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企业低碳经济发展现状调研报告(终稿)

更新时间:2024-03-30 08:3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湘潭企业低碳经济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摘要:2007年12月,长株潭被国务院批准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湘潭地区凭借这股春风,以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着力推动“两型社会”建设;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加速推进新型城市化。经过三年的建设,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其中“两型社会”建设的程度如何,“两型社会”所要求的低碳环保与科技创新进行得怎样?本次调研带着这些问题,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车间考查等形式,针对近三年来湘潭地区部分企业在“低碳经济”“建设绿色社会”“推进科技文化创新”方面的认知程度、实施方案以及建议进行了考察。调研综合分析了湘潭大、中、小企业在“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背景下,企业在发展低碳环保经济的新视点、新机制以及企业对当代大学生的新要求,加强“校企合作”,共创绿色低碳家园,推进科技文化创新。

关键词:两型社会 低碳经济 企业转型 科技创新

背景:2009年12月7日——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12月7日起,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其他官员们共同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毫无疑问,这对地球今后的气候变化走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低碳经济快速发展。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探索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发展之路,实现长株潭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在追求快速发展的同时怎样来处理好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需求的关系,如何构建“两型社会”发展低碳经济?2010年7月,湖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利用暑期社会实践,对湘潭市九华经济区、德国工业园、高新产业区各类企业在“低碳社会”建设方面的认知和采取的措施展开了深入调查。本文围绕湖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2010年暑期社会实践的调查结果做出如下分析,为殷切关注湘潭低碳经济建设的各界人士提供参考。

问题一:“两型社会”落户长株潭,现又提出低碳环保的要求,企业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有哪些举措,面临什么问题?

湖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2010年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共有37人,其中包括老师2人,在校本科生35人;中国共产党员(包含预备党员)4人,共青团员 32人。为了搞好本次调研,笔者设计了《湖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企业调查问卷》和《湖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

院毕业生跟踪调查问卷》,分别针对企业及毕业生校友设计。实践期间“绿色征程”实践团共走访了湘潭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二十三冶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湘潭江麓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湖南省碧绿环保产业有限公司、湖南恒润高科有限公司等27家湘潭企业。其中共有国有企业9家,民营企业15家;大型企业6家,中型企业11家,小型企业9家,跟踪采访毕业生4人。

在走访各企业时,企业相关负责人依据企业在近几年的自身发展情况,如实填写了调查问卷(本套调查问卷为不定项选择)。

表一:企业对低碳经济新机制内涵了解程度 年份 2009 2010 完全了解 3.7% 7.4% 比较了解 74.0% 77.8% 认识比较模糊 22.3% 14.8% 不了解 0 0 依据上表数据,我们不难看出,湘潭各企业对“低碳经济”新机制内涵的了解主要集中于比较了解。调研小组在与企业负责人的交流中发现,企业对低碳经济的了解大致存在三种情况:一、对低碳经济内涵了解深入。这种情况主要存在于湘潭碧绿环保产品发展有限公司等环保技术研究开发型企业当中,仅有7.4%;二、对低碳经济内涵比较了解,但是并不全面。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湖南华菱湘潭钢铁有限公司等大中型企业当中,所占比例为77.8%;三,仅知道低碳经济这一名词,对其内涵了解模糊。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规模较小,刚刚起步的企业当中。然而“两型社会”落户长株潭已经近3年,通过了解到的去年和今年的数据对比,企业对长株潭“两型社会”背景下低碳经济内涵的了解正在逐年加深。

随着长株潭建设“两型社会”进程的加深,湘潭各企业也有了发展低碳经济的需求,实践小组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企业在致力发展低碳经济时采取了一些有效的举措,就加强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新能源开发方面都各自有着一定的实践。

表二: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方面资金的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

达到7%以上 7.4% 达到5%——7% 88.9% 5%以下 3.7% 根据政府规定,湘潭各企业用于生产的资金投入与销售收入的比例不得低于5.0%。由上表数据可知,大部分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资金的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主要集中在5.0%——7.0%这一阶段,占走访企业的88.9%,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大部分企业对技术创

新较为重视。但仍有约3.7%的企业由于自身资金缺乏、节能环保意识较淡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对技术创新的投入不够理想,这也致使部分企业在保证环保提高效益方面出现了疲软现象。而在调研过程中,实践小组还发现,除了部分研究开发环保技术型的企业,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出现了“被投入”、“被环保”的现象,他们并未将科技促进节能、低碳促进环保的理念深入意识。从上表投入比重在7%以上的企业比例仅有7.4%也可见一斑。

表三: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方面所聘用的人才的主要来源是 大专生 11.1% 大学本科生 37.0% 硕士研究生或以上 55.6% 企业自主培养的员工 77.8% 从上表我们我们不难看出,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过程中所需人才的来源较大比例为高校硕士研究生或以上学历人员,而来源最广的属企业自主培养的员工。在利用高校人才进行技术创新方面,企业一般通过招聘引进和校企合作来完成。虽然历年来,企业招聘本科生的比例较高,但是由于本科生在专业素养以及研究创新能力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企业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将目光主要放在了专业素养更高的硕士研究生身上。据调查了解,湘潭有超过70.0%的企业与高校有着校企合作关系。然而,湘潭各企业大都属于中小型企业,规模不大,由表二可知,大部分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资金投入仅维持在政府要求的底线,部分企业的资金投入甚至低于这个底线,更由于当代大学生“跳槽”现象严重,所以企业更愿通过自主培养本来员工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服务,这一比例高达77.8%。

表四:企业为迎合低碳环保社会在制度创新上已经或打算着重采取哪方面的措施

优化人力资源 70.4% 完善企业文化 85.2% 加大生产管理 74.0% 由以上数据显示,各企业非常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在调研过程中,大部分企业一直强调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其中在上表占比例为85.2%的企业中有56.4%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基本以低碳环保为准则的企业文化,而其他企业正处在对企业文化的完善中。此外,企业在优化人力资源方面也非常重视,有70.4%的企业认为设立完善的人事任免制度、合理利用人力资源也是一种节约和降耗。这些企业在提升传统的人事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地位,确定公司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关系,明确公司内外部人力资源优劣势和机会与威胁等方面已做出了或将做出一定努力,在制度建设、组织建设、员工培训、薪酬与福利、绩效考核等方面也初步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同时,有74.0%的企业对在生产中如何节能降耗相对重视,但其中仅7.5%的企业在实际中制定了相关条例具体落实 “低碳经济”中“低能耗”这一部分。

表五:各企业近年来参与新能源开发的现状

风能 3.7% 太阳能 7.4% 生物质能 7.4% 其他 14.8% 未开发新能源 66.7% 湘潭新能源产业主要有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由上表数据显示,湘潭已有一部分企业在新能开发上有了一定的进展。就全市而言,已有超过12家企业从事风能的研究。据调查了解,近年来,湘潭世通电气有限公司在新产品开发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成功研发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1.5兆瓦双馈风力发电机集电环及总成和2兆瓦及以上大型风力发电机制动系统总成。自2008年,湖南华晨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和湖南天利恩泽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出资,在高新区建设太阳能多晶硅光伏产品生产线。而在研发生物质能方面,有7.4%的企业致力于采用生物质气化技术,将各种农作物转化成生物质燃气的生物质气化炉。其中采用稻谷谷壳作为锅炉燃料,替代工业用煤,年利用废弃谷壳8000吨,替代原煤达6000吨。但由上表数据可知,湘潭新能源产业总量尚小,且大多数企业规模偏小,能在国内外市场占有一定份额、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和品牌、支柱产品几乎没有,总体还处在发展的起步阶段。

随着“两型社会”落户长株潭,各企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上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也取得了初步的成就。但是由于基础较薄弱,发展时间尚短,而对高校人才引进不利,同时政府扶持力度不充分等原因,企业低碳经济的发展在目前阶段仍存在着很多问题和困难。

表六:各企业认为,发展低碳经济自身内部的限制主要来源 管理制度的制约 22.3% 企业已有设备落后 企业发展资金限制 63.0% 70.4% 管理层重视程度 11.1% 由以上表数据可以看出,湘潭存在的大部分小型企业,企业规模较小,有关节约资源、倡导低碳经济的制度没有制定或不够完善,22.3%的企业选择了管理制度的制约,尽管这一数据相对不是很大,但是已经有不少企业愿意面对这个问题,这些企业并未在日常管理中关注资源的节约,也未制定相关条例具体落实好“低碳经济”中“低能耗”这一部分。63.0%的企业把责任让给已经落后的设备,湘潭作为一个老的制造业工业基地,优劣点同时凸显,更新相对落后的设备现在已经成为企业低碳经济发展的难题。企业发展资金的限制成为70.4%的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绊脚石,这是调查问卷设计的四种主要因素中比例最大的,发展低碳经济必然会触动旧的产业,而且在低碳经济中,研发资金也将是一笔不小的投入,这需要企业有高远的目光和敏锐的市场感应能力,当然,此时政府的支持肯定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鼓励。11.1%的企业选择管理层的重视程度,不难理解,在转型的过程中必然会有不少

的风险,占主要部分的小型企业,一方面不愿意承受这种风险;另一方面他们运用新能源意识不强,尚未充分认识到能源短缺和不可再生的问题,对低碳经济之路的必然性理解不强。

问题二:湘潭发展低碳经济,政府、企业和高校各应扮演怎样的角色?

企业向着低碳环保的方向又好又快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十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和我国综合国力的稳步提高,才能保证湘潭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其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的宏伟目标。那么政府首先应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哪些有利的因素?企业在新的政策号召下该怎样弥补自己的不足,完成技术和制度创新以顺利实现产业转型?大学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该有哪些新的举措?经过十几天的实践调查,我们将湘潭经济建设的优秀经验以及针对一些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总结如下:

第一、政府突破区域经济模式,完善配套制度,发挥主导作用。

所谓低碳经济,简而言之就是指温室气体排放量尽可能低的经济发展方式。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低碳经济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贯彻执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政府作为社会生活的管理者,应该承担起主导角色。

那么,湘潭政府如何积极发挥主导作用,把国家的政策融入地区性的经济中来呢? 据表一的数据显示,湘潭企业对于低碳经济这一概念的总体认识,暂时处于一般性的认识阶段,除7.4%的专门从事环保开发的企业外,很多企业还没有把这一概念融入到发展中。湘潭作为长株潭城市群的主要组成部分,拥有以传统产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而新兴产业发展相对不足,尽管湘潭工业经济增长的稳定性较好,但是协调性、均衡性不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湘潭地处内地,经济发展的依靠地区资源的区域性特征还比较明显。我们可以说试验权是党中央给予湘潭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突破现行体制的“尚方宝剑”,这就意味着长株潭城市圈在“两型社会”建设试点过程中拥有较大的制度创新自主空间。首先,湘潭可以利用这种自主权打破这种区域经济模式,实现城市圈内劳动力、技术、资金及各种资源等生产要素进行合理的流动与整合,使其成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这对于实现城市圈内经济结构的优劣互补,加快湘潭低碳经济建设的步伐是一个突破性的举措。

另一方面,低碳经济作为一个新的发展模式,而湘潭作为一个以机电企业为主导的工业基地,政府对企业的监管制度肯定需要创新。在走访过程中,大部分企业负责人表示:2007年12月以来,长株潭设立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在政府的大力号召下,湘潭地区九华工业园、德国工业园等多个工业园被设置为低碳环保工业园区,湘潭低碳经济意识和低碳经济模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监管多有不到位之处。政府需要制定更加

严格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标准,并将其纳入政府业绩考核指标中。针对新入驻的企业,全面实施“批项目、审能耗”制度,严格控制高耗能建设项目,对于积极向低碳转型的企业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有政府的大力引导和监管,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就能大展手脚了。

第二、企业放远目光,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大胆改革创新。

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无论是政府政策的制定,还是技术的不断创新,其落脚点都在企业上,关键在于企业把这种意识融入到市场活动中产生效益。

调查中,部分企业大力宣传本企业在2009年金融危机以后仍能稳步发展的表象,对本企业高耗低效的生产模式,依靠政府贷款加大投入的粗放型生存手段缄口不言,但是实践小组在车间的参观过程中还是较为明显的发现了问题。据湘潭政府最新的经济数据显示,目前湘潭第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14.19:50.63:35.18。而我国发达地区如广东、上海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分别达到40%、51%左右。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共同带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正在沿海地区形成,而湘潭第三产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还不突出。可见,湘潭企业要实现低碳经济,转换发展模式、调整企业结构势在必行。

据表二到表五的调查显示,湘潭企业都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向着低碳、高效的模式发展。但是要寻找一条正确的道路,笔者以为应该对湘潭已有工业基础的组成逐个分析。就湘潭而言,改革的对象主要是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服务业三块。

湘潭传统产业在经济总量中仍有巨大优势,结构调整不能全盘否定,而是对之进行“调劣补优”,加快对机电、冶金、化工等多个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实践团队在走访中了解到,湘潭电机拥有一大批国内领先技术,形成有一批先进装备制造品牌,是湘潭产业发展的基础优势。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促进湘电智能化升级。据湘电一位负责人透露,湘潭电机正在打造一批太阳能为供能设备的产品。若以湘电为骨干,依托其优势基础,定能促进太阳能产业和与之配套的一系列企业的发展,行成紧密的低碳高效新产业。

新兴产业的调整要坚持短期和长期效益相结合,既要使新兴产业当期生存,也要保证其能持续增长。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是国家的战略产业,尽管前期需要花费巨大的投资,但是必须放远目光,提前考虑,率先作为。在发展的动力上企业要追求自主创新,与湘潭高校进行紧密合作。实践团队走访的天利恩泽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碧绿环保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数家企业的快速发展就证明了这一点。

现代服务业是区域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重要标志。当前要紧紧抓住争创国家物流示范城市

的机遇,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同时,利用以韶山为中心的“革命摇篮,领袖故里”红色旅游区,大力发展旅游业。

第三、高校立足专业特色,创新培养模式,为低碳经济建设提供智力保障

低碳经济其实质就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核心是技术创新和发展观的改变。发展低碳经济,是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低碳社会建设,整个国家都责无旁贷。2009年,温家宝总理考察湘潭电机时指示,“企业要发展,就要勇于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进步”。

表七:调查中,各企业目前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

年份 2009 2010 专业型人才 18.5% 22.2% 通用型人才 26.0% 14.8% 创新型人才 18.5% 40.8% 技能型人才 37.0% 22.2% 据上表我们不难看出,低碳经济成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之后,湘潭企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由2009年的18.5%剧增到40.8%,尽管2009年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更愿意选择能立即走向工作岗位并带来经济效益的技能型人才,这一巨大的转变还是表明,现在企业更关注到长远的发展,这也是企业对大学生提出的新要求。在这个时候,作为承载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的高校就应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大学作为一个文化组织机构,需要保持自由与独立,做的是创造性的的探索,但它要运用于实践,服务于国家的发展。统筹推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调研过程中一位企业负责人提到的良性循环:政府和企业创造财富时,一部分被用于研究科学与技术,这些投资最终可以创造出更多财富,从而带来更深入的研究,如此循环往复,最终实现大学与政府、企业建设发展的良好互动。

首先,高校应围绕低碳社会的主题创新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让大学生们树立尊重自然的价值观,大力倡导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反对大肆铺张浪费的思想观念。高校要把低碳环保的价值观思想长期纳入高校各门课程之中,并贯穿于高校教育活动、管理活动、服务活动等一切活动中,使低碳理念转变成为全体大学生共同奉行的价值观。

其次,高校应促进产研结合,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创新产学研结合机制和模式,突破产学研结合瓶颈,完善产学研结合服务机制。学校可以大力支持企业建设一批高新技术研发平台,有条件的企业和高校相互扶持建设一批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技术中心等创新平

台,使之成为高水准的创新基地,促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化发展,用科技的创新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目前,我国正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进行创新型国家建设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这与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基本上是一致的。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与其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模式,工业化高级阶段必然以信息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要发展方向。湘潭的经济转型不能走过去“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应高屋建瓴的预测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摒弃传统的“高投入、高污染、低产出”的经济发展模式,走出一条 “低投入、低污染、高产出”的路子。政府、企业、高校多方位的创新使湘潭主动融入到低碳经济建设的世界潮流中,获得更多的可持续发展的资金和技术,实现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的宏伟目标,为我国乃在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一个低碳环保的新模式。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aq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