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期末考试四五六章

更新时间:2023-10-22 10:1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四章 记忆

1.记忆:是指人脑对有关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认知加工过程。记忆使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前提。

2.遗忘:是指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再现,或者错误的再认和再现,这种现象叫遗忘。 3.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前摄抑制。 4.再识:是记忆过的事物再次出现在面前,能够把它认出来的过程。

5.记忆表象:被感知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它的形象仍能在头脑中呈现出来的现象。 6.保持:识记过的材料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人脑的保持量是想当大的, 7.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倒摄抑制。 1.为什么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比单纯的反复阅读记忆保持效果好? 1)反复阅读与试图记忆相结合能加强注意力。

2)能根据不同部分材料的记忆效果分配时间,充分利用时间。 2.遗忘的原因是什么?

答:通常认为遗忘主要是由以下两种原因造成的:(1)消退因素。持消退观点的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导致最后消退的结果。(2)干扰因素。干扰现象有两种,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前摄抑制是指先前的学习或记忆对后继学习材料的记忆的干扰:倒摄抑制是指后继的学习与记忆对先前学习材料的记忆的干扰隔可长一些。 3.影响再识的因素是什么?

1)对原因材料识记的巩固程度。2)当前呈现的材料同原来曾识记过的材料的相似程度。3)当前事物所处环境和该事物过去所被识记时所处环境的相似程度。 4.简述干扰与遗忘的关系

1)遗忘主要是由于先后学习的内容相互干扰而产生的。2)先后两种学习的时间间隔越小,干扰就越大。3)先后两种学习具有中等程度的相似性时,干扰最大;先后两种学习具有高相似性或不相似,则干扰就越大。 5.简述影响再认与记忆的主要因素。

识记材料的巩固程度。对识记过的材料保持的巩固程度,是决定再认或回忆的速度与准确性的最重要的因素。2)再认与回忆中的线索。主要有信息本身的特点以及场合因素这两方面的线索。3)再认、回忆与情绪、情感状态。在再认和回忆过程中,有时会引发激烈的情绪情感体验。这些体验有时有利于我们对往事的再现,有时也会妨碍人们对过去经验的恢复。

1.论述根据中小学生记忆特点,如何提高记忆效果。

1)启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2)调动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3)引导学生把看、听、说、练结合起来。4)把概念讲深讲透。5)重视课堂练习的作用。 2.阐述为什么学习过后要及时复习

答:遗忘规律表明,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因此对新识记的材料,必须“趁热打铁”及时进行复习,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在识记后比旧的一段时间内,复习的次数要多一些,复习之间的时间间隔要短一些;随着知识的巩固程度的提高,复习的次数可少一些,时间间隔可长一些。

3.试述如何运用遗忘规律合理地组织复习?

答:复习是增强记忆,克服健忘的有效途径。通过复习,不仅能强化记忆的痕迹,巩固对知识的保持,而且会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收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复习的效果取决于合理的组织复习,以下是合理组织复习的一些主要条件。⑴要及时复习⑵要过度学习⑶要合理选择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⑷排除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干扰⑸复习的方式,方法要多样化⑹要动员多种感官参加。

第五章 思维及其问题解决

1.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内在规律性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 2.概念:人脑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思维的最基本单位。

3.动作思维:是凭借直观感知和实际动作所进行的思维。

4.直觉思维:人脑对于突然出现的新问题、新事物和新现象,在并没有完整的分析过程与逻辑程序的情况下,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和结论的思维方式。 6.抽象思维:是利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的方式进行的思维。

7.分析思维;严格遵循逻辑规则,逐步分析与推导,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与结论的思维。

8.创造思维是指以新异和独创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

10.定势:是指个体在先前心理活动中形成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11.比较:在思想上确定异同点和关系的思维过程。

12.抽象:在思想上抽出各种对象和现象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并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思维过程。

1.思维与感知觉有何异同?

答:思维与感知觉同属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所不同的是感知觉是对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事物及其外部特征的反映,属于感性认识;而思维是对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及其内部必然联系的反映,属于理性认识。同时,人们在思维的过程中,又离不开感知觉所提供的感性支柱的支持,人们只有在大量感性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推理,提出并检验种种假设,进而揭示感知觉所不能揭示的事物内在联系和规律。 2.想象有哪些形成方式?

答:想象过程是从已有表象中分析出必要的元素,按照新的构思重新结合,创造出新形象,它是对已有形象的分析与综合。一般认为,想象主要借助粘合、夸张、拟人化和典型化等方式来实现新形象的创造过程。 3.思维的基本形式有哪些?简述之。

答:概念、判断和推理是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是思维的最基本单位。判断是确定某种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一种思维方式,任何一种判断都是人们对事物间关系的反映,思维过程要借助判断进行,思维的结果也是通过判断的形式表现出来。推理是指从已知的判断推出新的判断的思维方式。每一个推理都有前提和结论两部分组成。推理可分为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三种类型。

4.影响创造性想象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创造性想象的因素主要有:?社会实践要求与人的创造性需要。?知识经验与表象的储备。?是否进行了积极的思维活动。④原型启发的作用。⑤灵感的作用。

第六章 意志

1.意志: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有意识地支配、调节个人的行为以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意志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受意志支配的行为称为意志行动。

2.意志控制:是指通过意志和行动上的努力,使事件的进程和结果与期待的目的相一致的过程。

3.挫折:是指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阻碍,导致预定目的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

4.失控:是指人在面前有威胁性的情况而自己又无力应付时就会觉得对事件失去了控制能力,失控是意志行为遭受挫折的表现。

5.习得性无助:也称消沉,是个体在失控时的另一种反应,是指个人经历了挫折与失败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与行为。 1、意志的特点主要是什么? 答:(1)意志的自由程度具有相对性(2)意志通过行动表达(3)意志能调控行动(4)意志是意识的能动表现。

2、根据意志行动表现动机冲突的主要类型是什么?

答:根据接近或回避某一目标的特点,可以把动机冲突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接近—接近型冲突(2)回避—回避型冲突(3)接近—回避型冲突(4)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 3.在执行决定的过程中往往会许多困难,通常在哪些情况下意志行动会受到影响?

1)要求个体付出巨大的努力,而个体本身的懒惰、保守、悲观等消极的个性品质使个体缺乏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2)抉择阶段被暂时压抑的期望在执行决定的过程中重新抬头,使个体产生新的心理冲突。3)个体遇到新的方法或手段可能与预定的目的或原有的计划发生矛盾,令人踌躇,干扰行动的进程。 4.失控后的反应主要是什么?

失控时,人们的反应虽各不同,但一般都有寻找信息、对困难反应加剧、产生抗争或消沉、寻求帮助等行为反应。 5、意志品质主要有哪些?

答:即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和坚韧性。 6.采取决定阶段主要包括哪些环节?

答:采取决定阶段也叫准备阶段,包括动机冲突、确定行动目的、选择行动方式和方法、制定行动计划等环节。

7.执行决定阶段主要包括哪些环节?

答:执行决定阶段包括开始行动、面临困难、处理挫折等环节。 8.意志薄弱的特征主要是什么?

答:(1)受暗示性和独断性(2)优柔寡断和冒失(3)任性和怯懦(4)顽固或执拗。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37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