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四世同堂》中祁瑞宣的长子形象

更新时间:2023-11-22 05:2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四世同堂》中祁瑞宣的长子形象

摘 要

“长子”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承担着极其重要的责任,进入现代,那些身上寄托了作家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明的种种情思,却不得不在文化冲突的夹缝中苦苦挣扎的“长子”们,成为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本文从性格特征、社会角色、文化角色、家庭角色和心灵冲突等五个方面,分析《四世同堂》中祁瑞宣的形象特征,并通过将其与高觉新进行简单的比较,得出现代文学中“长子形象”的共性特征。最后,透过“长子形象”这一载体,探究作者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并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家族文化;长子形象;祁瑞宣;文化反思

Theory of the four generations under the firstborn of QiRuiXuan

image ABSTRACT

\son\in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 undertaker extremely important responsibility, upon entering modern, writers who had hope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modern western civilization, but have to all kinds of feeling squeezed in the cultural conflict struggling \social role, cultural character, family roles and mind conflict in five aspects such as the four generations, analysis of the image of QiRuiXuan characteristic, and with the high sleep through simple comparison, new modern literature \concluded that the common features of the firstborn image\Finally, through \firstborn image\the carrier, explore the author for reflec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gain beneficial enlightenment.

Key words:Family culture;Firstborn image;QiRuiXuan;Cultural reflection

目 录

1 引言 ................................................. 4 2 家族文化与长子形象 ................................... 5 3 对祁瑞宣的形象分析 ................................... 7

3.1 明显的双重性格 ......................................... 7 3.2 社会转型的产物 ......................................... 8 3.3 文化冲突的的复合物 ..................................... 9 3.4 亦父亦子的家庭角色 ..................................... 9 3.5 外表顺从却内心痛苦 .................................... 10

4 与高觉新的比较 ...................................... 11 5 长子形象背后的文化反思 .............................. 13 参考文献 ............................................... 12 致谢 ................................................... 13

1 引言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宗法社会。“以家族为中心,以血缘为纽带”是它的主要特征。作为“孝悌”的典范,嫡长子承担着极其重要的责任。到了近代,旧的历史责任和新的时代思想,让这些封建家庭的末代长子们,时时刻刻都面临着“历史中间物”的尴尬。文学是时代的产物。那些身上寄托着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明种种情思的“长子形象”,便成为那个时期世界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我们发现,以“长子形象”为载体,探寻其历史文化方面的原因,有助于提升我们对这类形象的认识;而且,通过对现代文学作品中长子形象的研究,可以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新思想与文化惯性之间争斗的激烈性、残酷性和长期性;至于封建家庭中的末代长子们所面临的“历史中间物”式的尴尬,也在多元价值观念、文化冲突的今天,对我们年轻人的自我人格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警示意义。

据我们广泛查询(主要是通过Google,Ixquick,yisou等搜索引擎),国外很少有学者关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长子”形象,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近乎空白。而在国内,人们对现当代文学中“长子形象”的研究,无论思路如何,最后的落脚点大多会放在对悲剧性的探讨上面。而且,这种探讨基本上是通过比较几个比较典型“长子” (高觉新、祁瑞宣、蒋蔚祖、孙少安等)的途径来实现的。如:华中科技大学牛俊鹏的硕士学位论文《论现当代文学中的长子形象——从高觉新、祁瑞宣到孙少安》,从分析长子情结的成因、探讨长子的性格特征,到考察长子形象的变迁、探求作家的文化心态,再到探讨长子形象的悲剧意义,贯穿始终的,便是对高觉新、祁瑞宣和孙少安等形象的比较;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杨凡的文章《论现代文学中长子形象的悲剧性》,从文化转型这一的独特视角,通过对他们悲剧的表现、特点、原因及意义等各方面的透视,探讨悲剧内涵,解决其悲剧生命的时代价值及意义;山东师范大学赵敏的硕士学位论文《觉新形象论》,着重从性格特征、社会转型、文化角度、家庭身份和心理角度等五个方面,分析了觉新在思想性格上的复杂性与多元性,最后通过觉新与其他长子形象的比较,揭示出了其悲剧特征。至于山东师范大学郭艳的硕士学位论文《论<四世同堂>对家族文化的深刻反思》,则是通过对《四世同堂》的具体人物形象分析以及探索人物关系的细想意蕴,最后站在现实主义的立场对家族文化进行反思。

我们认为,“先对现代文学中几个典型的长子形象进行比较,然后再探讨体现在他们身上的悲剧性因素的”做法很合乎常识,但问题是,做得多了,难免不会落入俗套;至于“先分析人物形象及其关系,再进行文化反思”的做法,立意虽然独特,却在分析人物的时候流于空泛。本文的不同之处在于,先从一部作品中的个别人物入手,从性格特征、社会角色、文化角色、家庭角色和心灵冲突等五个方面,分析《四世同堂》中祁瑞宣的形象特征,再通过与其它典型“长子”的简单比较,由个别到一般,总结出现代文学中“长子们”共同的形象特征。进而挖掘长子形象这一载体的背后,作者所进行的文化反思,并希望从中获得“扬弃传统文化,建构现代文化”的启示。

2 家族文化与长子形象

与其它社会相比,中国传统社会的特别之处,便在于“家族观念的根深蒂固,个人在家族中的地位无足轻重”。①这种家族本位的社会特征,造成了这样一个事实,即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都是以家庭关系作为轴心而得以展开的。正如冯友兰所说的那样,“传统的五种社会关系: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其中有三种是家族关系。其余二种,虽然不是家族关系,也可以按照家族来理解”②,君臣关系是父子关系的拓展,朋友也可以按照兄弟来理解。可以说,“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和扩大”。③这种家族与国家密不可分的格局,无疑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大特色。

家族作为传统社会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组织,不仅为个人提供了安身立命之所,同时,作为精神和情感的寄托,它更是个人奋斗的终极目标之所在。担负着多种社会功能的家族,“具有特定的生活方式、关系网络及行为规范,表现出一定的文化特征和功能”。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家族也是一个特殊的文化系统。它包括“调整家族成员之间相互关系的伦理道德规范,家族成员的行为规范,家族成员的家族观念及对自身、社会与家族关系的认识”④。

与这种家族文化相对应的,便是从殷周到“五四”,一直延续了数千年之久的宗法制度。所谓宗法,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尊崇共同祖先以维系亲情,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家族成员之间各自不同的权力和义务的法则。作为一种“家国一体”的文化形态,宗法制度以儒家思想作为其精神支柱,强调“三纲五常”下的尊卑有序、长幼有伦和夫妇有别,试图通过上对下的绝对权力以及下级对上级的绝对服从,来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而宗法制度的核心,便是“嫡长子继承制”。和其他子弟相比,长子必须以身作则,成为“孝悌” 的典范:所谓“孝”,便是以子孙的义务祭祀祖先、孝敬父母,所谓“悌”,便是以父亲的责任帮助和管教弟妹、承担起家庭的生计。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长期灌输以及儒家价值观念的长期熏染,这种以“血缘为纽带的,以宗法为核心”的封建宗法家庭最终得以延续了数千年之久。这种状况,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才有所改变。

众所周知,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所标榜与实践的,便是对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进行彻底的否定。而这些人在对传统价值进行重估的同时,其斗争的矛头,自然会指向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家族文化和其背后的宗法制度。这种时代的潮流对于那些从封建宗法家庭中走出来的作家们来说,自然也不会有什么例外。对于自己曾经生活在其中的封建宗法家庭,作家们有着清醒的认识。随着“人”的意识的觉醒,他们在理性上彻底否定旧式的大家庭;但是,与封建家庭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及对那些随着旧家的解体而一同消失的传统美德仍有一丝眷恋之情,又让他们的否定大打折扣。但不管怎么说,批判

①②

曹书文:《家族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9页 ③

曹书文:《家族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④

李卓:《家族文化与传统文化——中日比较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pr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