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教案

更新时间:2023-08-31 15:0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案

常德市五中八年级音乐教学设计

课 题 中心发言 人

环球之旅(4) 郭荣华

课时 研讨审核

第一课时 备课组

模式 审批人签字

引领-尝试

《剪羊毛》 感知二部合唱曲的声部关系; ; 初步了解大洋洲及其音乐简况。 教学目标 学会二部合唱曲 重点:练习二部合唱,初步掌握声部之间的配合协调、和谐。 难点:由于平时较少接触二部歌唱,所以,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一方面要鼓励学生 重点难点 增强自信心,从思想上驱除自卑感,另一方面可通过分部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唱熟各声 部,然后再配合。 过程设计 个性批注

导入: 导入:在二部合唱《剪羊毛》的歌声中,学生走进教室,让学生体会歌曲的风格特点(具有 较浓厚的欧洲音乐风格) 由此引发对产生这一现象的历史原因的阐述, , 结合世界地图、 大洋洲地图介绍大洋洲及其音乐简况。并引入对二部合唱《剪羊毛》的学唱。

教唱歌曲:1, 为了使学生理解声部关系,必须让每位学生都学唱两个声部 2, 学唱《剪羊毛》主旋律两遍以后,引导学生分析乐谱: (1)调式、调性(C 大调) ; (2)节拍、节奏特点(四二拍子,以八分音符和附点八分音符为特点)(3)旋律 ; 进行特点(级进、大三和旋分解上行和连续音阶进行)(4)音乐结构(有再掀的 ; 二段体)(5)音乐情绪(愉快活泼) ; 。 3, 边听录音,边唱主旋律乐谱,唱熟歌词(约 4 遍) 。 4, 学唱副旋律: (1)第一部分 B 段的第二声部; (2)第二部分 A 段的第一声部(约各 3 至 4 遍) 。 5, 将学生分成两组,分别演唱第一、二声部,进行二部合唱练习。启发学生理解声部 关系,学会声部之间的协调、和谐。 教学反思:

教案

常德市五中八年级音乐教学设计

课 题 中心发言 人 教学目标

环球之旅(4) 郭荣华

课时 研讨审核

第二课时 备课组

模式 审批人签字

引领-尝试

背唱歌曲《剪羊毛》 ;欣赏歌曲《理发师》 、舞蹈《哈卡·马努马努》《拉卡拉卡》《和 、 、 平之舞》《比尔比尔》,体验各曲所表现的感情及其所体现的大洋洲音乐特点。 、 ,

重点: (1)理解大洋洲音乐简况和特点; (2)通过竖笛演奏《理发师》 ,启发学生的创 重点难点 新思维。 难点:因为大洋洲音乐资料较为缺乏,所以,要理解其音乐特点比较困难。 过程设计 1,复习、背唱二部合唱曲《剪羊毛》 。 . 个性批注

2.欣赏歌曲《理发师》 ,启发学生对比《剪羊毛》与《理发师》的异同。 (1)感情气质, 一是愉快活泼,一是诙谐风趣; (2)调式,调性,都是 C 大调。 (3)节拍、节奏,都 是四二拍子, 《剪羊毛》以八分

音符和附点八分音符为特点, 《理发师》以八分音符和 四分音符为特点,更为单纯; (4)旋律进行, 《剪羊毛》以级进、大三和旋上行分解和 音阶式进行为特点, 《理发师》以同音反复和三度音程为特征。 (5)结构, 《剪羊毛》 为二段体, 《理发师》为一段体。 3.介绍大洋洲音乐的两大类型: 一是流行于澳大利亚城市, 尤其是欧洲移民及其后裔中, 接受欧洲音乐深刻影响的音乐, 《剪羊毛》《理发师》就属于这一类型;二是流行于大 、 洋洲美拉尼西亚、波利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等地原住民中的传统音乐,具有追求崇 尚大自然美的音乐审美特征。下面欣赏的四个舞蹈及其音乐就属于这一类型。 4.欣赏舞蹈《哈卡·马努马努》《拉卡拉卡》《和平之舞》《比尔比尔》 、 、 、 。在分析这些 舞蹈及其音乐时,必须紧扣“追求崇尚自然的音乐美”这一音乐审美特征,具体阐述 请参考“四、教材分析”部分。 5.在进入用竖笛吹奏《理发师》阶段时,应启发学生对比歌曲《理发师》与竖笛曲《理 发师》的不同,以及产生不同的原因(发挥竖笛吹奏的特殊技巧,如:顿音、吐音、 连音,以及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的对比等) 。鼓励学生自己设计新的吹奏方案,开展演 奏比赛。 6.最后在共同合奏教材第 55 页的竖笛曲《理发师》中结束本课时。

教案

常德市五中八年级音乐教学设计

教案

常德市五中八年级音乐教学设计

教案

1,教学导入: (承上启下) 。 上节课, 我们共同欣赏了声乐作品 《太阳岛上》 学唱了一首欢快活泼的三拍子歌曲 , 《夏 日泛舟海上》 ,还欣赏并尝试为散文《荷塘月色》配乐朗诵等教学活动。今天,我们请 同学再次走进音乐的殿堂,欣赏三首外国器乐作品,感受这

三首作品各自的音乐风格 和所表达的情绪、情感。 2, 介绍《六月·船歌》的创作背景。 3, 欣赏器乐作品《六月―船歌》 。 4, 欣赏的方法: 总结——分听(各段音乐主题)——总听。 5, 教师可将主题音乐旋律摘抄下来,出示在投影、黑板或屏幕上。请教师弹主题 旋律,学生视谱跟琴唱一唱主题,并记忆主题。 6, 在欣赏过程中,教师可适当、适时地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如: 1 ○作品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2 ○音乐对比在何处出现?(第一段、中段,在现段﹑尾声)表达了何种心情? 3 ○请你试着听出各段音乐之间的变化,并举手示意或在书上做记录。 4 ○请表达欣赏《六月―船歌》后的体会、感受或说一说作品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7.介绍《仲夏夜之梦》的创作背景(简介剧情) 。 8.欣赏《仲夏夜之梦》 ,从中体会这部令人惊奇、充满灵感和诗意的新颖之作的巨大魅 力和审美艺术价值。 9.简介作曲家门德尔松的生平及对音乐艺术的巨大贡献 (出示音乐家肖像和文字介绍) 。 10.分段欣赏作品时,一定要让学生反复记忆主题并唱一唱旋律。 11.介绍《雷鸣电闪波卡尔》的创作背景。 12.欣赏《雷鸣电闪波卡尔》 ,听辨乐器音乐并感受音乐形象和音乐情绪。 13.指导学生用打击乐和音乐片段进行演奏,乐曲可选《雷鸣电闪波卡尔》 14.音乐夏令营: (1).活动地点: 《在太阳岛上》 (在教室内留一块空地,布置成“太阳岛” ) (2)活动人员:班级中的所有成员,自愿组成小组,推荐一名“营长” 。 (3)活动内容:音乐听辨、演奏乐曲、歌曲接龙、知识问答。 (4)活动方式: a.以擂台比赛的方式完成活动内容中的各项任务。 b.按人数多少分成六个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的任务最多、准确率最高的小组为优 胜者,体现集体协作攻关的合作意识。 c.活动内容中的每一项任务(共四项)有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选择确定(或由 学生集体商议提供曲目) d.根据教师和学生实际自行确定活动方式。 (5)活动成果: a. 评价——采用师生互评方式,鼓励创新者、合作者,评出最佳“营员”和最佳“小 组” 。 b. 光荣薄―为所有的夏令营营员颁发“荣誉证书” ,记录他们参加本届夏令营活动中 良好表现和成绩。 c. 营长总结夏令营活动情况。 d. 宣布:夏令营活动结束。

教案

教学反思: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hx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