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调整

更新时间:2023-10-01 12:4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调整

近段时间,网上到处转载一篇日志,讲的是同样的一节课,都是教授一篇安徒生童话——《灰姑娘》,但是中国和美国的老师选择的教学方法却迥然不同,毫无疑问,学生的反应、上课效果也就大不一样了。美国老师在课堂上更像是一个放牧人,孩子们活跃的思维就像是草原上的马群,天马行空的问题,逆向思维,老师都没有进行任何的约束,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成为了积极地主导者。而在中国式的课堂上,老师滔滔不绝的分析着课文,一篇趣味性极强的童话故事被文章结构、中心思想、字词分析割裂地七零八落,学生们毫无学习的兴趣,成了被动的听书人。 一.问题概述

看完这篇日志之后,我深受震撼。、阅读是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它是对学生基础语文知识能力的检测和强化,也是学生学习各种写作技巧、培养写作能力的基础。也正因为它不言而喻的重要性,使得包括我在内的很多语文教师都对阅读教学感到非常棘手,应该将教学重点放在何处?尤其是在新课标要求下的阅读目标是什么?。

新版课程标准在阅读指导方面,明确提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细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提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 通过本次培训,尤其是在观看了王爱东校长的《2011年版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专题讲座之后,我对新课标中的“逐字逐句的过细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有了更深的思考,也有了更多的理解。 二.问题分析

2 0 1 1 版的《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对照十年前颁布的课标,我们发现,2 0 1 1版课标增加了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的语句。这一要求对阅读教学很重要,是针对近年来有些教师仍然条分缕析地繁琐分析课文,打破了课文的整体,割裂了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向课外拓展过多,不以学习课本作为教学重点的现象提出来的。为什么要防止过深分析,杜绝过度发挥呢? 1.语文教学特点的要求。

语文学科要致力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能力是要靠训练的,教学时,要依托课本这个载体和资源,找准训练点,进行扎实、系统的语言文字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2.以学习文本作为教学重点的体现。

文本是教科书编辑精心选编的,有着相对完整的体系,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训什么、练什么,教科书编辑有统筹的考虑。教学中,如文本有空白之处和需要补充背景资料的,教师可以适当地补充,让学生有完整的了解。有的教师教学时,以向课外拓展为主,引进非语文和泛语文的内容,用大量的时间学习看似与课文内容相关其实没有多少用处的内容,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导致学生学习缺乏系统性,也难以完成教学任务。

3.整体感知文本的需要。

词语、句子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都是为表现文章的内容、表达文本的主旨服务的。篇文章中,所有的词句是一个整体,词句脱离了文本的整体,则失去了感情色彩。割裂文本的内容,也就等于割裂了文章的整体。有的教师在教学中,逐字逐句逐段地分析课文;条分缕析,微言大义地分析课文,把一篇课文,分成数十个琐碎的小问题,逐句问,学生只能从

文本中匆忙找出答案,不能深层面地思考,这如同把美丽的花瓶打碎了给别人看。 4.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手段。

现在的课文内容一般都比较长,而语文课时变得越来越少,教学时间有限,有的教师繁琐地分析课文,过深地挖掘所谓的文意,过度向课外拓展,费时费力,种别人的田,荒自己的园,导致语文教学的效率不高的现象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改观。 三.解决方法

1.感知课文,把握整体。

张志公先生认为,阅读教学要从整体出发,最后再回到整体,带领学生在语言文字中走一个来回。因此,语文教学要提倡从整体上把握。初读课文时,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了解文本大意。教师组织学生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什么内容。上课伊始,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和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对整篇课文有初 步的把握,把课文读熟再开讲。

2.抓住重点,扎实训练。

一篇课文可以抓的训练点很多,但是什么都想抓,结果是什么都抓不住。因此,语文教学要删繁就简,突出重点,以此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对课文的重点内容要舍得花力气,做到时间保证、环节落实;对非重点内容,或者以读代讲,让学生读读即可,或者作为教师的过渡语,或者引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等。 3.升华情感,抒发情怀。

读写结合能够使理解和运用相得益彰,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能提高语言文字训练的强度和密度。紧扣文章的内容,学完了课文,引导学生回归整体,融人写的内容,让学生“写出你的体会或者收获”。有位教师执教《珍珠鸟》一课,引领学生感悟了小鸟和主人之间的互相信赖,让学生写几句话,学生思考后写出了“信赖是人间真挚的情感”,“只有互相信赖,才能创造出伟大的奇迹”。这也是回归教学整体的方法,实现了在文本中“走一个来回”。

4.补充文本,适度拓展。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学中适度引进课程资源的好处是:其一,是对文本内容的有效补充。文本由于受篇幅的限制,不可能很长,引进课程资源,有效地补充了文本内容;其二,培养学生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课程资源无处不在,但不能过度引进,要以课本为本,根据学习的需要和学生的年段特点适时适量引进,帮助学生学习。一是作者介绍:介绍作者的生平事迹、特点等。二是资料补充:对文本的空白或描写简约的地方,教师可以适当引进有关内容,帮助学生深入学习。三是课堂生成:课堂上往往会出现一些教师没有预料到,但和文本学习又有一定关联的生成性资源,对此教师要有教学机智,善于捕捉,时更改原来的教学预设。这样,就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不至于冲淡了学习课文这个重点,不至于肢解文本,而是让课堂生成为文本服务。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ov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