要做一个小小的采访,谁愿意接受采访? 预设问题:你和谁一起过的中秋节?你怎么过的中秋节? 三、我是小小学问家

从采访中我们可以看出来,中秋节很温馨。

幸福、快乐的中秋节快要来到了,但是关于中秋节的知识你知道多少呢?

谁敢拍着胸脯说:“我是小小学问家”,

同学们,你们要自信,你得相信自己一定知道的很多,不信,你

看这些题,你都会!(大屏幕)

预设:1.中秋节是哪一天?(你知道为什么这一天叫中秋吗?) 2.中秋节又叫什么?(为什么又叫团圆节呀?) 3.中秋节的晚上人们仰望天空的什么? 4.中秋节人们自然会期盼什么? 5.中秋节人们都吃什么来庆祝节日呀? 6.月饼最初的用途是什么?

好,真不错,现在你敢拍着胸脯说:“我是小小学问家”了吧! 四、美丽的神话

关于中秋节的一些知识大家已经了解了,你知道吗?中秋节还是一个富有神话色彩的节日呢!谁知道和中秋节有关的神话故事?

(学生交流)同学们已经把故事的大体内容都说出来了,现在我把这些故事详细的给大家讲一讲。(课件)

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 五、走进风俗大观园

踏着令我们心驰神往的神话的节拍,我们来到了风俗大观园,在这个园子里,我保证让你大开眼界。(课件)请问大家,中秋节都是怎么过的?

1.小组交流 2.集体交流 预设:

(1)赏月:教师补充少数民族风俗

你在中秋节的夜晚抬头看天空了吗?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随机抽取几个学生问一问)有的同学很遗憾啊,他的眼睛直盯着中秋节的美食,忘了中秋节的美景了,你想不想看看这幅美景啊?(课件)

(2)月饼:月饼是很好吃,你知道月饼的来历吗?(师讲月饼的来历)

(3)诗词:有的人还喜欢吟诵诗词,你都知道哪些和月亮有关的诗句?

咱们书上就有一首词,(课件)叫什么?你听老师给你读一遍。 教师范读,提名读,齐读

(4)灯谜:大家知道什么叫谜语吗?那把谜语写在灯上叫什么?老师给你猜几个灯谜看你会不会(课件)

a.表面是绿,切开是红,吃它是甜,吐出是黑。(打一水果) b.一个小小游泳家,说起话来呱呱呱。

小时有尾没有脚,大了有脚没尾巴。(打一动物)

c.弯弯一座桥,挂在半天腰。七色排得巧,只能呆一会。(打一自然现象)

身小力不小,团结又勤劳。有时搬粮食,有时挖地道。(打一动物)

六、喜过团圆节

风俗大观园逛完了,快乐吗?这园子里的哪一样东西让你最难忘

啊?

月饼圆圆的,它是一种团圆的象征,咱们大家能在一个班集体中,这也是一种团圆。想不想一起再过个中秋节?有人说,不吃月饼就不能算是过中秋节,请同学们把月饼拿出来,四人一小组开始分享你的美食吧。(课件) (师生同吃月饼) 七、思想升华

(随机提问)月饼甜不甜?如果中秋节的晚上别的小朋友都是和爸爸妈妈一起过节,而你的爸爸妈妈却不在你的身边,或者他们还在工厂里加班,或者去了外地打工,留下你一个人孤孤单单的,想想别人家的欢声笑语,再看看自己家里冷冷清清,你想对爸爸妈妈说什么吗?

预设:(如果学生发言不积极)你想他们吗?你想让爸爸妈妈和你一起看圆圆的月亮吗?你想让爸爸妈妈和你一起吃甜甜的月饼吗?你想让爸爸妈妈和你一起快乐的猜灯谜吗?

是啊,孩子们,你们想,在中秋节的这个夜晚,所有的中国人都想,这就是中国人期盼团圆的情怀。因为一家人团圆了,我们的心才能贴近,只有心与心贴近了,才叫团圆。

你听团圆的人们多么快乐呀!孩子们,唱起来! 七、课堂小结

让我们在中秋节的甜蜜和团圆中结束这堂课,下课! 课外实践:

1.在老师或家长的帮助下,学习歌曲《水调歌头》这首歌。 2.开展搜集、诵读有关中秋佳节的诗词。 3.开展“明月千里传我情——写书信”活动。

《重阳节》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重阳节的风俗及民族文化含义 2.学会感恩,学会珍惜,学会感激老人。

3.用自己的行动来表达对老人的情感,动手又动脑。

4.培养学生敬重老人,关心老人的良好品质,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教学准备

1.关于重阳节的传说故事和有关图片。

2.事先让家长和孩子初步了解有关重阳节的有关民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前几天老师给你们布置了一个任务,就是了解重阳节的有关内容,你们都了解了重阳节的哪些内容,谁能来给我们大家说一说? 二、认识重阳节 1.了解重阳节的来历

通过故事《重阳节由来的传说》,加深学生对重阳节的了解和认

识。

2.介绍重阳节的风俗习惯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人们有丰富的活动,如登山、赏菊、喝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3.关于重阳节的诗歌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九月十日即事》 李白 三、发表感言 播放图片,发表感想。

1.我可以为爷爷奶奶做些什么事情?

(1)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打一个电话或陪老人吃一顿饭。 (2)讲一个动人的故事给老人听。

(3)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拍一张幸福照。 (4)陪伴老人一起散步。

(5)为老人们做一道可口的菜(可以是水果拼盘)。 (6)自制一张精致的贺卡表达对他们的美好祝福。 2.我想对爷爷奶奶说句心里话。 四、活动总结

通过这节课,我们不仅了解了重阳节的来历,还知道了重阳节的相关习俗,既增长了见识,又培养了我们对老人的尊敬之情。在这里,老师要送给你们一句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句话是

告诉我们,既要孝顺自己的父母、长辈,也要关心身边的老人、长辈。希望每个同学能尊敬老年人,做个尊老的好孩子。相信你们能做到的是吗?最后祝愿天下的老人,重阳节快乐! 播放《孝亲敬老歌》结束这节课。 课外实践:

1.开展“话重阳,敬长辈”读书活动。 2.进敬老院,开展“我送长辈一片情”活动。

《冬至》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冬至,了解冬至的风俗习惯。通过活动使学生知道冬至的日期,了解人们庆祝冬至的民间传统习俗。

2.初步了解一些传统节日的常识,感受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使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中华民族,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知道冬至的具体日期,了解人们庆祝冬至的传统习俗。 三、教学过程

课前:男女擂台赛(一分钟计时,说出有关冬、雪的成语、诗句) 一、了解农历、24节气。 1.欣赏校本课程-24节气图片。 2.了解农历与公历区别。 3.了解24节气由来。

4.读、背24节气歌,清楚24节气名称。 二、学习冬至习俗、传说。

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节气吗?(冬至)

1.那冬至的具体时间是哪一天呢?(每年12月22日左右,12月21——23日),今年正好是12月22日这一天。

2.冬至有什么特点呢?谁来给大家介绍?

3.读“九九歌”。你知道这首九九歌和冬至的关系吗?(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 数九寒天,就是从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天气就暖和了。)

4.还记得冬至那天晚上你们吃的什么吗?怎么都吃的饺子呀?难道有什么讲究吗?(学生交流,了解冬至吃饺子的故事)

5.原来还有这样的习俗和传说!那你还知道冬至有哪些习俗和传说吗?

(1)冬至大如年: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先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2)冬至吃狗肉。习俗从汉代开始。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狗肉,觉得特别鲜美,赞不绝口。

(3)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

(4)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6.同学们搜集的习俗和传说还有很多,下面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注意刚才交流过的就不要重复了。

三、交流冬至谚语。

四、交流冬至诗词。重点诵读《邯郸冬至夜思家》,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诗意,感受诗人情感。

五、总结。 六、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谚语、诗句,并抄写到农历游记本上。 2.搜集有关梅花的诗词、图片。 3.下一个节气是小寒,搜集、准备资料。 课后反思:

这节课是一节全新的课,对于学生、对于家长、对于我来说都是如此。由于要对家长开放,所以心里一直有些忐忑:家长能接受这样的课程吗?课堂上该以什么为重点学习?学生们的准备能不能达到预期设想?学习效果会怎样???众多问题困扰着我,在上课之前心情一直是紧张的。但最终的展示结果还是很令人欣慰的。孩子们课堂上

充满了兴趣,表现的很精彩;家长们反映也很热烈,觉得这样的课堂很能锻炼孩子的能力,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也让孩子对诗词的背诵更有兴趣,都表示会支持我们的校本课程继续开展下去。尽管课堂上取得了令人高兴的效果,但不足之处还是很明显的:

1.由于是第一次开课,所以对于课堂模式还是不很清楚,整节课下来环节不够紧凑,重点不是很突出。

2.课堂容量过大。由于是第一节课,要把农历、24节气的知识都介绍给孩子,所以课堂内容有些多,导致整个课堂比较急,每个环节都不能深入进行,有些浮于表面。

3.教师对课程内容的了解也有待深入。以后每节课前要做大量准备,这样才能保证课堂上有的放矢,避免出现不知孩子在讲什么的情况。

《腊八节》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腊八节的来历及习俗; 2.情感目标:感悟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教学准备:做成幻灯片教学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腊八节,大家都知道它。那它的来历和习俗你知道多少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二、新课学习

1.学生小组交流(前后4人一组):你所了解的腊八节。(它的来历是怎样的?有哪些习俗?)

2.全班学生交流腊八节的有关知识。

3.教师根据学生所交流的情况适当讲授如下知识: (1)腊八节简介 (2)腊八节起源 (3)腊八节的传说 (4)腊八节习俗 ①喝腊八粥。 ②腌腊八蒜。 ③做腊八豆腐。

(5)视教学时间讲授下列知识。 天津人煮腊八粥 山西的腊八粥

陕北高原在腊八之日,熬粥除了用多种米、豆之外,还得加入各种干果、豆腐和肉混合煮成。

甘肃人传统煮腊八粥用五谷、蔬菜,煮熟后除家人吃,还分送给邻里,还要用来喂家畜。

宁夏人做腊八饭一般用扁豆、黄豆、红豆、蚕豆、黑豆、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麦面或荞麦面切成菱形柳叶片的“麦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圆蛋的“雀儿头”,出锅之前再入葱花油。这天全家人只

吃腊八饭,不吃菜。

山东“孔府食制”中,规定“腊八粥”分两种,一种是用意米仁、桂圆、莲子、百合、栗子、红枣、粳米等熬成的,盛入碗里还要加些“粥果”,主要是雕刻成各种形状的水果,是为点缀。这种粥专供孔府主人及十二府主人食用。另一种是用大米、肉片、白菜、豆腐等煮成的,是给孔府里当差们喝的。

4.交流有关腊八节的诗词。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腊八节既是一个节气,也是一个节日。前面还学过清明节既是节气,也是节日。腊八节的主要习俗是喝腊八粥,粥的选料不同的地区有所不同,就是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气候变化的性质而定的,从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劳动人民是非常有智慧的,千百年来,不断地实践改进,腊八粥能很好地营养我们的身体,增强我们的体质。我们应该好好学习,继承发扬好的传统,把我们的传统节日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四、课后作业

1.向爸爸妈妈等家人讲述今天所学的有关腊八节的知识。 2.搜集有关冬至节的来历及习俗(下节课学习)。

《除夕》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除夕的来历及习俗; 2.情感目标:感悟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教学准备:做成幻灯片教学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是我国春、夏、秋、冬四季中的最后一个节日,因常在农历腊月三十,民间俗称“年三十”,这天晚上称为“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除夕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那它的来历和习俗你知道多少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二、新课学习

1.学生小组交流(前后4人一组):你所了解的除夕。(它的来历是怎样的?有哪些习俗?)

2.全班学生交流除夕的有关知识。

3.教师根据学生所交流的情况适当讲授如下知识: (1)除夕简介 (2)除夕的传说 (3)除夕的习俗 ①贴春联 ②贴窗花 ③年画 ④燃爆竹

⑤年夜饭---吃饺子

(4)视教学时间讲授下列知识。 通过视频展示各地过除夕的风俗。 4.欣赏有关除夕的诗词。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四、课后作业

向爸爸妈妈等家人讲述今天所学的有关除夕的知识。

《小年》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小年的来历及习俗; 2.情感目标:感悟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教学准备:做成幻灯片教学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腊八节是腊月初八,它之后十几天紧接着还有一个节日,大家知道它是什么节日吗?对,是“小年”。那小年是哪一天呢?那它的来

历和习俗你知道多少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二、新课学习

1.学生小组交流(前后4人一组):你所了解的小年。(它的来历是怎样的?有哪些习俗?)

2.全班学生交流小年的有关知识。

3.教师根据学生所交流的情况适当讲授如下知识: (1)小年简介 (2)小年祭灶的传说 (3)小年的习俗 ①祭灶 ②扫尘 ③剪窗花 ④写春联 ⑤洗浴

⑥婚嫁

(4)视教学时间讲授下列知识。

正月初五在江浙沪一带被称小年,在北方又被称为破五。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此,就连待客也如此。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女子在这一天归宁。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破五习俗除了

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

4.交流有关小年的诗词。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小年这个节日是非常重要的,在北方,从这一天开始,就准备过年了。有这样一个歌谣:二十三 ,打发老爷上了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蒸团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锡器;二十八,沤邋遢;二十九,洗脚手;三十日,门神、对联一齐贴。我们看到,我国不同的地区小年的时间也不完全相同,有的腊月二十三,有的腊月二十四,这也是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人文特点而定的,从中可以看出,我国面积广阔,风土人情各不相同,小年虽都过,各自有自己的特色。我们应该好好学习,继承发扬好的传统,把我们的传统节日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四、课后作业

向爸爸妈妈等家人讲述今天所学的有关小年的知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1i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