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浅析

更新时间:2023-10-01 21:5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浅析

——访贵州省瓮安县华严村 李莉1

摘要: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业科技逐步普及后,农业人口相对于有限的土地资源显得过于富足。转移劳动力是解决剩余、优化就业结构的必然选择。九十年代以来,农民流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务工成为一种主流趋势。面对因此带来的诸多问题,需要从强化政府职能,提高劳动力素质,拓展农民工就业渠道,加大社会公益力量等多方面予以改善,从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序进行,加快和谐新农村建设步伐。

关键词:华严村;农民工;留守儿童;现状分析;建议

一、村情基本情况介绍

华严村隶属贵州省瓮安县木老坪乡,距离县城雍阳约40公里,海拔1019米,地形山峦起伏,蜿蜒崎岖。交通设施欠缺,仅以一条过境的公路与县城和其他城镇链接。村内部基本没有平整的公路,只有条条泥巴路供村民过往,逢下雨便泥泞不堪,汽车能到达院子的村民住户屈指可数。

该村经济以农业为主,几乎属于自给自足状态,商品化程度低。农业发展缓慢,以种植水稻、玉米、小麦、土豆、油菜、烤烟、天麻等传统农作物为主,兼以养殖少量鸡鸭猪牛等。工业发展滞后,仅有几家依靠当地土地资源建立起来的小型采砂厂、砖瓦厂,生产污染情况较少;但由于没有完善的污水、废弃物循环处理系统,生活垃圾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总体来说,整体自然环境比较好,青山绿水,树木幽深,溪水淙淙,空气怡人。这片山水养育下的村民热情好客,民风纯朴。

2007年,全村总人口为1887人,其中95%为农业人口。基础设施正在逐步完善过程中,家家户户均通了电,有近85%的村民组安装上了自来水。2在我们调查的十户村民家庭中,电视机、洗衣机配置率均为100%,手机拥有率为70%。40%的村民表示家里的经济状况与十年前相比有很大进步,30%认为有改善。调查户中家庭收入状况如下图所示:

全村2007年人均纯年收入仅为1800元,远远低于同期全国农民人均水平4140元。村民们普遍表示生活艰难,“钱难赚”。有八成的农民在被问及“您家一年下来大概能剩余多少钱”这

12

李莉,女,(1986-),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劳动经济专业本科生。 数据来源:http://www.wengan.gov.cn/WebSite/View.asp?id=5

个问题时,都认为“基本上没有结余”。“要致富,先修路”,“要致富,少生孩子多种树”??这样粉刷在公路两旁的房屋上的标语在今天仍清晰可辨。在市场化如此发达的今天,农民们认为“村里生活富裕的人是靠什么致富的”?60%的人选择“外出打工”。据调查,有近八成的家中现有成员为了赚钱养家在广东、浙江、福建等地打工。

二、调研分析

(一)华严村农民工来源分析: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特定国家、特定历史条件下和特定的生产力水平而言,即农村劳动力的供给超过需求的多余。具体来说是指边际收益为零甚至为负数的那部分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即使不增减投入也不至于影响整个农业产品的总量。1

改革开放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大大提高,以及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耕地的日益减少等诸多因素释放出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再一个根本的原因在于,尽管计划生育政策大大控制了人口增长率,但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人多地少”的局面导致了剩余劳动力数量大幅增长。

华严村农业经济基础薄弱,信息闭塞,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限制了其向小康社会迈进的步伐,物质、精神生活水平需求的不断提高也对村民生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村民仅靠那一亩三分地,已经很难再维持一家老小的生计。虽然中国税费改革几乎使农业变成了零税率的产业,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是近年来物价不断上涨,给原本收入远远低于城市居民的农民生活更加艰难。他们不得不另寻出路。九十年代以来,村里农民流向东部沿海发达城市务工便成为了一种主流趋势。

(二)华严村农民工现状分析: 1、就业培训方面

“您认为农民到城市打工最大的苦恼是什么”,在这个问题的调查中,60%的农民认为是“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村里出去务工的农民普遍表现为整体素质低,“眼高手低”就业难。他们大部分是小学毕业,缺乏专业技术技能,且不愿意或无经济能力参加收费的培训项目。而他们又试图寻找工资高的工作,雇主和工人信息的不对称更加限制了农民工良好愿望的实现。

在农民工职业培训的问题上,政府也做了一定的工作。县城里的职业中学也为没有考上高中的青少年提供职业教育,并予以每人每年2000元的补助;县政府,村委会也有不定期地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然而却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对此并不知情,在笔者走访的十户村民家中仅有一位了解。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是因为村民普遍文化素质较低,对于政治政策方面了解颇少,不太关心。这在政治专题调查上有所体现,很多村民对于村干部、重大决策的产生,政务财务公开状况问题上都显得神情默然,“不太清楚”。而村民外出务工很多都是自发的,他们长时间在异地他乡,只有在农忙有事,或过年时才回村和父母、孩子团聚,很少有时间和精力,或者说没有意识要去关心乡里有什么措施政策。

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在于培训的力度不够,影响力小。实际上,村民们是愿意接受实用的职业培训的。但据村民介绍,“村里的职业培训课程很少,时间又短,

1

百度百科:http://baike.http://www.wodefanwen.com//view/1098339.htm

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去县城又太远,不方便。”试问这样的培训怎么会有群众基础,拿什么来吸引农民去参加呢?另外,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的宣传也相对较少,没有深入人心,使得很多农名工对培训的了解不足。

2、社会保障方面

一直以来,国家高度重视保障农民工权益和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问题,近年来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也取得了明显成效。如2006年的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这一措施见效颇为明显,使得许多外出务工人员都能高高兴兴地领到工资回家过年。

但当前农民工在很多方面仍然面临着问题,侵犯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事情也时有发生。作为建筑业、加工制造业与很多服务行业的主要劳动力提供者,外出的村民大多从事的是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甚至是危险、有毒、有害的工作,却得不到相应的医疗、保险等政策保障。他们法律意识淡薄,普遍缺乏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意识,在发生争议时也就缺少法律的保护。

“村里出去打工的农民中很多人并不知道五大社会保障的内容1,并不理解社会保障,因为户口还留在农村,他们还是华严村的农民,身在异乡的他们势单力薄,属于弱势群体,这些城市里的所谓保障与他们是遥不可及的,他们的要求就是能拿到工资,回家盖房、结婚,改善现在的生活状况。”村长惋惜地说道。

3、农民工家庭生活方面

首先,我们来看看农民工的生活情况。他们大都超时工作,业余生活单调。他们之所以愿意背井离乡来到陌生的城市,是为了努力赚钱以摆脱家里的贫困状况。他们能吃苦,肯出力,任劳任怨且廉价,他们干着城市里最累、最苦、最脏、最险的工作。由于大部分工厂企业都实行计件工资制,他们为了能获得更多工资总是加班加点。高强度、长时间的透支体力工作,损伤是显而易见的,加之住在简陋的集体宿舍或出租房内,农民工疲惫的身心难以得到有效的调整和恢复。

在很少的空余时间里,农民工的精神生活也未得到重视。他们社会交际圈子狭小,看电视、打牌和睡觉成为他们最主要的休闲方式,而年轻的打工一族在单调枯燥的打工生活之余也学会了上网,网络成为他们新的精神寄托。

然后,再一个备受社会关注的是留守儿童的问题。在家中青壮年都出外打工的情况下,家中种地、喂养牲畜的担子就落在了老、弱、妇、幼肩上。在华严村,我们随处可以看见这样的情景:年迈的老人在地里干着农活,稚气未脱的孩子在一边熟练地帮忙??由于时值暑假,我们没能看到这些孩子去上学的样子。但据村民介绍,村里的小学因为资金,师源等问题关闭了,村里的孩子不得不每天步行四五公里去乡里的小学上课。他们中最小的仅五六岁,就要踏上这样的求学之路,实在不得不让人为之感到痛惜!相对于城市里的孩子饱受父母的关爱,下课后参加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村里大部分的农民工子女却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好而长期远离父母,一下课就回家做饭、放牛??

据新华社报道,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1000万人以上。他们长期不能与父母一起生活,得不到有效的监护和引导,孤独生活对这些留守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容易产生不良影响。他们心理健康方面已呈现出的一些倾向性问题。村民们反映,九年义务教育在这里确已普及,但很多孩子要么娇惯要么冷漠,不爱学习,甚至厌学。初中勉强毕业就去打工,走上父辈的老路。如此以来,农民工问题就像滚雪球一样,并非一代人,一时能解决的。

1

五大社会保障内容包括:城市低保、职工最低工资、失业保险金、退休养老金、工伤待遇。

三、农户家庭案例

今年七岁的杨杰(化名),据村民们说,是一个非常“调皮捣蛋”的孩子,经常逃学。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在小杨杰四岁的时候,他的父母就带着他离开家去广东打工了。但夫妻俩都要工作,根本无暇照顾这孩子。白天他们去上班,他就自己一个人待在出租房里,经常哭闹。不得已下,妈妈又把他送回老家,交由他的爷爷奶奶照顾。回到乡下,“他就像又回到了他自己的天地一样”。

但是情况并没有父母预期的那样好,由于两位老人要干活,照顾小孩也没有年轻人那么细致,村民们很少看到小杨杰穿得干净整洁的样子;这孩子没有了父母的管束,再加上两位老人的宠溺,慢慢变得任性,甚至学会了骂人,“他被惹急了连爷爷奶奶也照样骂”。

在他要上小学的时候,杨杰的妈妈不得不辞工返回家乡照顾孩子。她这样告诉笔者,“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孩子要父母照顾,如果回来种地,这个家是养不起的。只有留下他在那边工作,我回来看着孩子,还可以在家干点活吧。”看着这个刚三十出头的妇女头上的丝丝白发,心里的酸楚溢于言表。

当我们试图跟小杨杰说话时,这个脸蛋红扑扑的男孩一直把弄着手里的电视机遥控器,头埋得很低,不发一言。也许孤独的童年生活在他心里留下了一些印记,我们企盼着母亲的关爱能早点治愈这个小身体的内心创伤,让他健康快乐地成长。

四、思考建议

妥善解决农民工问题,加快村里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促进华严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关键。对此,我们的建议如下:

1、强化政府职能,保障村民外出就业的有序进行。

由于农民工的外出较为分散、流动性大,因此对于他们的管理,应向劳动力输出就业服务转型。政府应建立起具有较高整体素质和服务质量的农民信赖的劳务输出中介组织,向农民工提供人性化、周到的就业服务,架起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之间的有效沟通桥梁;适当降低收费标准,减轻农民负担,使之能够促进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2、提高劳动者素质,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加强领导,健全机构,进一步做好九年义务教育普及工作,通过切实加强农民工文化教育和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整体素质,转变村民就业观念,提高自我保护和参与社会保障意识,使他们能够尽快掌握城市生存技能,尽可能地享受与城里人平等的社会福利,更好地在城市获得更大的发展。

3、多角度拓展农民工就业渠道,给农民更多的就业空间。

华严村煤、硫铁矿等矿藏资源丰富,气候条件优越。当地应因地制宜,制定优惠政策招商引资,通过新增项目建设,加大对特色农业和非农产业发展的投入,最大限度地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提高农民的土地收入,减少青壮劳动力外出带来的留守儿童等问题。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也可以吸引很大一部分农民朋友就地就近就业,减少农民工向沿海大城市过度聚集的情况。

4、加大社会公益力量,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

“留守儿童”现象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关注:进城务工的村民应加强与留在家中的孩子沟通;学校、老师应给这部分孩子更多的交流和关心;派出所在加强户籍管理的同时,应及时掌握这些孩子的生活情况,加强与学校的沟通,

共同解决出现的问题;村政府应认识到下一代的健康发展同样事关新农村建设,给予这些孩子更多的关怀和照顾。1

参考文献: 1、佚名:《完善制度保障促进社会和谐》,《半月谈》2006年第18期。 2、郑功成、黄黎若莲:《中国农民工问题与社会保护》,人民出版社,2007年。 3、迟书君:《新型城市移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4、刘怀廉:《中国农民工问题》,人民出版社,2005年。

1

陆 敏:《“留守儿童”需要全社会关注》,《春城晚报》2007年1月25日, 第三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2t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