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动因与发展趋势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4-25 18:0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05年第2期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总第179期 No.2,2005 Journal of

Tianji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

SumNO.179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动因与发展趋势 林忠礼1, 傅仰艺2

(1.《齐鲁晚报》编辑部,山东济南250014;2.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摘要:加入WTO以来,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活动日益活跃,形成了一股引人注目的浪潮。中国企业的

海外并购既具有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内在冲动,也具有相应的内外部环境条件。预测未来,跨国并购将成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重要战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规模将获得快速扩张。

关键词: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跨国经营中图分类号:F4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106(2005)02—0014—06

自20世纪90代中后期开始,在外资大量

投资两种。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新建投资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基本上是和改革开放同时进行的。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

第一阶段:1979—1986年。这一阶段由于政策上存在限制,以及市场经济制度还不完善,投资主体缺位,因此对外投资的企业很少,仅限于有对外经营权的进出口公司和国际经济技术

合作公司,而且主要集中于东南亚一带,以开设 商品外销点和代表处等贸易投资为主要形式。

第二阶段:1987—1996年。这一时期国内生产企业、集团开始走出国门,投资地域进一步

扩大,分布到了上百个国家,但是仍然很集中。港澳、印尼、泰国、美国、加拿大等地区和国家的投资比例占70%--80%;投资领域突破了贸易

行业,延伸到了服装、食品加工等行业,投资层 一、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 次低。

和并购的发展状况

第三阶段:1997—2001年。国内企业对外

直接投资有了较快发展,国内制造业企业开始海外直接投资可分为直接新建投资和交购

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特别是家电行业,并形成了 收稿日期:2005—01—25

作者简介:林忠礼(1965一),男,山东海阳人,《齐鲁晚报》编辑部副总编,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傅仰艺(1981一),男,福建

南安人,山东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生。 14

万方数据

持续地流人中国的同时,中国企业也开始了积极的跨国经营探索。加入WTO后,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不断加速,尤其是跨国收购成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重要形式,跨国收购的案例不断增加,2003年度达到44起,而2004年度中国十大并购事件中竞有7件是跨国并购交易。

其中联想集团收购IBM的PC业务、上汽集团

收购韩国双龙汽车更是引人注目。中国企业的迅速扩张在国际投资市场上掀起了一股中国飓风,也给企业界带来了一种躁动,“走出去”的原始动机逐渐演化成“到海外买企业”的口号。如

何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研究中国企业海外并 购的动机以及应具备的条件,预测中国企业跨

国并购的走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海尔、TCL和格兰仕三家企业为典型的三种国际投资经营理念和模式。但这一阶段的投资方式仍主要是直接的新建投资,这些企业对跨国经营处于摸索阶段,投资的规模也很小。据外经贸部的统计,中国对外直接投资2000年仅有6

亿美元,经过多年累积,该年末我国企业对外投 资协议总额也仅有112亿美元,与每年吸引的 几百亿外资相比微不足道。

2001年加入WTO是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根本性转折点。这一阶段主要有三点变化:一是对外投资量上的飞跃,商务部、国

家统计局的统计显示,截至2003年,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猛增至334亿美元,也就是三年

内几乎净增两倍;二是投资的地理范围和产业 分布进一步扩散,一改过去集中于邻近国家和 传统加工贸易行业的局面,扩展到欧美日韩等 发达国家,产业涉及资源采掘、电子制造等领 域;三是国际投资的方式开始发生转变,由过去 较单一的直接新建投资发展到跨国并购投资。 2002年被称为是“中国并购元年”,这一年 发生的重大并购案例如TCL收购德国影音产 品公司施奈德,网通收购亚洲环球电讯,浙江华

立集团收购飞利浦的CDMA手机芯片软件设

计及相关业务部,中海油出资收购印尼及澳洲油田,中石油收购印尼油田及气田,海尔收购一国企业的海外并购继续发展,京东方收购韩国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除了增长快以外,还

万方数据

收购了欧美和日韩的企业。 二、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发展的 原因与动机分析

中国企业最近三年跨国并购的速度突然加

快,并且具有自己的一些特征,可以从相关的国际直接投资和并购理论中找到其理论和实践

依据。

(一)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发展的宏观背景1.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邓宁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投资发展周期理论的中心命题是“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倾向取决于:(1)经济发展阶段;(2)该国所

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域优势”。[2](P23--56)这一理论认为一国吸引外资和对外

投资能力应与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结合起来,

该国的国际投资地位应与自己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成正比关系,并可分成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较少接受直接投资,也没有对外投

资,净对外投资为零或负数。这时,企业没有所

有权和内部化优势,该国也不具有区域优势。此阶段的人均GDP不超过400美元,为最不发达

国家。第二阶段,随着经济发展,吸收外资增加,

但对外直接投资仍然为零或很少,净对外投资额为负数,并且随GDP的提高而日益扩大。第

三阶段,随着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资本流

出逐渐快于资本流入,净对外直接投资额仍为负数,但数额日渐缩小。在此阶段,本国企业的为增强,而外国子公司的所有权优势下降,大多

随经济发展达到较高水平,资本流出超过资本 阶段。

投资周期理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我国15

家意大利冰箱厂,等等。2003年和2004年,中液晶显示器企业,上汽集团收购韩国双龙汽车,TCL收购阿尔卡特,联想收购IBM电脑业务

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日益上升,竞争力大 部。而中国五矿集团以50亿美元并购加拿大 NORANDA公司的案例也正在酝酿之中。 数新兴工业化国家处于这一阶段。第四阶段,伴 有以下的一些特点:第一,并购主体以国有和大

型、超大型企业为主,如中石化、中石油、中国网通、TCL、海尔、京东方等企业的跨国并购,而中国的民营企业以并购方式进军海外的还比较少。第二,重大的并购都集中在矿产资源、家电、汽车和新兴电子高科技行业。第三,主要以横向并购为主,几乎所有的并购案例都是和收购主体企业所从事的行业是一致或高度相关的。第四,并购的方向并不是如某些学者认为的那样

流人,该国已成为净对外投资国,净对外直接投资大于零且不断扩大,一些发达国家处于这个企业最近几年的对外投资趋势。最近20多年,我国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并且每年还在以8%~9%的速度

增长着,这说明我国已处于投资发展周期理论的第二或第三阶段,即对外投资开始明显增加

要向经济不发达国家发展,相反,大部分并购是 的阶段。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弗

农1966年在其《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3](P101)一文中首次提出的。弗农认为:产

品生命是指市场上的营销生命,产品和人的生命一样,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衰退这样的周

期,而这个周期在不同技术水平的国家里,发生 的时间和过程是不一样的,其间存在一个较大 的差距和时差,正是这一时差,表现为不同国家

在技术上的差距,它反映了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变化。弗农的理论在一定范围内解释了中国企业对

外投资的现象,特别是对家电和手机等行业,这些行业已发展得比较或相当成熟,国内竞争激烈,因此不得不对外寻求新的市场和获取竞争优势来源。

3.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技术创新产业升级 理论

该理论由坎特威尔和托兰惕若提出。[4](P225)这一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的提高是与它们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直接相关的。现有的技术能力水平是影响国际生产活动的决定因素,同时也影响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形式和增长速度。该理论的基本结

论是: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和

地理分布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化的,并且是可以预测的;而在产业分布上,发展中国家首先是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的纵向一体化生产活动,然后是以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为主的横

向一体化生产活动。从海外经营的地理扩张看, 发展中国家企业在很大程序上受“心理距离”的 影响,遵循周边国家一发展中国家一发达国家 的渐进发展轨迹。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一些 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 化,技术能力也得到迅速提高。在对外投资方 面,它们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产业的传统产品, 开始从事高科技领域的生产和开发活动。

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理论的解释也在很大程度上符合了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发展阶段状

况。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特别是在机电、电子和通信等领域的长足发展,我们可以预见

]6 万方数据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结构变化,正如前述,家电、汽车和新兴电子等行业已成为国内企业对外并购的排头兵。

4.国家支持论

这一理论是用于解释中小企业对外投资的新兴理论。该理论认为中小企业对外的力量和动机都是有限的,因此中小企业的对外大规模投资往往都可以找到国家支持的背景;而国家

支持中小企业对外投资往往是处于产业发展或 调整的需要,支持的途径可以从税收优惠、资金 支持到对外投资指导等等。[5] 该理论正好印证了现阶段我国政府对企业 海外投资的支持态度。可以说,这几年中国企业

对外直接投资和并购高速发展和国家鼓励“走出去”的战略不无关系。在几年以前,我国政府资审批程序、外汇使用额度以及投资领域等方面都有众多限制,原因在于政府一直不希望把宝贵的外汇投向海外。但这样的局面在两年前际压力,政府为了缓解外汇压力就有意松动了的接轨,政府意识到必须给企业一个更宽松的

中海油、中石油的对外大举收购都是因为近些

(二)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发展的微观动因上述理论从宏观角度揭示了企业对外直接1.战略发展需要

战略驱动观点认为,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战对企业的海外投资限制是非常多的,包括在投有了转变,原因是~方面我国政府的外汇持有量年年飙升,而最近又遇上了人民币升值的国对企业用汇的管制,并有限制地逐渐转变为鼓励适当使用;另一方面是国内市场与世界市场

环境,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是,简化国内公司 境外投资的审批手续。国家支持理论的正确性

尤其表现在我国资源型企业对外的收购上,如年国内石油供给紧张,国家实行石油扩张战略,

在世界范围内展开石油资源竞争的缘故。

投资的外部环境和产业原因,而企业的微观动因如何,为什么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了并购

的投资方式呢?其中有两个重要驱动因素:一是 谋求战略发展的需要,二是竞争压力驱动。 略是驱动企业进行跨国投资和并购的根本原

因。中国的企业家素来都有把企业做强、做大的梦想,许多企业提出了“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做中国的世界500强”的发展口号,而这必然要求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对外进行投资。比如较早进入国际市场的海尔、TCL和格兰仕等企业,都是不把眼光局限于国内市场,立志要成为世界知名品牌。另一方面,中国企业近年来的国际发展道路崎岖不平,遇到了许多进入壁垒,而采取直接新建投资或者并购东道国的一个企业就能更轻易地绕过这些壁垒,实现国际化经营的战略需要。

2.竞争驱动

竞争驱动观点认为,企业向海外扩张是竞争压力驱动的结果,如果企业在国内处于垄断

优势地位,其进行海外扩张的动力是非常小的。 这一观点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企业对外 投资的热情如此之高。从根本上说,中国企业海

外扩张的根本动力来自竞争压力,这种压力同时来自国内企业和强大的跨国公司,这在家电、

通信等行业表现得最为突出。这两个行业因技

术的突飞猛进,市场迅速成熟,竞争已达白热化程度,价格战愈演愈烈,企业利润下降,还出现了大量库存积压的现象,因此企业必须寻找新的市场和出路。而另一方面,加入WTO后国内市场洞开,中国企业已完全暴露在具有强大资

金、技术和品牌实力的跨国企业面前,并且随着

跨国企业的本土化,国内企业的本土化优势已渐失去,如销售渠道、成本优势,这迫使企业不得不寻求建立新的竞争优势的途径,而并购正好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战略扩张和迅速补齐技术、品牌等短板。

重要的是,并购方式对中国企业有两个方面的吸引力:一是获取所有权资产,二是进国际市场的速度。目前,中国企业在制造技术和成本控制方面已不比跨国企业逊色,但是在现有技术、研发能力和品牌等方面有较大差距,通过并购可以获取被交购企业的现有技术专利和研发

部门以及品牌。如京东方并购韩国的液晶生产企业,直接获得了第五代液晶生产技术,从而大

大缩短了它与竞争对手的技术差距;TCL通过并购阿尔卡特的手机业务部不仅获取了其所有

的相关技术和整个研发团队,还获得了其品牌

和在欧洲的市场渠道,为TCL打入欧洲市场铺平了道路。并购的另一个好处是缩短了追赶国

万方数据

外竞争对手和进入国际市场的时间。在新经济中,中国的企业不能再完全依靠自己一点点地积累来发展壮大,尤其是新兴的通信和电子制造产业,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产品生命周期急剧缩短。以手机制造业为例,从“大哥大”发展到现在的黑白屏手机用了大约四年时间,而从黑白屏发展到彩屏只用了约两年,从彩屏机到摄

像手机只用了一年,从十几万像素级发展到百万像素是半年左右,而百万像素到300万、500、

800万像素只隔了三到四个月,几乎是每个月上升一个百万级别。这样的发展速度,如果中国企业靠自己的实力去追赶永远是赶不上的,何

况有许多专利都掌握在竞争对手手中。 此外,中国企业的并购案例中还有一些不

是以获取技术和品牌等资源为目的的,而是获取海外上市公司的“壳资源”,通过收购比如在

美国上市的业绩不良的公司,然后以该公司名 义行二次发股筹资。中国企业这样做的目的是 获取海外资本,根本上也是战略发展需要驱动的。 三、中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 有利和不利环境条件

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和扩张才刚刚开始起步,目前中国对外投资额仅占全球FDI的0.5%左右,而并购所占的比重更低。但是应该看到,中国企业的并购能力正在增长,中国企业1.对外投资的政策环境越来越宽松为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我国政府对企部迸一步决定将这项试点变为新政策在全国推日起,先后批准了浙江、江苏、上海、山东、广东、

17

进行跨国并购面临着一系列的有利环境条件:

业涉外投资审批和用汇管理进行了积极的改革。2002年,外经贸部挑选了12个沿海城市进

行试点,把审批权委托给当地的商务主管部门,

并简化了审批程序,使原来需耗时数个月的审批缩短到15至20个工作日,大大提高了企业

对外投资的效率和热情。在今年10月初,商务

行,并为此颁布了《关于境外投资开办企业核准事项的规定》。与此改革同时进行的是对外投资用汇管理。国家外汇管理局自2002年10月1

福建、北京、天津、四JIf、黑龙江、重庆、广西、湖北、海南等14个省市进行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改革试点。2003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再次下发了《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进一步深化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进一步放宽了对

外汇使用额度的限制。国家商务部、经贸部和外汇管理局的一系列改革对鼓励企业境外投资起到了良好作用。统计显示,2003年外经贸部的12个试点城市的境外投资金额增加了一倍,企业数量也增加了50%~60%,而其中大部分是制造型的中小企业。因此可以肯定,随着对外投资的全面放开,企业进行跨国新建和并购的热情会进一步高涨。

2.对外投资的配套服务正逐步完善除了政策上的有利变化,国内的涉外投资配套服务也正在朝有利于企业“走出去”的方向改善。商务部已于2004年11月17fJ出台了帮助我国的境外投资企业扫清投资经营障碍的报

告制度——《国别投资经营障碍报告制度》。该制度要求,中国各驻外经济商务机构、境外中资

企业商会应定期履行年度报告制度,而境外中 资企业或其国内投资母体则可以按自愿的原 则,不定期提出报告。

此外,随着跨国并购案例的增多,国内该方

面的融资市场、中介市场、资产评估市场也正日臻完善,具有跨国并购经验的人才也正在迅速

成长起来。这些都将进一步促进中国企业跨国

并购的发展。特别是对外投资担保和保险服务的发展,大大降低了企业跨国经营的风险,提高了它们的信心。

3.人民币走强和海外资产价值下降人民币升值将会引起中国企业更大规模向外投资,因为人民币一旦升值,那么以人民币计价的海外资产价格将下降,这可使中国的企业

能以更少的代价获得国外企业的资产。尽管目 前我们的政府还坚持汇价不松动,但是升值的

预期和压力已非常强烈。如果一旦人民币升值,那时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将迎来另一个高潮。

但是,当众多因素在朝着有利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方向发展的时候,一些不利的因素也正在产生:

1.无序收购竞争 18 万方数据

尽管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目的地相对以前已有很大的分散性,但在收购上仍然是比较集中的。原因在于采取收购方式的中国企业在技术、研发和品牌等方面基本上都处于同一个层次,甚至企业的发展战略、扩张方向都基本一致,因此容易导致收购目标的冲撞,也就是说在某项收购上可能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中国企

业在竞争。这种担忧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已经发生过和正在发生,比如上汽集团在收购韩国双龙汽车时就跑出了个中国蓝星集团和它竞争,甚至中石化、中海油和中石油这三个号称中国“三剑客”的国有企业在收购国外矿产时也会产生窝里斗。

这些无序的竞争导致了中国企业收购外国企业的相关谈判变得更为复杂,付出的价格也更高,严重损害了企业和国家的利益。

2.整合能力和效果的疑问

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令人振奋,但是已经有不少专家开始担心这些企业整合国外企业的能

力。专家们担心的原因在于不少并购并不是企业出于成熟的战略考虑而进行的,而更多的是“出于无奈”,是在国内竞争对手和跨国公司的双重竞争和挤压下而为之。比如TCL并购阿尔卡特,双方并没有很多的互补元素,并购后反而使TCL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并购后的协同效果并不明显。另一方面,中国企业的并购中有不少盲目现象,一些企

业之所以买下了濒临破产或问题重重的企业考虑更多的是价格,而没有充分考虑当地的产业竞争

状况和整个行业的发展态势。 3.东道国的民族意识和干扰

大规模的和集中的并购容易强化东道国民族意识,产生排斥情绪,这在众多的研究中都有

提及,而中国企业的并购确实存在相对集中和一拥而上的问题,已引起了东道国的警惕。比如

并购韩国液晶制造企业和双龙汽车,还有不少不知名的企业,已经引起了韩国学者和民众的

担心,因为中国企业在并购后可能把生产全部

搬到中国来,从而导致失业;而且中国企业的大举收购也伤害了它们的民族自豪感,因为在他们看来中国企业从来都不是世界一流的,技术、品牌都不及他们,如何就反过来收买他们呢。另外一种情况是东道国的干扰,这是因为中国的特殊国体以及中国的强大国力,西方国家的政

界人士或民间团体总会以各种理由来阻止。比 如中国五矿集团正在谈判中的收购加拿大诺兰 德公司一案,有政要和民间团体以中国存在人 权问题向政府施压反对把公司出售给中国 企业。 业,目的是为了迅速获取技术、品牌和市场等重 要资源,从而迅速缩短与跨国公司的差距。第 四,有利于中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因素正在 迅速形成,并购方式正在成为中国企业跨国经 营的重要方式。 尽管截至2003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 四、结论和展望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计净额只有334亿美元,并购的数量和金额在 全世界来看更是微不足道,但是发展的速度却 非常的快,2000年是6亿美元左右,而2003年 已达到29亿美元,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吸引外 第一,企业实力是国家实力的表现。因此,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和并购的浪潮是我国经济发 展到一定阶段、具备了一定的实力的势力基础 后的必然产物。第二,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和并 购浪潮是国家改变经济发展战略,推动企业“走 出去”的重要结果,国家对涉外投资审批和用汇 管理的放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国家的能源资 源战略主导了中石油等大开国有企业的并购活 动。第三,中国企业的并购动机有自身战略发展 的需要,更多的是竞争驱动的需要。逆发达国家 跨国公司扩张方向并购欧美日韩等国家的企 资的增长速度。中国并购的案例数量也越来越 多,案值越来越大,并购的目标企业越来越有影 响力,比如联想刚刚并购的IBM全球个人计算 机业务部,一举成为世界第三大PC生产厂商。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国内有利条件的继 续发展,特别是政策支持、融资渠道、评估服务 等的进一步完善以及跨国管理和并购人才的成 长,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还会有跨越式发展,在 未来两三年内达到百亿

甚至几百亿美元的 规模。 参考文献: [1]金钢.本土化: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重要战略[J].国际经济合作,2003(5). [2]Dunning.Intexnational Production and the Multinatonel Enterprise[M].London:Alien&Unwin,1981 [3][美]查尔斯?w?L?希尔.当代全球商务[M].曹海陵,刘萍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江小涓,杨圣明,冯雷.中国对外经贸理论前沿(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5] 闫鹏飞.海外投资以资源者为先[J].中国科技财富,2005(1). Study on the Current Condition,Motivation and Developing Trend of Transnational Annexing of Chinese Enterprises LIN Zhong—li,FU Yang—yi (1.Editorial Department 2.School of Qilu Wanbao,Jinan 250014,China 5 oi Management,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250100,China) Abstract:After the entry of WTO,the more and more activities of transnational annexing of a Chinese enterprises has formed has not noticeable tide.The overseas annexing of Chinese enterprises an only inherent impulse in conformity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but also inside and annex— outside condition corresponding tO environment.Predicting the future,the transnational ing will become an important strategy of Chinese enterprises,and its scale will be expanded fast. Key words:Chi

nese enterprises;transnational annexing;transnational running 19 万方数据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y6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