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市试点建设材料

更新时间:2023-04-23 11:0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小城市试点建设材料

樊城区太平店镇小城市建设试点

工作方案

(2011年5月)

为认真贯彻《关于开展小城建设试点的若干意见》(襄发【2010】16号)文件精神,切实做好太平店镇小城市试点的各项工作,特制定樊城区太平店镇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工作方案。

一、发展条件

太平店镇原名“青泥湾”,又称半扎店,秦时即设有建制,为南阳郡山都县治所所在地。公元1360年,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刘福通率部路过半扎店时,见此地戏台高搭,鼓乐喧天,市面繁荣,遂连叹“太平之店也”!故由此得名。该镇位于樊城西北部,地处谷城、老河口、襄洲三县(市、区)结合部,幅员面积232.7平方公里,下辖42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346个村民小组。太平店镇主要发展优势:一是区位优势明显。太平店镇交通便利,316国道、襄渝铁路、汉江河流穿境而过,境内有3座30吨级航运码头和陈家湖火车站,距襄阳市和老河口市各35公里,北有老河口机场,东有刘集机场,直接融入襄阳大城市和老河口、谷城综合开发的中等城市半小时经济圈。二是城镇基础优势深厚。城镇建城区面积7.6km2(太平店4.6km2,化纤厂3km2),城镇

人口5.5万人(太平店3.5万,化纤厂2万)。城市绿化率达35%,已建成居民小区7个,贯通街道16条27公里,镇中心主干道路灯铺装率75%,自来水普及率85%,燃气普及率80%,有文化广场1处,公厕3处。现代小城市框架基本构成。三是经济优势领先。樊城经济开发区、襄阳市化纤纺织工业园和广东轻纺工业园落户太平店,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家,形成了一个以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汽配加工、节能建材企业集聚的工业新区。拥有餐饮、服务、商贸等7条专业民营街,注册登记私营户5200多家,从业人员2.9万人。2011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778元,位居全市乡镇前茅。四是资源优势突出。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太平店,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镇内现有百年老街、千年古银杏树以及大批保存良好的清末明初古建筑,自然景观荟萃,区域内盛产豆腐、豆油、豆皮等驰名特产,有四星级农家乐2处,再加上新集电站即将开工建设,“绿色”旅游资源将更加丰富。不足之处:太平店镇城市化水平低;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少;产业发展比较薄弱,尤其是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速度不快。

二、发展战略

为了实现太平店由“城镇”向“城市”的转变、完成跨跃式发展,今年年初镇委镇政府结合16号文件精神和太平店镇实际,制定出如下发展规划:

(一)发展定位与目标

1、发展定位

以现代特色农业、新型工业、旅游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致力于把太平店镇建成名副其实的“汉水古镇、生态新城”。

2、基本原则

推进太平店小城市建设试点,要把握以下原则:

一是规划先行。以规划统筹各种要素,优化资源配置,合理谋划空间布局,注重发挥优势和突出特色,处理好生产、生活、休闲、交通四大要素关系,明确功能定位。

二是功能齐备。以设施齐全配套、功能完善为基本要求,构建集行政、工业、教育、医疗、金融、商业、文娱、休闲、居住等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

三是设施完善。以改善居民生产、生活质量为重心,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土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资源合理配置、集约利用。

四是生活便利。以高效、便捷为目标,着力引进和培育各具特色的商业型态,完善市场建设,规范生产、生活秩序,营造优雅、祥和的生活消费氛围。

五是环境优美。以打造宜居环境为核心,强化小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围绕小城市绿化、净化、亮化、美化,加强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营造生态优良、清洁舒适、风貌各异的宜居城镇。

六是保障一体。以强化公共管理和服务为重点,提升小城镇居民各类保障水平,加快建立适应小城镇特点的住房、医疗、就业、就学、养老、生活保障等制度,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确保保障有效、保障到位。

3、建设规模

以316国道与化纤路交汇处为轴心,以316国道为中轴,坚持“南建北扩、东突西进”。控制区:西至合心路,东至朱坡集镇,北至湖北化纤和石河畈水库,南至汉江河岸。核心区:西至西马路,东至黑龙沟,北至襄渝铁路,南至汉江

河岸。建成区面积18km2以上,常住人口10万人以上,形成以太平店镇区为中心,以开发区为补充,以湖北化纤、朱坡集镇为两翼,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备的现代新型生态小城市。

4、城市功能区划

结合《太平店城镇发展总体规划》、《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将太平店市区大致分为三大功能区,即:以老镇区为中心,水厂路以西、316国道以南延伸至汉江河岸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316国道以北至襄渝铁路、化纤东路以西至西马路为现代工业企业集聚区;水厂路以东至黑龙沟为旅游休闲商住区。

5、发展目标

到2015年,太平店镇要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目标。到2015年,打造全省经济发展强镇,努力实现工农业生产总值150亿元,年均增速32%,一般财政预算收入7000万元以上,年均增速30.5%。其中规模以工业产值翻两番,达到116亿元,年均增速30.2%以上;农业产值翻一番,达到10亿元,年均增速12.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315元,年均增速1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3633元,年均增速15%,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20亿元,年均增速43%,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0亿元,年均增速43%(具体分解表附后)。

――市政管理建设目标。到2015年,实现“襄阳小城市建设先进镇”目标,努力达到市政、环保、文化体育设施完备,商业金融网点布局合理;形成健全的基本公共服务、居民互助服务、市场商业服务体系。其中新增建成区面积8 km2 ,实现城区总面积15 km2,新增人口4万人,实现城区人口10万人的目标,主次干道硬化率达100%,亮化率达到100%;自来水普及率100%。城区绿地率达到35%,

绿化覆盖率达到45%,污水处理率达到75%,基本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

――城乡社会发展目标。到2015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合理,教育经费、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基本均衡。学前教育入园率(在园人数与4-6岁年龄组人口数之比)达90%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以上,外来务工农民的子女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具有适应需要的社区教育资源,基本满足群众多样化学习需求。经济困难家庭子女义务教育资助体系健全,教育信息化建设全面达标。城乡基本医疗参保率达99%,镇中心卫生院建设达到二甲医院标准。每个村(居)至少有一所卫生室,村卫生室达到甲等水平。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卫生监督覆盖率达90%,公共卫生场所的卫生监督覆盖率达90%。逐步建立完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社会抚恤等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进全民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乡基本养老参保率达80%;

(二)主要任务

——高起点编制规划。一是编制总体规划。在现有总体规划基础上,按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及小城市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太平店小城镇总体规划,规划要突出综合配套、科学合理、特色鲜明。二是加快专项规划编制。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按照凸显特色、科学合理的原则,全面完成主要项目专项规划(含太平店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樊城经济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太平店村庄规划、太平店生态旅游总体规划、太平店土地利用规划)。对太平店小城市主要出入口、主干道沿线、商贸街区等重要地段和节点地区开展城市设计,探索形成既有时代气息又体现汉水古镇文化特色的建设模式,初步形成交通顺畅、景观靓丽的“四横六纵三区”(四横即316国道、建设路、太平路、王台路,六纵即小厂

路、化纤路、共建路、汉江路、高田路、西马路,三区即现代服务业区、工业园区、旅游休闲商住区)的总体格局。对开发建设用地的土地使用性质、开发强度、环境要求、基础设施建设、古迹建筑保护等控制要求相应指标做出明确规定,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100%。遵循“立足现实,着眼长远,适度超前”的原则,选择村庄整治型、历史文化型、安置新村型、田园山庄型、庭院经济型、生态旅游型等模式完善村庄规划的建设。

——加强城市建设与管理。一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按照“先地下、后地上”,不断完善地下排水管网、路面养护、路灯照明、公交站点、停车场等市政公用配套设施。二是在城市管理上上水平。新建垃圾中转站2个,配套垃圾收集、清运设施和设备,充实垃圾清运队伍,完善垃圾收集、清运、无害化处理体系,实行“户集、村(居)收、镇处理”的模式。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健全店面住户门前“三包”制度。三是在完善城市功能上树形象。建设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金融等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广播、电视、互联网、通信等网络。

——培育壮大特色产业。

1、做大旅游产业。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产业,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做好汉江水、百年街、千年树、农家园、豆腐宴等文章,按照“观赏性、参与性、趣味性”要求,开发旅游项目,打造集农业生产、生态休闲于一体的休闲旅游观光区。一是结合新集电站建设,充分利用汉江岸、汉江水、江心岛等自然条件,抓好江滩、堤岸等重点部位的绿化建设,利用现有地貌和水体造园造景,发展水上和滩洲草地休闲项目。二是扩建青泥湾休闲农庄,总规模达到1000亩以上,高标准建设古青泥湾文化广场,开发田间作物管理、果实采收等新的休闲项目。三是围绕两千年古银杏树,建设万亩银杏园,

着力打造“人在花中、花在居中、居在景中、景在园中”的良好生态环境。

2、发展生态工业。坚定不移的推进“工业立市”战略,以园区为载体,做好“四抓”促进生态型工业的发展。一是抓招商。紧盯国内各类大企业、大集团开展招商引资。通过以商引商、鼓励在外人员回乡创业、组织小分队到发达地区招商、实施全员招商等方式,力争5年内引进5个投资过亿元项目、10个过5000万元项目、10家国内知名企业入驻太平店。二是抓项目。紧紧围绕纺织服装、农副产品深加工、电子电器、汽车配件制造、新型节能环保材料等产业引进项目,并全力以赴推动项目开工建设。三是抓产业升级。立足镇内企业,按“四不”要求(不冒烟、不排污水、不排废渣、不露黄土),进行改造和升级,培育一批生态型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形成一批在技术水平、市场占有率、品牌知名度等方面具有优势的企业。四是抓环境。围绕硬环境抓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建成8.28平方公里的工业集聚区。围绕软环境抓政策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站式服务等,促进辖区企业实现行业自律、自主创新、合力发展。

3、发展商贸服务业。一是在规模上上档次。积极引进大型商贸企业到太平店投资设点,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内建设过万平方米的大型超市,提升太平店商贸业档次。引进大型投资商,兴建1-2座四星级以上的宾馆。二是大力发展物流项目,积极引进发展各种中介流通组织,兴建仓储物流区,推动物流业快速发展。三是培育兴建特色街区。着力培育化纤东路KTV洗脚洗浴、化纤中路水暖建材、太平路服装鞋帽、建设路日用品批发、共建路小吃等特色商业街,丰富和方便居民生活。四是健全市场网络。建设以太平店中心集镇为龙头,朱坡化纤为两翼,周边农家店为补充的市场网络。

4、培育发展房地产业。按照统筹规划、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要求,小城镇规划区范围内一律停止办理个人建房审批,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推进房地产开发,通过引进有实力的开发商,建设一批太平店标志性建筑,推进太平店镇房地产业发展。

——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加强村庄道路建设。完善路网建设,全面修复农村危桥,连通农村断头路,贯通四大循环路,实现所有自然村公路通达。二是加快村改居步伐。将田山、郭岗、五板桥、高田、杨旗营、胥营、王台、蔡岗、小龙洲等镇区周边村委会改为社区居委会,将化纤厂陈家湖居委会纳入太平店管理。三是改善生产环境。依托土地平整、水利建设及农业开发等项目,重点开发三大灌区五万亩高效示范田,即:冢子湾水库灌区徐营、莫岗、张园、朱坡等村2万亩高效示范田;石河畈水库灌区徐庄、曾岗、徐堤、宋闸等村2万亩高效示范田;姚河水库灌区先进、大冲、梁庄等村1万亩高效示范田。基本形成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格局。四是改善村庄环境。每年集中整治自然村庄20个以上,整治村庄主要出入口、公共活动场地、制高点等环境面貌,拆除严重影响村庄规划和村容村貌的违章建筑物、构筑物及其它设施,实现“硬化、绿化、净化、亮化、美化”的目标。每村配备1-2名保洁员,实现垃圾集中收集和无害化处理。抓好以农村沼气、安全饮水、危房改造为重点的项目建设。五是加强亮化工程建设。对太平店各村委会、居民集中点、公共活动场所等,统一规划,统一安装路灯。

——统筹社会事业发展。加大政府投入,统筹太平店镇社会事业发展,加快教育、卫生、科技、公共文化、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步伐,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发展文化体育产业,提高太平店镇的品位、层次和承载力。

1、加大财政投入,优化教育结构,高标准办好太平店中学和镇中心小学、幼儿园,加强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

2、发展卫生事业,按二级甲等医院标准完成太平店中心卫生院建设并添置医疗设备和配置人员,加快村级卫生室建设,每村(居)至少有一所卫生室并达到甲等水平,保证镇村居民享有基本医疗服务。

3、鼓励、引导和发展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以技术推广、信息传递为主体的科技服务中心,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服务体系。

4、加快太平店镇小城镇公共文化休闲设施建设,推进建设集图书馆、体育活动室等功能为一体的文体活动中心,具有游乐、举行文艺活动、集会等功能的中心广场,建设集娱乐、休闲、健身为一体的游乐公园,农民文化体育中心加快农家书屋和村级全民健身点的建设。

5、进一步完善“三农”综合保险业务,建立覆盖全镇农村人口的全方位、多领域的综合性农村保障服务体系。

(三)2011年重点工作

1、完成太平店小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近期土地利用规划、村庄建设整体规划。

2、建立小城市管理机构,建强队伍,理顺完善相应的管理机制。

3、建设垃圾中转站一个,污水处理厂竣工使用。

4、加强316国道沿线整治,沿线环境明显改观。

5、解决化纤东路、水厂路给排水问题。

6、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确保4、5、6号路竣

工使用。

7、全年实现引资5-10亿元,落户企业10家以上。

8、启动建设提升太平店形象的标志性建筑(太平盛世商贸城),建设星级宾馆1家、中心卫生院综合大楼、公墓1处。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樊城区太平店镇小城市建设试点领导小组,区委书记杨述明同志任组长,区委副书记、区纪委书记鄢汉生,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周保汉以及副区长曾小平、田力同志任副组长,区政府、区农业局、区财政局、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区发改局、区国土分局、区规划分局、太平店镇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区委副书记、区纪委书记鄢汉生同志负责总协调。

(二)强化政策扶持。一是加大财税政策扶持,按照“镇财区管镇用”的原则,建立一级相对完整的财政体制,相应完善税收征管体制,落实市委16号文件规定的各项扶持政策。二是加大土地政策扶持,以区铭鑫国有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为依托,负责太平店镇内土地储备与管理,土地出让收益实行单列,全额返还太平店镇。三是加大社会公共管理与服务扶持,认真落实襄发【2010】16号文件精神,把太平店当成“特区”建,扩权强镇,激发小城市发展活力,举全区之力推进太平店镇小城市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三)加强协调配合。建立月度工作例会制度,区委、区政府每月定期召开太平店镇小城市建设试点领导小组会议,及时研究解决太平店镇小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类矛盾与问题。区有关部门要增强大局意识,从各自职能出发,积极制定和落实政策措施,全力支持太平店镇小城市建设,形

成强大合力。对在建设试点工作中表现突出的给予表彰,并作为干部提拨使用的重要依据。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et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