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问答题重点

更新时间:2023-08-12 21:46:01 阅读量: 初中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各章重点,纯手打

什么是脑死亡:实质全脑功能的永久性消失。集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的永久性停止的标志。意味着实质性死亡,标准1.自主呼吸停止2.不可逆性深昏迷3.脑干神经反射消失4.瞳孔散大或固定5.脑电波消失6.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低容量性高钠血症对中枢神经的影响: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表现为头痛、烦躁、肌肉搐搦、嗜睡、昏迷。其机制因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水向细胞外转移引起脑细胞脱水而使其功能障碍,严重时可致脑体积缩小,使颅骨与脑皮质之间血管张力增大,引起静脉破裂,脑内出血。

低容量性低钠血症对中枢神经: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见于重症晚期。血钠浓度低于125mmol/L时,常有恶心、头痛、乏力和感觉迟钝等。低于115mmol/L时可出现搐搦、昏迷等。机制:血钠浓度急剧降低,水分向细胞内转移,引起脑细胞水肿。颅内压升高,中枢神经受损。引起障碍

低容量性高钠血症早期代偿:1.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胞内水分转外2.XBWYSTYSG→口渴中枢→大量饮水3.XBWYSTYSG→渗透压感受器→ADH释放增加→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加→尿量减少4.血钠浓度升高抑制醛固酮分泌,肾排钠增加,尿钠含量增加。通过以上代偿反应,使细胞外液恢复等渗,容量得到补充。

水肿的发生机制:1.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因毛细血管有效流体静压增高、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大、淋巴回流受阻,而引起组织液生成增加。2.体内外液体交换失衡引起钠、水潴留:肾小球率过滤降低 近曲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多(醛固酮分泌增多、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心性水肿的发生机制:1.静脉回流障碍,组织液生成增多。毛细血管压增高,微血管通透性增加,淋巴回流障碍,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2.钠、水潴留,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率过滤下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钠、水增加 急性低钾血症对神经肌肉: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机制为超极化阻滞。因细胞外钾减少,细胞内不变,浓度差大,细胞静息电位负值增大,需加大刺激。 引起高钾血症的最主要原因:是肾排钾障碍,因1.肾衰竭。GFR严重下降,少尿,钾滤出障碍。2.各种原因的GFR下降,如失血性休克致排钾障碍。3.醛固酮缺失。因其是排钾激素。4.使用贮钾类利尿剂。

代谢性酸中毒时心肌收缩力:H+影响心肌兴奋-收缩偶联而降低心肌收缩力。1.H+竞争性抑制Ca+与肌钙蛋白钙结合亚单位结合2.H+减少Ca+内流3.H+影响心肌细胞肌质网释放Ca+

代谢性酸中毒时机体的代偿:1.血浆的缓冲作用,H+被血浆缓冲系统的缓冲碱缓冲2.肺的调节,H+增高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兴奋呼吸中枢,CO2排出增大,PaCO2代偿性降低3.细胞内、外离子交换作用,H+进入细胞内被缓冲,K+逸出致高钾血症。4.肾的调节,PH降低,碳酸酐酶活性增强,肾泌H+增加,重吸收HCO3增加。

各型缺氧黏膜颜色:低张性:由于动脉血氧分压降低,机体发绀,青紫色。循环性:青紫色或是缺氧期的苍白色。组织性:对氧的利用减退,静脉血氧含量和氧分压增高,玫瑰红色。血液性:缺氧情况不同有苍白色、樱桃红色或咖啡色

什么是发绀:当毛细血管中脱氧血红蛋白的量达5g/dl时,可使皮肤黏膜呈现青紫色。称谓发绀。联系:发绀是缺氧的临床表现之一,可同时存在。区别:发绀不等于缺氧,缺氧时可以不出现发绀,发绀时也可不出现缺氧。

内生致热源的种类特点:1.IL-1,最早发现,小剂量静注引起机体单相热。不耐热70°30min灭活2.TNF,与IL-1有相似生物学活性,一般剂量...3.IFN,抗病毒、抗肿瘤作用的蛋白质。白细胞释放,耐受性,60°40min灭活4.IL-6,由单核、成纤维、内皮细胞分泌。作用弱于IL-1和TNF。 发热:1体温上升期体温调定点上移,皮肤血管收缩和血流量减少,散热减少。产热器官引起寒战和物质代谢增强产热增强。特点是产热大于散热2.高温持续期,体温达到调定点水平,与之相适应,产热和散热持平3.体温下降期,内生致热源被清除。调定点回到正常水平,散热大于产热 发热时机体物质代谢特点:物质代谢明显增多:1.糖代谢。产热需要,能量消耗增加,糖分解代谢增加2.脂肪代谢。糖原贮备不足脂肪代谢增加3.蛋白质代谢。发热时蛋白质分解加强,总蛋白和清蛋白减少,尿氮增多,出现负氮平衡。4.水、盐及维生素代谢。上升期NA+和CL-排泄减少,退热期增多,大量失水。

发热时循环系统:1°C心率增加18次/min,原因:机体代谢增强,耗氧量增加和二氧化碳生成增加。影响:150/min心率可以增加心排血量,超过反而减少。

各章重点,纯手打

变。 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机制:包括胃粘膜缺血、胃腔内H+向黏膜内反向弥散、酸中毒、胆汁逆流、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及胃黏膜合成前列腺素减少等。 哪些疾病容易引起DIC:1.感染性疾病:病毒性肝炎2.肿瘤性疾病:肾癌3.妇产科疾病:宫内死胎4.创伤与手术:器官移植术5.血管内溶血、毒蛇咬伤等。

DIC的发病机制:凝血系统被激活:1.组织、细胞严重损伤,组织因子大量暴露或释放如血,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2.血管内皮细胞广泛损伤,激活凝血因子XII启动内源性...3.血小板被激活或血细胞大量破坏4.其他促凝物质入血

影响DIC发生发展因素:1.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吞噬、清除凝血因子I等颗粒型物质功能障碍2.肝功能障碍:凝血与抗凝血及纤溶作用的平衡发生严重紊乱3.血液凝固失调:抑制物的抗凝机制减弱,凝血与抗凝血机制失衡。4.血液呈高凝状态:妊娠期孕妇各种凝血因子增多,易发生DIC DIC病人人几期:高凝期:高凝状态,凝血加剧,迅速广泛在微循环中形成微血栓。消耗性低凝期: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大量消耗,高凝状态转为低凝状态。继发性纤溶系统激活,抗凝活性增高。出现多部位出血。继发性纤溶亢进期:FDP生成,纤溶活性增强凝血活性进一步降低,出血更明显 DIC引起出血的临床特点:1.发生率高2.出血原因难以用原发疾病解释3.出血形式多样4.出血突然5.普通止血药效果不佳6.出血常为DIC最初表现。机制:1凝血物质被消耗,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显著减少2.纤溶系统激活,微血栓溶解,坏死血管再灌注导致出血。3.FDP形成,具有强大抗凝作用 休克早期微循环变化:全身小血管,包括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微静脉等都持续收缩,毛细血管前阻力增加显著。大量真毛细血管网关闭,动静脉短路开放,出现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休克早期障碍机制:全身缩血管体液因子大量释放,主要有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儿茶酚胺大量释放,皮肤内脏血管收缩,动-静脉短路开放,组织微循环血液灌流锐减,血管紧张素的释放,其他体液因子的释放也有促进血管收缩的作用。 休克期微循环变化:后阻力大于前阻力,灌多于流,真毛细血管淤滞,回心血量减少。机制:乳酸增多,局部扩血管代谢产物增多,肠源性细菌或内毒素如血刺激炎症细胞产生扩血管物质,血液流变学改

心力衰竭发生的基本原因:1.原发性心肌收缩-舒张功能障碍,多系心肌病变、缺血、缺氧所致。2.心脏负荷过度,见于长期压力。诱因:1.感染2.酸碱平衡及电解质代谢紊乱3.心律失常4.妊娠或分娩

弥散障碍的原因:1.肺泡膜面积减少一半以上,储备不足2.肺泡膜厚度增加因弥散距离增宽使速度减慢。只有在体力负荷增加等使心排血量增加和肺血流加快,血液和肺泡接触时间过短情况下,才会发生低氧血症。

如何区别功能性分流:功能性分流机制是病变部位肺通气明显下降,血流未下降,吸入纯氧后PaCO2显著提高。解剖性分流机制是严重病变部位肺泡完全失去通气功能,血流正常。未参入动脉血,吸入纯氧后PaCO2无明显改变。

呼吸性衰竭发生肺源性心脏病:1.肺泡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所致氢离子浓度过高,肺小动脉收缩,肺动脉压升高,增加右心负荷。2长期肺小动脉收缩和缺氧引起无肌型肺微动脉肌化和肺血管平滑肌及成纤维细胞的肥大和增生。3.缺氧引起代偿性红细胞增多症,增加肺血流阻力和加重负荷4.肺部病变5.心肌舒缩功能降低6.呼吸困难,心脏外面负压增大,增加右心负荷。

不同类型呼吸衰竭病人治疗:I型呼吸衰竭可吸入较高浓度的氧。不超过50%。II型,吸入较低浓度,30%左右。氧分压上升8kPa。超过10.7kPa时会抑制呼吸中枢。

为什么严重肝病发生出血:肝病时发生凝血障碍:1.凝血因子合成减少2.凝血因子消耗增多,并发DIC 3.循环中的抗凝物质增多4.易发生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5.血小板数目严重减少

肝功能障碍时血压升高:1.氨清除不足:肝严重受损时精氨酸缺失,ATP供给不足,肝内酶系统破坏,致使尿素合成减少2.氨生成过多:上消化道出血,血液蛋白质在细菌作用下产生大量氨。肝硬化时门静脉回流受阻使肠黏膜淤血、水肿。3.肝硬化晚期易发生氮质血症,尿素在尿素酶作用下产氨。4.肌肉内腺苷酸分解

肝性功能肾衰竭:见于肝硬化晚期,肾血流量减少,血管持续收缩→肾小球率过滤降低,肾小管功能正常。肾血管收缩因素:1.肝功能严重障碍产生2.低血容量与门静脉高压引起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血液重新分布,肾皮质缺血与肾小球率过滤下降,发

各章重点,纯手打

展为功能性肾衰竭

急性肾功能不全多尿期:1.新再生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浓缩功能尚未恢复2.少尿期滞留大量尿素致使肾小管腔内渗透压升高,阻止水的重吸收3.肾间质水肿消退,肾小管阻塞解除

肾性骨营养不良:1.钙磷代谢障碍和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分泌大量甲状旁腺激素,引起骨质疏松2.维生素D代谢障碍:钙磷吸收障碍,引起骨质软化3.酸中毒:骨盐溶解,促进肾性维生素D缺乏病和骨软化的发生

肾性高血压:1.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增强,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升高2.钠水潴留:血容量增加,心排血量增加,血压升高3.肾分泌的抗高血压物质减少,促进血压升高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xj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