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师版)

更新时间:2023-03-08 08:28:3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8届级高考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阅读

【教学目标】

1.明确高考考纲要求、命题特点,探究总结文学类文本解题技巧。 2.提高阅读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3.能快速阅读文本,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中获得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有效地提高现代文的阅读质量。 【教学难点】

揣摩命题者的意图,把握规律,学会现代文理解、筛选、推断、归纳、整合的策略,从而有效地提高答题的有效率。 【教学课时】10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读文:抓住文体特征,整体把握 一、考点解读

2017年新修订的考试大纲将文学类文本阅读设定为“必考内容”,《考试大纲》对“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的考查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作了如下规定: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考查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也可以选择合适的诗歌或戏剧作品。)

1.分析综合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和安排。作品主题的概括要从作品实际出发,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1

注意散文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的灵活性;注意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构成的形象世界;注意诗歌的意象和美感;注意戏剧中矛盾冲突的设置。

2.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丰富含意重在思想性,语言表达重在艺术表现力。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形象”要求把握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内涵”要求注意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尤其是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表达的言外之意;“艺术魅力”要求理解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体现。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要求对作品表现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内涵作出评价。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以及内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要求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探究。

(2)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作品影响进行分析。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 二、整体阅读 (一)小说分类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可按篇幅、题材、流派等分类。 (二)小说的文体特征

1、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高考小说文的特点:(多选择微型小说) (1)短小精悍,以小见大 (2)人物典型,情节紧凑

2

(3)结构严密,结尾新奇 (三)整体阅读步骤

1、梳理情节

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的作品前边还有序幕,后边有尾声)。先概括自然段段意,将概括的内容按情节切分,小说的结构就出来了。

2、把握形象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主要通过外貌、神情、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尤其是细节的描写来进行的,这些描写能揭示人物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此外还可结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素去考虑人物特点,从而把握人物形象。

3、分析环境

小说的环境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等。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具有重要作用。

4、概括主题

小说的主题常常通过象征、暗示、比拟等手法,让读者借助情节、环境等感悟出来。以下方法可帮助理解概括主题:

①从小说的题目入手;

②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③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④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5、鉴赏技法

从局部着眼可以考虑小说中刻画人物形象的的手法,从整体考虑可分析叙事的人称、情节叙述的方式、情节展开的诸多技巧、语言风格特点、篇章结构等。 三、阅读示例

《驼背》(略)(《创新设计》P141) 四、巩固提升

(2015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3

塾师老汪

老汪在开封上过七年学,也算有学问了。老汪瘦,留个分头,穿上长衫,像个读书人;但老汪嘴笨,又有些结巴,并不适合教书。也许他肚子里有东西,但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头几年教私塾,每到一家,教不到三个月,就被人辞退了。

人问:“老汪,你有学问吗?”

老汪红着脸:“拿纸笔来,我给你做一篇述论。” 人:“有,咋说不出来呢?”

老汪叹息:“我跟你说不清楚,躁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

但不管辞之多寡,学堂上,《论语》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一句,哪有翻来覆去讲十天还讲不清楚的道理?自己讲不清楚,动不动还跟学生急:“啥叫朽木不可雕呢?圣人指的就是你们。”

四处流落七八年,老汪终于在镇上落下了脚。

老汪的私塾,设在东家老范的牛屋。老汪亲题了一块匾,“种桃书屋”,挂在牛屋的门楣上。老范自家设私整,允许别家孩子来随听,不用交束脩,自带干粮就行了。十里八乡,便有许多孩子来随听。由于老汪讲文讲不清楚,徒儿们十有八个与他作对,何况十有八个本也没想听学,只是借此躲开家中活计,图个安逸罢了。但老汪是个认真的人, 便平添了许多烦恼,往往讲着讲着就不讲了,说:“我讲你们也不懂。”

如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徒儿们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孔子高兴,而老汪说高兴个啥呀。恰恰是圣人伤了心。如果身边有朋友。心里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添堵吗?恰恰是身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呢;这个远道来的人,是不是朋友,还两说着呢;只不过借着这话儿,拐着弯骂人罢了。徒儿们都说孔子不是东西。老汪一个人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老汪教学之余,有个癖好,每月两次,阴历十五和三十,中午时分,爱一个人四处乱走。拽开大步,一路走去,见人也不打招呼。有时顺着大路,有时在野地里。夏天走出一头汗,冬天也走出一头汗。大家一开始觉得他是乱走,但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也就不是乱走了。十五或三十,偶尔刮大风下大雨不能走了,老汪会被憋得满头青筋。一天中午,东家老范从各村起租子回来,老汪身披褂子正要出门。两人在门口碰上了。老范想起今天是阴历十五,便拦住

4

老汪问:“老汪,这一年一年的,到底走个啥呢?”

老汪:“东家,没法给你说,说也说不清。”

这年端午节,老范招待老注吃饭,吃着吃着,又说到走上。老汪喝多了,趴到桌角上哭着说:“总想一个人。半个月积得憋得慌,走走散散,也就好了。”

这下老范明白了:“怕不是你爹吧,当年供你上学不容易。” 老汪哭着摇头:“不会是他。”

老范:“如果是活着的人,想谁,找谁一趟不就完了?”

老汪摇头:“找不得,找不得,当年就是因为个找,我差点丢了命。” 老范心里一惊,不再问了,只是说:“大中午的,野地里不干净,别碰着无常。”

老汪摇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又说:“碰到无常也不怕,他要让我走,我就跟他走了。”

老汪的老婆叫银瓶,银瓶不识字,但跟老汪一起张罗私塾,老汪嘴笨,银瓶嘴却能说,但她说的不是学堂的事,尽是些东邻西舍的闲话,嘴像刮风似的,想起什么说什么。人劝老汪:“老汪,你是有学问的人,你老婆那个嘴,你也劝劝。”

老汪一声叹息:“一个人说正经话,说得不对可以劝他;一个人胡言乱语,何劝之有?”

银瓶除了嘴能说,还爱占人便宜,不占便宜就觉得吃亏。逛一趟集市,买人几棵葱。非拿人两头蒜;买人二尺布,非搭两绺线,夏秋两季,爱到地里拾庄稼,碰到谁家还没收的庄稼,也顺手牵羊捋上两把,从学堂出南门离东家老范的地亩最近,所以捋拿老范的庄稼最多。一次老范到后院牲口棚看牲口,管家老季跟了过来:“东家,把老汪辞了吧。”

老范:“为啥? ”

老季:“老汪教书,娃儿们都听不懂老范:“不懂才教,懂还教个啥?” 老季:“不为老汪。” 老范:“为啥?”

老季:“为他老婆,爱偷庄稼,是个贼。” 老范挥择手:“娘们儿家。”

又说:“贼就贼吧,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

5

这话被喂牲口的老宋听到了。老宋也有一个娃跟着老汪学《论语》,老宋便把这话又学给了老汪。没想到老汪潸然泪下:“啥叫有朋自远方来?这就叫有朋自远方来。”

(选自刘震云 《一句顶一万句》有删改)

按以下步骤把握全文: 第一步:梳理情节

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分别写了哪些事? (①-②)开端:交代了人物、时间和环境。

(③-⑥)发展:张医师鼓励大家去验血型,大家并不积极。

(⑦-29)高潮:彭先生讲他的爱情悲喜剧,他的老丈人始终不肯承认他这个“外省郎”

(30-38)高潮、结局:彭先生给病中的老丈人输血,与老丈人和解。 第二步:把握形象

1.①-⑥中老汪表现出什么特点?

老汪:书呆子气,自我辩解,自我宽慰,落魄。 2.⑦-⑨段中老汪、老范表现出什么特点?

老汪:对《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一句的独特理解,源于自身的孤独心境。

老范:自家设私塾而允许别家孩子随便听,是个大方的人。 3.⑩-⒆段中老汪、老范表现出什么特点? 老汪:有自己难以语人的孤独缘由。

老范:关注老汪的“乱走”,并尽力开导安慰,是个友善的人;不再追问老汪的隐情,是个尊重别人、有分寸的人。

4.20-31段写银瓶有什么作用?老范表现出什么特点?

银瓶是次要人物,写银瓶从侧面揭示老汪孤独的缘由。注意次要人物的作用。

老范:不因银瓶而辞退老汪,是个识大体、宽容的人。 第三步:分析环境

略。

第四步:概括主题

6

通过对善良、率真、落魄、喜欢引经据典来自我辩解、自我安慰、孤独不乐的老汪形象的塑造,表现了老汪内心难以消解的孤独,让人思考造成其憋闷的原因。

第五步:鉴赏技法

1.小说中人物描写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对话描写。

2.小说的语言描写具有什么特点?

小说以白话口语为主,又掺入了方言和文言。

真题演练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本文擅长以经典文句的使用来表现人物性格。如老汪翻来覆去讲不清楚“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就说明了作为乡村垫师的他迂腐无能。

B.文中老汪毎月两次的“乱走”令人备感困惑,直到端午节老汪酒后吐真言。暴露内心秘密。说出“总想一个人”时,才真相大白。

C.本文在人物关系的参照之中塑造老汪的形象,如他对学生、银瓶及老范等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言谈、态度,很好地表现了他的个性。

D.本文以白话口语为主,又掺入了方言和文言,读来别有风味,同时,这样的语言既契合老汪的身份和生活环境,也暗合他的尴尬处境。

E.文虽只是选段,但故事情节相对完整,作者以简约沉稳的白描手法,生动地塑造了人物群像,展开了一幅北方村镇的风俗画卷。

【答案】答D给3分,答C给2分,答B给1分;答A和E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解析】A项本文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讲不清楚“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也不能说明他老汪迂腐无能。E项“塑造了人物群像”“展开了一幅北方村镇的风俗画卷”不正确。B项并没有暴露内心的秘密。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自家设私塾而允许别家孩子随听,是个大方的人;②关注老汪“乱走”并尽力开导安慰,是个友善的人;③不再追问老汪的隐情,是个有分寸的

7

人;④不因银瓶而辞退老汪,是个识大体的人。(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分析,本文中从老范对老汪的关心可以看出他有一副热心肠,善良、富有同情心;得知老汪“乱走”是有隐情的就不再寻问,说明他懂得尊重别人,做事有分寸;虽然明知银瓶偷庄稼,却不予追究,反而说“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表现出他的善良与宽容;自己办学却听任别人家的孩子免费来学习,表明他为人慷慨不拘小利。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老汪对《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一句的独特理解,其实源于自身人际关系的体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老汪自己孤独不乐,所以从《论语》中读出的出是孤独不乐,反映的是其个人心境;②老汪通过曲解《论语》来证明“圣人”也有同样的孤独感,以此抚慰自己的孤独;③结尾处老汪“发现”老范就是自己的朋友,虽常在身边却宛如远来,这也就照应了他此前的理解。(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人物性格和人际关系的分析,“有朋自远方来”这个句子在文中多次出现,老汪的理解和别人不一样,他认为“有朋自远方来”主人会高兴,是因为身边没有朋友,这正反映了主人的孤独寂寞与可怜的处境。他之所以有这样的理解,正是他自身际遇的反映。他没有朋友,孤独、寂寞,自认有才华却无人理解,心中有思念的人却不能去寻找,只能靠乱走来发泄,而当他得知老范宽容地对待银瓶,深深地体会到老范对他的理解和尊重,认定老范就是他的朋友,真正感受到了“有朋自远方来”。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8分)

【答案】相似之处(6分):①都温和善良,诚挚率真;②都有些懦弱,也比较落魄;③都有些书呆子气,喜欢引经据典来自我辩解、自我安慰。(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8

不同之处(2分):①孔乙己的精神困境主要源自封建文化,比如等级观念的压制,以及生活的窘迫;②老汪的精神困境主要源自内心的憋闷,即难以排解的孤独。(每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本人物与课内人物的比较,应先找出两个人物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整体上来看,二人都是在当时的社会中找不到自己的位子的苦人和弱者,都是生活在社会下层的知识分子,做着塾师的工作却不教学生,都一样的孤芳自赏,穷困潦倒却精神高贵,又都一样善良、认真、诚实,由慈爱心。不同的地方,老汪,表达能力差,有学问却讲不出;认真而不迂腐;有感情纠葛,有思念的人却无法寻找。而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他自命不凡,实则迂腐顽固、麻木、不觉醒。考生依据这些信息,按照题干提示,找出“性情气质”方面相同的地方,再找出“精神困境”不同的地方,然后逐条归纳即可总结出答案。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第二、三课时

【教学目标】分析情节结构 一、小说结构的相关知识 (一)小说结构类型

1.单线型结构 2.复线型结构 3.辐射型结构 (二)小说情节的结构模式

1.基本模式:(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特殊模式:

①一波三折的“摇摆式”;

②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欧·亨利式”;

③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的“延

9

迟式”;

④按照心理时序展开的“意识流式”。 (三)结构技巧例释

结构技巧指情节安排的技巧。常用技巧有悬念、抑扬、照应、伏笔、对比、衬托、铺垫、突转等。

1.悬念:设置谜面,隐藏谜底,实时激活。激活读者“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吸引读者关注、引人入胜。采用倒叙,会造成悬念。鲁迅的《祥林嫂》从祥林嫂死前写起,再写初来鲁镇。

2.抑扬:将着力表现的人事,先压一压,再抬升。能势曲折多变、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水浒传》“武松醉打蒋门神”中,先描绘蒋如何厉害,在武松出场后几个回合就被打趴了。

3. 照应: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能使小说的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常见照应的方法:首尾照应、文题照应、前后照应。冰心的《小橘灯》开头“这是十几年以前的事了”,结尾用“但是从那时候起,每逢春节……十二年过去了……”呼应。

4.伏笔:对作品将要出现的人和事预先提示和暗示,使结构更合理,情节更严谨。《项链》中,玛提尔德借的钻石项链是赝品,在叙述中提到了她朋友借出时慷慨应允,收回时没有打开看看等。

5.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能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故乡》中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比较,突出中年闰土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对生活绝望,不反抗,也不思反抗的木偶人形象。

6.铺垫:为衬托主要人或事而铺叙另外的人或事以作铺垫。能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

7.突转:小说结尾常设置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转变”,能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麦琪的礼物》 二、考题类型 (一)概括情节型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2.用简洁的文字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脉络)。

10

3.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4.小说的线索是什么?XX是怎样贯穿全文的?请简要分析。 (二)分析情节型(作用)

1.某个情节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为什么小说要多次写到XX事件?小说在描写xx时做了哪些铺垫?有何作用?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3.小说第XX段写了XX内容,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4.小说的结尾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示例

(一)《枪口下的人格》(略)(《创新设计》P143) 【概括情节的方法】

1.小标题式的概括(适用于篇幅较长的小说)

①围绕小说中的某一线索进行概括。 ②按故事发展过程进行概括。

2.表述式概括(适用于篇幅较短的小说) 【规范答题】

1.依据线索,按“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文中没有涉及的除外,但“何人”“做何事”不能省)的格式加以概括。答题时要注意按照情节发生发展的顺序表述,按照主谓宾的形式组织,不可纠缠于细节、面面俱到。故事较复杂、关涉到的人物较多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

2.依据题干要求确定概括的对象和范围,做到问答一致,前后贯通。 (二)《捡烂纸的老头》(略)(《创新设计》P144) 【分析情节的作用】

在内容上为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服务;二是结构上呼应标题、设置悬念、照应文段、埋下伏笔、为后面故事的展开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等。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同。

1.小说开头的作用

①悬念式:提出疑问,后文作答。制造悬念,引出下文,引发思考,吸引读者;突显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

11

②写景式:交代故事发生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奠定感情基调;为下面情节展开作铺垫。

2.小说中间段的作用

①考虑某个情节与前后情节的关系; ②考虑情节与主题的关系; ③考虑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3.小说结尾段的作用

①出人意料式:突生波澜,撞击读者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与前文照应,让人感觉在情理之中;

②卒章显志式:解释悬念、揭示主题。 4.标题的作用

①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往往具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情境、渲染气氛的作用;

②以物件(物象)为题,往往具有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揭示主题、隐含多重含义、寄托作者情感等作用。

③以形象特征为题,具有铺展情节、照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的作用。 【规范答题】

1.为XX情节发展作铺垫(提供依据,设置伏笔悬念等),推动XX情节的发..展(进入高潮或者转折);

2.表现了XX的思想品质(心理),有助于塑造XX的形象。 ..3.揭示(表现、突出)了XX,有利于表现XX主题。 ..四、巩固提升

(2016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战争 [美] 迈尔尼

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我对自己很失望,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

一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上,她当时也正准备跟别人通话。

“我是格罗斯文诺8829,”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我要的是汉姆普斯特的

1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jt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