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程文化走向学校文化

更新时间:2023-11-09 13:3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从课程文化走向学校文化

(2011-12-14 09:39:13) 转载▼ 标签: 杂谈

这是我在“第七届现代学校文化发展论坛”上的

总结发言,应校长朋友们的要求,我稍微作了些修改,全文发表于此。愿我们的论坛成为校长朋友们,缔结友谊的

桥梁;交流经验的平台;展现成就的天地。

各位校长、各位朋友:

本次论坛,我们得到了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政府,南岸区教委,南岸区教师进修学院等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让我们能聆听更多专家的报告,结识更多的朋友,感受更浓郁的学术氛围。我们听取了东道主重庆南岸区南平实验小学的冯晓旭校长和南岸区弹子石小学的刘在平校长作的介绍,让我们领略了重庆南岸校长的风采,以及他们课程改革和学校文化建设的经验。

我们有幸聆听了向琣莉教授报告和李振村主编深刻而又精彩的故事,让我们拓宽了视野,升华了见识,得到了启迪。

我们还听取了来自北京府学小学的马丁一校长;上海世博家园实验小学的冯征峥校长;成都沙湾路小学的张友红校长;洛阳洛龙区第二实验小学的张胜辉校长和无锡天一实验小学的胡志强校长等5位校长的大会发言。还有10多位校长向大会递交了书面发言稿,这些发言都已被印成大会资料,供大家慢慢拜读,细细品味。

经过论坛的研讨交流,我的感想、收获颇多。我想围绕主题,根据大家的发言,讲三个问题,一、什么是课程?什么是课程文化?二、怎样建设课程文化?三、如何从课程文化走向学校文化?

一、什么是课程?什么是课程文化? 1、什么是课程?

一般而言,课程分广义的概念和狭义的概念。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全部生活的总和。就是说校园内所有的教育因素,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课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处处皆课程,时时有课程。

狭义的课程是:学校正式开设的,课程表上落实的才是课程。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今天,我们所说的主要是狭义的课程。我觉得,这两者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我们可以这样说,广义课程如果缺失了狭义课程就会显得空洞,狭义课程如果不置于广义课程之中就会变得单一。由此,我们在建设狭义课程时不能忽视了广义课程,在建设广义课程时必须重视狭义课程。否则,就不会有真正的课程文化,也不会有真正的学校文化。这是值得引起我们重视的。

2、什么是课程文化?

如果说,什么是课程,这个概念还比较简单,那么什么是课程文化恐怕就要复杂得多了。事实告诉我们,有课程未必有课程文化。办学校但不一定就能办得出文化。正如一个人,是人,但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有知识,没文化的人现实中也随处可见。

根据文化的概念,综合大家的认识,似乎课程要成为课程文化,至少需要以下5个条件。一、要有正确的价值和理念;二、要有完整的体系和整合;三、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序列;四、要有相应的教材和教案;五、要有有效的实施和评价。

1)要有正确的价值和理念——文化需要价值取向

文化最核心的要素就是价值和理念。照理这不是个问题,因为现在,几乎每一个方案,指导思想总是被列为首位的,但这恰恰又是目前最大的问题。如果说,价值观和理念是灵魂,那么最为关键的就是魂是不是能真正附体。现实让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灵魂游走在本体之外。因此,检验课程是否已成为课程文化的第一要素,就是看核心价值和课程理念是否真正与课程的方案、课程的实施融为一体,能否在实施过程的细节中体现出来。

南坪实验小学冯晓旭校长以“责立南小,任当世界”为主题的介绍,中国教育报整版报道他们的主题是“孕育中国灵魂,开启世界眼光”。无锡天一实验小学胡志强校长对“在教育本真里的深呼吸”的阐述,北京玉泉小学高峰校长以“师生幸福成长发展”为主题的教育,以及其他几位校长的发言,都对课程核心价值和理念作了很好的诠释。他们就是在价值观和理念的指导下进行课程文化建设的。

2)要有完整的体系和整合——文化需要整体架构

北京府学小学的马丁一校长说:我们坚决执行教育部总体规划的国家课程门类与课时、积极落实区教委制定的地方课程计划,并根据

我校的传统与优势、学生的兴趣与需求开发校本课程,整体规划了学校三级课程体系。许多校长都展开了这样的思考核实践。

上外静安外国语小学:以“文化立校、和谐育人、外语见长”为主题,以“和谐育人,育和谐人”为理念,以“五要并举、五会共生、五格共生”为目标,建设课程,实施课程。使主题凸现,理念渗透,目标达成。

山东潍坊坊子区实验小学王在科校长实施阳光教育的框架是:一条主线、一个核心、四大支柱。形成了一个科学严谨的体系。

深圳宝山区东方小学张爱平校长,说:良好的学校文化的生成要遵从教育的客观规律。

江苏江阴璜塘实验小学张力勇学校,以“开发体育特色课程,引领学校科学发展”让每个孩子在体育运动中体验快乐,让每个孩子在体育运动中健康发展,让每个孩子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正因为如此,我们就很好地避免了两种现象:一是校本课程越开越多。殊不知,多不等于好。且不说在单位时间内,课程太多了,会无暇顾及,降低质量,更重要的还会使师生处于忙乱之中。这里也用得上这样一句话: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二是在课程实施的时候,各门课程占据的时间,位置恰当,且相互联系,整体推进。尽可能地避免出现考什么就教什么,厚此薄彼,顾此失彼的现象。这就是课程的整体观在课程实施中的体现。

3)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序列——文化需要目标指向

文化不仅必须,而且应该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课程文化理应有它的出发点和归宿。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育人的最重要途径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

洛阳洛龙区第二实验小学张胜辉校长的培养目标很明确,很独到。他们是要将师生培养成像水一样善良、正直、坚毅、负责的人,学校的课程规划也坚守着这样的目标。他说: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社会如何变化,这样的本性是每个人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因此,我们坚守。

在目标引领下的课程建设过程既是环环相扣,连续不断的,又是循序渐进,有阶段性的。既要横向整合,又要纵向有序。既要紧紧地围绕着学生的发展,又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现在的问题是,不少学校在实施国家课程时缺少瞻前顾后,在建设校本课程时缺少整合有序。而这次我们所有的经验介绍都凸现了课程的目的性和有序性,因此就使课程有了文化。

4)要有相应的教材和教案——文化需要现实连接

课程理念,课程标准,课程要求如何落地,如何化为师生日常的教学行为,如何最终在学生发展上体现出来,因为从根本上说,我们还是课程的实施者。

山东德州北园小学苏霞校长:几年来,在书香校园建设方面积累了一些比较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开发了一系列的校本课程,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教材。他们先后编写了《做幸福的北园人-主流文化读本》、

《留下童年成长的足迹——我的成长档案》、《北园小学学生眼中的百位名人》、《北园小学教师心中的教育大师》等校本课程。

无论是国家课程还是校本课程的实施,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案,教案是教什么和怎么教的结合,是课堂教学三要素教师、学生、文本的结合。没有教案,没有预设,还是无法转化为师生有效的教学行为。这次我们不少学校在这方面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借鉴。

上海浦东梅园小学陆虹校长,聚焦课堂,开展说课堂,延伸到说教材,说课程,不仅改进课堂,改变了教师,而且改变了学校。

5)要有有效的实施和评价——文化需要落实保障

课程如果没有实施和评价,再好的课程、教材、教案都只是一纸空文。因为教学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教师的个体劳动。教学过程又是一个复杂的科学性、艺术性的劳动,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能力的集中体现。

有效的课程实施,不仅指的是课时的安排落实,人员的选择匹配,教学的规则要求,等等,而且指的是情况的检查和反馈,质量的检测和监控,指导的针对和到位,等等。没有这些,课程就不可能有效实施,教学价值、理念,目标、要求,就不可能落实到学生。

上海世博家园实验小学的冯征峥校长说,他们的艺术教育之所以那么有成效,其中的一个做法就是:艺术教研组每学期对学生进行艺体技能测评,填写学生民乐学习跟踪卡,从手形、音准、节奏等方面,对学生的技能学习情况进行跟踪。

总之,课程文化需要正确的价值和理念;完整的体系和整合;明确的目标和序列;相应的教材和教案;有效的实施和评价。 二、如何建设课程文化?

什么是课程文化清楚了,我们的目标、任务也就明确了。那么怎样建设课程文化呢?按照各位校长的介绍,似乎要有这样五个方面的条件。第一需要动因;第二需要策略;第三需要方法;第四需要机制;第五需要坚持。

1、建设课程文化需要动因

任何事物的进步和发展都需要动因,课程文化的根本动因来自校长以及校长带领下的团队的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正如:无锡天一实验小学胡志强校长说:促使我们下决心建设高品质活动课程文化的原因来自于学生的渴求。他通过“小黄老师迷茫了”,“两个孩子秋游的对话”,“他们爱在厕所玩”,等三个小镜头,向我们展示了学生渴望什么?需要什么?校长应该想些什么?做什么?

深圳市宝安区宝民小学巨晓山校长说:我们本着健康第一、身心和谐的宗旨,很早就开始推行心理健康教育,并逐步摸索出一条辅助学生幸福成长的新路子。经过几年的实践摸索,逐步形成了符合学校教育风格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可见我们的校长在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驱动下,建设着课程文化,建设着学校文化。

2、建设课程文化需要策略

校长办学需要智慧,而办学智慧的重要部分就是策略,而策略中最重要的就是能站在学校的实际与发展的结合点上。

江苏省江阴市徐霞客实验小学在这方面是做得很有成效的。任飞龙校长在他的书面发言中说:我校位于千古奇人、中华游圣徐霞客故居北侧。我校以徐霞客精神“敢于超越,勇创新路”为校训,努力践行“以人为本,成德达材”办学理念,以霞客文化润泽师生心灵,着力构建生命成长的生态校园、活力校园,从徐霞客成长、成功的非凡历程中找寻人才成长规律,创新构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霞客校园文化,使学校各项工作高位前行。

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清照小学也是这样,一看校名我们就知道,学校是以女词圣李清照命名的。因此他们的学校课程,正如邵静校长介绍的那样,就是:传承立德,文化浸润——建设“和谐清照 文化育人”的学校课程。

宁波北仑郭巨小学乐军校长在他的书面发言中,对学校如何从实际出发,寻求发展,也有他独到的见解。他说:只有紧紧抓住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发拥有的资源,强化各自的特色,形成一种精神品质,使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不因校长的调换而改变,也不因教师的调动而弱化,这样的学校内涵最终才能形成一种真正可贵的精神。

3、建设课程文化需要方法

一般而言,比较普遍有效的方法,就是循序渐进,层层深入。这方面,冯晓旭校长是深有体会的:他们从英语学科入手,由特色学科,逐步发展到特色课程,再逐步上升为特色文化。在这个日积月累,螺

旋上升的过程中,他们重点做好了拓展、融合、提升三篇文章。冯校长介绍的这三篇文章也就是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日积月累,螺旋上升;第二阶段:比德于兰,寓教于乐;第三阶段,开拓开放,融汇中西。由此,南坪实验小学,实现了课程文化建设阶段性和持续性的有机统一,使学校品牌建设与整体发展呈现出蓬勃向上的趋势。

成都沙湾路小学张友红校长的方法是:多点开花 不断拓展。他们学校开设了教师阅读培训课程,先在语文组试点,成功后,又推及到其它学科。他们注重每一位教师的参与和独特,先让科任组老师根据自己学科的特点制定出本学年度的阅读推进计划,从而在风格各异的推进计划中,各组老师们显示出了不同的阅读特色。

深圳市宝民小学巨晓山校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三个渠道同时畅通的模式:主渠道“德育融合心育”;隐性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育;辅助渠道,兴趣活动中结合心育。

其实,做任何事,没有有效方法的运用,就不会产生有效的结果。方法就好比到达彼岸的船和桥。

4、建设课程文化需要机制

形成良性循环的推动机制,是建设课程文化的重要保障。 沙湾路小学由教师的阅读课程到学生的阅读课程,有明确的流程规范,有时在的保障机制。如他们要求全校语文老师每月带学生到图书阅览室上一堂儿童阅读课,教导处制定相应的管理细则,并排出相应的儿童阅读课表,期末与阅览室相关人员一起对每班儿童课的开课情况作出检查和考核。

我们一方面要制定相应的规范制度,激励机制;一方面还要优化过程,科学探索。在课程建设中课题引领是一个比较好的做法,逐渐也能起到机制性推进的作用。

巨晓山校长就是用课题进行引领,不仅凝聚了人心,而在课程建设中注入科学了的精神,从而改变了学校的面貌。从1999年开始,学校先后引进了广东省“九五”课题——《构建面向21世纪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广东省“十五”课题——《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从此拉开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序幕。他们还与香港全人发展基金合作开展“ICAN”全人教育课题,目前已有三个学年。

5、建设课程文化需要坚持

最难能可贵的坚持,就是困难时期的坚持,就是跨过发展进程中那一道又一道坎的坚持。

冯征峥校长说:特色课程的开发实施是一个渐进的、不断完善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有曲折,都有困难,但也有克服困难后的喜悦与收获。

世博家园实验小学的前身是上钢新村小学,由于当时学校处于老城区,办学条件相对薄弱,加上社区中年轻成员的家庭大量搬迁,造成生源严重不足。就在学校面临生存危机的时候,经过反复论证,把民乐和排球两个项目作为办学的突破口,并要求以此为抓手在课程建设、教学研究、校园文化、特色发展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有益的实践。

张胜辉校长在这方面也有着比较深刻的认识和体会,他说:课程与教学最高度地表达了一所学校对教育教学意义的理解,对教育理

想、价值和精神的追求。透过课程看学校。当课程的“导入”能担负起目标的“导出”,教育的本质才得以彰显。 三、如何从课程文化走向学校文化?

北京马丁一校长发言的题目就是“基于学校文化的课程文化建设”。

依我所见,从课程文化走向学校文化,最为关键的是要找到课程文化与学校文化的联结点。从某种意义上说,探寻规律,就是寻找关系,寻找事物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依我所见,有这样几个关系是不容忽视的。

1、理顺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的关系,将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应该而且必须是一致的,只有两者的一致课程才有了方向,目标才有了实现的可能。

张胜辉校长在这方面具有独到的见解,他说:目标的导出,就是我们要培养出的是什么样的人。就是如何将善良、博大、奋进、责任等等这些特质植入每个师生的心中,成为和他自身血液血脉相融的一分子呢?这就是怎样导入的问题。目标又怎样导入呢?教育的核心是课程。当我们的课程具备了这样的文化特性,当我们的课堂提升到了关注生命完善的高度,“导出”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当课程作为学校文化的主题存在时,学校文化的灵魂也就有了一个实实在在的载体。

马丁一校长说:“教育不能一蹴而就,小学教育仅仅是奠基工程,无论有多么高深的教育思想与教育信念,我们能做到的只能是在6到12岁的孩子心中埋下一颗颗成长的种子。我们不可能看到每一个学生走出小学校园就成为耀眼的星星,但是,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在这六年里的变化与成长的印记。”

课程的出发点与归宿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育人的根本途径是通过课程来实施而当前我们正在面临转型的内涵发展。

2、理顺课程理念与办学理念的关系,将课程理念与办学理念有机结合起来。

现代学校的内涵 ,其实就是文化引领的内涵,现代学校的呈现方式,更多地是文化呈现的方式。

冯征峥校长:学校是以培养“人”为天职的。关心“人的完善”、“人的发展”是学校的本质。我们用行动追求着和谐人生从艺体教育开始的理念,追求着人的成长与幸福生活融合的行为。

张胜辉校长的办学理念是:努力做水一样的人,校长要做水一样的人,教职员工要做水一样的人,培养学生像水一样做人。简而言之,就是人的水性。就此就产生以水为主题的课程文化。

济南民生大街小学是国际象棋特色,出过国际级大师,他们从中提炼出两句话成为办学的理念,行动的准则:“精心开局,用心行走”。我觉得比昨天人民教育的那位领导举的那个案例更好,他们是:走好每一步。

其实,我们兴教育,办学校,最重要的是要有思想,是要有一个正确的思想。教育的属性和学校的本质,最终是通过校长的思想来呈现的。一位校长正确的办学思想,对于办学的准确定位,教育的精确入位,发展的确切站位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3、理顺课程特色与学校特色的关系,将课程特色与学校特色有机结合起来。

成都沙湾路小学张友红校长发言的主题就是:“课程建设与学校特色”。他说:学校发展其核心应该是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学校的特色首先是课程特色。哈佛大学的著名就在于它丰富的、人文的,给学生足够选择的课程。就小学教育而言,我们课程不是要太多的量,而应该是质的发展。

马丁一校长说:“校本课程是课程体系中最具活力、最贴近学校和学生实际、最具特色的课程”。有怎样的课程就有怎样的学校,怎样的学校就需要怎样的课程。

冯征峥校长说:任何一所特色学校的成长,总是建立在特色项目基础上的,然而仅仅只有特色项目是不足以形成办学特色的,真正意义上的学校特色应该是有特色课程作为支撑,研究与开发校本化的特色课程,是学校形成特色文化的有效方式。

太原市迎泽区第二实验小学杨秋忠校长:抓规范 促养成 创建规范特色学校。他们把实验中搜集到的典型案例与理论结合起来编写了《花儿朵朵—德育校本教材》,开设了行为规范训练课,

学校《加强行为规范教育,创建学校德育特色》教育成果获得国家级重点课题研究成果一等奖。

4、理顺课程建设与培养教师的关系,将课程建设与培养教师结合起来

这方面的经验几乎所有学校都有。我在青岛大北曲小学看到的比较典型的经验是,能很好地将课程、课堂、教研、教师发展,四者有机联系起来,从使学校迅速地改变了面貌,引起了积极而又强烈的反响。

重庆南岸区弹子石小学刘在平校长发言的题目就是:建设优质课程,成就师生发展。他从课程之构建;课程之实践,课程之成效三个方面作了很有价值的阐述。尤其是纵横结合,全员管理的思考和做法给我们就下了深刻的印象。

上海浦东临沂二村小学周远强校长提供的书面发言主题就是“建设特色课程,营造师生幸福成长的空间”。

马丁一校长的经验是:“将校本课程设计、实施的自主权交给教师,为教师营造自主、创新的环境,同时,要求教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使学生兴趣、爱好、特长得到发展,基本形成了基于府学文化的校本课程体系。”

沙湾路小学开设教师人文讲坛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象。张友红校长说:我们开设了人文丰富的教师讲坛课程。旨在依托学校文化和教师经验,从粗放层面上的“外力灌注”转向哲学占位上的“内力发动”,培育教师自我发展的能力——教师发展性素质。

历经整整四个年头了,总计已有几百场授课,上万人次参加培训。我们欣喜的看到教师专业素养得到了提升,有力促进了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教师的专业自信度得到提高,更加大气,更有品味;在教师中滋养了相互合作,相互欣赏,良性竞争,共同进步的良好风尚。学校也因此成为了成都市教师发展基地学校。

张胜辉校长: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教师的培养。十年中培养出5个文学科的河南省优质课大赛一等奖,5个数学学科的河南省优质课大赛一等奖,5个品德学科的河南省优质课大赛一等奖,3个英语学科的省一等奖。全校上下已经形成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念,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5、理顺课程建设与校长自身提高的关系,将课程建设与校长自身提高有机结合起来。

校长文化引领学校文化,不仅体现在校长自身的人格魅力,品质修养,而且在于校长的课程意识、课程理解、课程建设、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一系列工作上,这就是所谓的校长的课程领导力,这也是校长文化的重要内容。

这方面,在座的各位校长都做得很好,而且上一届论坛围绕“校长文化引领学校文化”已经作了交流研讨,因此,这里就从简了。

最后,我想说:办学校,其实就是兴文化。我们对文化理解的深度,决定了办学的高度。让我们的现代学校文化发展论坛,为现代学

校文化的发展多尽一点绵薄之力,为各位校长文化的提升和引领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谢谢大家!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2c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