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百强校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

更新时间:2023-11-25 21:2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 成书于春秋晚期的《考工记》记载,周朝都城采取“左祖右礼”的布局,“祖”为宗庙,是供奉周王室祖先的地方。“社”为社稷,是国家举行大典祭祀土地神和谷神的地方。这一布局反映了当时 A. “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统治思想 B. 森严的宗法等级关系

C. “天人合一,时空一体”的哲学思想 D. “君权神授”思想萌芽 【答案】A

【解析】材料“祖”为宗庙体现出宗法制思想,“社”为社稷体现出分封制度思想,二者是维系西周政治特征,体现出“家国一体”的思想,A正确;等级森严不符合材料内涵,B错误;“天人合一”思想不符合主旨,C错误;材料体现出管理国家思想,不是君主权力来源,D错误。 点睛:

2. 唐代,朝廷有依照诗名而取士的惯例。王维、白居易和元稹等著名诗人,都是先在市井里诗名鹊起,“为乐工或官人传诵而流闻于上”,从而被加官进爵。这说明 A. 底层百姓的文化水平得到提高 B. 商品经济推动唐诗世俗化 C. 市民价值取向影响了政府行为 D. 科举制度促进唐诗的繁荣 【答案】C

【解析】“白居易和元稹等著名诗人,都是先在市井里诗名鹊起”说明出自民间的诗人可以取得功名,体现出市民价值取向影响了政府行为,C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B和D只是材料体现出部分信息,排除。 3. 明中叶,在江南地区的濮院镇。“机杼为阖镇恒产,男女赖此养育??余若丝绸牙行,若市坊,并一切

贸易莫不仰给于是”。这说明当时江南一些市镇 A. 地域性商人活动比较活跃 B. 对外丝绸贸易较为兴盛 C. 丝织业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D. 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 【答案】D

【解析】“机杼为阖镇恒产,男女赖此养育??余若丝绸牙行,若市坊,并一切贸易莫不仰给于是”说明该地区依靠纺织业贸易获得生存资本,传统农业种植不在受到重视,D正确;A属于商帮,材料没有体现;对外贸易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C中领先地位,材料没有比较信息,排除C。 4. 下表是关于中国印刷术的相关记述。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记述 出处 “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管以版印历日鬻士市。每岁司天台水奏颁下新历,【后晋】刘晌《旧唐书·文其印历已满天下” “玄奘以回锋纸印普贤像,施于四众,每岁五驮无余” “镂板刻书,总在流传,然经书史籍,初无版行。而历日守书,通俗浅陋之【民国】王修《版本述》 书,需之书众,战先有雕板”

A. 印刷术推动中外思想文化交流 B. 雕版印刷术顺应了补会需求 C. 文化传承与创新有赖于印刷术 D. 政府支持印刷术的技术革新 【答案】B

【解析】“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说明雕版印刷在市场出现,“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故先有雕板”说明需要众多,出现雕版印刷,三则史料足以证明雕版印刷术顺应了社会需求,B正确;只有材料二可以证明A结论,C和D表格材料难以证明,排除。

5. 据载,在整个18世纪,西欧从中国输入的茶叶翻了几倍,价值达到1.8亿两白银,其中英国人的消费占

宗本纪》 【后唐】冯贽《云仙散录》 据了一半以上。推动这一情况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 中国自然经济抑制了进口 B.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拓展 C. 清政府对对外贸易的重视 D. 西欧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 【答案】B

【解析】18世纪由于殖民扩张推动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促使亚洲商品不断在欧洲市场出现,B正确;材料论述的是出口,A错误;清朝属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B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时18世纪中期,D错误。

点睛: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汇合交融,日益成为一个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6. 陈独秀在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时,敏锐地意识到“当下的革命阻力已不再是表面上的制度与体制是否与现行的补会政治形势相一致,而是体制层面的价值体系是否符合民众之心理”。陈独秀强调的是 A. 辛亥革命完成了政治革命的任务 B. 民主共利的观念尚未深入人心 C. 提高国民觉悟是政治变革的前提 D. 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生态优化 【答案】C

【解析】“而是体制层面的价值体系是否符合民众之心理”属于民众思想觉悟问题,说明陈独秀意识到提高国民觉悟是政治变革的前提,C正确;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A错误;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B错误;辛亥革命后民主政治进程曲折,D错误。 点睛:近代前期向西方学习为主线的思想解放潮流

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师夷长技”,处于“器物层面”;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仿行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制度,处于“制度层面”;资产阶级激进派则掀起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处于“思想层面”。“向西方学习”屡次碰壁,先进的中国人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

7. 1926年,共产国际指示中共说:“在城市中退却并收缩工人争取改善其地位的斗争的政策是不正确的,必须在农村中展开斗争,但同时必须利用有利的时机来改善工人的物质生活状况和法权地位,用一切方法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fk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