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胡风

更新时间:2024-05-06 12:3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对唐朝胡服的研究

摘要:开放的时代,辉煌多元的文化,这一切在唐朝胡服中展现的淋漓尽致。在这“胡风”的影响下,服

装经历着巨大的变化。唐代时期强盛而开放,与亚洲各国甚至欧洲国家都有广泛的文化和经济往来。其中,西域胡文化对中原汉族产生深远影响。胡服在唐代流行,妇女对胡服的热衷塑造了一个时代独特的服饰美学,甚至影响了发式和妆容。这些不仅是服装的流行,更是一个时代文化的精彩体现。

关键词:唐朝;胡风;胡服;

正文:

一、胡气、胡服对大唐服饰的影响

大唐社会,是一个开放的博采众长的社会,用韦尔斯的话说,“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唐朝是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对外交流广泛,人们思想开放,在大包容的社会氛围中促使了唐朝服装的辉煌成就。

一个社会,想纵观服装开放与否,在某种程度上需看女装,而女装的开放程度,又有相当部分要看服饰人体的裸露程度。女服袒胸露背,丰满的肌体与多彩的服饰,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与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背道而驰。中国自古就将人体视为洪水猛兽,从有史可查的年代起,服装的遮体一直是十分严谨的 ,而女性的服饰和穿着打扮,则更是注意的重中之重。儒家的经典之作《礼运》中,就劝诫女人“出必掩面,窥必藏行”,将自己包裹的严严实实,不得任意展露身体。唐朝女服之所以能有如此开放的风气,恐怕与蛮野,充满活力,张扬个性的“胡气”分不开。

胡,中国古代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匈奴人自称为“胡”,《汉书·匈奴传》,孤鹿姑单于致武帝书曰:“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其后,胡的范围有所扩大,活动于中原的各少数民族大多被称为“胡”。唐人的胡气即是其文化交流、吸收的结果之一。由此推知,所谓“胡气”,在唐时应指中原、北方游牧民族的风俗和习气,也是以胡文化作为其底蕴的。沈从文先生认为,胡服是西北地域性服装的代表。唐代风气开放的原因之一,在于胡服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它起源早、跨越唐朝统治者的少数民族血统让他们放松了对人民尤其是妇女的礼法禁锢与束缚。

玄宗开元初,当时一些守旧人士不满于男女服饰无别,认为颠倒了阴阳。而唐代妇女尤其是宫廷妇女喜欢穿男装,也喜戎装这是当时流行的另一种习俗。玄宗时,公孙大娘擅长舞“剑器”,她穿的服装是经艺术加工的华美军装。这种戎装受到社会上许多女子的喜爱,纷纷仿效。司空图《剑器》诗云:“楼下公孙者擅场,空教女子爱军装。”军装为男子服装,这点毫无疑问。另据王国维考证,“自六朝至唐,武官小吏流外多服褶”,而“袴褶即戎衣。”则唐时军装亦唐代妇女着胡服。这种风气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开放和礼教的松弛,而这种风气与当时胡服的流行有直接关系,它实际是胡、汉杂著集于一身。

所以,唐朝胡服在社会中主要体现在女子着男装胡服。这样的直观的衣着上的体现,以及胡风带来的社会风化的开化,对唐社会的影响。唐代张守节在《史记·赵世家》的《正义》中称胡服是“今时服也”,指唐人日

常所穿之服。胡服作为唐朝服饰,有圆领缺骻袍、裤褶、幞头、胡帽、靴等特点。而且这些服装不只为男子专用,同时也为女子所爱。日本服饰史专家也认为,唐代是中国文化登峰造极的时候,制度具备,文化璨然。如服装一项,周汉时所未能完备者,到唐代都更加完备。如出现了“妇人为丈夫之像”成了唐朝服饰世界一大景观。唐代服装特别是妇女服饰在继承前代服饰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又吸取了唐代尚美、开放、兼容的社会风尚的养分,形成了开放、美丽、富于融合其它民族特色的唐代妇女服饰。

唐代妇女穿胡服在开元、天宝年间最盛,这基于其深刻的社会原因。一方面与当时国力强盛、兼容并蓄的开放意识有关;另一方面与唐玄宗本人好胡乐有关,诸多胡曲与胡舞被吸收进宫廷。《旧唐书·舆服志》记载:“太常乐尚胡曲,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士女竟衣胡服。”

二、大唐胡服的发展

安史之乱以后的胡风女装安史之乱后,唐废胡乐,厌戎狄制,胡服大遭冷落,但回鹘装在长安宫人和庶民中依然流行。回鹘原称回纥,分布于娑陵水(今色楞格河)和嗢昆水(今鄂尔浑河)。安史之乱时,回鹘曾两次派兵协助唐军。9世纪时,回鹘一支迁到西州(今新疆吐鲁番),是今日维吾尔人的祖先。回鹘装一般为翻折领,连衣袖长裙,衣身较以前宽大,下摆拖地,腰间束带,一直流行。盛唐,胡服终成“时尚服装”的宠儿。安史之乱对胡服热潮产生很大的冲击,但战乱平息后,又开始流行回鹘装,花蕊夫人《宫词》:“回鹘衣装回鹘马,就中偏称小腰身。”正反映了回鹘装在深宫中的流行程度。宫内如此,民间对回鹘装的热衷就更不必说了。此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女装款式也相应变化,宽衣大袖开始流行,不过胡服热潮的余波仍一直延续到中晚唐。

胡服之所以盛行是有必然原因的。从其自身角度出发,除满足适应气候、维护人体安全的防护性和对骑射劳作等活动的适应性外。胡服逐步具备了完善的社会机能,包括结构造型合理、色彩纹样丰富、静态内敛含蓄、动态自由不羁的审美机能等。体现在简洁实用中使西北民族敦厚质朴的气质得以流露,并传承为西北服装所特有的特点。同时,款式上更加丰富,装饰上更为新颖,配色合理,出现了复色、灰基调色和无彩色等。茱萸花卉、珍禽瑞兽、联珠贵字等纹样涵盖了大自然一切美好形象和新鲜事物。刺绣、染缬、彩绘等装饰手段的大量运用。饰品增添的美妙声觉效果,也极大地提高了其可欣赏性。材质上也从兽皮为衣发展到皮革、毛、麻等。

从环境角度出发,胡服的繁荣也得益于周围社会事件和社会状况的影响。社会的昌盛与动荡对服装会产生显著的影响,而与此同化的服装心理是胡服发展的助推力。长安的集市常常可以看到妇女的身影,她们可以经商开店成为女老板,可以作小贩,可以从事为人缝纫的自由职业,可以当垆卖酒,可以夫死再嫁而不为耻。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 “自古皆贵中化,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当时胡汉交流是十分密切和频繁的。唐代的社会风尚中习惯了兼容。当时丝绸古道畅通无阻,许多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东西传入中原受到唐人的喜爱,并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如胡乐、胡舞等,人们都十分酷爱。白居易曾惊叹过的,“禄山胡旋迷君眼”,“贵妃胡旋惑君心”、“人们爱食胡饼”等都是唐代极具时代特色的民俗文化景观。这种兼容的社会风尚反映到服饰中,也必然会产生另一种唐朝独特的服饰现象,即胡装的盛行。

三、结语

在大包容、大融合、宽松的社会氛围中造就了盛世唐朝,盛世胡装。从简简单单的服饰上看就能使我们对盛世大唐无限神往,盛世大唐已成旧梦,但留给我们无限多的启迪。唐朝社会繁荣、和谐,唐朝人的大胆、开

放、开拓的精神,启示着现代服装的发展。宋代大学者沈括经研究认为:“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窄袖、绯绿、短衣、长靿靴、有蹀躞带,皆胡服也。”胡风影响下的唐代女装追求创新和异域情调,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服装的内容,更衍生出服装审美的新情趣和标准。胡装的流行,不仅是样式的创新,更是多元文化的体现,彰显出博大的中国气度。

参考文献:

1、沈从文: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上海,1997 2、瞿宣颖: 《中国社会史料丛钞》,上海书店出版社,上海,1985 3、李当岐: 《服装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996 4、华梅:《服饰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 5、向勇:《试析 “唐朝服饰》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4

6、刘永东:《论唐代服饰对现代服饰的影响》.青岛: 山东纺织科技,2002 7、苏仲翔:《元白诗选注》.中州书画社,1982. 8、刘昫:《旧唐书》.上海:中华书局,1975.

9、谢弗:《唐代的外来文明》.吴玉贵,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10、郭淑芬、苏兆祥译: 《中国服装史研究》,黄山书社,黄山,1988 11、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上海:中华书局,1975.

12、黄能馥,陈娟娟:《中国服装史》.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5.

13、(日) 原田淑人著[1]张志春:《中国服饰文化(第一卷)》.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zt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