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模仿走向创新

更新时间:2023-03-08 04:39:27 阅读量: 教学研究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从模仿走向创新

【摘 要】陶艺教学要取得预期的教学实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推进: 首先从模仿开始,引导学生进行技法迁移;其次展现学生个性,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取长补短;最后以综合探究的学习方式展开创新教学。通过这样有层次的教学步骤,让学生在陶艺学习中既能享受教学的快乐,又能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既掌握知识和技能,又展现个性,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陶艺教学 模仿 技法迁移 合作探究 一位学者曾经感慨地说:“陶艺教育是一把双面的刀刃。教得多了,儿童极易成为教学内容与教师偏好的奴隶,难以挣脱,有幸挣脱,亦已身受伤害;教得少了,期待自然开花的结果,却常见儿童为技巧不足的挫折感所苦,学习的过程空有刺激而没有收获。”而这正是课程改革带给我们的思考与困惑,但是笔者在经历了一次次的实践、思考和再实践后,这种困惑日渐消除,一种教学的思路逐渐清晰起来,那就是“从模仿走向创新”。

一、 从模仿开始,引导学生进行技法迁移

“模仿”一词在词典中的解释为:按照现成的样子做。在陶艺的教学中这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在模仿中,可以将技

能和知识进行消化和迁移,陶艺是一门艺术和技术紧密结合的课程,学生不仅要懂得“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怎么做”。具有较强艺术性表现力和感染力的陶艺作品对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种诱惑,会引起学生制作的欲望。 笔者的陶艺教学,一般是从二年级的学生开始。面对从未进行过陶艺制作的学生,笔者从最基本的开始,手把手地传授陶艺的基本技能,让学生从模仿教师的手法开始,学习怎样进行制作,从掌握基本技能开始进入美妙的自由创造。从学生快乐的学习过程中可以看出,技能的学习是陶艺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学生带着新奇的感觉投入到这种学习中,也在新奇之余获得了一种技能和成就感,这是泥塑学习走向深入的关键。当然在教学中,必须注意不能只局限某种技艺的学习或对某种创作对象的单一模仿,模仿的核心是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始终关注对基本技法的示范,学生通过模仿感知其中的奥妙并迅速地掌握其基本的方法,例如“盘泥技法”学习,通过模仿,主要掌握其基本的制作规律:首先将泥搓成细长匀称的泥条,然后进行有规律的盘泥,在盘泥过程中要注意泥条的干湿度并适当的使用水,通过教师逐步细致的演示和学生的模仿操作,掌握盘泥的基本技能,而对于作品的造型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制作各种形状的物件,如花瓶、笔筒、盘子、房子等。其实还有许多现成的泥塑技法是可以通过模仿进行学

习和掌握的,如百变泥条、泥片叠加、手捏成型、印压肌理、雕刻等,这些方法都已非常成熟并在泥塑教学中广泛使用,教师可以以这些技法为切入点展开教学。

“模仿”是教学的起步,而技法的迁移是教学过程中必须予以重视的。单一的模仿不利于扩大学生的视野,有违学生本身的创造天性,并会限制学生形象思维、空间想象力及动手创造能力的发展,易?{杀学生独特的感受力和个性化的表现力。所以笔者在教学中,通过基本技法的模仿教学,来引导学生的自主协调和思维拓展,对知识技能进行迁移。例如“盘泥技法”,盘泥的方式有很多,被称为“百变泥条”,模仿是为了掌握其制作的规律,而技法可以进行灵活的应用。如参考“鸟巢”进行制作,将泥条有规律或者看似无规律地进行交叉使用,最后制成造型各异的建筑或者花篮等,也可参考“麻花”的造型来制作新的泥条,通过示范引导学生发现更多的泥条样式,然后再进行下一步的制作。 二、 让个性展现,在小组合作中取长补短

学生进行陶艺制作的过程,其实是将自身的经历和体验通过陶泥进行组合,并赋予陶泥新的意义。陶艺作品表达了学生的思想、情感、兴趣和对外部世界的认知。那么作为一种技能学习和审美活动,教师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审美的特点,不应以统一的标准来要求所有的学生,要让学生有自由表现的空间并能从各种角度给予学生以积极的评

价。其实在学生制作泥塑的过程中,很少有理性、逻辑的成分,更多的是他们的直觉表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墨守成规,应该做一个引导者,带领学生走进艺术的殿堂,鼓励那些勇于表达自己的艺术感受和真实情感但技巧并不成熟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审美的特点。

陶艺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面临学生个体差异的问题,而合作教学为我们提供了良机。陶艺教学中的合作是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来创作完成作品。例如校本教材《我们的家园》一课,笔者采用集体合作的方式进行作业。首先师生共同来探究“我们的家园”中应该有哪些东西,然后根据不同的类别,如房子、树木、人物、动物、花草及其他进行分组,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及能力自由选择,并调整座位,通过协商确定自己制作的内容及主要的风格和特点。然后进行制作,在制作过程中也可相互调整,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组合,集体完成一件作品(如下图)。

其实学生在发展中存在的差异并不是什么棘手的问题,通过合作的方式能将这种差异转变为一种教学资源。如果我们能把这种差异因素构成的矛盾转化为动力,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让他们学会各展所长,达到“1+1>2”的效果。正如在这一次“我们的家园”的合作中,学生不仅发挥了各自的长处,而且共同制作作品增进了他们

的友谊,而这也正是新的课程理念下我们所要追求的教学模式。

三、经综合探究,让我们一起走向创新

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笔者还会让学生研究文学、探讨几何体、观察动植物,与古人对话,与自然接触,让学生开阔眼界,多点思考,然后通过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进行创造,在想象中捏出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在自由的创作中尽情享受创造的乐趣和学习的快乐。

在《中国象棋》一课中,笔者就采用了综合探究的方式,将陶艺制作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结合,从探究象棋文化开始,对每个象棋进行了解和特点分析,然后用泥塑来创造一种具有形象特点的陶泥象棋。

教学中,首先让学生了解象棋文化:起源、雏形、演变以及所包含的丰富思想内涵,通过查找各种资料对象棋有一个整体的了解,然后对每一个棋子进行探究,如“相”,在棋盘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及在历史中的形象特点,通过电视剧中的人物及兵马俑中的造型特点来进行分析,最后结合自己的理解,通过泥塑将它塑造出来。

在教学组织上,采用分组合作、个性表现的方式,将全班分为两个大组,一个组为“红队”,一个组为“黑队”,每个组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个角色进行探究和创作,最后全班同学共同完成一副独具特色的中国象棋。

通过这样的综合性学习,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式加深对所创作对象的理解和认识,这符合艺术学习的规律,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也看到,这样的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更能促动学生认真投入地进行陶艺学习。 “模仿”是陶艺教学的起步,“迁移”是技能学习的要求,“个性”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合作”是教学调控的方法,“综合”是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化,“创新”是艺术教育走向成功的关键。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蔚斗小学 315800)

通过这样的综合性学习,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式加深对所创作对象的理解和认识,这符合艺术学习的规律,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也看到,这样的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更能促动学生认真投入地进行陶艺学习。 “模仿”是陶艺教学的起步,“迁移”是技能学习的要求,“个性”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合作”是教学调控的方法,“综合”是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化,“创新”是艺术教育走向成功的关键。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蔚斗小学 31580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v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