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政治思想史(徐大同)!

更新时间:2024-05-21 05:1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西方政治思想史(徐大同) 绪论

一、 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1 、什么是政治?

社会内部那些以社会共同体的公共权威为核心的权力关系的总和。 ( 1 ) 所谓“权力关系”, 是以强制力为后盾的命令与服从的关系。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结成各种关系:伦理、宗教、法律、经济、政治关系等,这些关系把人们联结为一个社会整体。

政治关系的特点在于强制性,是一种权力关系。 ( 2 )权力是社会组织的粘合剂 。

① 人类是社会动物,必须过群居生活,人又是不完美的,有缺陷的这就必然产生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整体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是政治学的主题。

假如人都如鲁宾逊一样孤独生活,或如天使般共同生活,权力就没有必要。 政治是群体生活需要,人类缺陷的补偿。

② 与人的需求和欲望相比社会可供分配的有价值事物必然匮乏。所以必须进行“权威性分配”。 ( 3 )所以,人类与政治有不解之缘 ,尽管有人喜欢有人讨厌,但人类总是离不开政治。 ( 4 )并非所有的权力关系都是政治 。

强盗团伙、黑社会等内部有权力关系,但不是政治。

这种权力关系必须以“社会共同体”的公共权威为核心,在有国家存在的社会里,就是国家权力。这样,政治强制性具有合法性特点。

2 、 政治思想: 人类对于政治现象的认识、对于政治问题的主张和观点。

( 1 )政治现象纷繁复杂,其核心是国家 。所有其它政治现象无不以某种方式与国家发联系。故,抓住国家问题,就抓住了政治问题的核心。

① 思想史传统 : Aristotle 创立了政治学《政治学》是专门研究城邦问题的著作,它涵盖了城邦生活的各个方面。 Polis 是古代 State 的一种特殊形式。译为 Polis-State 。所以城邦学就是国家学。 Aristotle 把 Politics 理解为“国家学”由他奠基,西方 Political Thinker 直到战前都把国家作为政治学研究中心。亚氏: Politics 治理城邦的理论与技术。

② 语源学: 西方主要语言中, Politics 都由 Polis 衍生而来。如:英文: Politics ,法文: Politique ,德文: Politik 。

所以 政治思想都是国家为核心。可简捷地归结为关于国家的思想。

( 2 ) Political Thought 是人们关于如何认识国家,组织国家,管理国家的观点主张和理论体系。 ① 认识国家: 对国家的一般看法。如国家的起源、本质、职能、前途等。属于对历史和现实中国家的理性思考和解释。

起源 :需要、分工、征服、契约、阶级斗争;真实的逻辑的起源。 本质 :至善、权力、社会服务机构、阶级压迫的工具;

职能 :公共幸福、社会秩序、人权保障、阶级压迫;世俗幸福, 前途 :循环、永恒、消亡

无政府主义 : 纽约大停电,丹麦无政府主义者城,

国家与个人、集团、民族等关系;与其它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的关系 。 对国家起源的不同解释决定了国家学说的基本倾向 :

近代自由主义 : natural situation----social contract----civil society Marx: class state----class struggle----class dictitalship

Ancient China: Chaos----sage----monarchy----monarchy--subjects order ② 组织国家 :依据什么原则组织国家,把国家组织成什么样子?

首先是 Power 和 Right 在社会各集团间的分配 。 决定每个人和每个集团在国家权力体系中的地位。 其次,国家权力的组织形式 。

1

A .统治集团内部各阶层、集团、个人与国家权力的关: democracy 、 aristocracy 、 Monarchy 。 B . State Power 的划分和归属、国家各权力机构的组织方式、职能和相互关系。集权与分权 C . State Power 的性质、范围、个人的 Right and Duty.

D .中央政权与地方政权及各种社会团体、组织的关系。 Federalism 、 Sovereignty 、 Pluralism 。 E .其它一些相关制度,如司法制度,文官制度等。

③ 管理国家 :如何有效地运用权力以实现政治目标是统治手段、方法、 \治国之道”。

包括:如何保障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国家法律政策如何制定和贯彻执行。官吏的培养、选拔和监督。法治还是人治;政治家和公民的政治行为;统治者的艺术或权术;有时,思想家把教育、文艺、伦理都作为政治手段,赋予其政治意义。

中国古代:重在治国之道:仁政、礼治、法治、无为而治。 西方:古代近代重体制。现代 Behavioralism 主要研究个人和团体的政治行为,是行为科学的一部分。(情绪发泄法)。

3 、 政治思想史: 人类政治思想发展史。 政治思想史可分为二个线索(或要素): ( 1 )对政治现象的客观描述解释和分析

A .事实描述。如 Aristotle 对 158 个城邦的描述“君主论”“实际怎样”。 B .解释含义和因果分析。某国家政府是什么人统治,为何会如此。 ( 2 )价值判断或选择 。“理想国”“乌托邦”“理性王国” 。

Value, 有关值得希求的或美好事物的概念,或值得希求的或美好的事物本身(道德和美学标准)

其中( 1 )因答是“是什么”和“为什么”问题,属于认识史范围。人类对政治现象的认识,也同对其它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一样,有一个发展过程。政治思想史从历史角度研究人类政治思想发展,描述其发展脉络和发现其内在联系。 政治思想不断变化发展的原因:

A .政治本身在变。城邦 - 帝国 - 民族国家 - 民族国家解体。(自然不变、稳定、

政治是人造自然)公民国家 - 贵族国家 - 资产阶级国家 - 全民国家。 B 、研究方法在更新,现代定量分析。现代对人的政治心理、甚至深层心理的探讨。 C .研究者的观念在不断更新。

但对政治的认识受人固有的价值观影响。 ( 2 )回答“应该怎样,”属人类道德进化史范畴。

个人的主观偏好,任何时代,人类的价值观念都充满矛盾对立、冲突,导致政治斗争和变革。

60 年代黑人对种族隔离的不满:奴隶 - 废奴 - 公开的不平等 - 隔离但平等 - 取消隔离的平等 - 实际社会政治经济地位的平等(这里又有不同含义,如是否总统也按黑人的比例总统轮值。)

妇女对性别歧视不满: Mrs. Miss. Ms. Chairperson. laday first 歧视,男的付钱。西点军校拒招女生,参政:现进核心决策圈(赖斯),下一步总统,希拉里,里根成为第一丈夫,美国妇女一定开心。 从整体上看,人类政治价值观念是进化的。这是整个人类进化史的一部分。 一个人或一个集团所持的一组相关的价值称“价值系统”。在思想家那里,表现为“理想国”的思想。“理想国”“乌托邦”“千年王国”“理想王国”“共产主义”理想国是人类对现实不满(中性)的反应,对现实的思考导出不满,(现实与理想的张力)这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

政治思想史是人类对政治现象的认识和政治价值观念的发展史。是历史学和政治学交叉的学科。 4 、 西方政治思想史 。

在古代,政治思想发展是在各文化或文明范围内进行或展开的,相互基本平等,相互影响有限。近代已有所改变。现代更是联系紧密。

中国以外较重要的:印度、日本、埃及、阿拉伯、俄国、西方。

西方不是政治地理概念,而是文化概念。 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由古罗马传到中世纪西欧。中世纪末传到北美,西欧北美是西方文化的故乡。其它地区不同程度受其影响 西方是个整体,这个观念源于中世纪初:

2

① 古希腊人的“东方”概念; ② 东西罗马之分;

③ 中世纪初西欧人的“西方”观念; ④ 新航路发现看“东方”观念; ⑤ 冷战“铁幕”(铁幕恰巧在东西方文化交界处落下)。 二、 研究意义

1 、政治思想史是政治学与历史学交叉的学科,它首先是人类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学习政治思想史,有助于完整地了解和深刻理解人类历史,特别是政治史。

学习历史,要了解人类过去的生活,不仅要知道他们做了什么,还要了解他们想了什么,不仅要了解历史上的物质文明,还要了解历史上的精神文明;不仅要了解人类从事物质活动和精神生产的发展历史,这才是全方位的历史学。

有位历史家打比方:经济是历史的骨骼,政治是它的血肉,而思想文化是它的灵魂。这告诉我们,要了解掌握活生生的、生动的历史,就要了解历史上的思想文化。

宇宙的花朵是人类、 人类的花朵是思维(精神) ,历史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思想文化,它具有永恒的价值。

人与其它动物不同,人是有思想的动物,人是按自己的想法去活动、去创造历史的,所有人的活动和创造物都有人的主观意识的痕迹。 历史上的政治斗争、政治活动、政治制度,都是人们在一定政治思想指导下从事或建立的。

政治思想史与政治史有直接关系 。不了解政治思想史就不了解人类政治史。不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政治思想,就难以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政治活动,建立的政治制度。

思想家没有政治家和将军的强制性物质权力,只有笔(述而不作者只有口)怎样影响历史。 思想观念的变化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

思想家是人类灵魂的师,政治思想家是超级政治家。 思想家发生作用的途径: 思想家的著作(元典)(源) - 解释、研究性著作,(经与传) -- 大众传播 — 普通受众 在这个过程中,( 1 )出现折射、递减、衰变、信息失真;( 2 )形成一种舆论、文化氛围,文化环境,积淀为民族心理,性格,气质,价值、态度,融入民族的精神血液,形成精神的遗传,

每个在历史上有地位、影响、个性、创见的思想家,都汇入整个思想史的发展长河,开始可能还能分辨,后来就分不清了,故我们今天不信佛,甚至不了解佛教但佛教肯定也是塑造造我们精神面貌的因素之一。没有佛教二千年的影响 ,我们的民族心理特征不可能是今天这个样子。如能对思想要素进行生物式的分析,就能分解出佛教因子。 三种类型的思想家 ( 1 )宗教气质

各大宗教的创始人,有对人生命运的终极关怀。他们往往有着独特的人生经历,心灵体验,从而对宇宙和人生产生独到的理解,并据此创立了他们的教义。

他们创立教派,成为教主或神,其思想为信徒所信仰,人们根据其教导去生活,(“宗教就是对生活的理解和根据这种理解去生活”)它可以统治一个民族许多民族一个时代,甚至上千年。(基督教二千多年,佛教更长)。

其特殊人格、气质、非凡魅力,信徒对其非理性信仰、皈依、如成为官方宗教, 强制灌输。

世界上各种文化多都是由某种宗教孕育出来的。也就是说是建立在某一种宗教思想家思考的基础上的。 ( 2 )学者型

其知识渊博,思想深刻。服膺其学说并按他们开拓的方向继续理性探索的人形成一个学派,使其思想得以延续发展,并传播到社会。

以知识理性和逻辑的力量征服人,其渊博深刻,具有说服力。 ( 3 )实践型思想家

阐述一套理论,并将其付诸实践,体现于政治运动和制度中,(杰斐逊,甘地)

3

人格力量与理性力量结合,理论与实践双重影响, 思想家与时代关系的三种类型

( 1 )总结了一个时代:当一种文明臻于成熟,或一个辉煌的时代即将逝去,迟到的思想家对它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和升华。

这种思想家容易被人视为不视时务,思想守旧,但他们的使命是将一种文明的成果以理论形态留传后世,并因此而获得永恒的生命。

( 2 )指导了一个时代:他们站在时代浪峰的前头,指点着时代的走向,规划着社会变革的道路,他们是幸运的,也许在活着时就能看到其思想被人所接受,甚至实现。

( 3 )预言和准备了一个时代:他们有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到了未来发展的某种讯息。他们属于另一个时代的人,但那个时代还没有到来,他们注定是孤独的,因为人们还不能理解他们,但他们是自信的,因为他们明白,未来的人类会发现他们,承认他们的价值。

2 、政治思想史是一个巨大的思想的宝库,学习政治思想史,可以丰富我们政治学方面的知识,开阔视野,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

我们接触的多是世界知名的思想家,他们知识渊博、思想深刻、学习研究他们的学说,会使我们得到多方面收获:与大思想家对话,提高我们的层次。 ① 新的思维方式与我们中国传统不同;

② 新思想新观点、有正确、错误、合理不合理,或各种因素(真理和谬误)掺杂一起。(狼医生) ③“知识猿猴”。要加强理论修养,抽象思维,最好途径读名著,学思想史; 对待人类思想遗产的两种观念:

A 、 种子 - 大树 ,一切有价值的都被吸干,剩无用驱壳,史学研究种子怎样变成驱壳和大树。 B 、 母 - 子 :仍有生命力,是新生命之源,我们仍生活于其荫庇之下,再过一万年? 思想史常读常新,研究就是目的,永无尽头。

3 、学习政治思想史,能帮助我们认识人类思想发展的规律、培养我们用发展眼光看待人类思想的发展,掌握先进的思维方式,

从进化论者的观点看 :追溯人类政治思想发展的轨迹,不可能研究各历史时代所有人的思想。每一时代的杰出思想家的思想体系是那个时代的精华和杰出代表。所以思想史是历史上前后相继的一个个思想体系构成的系列。

历史上, 许多思想家都宣布自己发现了真理,自己的理论体系才是真正科学的思想体系,他设计的理想国才是真正美好的世界。

我们研究政治思想史居高临下,纵观几千年人类政治思想发展,会看到政治思想史,是一个个政治思想体系的更替史,每个真正的政治思想家,都对人类政治思想发展有一定的贡献,其理论体系含有一定科学成分,没有人能超越时代的局限性。所以随着人类精神的进步,他们就被后来的思想家所超过,而后来的思想家又被更后来的思想家超过。这样,就形成人类政治思想史发展的无限系列。每个思想家 - 如果算得上真正的思想家的话 - 都只是这个系列上的一个环节。他承前启后,吸取前人成果,站在前人肩上,启发后人,为后人开拓道路。(这只是大致情况,不以机械理解)

整个人类思想的演进也是如此。一个时代认为是真理的东西,实际上可能不是真理,很快就会被人抛弃。今天看作天经地义的常识,明天也许就成为笑柄。 所以不能把一个时代的思想成果绝对化。

从了解思想史发展的脉络看:要有一个新的思维方式,历史的、发展的眼光。了解我们时代思想水平的历史性。

4 、西方政治思想史,有助于我们理解认识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政治思潮,政治生活。并过当中西比较,观自己,更深入地了我们自己。 原来是以史为鉴,,现有了横向参照系,西方文化是够资格的参照系,以西为镜。 长期以来,“西”这面镜子是哈哈镜。我们面对它而洋洋自得。

5 、是政治学的基础学科,对西方政治思想史的掌握,是政治学者必要的知识准备,而政治学在中国是迫切需要发展的学科。 (目前政治哲学热)。

4

为我们思考现实政治问题:

( 1 )提供有价值的知识支援,人的政治思考并非冥想(宗教,艺术,文学),要有思想材料,要有人给提示(学思想只就是古人给你提示,有些问题古今是永恒的课题,我们要在前人基础上思考,不是从头开始。)

学习政治思想史,提供一种知识环境或氛围,能不时触发你思考现实问题的灵感。 ( 2 )思维方式的改变。 政治学研究与公民文化建设。

A .当代中国问题根本在政治,与中国政治学研究不足有关。

B .国民素质最低的部分是政治素质,政治家的现代政治教养严重不足。公民素质也包括领导干部和政治家的公民素质。

C .学科发展上,政治学严重不足。 D .面对的挑战:

The Third Wave of Democracy, Globalization , internet 第一章 古代希腊政治思想 引言

古希腊是西方文化的摇篮,也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发源地。古希腊以欧洲为主,但波及亚非。为何是西方文化发源地?它为西欧所继承而不是亚非?罗马帝国分东西,西罗马是希腊文化的嫡系继承人,当时希腊本土在东罗马范围内。

多数人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哲学最早是从古希腊出现的。① 在其它地方,没有与宗教、迷信、巫术等区分开来。② 其它地方没有从实际应用技术上升到一般的抽象的理性的思考。 城邦政治发展的三个阶段:

① BC8-BC6 世纪。政治思想开始产生。

② BC5-BC4 世纪( 322 年亚里士多德死, 338 年,希腊各邦失去独立)古典时代。城邦制度的繁荣和危机时期。

③ BC4 ( 338 ) -BC2 世纪末。后城邦时代,或后亚里士多德时代,城邦解体,政治思想萧条。 城邦形成的原因:( 1 )历史机缘:迈锡尼王权( BC15 — 12 世纪)向统一帝国发展的趋势;( 2 )多立斯人入侵( 12 世纪),倒退,回到分散状态。( 3 )破碎的地理环境:( 4 )宗教特征:远古时代形成的,部落宗教——城邦宗教,内聚性和排外性。 城邦的特征:( 1 ) 小国寡民和多元主义格局:城邦本位主义。( 2 )公民自治团体: A 、城邦社会政治结构: B 、公民:属于城邦的人,(斯巴达人,哭笑) C 、公民土地所有者、军人、政治统治者三种身份合一。 ( 3 )直接民主制和发达的公共政治生活:公民大会,陪审法庭,抽签选举,公职津贴。( 4 )多元化政体形式。

? 城邦制度和政治思想的特征

古希腊的城邦国家是一种独特的国家形式。城邦制度决定了政治思想的特点:① 城邦的独特性;② 政治思想就是对城邦的思考,它超不出城邦的客观条件的限制。城邦观念是理解城政治制度、政治斗争、政治生活的重要途径。③ 西方政治文化三个源头: a 、城邦政治结构了 b 、罗马法 c 、基督教。④ 前 12 世纪迈锡尼专制王权垮台,在其废墟上形成的破碎的政治版图和城邦制度。对西方政治文化具有决定性影响。 (一)、 城邦的政治结构对政治思想的影响

古代希腊城邦国家的社会基础是奴隶制度。奴隶和外邦人没有任何政治权利。被排除在城邦的政治生活之外。城邦在法理上属于全体自由公民所有,城邦的政治活动和政治斗争主要是在自由公民内部进行。自由公民内部的民主派和贵族派的斗争,占有首要的位置。

① 这个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是奴隶主阶级的政治思想,大多数政治思想家都把奴隶制度看作天然合理的制度,把奴隶看作是与牲畜一样的生产工具,其职责主要是从事生产和为奴隶主服务。无权参与城

5

邦政治生活。

② 政治思想是公民的创造。这些思想家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在探讨如何协调自由公民内部各集团的矛盾,组织和管理好城邦国家,以及过优良的城邦政治生活上。他们的观点往往反映了民主派和贵族派之间的斗争。 (二)、 城邦的政治生活对政治思想的影响

① 古代希腊的城邦规模十分狭小:城邦方圆数百公里,人口数万,大的数十万,相当于我们今天的一个县或一个乡。(城邦的本位主义和多元主义)

② 在这种情况下,全体公民都可以参加城邦的政治生活,城邦的政治生活成为个人生活的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因为小,多数实行民主制度,即使在贵族制下,公民也有形式上的民主权利。公民大会广泛存在,公民们定期在城内广场上集合,讲座和决定国家大事,参加政治生活是公民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如今天的球迷、电影迷一样,古希腊人是政治迷。

民主制度使自由的政治讨论成为可能。政治是人们研究的对象。可自由发表意见,政治学说发达。 ③ 城邦的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城邦政治囊括了一切社会性问题,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全为一体)城邦是最高的社会组织,任何个人必须属于某个城邦,并融合于城邦的政治生活中。 因为小,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紧密相关,(分母小,个人与城邦距离小)

A .国家得失、某项政策是如何制定、制度如何组织、对个人的影响是看得见的,非常明显、直接。 B 国家兴衰也依赖每个人努力,每个人的爱国热情支持,个人也离不开城邦,离开生活有困难,公民身份产生的自豪感。内聚力强。

这时期的政治思想具有鲜明的城邦特色。具体表现:没有区分开社会与国家,并赋予国家一种伦理意义,把城邦看作有机整体,个人是这个有机体的组成部分或细胞。整体高于部分,城邦高于个人,即整体主义国家观。没有专制王权和教会,对政治自由讨论。 (三)、 城邦制度的多样化对政治思想的影响

古希腊世界是许多独立的城邦国家的总称。当时存在着一千多个城邦,它们各自独立,互不统属其政体和政治制度多种多样,每邦都有鲜明的个性。并且,绝大多数城邦的政体和政治制度都处在不断变化之中。 这种政治形势使古代希腊的政治思想家的眼界十分开阔。他们把各种政体和政治制度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它们的利弊得失,研究哪一种政体和政治制度是最好的城邦组织形式。这种研究构成古希腊城邦时期政治思想重要内容之一。

? 希腊政治思想的起源

政治思想是伴随着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但是,从氏族制度演变为国家, 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氏族制度的历史要比国家的历史长得多。并且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它的变化是极小的。氏族制度的灭亡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最重大的变革之一,它当时一定给人们心理和思想观念带来巨大冲击,可惜有关这方面的资料,各民族历史上都残缺不全。希腊人留下了两部珍贵的史料,《 Homeric Epics 》和 Hesiod 的叙事诗《 Works and Days 》反映了氏族制度开始解体,城邦国家还未形成时期,人们的政治观念。 一、 Homeric Epics

1 、 Homer and Homeric Time

BC12 世纪未,多利亚人南下,摧毁了迈锡尼文明,给希腊世界带来灾难性的倒退。 BC12-8 世纪,被称为黑暗时代( Dark Ages ) (1150-750)

然而这个黑暗时代是古希腊政治文化的直接源头。在这个黑暗中孕育着一种新型政治文化,决定未来的方向。

① 专制王权被毁(希腊多元化政治格局前提) ② 破碎的政治格局形成

③ 氏族制向国家制度演变的时机道路。把氏族的民主带到国家。

Homeric Epics 相传是盲诗人 Homer 作品,有人认为是许多行吟歌手的集体创作,史诗的内容是迈锡尼

6

文明未期的文件。《伊里亚特》写特洛伊战争第十年的故事,《奥德修》写奥德修在战争结束后回家途中历险及回家后的经历。它形成于约 BC750 ,《奥德修》比《伊利亚特》晚一代。因为它形成于黑暗时期,反映了黑暗时期的社会面貌,所以黑暗时期又叫作荷马时代。史诗反映了 BC8 世纪政治观念。 2 、 社会等级观念的出现

荷马时代已经出现了阶级和等级分化,并形成了相应的思想观念。特别在《奥德修》中得到明显反映。 ? 奴隶产生和奴隶制观念的出现。 ? 妇女地位低下和对妇女的歧视。

? 当时的等级分化还刚开始,没完全脱离氏族关系的脐带。

奴隶往往被视为主人大家庭的成员,忠顺能干的奴仆与主人保持着较亲密的直接的关系。

奥德修这样的英雄,身份高贵的人并没有完全脱离体力劳动。他为显示自己的力量和本领,在淮阿刻斯国王面前提出与他们比试耕田,刈草、害禾的技术。也与求婚弟子之一提出割草比赛的挑战,他结婚时的喜床是自己做的。(床腿是长在原处的树干)他父亲自己耕作,他妻子则纺纱刺绣。

氏族贵族有大量的财产,奴仆成群,有时排场很豪华。但他们自己也劳动,接待客人时和下属时,没有威严礼仪。不是高高在上,而是比较随便,直接。说明这时贵族与人民的距离还不太大。 3 、 民主思想( 要强调史诗广泛流传,威信,对后几百年希腊人观念的影响)

荷马时代部落管理实行军事民主制度,它由军事首领、长老议事会和民众大会三个机构组成。

这种制度所反映的观念: ① 主权在民和直接民主观念。重大事务特别是涉及全部落的事务,要全部落人支持或参与的事务,要由公民直接决定。如战争,要全体战士决定。决策基础是多数人自愿而非强制。这种民主是直接的。 ② 有地位、名望、长者在公共事务中有较大发言权。 ③ 部落首领的权力是受到限制的:公民大会和长老议事会限制;他与属下的分歧争论时,由第三者裁决;他不是高高在上,权力基础是个人的人格、勇敢、功绩、智慧,赢得私人的忠诚。 4 、 政治权力的观念

政治权力已萌芽,但还不发达。政治机构还是较原始的:各机构没有明确的分工,职责没有专门化;公民大会和长老会议缺乏稳定的组织,秩序和正规的议事程序(奥德修比伊利亚特进了一步,如开会有了固定地点),议事会往往议而不决,像个讲坛;或决议没约束力,没有执行机构保证;巴西琉斯继承也无定则。 二 Hesiod's Works and Days 1 、 Hesiod and his works

Hesiod 的作品大约比奥德修又晚了一代,大约在 BC700 年左右。他生于希腊中部比较落后的比奥西亚,出身于较富裕的农民家庭,代表作是叙事长诗 Works and Days. 长诗由三部分组成: a 、对农民提出道德上的忠告; b 、歌颂劳动的生活和劳动的创造和技巧; c 、较枯燥的耕作季节叙述。 Hesiod 的时代,氏族制度解体和等级分化进一步发展,他的作品反映了境况每况愈下的下层氏族成员的思想。 2 、 悲观的历史观(历史退化论)( 汪子嵩《希腊哲学史》 1.P79 ) 他将人类历史分为五个时期,一代不如一代。

① 黄金时期:人类无疾病之苦,也无需耕作劳动,是最幸福时期。相当于克罗诺斯和古老一代神灵统治时期。

② 白银时期:处在宙斯和年轻一代神灵统治时代。人们失去了原先受到尊敬的那些美德,它们让位于奢侈和傲慢。

③ 青铜时期:出现了一个凶暴好战的民族,最后导致自我毁灭。 ④ 英雄时期:半神半人的英雄们在特洛伊和底比斯进行战争。

⑤ 铁器时期: Hesiod 自己的时代,苦工和自私成了堕落的人类的负担。

Hesiod 把“黄金时代”视为天堂,并为它的永远消逝而悲伤。他抨击他那个时代的黑暗与不公正,抨击贵族的贪婪跋扈,社会上盛行的以强凌弱的强权政治和财产的不公道,指出宙斯是主持正义的,他一定会消除不公平和不公道,建立起新的秩序。

第三节 早期希腊立法家的政治活动和政治思想

希腊政治思想到希波战争后繁荣起来,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后,趋于成熟。希波战争前几百年,是城邦制度

7

形成和确立时期。这个时期没有留下系统的政治学著作。政治思想主要以两个途径表现出来。

第一、 早期立法者的政治思想。他们的作品就是他们创立的政治制度。这是他们政治思想的“外化”或“物化”。第二、 早期自然哲学家。立法是政治家的事,知识分子主要研究自然城邦。政治行为还没有成为学术研究的主要对象。 一、 城邦的出现 1 、城邦出现的前提

① 荷马史诗中, Polis 指血缘集团或某人家乡 ② 地理条件与国家形成电动机的结合 ③ 人口增长和移民,原氏族组织已不适应 2 、城邦形成的三条途径和三种类型 ① 移民城邦 ② 种族征服 ③ 自然成长 二、 城邦的特点 ① 小国寡民 ② 城邦主义 ③ 公民共和国

三、 斯巴达的政治理念

古典希腊世界两强,雅典和斯巴达。这两个城邦制的政治制度也是两个典型。其中斯巴达政治制度相传是 莱 库 古 斯 创立的。 1 、 贵族民主思想

1) 民主:公民大会(战士集会),监察官( 5 人)(选出、穷人当选、权大) 2) 保守的民主 a 公民大会实际作用有限 ① 只表决,无辩论,无提案权。 ② 喊叫,排队的表决方式。 ③ 无党派分化和竞争。 b 元老院是权力中心 c 保留国王

2 、政治生活理想

1) 崇尚平等 (自由公民内部)(称“平等者公社”)

A .以压迫其他集团为前提,土地、奴隶国有,平等使用。 B .消灭贫富不均,打击奢侈风尚和追求财富的欲望。 C .取消金银货币,采用铁币,取消制奢侈品工艺, D .公共食堂。

2) 强调统一纪律,否定自由和个性发展,人是国家的工具。 首先,人是国家的工具

① 婚姻的政治意义:使同其他高尚的人共享生养子女这件事受到人们尊敬,妻子“老夫少妻“可把妻子介绍给他所喜欢的俊美高贵的青年,并把他们生的孩子当自己后代收养。一个男子爱慕一位妇女,只要得到丈夫同意,便可与之共享这位妇女的爱情。这种婚姻上的自由是因为孩子是国家公共财富,为了优生,目的在于“得到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政治。

② 莱库古将自己的同胞训练成既没有独立生活的愿望,也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的人,倒象是一群蜜蜂,孜孜不倦地使自己成为整个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将自身的一切皆隶属于国家。(一次斯巴达败,国内死者家属必须欢笑,而活者家属必须痛哭)。 其次,无孔不入的控制 ① 要想成为公餐团体一员,要经常如下的考验:每个在食堂共同就餐的人,手里拿着一块松软的面团, 当仆人顶着碗走过来时,他们就一言不发地将面团放到碗里去,象投票一样。同意者,使面团原样,不同意者将面团捏扁,只要有一个扁面团,就会被否决,这样使共餐的人志趣相投,好恶一致。

8

② 给执意不结婚的单身汉加上了一种公开的耻辱。不许他们观看青年男女的竞技活动。冬天,地方官吏命令他们只穿着内衣内裤,绕着市场列队而行,边走边唱着指定的一首关于他们单身汉的歌曲,结尾的叠句是说他们因为不服从命令,受到公正的惩罚等。 四、 梭伦立法及雅典的政治理念

梭 伦 是希腊著名的七贤之一,生于雅典一个高贵门第,资财却中等的家庭。 ? 关于调解自由公民内部矛盾的思想

梭伦改革前, 公民分三派,矛盾尖锐,富人贪婪成性,许多穷人沦为债奴国家政权把持在富人手中,穷人抱怨他们实际上什么都没参与,表明平民参与意识增长,原来由富人垄断国家政权的制度已不适应。梭伦的目的是调解自由公民内部的矛盾,使每个集团都得到公正的权利和地位,实现社会正义、和谐、安定。 梭伦改革的核心思想是“中道”或“中庸”,“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允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普鲁塔克) 具体表现为

①颁布解负令,解放债务奴隶,以维护稳定的公民团体。 改革前穷人经济上受奴役的地位和债务奴隶制的发展,危及了城邦的生存。因为城邦是自由公民的团体,平民在经济受奴役,意味着自由公民身份名存实亡。债务奴隶制使公民团体缩小。“解负令”维护和恢复了雅典自由公民特权,使他们永远免除了沦为奴隶的命运。从而保持了自由公民团体,这是雅典民主制的前提。

②把公民权利和权力与公民的经济地位及所能尽的义务联系起来, 即:不同经济地位的人能为国家尽不同的义务,根据其经济地位和所尽义务不同,分配给各等级不同的权利和权力。

③促使公民积极参政 。梭伦的法律并不是要消灭公民内部斗争,而是使各派充分表达他们的意愿,在合法范围内充分竞争。

法律规定一个人如果在国内出现党派分裂时不参加任何一方,就要被剥夺选举权。这样使公民不是仅关心自己私事,而是关心国事,维护正义。 2 、制约平衡的思想

① 给富人以充任官职特权,给穷人以选举和监督官吏权;

② 建立陪审法庭,增强了平民的权力,以抵御和平衡贵族权力(元老院和高级官吏)梭伦看到富人权大而设

③ 四百人议事会和元老院,被视为使国家稳定的“两支锚”,元老院是国家的一般监督者和维护法律的机构,四百人议事会平抑公民大会的激情。使公民大会通过的任何提案,都要先在这里讨论。 3 、奠定民主制的经济基础

① 颁布“解负令”外,还限制购买土地的数量;

② 使私有财产继承摆脱血缘关系束缚,财产权具有纯粹个人的性质;

③ 要求父亲要教会儿子一种手艺,否则儿子可以不赡养他。元老院检查每个人谋生之道,惩罚没有行业的人。这样,他就建立了以私有制为核心,以中产阶级(农民和小手工业者)为主体的民主制的社会基础。

? 早期希腊自然哲学家的影响

所谓早期,主要指智者派和苏格拉底以前的时期。 BC5-6 世纪。也有个别人物与智者派和苏格拉底是同时代人。有时称“前苏格拉底哲学”。

早期自然哲学家所生活的时代,主要是希腊城邦国家形成时期和形成初期。民主制还不象后来那样发达。城邦盛行的主要是贵族制和僭主制。这个时期的学者、思想家把主要注意力集中于研究宇宙和自然,这个以处的自然界(政治立场,也多拥护僭主制或贵族制)。 哲学起于好奇。“哲学”的希腊含义是“爱智慧”。希腊人较早地摆脱了对自然的恐惧和神秘崇拜,把自然作为发问、求知的对象来探讨、研究。由于他们把对自然的探讨研究作为主题,其主要成就也在自然哲学和科学方面,故称“自然哲学家”。

有人留下零碎的政治言论,有人写过系统政治学著作(较晚的人)但已佚失。 一、 自然哲学家各派及其思想

9

这些自然哲学家分为几个主要派别。派别的划分有时依据思想观点和师承关系,有的只是依据活动的地点。还有些思想家特立独行,不属于任何派别。 1 、 米利都学派

? 泰勒士( Thales )

一般都公认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哲学家和科学家。几乎每一部西方哲学史上, 他都是第一个出现的名字。

他生于米利都的名门望族。混有腓尼基人血统。生卒年月不详。但记载他曾预见了一次日食。希罗多德记载,吕底亚人和米地亚人战争第六年一天白天突然变成黑夜。泰勒士曾预言过应验了。这次日食一般认为发生在 BC585 年 5 月 28 日。将这一年作为泰勒士盛年上推 40 年,生年便是 BC624 年。活了 78 或 90 岁。又说,生于 640 年。

他生时便很有名气,为希腊七贤(哲)之一。这“贤”( Sophia )一词意为“智慧”。但用于“七贤”是指熟谙日常事务,能作出健全判断、聪明、具有实践的智慧。七贤多为政治家和立法者,只有泰勒士是自然哲学家。

他提出万物本原是水。一切物体都是由水构成的,又复归于水。大地也是浮在水上的。这是对宇宙本原的最早探索和第一个理论。有人说, 当泰勒斯说宇宙由水构成时,哲学就开始了。(看到植物无水便死,枯萎)。

② 阿那克西曼德

是米利都当地人。 生于 BC610 年左右,大约死于泰勒斯同时。是泰勒斯学生、朋友和继承人。 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万物的本原是“阿派朗”( Apeiron )中文译为“无限”“无定”“无定形”等。他说:“万物由之产生的东西,万物又消灭而复归于它,这是命运所规定了的。因为万物在时间的秩序中不公正,所以受到惩罚,并且彼此互相补足。”

西方一些哲学家引述阿那克西曼德的这句话,与他的对立思想联系起来,认为这里讲的是对立的转化:对立的双方在斗争中, 相互侵犯。在一对对立中, 甲方侵犯了乙方, 使乙方丧失了存在的根据,这是不正义的;乙方就向甲方作出报复,从而使自己恢复存在的根据,使甲方受到损失,也就是甲方为自己的不正义而受到惩罚。反之亦然。这就是对立的双方互相得到补偿。

耶格尔在《潘迪亚,希腊文化的理想》中着重从道德伦理和法律的立场解释阿那克西曼德的思想,他认为,阿那克西曼德的宇宙正义是哲学中最重要的概念,和惩罚等概念一样,是从法律的术语转到物理学的术语,从法律领域移植到自然领域,从城邦生活扩大到宇宙中去的。他认为, 阿那克西曼德制定的道德律,而不是物理上的自然律,自然现象是受道德准则支配的;强调永恒正义的力量统治着自然现象。统治整个宇宙。耶格尔把阿那克西曼德在哲学上的成就和梭伦在政治立法上的成就相比。 ③ 阿那克西美尼

他是米利都人, BC586/585-526/525 。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他们三人大约各相差 20 岁左右,他与阿那克西曼德的关系很密切,古人说他是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朋友、继承人等。

拉尔修记录的阿给毕德哥拉斯的一封信表明了他对僭主政治的态度。信中祝贺毕泰戈拉斯平安地离开了那时有僭主统治下的萨摩斯,到达克罗顿。得到当地人和其他在意大利的希腊人的欢迎。但他说:“??米利都是不能没有僭主的。的确,只要我们不愿意纳贡,米地亚的国王就是另一个令我们害怕的人。伊奥 尼亚的人为了保卫共同的自由,就要和米地亚作战,这样, 我们也就不再希望平安了。当遭到毁灭或奴役的威胁时,阿那克西美尼如何能再继续研究天呢?”这是米利都三杰对僭主的共同态度。

阿那克西美尼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气。这个气与泰勒斯的水一样既是具体的物质,又是一般的物质,是多中之一。

他认为本原是无限的气。一切生成的东西,已经是或将要是的东西,还有神和神圣的东西,以及其它由它产生的东西,都是由它而成为存在的。

气这个本原如何生出万物?气由于热而稀散,便成为火;气由于冷而凝聚,便成为水和土。最浓厚时就成为石头。日、月、星辰及其它事物都由此而生成。

气是呼吸、生命、灵魂、甚至就是神。气围绕着大地。 2 、毕泰哥拉学派( Pythagoras )

10

① 毕泰哥拉及其学派的活动

生于小亚细亚沿海的萨摩斯岛,父亲是雕刻匠。鼎盛年约在 BC532-529 。出生约在 BC570 或 582 年。萨摩斯是伊奥尼亚人建立的殖民城邦,与米利都隔海相望,地处交通要道。 BC7 世纪以来,即为较重要和富裕的城邦。毕泰哥拉时代,波吕克拉底僭主统治时期( BC535-515 ),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强盛。成为当时希腊世界主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希罗多德认为,“除去叙拉古的僭主外,希腊人中的僭主没有一个其伟大是可以和波吕克拉底相比的。”

毕泰哥拉青少年时代即热衷于学术和宗教。他与米利都学派有过来往,到过埃及、腓尼基,可能还到过巴比伦。研究过东方的天文学、数学、几何学,也受到东方宗教神秘主义和僧侣生活方式的影响。 回到萨摩斯后,发现母邦处于僭主统治下,就来到南意大利的克罗顿(靴跟处)。是亚该亚人移民城邦。毕来前处于衰落地位,毕来后,强盛起来,战败了对手, BC510 ,成为该地区最强大的城邦。据说这种变化与毕有关。

毕到克罗顿后,吸引了一大批门徒,(数百人)建立了盟会。这是一个宗教、学术研究和政治组织。 毕为克罗顿立法,他的学派或盟会控制了城邦权力。意大利其他城邦也受这个学派的影响。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贵族政治:不是传统意义的贵族,而是“贤人政治”;政教合一。宗教组织与国家一体化,这是违背希腊传统的。

BC500 年左右,这个学派遭到打击而衰落。毕死于此次打击。 BC460 年左右又一次毁灭性打击遍及意大利南部,毕派聚会场所被捣毁。各邦领导人被杀掉,但这一派一直延续到 AD3 世纪,融入新柏拉图派。存在约 800 年。

垮掉原因:遭到贵族上层和下层平民两方面夹击。这一派组成特殊集团,过一种特殊生活,与希腊传统相悖,希腊人认为,公民身份与各种身份角色结合、同一。公民的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必须同一。 黑格尔说:“毕泰哥拉的生平表现为一些离奇古怪的故事的混合物,表现为东方观念和西方观念的混血儿。由于他的天才和他的生活方式,以及他教导给学生们的那种生活方式,是很特异的,所以人们才把他当成一个不做正当事情的人,一个魔术师,一个与一种道门里鬼神往来的人。举凡对于巫术家的观念、非自然的东西的杂揉,令人作阴惨之想的神秘事迹,头脑紊乱的狂热,都结合在他身上。”

“无论是就他的聪明而论或是就他的不聪明而论,毕泰哥拉都是自有生民以来在思想方面最重要的人物之一”。(罗素 P55 ) ② 关于“和谐”的思想

“和谐”是古希腊人政治审美观的核心。这个概念最早由毕派做了充分阐述。

毕派通过研究数学和音乐,发现一定的数的比例构成和谐。各天体的距离也有某种数的比例,因而整个天体就是一个大和谐,是一个和谐的有秩序的宇宙,称为“科斯摩斯”。

“和谐”这个词最初意思是将不同的事物连接或调和在一起。它用于音乐就成为将不同音调结合调和在一起,成为音阶。这种音乐的意义的和谐在纪元前 5 世纪初就已建立起来,基本的音程是和简单的数的比例相一致的。

毕的弟子阿尔克迈翁对医学很有研究,他从另一角度研究和谐问题。他认为,保持健康要使各种能力平衡。湿和干、冷和热、苦和甜等,一旦其中之一占到优势就是破坏。??健康是这些性质按比例地融合。 ③ 关于公有制和贤人政治主张

1 ) 毕的门徒把所有财产放到一起,过共同生活,这在古代有充分记载。

毕在克罗顿“赢得了六百名以上的公民,他们不仅热衷于他所传授的哲学,而且还据说是财产共有的公社成员。他们按照毕达哥拉斯的教导,过共同的生活,这六百人都是哲学家”“还有二千名以上的听众, 也被他的讲演说动,衷心信服,以致不再回家,和他们的妻子儿女一起建立了一个宏大的毕泰哥拉学派的听众之家,被称为大希腊城。他们从毕泰哥拉那里接受教导和法规,当作神圣的盟约那样遵守??他们有公共的财产”。 3 、 Heraclitus

是继米利都学派后又一伊奥尼亚哲学家,稍晚于 Pythagoras 。

小亚细亚伊奥尼亚地方的爱菲索人。鼎盛年约为 BC500 年(生卒 BC500-BC470 )爱菲索是伊奥尼亚仅次于米利都的繁荣港口。 BC546 年后,处于波斯统治下。

11

Heraclitus 出身王族,为表示宽宏大量,把王位让给了他的弟弟。他的同胞要求他为城邦立法,他不理他们,因他看来城邦早已风俗败坏。他隐居于狩猎女神庙附近,与孩子们玩骰子,拒绝参加政治活动,爱菲斯人挤着来看他,他向他们说:“无赖,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这岂不比和你们在一起搞政治更正当吗?”最后他变得十分讨厌和人们在一起,于是就隐居到山里去,吃草根树皮过活。可这种生活使他得了水肿病,只好下山回城找医生,他用哑谜来问医生们能不能使洪水干涸,医生们不懂得他的意思,他就藏到畜厩里,希望用牛粪的热力将体内的水弄干,无效而死。

是一个愤世嫉俗、孤芳自赏、离群索居的思想家。希腊思想中史上的怪杰,人称“哭的哲学家”。 赫拉克利特据说写过《论自然》,分三部分。论宇宙,论政治,论神学,其文风极其晦涩。他被称为“谜样的人”、“晦涩者”。留下残篇 131 条。有些话至今天无法做出圆满解释。黑格尔说他是“深思的哲学家”。 ②关于民主的观点

赫拉克利特对民主的态度是引起争议的。

爱菲索母邦雅典曾派最显贵的公民之一阿里司塔库( Aristarchus )来帮助爱菲索人, 恢复在梭伦政治体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法律,获得了成果,并由阿里司塔库朋友赫谟多洛( Hermodoros )继续从事这项工作。后来,据说爱菲索发生了一场民主运动,将赫谟多洛驱逐出境(后到罗马参与十二铜表法制定)。 赫拉克利特是赫谟多洛的朋友,对后者被逐深为不满:如果将爱菲索的成年人都吊死,把他们的城邦让给未成年的少年去管理,那就对了。因为他们放逐了赫谟多洛,放逐了他们中间那个最优秀的人,并且说,“我们中间不要最优秀的人, 要是有的话,就让他上别处去和别人在一起吧。” ③战争与社会和谐

他认为“战争是万物之父,万物之王”。因为战争“使一些人成为神,另一些人成为人”。使一些人成为奴隶,另一些人成为自由人。因此,战争是普遍的,一切都是通过争产生的。“神和人都崇敬在战争中阵亡的人”“战死的灵魂比染病而死的灵魂纯洁”“伟大的死可以得到更大的奖赏”。他认为社会和谐不排斥战争,而是通过战争来实现的。“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一切都是斗争所产生的。” 亚里士多德:“自然也追求对立的东西,它是从对立的东西产生和谐,而不是从相同的东西产生和谐。例如自然便是将雌和雄配合起来,而不是将雌配雌,将雄配雄 ... 。在晦涩的哲学家赫拉克得特的话里面,也说出了这样的意思:“结合物既是整个的,又不是整个的,既是协调的,又不是协调的,既是和谐的,又不是和谐的,从一切产生,从一产生一切。”“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好”。“战争是普遍的,正义就是斗争,一切都是通过斗争和必然性而产生的”。“他们不了解如何相反者相成,对立造成和谐,如弓与六弦琴。”

④ 法律与“逻各斯”

赫拉克利特推崇法律。主张“人民应当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自己的城垣而战斗一样”。城市应该“用法律武装起来”。

他把法律与逻各斯联系起来:“然而人类的一切法律都因那惟一的神的法律而存在,神的法律从心所欲地支配着,满足一切,也超过一切。” “法律也要服从唯一的意志”,“唯一的神的法律”,“唯一的意志”指“逻各斯”。逻各斯( Logos )多种含义。在赫拉克利特,主要是指一种尺度、数量上的比例关系(后发展为一般原则或规律;理性的力量;定义或公式,表明事物本质。到 BC4 世纪才具有这几种含义)赫拉克得特这里已接近于一般规律,理性的含义。认为在人间法律之上, 还有一个更高的法律,是人间法律的源泉、准绳。 4 、爱利亚学派

这个学派活动的中心地点是南意大利的爱利亚( Elea )城邦。由此得名。 BC6 世纪中塞诺芬尼到南意大利起, BC5 世纪芝诺、麦里梭逝世止,存在了一百多年。 BC499-494 米利都反波斯起义失败,城邦被毁,希腊文化中心转向西方。爱利亚城邦是小亚细亚城邦移民,于 BC540-535 年左右建立的,当时,小亚伊奥尼亚城邦除米利都外,都已处于波斯控制下。

西部与东部不同:①海上交通和工商业远不及东部发达,没形成强大独立的工商奴隶主阶级;②贵族政体占主导地位;③宗教势力影响相当深。 ① 塞诺芬尼( Xenophanes )

12

生于小亚伊奥尼亚的科罗封,鼎盛年约( BC540-537 ),寿命约百岁,自称在希腊土地上漫游了 67 年。后来可能定居于爱利亚,是爱利亚学派奠基人。他是个游吟诗人,其职业就是在贵族们举行的宴会上吟诵荷马、赫西俄德等人史诗,或自己创作的诗篇。以此获得一定报酬或食物。有些诗篇片断保留下来。他是第一个留下有无可辩驳的,相当数量的著作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在他之后)

他在科学史上最早观察化石的人,他在陆地和高山上发现了贝壳,在叙拉古的采石场发现了鱼和海草的痕迹,在帕罗斯岛的石头深层发现了月桂树叶,在马耳他岛发现了压扁的海洋生物。他由此提出大地是海水退缩后形成的,由于海水侵袭,雨水冲刷,最终又会变成海洋,然后,海水又退缩而成大地,循环往复。 他关于神的观念:神是不动的,不生不灭,没有人一样的形体器官,是一个单个的整体、全体,有心灵,思想,但不需要象人那样的认识器官。神不动,但知道世上事情,靠心灵左右事情进程。 ② 巴门尼德( Parmenides )

爱利亚人。小亚(伊奥尼亚族)佛凯亚人受波斯进犯威胁,弃城迁徙,几经辗转,在爱利亚建立了城邦。 鼎盛年约在 BC475 年,出身豪门富家,曾为爱利亚立过法。前期受毕泰哥拉派影响,还可能参加过这个学派。后脱离政治和毕派,专门从事学术活动。 普鲁塔克:“巴门尼德以他那令人敬佩的法律使他的母邦秩序井然,以致爱利亚的执政官每年都要遵循巴门尼德所立的法举行公民宣誓”。

他以诗的形式表达思想,现存残篇。在哲学上,他有非常重要地位。他之前,探讨“本原”,他提出“存在”范畴。把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存在”当作独立自存的最真实的存在物。而现实变化的世界是不真实的。存在是“一”,是不动的。 ③芝诺( Zeno )

爱利亚人,鼎盛年 BC455-450 年左右,是巴门尼德的学生。他被公认是有智慧的人,象赫拉克利特一样,蔑视别人,蔑视大人物。相传他反对僭主,图谋推翻僭主而被捕。他受审时称僭主的所有朋友都与他同谋,以表明僭主众叛亲离。然后谎称与僭主有事相告,附耳密谋,咬下了僭主一块耳朵(又说咬下的是鼻子)。他被僭主抛进臼里用杵捣死了。后来这个城邦的公民就起来把僭主用石块打死了。 芝诺四个悖论:

A . 二分法(或你不能越过运动场) 。一个物体由甲地到乙地运动,永远到达不了终点。因为物体到终点前,先须通过全程的一半,但到这一半前,又须通过这一半的一半。依此类推以至无穷。这个物体永远到不了目的地。惠施:“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篇)

B . 阿喀琉斯追不上乌龟: 阿喀琉斯是荷马史诗中记载的全希腊跑得最快的英雄。他与乌龟賽跑,中人要乌龟先走一段,阿就永远追不上。因为阿在追前须到龟的出发点,可到达此点时,乌龟已走出一段路了,依此类推,阿只能一次又一次到龟的出发点,永远追不上。

C . 飞矢不动: 一支飞着的箭是不动的。因飞箭在每一瞬间只能占据空间上的一个点,不能同时又在另一个点上,每个点是静止的,把许多点连起来仍是静止的,故飞箭实际没动。

D .运动场或一倍时间等于一半时间 :有三列物体。其中一列物体为 A ,是静止的。另二列物体,以相等的速度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在他们都走过同样的一段距离的时间中, B 越过 C 列中物体的数目,要比它超过 A 列中物体的数目多一倍。因此,它用来越过 C 的时间要比它用来超过 A 的时间长一倍。但是 B 和 C 用走到 A 的位置时间却是相等的。所以,一倍时间等于一半的时间。 5 、 Empedocles

西西里岛南部的阿克拉伽人。阿克拉伽在西西里仅次于叙拉古。鼎盛年在 BC444-441 年,与阿那克萨哥拉、普罗塔哥拉约同时代人。“哲学家、预言者、科学家和江湖术士混合体”。

他出身于显贵世家,但他与其父都是民主派著名人士。在推翻僭主政治中起到突出作用。为粉碎贵族派势力,他解散了建立 3 年之久的千人团,以证明他不仅是富人,而且是拥护群众事业的。“他曾将预谋当僭主的人送上法庭使其被判处死刑。有人要为他父亲建立一座显耀的纪念碑,他下令禁止。‘难道要把伟大的城邦压在碑脚下面?'。他赢得很高声誉,深受爱戴。当人们要授予他王位时,他拒绝接受,因为他宁愿过一种俭约的生活。亚里士多德称他为‘自由之冠'”。

他离开城邦访问奥林匹亚,他的政敌设法阻止他回国,流落异乡。据说去了伯罗奔尼撒,后来就可能死在那里。他作为民主政治家的形象,历史上一直受到赞颂。据说阿克拉伽和后来罗马元老院前,都建过他的

13

塑像。

他的主要学术贡献在天文、气象、生物、生理和医学方面。但他的科学和技术被他本人神秘化了,当时的人也把他视为先知和宗教布道者。 他自称‘不朽之神'。‘我漫行在你们中间,我是一位不朽之神,而非凡人。 我在你们中间受到尊敬。无数的人群追随着我,祈问我什么是求福之道,有些人想求神谕,又有些人在漫长而愁苦的日子里,遭受各种疾病的痛苦折磨,祈求从我这里听到医病的指示'。

他自称可以平息那横扫大地,摧毁田园的不倦的风的力量,还可使风逆转,使阴暗的雨水变成对人有益的干燥的东西,使夏季的干燥再变成滋养树木的大雨从天而降。使死人复生。 他的弟子, Sophist 高尔吉亚说, Empedocles 表演法术时,他曾在场。 科学贡献和哲学思想

①“四根”说:万物都由四种根组成,水、火、气、土。这四种基本要素结合,就生成万物。它们的分解就使个别事物消亡。万物生灭变化,四根不变,只是处在轮番的结合与分离中。

四元素说已有: a 、粒子化 - 是微小物质粒子、基本单位; b 、孔道结构 - 元素组合万物有孔道; c 、数量比例 - 元素按不同比例组合,形成不同物体。三个特征。 ②“爱”和“争”:爱与争(或译“憎”与“恨”)是四元素结合或分离的原因。爱是一种结合的力量,争是分离的力量。事物被争分割开来, 又被爱结合在一起,成为和谐的“一”。

③他可能第一个解释日蚀:产生日蚀是由于本身不发光的月亮在运行时,通过太阳和地球之间造成的。在地球投下一个月亮的大黑影。

认为光由火粒子构成,光线由太阳传到大地, 要经历一段运行时间。他最重要的贡献在生命科学领域。 ④宗教思想

《净化篇》思想,净化是奥菲斯教术语。指清除罪恶。书中宣传轮回转世理论。 他自称是因相信争,从天上下来的流浪者。“从那光荣之乡,从那至高的福境,我堕落在这大地,俳徊在芸芸众生之中”,他前生“曾经生为男孩、女孩、树木、鸟及不会说话的海里的鱼。”

灵魂所寄托的现实世界,很大程度上处于“争”的影响下。争在人类所处的凡世生活中,是造成纷乱、战争、灾难和死亡的恶的渊薮。“当我看到这陌乡异壤,我悲泣,我呜咽” 人世间有种种对立“有着血污的争斗和慈善的和谐,公道和邪恶” 人在未堕落之前,生活在神的至善世界。他描述了那个“黄金时代”。在那里,爱神取代宙斯的权威。神与万物一起过着宁静和谐的生活。

净化除净水洗身外,还有三种方式:第一、禁吃肉和豆类、月桂。认为血祭中屠杀的牺牲与人有血缘关系,“父亲举起他自己的已经变换形态的儿子,口中念着祷词屠杀了他。而儿子呢,也以同样的方式攫住他的父亲,或儿童攫住他的母亲,撕毁双亲的生命,吃着亲属们的肉”第二、戒绝邪恶;第三、知识净化(承毕泰戈拉)。

6 、 阿那克萨戈拉

生于小亚细亚希腊城邦克拉佐门尼,是美丽而繁荣的城邦。约生于 BC500 年, BC480 年去雅典, BC450 年被审判放逐。出身显贵,富有资产,少年时即好学深思,追求自然知识,醉心研究科学。他漠视金钱,将继承的遗产分赠亲属,自己专心于求学。

他毕生钻研自然科学,对公共事务不甚关心。有人问他:你活着的目的是什么?他回答:为了研究太阳、月亮和天体。有人责问他:你忘掉雅典社会了,他说,不是我忘了,而是他们忘掉了我。

另一说法:他摆脱一切献身研究自然,对政治毫无牵挂。有人问他:你难道毫不关心你的祖国吗?他指着天说:不要胡说,我对我的祖国是最关心不过的。

雅典在他到时,意识形态还很守旧落后。他带来小亚的科学和哲学对雅典还是一股新鲜空气。他成了雅典的启蒙哲学家。是第一个将哲学带到雅典的人。对伯里克利时代科学文化繁荣有开创性的贡献。他是伯里克利的老师(另一老师是达蒙)。

伯里克利敌人控告他: a 、宣传太阳是炽烧的石头。 b 、私通波斯,被判死刑。在伯里克利努力下,逃出雅典,身陷囹圄时,丧子,他听到死刑消息说:自然早就判处我的审判官和我都是要死的。听到爱子夭亡,说:我早就知道我的孩子生来就是要死的。沉静,近乎漠然。

14

他逃离雅典后,定居于米利都人殖民地兰萨库斯(伊奥尼亚)执教授徒,备受尊重。临终时,执政官员问他有何遗愿:他说只希望以后每年在他逝世的那个月份有孩子们的假日,后来当地长久保持这个假日。 他提出“种子论”。种子是无限多样,无限微小的粒子,是世界本原。种子无限多元,在宇宙混沌状态就存在,不过混在一起未分化。但包含分化成无限多种事物的可能性。 7 、 Democritus

是色雷斯地区的阿布德拉城邦人。普罗塔哥拉也出生于此。生于约 BC460 年,活了 90 或 109 岁。鼎盛年在 BC420 年左右。

他父亲是一位很有资产和地位的人士。据说在希波战争中,薛西斯经过色雷斯时,他予以款待,就给他留下一些有学问的东方高级知识分子,他们成了 Democrites 的启蒙教师。

他少年好学,漠视财富。分父亲遗产时,他两个弟兄知他急于用现金到外地游历,就划出最少一份是现金。他果然只要这一份,全部花在旅行上。他旅游地区非常之广。曾赴埃及向祭司学几何学。到过埃塞俄比亚,到过波斯结识了星相学家,越过红红海,还到印度与裸形智者有过交往。他自称“在我的同辈人当中,我漫游了大地的绝大部分,探索了最遥远的东西,我看见了最多的地方和国家,我听见了最多的有学问的人的讲演。”他说在埃及作客时已经 80 多岁了。

他远游回来已经一贫如洗,靠兄弟资助过活。他的科学知识和料事如神,在当地很有名气。据说一次盛暑割麦时,他劝大家立即停下,先去收藏已割下的麦子,不久果然下了暴雨,不信他的人大受损失。他还根据观察星象,预言橄榄的收成和油价上涨。同胞赞誉他是贤人。甚至是享有神的荣誉的人。

他曾访问雅典,但不为人知,他不看重名声。性格平和,为人善良。事业上坚忍刚毅,处世达观开朗,有“欢笑的哲学家”之称。

他知道当地法律不允许一个耗尽祖产的人在本土接受葬礼,他又不愿让那些嫉妒者、告发者借此摆布他的身后,便在人们面前朗诵他最好的著作《大宇宙系统》,他不仅得到丰厚的 500 塔壬同的报酬,还为他树立了铜像。

他死前可能双目已失明,但仍未放弃学术研究。有人说他是自动将眼睛弄瞎,以免视觉蒙蔽他的理智。 他写了大量著作,卷帙之多,内容之广,同时代人无能望其项背。现存目录共 70 部,几乎探索了当时人类知识的一切领域。柏拉图想把他的所能收集到的著作全部烧掉,但别人劝阻他,说这样做是无用的,因他的著作已广泛传播了。柏拉图著作几乎提到所有早期哲学家,却没有一处提到 Democritus. 他的道德格言(残篇是否他的有争议)。 ① 宇宙的本原就是“原子和虚空”。原子( atom )指“不可分割的东西”,其最微小的,不可再分割的物质微粒,又是坚实的,充满的,内部没有空隙的东西。内部空无一物,完全空虚的东西,就是虚空。原子是同质的,只在形状大小和排列上有差异。它们在虚空中结合和分离,造成自然界具体事物的生成和消亡。

② \应当像使用我们的身体的一个部分一样地使用奴隶,让每一个奴隶完成他的任务。”“优秀的人是本性命定了来发号施令的”“接受一个较低等的人的命令是很难堪的” “接受一个女人的命令,对一个男人来说是最大的侮辱。”

③ “在一种民主制度中贫穷,也比在专制制度下享受所谓幸福好,正如自由比奴役好一样”“国家的利益应该放在超乎一切之上的地位,以使国家能治理得很好。不应该让争吵过度以致失去公道,也不应该让暴力损害公共的善,因为一个治理得很好的国家是最可靠的庇护所,其中有着一切。如果它安全,就一切都安全,而如果它被毁坏,就一切都被毁坏了。”“对于好的公民来说,如果有人忽略了公共的事,那么即使他并没有偷盗,也没有做不义的事而使自己犯罪,他也将得到一个坏名声。”“正义要人尽自己的义务,反之,不义则要人不尽自己的义务而背弃自己的义务。”“一个高尚的灵魂的祖国就是宇宙”“人是一个小宇宙”。

二、自然哲学家的贡献

自然哲学家既然主要研究自然问题,为什么政治思想史要谈他们?因为他们是希腊最早一批思想家,他们的智力活动、科学探索、个性、思维方式及提出的对自然的解释、研究方法、开创的理论传统等,对希腊以及整个西方政治思想都有影响。 1 、 探究事物本质的抽象思维方式

15

早期自然哲学家力图透过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发现世界的“本原”。如米利都学派,水、火、土等。毕泰格拉学派:数。爱利亚派:存在,变化的现象世界是不真实的,唯有抽象的存在是真实的。阿那克萨戈拉:种子。德谟克利特:原子。

他们力图发现世界的统一性,将万物万事归结为一个最终本原。 影响政治哲学形成。

2 、 开创了以求知为目的的学术研究传统

科学研究是“闲暇”的产物。现代西方语言中“学校”一词,就源于希腊文,原意是闲暇。希腊的有闲阶级将“闲暇”用来进行研究、思考、追求知识,力图了解周围的世界。这种研究出于好奇,出于求知的需要和冲动。它从经验、观察和实验出发,遵循一定的理性思维程序,得出正确的答案,很少甚至完全没有功利的动机。

( 1 )这种研究超越了经验积累和纯粹实用技术范围,是科学发展的前提。 比较中国:实用目的,学而优则仕。

( 2 ) 这种传统保持科学研究的相对独立性,不受政治和宗教等外在权威的干扰。 3 、 发展了非常发达的抽象思辨的分析方法

他们已达到很高的思辨水平,这对后来理论体系形成必不可少。将知识材料经过归纳、分析、演绎、推理,上升为一般理论,构筑庞大的体系。

4 、 他们形成的一糸列关于自然秩序和自然规律的观念,后来被政治思想家运用于政治研究。

这些人主要注意力是研究自然,主要成就也在自然科学和自然哲学,故称自然哲学家。他们对自然研究中所发现的一些规律,他们对自然秩序的观念等,后来被移植到政治领域。

后来政治思想家继承了自然哲学家们的观念,把自然的看作是合理的,把人类社会和城邦国家看作自然秩序的一部分,应适应和模仿自然。是否符合自然,成为他们衡量政治制度和行为的标准。自然与人为的对立希腊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问题。

第五节 智者的活动和影响

一 智者产生的背景

BC5 世纪中叶,希波战争之后( 500-449 ),民主政治在希腊多数城邦繁荣起来。雅典成为希腊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尤其是伯里克利执政时期,实行一系列扩大民主政策,雅典民主制达到极盛阶段,自由公民的政治生活非常发达。

雅典直接民主制,是古代最发达的民主制。 ① 所有公民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会上有活跃的政治辩论、激烈的竞争,每 个公民都可以发表自己意见,都有选举权和表决权。城邦重大事务都由公民大会决定。

② 抽签选举制。每个公民都有机会当选为执政官,陪审法院法官,五百人议事会成员等(将军、高级财政官例外)(希腊人认为选举是贵族制的,抽签是民主的) ③ 津贴制度。参加公民大会,陪审法院和担任公职给予津贴,(约相当于小农和小手工业者一天劳动收入,使广大自由公民广泛地参加)城邦公共生活。

④ 法律是成文的,每个公民都可以解释、运用法律,在法庭上阐述自己对法律的理解(没律师制度) 二、 智者及其活动

Sophists ,亦称诡辩派。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学派,没有统一的政治观点。他们是一批职业教师(是希腊第一批)专门教授公民们参加政治生活和诉讼所必须的修辞学、语言学、论辩术等,收取学费,自称“智慧之师”。反对他们的人指责他们收学费、爱财,是智慧的商贩,甚至是知识的“妓女”。 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高尔吉亚、安提丰。

当时,一个人要出人头地, 就要在公民大会和陪审法院上出风头, 这在很大程度上靠演说的技巧。要击败对手, 使公民大会接受自己意见,在法庭辩论中获胜,都要有论辩才能。当了执政官等公职,更需常发表演说。

民主靠说服和计价还价, 不是强制和盲从, 智者教人论辩术, 能合乎逻辑地、清晰、生动地表达自己

16

思想,揭露对方的矛盾,抓住听众,打动听众,赢得听众。 他们追求一种使用语言制胜对方的技术,用语言和逻辑本身的力量来战胜对方。甚至后来竟发展到用手势、声音、突然袭击来吓倒对方(尤其是青年)。

诡辩学派:后来堕落,成为摇唇鼓舌的诡辩家,玩弄文字游戏,强词夺理,无理辩三分, 故被人称“诡辩派”,名声不佳。后来民主衰落,一些野心家,煽动家操纵公民大会,被归咎于诡辩派 ① 柏拉图对话体著作,亚里斯多德也是, 但佚失留下来的是讲稿各笔记。

② 语言是思维工具,这种讨论对发展、纯洁语言,掌握高超的语言技巧锻炼思维有作用。称为智慧的游戏。

三、 Sophists 的贡献

智者并没有留下系统的政治学著作,他们是教师,而不是研究人员和作家。但他们人数众多, 社会影响大。

其思想特点是:

( 1 )把研究究中心从自然界转向人和人类社会。

智者多都不重视研究和讲授自然哲学和自然科学。为产生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几位巨人创造了前提。

自然哲学家——智者——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发芽) (开花) (结果)

( 2 )其传播的思想观念具有开创新风气的启蒙作用 普罗塔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意为,衡量一切事物是否存在、真伪、是非、都应以人为标准,不能以别的东西作标准。

普罗塔哥拉认为, 任何正题都可以说出反题。“万物都有两个互相对立的说法”。无所谓一个真,一个假。 “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

他因此被控“不敬神”而逐出雅典,烧其书。

西方学者将他们称为第一批“人文主义者”希腊的“启蒙运动”。

( 3 ) 他们普遍探讨了“自然”与政治法律之间关系问题,探讨了自然法理论。

安提丰把“自然”与“法律”对立起来,他虽不完全否定“法律”的作用,但认为自然高于法律。法律是“建立起来的事情”,自然“则是必然的事情”。从本质上说,“法律”是要限制“自然”。“自然”给人以视、听、触、味和思想,法律却命人哪些可以看,哪些不可以看??,所以法律是和自然冲突的。法律禁止人们做这些,命令人们做那些,都不是和自然亲善的。因此,“本来有用的东西,在法律控制下, 就束缚自然,在自然控制下, 则是自由的”。

在智者看来,自然的是天然合理的,而政治法律制度是人为的东西:自然的高于人为的, 是人为东西的标准。这个思想必然导致怀疑和批判现存政治秩序的合理性。 有的智者得出反等级制和奴隶制结论。

有的智者认为, 奴隶制是符合自然的,奴隶是劣等人,大自然创造他们,就是供人驱使的。 还有人认为, 就自然而论,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安提丰:“从自然上来说, 无论外邦人、希腊人长得都是完全一样的。 应该看到,对一切人来说, 都有自然的必然的一面。按自然能力来说, 无论外邦人或我们希腊人都没有什么区别。我们都是用嘴和鼻子吸进空气,用嘴配以手来吃东西。”这种说法可能是针对“自然奴隶说”的。

亚里士多德曾谈到:有的人(智者)断言主人对奴隶的统治是违背自然的, 奴隶与自由人的区别只是因法律而存在,并不是自然的:因此妨碍自然是非正义的。

在那个时代,能够超越奴隶制的偏见,表明他们思想大胆、开放、活跃。

第六节 苏格拉底的活动和思想 1 、历史背景和生平

苏格拉底(前 468-399 )是雅典人。他的生活年代,爆发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前 431-404 )。在这次战

17

争中,雅典的民主制暴露了许多弊端,最终败于贵族制的斯巴达。这次战争使雅典民主制陷入深刻危机之中,成了雅典民主制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时一些人开始怀疑和否定民主制,力图找到维护城邦制度的新的出路。苏格拉底就是他们当中最突出的代表人物。

苏格拉底和人讨论的方式很独特。他的母亲是助产婆。他说他从他母亲的工作中得到了启示,要做一个智慧的助产婆。他认为人头脑中本来就具有正确知识,教师作用就是把它引导出来(实际近似启发式)。他不是给人以现成答案,而是用一连串反问,逼你得出他所希望的结论来。或没任何结论但深化了认识。 主要思想

苏格拉底认为,治国是一门艺术,需专门的知识。他问道:人们修鞋,找谁?找鞋匠。作木器找木匠,掌握国家权力的公职人员应由受过专门训练具有专门治国知识的人来担任。

他嘲讽雅典由抽签来选拔公职人员作法。在他看来,正是雅典的直接民主制度把国家事务交给了无知民众去支配,从而导致了愚昧的混乱。

正确的判断要根据知识而不是多数,真理需要乘法,不是加法。 针对当时平民群众和智者派的自信心、自豪感,他强调德尔斐的阿波罗神殿匾额上的一句话“认识你自己”(另一条是不要过分)还提出:我知道我一无所知。 苏格拉底提出了一个重要命题“美德即知识”。意为:人们有了关于善的知识,就会有德行。善出于知,恶出于无知。没有人有意作恶或无意为美。由于美德是知识,所以它不是天生的, 而是由后天的教育形成的。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它。这样, 如果人们发现了关于善的真知识,并采用合理的教育方式来贯彻它, 就能培养出优良的公民,创造出一个优良的社会。

苏格拉底把知识与美德简单地等同起来,有失于简单化。但他强调了知识和教育的作用,有合理的因素。

第七节 柏拉图的整体主义政治思想

一、生平和著作

 柏拉图 ( 前 427 ~前 347 年 ) 是希腊也是西方思想史上留下完整著作的第一位政治哲学家。原名阿里斯托克勒 (Aristocles) ,出生于雅典附近的埃伊那岛。其父母双方均系雅典的名门望族。据说其父是雅典末代国王的后裔,其母的家族谱系可上溯到雅典历史上的两位执政官,其中一位是著名立法家梭伦的兄弟。在柏拉图的时代,这个家族还产生过很有影响的政治家。

柏拉图的政治哲学是他生活的那个特殊时代的产物。他出生于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第 5 年,伯里克利逝世的第 3 年。城邦民主的鼎盛时期开始消逝。战争带来人性堕落、社会分裂动荡和政治危机,导致民主政治以及整个城邦政治走向败坏。这些因素对柏拉图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 公元前 387 年,柏拉图结束游历回到雅典。在朋友的资助下,参照毕泰戈拉学派盟会组织等经验,创建了自己的学园。园址在雅典西北郊,原为以希腊英雄阿卡德米命名的一座花园和运动场,所以学园又称“阿卡德米学园”。该学园的创建具有明显的政治动机,它传授知识,进行学术研究,提供政治咨询,培养精通哲学的政治家。此后 40 余年,柏拉图的活动主要是主持学园的工作和著述。他传世的大部分著作都是学园时期写下的。

学园存在达 900 余年之久,以该学园为基地,形成了柏拉图学派。

 柏拉图一生著述颇多,并比较完整地流传了下来。其中大部分作品都与政治问题有关。集中阐述政治哲学的主要有三部,即《理想国》 ( 或译《国家篇》、《共和国》 ) 、《政治家篇》、《法律篇》。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理想国》。一般认为写于学园创立之初,为柏拉图盛年的作品。《法律篇》写于晚年。(该书柏拉图生前没有完成,死后由其学生整理出版。)《政治家篇》居于两者之间而比较接近于《法律篇》的年代。 二、国家理念——城邦现实的逆反构思

 生活于城邦普遍危机和混乱的年代,目睹寡头派和民主派的堕落与无能的表演,具有远大抱负和超凡脱俗的政治理想的柏拉图,比任何人都更深刻地洞察到城邦危机的严重性和走向衰落的难以挽回的趋势,比任何人都更敏感地体验到失落与绝望。他要重建城邦的伟大原则,复兴古老的城邦精神。然而,一般的政治改革已经不再能引发他的激情,当他从现实的政治舞台退回到学园中去之后,他便把一种深思熟虑的国家理念推荐给人们。在他看来,只有无形的理念才是真实的存在,它只能被某种高超的智慧所把握,而

18

被人们感觉到的经验事物和现象世界则是不真实的,不属于存在的范畴,或者说,它只是一种虚假的存在。理念世界是永恒不变的,而现象世界变动不居,只是理念世界的某种歪曲的摹本和虚幻的影子。真正的知识是对理念的认识,因为理念是事物的形式和本质,它规定了事物的基础和原则,是纷繁复杂的现象界的稳定标准和范型。为了掌握关于国家的真知识,就必须达到对国家理念的认识。因此,柏拉图《理想国》一书的主题就是:什么是国家的理念 ? 从行文上看,《理想国》从探讨“正义”概念入手,又以关于正义的结论而结束。但是,柏拉图的思路是,道德与政治没有实质性的差别,正义的法则无论对个人生活还是对城邦来说,都是一样的。并且,作为城邦有机体的一员,个人正义只有在城邦生活中才能充分地体现出来。因此,他便很自然地由个人正义的探讨转向城邦正义的讨论,论证了合乎正义的城邦结构和城邦生活。这个合乎正义的城邦就是城邦的理念。它不存在于现实当中,而是现实城邦所应趋赴的目标,是现实各类城邦中合乎正义的因素的集中提炼和升华,是城邦本质或内在精神的真正体现和阐发。也正因为如此,它不会与现实中任何一个具体的城邦相吻合。柏拉图称这个理想国是哲学家“在彼岸所看到的原型”,或者是天上才有的“神圣的原型”。

 城邦的本质和内在精神到底是什么 ?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柏拉图把它理解为公民内部或公民团体整体的高度统一与和谐。它是城邦现实的对立物,特别是他那个时代雅典城邦的对立物。事实上,他的国家理念不过是现实城邦种种弊端的一种逆反构思。凡是他对现实不满的地方,在他的理想国中就会有相反的构思。这样,现实城邦都是败坏的,堕落的,至少是有缺陷的,而理想国则是至善至美的。柏拉图把现实政治分为四种,他对这四种政治的批判是理想国思想的真正根源。这四种政治的种种弊病经过柏拉图魔镜的照射之后,全都在理想国中倒映了出来。弊病变成了与之相反的优点。理想国就是现实城邦的倒影。  这种对现实政治的逆反构思是柏拉图乌托邦主义的基本思路,也是后来许多乌托邦思想所遵循的共同思路。这种乌托邦主义企图救民于水火的高尚动机和热情 ( 甚至是偏执的狂热 ) 有其值得嘉许之处,但它不懂得,由于人自身是有缺陷的,所以人类社会注定不会臻于至善至美。勾画一幅美好蓝图容易,但现实生活的改善却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在通向美好境界的路程中,人们对一些社会弊病必须予以忍受。另外,乌托邦主义者也不懂得,人类社会的进化只能是人类自我选择的结果,不需要某个哲人智者或救星恩赐和强加一种理想国方案。

不过,柏拉图虽然描绘了理想城邦的细致蓝图,但是,由于理念世界与现象世界的隔阂,他并不指望这个蓝图会在现实中不折不扣地实现。事实上,他的真正用意在于阐明国家的一般本质,指出真正的国家或作为一切国家典范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现实的国家应依什么标准来评判和改造。至于这个国家理想能否实现则是个次要问题。 三、社会分工与正义

社会分工是理想国社会政治结构的突出特征。柏拉图认为,人的天赋才能是千差万别的,每个人只有从事一种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才能做得最好。但是,人的生活需要却是多方面的。

这就产生了个人才能的片面性与生活需要的多面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出路,就是人们过共同的社会生活、分工合作。每个人从事一种最适合自己的工作,相互提供服务。

根据柏拉图的理论,国家 ( 城邦 ) 本身就是社会分工的产物。起初,人们为了简单的经济需求而结合在一起,这就是最初的城邦,或城邦的雏型,由农夫、各类工匠、商人等构成。后来,由于需求的增加,分工的扩大,城邦的成分逐渐增加,最终产生了专门从事战争的军人和专门管理国家的统治者。至此国家便正式形成。因为国家是由社会分工的必要性而产生的,或者说,社会分工是国家的基础,所以,理想的国家也必须贯彻社会分工的原则。

 在柏拉图那里,国家起源的历史描述与国家基础的逻辑推演是结合在一起的。起初,人们为了满足最基本的物质需要,就需要有农民、牧人、各类工匠、商人等,他们构成 生产者 等级,其职责是为整个社会提供物质生活资料,执行的是整个社会和国家的经济职能。随着城邦生活的扩充,人的欲望和需求的增长,就出现了城邦之间的战争。根据社会分工的原则,就需要一个专门从事战争的集团,即“护国者”或 军人 等级。他们的职责是执干戈以卫社稷,并充当统治者的辅助者。最后是统治者等级,他们是由军人等级中挑选出来经过精心教育训练而产生的 哲学家, 其职责是执掌国家权力、管理国家。柏拉图认为,只要这三个等级各司其职,别不它骛,互不僭越,国家就实现了正义。

 这三个等级的划分虽然有世袭化的倾向,但是从理论上说,它基本上还是依据人的先天素质以及由后

19

天教育训练所形成的身体和精神状况。等级间界限并不是僵固不变的,一个人可以据其实际表现而由一个等级转到另一个等级。

柏拉图从不同角度论述了这种等级划分的合理性。

( 1 )他论证说,个人是城邦的缩影,城邦是个人的扩大。他的意思是说,一个人的灵魂与美德的要素与城邦相应的要素之间是同构的。一个人的灵魂中包含 理性、激情和欲望 三个要素,理性在价值上无疑属最高层次,欲望属最低层次。相应地,在一个城邦中,也包含着三个组成部分。哲学家最有智慧,代表着国家的理性;生产者从事粗鄙的经济活动,谋衣谋食,代表着欲望;而军人处于两者之间,代表着激情 ( 意志 ) 。一个有德性的人应该使理性居主导地位,统帅激情,控制欲望,这是人的灵魂的最佳状态,一个城邦也就该由哲学家领导着军人统治生产者,这也是城邦最理想的秩序。

( 2 )一个人的美德包括四个部分,即 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 。在城邦各组成部分中,哲学家的美德是智慧,军人的美德是勇敢,节制则不专属于某一等级,它贯穿于全体公民,是天生优秀的和天生低劣的部分在谁应统治,谁应被统治这个问题上表现出来的一致性和协调。而这几个等级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城邦就实现了正义。

 ( 3 )在《理想国》的一个地方,柏拉图还以一种譬喻的方式虚构了一种说法,用以说服人们相信等级分工的合理性。根据这种说法,城邦的所有成员都是一土所生,相互之间亲如兄弟,但是,上天在铸造他们时,在有些人身上加入了黄金,因而这些人是最高贵的,是统治者;在有些人身上掺入了白银,他们次之,是辅助者 ( 军人 ) ;在另外一些人身上掺入了铜铁,他们便成为生产者。这个虚构神话的直接目的,是说服人们达到对等级分工和自己等级地位的认同,其深层含义则在于,以所谓金质、银质和铜铁质来象征人的心灵的不同素质类型,这是等级划分的主要依据。 仔细分析,我们发现这套社会分工论内含两个原则。

( 1 )第一是效率原则。分配给每个人相应的工作和职位,完全是从效率出发的。个人的主观偏好、个人自由选择自己生活道路的原则就完全被否定了。

( 2 )第二是国家利益原则。这套分工体系完全是从国家整体需要、国家的效率、国家的和谐与秩序来考虑构思的,个人的价值、利益、志趣则完全被抛在一边。人都是机械被动的国家的工具,像砖头和螺丝钉一般,被固着于国家整体结构之中。柏拉图实际上是在以唯美主义的观点欣赏这套分工制度。它把每个人牢固地镶嵌于整体结构的适当位置,每个人分别来说都是不完善的,如长短宽窄不同的石头,但大家砌合起来,互相补充、契合,则整体建筑是完善的。它是一种整齐划一、稳定不变的美,而不是流动和多样性的美。 四、“哲学家”治国论

 根据柏拉图设计的社会政治建构,哲学家被置于等级结构的顶端,垄断城邦全部政治权力,其它各等级则完全被排斥在城邦权力体系之外。这是理想国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也是最受柏拉图看重的一点。事实上,理想国的大部分具体制度都可在斯巴达找到其原型,唯有哲学家治国这一点是柏拉图的独创。他把现实国家的改造和理想国家的实现,完全寄托于真正的哲学家能够掌握国家最高权力上。“哲学家—国王”是整个理想国大厦的拱顶石。

柏拉图给哲学家以如此特殊的地位,是由他对现实政治的看法决定的。他指出,现实城邦政制可分为四种类型,即荣誉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僭主政体。这四种政体一律都是坏的。柏拉图对这四种政治的批评集中在社会的分裂和混乱、统治者的无知无能和人的品性的堕落等方面。

柏拉图追寻根源,就是人的品性的堕落是政治败坏的根源。国家非木石所造,是人类组织而成。要改造现实的不良政治,必须从改造人的品性入手。柏拉图相信,只有哲学家才能承担这个使命。 五、改造城邦和改造公民的方案。

 “哲学家—国王”的独特素质和地位,意味着他肩负着非凡的使命。他要把他所看到的天上的国家原型在人世间予以实现,将绝对的正义、美,真正至善的理念和原则贯彻到人类生活。柏拉图意味深长地把哲学家改造城邦的工作与画家的工作相比。画家要先“擦净画布,然后再根据神圣的原型创作他的作品。 哲学家与其他改革家——柏拉图指的可能是希腊历史上的立法家——不同之处,就在于把城邦和个人的素质视为他们的画布,首先要把他们的画布“擦洗干净”。他“在得到一个干净的对象或自己动手把它弄干净之前,他们是不肯动手描画个人或城邦的,也不肯着手立法的”。这个比喻清楚地揭示出他的改造社会

20

计划的极端激进主义性质,也暗示了他对城邦现实的彻底否定以及重建城邦的唯意志论和唯美主义动机。  如前所述,柏拉图的思维方式可以说开创了后世各种乌托邦主义的先河。它不承认,人类自身注定是有缺陷的,人类社会也永远不可能臻于完善,所以任何完美的理想社会的构思必然是空想。在现实中,人们应该对某些社会弊病予以容忍,有耐心来逐步予以改革,这种改革应该以原有的基础为出发点。它也不尊重普通人民对生活方式和道路多种多样的选择,而要把个别人的价值或某种理想强加给所有的人,用它来模铸所有的人。它不是把政治的进步和走向完善看作一个自然渐进的过程,看作人类整体素质和价值观念变更的自然结果,而是求助于某种伟大人格,求助于他的知识和艺术的创造,诉诸于对人性的彻底改造。这种理想如果实施,必然是反民主的和极权主义的。

 在谈到具体“擦洗”工作时,柏拉图指出,要“把所有十岁以上有公民身份的孩子送到乡下去”,以摆脱父母对他们的影响,用新的法律和习惯重新塑造他们。在《政治家篇》中,他更露骨地宣称,统治者为了国家利益清洗这个国家,无论是否依据法律、无论百姓是否同意,无论是放逐还是处死一些公民,都是正当的。任何经历过极权主义政治清洗和迫害的人或熟悉相关历史的人,看了这段话都会感到毛骨悚然。  在擦洗后的画布上,哲学家怎样去创造呢 ? 首先是构划理想城邦的基本政治制度,它们就是前边提到的社会分工制度。此外,财产和妇女儿童公有的制度也应属于此项工作之列。

 柏拉图把国家的统一和强盛、国家内部的团结与和谐及培养公民优良的道德品质作为理想国的主要目标。为了拆除妨碍实现这一目标的客观障碍,理想国在哲学家和军人内部废除了私有财产和家庭。 柏拉图认为,私有财产是人们自私与贪欲心的根源,它使人们产生了“你的”与“我的”之想法,追求一己之私利,漠视他人和国家利益,甚至不惜损害他人与国家利益。它还造成了贫富的分化,使每个城邦都分裂为富人的城邦与穷人的城邦,双方互相仇视,党争频仍,这是国家动荡不宁的根源。因此,在理想国中,军人和哲学家等级不得占有任何私有财产。他们必须以国家利益为自己利益,完全献身于国家,过一种简朴的近乎禁欲主义的生活。其生活所需物品,全部由国家供给。他们绝不能拥有和接触金银,以防其灵魂受到玷污。他们的居室也属于城邦,连就餐也实行共餐制。而生产者等级却可以有自己的私有财产。 哲学家和军人也不能拥有自己的家庭,不能有自己的妻子和儿女。柏拉图认为,个人的家庭感情会妨碍他完全献身于国家,并且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纷争。家庭还使占人口半数的妇女成为家庭动物。柏拉图非常开明地表示,妇女与男子一样也可以训练成为合格的军人和哲学家,废除了家庭,可使妇女从家庭的狭小圈子里解放出来,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此外,柏拉图还考虑到了优生问题,他认为,传统的婚姻制度使男女随意结合,不利于优生,即不利于为城邦生育下一代哲学家和军人。

 出于上述种种考虑,理想国应在军人和哲学家等级内部彻底废除家庭。妻子和儿女一律公有。男女的结合被视为公共问题而非单纯的私人问题。通过由统治者操纵的一种巧妙的抽签办法将适当女子分配给适当男子。男女必须“居公共之屋,食公共之食”。他们生育的子女也不属他们个人所有,对于“劣种”要将其秘密地消灭掉,合格者要立即抱到公共场所,由国家抚养和教育。要使父母不认识子女,子女也不认识父母。父母将与自己儿女年龄相当的孩子都称为儿女,孩子也把与自己父母年龄相当的长者都称为父母。同龄人则互称兄弟姐妹。

柏拉图相信,通过消灭小家,全城邦就融合成了一个大家。人们不再有“你的”和“我的”之争,每个人以他人的快乐为快乐,以他人的痛苦为痛苦。大家利益一致,意见相同,城邦就实现了高度的统一与和谐。 构划出城邦的基本骨架之后,还要赋予它血肉与灵魂,这是通过建立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习惯、风俗,特别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教育是柏拉图更为信赖更为倚重的一种手段。他相信,只有通过正确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军人和哲学家,也只有依赖哲学家的教化手段,才能重新塑造人性,培养出优秀的公民,从而建立一个理想的国家。所以,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以惊人的篇幅详尽地讨论教育问题。他把教育称为“唯一重大的问题”,把城邦视为首先是一个教育机构。至于法律,在理想国中明显地受到了忽视。这是合乎逻辑的,因为柏拉图设想统治者哲学家具有超人的智慧和真实的知识,又具有不会偏私和不会被腐蚀的品性,在他们治理的城邦里,法律只能是蹩脚的工具。让哲学家的智慧受缚于法律僵硬的形式和教条,就等于让真“知识”服从于“意见”,让大智慧屈从于习俗与偏见。法律是因为一般人固有的缺陷而设立的,而哲学家却没有这些缺陷。所以,哲学家的统治完全是人治。其手段主要是教育。

哲学家制定教育规划,审定教育内容,控制一切教育手段,使之服务于城邦的政治目的。文学、艺术、音乐、体育等都被赋予政治意义。所有的教育都不单纯是为了传授知识、娱乐和其他功利的目的,而是为了

21

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道德,开发人的智慧。所以都被纳入政治轨道,即都属于政治教育。教育的最高成就,就是培养出把握了“善的理念”的哲学家。

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柏拉图可称得上文化专制主义的始作俑者。 六、《法律篇》与“二等好的理想国”

 晚年的柏拉图在《法律篇》中又设计了一个“二等好的理想国”。这时,他仍坚持《理想国》的国家蓝图是最好的,然而它只是人间立法者所应尽力摹仿的“范型”,无法完全实现。《法律篇》则在坚持《理想国》最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结合当时希腊的政治现实,对这些原则在国家的体制和政策方面的具体实施都进行了重要调整。

当时,柏拉图学园成为希腊各城邦培养政治家的摇篮,为各城邦提供政治咨询,还时常有学园的成员应邀为城邦立法。《法律篇》则是这些实际政治活动的总结,也是指导这些立法活动的实用的教科书。

关于《法律篇》与《理想国》的关系,可以有三种解释:第一,它是《理想国》所构划的蓝图的完成,在这个意义上,《法律篇》也被视为“柏拉图政治哲学的政治化”;第二,它是对《理想国》的修正,柏拉图在这里放弃了最高理想而退求其次;第三,它是《理想国》的具体实施方案。这三种解释虽然有分岐,但都有一定的根据。

根本上说,从《理想国》到《法律篇》的变化是从一个层次降到另一个层次的变化,即由神的国到人的国的变化。在《理想国》中,统治者“哲学家—国王”是神或接近于神,而护国者也可以通过教育使其具有如神一般的灵魂。但《法律篇》面对的是人,是具有人性的弱点的现实的人。这是整体《法律篇》构思的基点。

在《法律篇》中,柏拉图仍然十分强调知识的重要性。但是,他认为,将权力与智慧结合在一起的情况是罕见的,而人性又是自私的。有鉴于此,必须将法律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实行法治。在没有“哲学家—国王”的条件下,法律是上帝藉以传达其命令的声音,良好政体的根本原则应该是城邦受法律的支配,而不应受个别统治者和特殊阶级或利益集团的支配。超越法律的绝对权力无论对行使权力者还是服从权力者都是灾难性的。

不过,在《法律篇》的结尾,柏拉图又提出设置“夜间活动委员会”。它由在职和卸任的教育总监、祭司等组成,他们精通天文学和数学,正确理解生命在宇宙中的地位,把握“多中的一”。这个机构的直接任务是鼓励健全的科学研究,但事实上它是城邦的监护者。它不受法律约束,指导和监督国家机构,弥补良好法治的不足,防止国家制度的衰退。可见,它是《理想国》中“哲学家—国王”的低档次的翻版。 在政体方面,“第二好的国家”采用混合政体原则。柏拉图指出,把全部统治权集中在一人手中是毁灭性的,任何国家的永久福利都需要在几个方面之间划分权力。在现实中有两种政体的模型,即个人统治的君主政体和群众统治的平民政体,两者都有偏颇。健全的政体应该是两者的混合。将平民成分与某种个人权威相结合。柏拉图称之为“一种中等程度的独裁和一种中等程度的自由”的结合。不过,柏拉图在《法律篇》中设计的政府体制更接近于寡头政体与平民政体的混合。在那里,所有官员都由选举产生,而具体选举制度的设计却有意使富人处于有利地位。

在社会经济制度方面,柏拉图坚持声称,最美好最幸福的社会是《理想国》中那种没有“私人”利益,一切公有,不存在“你的”、“我的”之分的社会。不过,这种社会由于太好而超出了人性所接受的程度。作为对人性弱点的让步,“第二好的国家”放弃了财产、妻子和儿女公有的主张,建议将土地分配给公民耕种,但最终所有权仍属于国家。国家立法对财产的数量和使用方式加以控制,将贫富的不平等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土地不得转让和分割。仍实行共餐制。承认永久的一夫一妻制家庭为合法的婚姻形式。社会分工的原则仍然不变,但具体分工方式已经不同。“第二好的国家”划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公民,他们拥有土地和奴隶,但不参加劳动和其它经济活动,靠奴隶供养,其职责是从事政治活动,掌握政权。柏拉图设想城邦的适当规模为 5040 个公民组成。第二等级为工匠与商人,他们是无公民权的自由人,没有政治权利。第三等级为奴隶,他们主要从事农业劳动。  《法律篇》的影响远不如《理想国》,但它比《理想国》更具体而真实地反映了希腊城邦的政治现实,包含着许多更成熟的思考。有的学者甚至认为“《法律篇》是柏拉图唯一地道的政治学著作”。或“西方传统中第一部真正的政治哲学著作”。它对人性的基本估计,以及在此基础上阐述的法治思想和混合政体思想等,都为西方政治文化传统贡献了有价值的成分。它构成亚里士多德思想的起点,也为西塞罗和罗马法

22

学家所继承和发展。

七、柏拉图的整体主义评说

 柏拉图虽然写了《政治家篇》和《法律篇》,但对后世读者来说,柏拉图的政治哲学就是《理想国》所阐述的政治哲学,它的突出特征是整体主义或集体主义。它把社会整体 ( 当时即城邦 ) 视为唯一目的,个人是为整体服务的工具。个人没有任何独立的价值和意义,他的价值只能是作为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个人完全被消溶于整体之中。柏拉图把城邦的统一强盛作为压倒一切的目标,把城邦内部高度完美的一致和谐作为最终理想,把个人全身心地奉献给国家作为公民的最高道德。他据此声称,他已“铸造出一个幸福国家的模型。”但它不是城邦中任何个人和特殊集团的幸福,而是“整体幸福”,甚至是“整体美”。在其中,个人不再有自己的一切,不再有自己的财产、妻子、利益、愿望、要求、情感、判断,每个人与其他人都利益一致、情感一致、意见一致,这样,城邦就真正形成了“一个国家”,不用复数表示的国家。也就是完全消灭了个人的利益、自由与个性,消灭了社会多样性的国家。

这种极端的整体主义是城邦中曾经存在的公民集体主义精神的一种极度夸张的理论再现。

在柏拉图的时代,作为民主制高度发展的结果,一种个人主义的因素开始滋生,不过在当时,它还不是作为像近代那样一种积极健康的因素而是作为一种消极败坏的因素出现的。它导致公民集体主义精神的丧失,造成城邦广泛深刻的分裂和道德的瓦解,直接威胁了城邦的基础。为着对抗这种个人主义,柏拉图便求助于古老的城邦精神即公民的集体主义精神,企图以此重新整合社会。这是与命运抗争的英雄主义行为。柏拉图诚然失败了,城邦也无可挽回地解体了,但他比所有其他失败者都更有洞察力,都更准确地把握了问题的实质。

柏拉图代表的整体主义构成西方政治传统的一部分。作为个人主义主流传统的对立物和孪生子,每当个人主义失败之处,人们感觉到整合社会与重建道德的需要的时候,柏拉图的幽灵就会降临人们的心头。现代的极权主义就是柏拉图幽灵附体的表现。

第八节 亚里士多德对希腊政治文化的阐释 一、生平和著作

公元前 4 世纪后半叶,希腊城邦已走到了它们的尽头。各城邦在相互残杀、内部党争和无可挽回的腐化中耗尽最后一点生命力,这时,北方的马其顿迅速崛起并终于将各城邦置于其强权之下。城邦时代已让位给帝国时代。然而,居住在雅典的一位堪称古代世界最渊博的学者似乎对已经到来和即将到来的划时代变革毫未觉察。他仍专注于对城邦的研究,认真地对城邦历史和现状进行调查、比较、分析,将其分类、整理、予以注释和说明,似乎在整理城邦的档案。他广泛地探讨了城邦的各种问题,研究了理想城邦的基本原则,规划了它们几乎每个细枝末节。当他结束研究工作而离开人间的时候,他所研究的城邦便被送进了历史博物 馆。

然而,他的研究工作是不朽的。他对城邦政治的记录、分析和评说,在将希腊人创造的辉煌的政治文明成果传输给后世西方人从而将其植入西方政治传统方面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

亚里士多德 ( 公元前 384 ~前 322 年 ) 出生于希腊北部马其顿的斯塔吉拉城。由于他一生的大部分时光是在雅典渡过的,因此,人们往往将他的名字与雅典联系在一起 。 其父是马其顿国王的御医,在亚里士多德很年轻的时候就去逝了。其母出身于富有的家庭。公元前 367 年,亚里士多德移居雅典,进入柏拉图学园学习,后又在学园内任教,直到柏拉图去世,前后达 20 年之久。被誉为“学园之心”。

柏拉图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亚里士多德,不过亚里士多德后来在许多问题上背离他的老师而另辟蹊径,并常常把柏拉图的思想作为批判的靶子,甚至有意夸大他与老师的分歧。其理论体系在方法、立场、基本价值观方面与柏氏不同甚至对立,从而建立了堪与柏氏并立的另一个政治学体系,其成就超过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是古代最渊博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集古希腊学术成就之大成,在许多领域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一生著述甚丰,可惜大部分都佚失了。传世著作中,属于政治学方面的代表作是《政治学》。该书有意识地将政治领域与其它领域区分开来,将城邦做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书中系统地讨论了城邦的起源、性质、目的等抽象的一般理论问题,又以大量篇幅分析了现实各种类型的城邦体制,是比较政治研究

23

的最早尝试。此外,还对理想城邦问题进行了探讨,不过这部分内容显然并不完整。一般认为,《政治学》并非作者准备发表的成品,很可能是由三部分讲稿笔记组合而成的。即使该书完全由作者完成,其写作也应属于两个阶段。

现存《政治学》文本分八卷,卷一论述城邦的起源、目的、本质;卷二论述理想城邦的原则,其中对柏拉图的“理想国”进行了批判;卷三研究城邦的性质及公民的本质,由公民的性质而论及不同政体;卷四、五、六研究现实的城邦,尤重对平民政体和寡头政体的分析,涉及它们倾覆或衰落的原因及保持稳定的最佳途径等;卷七、八讨论理想城邦的建设,着笔最多的是教育问题。全书内容交叉错乱,不是精心加工过的整体。但内容宏富,分析精深,是希腊城邦时代政治遗产的杰出代表。 二、理性的研究方法

希腊人以对待事物和研究问题的理性态度而著称,而亚里士多德是其突出代表。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里,人们看到的是对事实的广泛收集和仔细鉴别,依据事实而进行的缜密的分析,没有一般古人著作中常见的庞杂赘物,如模糊的结论、猜测或臆想、神秘主义和迷信等。越过二千多年的历史,亚氏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在许多方面仍是现代的或准现代的水平和风格。

亚里士多德在学术史上最突出的贡献,在于他首次将人类的知识进行分类,奠定了学科划分的基础。他将这种方法运用于政治学,首次将政治学与其它学科区分开来,确立了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他指出,各科技艺都追求某种目的,而这些目的中,最高的目的应属政治学。它包容和规定所有其它实践科学的目的。

因为政治学是研究人与城邦“至善”的科学。与此同时,他还对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基本原理、主要的范畴和概念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建立了完整的学科体系,从而创立了政治学这一独立的学科。这种清晰的学科划分意识使政治学摆脱了与其它领域混沌不分的状况,是政治学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前提。 在政治学的研究中,亚里士多德采用了非常先进的研究方法,其中包括将他研究植物学、动物学等领域时使用的方法运用于政治研究。

 他自觉运用了历史的和经验的研究方法。他与他的学生对 158 个城邦进行了大规模的历史与现实的调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研究、进行综合并上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抽象理论。虽然这种调查远没有达到现代精确的定量水平,但在当时确实是极有创见的做法。他在对政治理论的阐述中,还运用了独特的分析方法。他认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城邦,为了理解城邦的特性,就必须将其分析为非组合的单纯元素,分析到无可再分析的最小分子,一一考察各基本元素的特性,然后,以此为基础分析整体 ( 城邦 ) 的特性。城邦最基本的元素是公民,对公民的分析就是认识城邦的依据。

与这种方法相联系,亚里士多德还十分重视城邦政体的分类及对各种类型政体特点的研究。

他还采用了由城邦起源而探讨其性质的发生学方法或称溯源方法,通过追溯城邦起源及成长道路,比较城邦与其前身即家庭和村社的区别,来认识城邦的本质。

亚里士多德研究问题的态度也许更值得重视,因为它预示了近代西方自由主义学术研究精神的某些倾向。

( 1 )他没有柏拉图式的武断和玄想,他研究问题总抱着一种富于弹性的灵活态度。按他的观点,没有任何一种政治形式是绝对地好,对待各种互不相同的政治制度和互相对立的政治观点,他从来不执一偏。而是通过审慎的分析,滤出它们各自的合理因素、谬误之处和矛盾之处。合理之处,可能有特定的条件和范围的限制;谬误之处,也可能有它的根据。

( 2 )他在阐述自己的理论时,不是采取偏激的全面肯定或否定的立场。其经常性的口吻是:各种不完美、有瑕疵的制度或理论中,哪个缺陷较大,哪个优点多些 ? 面对互相矛盾的选择,一般说来,或按常理,人们宁愿选择哪个 ? 多数人持怎样的观点 ? 历史经验有什么启示 ? 怎样更合乎理性 ? 普通人事实上能达到何种状态 ? 在特定条件下何者较优 ? 等等。

这种态度使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体系具有兼容并蓄的特点。希腊世界纷繁多样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学说都在他的体系中得到讨论,经过洗炼与总结。后世各种政治理论也几乎都可以在他的体系中找到其萌芽形态。这是他的思想历二千年而魅力不衰的重要原因。他自己的价值体系是各种制度和理论中经过分析被证明是合理的因素的综合。不过,他的综合不是封闭而是开放的体系。他很少采取或者是或者非的独断态度,他经常采取有条件的肯定或有保留的否定,无论肯定或否定都是含蓄和温和的,时常是存疑的态度、或然性

24

态度,为继续探讨敞开着大门。这是他的风格,体现出一种自由主义的宽容、宽和的精神。他的政治理想绝不是诗意的玄想和超人强加于凡人的“理念”,而是“大多数人所能实践的生活以及大多数城邦所能接受的政体”。这正是民主精神在学术研究领域中的体现。 三、对城邦本质的诠释

亚里士多德对城邦本质的分析是沿着两条途径展开的,这也是他研究政治学的两种方法。  首先,他采取溯源的方法,通过对城邦起源的探讨来了解其本质。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自然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或者说,人天生是一个政治动物,也就是按本性要求必须过城邦生活的动物。根据他的观点,自然不造无用之物,每种事物都有一个目的。人类的目的是所谓三种“善业”,即物质的富足、身体的健康和良好的道德,其中,良好的道德,即灵魂的善是本质性的。人只有实现了这三种善,才真正有别于动物,才实现了人的本性。而任何孤立的个人和小规模的社会团体都不能使人实现这三个“善业”,只有城邦才能做到这一点。所以,人要实现自己的本性,就必须成为城邦的成员,过城邦生活。

 人类天生就是合群的动物,必须营共同的生活,但人类社会的进化却有一个过程。起初,人由男女和主奴这两种关系的结合而组成了家庭。它是人类为满足日常生活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社会的基本形式。后来,人类为了适应更广大的需要,便由若干家庭联合起来而组成村社,村社的最自然形式就是部落。最后,若干村社又进而联合起来组成城邦。至此,社会组织就进化到了高级而完备的境界。因为人类生活可在城邦范围内得到完全的自给自足,人的善业在城邦中得以完成。

按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每个事物只有在其发展的终点或完成阶段才显现出其本性。例如,树的本性在种子和幼芽阶段只是潜在的存在,在长成的大树上才是显现的存在。同理,人的本质只有在成年人身上才能充分显现出来,而在婴幼儿身上只是潜在地存在着。作为整体的人类也是如此。在家庭和村社阶段,人还不是真正完善的人,只有在城邦里,人的本性才得以实现。城邦是最高和最广泛的社会团体。虽然家庭和村社都以善为目的,而城邦的目的是“至善”,是公民“优良的生活”。 虽然在发生顺序上,城邦后于个人和家庭,“但在本性上则先于个人和家庭”。因为只有在城邦中,人才能实现自己的本性,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亚里士多德把城邦比作有机的整体,个人是其有机组成部分。个人的价值依赖于城邦。城邦的目的是人的美好优良的生活,离开了城邦,人就无法完善自身。“他如果不是一只野兽,那就是一位神祗”,“不是一个鄙夫,就是一个超人”。

亚里士多德对城邦本质的这种抽象的诠释内含着公民的普遍信仰,即城邦的公共生活是人类完善自身的必不可少的前提,而那些享有这种公共生活的公民才是真正意义的人,实现了自身本质的人。换句通俗的白话也可以说,只有享受民主与自由的人才是完善的人。

其次,亚里士多德还采用分析的方法,将城邦分解为最简单要素,通过对最简单要素的分析来了解城邦的本质。

为了研究“城邦是什么”这个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必须首先研究“公民”的本质。因为城邦是“若干公民的组合”。所以公民的本质就决定了城邦的本质。

公民的本质是什么呢 ? 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民的本质不取决于其住所,也不取决于司法上的权利,未及登记年龄和已超过服役年龄的人也不是全称的公民。“全称的公民是凡得参加司法事务和治权机构的人们”,即有权参加陪审法庭和公民大会的人们。因为这两个机构是“城邦最高权力所寄托的地方”。有权参加这两个机构才是真正的公民。而“城邦的一般含义就是为了要维持自给生活而具有足够人数的一个公民集团”,是“许多公民各以其不同职能参加而合成的一个有机的独立体系”。这就是说,只有享受平等政治权利的人才是公民,只有由这样的公民组成的政治团体才是城邦。根据这个定义,城邦在本性上就是民主的。

亚里士多德反复强调城邦与家庭及东方君主制国家不同。城邦是自由人的自治团体,不是主人与奴隶的结合。城邦政治家的权威是对自由人的治理,是“平等的自由人之间所付托的权威”。一个“好公民”“应该懂得作为统治者,怎样治理自由的人们,而作为自由人之一又须知道怎样接受他人的统治”。 四、政体研究

亚里士多德对政体的研究非常之精细。他的《政治学》一书的另一个适宜的书名就是《政体研究》。这与

25

希腊城邦政体极其多样化有关。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城邦是公民共同体。但是,在不同的城邦里,公民概念的定义、公民参政的范围和公民与城邦最高权力的关系是不同的,这就出现了不同的政治制度类型。他给政体下的定义是:“一个城邦的职能组织,由以确定最高统治机构和政权的安排,也由以订立城邦及其全体各分子所企求的目的”。

具体地说,区分政体的标准有两个:

一是政府的目的,即统治者是只照顾统治者自身的利益还是照顾到全邦的公共利益。依此标准,政体区分为正宗政体与变态政体两类;

其二是掌握城邦最高权力的人数的多寡。依此标准,又分为 (a) 一人统治, (b) 少数人统治, (c) 多数人统治。

将上述两个标准结合起来,就区分出了六种政体,即君主政体 ( 王制 ) 、贵族政体和共和政体。此为正宗政体。它们分别由一个人、少数人和多数人掌握最高权力,但都以城邦公共利益为依归;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 ( 民主政体 ) ,此为变态政体,它们也分别是由一个人、少数人和多数人掌握最高权力,但都只谋统治者本身的利益。

这种分类很清晰但也较粗疏。亚里士多德在具体研究每种政体时又将其细分为不同类型,从极端的到较温和的,从较纯粹的形式到吸收综合了其它类型特点的形式。比如,君主政体和平民政体各有五种,寡头政体有四种。

在谈到寡头政体与平民政体的区分时,亚里士多德对上述原则作了一点变通。他指出,有时城邦内富人是多数而穷人是少数,在这种情况下,掌权者人数在这里已不是本质因素,关键在于财富在城邦中的作用:凡富人掌权,无论多数还是少数,都属寡头政体;凡穷人掌权,无论多数少数,都为平民政体。 五、对柏拉图整体主义的批判与改造

 与柏拉图一样,亚里士多德在个人与社会整体的关系上也持整体主义的立场。如前所述,他把城邦理解为有机整体,而个人 ( 公民 ) 只是其有机组成部分。城邦是自然存在物,是人以及人类社会组织自然进化的产物。公民只有在城邦生活中,在为城邦服务与献身中,才能完善自己的本性。 城邦是公民生活的总体,其目的是公民的优良生活,所以公民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包括在城邦生活之中,谈不上私人的领域和范围。与柏拉图一样,他将公民的家庭、婚姻、子女抚育、教育、音乐、文学等,都赋予政治意义,纳入城邦事务的范围。主张由城邦进行统一规划与控制,不承认个人独立与自由的权利。他明确否定“公民可以私有其本身”,认为“任何公民都应为城邦所公有”,“成为城邦的一部分”。  不过,亚里士多德的整体主义是比较温和的,并没有像柏拉图那样走向极端。在他的整体主义的基本框架里,为个人留下了一些余地。希腊城邦中,尤其是民主生活比较发达的城邦中,某种个人独立和自由的因素在他的体系中得到了承认。这主要反映在他对柏拉图的全面批判当中。  首先:柏氏的理想是不可取的,即并不理想

亚里士多德批评柏拉图过分追求城邦统一的努力。他指出,“城邦的本质就是许多分子的集合”,某种程度的划一是必要的,但完全的划一并不是城邦应该追求的目标,相反,它会导致“城邦本质的消亡”。“一个尽量趋向整体化的城邦最后一定不成其为一个城邦”。所以他批评柏拉图的理想国太像家庭而不像国家。这里实际上已初步表达了近代社会契约论的基本原则,即国家是个人的集合。不过,亚里士多德把这种集合体视为自然发展的产物,而不是人为的结果。  对柏拉图所追求的“整体幸福”,亚里士多德有不同认识。他有点像近代功利主义那样,把城邦的整体幸福理解为全体人民的幸福的总和。只有在城邦全体成员,或大多数成员,至少若干部分成员获得幸福以后,才有全体的幸福。他批评柏拉图说,在理想国中,工匠和其他庶民不会有幸福,而卫国之士被剥夺了世俗的快乐,“索然寡欢”,城邦的幸福又从何谈起呢 ?  其次,柏氏的理想违背人性,因而也是不现实的。

他指出,那种在爱情上的“我体消失而合于彼体,或两体都消失而合成为一个新体”的结合,在政治组织方面是完全不适用的。他的主要根据是这种统一不符合人的本性。他说,“人人都爱自己,而自爱出于天赋”。并且,这种自爱的天性不应受谴责,更不应被根除。“每个人是自己的最好朋友,并且应该最爱自己”。他倾向于认为,没有这种自爱的天赋,人类生活就是无法进行的。受谴责的“不是自爱的本性而是那超过

26

限度的私意”。

他不相信柏拉图的公有制度会成功,因为社会的罪恶“都是导源于人类的罪恶本性,即使实行公产制度也无法为之补救”。在财产妻子公有的制度下,因为划不清私人利益范围,人之间的纠纷会更多。对于公共事务,人们不会去关心,因为“凡是属于最多数人的公共事物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顾的事物”,“对于公共的一切,他至多只留心到其中对他个人多少有些相关的事物”。这种制度还使人原有的利益被剥夺,友谊淡泊如水,伦常丧失,在这种社会下的生活几乎是不可能的。 亚里士多德主张,在承认个人利益,“划清了各人所有利益范围”的基础上实现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的统一。他强调必须尊重公民的权利。在其它行业,人们专精一行是可取的,但在政治上则行不通。因为“全体公民都有天赋平等的地位”,所以必须使大家都能参与政治。他们不能同时做统治者,就应“轮番执政”。 这种对个人以及个人利益、权利和价值的一定限度的承认,冲淡和稀释了整体主义,是近代个人主义的最初源头。

六、民主与法治的价值观 1 、民主思想

( 1 )民主的信仰:

亚里士多德是城邦民主的真诚捍卫者。在他对城邦和公民本质的论述中,就包含了最基本的民主原则。在他看来,城邦是平等的自由公民的自治团体,它在本性上就是民主的,没有民主就没有城邦。他指出,民主是公民由其身份而产生的权利,“由于全体公民都天赋有平等的地位”,所以,“无论从政是一件好事或是一件坏事”,“也应该让全体公民大家参与政治”。公民的政治权利是正义的要求,在公民们“都具有平等而同样的人格时,要把全邦的权力寄托于任何一个个人,这总是不合乎正义的”。只有公民权利平等、“轮番为治” (ruling and being ruled in turn) 的制度才是正义的,也是“合乎自然”的。这可以说是对希腊人民主信仰的经典式表述。 ( 2 )民主的根据: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公民的多数,他们的“集体性能”,就是他们权力的依据,使他们的权力大于“少数贤良”组成的最高机构,也大于他们各人的个别性能。多数人的集体智慧也优于个别或少数贤良和专家。“假如群众不是很卑贱的 ( 带有奴性的 ) 人们,则就个别而言,他的判断力不及专家,但当他们集合起来,就可以胜过或至少不比专家们有所逊色”。并且,“多数群众也比少数人为不易腐败”。 公民的普遍参与还是实现城邦稳定的必要条件。“一种政体如果要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必须使全邦各部分的人民都能参加而怀抱着让它存在和延续的意愿。”否则,无政治权利者就成为城邦的敌人,统治者的仇敌。这样不正义的政体“一定难以长久”。

关于民主政治的根据、理由、优越性和必要性,这里已经阐述得非常充分、有力,它对塑造西方人的民主信仰起过巨大的作用,也为后世西方民主派政治思想家提供了现成有效的思想材料。 ( 3 )民主的设计:

亚里士多德总结了城邦民主政治实践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民主具体构想的方案,即理想政体的方案。

 按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如果真正有柏拉图所设想的那样至善至美的统治者,那当然实行君主制或贵族制最好。但他以有点轻蔑的态度把这种设想抛在一边,因为这种人是不存在的,所以我们需要按人类政治的实际情况来构思理想政体。

 最好的政体应以“中庸”为原则。政治的目的是优良的生活,而优良的生活就应该是行于中庸。中庸就是“毋过毋不及”的中间状态。过度与不足都是恶行的特征,中庸才是美德的特征。把这个原则运用于城邦政体时,他指出,在当时各个城邦当中,公民一般分为三个部分:极富的、极贫的和中产等级。富人们都拥护寡头政体,穷人们都拥护平民政体,两者都属于极端的类型。只有把这两个极端调和起来的中间型政体才是最好政体。这种政体应符合中产阶级的要求,同时,又以中产阶级为社会基础。 在政治权力结构方面,亚氏主张混合政体。他说:“凡能包含较多要素的总是较完善的政体,所以那些混合多种政体的思想应该是比较切合于事理”。他比较推崇将寡头制与平民政体混合起来的共和政体。它集中了两者的优点,避免了各自的弊端。  这种政体实现的正义原则,是两种偏颇的正义观的中和。平民派主张平均的正义,要求数量上的平等,

27

即平等人之间所得应完全相等;寡头派主张分配的正义,要求比值相等,即不平等的人之间按比例分配以相应的事物。真正的正义是在一些方面以数量平等,而在另一方面以比值平等为原则。既考虑到平民的自由身份,又照顾到财富、能力、品德等因素。具体来说,就是公民内部平等,实行“轮番为治”,大家既是统治者,又是被统治者,即实行自治。但每个公民在国家中的地位则以其才德为依据。不过,亚氏把公民资格限制在很小的范围,他认为从事“贱业”的工匠和商贩,忙于田畴的农民,他们无暇从事政治活动,其工作又有碍善德的培养,易养成奴性,故不应享受公民权。公民是“参加司法事务和治权机构的人”,是城邦中的少数。通常认为,亚氏把经过梭伦改革后雅典实行的温和民主制视为中间型政体的楷模。而伯里克利时代以及后来雅典的民主制则被视为“极端”的形式。  2 、法治思想

亚里士多德系统地论述了法治思想,在这一点上,他继承和发展了柏拉图的《法律篇》。 他指出,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良好的法律是前提,变态政体的法律是不合乎正义的,服从恶法不是法治。有了良好的法律,全体人民,包括统治者应一律服从,否则也不会实现法治。 法律与自由的关系上,他指出,“公民们都应遵守一邦所定的生活规则,让各人的行为有所约束,法律不应该被看作 ( 和自由相对的 ) 奴役,法律毋宁是拯救”。

有鉴于此,亚氏宣称:谁让法律来统治,谁就是让神和理智来统治,但谁要是“让一个个人来统治,这就在政治中混入了兽性的因素”。 七、亚里士多德的贡献

亚里士多德生当城邦末世,是城邦政治文化的产儿、总结者和集大成者,是城邦时代公民政治信仰的忠实表达者。通过他的理论,已成政治化石的城邦制度保留了活性的基因。他的政治哲学具有希腊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的百科全书的性质,是希腊政治现实的一面镜子和希腊人政治智慧的结晶。如果说希腊城邦民主制是古代世界最高的政治成就,那么,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哲学也当之无愧地高居古代政治思想的峰巅。 亚里士多德在总结多样化的希腊政治文明的时候,否定了在实践上以斯巴达为代表,在理论上以柏拉图为代表的极端整体主义,也排除了雅典民主极盛时期的极端化倾向。他代表的是希腊城邦的主流传统,他的政治哲学也塑造了西方政治文化的主流倾向。他的治学方法和思维方式,使他成为西方理性与科学传统的先驱;他植入整体主义结构中的个人主义胚种后来发育为近代个人主义意识形态;他为民主法治以及自由平等所做的强有力的辩护,更是启发了一代代西方人。通过罗马的政治思想家、中世纪基督教思想家和近代自由民主主义思想家代代传承,他所阐述的政治哲学成为永葆活力的政治文化之源。他所作的,就是将流星般灿烂而短暂的希腊政治文明汇入西方政治传统的长河并使之得到永恒的生命。 第二章 希腊化时期和古罗马后期的政治思想 引言

公元前 334 年,亚历山大东侵,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直到罗马最后在前一世纪征服东地中海各希腊化国家,史称希腊化时期。这时期文化与古典希腊有不同特点,称希腊化文化。

古罗马后期指共和国末期和帝国时期,古罗马人比较力实,在征服希腊本土前,他们的思想文化还很不发达,没有产生过系统政治学说。前二世纪,罗马兼并了马其顿和希腊,从此希腊的政治学说传播到罗马。波利比阿第一个向罗马人介绍了希腊政治学说,后又有西塞罗,用罗马的方式把古希腊政治学说通俗、系统地介绍给罗马人。总的说,罗马人政治思想方面独到的建树不多。他们主要是将古希腊各派政治学说接受过来,并加以改造发挥。

但古罗马人的政治实践却有许多创新:① 制约平衡的城邦政治结构; ② 罗马法; ③ 统治庞大帝国的成功经验,军队的组织管理,官僚机构的建立和运行机制,一国多制和地方自治经验,将共和传统理想与帝制需要的巧妙结合。都体现了高度发展的政治智慧。

一般世界史或思想史分期是希腊、罗马分开,我们这里将希腊化与罗马后期合并在一起,因这两个时期有连续性和共同特征。

罗马早期发展与希腊平行,且没有政治学说。

? 世界帝国的政治及其对政治思想的影响

28

一、 城邦的解体和两个帝国的建立

古代 希腊 世界,曾经存在数以百计城邦。它们规模狭小,各自为政。具有排它性、封闭性和自给自足的特征。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后,城邦制度发生危机,逐渐趋于解体。正在这个进修,北方的马其顿王国崛起。前 338 年,马其顿在喀罗尼亚战役中击败希腊的反马其顿派的联盟军,次年,马其顿国王在科林斯召开泛希腊会议,确立了马其顿对希腊城邦的领导地位。各城邦只在形式上独立,实际上则处于马其顿的控制之下。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城邦的政治地位。前 334 年, 亚历山大东侵,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世界帝国。希腊各城邦成为这个庞大帝国的一个组成部分,或地方政权,城邦制度终于灭亡。 早期的 罗马 也曾经是一个城邦。在政治制度上,是贵族共和国。古罗马城邦解体的途径与希腊城邦不同,它不是由外来的征服,而是由于自身的扩张。

古罗马人权极富扩张性,经过意大利战争,两次布匿战争和三次马其顿战争,于前二世纪中叶确立了地中海的霸权。以后又继续扩张,形成了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

前一世纪,经过同盟战争之后,意大利人获得了公民权,城邦国家逐渐过渡到全意大利统一的国家。前 44 年,恺撒建立了军事独裁的统治,共和国已经名存实亡。恺撒一方面加强中央集权,另一方面着手消除罗马与罗马以外地区在公民权利和政治制度上的差别,从而使罗马不再是一个狭隘的城邦共和国,而是一个统治事实上已经存在的帝国的中央。前 27 年屋大维建立了元首政治,标志共和国灭亡,和帝国的正式建立。

罗马帝国有两个意义:地域意义上的和政治体制上的,到奥古斯都建立元首统治,两个帝国合一。 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这样,西方世界就由城邦时代进入帝国时代。 二、 军事帝国的政治特征及其对政治思想的影响

由规模庞大的帝国取代狭隘的城邦,不仅仅是地域上的扩大。它相应带来了一系列政治上的变化。我们认为, 主要有三个方面是值得注意的:

? 军事独裁的专制制度代替了民主制度:政治学的沉寂。

在古代社会里, 要维持一个规模庞大的帝国,就必须领先强有力的专制度(地域大与专制联系;城邦小故民主)亚历山大时期的马其顿,以及马其顿帝国分裂后的各希腊化国家,都实行军事独裁的统治。到了罗马帝国时期,这种专制制度进一步发展。皇帝独揽国家一切大权,元老院等民主机构名存实亡。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官僚体系和中央集权的行省制度。

另外,马其顿帝国和罗马帝国的主要支柱是军队。这两 个帝国都建立了常备军。军队对政局往往发生决定性的影响。也是统治者压迫人民和进行争权夺势的工具。

在这种政治制度下,广大的自由民群众被排除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之外。国家的命运操纵在国王、皇帝、大臣和将领的手中。人们失去了城邦时代那种对政治的兴趣和热情。

这种情况反映在政治思想上,表现为人们对政治问题的冷漠态度和政治学说的相对沉寂。过去,城邦曾是人们的精神支柱,城邦的公共生活曾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在,他们不再关心政治生活,只关心个人生活,思想理论的中心从研究城邦国家转移到研究个人的生活。从政治学转移到伦理学。 但这并不意味着政治思想就没有发展,没有贡献,相反,这时期是政治思想的重要转型期,产生了对西方政治文化至关重要的一些新的观念。

2 、社会的解体与文化的衰落:个人主义和超越主义的价值取向

这个时期经历了两次文化衰落,一次是城邦的解体,一次是罗马帝国文化的衰落。

城邦的解体使人们失去了精神支柱,由于国家的急剧膨胀,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开始疏远,个人在国家中的相对价值降低。(分母大,分子相对价值下降。)人们从城邦退回到自身,从关注公共生活转向关注个人的生活。城邦解体的结果,是使个人突显出来。

与此相伴随的,是城邦时代的整体主义被抛弃,个人主义观念开始出现。 文化的衰落使人们对现世失望,将希望的目光转向来世。

这个时期,由于帝国的地域扩大,成分复杂,加之统治者的高压政策,阶级矛盾和其它社会矛盾表现得十分复杂和尖锐。

29

在这个时期,国家成了贪婪的帝王、粗鲁无知的将领们手中的工具。他们为了争权夺势、互相残杀,国家战乱不已,人民饱受苦难苦和不幸。专制独裁政治也腐蚀着人们的心灵,带来社会道德的败坏。

这种情况下,许多特别是一些知识分子,失去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对现实世界感到绝望。有进取精神的是些贪婪的帝王和野蛮的将领。在他们心目中,这个世界是罪恶的,但也是无法改变的。因而, 他们产生了一种消极的厌世和出世的思想。前者主要注意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与罪恶的世界划清界限;后者则寄希望于上帝,寄希望于来生。最后万流归宗,各种消极避世思想都汇入基督教中。 3 、各民族的融合和交流:世界主义观念的出现

马其顿帝国和罗马帝国都是横跨欧亚非的广大帝国,地域十分广阔,囊括了当时文明世界的大部分。 这种帝国的建立,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和文化交流,促使原来排他的、自我满足的城邦对外开放,与其它广大地域一样,马为帝国内部与其它地区相联系的一部分。 城邦时代的希腊罗马人都抱有根深蒂固的种族偏见,他们自视为优等种族,是神的儿女,古老英雄的后裔,文明、开化、富于理性和自由的天性,为命运所垂青,。而周围其它民族都是野蛮人,愚味,不可理喻,残忍,暴虑,懦弱,怪诞,希腊罗马城邦较为先进的科学文化,独特的民主生活和政治自由,排外的宗教信仰和宗教仪式、生活,都构成种族偏见的有力根据。

这种情况冲击了狭隘的城邦主义和希腊、罗马民族的种族观念。在政治思想上,产生了人类一体、种族平等的观念和世界主义思潮。每个人都有双重公民身份,他是所属国家的公民,又是人类大家庭的一员。两种身份中,个人作为人类大家庭一员的身份优先于他作为具体国家成员的身份。

第二节 希腊化时期的政治思想

一、 犬儒学派

严格说来,犬儒学派并不算什么学派,因为他们没有系统完整的理论。里格尔指出:“犬儒主义的意义只不过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哲学”。这是十分中肯的。犬儒主义主要是以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反映了城邦解体时代的特征。

犬儒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生活于古典希腊时代。它的流行却在希腊化时代,其思想本质上也属于希腊化时代的。

这个学派的创始人是雅典人安提斯泰尼(约前 440-360 )主要代表人物是其弟子狄欧根尼(约前 414-323 )

安提斯泰尼, 雅典人,母色雷斯人,不是纯种雅典人。跟高尔吉亚学修辞学。后接触苏格拉底感到收益甚多,就带自己门徒一起来做苏的学生,每天步行数里来雅典听苏讲学。从苏身上学了刚毅,仿效其对感情的漠视,开始犬儒派生活方式。

他写过不少作品。被认为是一个有高度教养的高尚的人。 他信仰“返归自然”。主张不要政府,不要私有财产,不要婚姻和固定宗教。他鄙弃奢侈和一切人为的对感官享乐的追求。他说“我宁愿疯狂也不愿意快乐”。“无欲是神圣的,而尽可能地减少欲望乃是最接近神圣的。”

第欧根尼 从母邦西诺卜被逐来到雅典拜安提斯泰尼为师,他认为世间一切事务都是虚伪的。他的父亲是个钱商,曾因涂改倾向而下过狱。他说,他一生的志愿就是要做他父亲做过的事,要涂改货币。但他是要涂改世上流行的一切货币。他指出,每一种印戳都是假的。人被打上了将帅与亲王的印戳,事物被打上了荣誉、智慧、幸福与财富的印戳,一切全都是破铜烂铁打上了假印戳罢了。即世上一切都是虚伪的没什么意思。 极度厌世。(白天在大街上打着灯笼找人)

他极度厌恶文明生活。他认为,普罗米修斯由于把那些造成了现代生活的复杂与矫揉造作的技术带给了人类,所以受到宙斯的惩罚是公正的。

他自己决心反抗一切社会习俗,和生活方式,摆脱羞耻感,象狗一样生活,这就是“犬儒”的由来。 犬儒学派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反映了城邦解体时期一部分人的精神危机。也反映他们对现实的不满和消极反抗。但它却很少有积极的意义。

30

二、伊壁鸠鲁学派( Epicurean )

伊壁鸠鲁(前 341-270 )萨摩斯岛人。前 306 年,在雅典一个花园里开办了一所学校,史称“伊壁鸠鲁花园”。在这里从事教学和著述活动,并形成了希腊化时期很有影响的学派。

伊壁鸠鲁是从伦理学的角度观察政治现象的,他提出了以幸福主义为中心的伦理学说。他认为,幸福是人生追求的目的。每个人都是自由的,应该自由自在地追求和享受人生的幸福生活。而“快乐乃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幸福生活是我们天生的最高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的乃是和得到快乐”。所以,他的伦理学被称为“快乐主义”,其学派也被称为“快乐学派”。

他认为,这种快乐是同庸俗的享乐主义不同, 它主要内容是人的精神的恬静和身体的健康。为了获得身体的健康,他主张人们的享乐要适度。(他终生受疾病折磨),为了精神的恬静,人们就要逃避社会和公共生活。他认为, 一个人获得权势越大,嫉妒和想伤害他的人就越多。所以,参加政治生活,就得不到内心的平静。所以,他主张远离人群静悄悄地,不引人注目地打发时间。他说:“最好默默无闻地了此一生”。 伊派李特别强调人的独立和自由。在他看来,人并不天生就是政治动物,社会和国家是人们为了追求个人的幸福,在自愿的基础上通过相互约定而建立的。他说:“公正没有独立的存在,而由相互约定而来”。这是社会契约论思想的萌芽,对后来发生了一定影响。 三、 斯多噶学派( Stoic )

1 、斯多噶派的流传和主要代表人物

早期斯多噶派活动于希腊化时期。创始人是塞浦路斯岛的芝诺(约前 336-264 )他的信徒也多是叙利亚人,所以容易摆脱希腊城邦主义意识。前 315 年左右来到雅典学习哲学。前 300 年左右开办学校讲学。并建立了他的学派。因学校设在雅典一个画廊里,画廊音译斯多噶所以被称为斯多噶学派,即画廊学派。 晚期斯多葛派主要是活动在罗马,所以也叫罗马斯多葛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塞涅卡(前 3 年 - 后 65 年),罗马的大臣,尼禄皇帝的教师;爱比克泰德( 60-100 )奴隶出身,后被释放,成为罗马大臣,是个瘸子,据说当奴隶时受到惩罚所致;马尔库斯?奥勒留( 121-180 )罗马皇帝。 ? 斯多葛派的思想 ? 顺其自然的生活理想

斯多葛派认为,这个宇宙是和谐有序的,合乎理性的因为它受某种规律和法则的支配。这种规律和法则就是自然法,也叫理性。同样,人类也受自然法的支配。人生的目的,就是要过与自然相协调一致的生活。自愿与自然相一致的人,就是有德行的,坏人也不得不遵守自然法,但却是被迫的。塞涅卡说:“愿意的人,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人,命运拖着走。”克雷安德比喻说:那些不愿意的人,就象车子后面拴着的狗,不得不随着车子走。这样,斯多葛派就宣扬了一种命定论。 怎样才算与自然相协调一致的生活呢?斯多葛派认为,美德就是心灵的自足。它是人生的唯一的善。因此,要过一种自然相协调的生活,并不需要健康、财产等物质条件,相反,却 要完全摆脱欢乐、欲望、痛苦和恐惧,抑制自己的感情和欲望,使之服从理性,恬淡寡欲,只求精神上的满足。因为这种禁欲主义的主张,他们又被称为“禁欲学派”。(伊壁鸠鲁学派是快乐学派) 斯多葛派把肉体与灵魂、情欲与理性、(兽性与人性)对立起来,贬斥前者,颂扬后者。爱比克泰德:“在世上我们都是囚犯,并且被因禁在现世的肉体之内。”塞涅卡:“肉体是精神的负担和刑罚,只有死亡才是快乐的开始”。奥勒留:“人就是一点灵魂载负着具尸体。”这种思想对后来基督教产生了直接影响。奥勒留,作为皇帝,感到对公共生活厌倦,他的最大愿望,是要引退到一个字根表的乡村中去生活。 ( 2 )自然法思想

斯多葛派的宇宙观将自然的过程看作一种没有偶然性余地的铁的必然性过程。支配着宇宙的这种必然性的力量是什么呢? 有时他们称它为“逻各斯”、“命运”,这是指宇宙内在的规律而言; 有时又拟人化地称之为“理性”,就像人的理性支配人的肉体一样, 宇宙也有一个主动性的实体或灵魂作为其支配性的力量;有时他们以泛神论的方式将其称为“神”、“宙斯”。无论“逻各斯”、“命运”、 “理性”还是“神”、“宙斯”,都是同一种东西的不同称呼。 它们是宇宙秩序的创造者、主宰者,渗透和弥漫于宇宙万物之中, 将万物都置于其不可抗拒的力量之下。

据斯多葛派的观念,宇宙是一个绝对的统一整体, 而人是这个绝对统一整体中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是一个小宇宙。 每个人的灵魂也分享了作为宇宙灵魂的“圣火”,他的理性是宇宙普遍理性的一部分,他的

31

本性也是宇宙本性在人身上的分有或体现。因此, 人也必然受那种弥漫于宇宙之中的普遍法则的支配, 构成自然秩序中和谐的一部分。这个支配宇宙和人的“神”或“理性”就是自然法。 它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是人的行为的最高准则。芝诺指出:“自然法是神圣的, 拥有命令人正确行动和禁止人错误行动的力量”。

自然法与人的本性是一致的,服从自然法就是服从自己的本性。克吕西波说:“所以最高的目的,是按照自然生活, 即按照自己的本性和普遍的本性生活,决不做共同法所禁止的事情, 即决不做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的正确理性所禁止的事情。”

西塞罗坚定地宣称,在人定法之上,还有一个自然法存在着。 它来自于自然,来自于统治宇宙的上帝的理性。 由于“人是具有充分理性的动物”,而“理性是人和上帝两者共同具有的第一份财富”, 也就是说,由于人具有与上帝同一性质的理性,所以, 自然法是上帝与人共有的,它在上帝的“世界天国政府”中存在, 在人类社会中也必然存在。 关于自然法的性质和作用,西塞罗写道:“真正的法律, 是与自然相一致的正确理性。它是普遍适用的,不变和永恒的。 它通过命令要求人们履行义务,通过禁令使人们不去做不正当的事情。 它的命令和禁令永远影响着善良的人们,对坏人却不起作用。 企图改变这一法律是罪恶的,试图废除其任何部分都是不允许的, 完全废止它则是不可能的。元老院和人民都不能使我们免除遵守这一法律的义务。 我们也不需要在我们自身之外去寻找这一法律的解释者和辩护人。 无论在罗马,还是在雅典,在今天或是未来,它不会有什么不同。 这是一种永久不变的法律,在任何时候对任何民族都是有效的。

西塞罗指出,这种自然法具有高于一切人类社会立法的权威,是衡量人定法的唯一标准,它本身就是正义的同义语。 任何国家的法律如果违背了自然法,则不能算作“真正的法律”。 ( 3 )人的精神自由与平等

斯多葛派的学说主要是一种伦理思想体系, 其关注的核心是人如何才能过一种善的和有德行的生活。他们称为按自然生活。 然而,“自然”( natura )这一概念在斯多葛派这里已经不是单纯指物质的宇宙, 因为这个宇宙不仅是物质团块或原子的混合体,而是受理性或上帝意志支配的和谐的整体, 就像人是由肉体与灵魂组成一样。之所以要“按自然生活”, 是因为人分享了自然的理性,或与上帝具有共同的理性。 爱比克泰德认为,人是从神那里流溢出来的一颗微粒,人与神同在。每一个人应了解到:“你随身带着一个上帝”,“在你本身中带着神”。

所以,人的理性与上帝的理性是一致的。 人不是服从一种异己的外部力量,而是服从自己的本性。作为自然物的人, 属于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它完全受自然利害关系的驱使,受自然规律的支配, 没有道德的判断和选择,而作为理性的人则是自由的。 这种自由就在于认识和服从必然的命运,个人的选择与自然的理性一致。这是个人自身的、内在的精神自由、道德自由。 这种自由与人的外在境遇无关, 一个披枷带锁的人可能是自由的,而一位骄横的皇帝却可能是个奴隶。 自由是对待外部命运和自身情欲的一种“心态”。恶人无论有多少财富, 多大权力,他也处于受奴役的状态,而有德行的人即使一贫如洗, 身陷囹圄,也仍是自由人。一个奴隶可能有自由人的精神, 而一个主人却可能生活在“自己造成的奴隶状态”中,而这是更不体面的。

斯多葛派极力推崇人内在的精神自由,赋予它很高的伦理价值。 “除了精神之外,任何东西都不值得羡慕。”虽然他们追求的还不是政治和法律上的自由,但是,对这种内在精神自由的珍重和维护, 正是近代人争取政治法律自由的原动力。

斯多葛派注重内心生活,把人的精神特征置于首位。在这里, 他们发现人都是平等的,从而产生了对人在类上的认同, 即人都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一个类。他们认为,由于人具有与上帝共同的理性, 共同受同一个自然法支配,因此,所有的人,无论其出身、种族、 财富以及实际社会地位如何不同,在都具有自然赋予的理性这一点上他们是相同的。依此为根据,斯多葛派认为所有的人都是从神那里流溢出来的一部分,是神的儿女,相互间是平等的。

在奴隶制占统治地位,奴隶普遍被不当作人的时代, 斯多葛派毫不迟疑地将平等原则适用于奴隶。他们坚决主张,奴隶也是人, 也具有其他人一样的精神品质。塞涅卡认为:奴役只涉及人的肉体, 而人的精神不可能成为外部力量奴役的对象,所以, 奴隶与主人在精神上都是平等的,其内在精神价值是等值的。

32

他们都可以因顺应自然而得到自由,也都可能成为自己情欲的奴隶,成为财富和权力的奴隶。事实上, 他们倾向于认为富人和有权势的人更容易堕落为这种奴隶。

塞涅卡并没有从政治上否定奴隶制,但是他认为,从伦理的意义上讲, 奴隶制是缺乏根据的。他主张维护奴隶作为人的尊严。“‘他是奴隶',但他可以有自由人的精神。‘他是个奴隶',但这就真的降低了他的价值吗 ? ”他谴责罗马人对奴隶“特别傲慢,特别残忍,特别无礼”的态度。 要求人们以由己推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方式, 将奴隶作为精神平等的伙伴、朋友来对待。他在一封信里写道:“‘他们是奴隶',人们说,不,他们是人。‘他们是奴隶',但他们和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天底下。‘他们是奴隶',不,他们是朋友,谦恭的朋友,‘他们是奴隶', 严 格说来,他们是我们的奴隶伙伴”。

同样的平等原则也运用于外邦人或野蛮人身上。斯多葛派认为,由于所有的人本性相同,精神平等,共同受自然法的支配,因此, 人类就构成一个情同手足的整体,一个世界国家。每个人都具有“双重公民身份”,他是自己所在国家的公民,同时也平等地成为世界国家的公民,或宇宙公民。人成为某个具体国家成员是一种偶然,而作为世界国家的一员则是本性使然。 身为罗马皇帝的奥勒留说过:“就我是安托宁(奥勒留全名为马可?奥勒留?安托宁。)来说,我的城市与国家是罗马; 但就我是一个人来说,我的国家就是这个世界。” 希腊罗马人那种自以为是的优越感在这里完全看不到了。成为这个世界公民的资格就是人, 这里不再有文明人与野蛮人,希腊罗马人与外邦人的区别。

斯多葛派在西方思想史上首次产生了人类一体的观念。 它把人看作一个统一的类别, 依据人人具有的精神本质确立了人的平等以及相互间兄弟姐妹性质的关系。奴隶和主人、野蛮人和文明人、 希腊罗马人和外邦人、男人和女人、贵族和平民、穷人与富人、 公民与没有公民权的各类居民等等,这些对传统社会秩序至关重要, 也为古代人十分执着的人之间的等级身份差别,在斯多葛派这里都变得无关紧要。他们确立了一个新的价值尺度, 即唯以人的精神特征和道德水准来衡量人的价值。人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再是社会地位、身份、财富、种族、国籍、性别上的区别,而是智者与愚人间的区别, 是认识并自觉顺从自然法的人与不认识自然法并被动地服从自然法的人之间的区别。

依据这种新的标准来衡量现实的社会秩序, 社会政治生活中人之间的等级身份差别无疑是一幅令人难堪的讽刺画。 尽管斯多葛派阐述的仅是一套伦理哲学,他们对改革现存秩序并没有表现出多大兴趣,甚至他们还教导人们对自己的不幸和不公平地位顺从忍受,但是, 接受了他们这一套价值观的人起码对维护现存秩序失去了往昔的虔诚与热情,有的出于这种价值观对现有秩序进行改革。当代著名法学家E . 博登海默认为,罗马帝国时期奴隶的地位和待遇、妇女和子女在家 庭中的地位的改善,以及罗马公民权普及到多数罗马行省居民等向 着人道主义和平等方向进行的改革,都与斯多葛派的影响有关。

第三节 波利比阿和西塞罗

这两个人都生活在罗马共和国时期。顺便指出,这个时期,罗马虽然保存着共和国的政体形式,但在地域上已经不是一个城邦,而是一个帝国了,在西塞罗时期,共和国实际已名存实亡了。但是,它毕竟不同于马其顿帝国和罗马帝国时期,共和国政治生活对于这两个人产生了巨大影响。所以,与我们所讲的这一章中的其他流派不同,这两个人是关心政治的。他们都提出了自己的政治学说。 一、 波利比阿的政治思想

罗马人在数百年辉煌的政治实践中, 培育了以公民的平等和自由为核心的共和精神, 以共和精神为动力源泉创造了复杂精妙的共和制度。 就其公民参政的广度深度和公民自由精神得以充分发挥的程度而言, 它比雅典的全盛时代要逊色一些。不过罗马人对政治制度构思之精密成熟, 将共和精神——即对公民平等自由的肯定与保证——与稳定原则和效率原则结合之巧妙,却是雅典人未曾实践过的。所以, 当具有高度教养水平、熟知希腊政治哲学的波利比阿来到罗马时, 也禁不住为罗马人的政治天才拍案叫绝,对罗马人实践型的政治智慧佩服得五体投地。

( 1 )生平

33

波利比阿( Polybius ,公元前208~前126年)出生于麦加罗。其父曾是由伯罗奔尼撒北部城邦组成的亚该亚联盟的统帅。 波利比阿少年时即受到良好教育,很年轻的时候即投身于城邦的政治事务。 曾担任过麦加罗的行政长官,出使过埃及。第三次马其顿战争期间, 曾任希腊联军的骑兵长官。当罗马人在毕德纳战役中击败马其顿后, 要求亚该亚联盟派一千名著名公民到意大利做人质,波利比阿就在其中。 公元前168到151年间,他以人质的身份客居罗马, 成为在罗马政治生活中举足轻重的西庇阿家族的朋友。在此期间,他游历各地, 寻访古迹,考稽史实,出入罗马国家档案馆,阅读了大量原始资料。 ? 将希腊的政治哲学运用于罗马政治研究

他以希腊学者特有的理智, 冷静地思考了一个关键的问题:“罗马人怎样和借助于什么特殊的政治制度,在短短不到53年的时间里, 几乎征服和统治了全世界?”在波利比阿的时代, 适值罗马共和国健康向上的黄金时代,也是罗马向外扩张势头正猛的时代。 他一生经历了两次布匿战争,目睹罗马逐一征服迦太基、西班牙和希腊等地, 囊括地中海、横跨三大洲,虎视全世界。在他看来, “一切事务成败的首要原因是国家制度的形式。国家制度是所有设想和行动计划的源泉,也是其得以实现的保证。”所以, 罗马人成功的主要原因要到他们的政治制度中去探寻。在他所著的40卷《通史》中, 他叙述了公元前264~前146年间罗马不断强大并逐步征服世界的历史。 然而在第六卷,他离开了历史的叙述,转而专门研究罗马的政治制度, 从而对前面所提出的问题做出了回答。 这是他的史学名著中最有影响的部分。 罗马人长于政治实践,但却不善于政治思维。正如波利比阿所说,他们的政治创造是通过多次斗争和解决政治问题的训练, 借助于从一次次灾难中吸取的经验而完成的。它不是借助于理性思考, 而是一个不自觉地自然发展过程。醉心于征服世界的罗马人从没有兴趣和花精力对他们的政治制度进行理性的反思, 从而使其得到理论的升华。事实上,他们还缺乏把握和解释复杂政治问题的理性能力。

在波利比阿之前, 没有一个政治哲学家对罗马的政治制度进行过理论分析。波利比阿来到罗马, 是罗马征服了长于理性思考的希腊民族的结果, 是务实的罗马世界和崇尚理性的希腊世界相遇的一个象征。在波利比阿的头脑中, 储存着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成熟而丰富的希腊政治哲学的财富, 通过他对罗马政治制度的考察分析,罗马人的政治制度第一次得到理性阳光的照射, 罗马人的实践智慧被提升到理论形态而遗惠于后世。 而罗马人也通过波利比阿更深刻地理解了自己的政治制度,并开始学习和接受希腊的政治哲学。

( 3 )混和政体思想

波利比阿对罗马成功原因的解释简单明了:罗马人成功的秘密在于,他们不自觉地采用了一种混合政体。

在波利比阿看来,所有纯粹的统治形式或简单的政体形式,都有以特定的方式蜕化变质的倾向。 因为每种这样的政体只能体现某一个原则, 而这一个原则就其本性来说必将或几乎是命中注定地蜕变为自己的对立面。因此,君主制蜕变为 暴 君制,贵族制蜕变为寡头制, 民主制蜕变为暴民政体。每种政体的蜕变, 都表现为统治者道德品行的败坏。而三种蜕变成的政体又会被革命所推翻,取代以新型的政体。 于是,他把这六种政体描述为一个前后相继依次蜕变和更替的过程,即君主政体—— 暴 君政体——贵族政体——寡头政体——民主政体——暴民政体它们形成一个闭合的更替圆圈,循环不已。

在描述纯粹政体形式的蜕变和衰败规律时,波利比阿心中想的应该是希腊城邦的政治史。然而,罗马人之所以成功, 在于他们将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因素相混合, 使这三种因素得到“精确地调整并处于恰好平衡的状态”,从而避免了自发的衰败倾向, 跳出了被动循环的轮回。 波利比阿指出:“如果人们只注意执政官的权力, 那罗马国家就完 全是 君主制政体;如果人们只注意元老院的权力, 它又完全是贵族政体;而如果只注意民众的权力,它显然又是民主政体。” 罗马人高明之处,在于使这三种权力既互相钳制,又互相支持与合作, 从而实现了相互间的制约与均衡,不使任何一种力量过于强大。 三种因素或力量中,“任何一个都不是绝对的”。第一个想打破与其它部分的平衡,追求至高无上的或优势的权位, 都会遭到另两种力量的抵制。它们中的任何一个都不会过分地超过其它两个, 或轻视其它两个的存在。它们必须安于适当的位置。 任何侵略的冲动必然会被制止,每一方都不敢轻举妄动。

就执政官来说,当他被授予大权率领军队出发时, 他享有绝对的权力在一切必要事务上实现他的目的。然而事实上, 他需要得到人民和元老院的支持,没有他们,他无法实现自己的计划。很显然, 军团需要

34

经常性的供给,没有元老院的同意,大米、衣物和钱都不能提供给他,这会使统帅的计划变得毫无意义。如果元老院存心疏忽或阻挠的话, 将军就会一筹莫展。 元老院还有权在执政官任期届满时决定是派人替换还是继续保留其统帅权。胜利的将军最重视为他举行的凯旋式, 然而,没有元老院的同意和提供足够资金, 有时这种凯旋式根本无法举

行。元老院通过这项权力,可以表彰或贬损执政官。至于人民, 对于执政官是最不可缺少的。正是他们批准或废止和平与条约。 战争根本决定权在他们手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执政官在卸任时, 必须向人民述职。总之,对于一个执政官来说, 不得到人民和元老院的尊重不可能是安全的。 元老院虽然享有巨大的权力,但是它必须在公共事务中注意人民,尊重人民的意愿。没有人民的授权, 它不能调查最严重的反对国家的罪行和处以死刑。涉及元老们自身的利益、荣誉和权力的提案, 要由人民表决通过或拒绝。最重要的是,如果任何一个保民官干预, 元老院就不能最终决定任何事情,甚至不能举行会议。 而保民官总是执行人民的意旨,尊重他们的愿望。由于这些原因,元老院惧怕人民, 必须尊重民意。

同样,人民必须对元老院表现谦卑和顺从, 在公私事务方面尊重元老院成员。在社会经济生活的众多事务中, 人民受元老院的摆布和支配,它可以向他们施以恩惠或使其受到损害。最重要的还在于, 大多数市民案件的法官都从元老院成员中任命, 公民们在这些案件中任元老们来摆布,只能惶惧地等待难以捉摸的诉讼判决, 非常怯于抵制元老院的决定。同样,单个公民也不愿去反对执政官的计划, 因为他们在战斗中都处在他们的权力支配之下。

在分别叙述了执政官、元老院和人民的权力及其关系后, 波利比阿总结说:“权力就是这样组织的,每个部分牵制其它部分, 又与之合作,在所有紧急情况下,它们的联合又是非常适当的。所以, 难以发现比这再好的政治制度了。”

这种混合政体“集君主制、 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于一身,又不使其中任何一个原则过分地膨胀, 从而蜕变为自己的对立面。每一种力量都被其它两个所抵消, 任何一个都不能压倒和超过其它力量。因此, 这个政体能够保持长时间的均衡状态。” 二、西塞罗 1 、生平著作

西塞罗( Cicero ,公元前 106 ~前 43 年)的政治生涯是悲剧性的。 他出生于马略军事改革的次年,罗马共和国的基础已经开始动摇。青年时代,正值苏拉的独裁统治,共和国遭到第一次毁灭性的打击。 当他以一个新人( homo novus )的身份——即非贵族出身而担任执政官并跻身于政界名流的人——投身于政治斗争的时候, 正值前三头的专制和凯撒的独裁统治时期,他也经历了凯撒被刺身亡和后三头专制的形成, 最终被后三头之一安东尼所杀害。

西塞罗担任过执政官和行省长官, 并因粉碎“卡提林阴谋”而被人民大会授予“祖国之父”称号。不过他主要的活动基地是元老院。在那段政治斗争十分激烈和变幻莫测的日子里, 他是元老院最有影响的成员之一。西塞罗步入政坛的时代,共和国只剩下残破不全的空壳,那生动活泼的内在的共和精神,无论在政治家、 一般元老还是普通人民中,都已不见踪影。堕落的心灵在这里充分曝光, 凶残的本性在这里尽情地宣泄。罗马成了卑鄙的政治斗争的大舞台和血腥的屠场。在共和国的空壳内,专制帝国已经孵化成形,羽翼渐丰。

在这样的条件下,西塞罗,作为共和精神的化身, 他的实践活动只能是悲剧性的。他凭着对古老共和国的真挚的热爱与忠诚, 力图挽回已经永久逝去的时代,支撑已经倾颓的大厦。 他并没有像小加图那样悲壮地结束自己的生命作为共和国的殉葬品, 也没有像喀西约和布鲁图斯那样英勇地手刃独裁者凯撒。他是以罕见的雄辩天才,与强悍、 狡诈和凶残的政客将军们徒劳地苦斗。他维护共和传统,呼吁共和精神,然而这些价值对他周围那些共和国的公民们来说, 远没有将军政客赐给他们的土地、金钱、财物、官职更有吸引力。

从历史的观点来看, 西塞罗是在一个错误的时代,追求一种不合时宜的理想。因此, 他不可避免地成了共和精神的殉道者。他的活动, 几乎就是共和国垂死前的回光返照的表现。

然而从思想上来说, 西塞罗却是共和国衰朽的大树上结下的成熟的精神之果。在他的头脑中,储存着渊博的希腊政治哲学的知识。 他尤其服膺斯多葛派的学说。作为罗马公民理论家,他怀有对罗马共和传统

35

忠贞的信仰,维护共和传统反对专制独裁的斗争, 又促使他对共和国的实践和精神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理论上的总结。波利比阿主要是从制度层面上, 阐述了罗马共和国政治结构的特征。在西塞罗的著作中, 罗马共和精神第一次获得了系统的理论形态。 他对共和传统透彻的阐述与强有力的辩护,使人们在短暂的有形的共和国消逝之后, 得到了一个思想领域里永恒的无形的共和国。现实的共和国并不是完美的,但是, 西塞罗在捍卫共和传统反对个人独裁的斗争中,很自然地把共和国理想化了。所以他为后人留下的精神的共和国是现实共和国理想化了的形态。 他似乎是共和国为了使自己万世传承而留下的精神上的遗腹子。

西塞罗的主要政治学著作是《论共和国》(或译为《论国家》)和《论法律》。两者是姊妹篇。从形式上看, 它们是摹仿柏拉图的《理想国》与《法律篇》而写成的。即使在内容上,西塞罗这两部著作也刻意追随柏拉图。其中对正义的讨论,对最好城邦起源的论述,对哲学原则、教育和来世命运的阐述等方面,都摹仿柏拉图。此外,西塞罗还从柏拉图那里借用了两个基本原则:稳定是共和国成功的首要标准;共和国繁荣端赖对其领袖的教育。其中《论共和国》写于公元前 54 ~ 52 年,原文在12世纪后就已失传,这期间人们只是根据其他学者的转引了解其思想内容。 1819 年该书残篇才被重新发现。今人所见的这两本著作都不是完整的版本,其中有些内容已经散失了。 2 、对“共和国”的阐述

西塞罗依据罗马共和国的传统, 以一个美好的词句将国家称为“共和国”( res publica )。他给国家 ( 即共和国 ) 下了一个著名的定义:“国家是人民的事务 (res publica res populi) ” 他说:“国家(或共和国)是人民的事务。但是, 人民并不是以任何一种方式联系到一起的人的集合, 而是在协议共同尊重正义的基础上大规模的人民的联合体和谋求共同利益的伙伴。” 所谓“国家是人民的事务”,就是国家属于人民,为人民所有。在拉丁文中, res publica (共和国)意为“公共的事务或财产”,与 res privata( 私人事务 ) 相对而言。而 res populi 意为“人民的事务或财产”,两者的含义是相同的。所以,“共和国”这一名称的本来含义,就是属于人民的国家。 在王权专制的时代,君主事实上成为人民的主人, 是人民的所有者和支配者。王权专制被推翻之后,人民自己成了国家的主人,他们通过自己选举的官员来领导国家,使国家成为人民集体的事务或共同财产,所以称之为“共和国”。 西塞罗写道:“怎样才能称为‘人民的事务'?共和国又意味着什么呢? 假如人民被一个人残酷地统治着,没有正义的纽带, 也没有参加共同生活的人们的协议,就不是共和国,也就不是真正的国家”。 他举叙拉古僭主时代的政治为例。在这里,虽然城邦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城邦, 有着许多美好的事物,“但这一切都不属于人民, 反而人民本身成为一个人的财产。因此,这里没有一点共和国的影子。”

由于国家是人民的共同财产,所以, 政府的权力也必然源于人民集体。组织在一个国家里的人民是一个自治团体。 维系这一团体的纽带是正义和法律。因此,行使政府权力的官员必须以法律为依据, 行使法律所授予的权力。西塞罗说:“因为法律统治长官( magistratus ),所以长官统治人民。可以正确地说:长官是会说话的法律,而法律是沉默的长官。”也就是说,长官的权力来自法律。长官虽然发号施令,但他不能表达个人的主观偏好, 必须表达法律的意志。法律虽然沉默不言,而它才是真正的最高权威。 3 、混合政体思想

国家既然是“人民的事务”,是为了谋求人民的共同福利,那么,它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管理形式或权力结构呢? “人民的事务”回答了所有权的问题,而治理形式则要回答使用方式和经营方式的问题。 没有适当的权力结构,“人民的事务”就会被他人僭取, 就会变成毫无意义的空话。

在政体问题上,西塞罗接受波利比阿的观点, 赞同混合政体。但是,他与波利比阿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波利比阿看到, 混合政体使罗马共和国政权避免了腐败蜕化,从而获得了强大的力量; 而西塞罗则把混合政体看作是与共和国相适应的合适的政治外壳, 是使共和国成为名符其实的“人民的事务”的制度上的保障。  西塞罗指出:即使有最正义和英明的国王,“在我看来, 君主政体也并不是最理想的政府形式。 因为‘人民的事务'被一个人的任性来支配”。臣民的利益往往被忽视。即使一个国家被优秀的公民团体以最大的正义统治着,然而对人民来说,仍然处于某种奴役状态。 “民众几乎享受不到自由, 因为他们完全被排除在共同福利和政治权力之外。”“即使所有的公共事务完全听命于人民的意愿和决定, 也不能获得公正的声誉。”因为它完全抹平人民之间的差别, 没有等级的区分,这种结果的平等本身就是不

36

公正的。

这是西塞罗推崇混合政体的主要依据。

西塞罗也追随波利比阿, 相信上述三种好的简单政体都必然蜕变为相应的坏的政体,即: 暴 君政体、寡头政体和暴民政体。 这又为他主张混合政体加强了根据。 因此他说:“三种好的简单政体结合而成的适中的平衡政体”才是最好的政体。 “因为国家中有最高的王权因素,某些权力又被交给优秀的公民,另一些事务由民众来决断。 ”这种政体的优点在于,“第一,它提供了一种很高水平的平等。 这是自由人没有相当长的时间难以得到的;第二,它具有稳定性。 简单的政体很容易蜕变为其反面的政体, ??而这种变化在混合的政体特别是平衡的政体中却不易发生。除非统治者犯了巨大的错误。 因为每个公民被稳定地安置在合适的位置上,就没有理由可以改变它。并且, 也不存在它堕落所趋赴的相应的败坏政体。”

西塞罗的混合政体思想几乎就是罗马共和国政治体制的摹写。他声称,罗马古老的共和制度是“世界上最好的。”他绝没有在共和国现实之外再树立一个政治理想, 而是忠实地以共和国为自己的理想。他说,“我们的祖先们已经创立了最明智和最平衡的体制, 而我没有增加什么,或至多只做了少许一点儿创新。” 4 、自然法思想

在论述具体法律的时候,西塞罗同样是在摹写罗马共和国的法律。不过,这种摹写是《论法律》中的次要部分。 其重心部分则是他对斯多葛派自然法学说的全面介绍和有力的阐述, 从而为共和国的政治法律制度提供一个抽象的终极依据。

西塞罗指出,有一种法, 在写成文字的法律和国家颁布的法律之前就自然存在着,它是正义的根源,是人类法律的基础。 这就是斯多葛派所说的永恒存在和普遍有效的自然法。 自然法是“正确的理性”或“最高的理性”。它命令人们做正当的事情,禁止人们做不正当的事情。它“植根于自然”, 与“自然相一致”,或“来自于宇宙”,是存在于自然界的内在准则。 “当这个理性在人类的头脑中稳固地树立起来和充分发展起来时,就是法。由于“整个自然在强大而不朽的神的支配下, 或在神的本性、理性、权力、精神、 意志的支配之下”,“上帝的理性支配着所有的事物”,所以自然理性同时也就是神的理性、 “上帝的理性”、“至高的朱庇特的正确理性”。 “自然”和“神”在那个时代具有至高无上和神圣的地位,是不可置疑的权威。 将自然法解说为“自然的理性”或“上帝的理性”, 也就使它具有了这种地位和权威,使它能够充当衡量人类立法准则的职能。

自然法必须既是自然和上帝的理性,同时又是人的理性, 才能在人类社会发生作用。那么, 自然或上帝的理性又是怎样成为人的理性的呢 ? 西塞罗指出:在上帝所有创造物中,唯有人才具有理性和思维能力。所有有理性的人都有一种普遍的正义感,例如, 将正直的行为认作善,将不正直的行为认作恶。这是上帝与自然赋予人的能力。 “在整个天上和地上的所有存在物中”,没有比理性更好的了。 “因为它既属于上帝,又属于人。是上帝与人第一份共有的财富。 ”这就使人能够理解和自觉地接受上帝的意旨。 “共有理性者也共有正确的理性。因为正确的理性就是法,所以我们必须确信,人与神也共有法。” 这样一来,自然法就是自然、上帝和人的正确理性。 是自然和上帝理性在有教养的正直善良的人们头脑中的显现, 也是人类理性对自然本性和上帝意旨的正确把握和认识。不过,人们相互间意见分岐, 怎样判定哪一方符合自然呢?对此西塞罗声称:“普遍的同意, 即自然之声。”

自然法既然有如此的特性,无疑, 它具有高于一切人类立法的权威,并且具有普遍的和永恒的性质。 西塞罗指出,自然法不是人们思考的产物, 也不是某个民族或国家制定的。它在形诸文字之前即已存在,“是与神的精神同时存在的”,所以,它是永恒的。自然法是判断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是自然与一切原始事物之间达成的契约。因此,它是一切人定法的基础, 各国法律必须按它的要求去制定。 “用人类立法来抵消这一法律的做法在道义上决不是正当的。 限制这一法律的作用在任何时候都是不能允许的,而要想完全消灭它则是不可能的。” 它应该是人类立法的真正源泉。自然法还是衡量人定法的准绳。 各国的法律只有符合这一目的,才是“真正的法律”, 才是上帝和明智者完美理性的体现。在现实中,人类的一些立法违背了自然法的准则, 这不是“真正的法律”。 西塞罗说:“许多强加于人的有毒害的和瘟疫般的法令是什么呢?它们不配称为法律,而是匪盗团伙也可能通过的准则。 一个无知和外行的人开出一剂毒药决不能称为医生的药方, 任何国家的法令亦是如此。尽管一个国家不顾其毁灭性的恶果而接受了它”, 它仍然不配“真正的法律”的称号。

37

自然法对于人类是普遍适用的。“它不会在罗马立一项规则, 而在雅典立另一项规则,也不会是今天一种规则,明天又一种规则。 有的只是一种法律,永恒不变的法律。 任何民族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守的法律。”自然法本身没有国家法律那样的外在强制性, “它的命令和禁令永远影响着善良的人们,但对坏人却不起作用。”也就是说, 它是善良的人内心里遵守的行为准则,坏人却可以对它置之不理。但是, 由于自然法体现了人和自然的本质,体现上帝的智慧,而上帝是它的执行人,因此,违背了自然法,即使可能逃脱了国家法律的惩罚, 也会受到更 为严厉的惩罚。 5 、人类的自然平等

在关于人的问题上,西塞罗接受斯多葛派的信念, 阐述了一种非常开明的观点。在这方面, 他的思想境界远远超出了罗马共和国的现实和罗马的思想传统。

西塞罗关于人类自然平等的思想是与自然法思想联系在一起的。在他看来,既然人类都同等地受自然法的支配, 他们之间就应该是平等的。既然自然法是联系人类整体的共同纽带, 所有的人都应该是一个世界国家的成员。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在知识、财产、种族、 国别等方面是不平等的,但是,所有的人都具有理性, 都有一种共同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对光荣与耻辱、善与恶做出相同的判断。在这一点上,他们是平等的。正是错误的、 坏的习惯和荒谬的意见使人们事实上变得不平等。但所有的人都有取得经验的能力和判断是非的潜在心理素质,“只要能找到向导的话,都能臻于美德。” 西塞罗说:“没有任何一件事物同另一件相应的事物之间,像我们人相互之间那样的极其相似。而且, 如果不是坏的习惯和错误信仰使贫弱的思想堕入歧途的话,所有的人都会极其相像, 甚至超过一个人像他自己。”因此,他要求“我们给人下定义, 应该是一个能适用于所有的人的定义。”因为,“在种类上,人与人没有区别”。

根据西塞罗的观点, 由于所有的人都是同一个世界国家这个人类大家庭的成员,所以,每个人都应该享有作为人类一分子的尊严。 他在伟大的人类集体之内,而不是在它之外。这个集体中每个人应该彼此互相尊重各自的人格。即使是奴隶,也不应视为会说话的工具, 而应像斯多葛派思想家克吕西波斯所说的那样,将其视为一个终生受雇于人的劳动者。

西塞罗特别谈到,有人认为,应该重视本国同胞的利益,但不必重视外国人的利益,而这正是共和时代罗马人的共同观念。在他们的心目中, 外国人几乎就是敌人的同义词,对外国人可以为所欲为。但是, 西塞罗指出:“提出这种观点的人破坏了人类社会的整个基础,这种破坏意味着废除一切仁慈、慷慨、善良和正义。这是亵渎神灵的罪恶。”他要求把人当作人来对待,“大自然之所以规定每一个人都应该帮助其他任何一个人, 正因为他们都是人,所有的人都有着统一的利益。 ??这种自然法则至少命令我们不应彼此损害。”

6 、西塞罗的地位和影响

就政治学的基本理论而言,西塞罗并不是一个具有独创性的思想家。 看上去,他的思想体系是一个大拼盘,包括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希腊政治哲学、斯多葛派的自然法学说和伦理学、波利比阿的混合政体思想、罗马共和国的历史经验、现实制度和共和国公民通常持有的政治观念等。西塞罗自己都承认,他的著作干脆是个“编纂物”。但是,西塞罗将所有希腊的政治理论与罗马现实的政治条件结合起来,从而完成了政治理论罗马化的任务。

所以,如果不了解他那个时代罗马的政治环境,就无法理解他的政治哲学。就这一点而言,他又是一位极富创造性的思想家。他也将罗马的公民意识和共和精神提升为理论形态,从而使其长久流传。正如萨拜因所说: “他的书有一个绝对不容忽视的优点:无论谁都要读”。他的著作文笔优美, 在罗马帝国时代和整个中世纪,有着非常广泛的读者。所以, “一种思想一旦能保存在西塞罗的著作里,那它就可以在全部未来的时光里为广大的读者保存下来。”如果说罗马是沟通古代与中世纪和近代思想的桥梁,那么,西塞罗正是这种历史联系的代表。 他处于古代城邦民主政治和共和传统中绝的历史转折点上。他以生动的笔触,雄辩的语言, 总结和阐述了城邦的民主思想与共和精神, 使它们在此后罗马帝国的数百年专制时代和相继而来的中世纪更为漫长的君主制时代里,以理论和思想的形态绵延不绝,向专制的冬夜笼罩下的欧洲大地投射着永久不熄的灵光。它缓解了专制制度的严酷, 向落后的 封建 君主制渗入一些开明的酵素,提醒一代代西方人忆起罗马人的自由,激起他们对共和理想的憧憬,从而为罗马共和传统的恢复并

38

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准备了思想的种子。应该说,这位共和国的末世老臣,不负共和国赋予他的历史重托。 第四节 基督教的产生、发展和基本教义 1 .基督教的产生和发展 (1) 犹太教

基督教原来是犹太教的一个支派,在公元一世纪左右形成的。 犹太教是古代犹太人的宗教。犹太民族在历史上,是一个小有的多灾多难的民族。它居住在巴勒斯坦地区,这里是亚、非、欧三大洲的交通要道,战略要冲。周围强大民族向外扩张,彼此争战,巴勒斯坦首当其冲。所以,弱小的犹太民族一次又一次成为邻近强大民族掠夺和鱼肉的对象。

埃及、亚述、巴比伦、波斯、马其顿、罗马等强大帝国,都曾侵略和掠夺过巴勒斯坦,犹太人多次亡国,沦于异族统治之下。并且常常成千上万的犹太人被掳到外地或卖到外地充当奴隶。最著名的一次,史称“巴比伦之囚”。巴比伦的国王尼布甲尼撒把王室、祭司、贵族、工匠都掳往巴比伦,只留下贫苦农民。 正是在“巴比伦之囚”期间,形成了犹太教。它信奉耶和华为唯一的神,祈求一个“救世主”来到世间,帮助他们摆脱异族的压迫。它的教义经祭司们编纂整理形成《圣经》。即现在《圣经》中的《旧约全书》部分。

( 2 )基督教产生 。

公元前一世纪,罗马征服犹太人。公元六年犹太国正式灭亡。从公元前 55 年到公元后 135 年间,犹太人共举行了七次起义,反抗罗马统治者的压迫。但都遭到了血腥镇压,犹太人民处于极度痛苦之中。绝望之中,弱小的民族无力反抗强大的罗马帝国,出路何在?正如恩格斯指出的:“他们既然对物质上的解放感到绝望,就去追寻精神上的解放来代替,就去追寻思想上的安慰,以摆脱完全绝望的处境”。基督教就是适应广大被压迫人同的这种需要而产生的。基督教产生于犹太亡国到公元 66-70 年大起义期间。 基督教的创始人一般认为是耶稣。他大约在公元一世纪中叶开始传教活动。他传教信要注重虔敬、道德和仁爱,对于犹太教原来的宗教仪式和清规戒律则不太重视。因而在犹太教中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派别。后来,他被罗马统治者处死,钉在十字架上。(基督教因此以十字架为标志。钉十字架是古罗马处死刑常用的方法)。他的门徒在他死后,就相信他就是人们所盼望的救世主基督。宣称他在被处死三天后,又复活升天。将来还会重返人间。审判所有的活人与死人。这些信徒被犹太教领袖逐出会堂,他们就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教派。后来他们开始向外邦人传教。特别是在公元 135 年犹太人大起义之后。他们从犹太教中完全独立出来。最后发展为世界宗教, ( 3 )基督教受到的迫害

创教者耶稣和下一代的传教者保罗被迫害致死,还有大弟子彼得。但不是对基督教系统的迫害。 罗马统治者对宗教的态度是宽容的,(多神论较宽容,一神论不易宽容)。 起初基督教被视为犹太教的一个派,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 ( 4 )基督教取得合法地位并成为国教。

到 313 年,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确认基督教合法地位。 392 年,狄奥多西禁止基督教以外宗教合法存在,确定基督教为国教。这样,基督教完全与统治阶级合流,在罗马帝国压倒了所有其它宗教,取得国教的地位。(他们也开始迫害其它宗教。)

基督教的胜利是以信仰的力量战胜刀剑的生动例证,是坚韧的非暴力抵抗的成功。 ( 5 )基督教发展的原因

基督教从犹太教的一个支派发展为世界宗教,并压倒其它宗教而成为罗马国教,其原因何在?

① 当时的罗马帝国,社会矛盾十分复杂。人们由对现实的痛恨和绝望,转而寻求精神上的安慰,当时社会弥漫着出世和超世的精神追求。罗马的统治者也失去了往日的进取精神,他们面对罗马帝国的没落和混乱,对前途悲观观,因而醉生梦死,精神空虚,也需要某种精神的寄托。那是一个文化衰落、道德解体的时代,基督教给人们以得救和进入天堂的希望。满足了各种对现世绝望的人的要求。

② 许多宗教敬奉一个民族神,犹太教后期,把他们的民族神耶和华变为世界神。犹太教只承认犹太人是上帝的选民。基督教宣称上帝对各民族同等看待、毫无差别地对待一切民族。这样,就使它便于在多民族杂居的罗马帝国广泛传播,发展为世界宗教。(新航路发现后,基督教传教士走遍全世界传教。美国开发西部,教士西进,半数不到 30 岁累死。犹太教至今是民族宗教,它的排外性使其民族在流落四方时,保

39

存下来,未被融合。)

③ 当时其它宗教多都用献祭来祈求神的福佑,把希望在和今生。但献祭往往很费钱财(杀牛、杀羊等甚至有有人祭的)不适于普通人的情况。同时,在当时苦难深重情况下,关于此世求神保佑的希望也屡屡破灭。基督教宣扬“信徒因基督的牺牲而得救”。意为:基督来到世间,被处死,用自己肉体为所有的人赎了罪,只要信奉基督,其灵魂就能得救。这样,就省去了献祭的浪费,把希望希望寄托于来生。这种,比其它宗教更具吸引力。(廉价信仰廉价得救)

④ 其它宗教都有十分繁琐的宗教仪式和清规戒律。基督教简化宗教仪式,摆脱了许多繁文缛节和清规戒律,注重人内心对基督的信仰和道德修养。这有利于它的传播。 ⑤ 早期基督徒的纯洁而又严肃的道德、内部的和纪律。不能把早期基督教与后来堕落的教会混同起来。(其实后来也不能一概而论)面对罪恶民办,要寻求生活的意义、价值: ( 6 )早期基督教的性质

恩格斯指出:早期基督教“是奴隶和被释放的奴隶、穷人和无权者、被罗马征服或驱散的人们的宗教”。 1) 早期基督教的文献表达了被压迫人民对现实的强烈不满以及对求得解放的渴望。《圣经》中记载:“骆驼穿过针眼,比财主进上帝的国还容易”上帝“叫有权柄的失位,叫卑贱的高升,叫饥饿的得饱美食,叫富足的空手回去”。基督教宣扬,将来基督重返人间,凡是信仰基督的,就能得救,进入天国。这就包含着从平等思想。

2 ) 基督教徒们结成社团,在社团内,人人平等。所有入社团的人,就把自己的财产交给社团。社团内实行公有互助制度。在公共食堂吃饭。教会组织也是民主的,主教选举产生。《圣经》记载:有个财主问耶稣,如何才能进天国,耶稣说:要把财产分给穷人,财主忧愁地走了,耶稣说:财主进天国是??的。(基督教社会主义的来源)

但是这个时期的基督教却不是一个革命运动。他们把希望寄托于救世主的来临。拒绝从事反抗罗马统治者的斗争。因此,它是群众斗争的消极产物。 基督教演变为统治阶级手中的工具 基督教在发展过程中,逐步蜕化变质。开始,他们接纳一些奴隶主和有钱有势的人的施舍。陆续有一些“尊贵的妇女和男子听他们传道,并有一些人加入教会。后来,有些官吏也成了基督教徒。这些人加入教会后,因为他们有知识、有财力和组织能力,逐步控制了教会领导权。他们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开始改变基督教的教义。《新约全书》中有些部分反映了这种情况,其中既有早期基督教的教义,又掺进了后来基督教变质后加进去的东西。并常常互相矛盾。早期教义,我们已谈过了。后加的内容:“在上有权柄的,从当服他,因为没有权柄不是出于上帝的”仆人“要诚惶诚恐地服从你的主人”。

在组织上,他们把原来分散的无组织的传教活动,改造有组织的教会活动。建立了主教制。控制了教会领导权。

2 、基督教基本教义:《圣经》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全名为《新旧约全书》。基督教神学家认为,圣经中的条文是上帝与人立的约,由此得名。《旧约》部分是犹太教的圣经,当基督教从犹太教中分离出来后,把它作为自己经典的一部分而接受下来。《新约》是基督教独立出来后形成的教义文献。最早的是《启示录》约成于公元 68 年。主体是四福音书:(马太、马可、路加、约翰)福音即好消息。记载耶稣来到人间的事迹,和对人的教导。其次是使徒行传和书信,记载以保罗为首的使徒们传道的事迹及其书信。

到公元二世纪中期,新约各篇都已出现。当时教会中浒的教义文献很多,没有统一的经典。公元330年,君士坦丁责成一位主教犹西比乌主持制定经典,以皇帝名义颁发,由此形成今天的《新约》。397年,迦主基宗教会议作出决议,确定了“新旧约全书”的内容目次。就是今天所流行的《圣经》

《圣经》可能是世界上影响最大,发行量最大的书。 19 世纪译本超过500种文字,本世纪,超过1600种文字的版本。可以说,不了解圣经,就不了解公元以来西方二千年的思想史,许多书都读不懂 (世界上一些民族的文字是通过圣经形成的) 圣经内容庞杂,这里只介绍 基本政治价值观。

基督教主要是一种救世之说而不是一种政治哲学。在《圣经》中, 政治问题只是作为神学问题的边缘而附带谈到的。(丹宁说:“基督教的创始人看来对于政治思想和政治理论没有表现出一丁点兴趣。”)《旧约

4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bd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