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兰州大学游泳馆建筑设计的难点及先进性

更新时间:2023-08-16 06:45:01 阅读量: 教学研究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26卷 第17期

2010年9月

甘肃科技

Vol.26 No.17

Sep. 2010

浅析兰州大学游泳馆建筑设计的难点及先进性

杨 磊

(兰州交通大学勘察设计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 要:结合兰州大学游泳馆工程对游泳馆设计中的流线及空间特点,以及游泳馆建筑构造防结露措施和声学、视线、消防疏散等进行阐述。

关键词:流线;空间;结露;声学;视线;消防疏散中图分类号:TU224

1 概述

兰州大学游泳馆,位于兰州市榆中县兰州大学榆中校区校园内。建筑面积约9960m,主要功能为

教学训练、举办地区性和全国单项比赛。体育建筑等级为乙级。主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50年,耐火等级为二级,屋面防水等级为二级。观众席位共1604个,设施规模分类属中型游泳馆。馆内设有50×21×(2~2.2)m八道标准泳池一个,16×21×5.25m标准跳水池一个,另设有25×11×(1.2~1.4)m训练池一个。主体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框排架结构,屋盖为立体钢桁架结构上铺镀铝锌彩钢夹芯板。本工程属单层公共建筑(局部有两层夹层),建筑高度21.84m(南侧山墙檐口高度),建筑总高度27.9m。

2

标准泳池。跳水池为16m×21m×5.25m标准跳水池,其中北侧池边长约11m,并布置有各跳水设施。分别布置有1m跳板三个、3m跳板两个,3m跳台、5m跳台、7.5m跳台和10m跳台各一个。主要池岸

侧设有卫生间、洗眼池、放松池淋浴等辅助设施。训练池为25×11×(1.2~1.4)m泳池,池岸标高为5.000m,可通过开敞的大台阶上至训练池,并在池端设有休闲茶座。标高8.400m平面主要功能为观众主门厅、休息厅及卫生间等辅助用房。标高14.705m平面主要为1604个观众席位和54个贵宾席位。游泳馆室内外高差0.60m,机房和管廊标高-1.8m,泳池、跳水池水面标高为3.6m。训练池水面标高5.0m,这样一层门厅处层高为5m。看台由标高8.4m处进入,前排下至标高6.455m处,后排上至14.705m处,利用看台前半部下做比赛用房,中部做观众卫生间等辅助用房,后半部下做观众休息厅,高度均在2.2m以上。屋面为弧形,最高处标高27.3m。2.2 构造结露问题

游泳馆除要满足一般民用建筑的保温节能要求外,避免结露现象的发生更是关键。为解决游泳馆结露问题,项目组专程前往北京与奥运会国家游泳馆“水立方”的主要设计负责人郑方进行了交流学习,并在游泳馆外维护结构及内部顶棚结露问题上达成共识,回来后对本工程的外围户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大大改善了本场馆冬季结露问题。本工程外墙均采用复合墙体,由外至内分别为:外装修(干挂蜂窝铝板和石材等),100厚聚苯板保温,300厚KK型粘土空心砖,内侧做高聚物防水层,室内墙面砌筑预制带孔混凝土吸声块。玻璃幕墙均采用中空钢化玻璃。其它窗均为双层的氟碳喷涂铝合金窗。,2 工程建筑设计上的难点

2.1 功能流线和空间

功能流线和空间复杂,不光要考虑赛时使用还要兼顾平时日常教学和经营管理,有效利用看台和泳池下部空间在设计中也尤为关键。标高±0.000m平面层布置了一个主入口,两个次入口和若干个辅助入口。游泳者主要通过东侧的主入口进入,运动员和比赛工作人员及贵宾通过北侧的次入口进入,游泳馆工作人员主要通过南侧次入口进入,其它辅助入口主要供紧急疏散时使用。交通流线基本做到人流分区明确,互不交叉干扰。利用池岸下部空间及围绕池四周设置循环水处理机房和空调机房等。更衣和淋浴分普通和运动员专用两种。运动员专用平时可供贵宾使用。标高3.600m平面布置有医疗、广播室、各比赛用房及竞赛游泳池、跳水池等8

第17期         杨 磊:浅析兰州大学游泳馆建筑设计的难点及先进性棉保温材料,并在室内板底考虑凝结水的导流措施。地面下采用130厚1∶6水泥炉渣保温,外露梁柱外侧30厚水泥珍珠岩保温砂浆,内侧贴40厚挤塑聚苯板保温。并加强各个构造关键部位的气密性。2.3 体育场馆声学和视线问题

本工程为乙级体育场馆,声学设计中扩声特性指标为二级。满场混响时间是以观众占80%满座作为达标值。游泳馆混响体积约75690m,观众人

3

数1604人;固此每座平均混响空间体积约为43m。本游泳馆比赛厅无多功能使用要求,因此混响时间不需要太长,能有一定的语言清晰度即可。要求混响时间<3.0s。建筑设计考虑在大厅的内墙面挂帖40mm厚的带孔槽预制块,与结构墙面留有一定的空气夹层,这样就形成若干个空气腔,具有一定的吸声性能。其它的声学措施可协同装修设计和声学设备设计有专业公司共同完成。比赛大厅利用休息廊等隔绝外界噪声干扰,休息廊做吸声降噪处理;通往比赛大厅、贵宾休息室、技术摄像电子服务室、广播室等房间的送、回风管道均采取消声、降噪和减振措施。风口处无引起再生噪声的阻挡物。通风机房、循环水处理机房等各种设备用房设在一层及半地下室,远离比赛大厅,贵宾室等有安静要求的用房。观众席视线取最外泳道外侧边线水面,考虑到中国人平均身高的增加,人体坐高取1.20m每排视线取12cm,视线质量等级为I级较高标准。坐席俯视角为29.500,满足规定的28~300范围内。另外游泳池控制中心,跳水控制中心均满足视线使用要求。

2.4 防火及消防疏散

本工程属乙级体育场馆,耐火等级为二级。防火分区的划分结合比赛大厅,训练大厅和观众休息厅等大空间统一考虑;标高±0.000m平面划分为两个防火分区,游泳池底及四周管廊机房等为一个防火分区。门厅、男、女更衣淋浴等其它用房划为一个防火分区。面积均不大于2500m。标高3.600m平面的各类技术用房区划分为一个防火分区,均用甲级防火门与比赛大厅分隔开,面积不超过2500m,并有独立的两个疏散口。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1年版)第5.1.1条,防火分区中体育馆观众厅的长度和面积可以根据需要确定。本游泳馆的观众厅及比赛厅等大空间可作为一个防火区。观众厅、比赛厅和训练厅的安全出口均设置甲级防火门。观众看台结构的耐火等级为二级。用于比赛、训练、2

2

3

143

处理)采用不燃烧体材料。固定座位采用密度指数

50以下的难燃材料,地面采用不低于难燃等级的材料制作。比赛和训练厅上空的屋盖承重钢结构面层均做防火涂料保护,耐火极限大于90min。配电室消防控制室,通风机房等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h的墙体和耐火极限不小于1.5h的楼板同其他部分分隔,并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h的防火门窗。半地下的机房及比赛大厅、楼梯间等设有可开启的外窗,具有一定的自然排烟条件。无外窗及排烟量不足的房间均设机械排烟系统。在门厅、休息厅、观众厅的主要入口及靠近楼梯的明显位置设置消火栓灭火系统。

3 游泳馆合理组织交通路线

均匀布置安全出口,内部和外部通道,使分区明确,路线短捷合理。平时使用时游泳者主入口设在东侧中部,通过主门厅及服务台可到达男、女更衣和淋浴,再通过独立的楼梯上至标高3.600m的游泳池区。比赛时运动员及贵宾入口设在北侧,并设有配套的休息室,运动员分别设有独立的更衣淋浴间。另外在南侧设有一工作人员次入口,可方便到达各设备机房等。西侧设有两个供机房疏散的辅助出入口。负责比赛的其他工作人员可通过北侧次入口门厅的楼梯到达上层的各工作用房。在标高3.600m层分别在东西南三面设有通向室外檐廊或外挂楼梯的疏散口共四处,可均匀疏散游泳者及工作人员。观众的主入口设在标高8.4m平面,通过10m宽的室外大台阶直接上至观众区门厅和5m宽的观众休息厅。观众在紧急情况下也可通过休息厅两端的两部楼梯疏散。观众席共有1757个座位,其中贵宾席36座,共设有四处安全出口,每处设一1.9m宽的甲级防火门向疏散方向开启。平均每个安全出口疏散440人,满足《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1年版)5.3.5条每个安全出口平均疏散人数不超过400~700人的规定。根据5.3.11条体育馆观众厅疏散门宽度本馆应为每百人0.43m,总人数为1757人,所需总疏散宽度应大于7.55m,实际设计7.6m满足要求。另外,观众席座位每排连续座位最多为23个,不超过规定的26座,主要纵横过道均大于1.1m,次要纵横过道大于0.9m。观众席的安全出口上方和疏散走道出口转折处设疏散标志灯。疏散路线均设指示导向标志,疏散标志灯。

另外,本工程在无障碍设计上也作了充分考虑。

)

第17期          周秀明:高校图书馆学科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研究能和资源,也提供图书馆和学院的一般信息,根据用户的需求引导师生使用学科IC中的不同功能区域;个人学习空间是传统图书馆中独立、安静的学习氛围的延伸,是适合师生查询检索资料、阅览思考、个人创作的安静空间;团体协作空间鼓励团队协同的集中式学习研究模式,团队成员通过开放型的交流发现问题、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发展团队成员整体合作,实现共同目标,成为IC服务的新亮点;文献资料阅览区主要用于存放传统的印刷型文献,配备书架、期刊架,提供专业核心期刊、工具书、教学参考书等纸质图书,也可同时存放缩微胶片、音视频等光盘资源等;开放信息获取区功能类似于传统的电子阅览服务,但要求网络设备先进,空间开阔、服务也更加周到完善;多媒体制作区配备高性能的声音图像输入输出设备和多媒体编辑制作工具软件,主要用于满足师生多媒体制作的需要;休闲区则作为师生在学习工作疲惫后小憩的优雅空间。

当然,以上各部分的设置不应该是泾渭分明的,而应该是互相融合,充分整合各功能区,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93

工作人员承担着引导用户,帮助用户,解答用户问题的重要任务。在当今知识更新加速的时代,更应当不断加强学习,掌握新技能,不断提高其信息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必须对IC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帮助他们熟悉专业知识,了解国内外科技发展动态,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技能,触类旁通、博采众长,成为学习型人才,随时为用户提供准确、系统和全面的信息服务。4.3 资金问题

IC的建设由于涉及到空间改造、设备更新、运行维护等诸多因素,初期经费投入较大,因此高校图书馆必须积极争取专项的IC建设资金。一方面可以应用学校专项拨款的方式;另一方面,可以积极吸纳和利用社会资金,扩充IC经费来源。IC作为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的一种新模式,在争取IC经费的问题应当多动脑筋,扩宽渠道。

总之,学科化IC作为高校图书馆构建全功能IC初期的一个尝试,更现实的考虑到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图书馆面临的资金、馆舍建筑、人员配备的现实情况,集中高校图书馆现有基础中的优势资源,面向重点学科提供“一站式”IC服务,突出“以用户为中心”、“空间共用、资源共享”和“一站式整合服务环境”的IC核心服务理念,更具示范效应,学科化IC的建设和运行更加突出对IC最核心的组成要素,即IC服务人员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意识的培养,为进一步提升和拓展IC的全面服务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任树怀.信息共享空间的规划与建议[J].图书情报工

作,2006(5).

[2] 王琼,于静.建立基于分馆的InformationCommons

(IC)读者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7(5).

[3] 马冬冬.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模型的构建及其实

施方案设计[D].天津工业大学,2007.

[4] 王玉玲,刘宇.学科矩阵组织模式和分布式管理在高

校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J].图书馆学研究,2005(6).[5] 安琳.学科信息共享空间:基于学科分馆的IC模式构

建初探[J].图书与情报,2008(5).

4 高校图书馆学科IC构建中应当注

意的问题

4.1 协作问题

协作是IC的基本特点之一,也是IC建设的基础。IC集成了高校图书馆、远程教育中心、网络中心、学院系所等众多部门的不同功能,因此IC建成后,其发展规划、政策制定、服务方式及各项活动的开展,必须由这些部门协作协商共同决定,以保证学科化IC发展的科学性和合理化;其次,IC的服务人员由于学科背景、知识结构、工作方法存在着差异,更需要在工作中加强沟通、交流和协作,共同做好IC服务工作,满足用户一站式需求。4.2 人员培训

IC中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及先进的信息设备,正确使用这些资源必须及时了解关于设备升级、功能变化、维护方法和常见问题解决的相关知识,IC的(上接第143页)主入口北侧设有1∶12的轮椅坡道,一层公共卫生间内分别设有男女无障碍厕位。根据《体育建筑设计规范》本工程观众席需设置2‰轮椅位约3.5个,即4个轮椅席位。考虑到人数较少,使用率也较低,故未设置专用电梯,残疾人可经

他人帮助上至3.6m标高处的轮椅席位。

参考文献:

[1] 体育建筑设计规范[S].

[2]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手册[Z].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0w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