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苍山潘墩中心小学

更新时间:2023-12-19 18:2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数一数

福建省福州市苍山潘墩中心小学 郑熔虹

一、教学目标

1. 结合数数的具体情境,经历相同加数连加算式的抽象过程,感受这种运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以便进一步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2. 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地)数方阵排列的物体的个数,相应列出两个不同的连加算式。(今后,它们将概括为同一个乘法算式。)

3. 知道用乘法表示相同连加的算式比较简便,为进一步学习乘法奠定基础。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数一数”是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的起始课,为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理解乘法的意义奠定基础。它从学生已有的数数经验与技能(特别是跳着数的技能)出发,经历从数数的问题中抽象出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的过程,体验这种相同加数的连加运算与生活的联系。教材中有4个数数的问题,其中熊猫、圆片和方格是方阵排列的;苹果是分堆摆放的。应注意到“数熊猫”和“数圆片”教材所用的方法不同,前者是跳着数的方法,后者先数一排几个再数有几排(或者先数一列几个再数有几列)。“数方格”给学生提供了应用前面数数活动的经验、独立解决问题与交流的机会。“数苹果”的重点在于如何计算冗长的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激发学生学习乘法的好奇心和愿望。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地处城郊,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民家庭,家庭给孩子创造的学习机会很少。孩子们的知识背景仅局限在幼儿园和一年级所学到的课本知识上。但值得欣慰的是,我们学校从2001年就加入了“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改变”的课改实验。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实验教师努力创设轻松和和谐的课堂氛围,采用生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使我们的孩子学习的热情日益高涨,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 四、教学设计 (一) 导入

师:同学们,从前往后数一数我们班的课桌,一共有几排?每一排坐几个小朋友?再从左往右数一数,课桌有几列?每一列有几个小朋友?

(让学生自由地数一数,指明两位学生分别说一说,体会什么师“排”,什么师“列”。)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结合“数数”的活动,来学习新的数学知识。 (二) 活动一:数一数熊猫有几个

1.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2页)第一个情景图。

师:这些熊猫跟我们教师的课桌一样,排列得非常整齐有序。这些熊猫摆成了几排,几列?想知道一共有多少熊猫,你有什么好办法?

2. 先让学社独立思考,再组织他们进行小组交流。

师:把你想的好办法告诉小组的同伴,看看你们小组一共想出了几种好办法。 3. 请小组派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1) 有的孩子可能师一个一个地数,有的是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地跳着数。 (2) 请两位能跳着数的学生(一个是一排一排地数的,另一个是一列一列地数的)到实物投影仪前演示,一边指一边数。

(3) 师:一排一排地数,是5个5个地数,大家再数数看共有几个5?一共是多少? (生:1个5,2个5,3个5,一共是5个5。)

(4) 师:刚才这样数数计算的过程,可以用一个算式来表达:5+5+5=15(板书)。 (5) 师:那么,一列一列地数的计算过程,你们能写出一个算式来表达么?大家再数一数,然后在草稿本上列出算式(3+3+3+3+3=15),请一位同学到黑板来写算式。 (6) 可能有孩子别出心裁地提出:还可以2个2个地数,一共有7个2,最后再加上1也是15个。老师要肯定这种数法也是对的,特别是数一堆无序排列的东西的时候,这种方法很管用。但是遇到数方阵排列的物体,人们还是习惯与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地数。 (三) 活动二:数一数圆片有几个

1. 学生独立观察(教材第2页)第2个情景图,应用从“活动一”学到的方法数一数圆片有多少个,并在草稿本上列出相应的家法算式。

2. 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数的,怎样列出算式。

3. 再请学生认真地看一看,书上两个小朋友是怎么数的,比较一下两种不同的算法所对应的算式有什么区别。

4. 教师板书,表示所列的两个算式的区别:

6 + 6 ?+ ?6 + 6 = 24(个) 4+4+4?+4+4+4?24(个)?????????????(有4列,每列6个)(有6列,每列4个)(四) 活动三:数一数有多少个方格

1. 引导学生弄清题意(教材第3页第3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2. 集体交流反馈:说说你是怎样数的?怎样列式? 3. 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

师:认真观察我们列出的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每个算式的加数都是相同的。) (五) 活动四:数一数苹果有多少个

1. 学生独立解决教材第3页第4题。

2. 把问题引申,进一步要求学生写出计算6盘、10盘、15盘苹果的连加算式并算出

结果。

3. 就怎么计算15盘苹果有多少个,进行全班讨论交流。

3+3+3+3+3+3+3+3+3+3+3+3+3+3+3=?

算法1:从左到右,逐次相加,得出45。

算法2:从第一个3开始,3,6,9…3个3个地跳着数,数到最后一个3,得到45。 算法3:3个3是9,15个3就是5个9,9+9+9+9+9=45。 算法4:5个3是15,15个3就是3个15,15+15+15=45。

(如果学生没有想到算法3与算法4,教师可以介绍,它们的特点是简化了原来的连加算式。) 4. 进一步向学生提出:表示原来的算式有没有比算法4更简捷的方法呢?这是我们下一节要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智慧老人说的一句话:“用乘法表示就方便了。”

(制造了一个悬念,激发学生学习乘法的好奇心和愿望。) (六) 小结

1. 根据教室里坐位排列(6排8列),在本子上列出计算全班人数相加的加法算式。完成的同学请举手做个象征胜利的手势,鼓励一下自己。

2. 让学生交流这堂课的体会和收获。 五、教学反思

新课导入时,利用学生的坐位这一生活资源,让孩子通过数一数体会列和排的区别,为后面的新课学习做好了很好的铺垫。在数熊猫和圆片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充分地数和交流各自不同的数法,再次深入地体验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以列出不同的连加算式。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觉得教师适当地引导是这节课成功的关键,如:数熊猫时,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列出横着数的加法算式:5+5+5=15,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列出竖着数的连加算式。在数圆片的活动中又引导学生阅读、比较数学课本中的两种不同方法,使得很多孩子都能从跳着数进一步发展为只数一排有几个再数有几排(或者只数一列几个再数几列)。在最后的数苹果活动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与设计构思发生了偏离,有部分超前学习的孩子叫嚷着用乘法来计算。本来设想用智慧老人的话设置一个悬念,可针对当时的情况教师只能改变设想,利用学生的回答进行下一节课的引导和铺垫。所以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时刻以学生为中心,有技巧地抓住学生的回答开展教学时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所在。 六、案例点评

1. 学生数数的经验与技能(特别是跳着数)是抽象相同加数连加算式的基础。本课教学设计注意到教材中在处理4个数数活动时的区别:数熊猫时是跳着数的,数圆片时方法有所不同(数一排有几个,有几排;或者数一列有几个,有几列);通过这两个活动,体会不同的数法都有相应的算式表示。数方格时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方法,独立列出算式,再进行交流。

2. 数苹果的活动设计有新意。让学生探索计算15个3相加的算法,发现实施分组计算的策略,可以减少连加算式中加数的个数,使算式简化,让学生产生一种悬念;算式是否可以进一步简化,为下一节学习乘法打下基础。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zo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