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更需要通才还是专才

更新时间:2024-01-11 12:3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正方:中国人民大学 现代社会更需要通才 反方:北京外国语大学 现代社会更需要专才 一辩立论阶段 正一:大家好!现代社会更需要通才还是专才呢?要看他们谁更能促进现代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所谓专才是指在某一个专业领域具有较多专业知识,较熟练专业技能的人才。而所谓通才是具有广阔的知识平台,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多种技能的人才。简单说来,通才知识综合化,技能多样化,适应变动的能力强。

好的!谈现代社会,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是现代社会的首要要求。高度分工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但是高度整合更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首要的突现的要求。社会分工造成了细化,可是如果细化产生的碎片没有能够得到整合,我们去哪里寻找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呢?社会分工每走一步,带来对整合的要求就更高。这个时候不同分工之间是不是需要有沟通?不同学科之间是不是需要有融合呢?那么具有广阔知识平台、丰富知识储备的通才和只具有单项技能、单项知识的专才相比,谁更能在不同分工之间实现沟通?谁更能在不同学科之间完全融合?是通才!因此现代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更需要通才! 第二、让我们来看看现代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创新。从古代科学的综合,到近现代科学的分化,再到当今科学新一次的综合。各个学科森严壁垒、各自为政的状况已经不复存在了,我们看到各个学科相互沟通、相互交融、相互渗透。而当今创新的点正是出现在不同思想,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相互交叉、沟通、融合、综合的地方。那么宽口径、厚基础的通才们是不是要比那些窄口径的专才们更具有实现创新的能力呢?所以现代社会的突破和进取更需要通才。

再次、让我们来看看现代社会一个现实的问题——人才流动频繁。美国人一生之中要变换工作7到8次,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进步,产业结构调整,职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我们发现跨行业、跨领域的人才流动日益频繁。这个时候,多种技能的通才是不是要比那些只具有一项技能的专才,更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动呢?综上我们发现,不管是从宏观的社会角度,还是从微观的个人角度,都能证明现代社会更需要的是通才! 最后我有两点需要指出:

第一、我们说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专门的岗位,所以我们不能认为一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做了一样工作,他就是专才,否则世界上没有通才了,对不对?

第二、我们说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主导的专业,所以我们不能说有了一个主导的专业,这个人就是一个专才,否则这个世界上又没有通才了。 此二点容易混淆,敬请对方辩友注意。谢谢!

反一: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方的观点是现代社会更需要专才。首先非常感谢对方辩友为通才和专才下了一个很不错的定义。只不过我们的专才被对方辩友看得很扁,我们的专才只是小小的一个专业领域的才,而不知道其他方面的东西,是一个窄口径的才,而不是一个宽基础的才。这样的才不叫专才,专才是建立在广博基础之上在某个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只有这样的才,才叫才!不然的话,恐怕连“才”都称不上。那么今天既然比较专才和通才,我们就必然要知道,专才和通才之间有相对的优势。专才是指某个领域的专门高精尖人才,而通才是指多个领域之间的通用人才。两者有相对优势,专才相对于通才的优势在于他的知识更加精深,专才比之于通才,他的劣势在于他的知识不如通才广博。只有在这样有长有短的基础上,我们才可以讨论现代社会更需要什么样的才。那么现代社会更需要什么样的才呢?我们看看什么是现代社会的特性。对方辩友说得很好,现代社会是一个很大很大的系统,现代社会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巨系统。 首先、分工的细化,体现了更精细地呈现世界的真实,现代社会表现出的是多样性、复杂性、

意志性和不可预测性。分工需要专才,社会发展简史告诉我们,社会发展是呈螺旋状上升,而社会分工是呈树冠状发展,因此社会发展需要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需要社会分工,社会分工直接要求的就是专才,这一点对方辩友也看到了。

那么我说第二点、现代社会要求分工,当然也要求整合。难道专才就做不到整合吗?我们说分工不等于分裂。分工要求的是更加有效的合作,大家想到整合,第一个想到的当然是合作,而合作谁更有效率?当然是专才了,现代社会当然更需要专才了。 第三点、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社会,知识大爆炸的社会有什么特征?专业知识不断丰富和深化,这对一个人在某个领域内,投入的能力和精力有着更加高的要求,我不能穷尽一生来同几个领域,那就穷尽一生,来精通一个领域,专才成为需要也成为了必然。对方辩友的论证其实恰恰说明了专才的重要性。我方认为,现代社会对专才有着史无前例的渴望,因为只有专才,才能适应这样的社会需求;因为只有专才,才能够推动这个社会不断向前,因此我方认为现代社会更需要专才。谢谢!

攻辩阶段(一)

正二:第一个问题,请问为什么现在高中取消了文理分科?高考进行了大综合小综合? 反二:我觉得综合并不是一个通才的趋势,我倒是看到了贵校有这么多大学本科的专业,我还看到了您的硕士也分工越来越细,您的博士呢?细上加细!所以我方认为现代社会的教育的趋势不是向通,而是向专,是一专多能的专。

正二:对方辩友认为综合不是通才,好!喜欢谈大学教育,我们就谈大学,为什么现在的高校当中,文理渗透,理工结合,流行辅修制、双学位?

反二:辅修制在贵校如何开展,我不是很清楚。我可以介绍一下北外的情况。北外开了比如说:人体美学、音乐欣赏、西方美术鉴赏这样的辅修课。我学了西方美学和人体美学,并不是说要用来培养我的英语水平,而是说培养我的兴趣,开阔我的视野,提高我的欣赏品位,让我在以后紧张的工作之余可以有一个很高雅,很不错的艺术欣赏的休息。

正二:对方辩友的知识真是够丰富了,那么第三个问题,请问对方辩友,通才教育的模式,是不是当今教育的发展趋势?

反二:其实很抱歉,通才教育是一个错误的翻译,英语的原文是General knowledge而是一个通识教育,对方辩友这两个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正二:对方辩友说大家都翻译错了,那通识教育是不是要培养通才?

反二:通识教育是建立一个在有许多知识面的基础上,专一门的专才,他是一个高要求的专才,我们现代社会就是需要这样的专才。

正二:通识教育是为了培养专才,为什么不叫专识教育? (二)

反二:请问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应该努力培养社会更需要的人才?是或者不是! 正二:当然是。

反二:我知道您是学法律的,那我想请问《中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对大学教育的目的做了什么样的规定呢?

正二:我记得江泽民在“七.一”讲话时说: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 反二:《中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大学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性实践性的高级专门人才。请问对方辩友这句话作何解释呢? 正二:请问对方辩友专门人才等于专才吗?虽然专才比通才在专业上有更多的知识,跟更高的技能,但是要把专门的工作做好,在现代社会更需要的是沟通协调,更需要的是整合创新,更需要的是整体性思维,宏观性把握,而这通才能做得更好。

反二:请问对方辩友,对知识的精深掌握是不是在这里进行突破和创新的必要条件?

正二:是,怎么样才能够突破跟提升呢?就是要借鉴和吸纳别的学科的东西,就需要站在人类的整体跟宏观的思维把握才能够突破呀!对方辩友理论上的突破跟技术上的创新,现代社会是不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学科与学科的交叉地带?是不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学科与学科的空白地带呢?这就是通才的创新。 反二:请问对方辩友,我是用心专一地做一个专才更精深呢?还是把我的时间精力铺散开来,做一个通才做得更精深呢?

正二:对方辩友是不是要跟我们谈一个时间跟精力的问题呢?那就搞不懂了?? (三)

正三:第一个问题,日本人忧心忡忡地提出了一个2006年通才危机问题,请问对方辩友对此如何理解?

反三:我也知道日本是全世界职业教育最发达的地区,日本战后重建主要靠的就是职业教育,他们有世界上最优秀的职业工人呀!

正三:对,有一句话流传得非常广,叫做:综合就是创新,交叉就是创新,渗透就是创新。日本人忧心忡忡的恰恰是自己国民的创新能力。那么请问对方辩友,你认为人的创造性思维是从何而来的呢?

反三:人的创造性思维一定要对本领域有专厚的认识,如果对这个领域不够了解的话,又谈和创新呢?

正三:对方辩友显然回避了我的问题,那么我再来问第三个问题。请问对方辩友加入WTO以后你认为对我国的人才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反三:幸好人事部副部长告诉过我们:现代社会最需要的人才有两样。第一样是WTO专业人才,第二样是专业技工。我对此还是比较理解的。

正三:那么最后一个问题,现代社会分工是细化了,但是分工的细化,是不是突出了整合性的要求?这不仅是系统能告诉我们的,也是辩证法告诉我们的,那么请问对方辩友,专才如何适应这一要求的? 反三:的确每一次我们说综合就必然会想到合作,而专才不能合作吗?我们想一想一个集体,总是有主管财务的,主管驾驶的,主管公关的这样的人才来构成,才能构成一个公司难道我们需要的都是通才吗?那一个CEO就够了。

(四)

反三:请问如果你我两个人,一起开一家电脑软件公司,您会倾向于首选雇佣通才呢还是专才呢?

正三:我当然看如果这个人,他的知识综合化,他的技能多样化,他的适应能力又强,我认为这就是我最合适的人选。

反三:好,那就是说我们更需要通才,随着公司的规模发展,我们是需要顺应现代企业的制度,更加雇佣一些专门的人才,还是继续雇佣通才呢?

正三:对方辩友似乎告诉我们说,通才在现代企业制度中就不能合作了,那我就不明白了,通才他有更广阔的知识平台。他可以更好地与人沟通,与人合作。甚至还可以迈入管理阶层。让我这个大公司变得更好,这不就是通才的定义吗?

反三:一个人是不是应该追求通化? 正三:我认为一个人确实应该追求通化,这恰恰是马克思最终理想告诉我们人应该全面发展。 反三:一个宠物医生,他本来会治疗各种宠物的病,现在是不是要让他也学会给人开刀呢?这样就能更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成为了通才了呀!

正三:对方辩友是不是认为通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呀?今天我没事造一架飞机,明天呢?我又给心脏病人没事换个瓣儿搭个桥之类的,对方辩友对通才理解太过偏激。 攻辩小结阶段

正一:大家好,我想首先有一个概念要明晰,就是细化带来的是什么?简单地应用系统论我们就能知道,细化带来的是对整合更高的要求。(取出一张纸)这是社会某一个具体的领域,像对方辩友所说的,现在它细化了(把纸撕碎)。如果我们社会要求的不是他们作为碎片,各自为政,而是要求他们整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那么首先的问题是什么?是如何将他们合起来。现在又细化了(再次撕纸),现在高度细化了(再次撕纸)。我再问一遍,如果这个社会要求的不是每一个碎片各自为政,而是要求他们整合起来,发挥共同的作用,那么首选的问题是什么?是如何将他们合起来。谢谢!

现在我要解析对方辩友说的两个问题:

第一、对方辩友老跟我说“专门专门专门”我就很奇怪了,我今天专门是来辩论的,对方辩友告诉我说:“你专门辩论的专才!”我明天专门回去读书,对方辩友说了:“你专门读书的专才!”我明天专门去吃饭,对方辩友说:“你!专门吃饭的专才!”这是怎么回事呢? 现在我们和在座的各位再讲一个创新的问题。我们说今天社会讲创新那些新到底出现在哪里?是出现在那些跨学科,跨领域的地方,那么请对方辩友正面回答我,您的专才是怎么个跨法!能不能跨好呢?好了,小结至此,感谢在座各位!谢谢!

反一:谢谢主席,下面由我做攻辩小结。我发现对方的一辩很喜欢撕纸,我可舍不得撕这张纸,当年这张纸是蔡伦一个人做的,今天这张纸要伐木工人,造纸工人各个专才一起合作才能做,对方把细化比喻为裂化,分裂!我们社会的分裂是这样的吗?我们社会整合是专才的合作,这样才有更高的效率呀!对方辩友听到了吗? 然后我来解释我方的问题:

我方刚才从法律层面提出了高等教育法的规定,按我们书文解释的方法来解释以下高级、专门、人才。高级指高精尖,专门当然是指专业,人才嘛,顾名思义还是人才!那当然是高精尖的专才了,大学培养的不是高精尖的专才,难道还是万金油的通才吗?当然不是,而且我方辩友提出了一个两个人开公司的问题,大家想一想,现实中是不是有这样的例子?当年比尔.盖茨跟保罗.爱伦两个人开了电脑公司,这家电脑公司现今拥有当今最好的管理人才,当今最好的软件人才,当今最好的财务人才,他就是首屈一指的微软,这就是专才的作用,这不是通才能够达到的,对方的通才只是一个幻梦,如果我们人类永远在通才的幻梦中徘徊的话社会就永远得不到前进,所以现代社会更需要的是我们专才!谢谢!

自由辩论:

正:对方辩友一开始就犯了一个错误,他们告诉我专职就等于专才,他们说,伐木工人因为他在伐木,所以他就是一个伐木的专才,那我就不明白了,我们著名的愚公精神的马永顺,十几年前是伐木工人现在又是种树工人。对方辩友可不要告诉我说,十几年前他是伐木专才,现在他是种树专才。那么我想请问对方辩友这样一个问题,现代社会变动性是一个最大的特点。请问对方辩友专才如何适应? 反:这个社会是具有变动性的,我们变动的社会是应该做好自己的专业知识以适应社会的变动呢,还是十鸟在林呢?我们知道,十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呀!我倒是请问对方辩友,对方一辩说创新是在跨学科、跨领域的地方。我就不太清楚了,我的导师他在语法甚至研究一个词都可以研究出来全国震惊的学术效果,他需要跟英语还是跟法语去跨学科呢? 正:所谓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我们多一个选择多一个机会,难道不更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吗?

反:机会每个人都遇见,但不能每个人兑现。我倒想起一句话,狭路相逢专者胜;通才尽管笑,可惜笑得早;通才不惭,专才在后;只有真较量,才是真内行。

正:对方辩友一直在跟我说合作,我想给大家指出这样一个问题,合作是不是要制度来维系?而这个合作的制度的维系,是不是要靠通才来指出,靠通才来发展,靠通才来维系呢? 反:对方辩友谈合作,我们就来谈合作。请问在合作之中,到底是专才还是通才哪一个更能

避免重复的劳动呢?

正:对方辩友,假如我是通才,我跟你合作,我能够了解你的知识,我能够更理解呢,难道我不能跟你更好地沟通?难道我们不能更好地把工作做好吗?通才具有整体性宏观性思维,才能够合作得更好呀!

反:您懂我了,我当然很开心。但是我更希望您把您自己专业先做好呀!请问对方辩友,今天一直告诉我们,某一个人是通才,他都不需要。我们今天辩题是,社会更需要通才。请问您这个更是如何比较呢?

正:我们已经有无数的学科和无数的专业向我们证明,现在的创新点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交叉学科、交叉领域内。请问对方辩友,是不是能和我们一样认为,通才在这些领域里更能够大展身手,自由驰骋呢?

反:再次请问对方辩友,不要回避我方二辩的问题,您怎么来论证现代社会更需要通才呢?这个更字如何体现?

正:我来告诉在座的各位和对方辩友,现代社会更需要一个人具有整合的能力;现代社会更需要一个人具有创新的能力;现代社会更需要一个人能适应变动。这不就是更吗?我说了好几次了,对方辩友。

反:谢谢对方辩友!对方辩友告诉我们的是,现代社会需要一个上帝,因为上帝它可以一个人整合所有的东西。那么我们要告诉对方辩友,现代社会需要合作。借用网易的一句话:网聚人的力量,这才是我们的力量!

正:对方辩友,我们要的通才,可从来没有说通才是全才、通才是天才、通才是万斤油呀!对方辩友今天总跟我们说,有专业所以他就专才。那我就搞不懂了,反方四位辩手、我方四位辩手、台上的主席、台下的评委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专业。对方辩友偏偏告诉我们,我们大家都是专才呀!看来只有那些小学生中学生还没有专业的叫通才呀!

反:我倒想起龚自珍的一句诗: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请问对方辩友,不拘一格怎么解释?如果都是通才的话,三人行三人全师,一个东西大家都明白,天公还有没有一点个性?

正:通才当然是不拘一格,今年北大中文系也开始招收理科生。我想在现代战争中,大口径的炮当然比小口径炮火力更大我今天就不明白,为什么我多一点知识,他就变得不好了呢? 反:对方辩友把专才脖子上的那根绳子勒得越来越紧,专才都透不过气来了。既然对方辩友回答不了不拘一格,我们就看事实层面。我是武汉人,我知武汉事。武汉今年的人才需求表上,排名第一的是高级技工,人才缺口达到5万人。请问对方辩友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呢? 正:我终于明白对方辩友为什么认为通才不需要了,因为他认为,通才根本就实现不了,通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要把国图所有的书都看完,才叫一个通才。那我们今天的通才教育岂不是最大的悲哀?

反:武汉的人才市场对方辩友拒绝回答。那好,我们来看深圳。深圳某企业出16万,愿意雇佣高级钳工,他不需要掌握英语。这样的一个专业人才,对方辩友又作何解释呢? 正:对方辩友是认为现代社会到处都是更需要高级钳工了吗?你们的逻辑很奇怪呀!对方辩友说通才是幻梦,通才是半瓶醋,这样的话今天的辩题还有什么意义呀?

反:大家知道,价格能够反映供求关系,我是杭州人。杭州机床厂出6000元的天价月薪雇佣一个高级的机控机床工,请问对方辩友这还不叫更需要吗?

正:我再次告诉对方辩友,专业专职不等于专才,对方辩友,我在贵校网站上看到贵校要培养多语种、多层次、多学科的复合型、复语型人才,看来对方辩友,你们贵校也在培养通才呀!

反:对方辩友告诉我们,今天我多学几门课,我就是一个通才了,大家知道,埃菲尔铁塔有四个塔基,但是塔尖呢?只有一个呀!

正:对方辩友一直告诉我们说,我这儿需要一个专门人才,我所以要专才;这儿又需要一个专门的工人我又需要专才,我再一次纠正对方辩友一个错误,专门的人才、专门的职业、专门的专业决对不等于专才。

反:我发现对方辩友对我们学校很了解,知道了多语种的人才,但是多语种的人才不是多语种的一个人才呀!我们是英语专业、俄语专业、法语专业、日语专业的人才。我们可没有那么强,刚才我们说了埃菲尔铁塔只有一个尖。对方辩友想要崇拜四个角的话,那索性崇拜桌子去算了。

正:没有广泛的基础,就建不起高楼,即使建起来的高楼也有可能是危楼。对方辩友老说:多学一门东西不叫同通,叫专!那我就搞不懂了,如果说我方一辩喜欢一个女孩子,你说他专。他喜欢两个女孩子,你又说他专,他喜欢100个是不是还是专呢?

反:我可以告诉对方辩友,我跟我们班所有女生关系都不错,可是我只爱我的女朋友,您说我爱得专不专一呢?

正:我们知道复旦大学的办学方针是通才教育,按类教学。如果通才教育培养的是专才,我们干嘛不叫它专才教育呢?

反:为什么专心致志是一个褒义词,三心二意是一个贬义词?

正:奇怪了,通才怎么不能专心致志呢?怎么通才一到这里就变成三心二意了呢?(正方时间到)

反:我父亲是一个通才,他是一个老师会教书,还会给我理发,但是直到大学之后我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理发师,在此之前,我的头发是惨不忍睹呀!

反:要学武功就要学得最好!我们到底是做少林寺,还是做韦小宝? 反:现代社会更需要专才!(反方时间到)

总结称词

反四: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各位好!我首先想起一句话:人生作为一件大事来,事了则去。所以对方辩友一直热心劝我东成西就,我觉得那不是我的成才观,下面我们看一下对方辩友如何打完这局牌。

第一、对方辩友看融合。怎样看待融合,对方辩友讲了两个前提。第一、是因为分工,那么请问分工与合作,孰在先,孰在后?对方辩友一辩拿起这张纸,我把他撕掉了,然后它就是碎片。那么请问是撕在先,还是整合在先呢?谁先谁是主导。我们要注意,专是通的前提。第二、对方辩友谈只有通才合作才更有利,那我们想,专才和通才它相比较究竟哪一个更能避免重复劳动?哪一个更含效率?社会发展简史告诉我们,社会呈螺旋状加速发展,社会分工呈树冠状加速发展,我们要想提高这两个加速度,究竟是专才还是通才能避免这个重复性劳动在其中的消耗呢?

第二、对方辩友谈创新,说只有跨领域才是创新的体现。但是这是一个必然的判断吗?我想起了一个故事。当年张大千于20年代的时候到巴黎求学,他找到了毕加索,问:我要到你这儿来学艺术。毕加索说:你来到法国学什么艺术?你应该到中国去学艺术。我觉得必然判断不构成跨领域。 此外还有五点悬疑:

第一、对方辩友谈良性。我们知道良性是一个持续的概念,良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有优有良,有中有差。那么在现代社会的优和良,在古代就可能是差。我们现在谈的是现代社会,对方辩友说良是个与时俱进的概念,那么专才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

第二、对方辩友谈可持续。究竟什么是可持续?在一个学科的领域内,如果他仅仅是蜻蜓点水,样样松的话。那么这个专业的领导潮流者到底是谁,身份就模糊了。我再请问,领导物理科学、生命科学、基因化学这些所有学科引导潮流者到底是大专才还是大通才?

第三、对方二辩谈到一个细化问题。那么所谓细化,请问:同是粗、专是细,我们单从顾名

思义就可以得到。

第四、对方辩友谈专业教育。四辩谈到专业教育与专才教育是两个概念。但我注意到他没有继续谈两个概念分别是什么。所以一会儿请对方四辩为我们解释一下专业教育与专才教育到底概念区分在哪里? 第五、对方辩友说宽口进。那么宽口进是不是窄口出?如果说窄口出的话,这是不是论证专?我们到底是论证因还是论证果? 我的话全讲完了,谢谢大家。

正四:谢谢各位,我们首先来回顾一下对方的逻辑。

今天这个辩题非常有意思。对方说先有分工,后有合作。那么今天我说了:你先发言我后发言,谁重要呢?这个逻辑成立吗?

你又说了张大千是一个专才,可是我们都知道,在四川菜系当中,还有个大千菜系,你说他是一个通才,还是一个专才?

对方谈分工,分工越来越细。自己一边说越来越细,一边又说WTO这么一个大的东西,是一个专业,他说需要WTO的专才。你说他这种泛化专业的概念,他到底是不是误解了专业和专门还有专才的概念呢?

第四、他说通才不如专才精深,我就不明白了,通才怎么就等于浅薄呢?我们说站得高、看得远,见的多、识的广,博学才深刻。你说这是什么意思?

对方又说效率论,谈一个公司,谈一个企业。你说一个老板出去谈判,他要带一个司机,带一个秘书,带一个商务代表,带一个财务代表,带一个法律代表,六个人。你说他带一个人好不好?六个人干的活你说它成本低,六个人干的活你说它效率高。我就奇怪了,这怎么就是效率高呢?

对方还谈社会分工,我刚才就讲了,社会分工绝对不是要求只能干这件事的人,而是要求可以干这件事,能干这些事的人。我们说专才是需要,但是通才呢?通才更适于现代社会的创新要求、整合要求和流动要求。 对方谈良性运行,我们说什么是良性运行?良性运行和社会稳定连在一起。我们一再问对方一个问题。你怎么适应社会那种频繁流动的问题,我们试想一下,如果长江水今天在武汉这儿停止不流了,如果下起雨来,再高的堤坝能当得住洪水吗?如果今天社会结构失去了社会流动性,失去了这种职业的选择性,那么我们说这个社会他是一个安全的社会吗?

我们今天谈专才通才,谁更需要。我们就看到底是谁更适应了社会的良性发展,是谁更适应了人全面的发展。我们看到了中国入世之后。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呢?是即懂现在又懂过去,即懂国内又懂国外的人,这是什么样的人才?是通才。我记得昨天,就是中山大学的一位同学给我讲了一句话,我觉得非常好,他说如果你有一块木版,你可以漂着过河;如果你有十块、百块木版,你可以搭一座桥过河:如果你有千块万块木版,你就可以造一艘船乘风破浪。知识也是这样,学识也是这样的,我建议大家成为一个现代社会的通才,做一个乘风破浪的人。破千层浪,上九重霄!为我们的社会,为我们的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我的结论是:现代社会更需要通才。谢谢各位

一、对本方观点的认识: 总 体 :

在现在这种瞬息万变的社会条件下,宽口径、厚基础的全才比窄口径的专才 更能适应当今不断变化的社会竞争。 审 题 :

1、人 才 : 有某种特长的人。(97版现代汉语词典1060页)

2、全 才 : 在一定范围内各个方面都擅长的人才。(97版现代汉语词典104页)他要求具有广阔的知识储备和多种技能,简单地说就是具有知识综合化、技能多样化、使用变动能力强等特点。

3、专 才 : 专:集中在某一件事或物上。(97版现代汉语词典1649页)专才即指某一个专业领域内具有较多专业知识、较熟练专业技能的人才。 4、 更 :副词,要求一种相对比较。

5、适 应 :适合客观条件或需要。(97版现代汉语词典1157页)从本辩题看就是适合当代社会的竞争环境。

6、社会竞争:将广泛社交的好处和坏处相比较,作权衡。 逻辑准备:

这个比较全才、专才孰更适应社会的辩题,即是对两者的比较它就有一个默认的前提:那就是的那个主体,也就是那个人,已经成材了。并且已经成为了一个全才或者专才。因此,我们今天在这里不需要再讨论一个人能否成为全才或者专才的可行性。

切入分析:

1、社会竞争的要求:要看谁更能适应社会竞争,主要事看谁更能跟上社会 前进的步伐,被社会淘汰的几率更小。这就需要竞争者的综合素质比别人更胜一筹。

2、当代社会的特点: ⑴、社会的就职岗位具有有限性,全才比专才能适应更多的位置。 ⑵、社会具有变动性与不可预测性,当社会发生变动时全才比专才更能适应变化。 ⑶、社会需要创新。当今的创新往往产生于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之中。所以全才比专才更具创新优势。

⑷、当今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化,它带来的是对人整合更高的要求。在这方面,全才与专才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总 结:

全才和专才都是人才,在当今社会中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都能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但就社会的竞争力来看,全才比专才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更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竞争的要求。

二、对对方论证的猜测:

1、对全才的定义过于偏激,把全才理解为事事无所不通的人。 2、认为专才在某一专的领域内比全才更精所以更能适应社会竞争,忽视了社会竞争的特点和适应社会竞争的要求。

3、只看到社会的分工细化,没有看到细化带来的对整合更高的要求

通才和专才是因人不同的个性与爱好在不同的受教育环境以及生活环境下形成的不同的有能力的人,社会都需要,就是庸才也不可缺少。现代社会的发展不能脱离宇宙地球物质事实存在的现实,也就是地球上所有生成物质及人类都有发展建设社会的能力。关键是看你心目中的现代社会是一种什么样概念、轮廓,以期为达此目的如何选、用他们。我个人认为现代社会太缺才了---通才、专才、以及能发现且合理使用通才专才的人才。现代社会要更好更快和谐的发展,教育与科普才是首当其冲的重要事情。

额。。提点个人意见。。。韩寒说过。。我们的教育希望把我们教育成个全才。。也就是人中之王。。后来发现社会需要的只是人才。。所以我们可以把那个王字去掉。。踏踏实实的做好那个人。。

如今社会分工细化。。对个人专业技能要求更高。。一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当然学习专业知识远比综合能力更重要。。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都要有。。也可以说综合能力事实上也包括专业知识没错。。可是如今社会现状决定了在两者对比下。。专业知识无疑占据绝对优势。。企业也许会选择一个专业知识扎实其他能力却不怎么样的家伙。。但一个专业知识不过硬的一定得不到青睐。。 2

| 评论

2011-4-6 08:31 narutolida | 一级

我个人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点进行辩述 1,个人精力

2,社会需求(强调“更”字) 3,价值观以及个人品性

通才是指综合素质高各方面能力强并且有智、德、体等各方面与之相应的复合型才,专才是指具有某一项或某一行业有突出能力并且有相应的德、智、体等各方面素质相配的专门才。当今社会既要一批在各行各业拔尖优秀的专门才,又要能够统揽全局的复合通才。但当今社会,更需要通才。

如果把一座漂亮的大厦比作一个社会,那么我们可以把整座楼的各方面的协调,它们之间的联系比作通才而把其中的一砖、一瓦、一个螺丝钉比作专才,它们各自在各自的岗位发挥他们的作用。固然,我们的一座楼,不能少砖也不能少瓦还不能少螺丝钉等等,但是,如果没有相互协调好,没有一名通才使他们优美的结合在一起,那一块块砖就是再漂亮,也建不出一座漂亮的大楼的。同样,当今社会尤其如一座大厦,通才在这个社会中的作用往往是顾及各面,而专才往往是在某一方面专门研究,我们要更好的建设这个社会就必不可少通才,如果一个专才有果后没有能力使它更好地配合这个社会,就好象做了一双2米高1·6米的皮鞋一样只具有收的价值不仅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也许还会阻碍这个社会的发展。

当今社会错综复杂,社会的发展瞬息万变,和平和发展是时代的主题,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我实行了改革开放,加强了与世界的联系与合作。我们发现,科学技术的突飞进,我们有太多的问题要解决,世界形形的冲击,更要求我们能够认清精华,去其槽粕。我们的家在这样的条件下,更缺乏通才,我们无法想象一个讲合作、讲配合协调、讲一起朝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奋斗的社会里,埋苦干我行我素,不与其他很好地流协作的有个好的发展前途。或许我们的教育,培养专才更容易,本低,见效快,或许,生有涯,其学也无涯,我们更应该发展专才,要在生百年中学到世界如此浩博的知识或许是不可能的,但正因为如此,通才才是当今社会更需要的才,通才才是当今社会最缺乏的才。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用单位在招纳才的时候,并不是冲着他或她具有很优秀的那项技术的,首先看的仍是综合素质,他们只关注自己的特定需求以及具备特定技术和相关经验的。从这个事实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知道:现代的才,不仅仅是专的专长,而更是在专的基础之的通才。

很高兴听到我们的家争取到2007年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享受到免费教科书和住宿生活补助,力争到2010年在全农村地区全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2015年在全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的消息,可以这么说,我们的家大部分的受义务教育的学生是来自农村,由于农村本的经济原因,农村的学生在学习中大多只能专于“埋苦干”,课本的知识于农村本又没有起到多大的实际意义,却要花很大的精力去弄这东西,很多的认为,农村的孩子“专”到“能认字”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去跟教育资本投入打个“”,最后他们专的仍然是如何在土地找饭吃。但我相信,家的这个措施将会使农村有更多是经费用在其他事,学生也才会有更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他们在各个方面的基础能力才能够得到更好的提高,适应社会需要的才将会越来越多,我们的家缺少的如此之多的通才必将在这个措施下得到进一步的解决!

古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可见,我们的先就注意到“专”的重要,我们也发现,有些生来就是在战场的,有的生来就有王的霸;在更早的时候更是“耕女织”,各干各的,各把自己的做好就可以了。但是那些时代是他们特定的时代,那些方式当然是他们特定的方式,而现在,我们也必须有适应我们这个时代的方式。我们的时代是还将是探索大自然的时代,同时又是取得了非常大的果的时代,很多一贯主张的唯专才已不能适应这个社会,我们的家必需更多的通才!

祖的现代化是建立在很多基础之的的,一方面,我们需要一大批在各行各业非常优秀的专门才,另一方面,我们要适应世界,就必须有一大批很优秀的通才。由于各种原因致使现在通才的缺乏,我们必须看到我们更紧缺的是通才!

最后,希望大家看清形势,专而博

正方一辩开篇立论:

谢谢主席,大家好!现代社会更需要通才还是专才呢?要看他们谁更能促进现代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首先明确以下几个概念:专才是指在某一个专业领域具有较多专业知识,较熟练专业技能的人才。而所谓通才是具有广阔的知识平台,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多种技能且更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复合型人才。我方认为,通才知识全面化,技能多样化,思维整合化,适应发展能力强。下面我将从以下三方面来进一步阐述我方观点

首先,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是现代社会的首要要求。高度分工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但是高度整合更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首要的突现的要求。社会分工造成了细化,可是如果细化产生的碎片没有能够得到整合,我们去哪里寻找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呢?进入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高等教育在适应经济体制转变中发生了一些变化,市场经济背景下对专业设置的影响主要来自社会,政府和高校三个方面。这个时候是不是需要有沟通?是不是需要有融合呢?那么具有广阔知识平台、丰富知识储备的通才和只具有单项技能、单项知识的专才相比,谁更能实现沟通?谁更能实现融合?是的,是多元化的复合型人才!因此现代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更需要通才!

其次,让我们来谈谈现代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创新。从古代科学的综合,到近现代科学的分化,再到当今科学新一次的综合。各个学科森严壁垒、各自为政的状况已经不复存在了,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对物质的需求也是综合型的,而只有那些具有广阔的知识平台,丰富的知识储备才可以创造出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物质,这就需要不同学科相互

交叉、沟通、融合。那么宽口径、厚基础的通才们是不是要比那些窄口径的专才们更具有实现创新的能力呢?所以现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更需要通才。

再次,让我们来看看现代社会一个残酷的现实——失业比例高,就业压力大。众所周知,当今社会是一个善变的社会,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失业队伍越来越大,有些人永远成为了这队伍的一员,而有些人失业后却可以再就业,这些人恰是具有广阔的知识平台,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多种技能且更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复合型人才。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对人才的要求杨德广教授概括了三个特点:(1)具有国际交往能力(2)具有国际观念和国际意识,了解外国的历史,政治,地理,风土人情(3)更要具有一般意义的全球态度,全球意识,全球活动能力等基本素质。

综上发现,不管是从宏观的社会角度,还是从微观的个人角度,都能证明现代社会更需要的是通才! 谢谢!

反方一辩开篇立论:

谢谢主席,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学你们好,在座的每一位都在为学位证努力,奋斗,因为大家都知道当今社会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同时,我们也看到攻读二学位,或者三学位的同学,但是他们在整个大学生中的比例绝对没有超过5%,所以我们不能以这样的少数例子来说明问题。谢谢对方辩友立论时在门缝里肯定了我方的存在。但是08版的《现代汉语字典》给了我们公正的地位,其解释是:专才是建立在广博的基础知识之上而在某一个领域精通的人才。所以我方一致认为当今社会更需要专才。

不管是什么人才,如果他更能满足当今社会的要求,那么我们就说社会更需要他。下面我方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述我方观点。

第一,从社会现状的需求来看,更需要专才。当今社会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随着社会的进步,分工越来越细化,工作的精细和精深程度的要求就越来越高,所以就凸现了对专业人才的极度渴望和需求。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分工的细化对通才的需求,我们不否认通才的整合性和重要性,但是社会是在先分工以后才需要整合,不管从时间的先后顺序和需求程度上看,社会都更需要专业人才。

第二,从工作效率和协作方面来看,也更需要专业人才。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这一点就局限了我们不可能成为无所不能的上帝。所以专一在某个领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唯一条件。只有高效率的工作,合作才会有一个更高的效率。我们不否认对方辩友支持的通才的工作效率,但是请对方辩友客观的认识这个比较而言的高低。所以,同样我们可以得出社会更需要专才。

第三,从人才培养的方针和政策来看,也更需要专业人才。据权威的《中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大学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性实践性的高级专门人才。大学是一个巨大的人才培养基地,从这个方面我们可以很客观的看到社会的需要。理所当然我们也可以得出,社会更需要专才。

感谢对方辩友的立论,让我们看到通才的宽度,我方一致看重通才在社会发展中起到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扭曲了社会更大需求事实,社会更需要的是专业人才。请原谅我

方不能在此谦虚了,如果对方辩友还有什么不清楚不明的,我们接下来继续讨论。谢谢!

正方四辩总结陈辞:

谢谢主席,大家好!首先我对对方辩友的几点观点提出质疑:

第一,对方辩友认为通才不如专才精深,我就不明白了,通才怎么就等于浅薄呢?正所谓站得高,看得远,我想知识同样如此,我们只有拥有广阔的知识平台,丰富的知识储备才能更好的立足于当今社会。

第二,对方认为专才越往上越精,可你们本末倒置,犯了一个逻辑性错误,从逻辑上讲,专业越深越需要综合性人才。

刚才我方辩友分别从社会的发展和分工趋势、当今社会的就业形势,以及工作中的竞争和合作等不同侧面论证了我方的观点,现代社会的发展更需要通才。而我们所说的通俗意义上的“通才”是指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较强的人,那么我奉劝大家赶快去立志做通才吧!只有这样,你才能“卓尔不群”,而不像所谓的“专才”那样群而不卓。

我方认为当今社会是多元化的,“多学一门技术,多一碗饭吃”,要学会开放自己,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懂得更多知识来适应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各学科、各专业都是有交叉、有联系的,没有孤立的个体,也没有孤立的行业可以在这个社会上独占风采。要想融入社会的潮流,我们就应该博览群书,阅读各种有益的文章,拓宽自己的视野,增加自己的阅历使自己成为一个更加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的通才。 前不久的金融危机为例,美国通用等大型公司的纷纷倒闭,一大批汽车工人失业而找不到新的工作,失去了生活来源,给社会带来了剧大的社会压力,为此政府进行了第二工作岗位的培训,这难道不更加说明了现代社会更需要通才。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人的精力虽然是有限的,但潜力却可以不断被发掘。我们不能因生活的道路曲折而停止不前,或许成为一个通才会很艰难,但我坚信我们这一代的青年人会不怕困难,会坚信自己的能力去努力达到社会的需要,成为一个通才,成为一个复合型人才。就像马来西亚的前总理以前是一位医生,但在他的人生中,他却将自己的个人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要想让让自己的人生更丰富,更有意义是否需要我们成为通才!没错,社会上专才的需求量是比较大,但因为要成为通才不容,所以现代社会更需要通才,俗话说:物以稀为贵!所以我方认为现在社会更需要通才!

反方四辩总结陈辞:

谢谢主席,感谢对方辩友的精彩辩论,可是,也有美中不足之处,意欲扭曲事实的真相。

第一,对方辩友一再强调“通才具有广博的知识平台,丰富的知识储备,专才只具有单项技能,单项知识”,这明显对“专才”和“通才”含义有明显的偏见。其实我方在立论之中就说得很清楚了,我们专才也是人才,我们具有广博的基础知识。

第二,对方辩友说:这个方面需要通才,那个方面需要通才。我方立论中说,我方并不

否认现代社会对通才的需求,但是从需求的程度和数量上来说,都更需要专才。

第三,对方辩友又说,创新源于多领域的综合。常人都知道,创造性思维只是人脑中中偶尔迸发出来的灵感,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

第四,对方辩友提到:现代社会对人才需求具有不稳定性,可能导致人才流失,而通才在失业后更可能另辟蹊径,重上岗位。我觉得这只是他们对所学的专业领域还不够精,我们为什么要失业后再就业,而不努力是自己不丢失工作。

从分工到整合,从效率到协作,从教育方针到社会需求,我们都可以得出“现代社会更需要专才”,希望对方早日放下偏见,认清事实。在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的今天,样样皆知,样样平庸之人。在特长明显的专才面前黯然失色。通才往往是随波逐流,而专业却是能成为正真的弄潮儿,山高人为峰,术业有专攻。如果人才没有了主攻方向,犹如失去了光明的黑夜,辗转反盼,有心攻关,却无力攻破。在这人才社会,浪潮滚滚,只有站在风口浪尖,方能把握时代的脉搏,要想鹤立鸡群,就必须有过人之处。艺不再多,精彩就行,唯学能博,唯专能精。社会在科技发展的前提下,得以进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必须有实质突破。没有精尖的知识,何来突破,相互比较。通才诚可贵,专才价更高。

总而言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专才!越来越突出的社会现状要求我们,只有精通自己所从事的领域才能适应社会。谢谢!

通才

1、 通才,面临的挑战更大,因为你的机会少

2、 专才到处可见,成为一个专才的门槛比通才的门槛低,正所谓术业有专攻,专心致志的做一件事情确实容易成才,所以给人的感觉好像社会更需要专才。其实不然,无论是企业,还是国家,很多重大的决策需要一个通才来权衡利弊,因为他们视野开阔。通才可以很容易的转变为专才。例如:一个计算机专业人才,他精通的是硬件,但他也是在有一定的数理化语等学科等的通才基础上成为计算机硬件的专才的。在他今后的发展上,如果想有所建树还需要补充软件,电子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又会成为一个通才。

3、 当代社会,需要具有个方面专长的复合型、应用性、涉外性人才,在提出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更加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可以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得到发展

4、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各个学科间联系变得非常的紧密。例如,你是软件工程师,就不仅要了解拥有的软件,还要了解生物知识,因为应用生物细胞作处理器的技术正在发展。

5、 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你始终抱定的那个目标是错的,你又会如何?我们一生都在选择目标,只是大小和远近不同而已,但终极目标只有两个:那就是天堂和地狱。如果你经常在不同目标之间切换,并且能从中获得人生境界的提升,那么,脚踩X条船又何妨呢?

6、 社会分工造成了细化,可是如果细化产生的碎片没有能够得到整合,我们去哪里寻找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呢?

7、 社会分工每走一步,带来对整合的要求就更高,这个时候不同分工之间是不是需要沟通?不同学科之间是不是需要融合呢?那么具有广阔知识平台,丰富知识储备的通才和值具有单项技能,单项只是的专才相比,谁更能在不同分工之间实现沟通?谁更能在不同学科之间完全融合?是通才!因此,现在社会的良性运作和可持续发展,更需要全才!

8、 有一句话流传得非常广,叫做:综合就是创新,交叉就是创新,渗透就是创新。

9、 应聘中,如果这个人,他的知识综合化,他的技能多样化,他的适应能力有强,这就是需要的最合适的人选,也是更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才。

10、 首先有一个概念要明晰,就是细化带来的是什么?简单地应用系统论我们就能知道,细化带来的是对整合更高的要求.(取出一张纸)这是社会某一个具体的领域,现在它细化了(把纸撕碎).如果这个社会要求的不是每一个碎片各自为政,而是要求他们整合起来,发挥共同的作用,那么首选的问题是什么?是如何将他们合起来.综上,全才更能是社会需要的主导.

11、 让我们来看看现代社会一个现实的问题——人才流动频繁.美国人一生之中要变换工作7到8次,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进步,产业结构调整,职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我们发现跨行业、跨领域的人才流动日益频繁.这个时候,多种技能的通才是不是要比那些只具有一项技能的专才,更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动呢?综上我们发现,不管是从宏观的社会角度,还是从微观的个人角度,都能证明现代社会更需要的是通才!

12、 通才教育是必需的。现代社会,尤其在信息化迅速扩展的今天,社会的整合性越来越高,人们越来越生活于一个高度整合了的社会之中,各种资源流通加速,各个不同的领域之间的交流频率明显增大,对人才的知识面的要求相对更加广阔。一个人已经不可能关在封闭的房子里,只懂得一门专业的知识就能适应社会。人们必须与社会交流。然而现实的状况却是,具体的个人在这个整体中的作用和地位日见微弱,日趋局限,个体也往往越来越轻视对于社会的整体性思考,而倾向于片断式思考,容易使个体沦为社会中一个孤立的单子,相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处于一种消极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倡导通才教育,在社会精英的生涯之初就为防止这种倾向,使他们养成的整体性思维方式,从而为他们对无论社会还是个人的积极态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3、 专才教育必须以通才教育为基础,不通才的专才是没有的。要在任何一个领域,哪怕是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领域里做出一点成就,也必须懂得这一大的领域的基础知识。知识就像一张巨大的网,要在其中任一点有所突破,就会带动整个一张大网,所以要成为专才首先必须是通才。

通才的含义:

1、自我介绍

陈述本方观点:

一辩:

各位评委,各位同学,大家好,

现代社会更需要通才还是专才呢?要看他们谁更能促进现代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所谓专才,是指在某一个专业领域具有较多专业知识和熟练专业技能的人才。二所谓的通才,是具有广阔的知识平台,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多种技能的人才。简单说来,通才知识综合化,技能多样化,使用变动的能力强。好的,谈现代社会。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师现代社会发展的首要要求。高度分工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但是高度整合更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首要的凸显的要求。社会分工造成细化,可是如果细化产生的碎片没有能够得到整合,我们去哪里寻找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呢?社会分工越细,带来对整合的要求就更高,这个时候,不同分工之间是不是需要有沟通,不同学科之间是不是需要有融合呢?那么具有广阔只是平台,丰富知识储备的通才和只具有单向技能单项知识技能的专才相比,谁更能在不同分工之间实现沟通,谁更能在不同学科之间完全融合?是通才!因此,现代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更需要通才。第二,让我们来看看现代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创新!从古代科学的综合,到近现代科学的分化,再到当今科学新一次的综合,各个学科森严壁垒,各自围攻的状况已经存在了。我们看到哥哥学科相互沟通,相互交融,相互渗透。而当今创新的点,正式出现在不同思想,不同领域,不能学科,相互交叉沟通融合,综合的地方。那么宽口经,厚基础的通才们,是不是要比那些窄口径的专才们,更具有实现创新的能力呢?所以,现代社会的突破和进取,更需要通才。再次,让我们来看看现代社会一个现实的问题。人才流动频繁,美国人一生之中要变换工作7到8次。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进步,产业结构调整,职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我们发现,跨行业,跨领域的人才流动日益频繁。这个时候,多种技能的通才是不是要比那些只具有一项技能的专才,更能适应现代社会变动呢?综上我们发现,不管是从宏观的社会角度,还是从微观的个人角度,都能证明现代社会更需要的是通才。最后有两点需要指出:第一,我们说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专门的岗位,所以我们不能认为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做了一个工作,他就是专才,否则世界上没有通才了对不对。第二。我们说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主导的专业,所以我们不能说,有了一个主导的专业,这个人就是专才。否则这个世界上又没有通才了。此二点容易混淆,所以敬请对方辩友注意!

谢谢。

反方:

专才是建立在某个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只有这样的才,才叫才,不然的话,恐怕连才都称不上了。专才和通才之间有相对的优势。专才是指某个领域的专门高精尖人才,而通才是指多个领域之间的通用人才,两者有相对优势,专才相对于通才的优势在于,他的知识更加精深,专才至于通才,他的劣势在于它的知识不如通才广播,只有在这样有长有短的基础上,我们才可以讨论现代社会,更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那么现在社会更需要什么的才呢?我们看看,什么事现代社会的特性,对方辩友说的很好,现代社会是一个很大很大的系统,现代社会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巨系统,首先分工的细化,体现了更精细地呈现世界的真实性,现代社会表现出的,是多样性,复杂性,意志性和不可预测性,分工需要专才,社会发展的简史告诉我们,社会发展是呈螺旋状上升,而社会分工则是呈树冠状发展,因此社会生产需要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需要社会分工,社会分工直接要求的就是专才,这一点对方辩友也看到了,那么第二点,难道专才就做不到整合了吗?我们说分工不等于分裂,分工要求的是更加有效的合作,大家想到整合,第一个想到的当然是合作,而合作谁更有效率,当然是专才。第三点,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社会,他的特征是专业知识不断丰富和深化,这对一个人在某个领域内投入的能力和精力有着更加高的要求,我不能穷尽一生,来通几个领域,那就穷尽一生,来精通一个领域,专才成为了需要,也成为了必然。

一对一攻。

正方

二辩对二辩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

A:请问为什么现在高中取消了文理分科,高考进行了大综合,小综合?

B:我觉得综合并不是一个通才的趋势,我倒是看到了贵校有这么多大学本科的专业,我还看到了你的硕士也分工越来越细,您的博士呢细上加细。所以我认为现代教育的趋势,不是向通,二十向转,是一专多能的专。

A:对方辩友认为综合不是通才,喜欢谈大学教育。为什么现在大学教育文理渗透,理工结合,流行辅修制,双学位。

A通才教育是不是当今发展的趋势呢?

B:通才教育是一个错误的翻译,英语的原文是:Geneal knowledge而是一个通识教育。

B:请问我们的教育是不是为了要培养社会更需要的人才?是或者不是

A:我记得江泽民总主席在“七。一”讲话时说,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认为精神,科学

素养,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

A专门不等于专才,虽然专才与通才在专业上有更多的知识,跟更高的技能,但是要把专门的工作做好,在现代的社会中更需要的是沟通协调,更需要的是整合创新,更需要的是整体性思维,宏观性把握,而这,通才能做得更好。

专门才能够土坯跟提升呢?就是要借鉴和吸纳别的学科的东西,就需要站在人类的整体和宏观的思维把握,才能够突破呀,理论上的突破跟技术上的创新,现代社会是不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学科与学科的交叉地带。是不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学科与学科的空白地带呢?这就是通才的创新。

时间跟精力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

A日本人忧心忡忡的提出了一个2006年通才危机问题,请问对方辩友对此作何理解?

有一句话流传得非常广,叫做综合就是创新,交叉就是创新,渗透就是创新,日本人忧心忡忡是自己国民的创新能力,那么对方辩友,请问你认为人的创造性思维是从何而来的呢?

B人的创造性思维一定要对本领域有专厚的认识,如果对这个领域不够了解的话,又谈何创新呢?

A对方辩友显然回避了我刚才的问题,

A现在社会分工是细化了,但是分工的细化,是不是突出了整合性的要求。这不仅是系统能告诉我们的,也是辩证法告诉我们的,那么请问专才如何适应这种要求?

B开一个电脑软件公司,你会选择通才还是专才?

A当然要看,这个人他的知识综合化,他的技能多样化,他的适应能力又强,我认为这就是我最适合的人选,

B企业继续发展,顺应企业的制度,那么你是继续用通才还是专才呢?

A对方辩友似乎在告诉我们说通才在现代企业制度中,就不能合作了,那我就不明白了,通才有更加广阔的知识平台,他可以更好的与人沟通,与人合作,甚至还是可以迈入管理阶层,让我这个大公司变得更好,这不就是通才的意义了吗?

B一个人是不是应该追求通化?

A是,这个是马克思最终理想告诉我们人应该全面发展。

A通才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啊,今天我没事造个飞机飞巴黎,明天呢我又给心脏病人没事儿

换个心脏瓣膜搭个桥之类的。对通才的理解太过偏激。

正方一辩,做攻辩小结:

首先有一个概念要明晰,就是细化带来的是什么?细化带来的是对整合更高的要求,这是社会某一个具体的领域,现在他细化了,如果我们的社会要求的,不是他们作为碎片各自为政,而是要他们整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那么首先得问题是什么呢?是如何将他们合起来,现在又细化了,现在高度细化,如果这个社会要求的不是每一个碎片各自为政,而是要求他们整合起来,发挥共同的作用,那么首选的问题是什么呢?是如何将他们合起来,

对方辩友总是说专门专门专门,我今天专门是来辩论的,对方辩友告诉我说,你专门的辩论的专才,我明天专门回去读书,你专门读书的专才,我明天专门去吃饭,你,专门吃饭的专才。这是怎么会是呢?我们说今天一直在讲创新,那么创新到底在哪里?是出现在那些跨学科,跨领域的地方,那么,请对方辩友正面回答我,您的专才怎么个跨法?能不能跨好呢?

lbsale[200]lbsale正方:中国人民大学            现代社会更需要通才
反方:北京外国语大学          现代社会更需要专才
一辩立论阶段
正一:大家好!现代社会更需要通才还是专才呢?要看他们谁更能促进现代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所谓专才是指在某一个专业领域具有较多专业知识,较熟练专业技能的人才。而所谓通才是具有广阔的知识平台,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多种技能的人才。简单说来,通才知识综合化,技能多样化,适应变动的能力强。
好的!谈现代社会,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是现代社会的首要要求。高度分工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但是高度整合更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首要的突现的要求。社会分工造成了细化,可是如果细化产生的碎片没有能够得到整合,我们去哪里寻找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呢?社会分工每走一步,带来对整合的要求就更高。这个时候不同分工之间是不是需要有沟通?不同学科之间是不是需要有融合呢?那么具有广阔知识平台、丰富知识储备的通才和只具有单项技能、单项知识的专才相比,谁更能在不同分工之间实现沟通?谁更能在不同学科之间完全融合?是通才!因此现代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更需要通才!
第二、让我们来看看现代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创新。从古代科学的综合,到近现代科学的分化,再到当今科学新一次的综合。各个学科森严壁垒、各自为政的状况已经不复存在了,我们看到各个学科相互沟通、相互交融、相互渗透。而当今创新的点正是出现在不同思想,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相互交叉、沟通、融合、综合的地方。那么宽口径、厚基础的通才们是不是要比那些窄口径的专才们更具有实现创新的能力呢?所以现代社会的突破和进取更需要通才。
再次、让我们来看看现代社会一个现实的问题——人才流动频繁。美国人一生之中要变换工作7到8次,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进步,产业结构调整,职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我们发现跨行业、跨领域的人才流动日益频繁。这个时候,多种技能的通才是不是要比那些只具有一项技能的专才,更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动呢?综上我们发现,不管是从宏观的社会角度,还是从微观的个人角度,都能证明现代社会更需要的是通才!
最后我有两点需要指出:
第一、我们说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专门的岗位,所以我们不能认为一个人,在一定时

期内做了一样工作,他就是专才,否则世界上没有通才了,对不对?
第二、我们说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主导的专业,所以我们不能说有了一个主导的专业,这个人就是一个专才,否则这个世界上又没有通才了。
此二点容易混淆,敬请对方辩友注意。谢谢!

反一: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方的观点是现代社会更需要专才。首先非常感谢对方辩友为通才和专才下了一个很不错的定义。只不过我们的专才被对方辩友看得很扁,我们的专才只是小小的一个专业领域的才,而不知道其他方面的东西,是一个窄口径的才,而不是一个宽基础的才。这样的才不叫专才,专才是建立在广博基础之上在某个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只有这样的才,才叫才!不然的话,恐怕连“才”都称不上。那么今天既然比较专才和通才,我们就必然要知道,专才和通才之间有相对的优势。专才是指某个领域的专门高精尖人才,而通才是指多个领域之间的通用人才。两者有相对优势,专才相对于通才的优势在于他的知识更加精深,专才比之于通才,他的劣势在于他的知识不如通才广博。只有在这样有长有短的基础上,我们才可以讨论现代社会更需要什么样的才。那么现代社会更需要什么样的才呢?我们看看什么是现代社会的特性。对方辩友说得很好,现代社会是一个很大很大的系统,现代社会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巨系统。
首先、分工的细化,体现了更精细地呈现世界的真实,现代社会表现出的是多样性、复杂性、意志性和不可预测性。分工需要专才,社会发展简史告诉我们,社会发展是呈螺旋状上升,而社会分工是呈树冠状发展,因此社会发展需要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需要社会分工,社会分工直接要求的就是专才,这一点对方辩友也看到了。
那么我说第二点、现代社会要求分工,当然也要求整合。难道专才就做不到整合吗?我们说分工不等于分裂。分工要求的是更加有效的合作,大家想到整合,第一个想到的当然是合作,而合作谁更有效率?当然是专才了,现代社会当然更需要专才了。
第三点、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社会,知识大爆炸的社会有什么特征?专业知识不断丰富和深化,这对一个人在某个领域内,投入的能力和精力有着更加高的要求,我不能穷尽一生来同几个领域,那就穷尽一生,来精通一个领域,专才成为需要也成为了必然。对方辩友的论证其实恰恰说明了专才的重要性。我方认为,现代社会对专才有着史无前例的渴望,因为只有专才,才能适应这样的社会需求;因为只有专才,才能够推动这个社会不断向前,因此我方认为现代社会更需要专才。谢谢!


攻辩阶段
(一)
正二:第一个问题,请问为什么现在高中取消了文理分科?高考进行了大综合小综合?
反二:我觉得综合并不是一个通才的趋势,我倒是看到了贵校有这么多大学本科的专业,我还看到了您的硕士也分工越来越细,您的博士呢?细上加细!所以我方认为现代社会的教育的趋势不是向通,而是向专,是一专多能的专。
正二:对方辩友认为综合不是通才,好!喜欢谈大学教育,我们就谈大学,为什么现在的高校当中,文理渗透,理工结合,流行辅修制、双学位?
反二:辅修制在贵校如何开展,我不是很清楚。我可以介绍一下北外的情况。北外开了比如说:人体美学、音乐欣赏、西方美术鉴赏这样的辅修课。我学了西方美学和人体美学,并不是说要用来培养我的英语水平,而是说培养我的兴趣,开阔我的视野,提高我的欣赏品位,让我在以后紧张的工作之余可以有一个很高雅,很不错的艺术欣赏的休息。
正二:对方辩友的知识真是够丰富了,那么第三个问题,请问对方辩友,通才教育的模式,是不是当今教育的发展趋势?
反二:其实很抱歉,通才教育是一个错误的翻译,英语的原文是general knowledge而是一个通识教育,对方辩友这两个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正二:对方辩友说大家都翻译错了,那通识教育是不是要培养通才?
反二:通识教育是建立一个在有许多知识面的基础上,专一门的专才,他是一个高要求的专才,我们现代社会就是需要这样的专才。
正二:通识教育是为了培养专才,为什么不叫专识教育?

(二)
反二:请问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应该努力培养社会更需要的人才?是或者不是!
正二:当然是。
反二:我知道您是学法律的,那我想请问《中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对大学教育的目的做了什么样的规定呢?
正二:我记得***在“七.一”讲话时说: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人

文精神、科学素养和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
反二:《中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大学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性实践性的高级专门人才。请问对方辩友这句话作何解释呢?
正二:请问对方辩友专门人才等于专才吗?虽然专才比通才在专业上有更多的知识,跟更高的技能,但是要把专门的工作做好,在现代社会更需要的是沟通协调,更需要的是整合创新,更需要的是整体性思维,宏观性把握,而这通才能做得更好。
反二:请问对方辩友,对知识的精深掌握是不是在这里进行突破和创新的必要条件?
正二:是,怎么样才能够突破跟提升呢?就是要借鉴和吸纳别的学科的东西,就需要站在人类的整体跟宏观的思维把握才能够突破呀!对方辩友理论上的突破跟技术上的创新,现代社会是不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学科与学科的交叉地带?是不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学科与学科的空白地带呢?这就是通才的创新。
反二:请问对方辩友,我是用心专一地做一个专才更精深呢?还是把我的时间精力铺散开来,做一个通才做得更精深呢?
正二:对方辩友是不是要跟我们谈一个时间跟精力的问题呢?那就搞不懂了??


(三)
正三:第一个问题,日本人忧心忡忡地提出了一个2006年通才危机问题,请问对方辩友对此如何理解?
反三:我也知道日本是全世界职业教育最发达的地区,日本战后重建主要靠的就是职业教育,他们有世界上最优秀的职业工人呀!
正三:对,有一句话流传得非常广,叫做:综合就是创新,交叉就是创新,渗透就是创新。日本人忧心忡忡的恰恰是自己国民的创新能力。那么请问对方辩友,你认为人的创造性思维是从何而来的呢?
反三:人的创造性思维一定要对本领域有专厚的认识,如果对这个领域不够了解的话,又谈和创新呢?
正三:对方辩友显然回避了我的问题,那么我再来问第三个问题。请问对方辩友加入wto以后你认为对我国的人才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反三:幸好人事部副部长告诉过我们:现代社会最需要的人才有两样。第一样是wto专业人才,第二样是专业技工。我对此还是比较理解的。
正三:那么最后一个问题,现代社会分工是细化了,但是分工的细化,是不是突出了整合性的要求?这不仅是系统能告诉我们的,也是辩证法告诉我们的,那么请问对方辩友,专才如何适应这一要求的?
反三:的确每一次我们说综合就必然会想到合作,而专才不能合作吗?我们想一想一个集体,总是有主管财务的,主管驾驶的,主管公关的这样的人才来构成,才能构成一个公司难道我们需要的都是通才吗?那一个ceo就够了。

(四)
反三:请问如果你我两个人,一起开一家电脑软件公司,您会倾向于首选雇佣通才呢还是专才呢?
正三:我当然看如果这个人,他的知识综合化,他的技能多样化,他的适应能力又强,我认为这就是我最合适的人选。
反三:好,那就是说我们更需要通才,随着公司的规模发展,我们是需要顺应现代企业的制度,更加雇佣一些专门的人才,还是继续雇佣通才呢?
正三:对方辩友似乎告诉我们说,通才在现代企业制度中就不能合作了,那我就不明白了,通才他有更广阔的知识平台。他可以更好地与人沟通,与人合作。甚至还可以迈入管理阶层。让我这个大公司变得更好,这不就是通才的定义吗?
反三:一个人是不是应该追求通化?
正三:我认为一个人确实应该追求通化,这恰恰是马克思最终理想告诉我们人应该全面发展。
反三:一个宠物医生,他本来会治疗各种宠物的病,现在是不是要让他也学会给人开刀呢?这样就能更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成为了通才了呀!
正三:对方辩友是不是认为通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呀?今天我没事造一架飞机,明天呢?我又给心脏病人没事换个瓣儿搭个桥之类的,对方辩友对通才理解太过偏激。

攻辩小结阶段
正一:大家好,我想首先有一个概念要明晰,就是细化带来的是什么?简单地应用系统论我们就能知道,细化带来的是对整合更高的要求。(取出一张纸)这是社会某一个具体的领域,像对方辩友所说的,现在它细化了(把纸撕碎)。如果我们社会要求的不是他们作为碎片,各自为政,而是要求他们整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那么首先的问题是什么?是如何将他们合起来。现在又细化了(再次撕纸),现在高度细化了(再次撕纸)。我再问一遍,如果这个社会要求的不是每一个碎片各自为政,而是要求他们整合起来,发挥共同的作用,那么首选的问题是什么?

是如何将他们合起来。谢谢!
现在我要解析对方辩友说的两个问题:
第一、对方辩友老跟我说“专门专门专门”我就很奇怪了,我今天专门是来辩论的,对方辩友告诉我说:“你专门辩论的专才!”我明天专门回去读书,对方辩友说了:“你专门读书的专才!”我明天专门去吃饭,对方辩友说:“你!专门吃饭的专才!”这是怎么回事呢?
现在我们和在座的各位再讲一个创新的问题。我们说今天社会讲创新那些新到底出现在哪里?是出现在那些跨学科,跨领域的地方,那么请对方辩友正面回答我,您的专才是怎么个跨法!能不能跨好呢?好了,小结至此,感谢在座各位!谢谢!

反一:谢谢主席,下面由我做攻辩小结。我发现对方的一辩很喜欢撕纸,我可舍不得撕这张纸,当年这张纸是蔡伦一个人做的,今天这张纸要伐木工人,造纸工人各个专才一起合作才能做,对方把细化比喻为裂化,分裂!我们社会的分裂是这样的吗?我们社会整合是专才的合作,这样才有更高的效率呀!对方辩友听到了吗?
然后我来解释我方的问题:
我方刚才从法律层面提出了高等教育法的规定,按我们书文解释的方法来解释以下高级、专门、人才。高级指高精尖,专门当然是指专业,人才嘛,顾名思义还是人才!那当然是高精尖的专才了,大学培养的不是高精尖的专才,难道还是万金油的通才吗?当然不是,而且我方辩友提出了一个两个人开公司的问题,大家想一想,现实中是不是有这样的例子?当年比尔.盖茨跟保罗.爱伦两个人开了电脑公司,这家电脑公司现今拥有当今最好的管理人才,当今最好的软件人才,当今最好的财务人才,他就是首屈一指的微软,这就是专才的作用,这不是通才能够达到的,对方的通才只是一个幻梦,如果我们人类永远在通才的幻梦中徘徊的话社会就永远得不到前进,所以现代社会更需要的是我们专才!谢谢!

自由辩论:
正:对方辩友一开始就犯了一个错误,他们告诉我专职就等于专才,他们说,伐木工人因为他在伐木,所以他就是一个伐木的专才,那我就不明白了,我们著名的愚公精神的马永顺,十几年前是伐木工人现在又是种树工人。对方辩友可不要告诉我说,十几年前他是伐木专才,现在他是种树专才。那么我想请问对方辩友这样一个问题,现代社会变动性是一个最大的特点。请问对方辩友专才如何适应?
反:这个社会是具有变动性的,我们变动的社会是应该做好自己的专业知识以适应社会的变动呢,还是十鸟在林呢?我们知道,十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呀!我倒是请问对方辩友,对方一辩说创新是在跨学科、跨领域的地方。我就不太清楚了,我的导师他在语法甚至研究一个词都可以研究出来全国震惊的学术效果,他需要跟英语还是跟法语去跨学科呢?
正:所谓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我们多一个选择多一个机会,难道不更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吗?
反:机会每个人都遇见,但不能每个人兑现。我倒想起一句话,狭路相逢专者胜;通才尽管笑,可惜笑得早;通才不惭,专才在后;只有真较量,才是真内行。
正:对方辩友一直在跟我说合作,我想给大家指出这样一个问题,合作是不是要制度来维系?而这个合作的制度的维系,是不是要靠通才来指出,靠通才来发展,靠通才来维系呢?
反:对方辩友谈合作,我们就来谈合作。请问在合作之中,到底是专才还是通才哪一个更能避免重复的劳动呢?
正:对方辩友,假如我是通才,我跟你合作,我能够了解你的知识,我能够更理解呢,难道我不能跟你更好地沟通?难道我们不能更好地把工作做好吗?通才具有整体性宏观性思维,才能够合作得更好呀!
反:您懂我了,我当然很开心。但是我更希望您把您自己专业先做好呀!请问对方辩友,今天一直告诉我们,某一个人是通才,他都不需要。我们今天辩题是,社会更需要通才。请问您这个更是如何比较呢?
正:我们已经有无数的学科和无数的专业向我们证明,现在的创新点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交叉学科、交叉领域内。请问对方辩友,是不是能和我们一样认为,通才在这些领域里更能够大展身手,自由驰骋呢?
反:再次请问对方辩友,不要回避我方二辩的问题,您怎么来论证现代社会更需要通才呢?这个更字如何体现?
正:我来告诉在座的各位和对方辩友,现代社会更需要一个人具有整合的能力;现代社会更需要一个人具有创新的能力;现代社会更需要一个人能适应变动。这不就是更吗?我说了好几次了,对方辩友。
反:谢谢对方辩友!对方辩友告诉我

们的是,现代社会需要一个上帝,因为上帝它可以一个人整合所有的东西。那么我们要告诉对方辩友,现代社会需要合作。借用网易的一句话:网聚人的力量,这才是我们的力量!
正:对方辩友,我们要的通才,可从来没有说通才是全才、通才是天才、通才是万斤油呀!对方辩友今天总跟我们说,有专业所以他就专才。那我就搞不懂了,反方四位辩手、我方四位辩手、台上的主席、台下的评委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专业。对方辩友偏偏告诉我们,我们大家都是专才呀!看来只有那些小学生中学生还没有专业的叫通才呀!
反:我倒想起龚自珍的一句诗: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请问对方辩友,不拘一格怎么解释?如果都是通才的话,三人行三人全师,一个东西大家都明白,天公还有没有一点个性?
正:通才当然是不拘一格,今年北大中文系也开始招收理科生。我想在现代战争中,大口径的炮当然比小口径炮火力更大我今天就不明白,为什么我多一点知识,他就变得不好了呢?
反:对方辩友把专才脖子上的那根绳子勒得越来越紧,专才都透不过气来了。既然对方辩友回答不了不拘一格,我们就看事实层面。我是武汉人,我知武汉事。武汉今年的人才需求表上,排名第一的是高级技工,人才缺口达到5万人。请问对方辩友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呢?
正:我终于明白对方辩友为什么认为通才不需要了,因为他认为,通才根本就实现不了,通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要把国图所有的书都看完,才叫一个通才。那我们今天的通才教育岂不是最大的悲哀?
反:武汉的人才市场对方辩友拒绝回答。那好,我们来看深圳。深圳某企业出16万,愿意雇佣高级钳工,他不需要掌握英语。这样的一个专业人才,对方辩友又作何解释呢?
正:对方辩友是认为现代社会到处都是更需要高级钳工了吗?你们的逻辑很奇怪呀!对方辩友说通才是幻梦,通才是半瓶醋,这样的话今天的辩题还有什么意义呀?
反:大家知道,价格能够反映供求关系,我是杭州人。杭州机床厂出6000元的天价月薪雇佣一个高级的机控机床工,请问对方辩友这还不叫更需要吗?
正:我再次告诉对方辩友,专业专职不等于专才,对方辩友,我在贵校网站上看到贵校要培养多语种、多层次、多学科的复合型、复语型人才,看来对方辩友,你们贵校也在培养通才呀!
反:对方辩友告诉我们,今天我多学几门课,我就是一个通才了,大家知道,埃菲尔铁塔有四个塔基,但是塔尖呢?只有一个呀!
正:对方辩友一直告诉我们说,我这儿需要一个专门人才,我所以要专才;这儿又需要一个专门的工人我又需要专才,我再一次纠正对方辩友一个错误,专门的人才、专门的职业、专门的专业决对不等于专才。
反:我发现对方辩友对我们学校很了解,知道了多语种的人才,但是多语种的人才不是多语种的一个人才呀!我们是英语专业、俄语专业、法语专业、日语专业的人才。我们可没有那么强,刚才我们说了埃菲尔铁塔只有一个尖。对方辩友想要崇拜四个角的话,那索性崇拜桌子去算了。
正:没有广泛的基础,就建不起高楼,即使建起来的高楼也有可能是危楼。对方辩友老说:多学一门东西不叫同通,叫专!那我就搞不懂了,如果说我方一辩喜欢一个女孩子,你说他专。他喜欢两个女孩子,你又说他专,他喜欢100个是不是还是专呢?
反:我可以告诉对方辩友,我跟我们班所有女生关系都不错,可是我只爱我的女朋友,您说我爱得专不专一呢?
正:我们知道复旦大学的办学方针是通才教育,按类教学。如果通才教育培养的是专才,我们干嘛不叫它专才教育呢?
反:为什么专心致志是一个褒义词,三心二意是一个贬义词?
正:奇怪了,通才怎么不能专心致志呢?怎么通才一到这里就变成三心二意了呢?(正方时间到)
反:我父亲是一个通才,他是一个老师会教书,还会给我理发,但是直到大学之后我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理发师,在此之前,我的头发是惨不忍睹呀!
反:要学武功就要学得最好!我们到底是做少林寺,还是做韦小宝?
反:现代社会更需要专才!(反方时间到)


总结称词
反四: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各位好!我首先想起一句话:人生作为一件大事来,事了则去。所以对方辩友一直热心劝我东成西就,我觉得那不是我的成才观,下面我们看一下对方辩友如何打完这局牌。
第一、对方辩友看融合。怎样看待融合,对方辩友讲了两个前提。第一、是因为分工,那么请问分工与合作,孰在先,

孰在后?对方辩友一辩拿起这张纸,我把他撕掉了,然后它就是碎片。那么请问是撕在先,还是整合在先呢?谁先谁是主导。我们要注意,专是通的前提。第二、对方辩友谈只有通才合作才更有利,那我们想,专才和通才它相比较究竟哪一个更能避免重复劳动?哪一个更含效率?社会发展简史告诉我们,社会呈螺旋状加速发展,社会分工呈树冠状加速发展,我们要想提高这两个加速度,究竟是专才还是通才能避免这个重复性劳动在其中的消耗呢?
第二、对方辩友谈创新,说只有跨领域才是创新的体现。但是这是一个必然的判断吗?我想起了一个故事。当年张大千于20年代的时候到巴黎求学,他找到了毕加索,问:我要到你这儿来学艺术。毕加索说:你来到法国学什么艺术?你应该到中国去学艺术。我觉得必然判断不构成跨领域。
此外还有五点悬疑:
第一、对方辩友谈良性。我们知道良性是一个持续的概念,良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有优有良,有中有差。那么在现代社会的优和良,在古代就可能是差。我们现在谈的是现代社会,对方辩友说良是个与时俱进的概念,那么专才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
第二、对方辩友谈可持续。究竟什么是可持续?在一个学科的领域内,如果他仅仅是蜻蜓点水,样样松的话。那么这个专业的领导潮流者到底是谁,身份就模糊了。我再请问,领导物理科学、生命科学、基因化学这些所有学科引导潮流者到底是大专才还是大通才?
第三、对方二辩谈到一个细化问题。那么所谓细化,请问:同是粗、专是细,我们单从顾名思义就可以得到。
第四、对方辩友谈专业教育。四辩谈到专业教育与专才教育是两个概念。但我注意到他没有继续谈两个概念分别是什么。所以一会儿请对方四辩为我们解释一下专业教育与专才教育到底概念区分在哪里?
第五、对方辩友说宽口进。那么宽口进是不是窄口出?如果说窄口出的话,这是不是论证专?我们到底是论证因还是论证果?
我的话全讲完了,谢谢大家。

正四:谢谢各位,我们首先来回顾一下对方的逻辑。
今天这个辩题非常有意思。对方说先有分工,后有合作。那么今天我说了:你先发言我后发言,谁重要呢?这个逻辑成立吗?
你又说了张大千是一个专才,可是我们都知道,在四川菜系当中,还有个大千菜系,你说他是一个通才,还是一个专才?
对方谈分工,分工越来越细。自己一边说越来越细,一边又说wto这么一个大的东西,是一个专业,他说需要wto的专才。你说他这种泛化专业的概念,他到底是不是误解了专业和专门还有专才的概念呢?
第四、他说通才不如专才精深,我就不明白了,通才怎么就等于浅薄呢?我们说站得高、看得远,见的多、识的广,博学才深刻。你说这是什么意思?
对方又说效率论,谈一个公司,谈一个企业。你说一个老板出去谈判,他要带一个司机,带一个秘书,带一个商务代表,带一个财务代表,带一个法律代表,六个人。你说他带一个人好不好?六个人干的活你说它成本低,六个人干的活你说它效率高。我就奇怪了,这怎么就是效率高呢?
对方还谈社会分工,我刚才就讲了,社会分工绝对不是要求只能干这件事的人,而是要求可以干这件事,能干这些事的人。我们说专才是需要,但是通才呢?通才更适于现代社会的创新要求、整合要求和流动要求。
对方谈良性运行,我们说什么是良性运行?良性运行和社会稳定连在一起。我们一再问对方一个问题。你怎么适应社会那种频繁流动的问题,我们试想一下,如果长江水今天在武汉这儿停止不流了,如果下起雨来,再高的堤坝能当得住洪水吗?如果今天社会结构失去了社会流动性,失去了这种职业的选择性,那么我们说这个社会他是一个安全的社会吗?
我们今天谈专才通才,谁更需要。我们就看到底是谁更适应了社会的良性发展,是谁更适应了人全面的发展。我们看到了中国入世之后。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呢?是即懂现在又懂过去,即懂国内又懂国外的人,这是什么样的人才?是通才。我记得昨天,就是中山大学的一位同学给我讲了一句话,我觉得非常好,他说如果你有一块木版,你可以漂着过河;如果你有十块、百块木版,你可以搭一座桥过河:如果你有千块万块木版,你就可以造一艘船乘风破浪。知识也是这样,学识也是这样的,我建议大家成为一个现代社会的通才,做一个乘风破浪的人。破千层浪,上九重霄!为我们的社会,为我们的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我的结论是:现代社会更需要通才。谢谢各位!

观众提问
观众向反方提问:刚才你们谈到,现在的微软公司有一流的技术人才,一流的财务人才,也有一流的商务人才,那么刚才你们也提到了,在初创的时候他们并没有这么多一流的人才,他们有的只是比尔*盖茨和保罗*爱伦,那么请问:在他们初创的过程中,是不是他们两个人即起到了技术人才的作用,又起到了财务人才的作用,又起到了商务人才的作用,甚至还起到了宣传人才的作用?谢谢!

反方:的确,所以我们那个问题设计的时候,是一个公司草创的时候需要通才,每一个人都需要做公司的不同的事情,因为这个公司需要降低成本,这个公司还没有能力来雇佣专才,随着这个公司的发展,它逐渐地壮大。现在的微软公司,盖茨不需要再去做财务工作了。有ceo、coo、cko、cfo,这么多o难道我们需要一个cxo或者ufo来管理整个公司吗?所以说现代社会需要专才的分工来达到公司的向前进。谢谢!

观众向正方提问:你们刚才谈到大学教育现在趋势是素质教育、通识教育,但是你们没有进一步说这个趋势是取消专业。那么是不是说我们今天素质教育的目的是打好各方面的素质的基础上,让他的专业更精深呢?

正方:首先我告诉这位同学,就是专业教育和专才教育是两个概念。第二呢、我们说通才教育,通才教育培养的是通才,而专才教育培养的是专才。为什么说,你说专业为什么没有被取消,可是我告诉你一个事实,中国大陆的专业从1300多个,变为现在的249个,你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趋势?还有一个观点就是,今天我们谈分工的问题,就是说现代社会需要更多的分工,但是我们这个分工不是由于教育所直接对立的,现代社会的分工可能需要的是能干这个工作的人,而不能只能干这个工作的人,如果只能干这个工作的人,那么社会的选择性也就被取消了,社会也就没有价值了。而且对方辩友恰恰论证了我方观点一种宽口径厚基础的通才他才能够在一个专业领域里做得更好,在一个专门的工作岗位上做得更好,我觉得这正是我们今天想告诉对方辩友的。谢谢!

观众向反方提问:几十年前,梁思成先生在北京大学讲了一场关于半面人的演讲,文理分科造成了半面人说半面人不适应社会的发展,请问你们如何看待?

反方:好,谢谢!刚才这位同学提出半面人的概念,我们想“面”是一个人的知识侧面,那么如果不做半面人,就应该做双面人、多面人,就说明他应该有一个扎实的知识基础,那么这个知识基础不是作为一个通才的概念,他论证的不是通,而是论证一个才,作为当代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个才的概念的话,他首先应该具备四种基本素质,这个在我方一辩立论也有体现。而且,我们来顾名思义,所谓这个面,要面向何方?他不能八面玲珑,只有面向一面,这就是专的体现。谢谢。

观众向正方提问:我们都知道,人的精力是非常有限的,那么你们说我们现代社会更需要的是通才,那么我们在这样有限的精力之下,我们怎样能够把我们的时间和精力能分配得更好?能够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和其他专业知识呢?谢谢!

正方:谢谢这位同学的提问,首先,我们必须肯定一点就是今天的辩题必须肯定通才是能够实现的。其次,每一个人从个人角度可以对自己的前途进行一个判断,对不对?可是我们现在讨论的是社会更需要什么?这个时候社会出现了专才和通才的话,就需要去判断社会的需求,对哪种才更需要,我们今天的论证很简单,就是告诉在座的各位,社会在现代更需要那种整合的人才,更需要那种能够创新的人才更需要那种能够适应变动的人才。而这些东西不是说专才没有,而是说通才更有。这就是我们简单的论证逻辑。事实上在这个逻辑之下,其实有两个前提。第一、每个人的精力水平是一样的。第二、每个人的精力水平是被充分发掘的。大家觉得这两个精力,这两个前提是不是被充分证明了呢?再一个就是说,如果厚基础、宽口径,他是专才的话,那么我们说即使这个宽口径、厚基础他也应该两条腿走路,两条腿走路,两条腿站着,才走得更稳,走得更快。为什么大学四年出来,有人是通才,有人是专才?那就是说他们有没有发挥出他们的潜能。他们有没有更好地利用资源。

嘉宾点评
嘉宾:谢谢主席,大家好!今天正反方辩论的是一个非常重要又非常困难的论题,说它重要,因为他涉及到个人成才目标的设定,说它重要因为它涉及到社会对整个教育模式的选择与考虑与导向。说它困难,通与专难以区分,互相缠绕,互为基础,互为包容。那么到底通才重要,

还是专才重要?尤其对现代社会来说。我们正方的立场非常鲜明,从现代社会对人才,对社会发展的综合性、多变性、变通性和创新性的角度。从人在学习成长过程当中的知识平台、知识储备,知识技能提出了他们的理论。同时他们界定,为了使辩论有利界定岗位单一不等于专才,主导专一不等于专才,想事先设防。反方的立论针锋相对,他们从社会的特征、人才的整合、知识的爆炸,提出了三个非常重要的命题。第一、分工细化。它带来的是多样性、复杂性、一致性和不可预知性。第二、分工不等于分裂。第三、人不是上帝。能力有限。所以我们大多数评委,对他们的立论非常满意,打了一个平分。更精彩的是攻辩小结,正方非常形象化地,通过撕纸片,而提出了自己一个整合重于分裂,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而且他通过形象化的动作,强化自己的攻击,这对反方是一个重大的挑战。但是没想到反方直接接球,就从纸谈起,从蔡伦造纸,到现在造纸厂分工造纸,细化不等于裂化。进而引出比尔.盖茨创办微软公司需要的是什么?是专才的整合。攻辩小结打个平手。自由辩,正方略占主动,围绕立论的变动性、社会适应性、创新性、合作性、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性,连续发动攻击。反方沉着应战,尽管在开始略见被动,但是他们反击有利,不断地把论据从对方拉到己方。反方的陈词别开生面,一改过去念稿、背稿、演讲的那种陈词方式,以最精练的语言,对全场来了一个大整合,以他专业化的水平,进行了一次综合

正一(林果):大家好!现代社会更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我方的观点使社会需要专才。所谓专才是指建立在广博基础上的某个领域的专门高精尖人才。因此,抓奶相对于全才的优势在于知识更精更深。目前,高度分工,各个领域的不断细化及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而分工,细化的值按对应要求的人才及专才。其次,现代社会使一个知识爆炸的社会。它要求在某一个领域内目前需要的专业知识,不断丰富和深化。这就是一个人在这领域有所成就,即使穷尽一生也不太可能,既然不太可能,那就穷尽一生来精通一个领域,而且全才经常使全面的平庸,这懂一点,那懂一点,结果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试想在这样的社会,没有自己的专长,没有自己的特色,能有多少作为呢?综上所述,我方认为现代社会对专才有着史无前例的 。因为专才才能适应这样的社会要求与社会特征。因为只有专才才能更好的推动这个社会不断向前。因此,我方的观点使现代社会更需要专才。谢谢!

反一: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方的观点使现代社会更需要通才。通才并不是对方辨友所说的全面平庸,这懂一点,那懂一点,结果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那还叫什么才呢?能称之为才,他就有自己的特点。通才使具有广阔的只是平台,丰富的知识和很多技能的人才。在高度分工的社会,更需要的使高度整合。当今创新点大都在学科交叉综合的地方。当今,跨学科、跨行业的现象越来越突出,而且个学科的综合越来越显著。那么多项技能的通才是不是比只专于一门的专才更有利于各学科的综合创新呢?所以我方认为现代社会更需要通才。

自由辩论

正(马艳):我们所说的“专”指一专多能,而这种人才更利于社会社会的发展。

反:好。对方说专才对融会更有利。试问,到底使全面发展的通才对融会更有利,还是反之

只有一技之长的专门人才呢?当然使全才了。

正(陈领):对方辨友说全才更有利融会。然而,世界上到底有没有全才呢?一个人的经历和时间是有限的,成全的可能性太小了,社会的主流还是需要专才,更何况专才并不等于合作。

反:并不是成为通才的可能性很小,我们就不去尝试。我们所讨论的是更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请对方不要偏离辩记主题。

正(王珊珊):谢谢对方的提醒,社会更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正如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我们的社会正需要一批高精尖的人才。这里所说的人才不正是专才吗?这不就是社会的需要吗?

反:我们的社会正在提倡创新,然而我们也知道当今创新往往产生于各学科交叉之处,难道专才能精通各边沿学科?不能。这只有通才可以做到。

正(刘明飞):对方辨友谈创新发展,好!我们就谈发展,发展的动力是什么?靠什么发展?众所周知,科技以人为本,“人”为何?就是我们所说的专才,是他们的鼎立合作才推动社会的发展,才会有不断的创新啊! ······

正(康雪梅):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即使穷尽一生也不定能成为通才。然而,我们却可以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向一方面发展,成为专才。而且大量事实证明,社会更需要专才。例如,我们各国都致力于研究火星,这就需要各方面的专才。

反:如果全是通才代替这些专才,岂不是更有效率?

正(朱凌云):请对方辨友注意,研究火星的并不是一个人,而是很多个专家。

正(何承冬):现在奋斗在登上火星计划后的科学家也许只有一个全才,却存在无数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在提供他们的高深的专业知识。如果没有这些专才,工作根本不可能顺利进行。由此可见,我们这个社会更需要专才。

反:请问对方辨友,全才是不是比专才更有优越性?全才是不是比专才更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变化?因此社会更需要全才。

正(林果):对方辨友,我方辩手前面已经说过通才不太可能,是一种优越而不太可能的东西。当然社会需要但他不可能。比如,我们夸张一点说,如果有一个万能的机器人,那么更适应社会的需要,这可能吗?

反:对方辨友是不是把通才理解为全能?那么只有上帝了,然而上帝根本不存在。

反:当今社会对全才的需求远远高于专才,社会没有全才吗?其实有但不多。但是社会更加需要全才。刘翔是不是全才,何炅是不是全才,他们就是。所以可以看出社会更需要像他们那样的全才。 ······ 总结

反方(四):现在科学技术成了第一生产力,人作为生产力的主体,主导社会的物质生产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对生产者的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为适应社会的发展,我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全面发展,培养综合素质、综合能力,以适应社会的要求。

正方(四):大家好,下面我来做正方的攻辩总结。刚才我方辩手分别从社会的发展和分工趋势、外来的就业形式,以及工作中的竞争和合作等不同侧面论证了我方的观点,现在社会的发展更需要专才。而我们通常所说的通俗意义上的“通才”是指那些这里懂一点,那里懂一点,但无一精通的人。他们广而不专,杂而不精。各位都是大一新生,人人都想成就一番事业,那么我奉劝大家赶快去立志做专才吧;只有这样,你才能“卓尔不群”,而不像所谓的“通才”那样群而不卓。在这知识经济的时代,在这全球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的时代,一个人若没有自己的专长,怎能在社会上立足。所以我方认为时代更需要专才,社会更呼唤专才。专才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不通才。谢谢!

经过1小时多的激烈的辩论,我们的辩论结束了。这次的辩论使我们认识到,在这错综复杂的社会里,应该了解社会发展的主流、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及社会的需要,来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发展自己,才不至于成为那无用武之地的“英雄”。

从辩论中,我们学到了很多的东西,辩论不但使思想得到交流,而且还丰富了我们的阅历,使我们的思维更加活跃。今天科学技术成了第一生产力,科学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作为当代大学生应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激情岁月 展示风采

辩论赛,一个可以展示自我,充分表现团结精神的舞台,一个战胜自我挑战自我的机会,一场智慧,口才,能力和班机之间的较量。我们班的这次辩论赛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纵观整个过程,不能不然人为之捏一把汗,双方辩手利用自身广博的知识和流利的话语,让观众为之一叹,充分的举例有力地论证了自己一方的观点,可见双方为了此次辩论赛做了充分的准备,不过,由于双方都是第一次参加辩论赛,经验不足,抓不准重点,使得辩论有事与论题脱节,但从整体来看,这次辩论赛是相当精彩的,两班的同学在其中也得到了熏陶。彼此在思想和学习上也有了进一步的交流,对于我们理工科学生而言,参加辩论赛石很有帮助的,它可以发散思维,提高我们的说话水平,增强了集体凝聚力,而且参加辩论赛可以括宽个人的知识面,丰富个人的业余生活,展现自身风采,双方辩手精辟的语言,幽默的语气不时地减弱了紧张的气氛。

在昆工这所人才辈出的学校,可以闻到读书的气息,可以感受放到浓重的学习气氛,这么好的环境,需要我们好好利用,以知识武装头脑。我们将以满怀的信心去迎接学校的评建工作,迎接新世纪的竞争。

材料041班 王芳艳

辩论会感想

在这次辩论赛没开始之前,我是既兴奋又担心,试想很多同学跟我有同样的心情。因为这是入大学以来的第一次辩论赛,而且有些同学是第一次亲身参加。但想到辩论赛有条不絮的进行。我知道,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

辩手个个胸有成竹,他们表现出的气质足以让对手和每位观众以及评委们的敬佩。我们不喜欢夸夸奇谈之人,但敬佩口若悬之人,我们不爱听吹牛,浮夸之语,但极愿听风趣,幽默之辞。辩手们的风采正是在适当的时机把对育秧的驾驭能力表现的淋漓尽致。

今天不仅辩手们是真正的主角,热情的观众也算得是出色的配角。他们的发问很让人深思,他们的真挚,诚恳使得台上台下融为一体。

正方一辩:大家好!人活着总要有个理由.这个理由便是人要在一生中体验自我意义,提升自我价值,这便是人自我实现的定义.今天谈人的自我实现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论述:第一,自我实现目标的选择和调整更多地蕴含在过程中.人的目标不可能一成不变,人们要在生命中去调整这个目标.我敢说在座很多人小时侯都想当天文学家,对不对?可是有几个人现在还坚持这一理想呢?这不正是证明了人在人生的历程当中去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目标吗?第二,人自我实现手段的选择和运用更多地印证在过程中,是卑劣的骗术还是高尚的行为,是小人得志还是英雄圆梦.没有对于手段的考察我们无从谈起人要体验的自我不是没有善恶判断的空壳.人要提升的价值也不能脱离社会的精神.第三,人自我实现感情的投入更多地体现在过程中.人是有情感的动物,如果我们谈人的自我实现,却不谈人的情感问题,就有一点没有人性了对不对?如果在座各位能够允许我把美好的爱情、甜蜜的家庭、慈祥的父母、可爱的孩子也算作人自我实现必须考察的因素的话,那么在座各位您更多的是去哪里体验这种感情的呢?白头偕老的人声之路见证了永结同心的誓言.第四,人自我实现潜能的发挥更多地在过程中得到证明.在困难面前,人每一次坚强的努力,人每一滴坚强的汗水向世人证明了你的潜能.不相信结果刻板的评判,不相信失败残酷的宣告是一个自我实现者不可或缺的精神.当然,今天我们谈人的自我实现,既要看过程也要看结果.结果直观地告诉我们什么是输赢成败,体现了过程的完结.但是如果我们今天探讨的是人的自我实现,那我们是不是更应当坚持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我们是不是更应当看重人自我实现的行为手段,看重人自我实现的感情投入呢?我们是不是更应当采取一种看待一个自我实现者身上的那真善美的精神的思路来理解这个问题呢?这便是我方今天判断人自我实现过程重于结果的基点.走出输输赢赢的怪圈,直面成成败败的世界,永远不变的是人们对自我的肯定和超越,而永不褪色的是人自我实现的人性光芒.人的自我实现过程重于结果.

反方一辩:谢谢主席,大家好!对方辩友告诉我们手段的不同体现于在过程当中.那我们要问:为什么会有手段的不同呢?秦桧和岳飞为什么就会有不同的人生历程呢?不正是因为对结果的不同的追求吗?我方认为:人的自我实现结果重于过程.人的自我实现是指个人发挥潜能,贡献社会实现人之为人的尊严,它既是过程但更是结果.今天判断二者孰轻孰重,就是要看谁是自我实现的动力源泉,谁是自我实现的价值指引.第一,人是理性中人.一位哲人曾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也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因为在人的社会实践当中,劳动的结果

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存在于人的观念之中,并且主宰着人的行为.人之异于动物正在于人对结果的孜孜以求.它使人生超越本能,赋予人生以理性主义的精神、积极入世的情怀和百折不挠的意志.第二,人是社会中人,衡量一个人是否自我实现的根本标准不在于高峰体验而在于社会贡献.有了社会贡献才能谈人的尊严,社会贡献可以是物质的幼儿可以是精神的.正如,《左氏春秋》所言:立功、立德、立言,此皆为人生之不朽也.而这一切最终体现于结果而非过程.试问:如果司马迁没有《史记》,他如何成为古今史家第一人?如果爱因斯坦没有相对论,他又怎么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呢?所以由此可见,人的自我实现当中,过程指向结果、服从结果,结果引导过程、统帅过程.结果是人生之舟的引擎,是人生航线的灯塔.今天我们来讨论人的自我实现结果过程谁更重要不是一个思辩的游戏,而是事关两种不同人生态度的严肃问题.结果重于过程是社会本位的人生选择,是理性主义的人生哲学,而过程重于结果则必然会走向反面.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过程的价值,也不能否认对方辩友今天的观点有其他、积极意义,因为当人生遭遇挫折、蒙受坎坷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它来抚慰心灵.但是我们要问的是:如果我们把一时的慰籍之词作为整个人生的准则的话,那是不是就是饮鸠止渴、南辕北辙呢? [一对一攻辩]

正方二辩选反方二辩

正方二辩:刚刚对方一辩说岳飞是在追求结果,请问他是不是在追求“屈死风波亭”这个结果?

反方二辩:对方是不是认为生死都是结果呢?那人从尘土而来又化归尘土,天下所有的人就将要死,那结果都一样,这个世界是不是太单调了?

正方二辩:那是因为岳飞他在追求目标.第二,刚刚对方一辩又说人一定要对社会做出贡献才能自我实现,有一个残疾人他毕生都只是在学会如何自理生活.请问他能自我实现吗? 反方二辩:他用他的精神感动了天下人.《春秋左氏传》告诉我们: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立功、立德、立言,皆为人生之三不朽.如此立德之三不朽,难道不是贡献吗?

正方二辩:这位残疾人他精神的体现正在于他克服人生的过程中.再请问对方辩友:您觉得评价一个人和评价一个物,它的区别在哪里?

反方二辩:评价一个人遵守康德的准则:人是目的的而不是手段.

正方二辩:那马丁·路德金说手段是正在形成当中的目的,恰恰是告诉我们,在一个手段当中如果不蕴含着对于预期结果的追求,这个手段根本没有任何意义.马丁·路德金如果不想追求黑人民众解放这个结果,他的“我有一个梦”又有什么价值呢? 反方二辩选正方二辩

反方二辩:请教您:您方的第一个判断标准告诉我们目标的选择和调整要蕴含在过程之中,请教为什么要选择和调整目标呢?

正方二辩:因为在过程当中我们去体验人的价值,这个时候我们要看目标怎么样才能够更符合人的价值的体现呢?难道是在结果中吗?对方辩友不要总是混淆目标和结果.

反方二辩:谢谢.请您明确地告诉我为什么要在过程中选择和调整目标?是不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个预期结果呢?

正方二辩:是为了更好地追求人的真善美这个价值.

反方二辩:真善美正是一个人生至高的结果.再请教您第二个问题:您的标准告诉我们,手段的选择和运用蕴含在过程当中,这是不是恰恰证明了过程为结果服务呢?

正方二辩:是过程为结果服务吗?对方辩友的高效诉讼法研究得非常的聪明,您能够告诉我难道程序法就仅仅是为实体法服务的吗?

反方二辩:对方辩友犯了一个常识错误,程序法和实体法不是过程和结果的关系.这是概念

界定错误,请您回答我刚刚的问题.

正方二辩:对方认为程序不是在手段中,不是在过程中,那我也没有办法了.

反方二辩:程序是过程,但程序法不是过程,您是学法的应当明白这个常识.还是请您回答我刚刚的问题.

正方二辩:谢谢对方辩友.我刚刚已经说过手段的选择难道不是在过程当中,难道不是通过手段的选择来看这个人是不是真善美的吗?

反方二辩:对方终于承认了我们在过程当中要调整手段恰恰是为了更好地追求结果.(时间到)

正方三辩选反方二辩

正方三辩:第一个问题,请问您登上泰山和登上珠穆朗玛峰两种情况下对于人自我实现的体验、感觉和层次为什么不一样?

反方二辩:对于这个问题我想要分情况来讨论,是要看谁去登.

正方三辩:对.对方同学说分情况来讨论,请问您分的是什么情况,您为什么要分情况而不仅仅是看登上了这个结果呢?

反方二辩:我方坚持的判断标准是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其中蕴含着一个个人潜能的问题.一个人能否达到什么样的结果,不仅取决于个人的努力还要取决于机遇环境,所以要分情况讨论.

正方三辩:没错.大家听听,这是不是都是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呢? 反方二辩:对方辩友,难道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东西都是过程本身吗?

正方三辩:难道过程中体现的东西不是过程本身还是结果本身吗?对方陈同学您是不是想抢过程的功劳呢?

反方二辩:我可不赶抢过程的功劳.但我如果是个农民,我今天在种地的时候一场洪水冲坏了我的地,难道这也是我的过程吗?

正方三辩:但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的道理您不能铭记在心,您觉不觉得您是对农民伯伯最大的不尊重呢?(时间到)

反方三辩选正方三辩

反方三辩:有请对方三辩.我问一个轻松一点的问题,《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如果不是为了取到真经这一结果的话,那他们是不是只为体验九九八十一难?

正方三辩:这个问题我很小很小的时候就想过了,我常常在想,你说唐僧为什么不让孙猴子把他背上,然后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就取得真经了?他为什么要骑着白龙马嘎达嘎达地走?

反方三辩:对方辩友说的太好了,就是因为过程之中体现的不一定是过程.再请教对方辩友另外一个例子:一个医生他在做手术的时候如果不是为了追求治愈病人这一结果的话,难道是在体验过程中“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的乐趣吗?

正方三辩:但是本来您可以花90块钱治好您的病,结果这位医生让你花了9000块钱.您还会去感激他的救死扶伤吗?我想恐怕您的钱包是九死一生了.

反方三辩:对方辩友没有正面回答我的额问题,我再次请问对方辩友:医生为病人治病到底是追求治愈病人的结果,还是为了体验开刀的过程呢? 正方三辩:但是我们知道,最好的医生他治疗最难治的病人.所以他面对最大的失败的危险,但他之所以这样他才是最好的医生.

反方三辩:请问对方辩友,失败算不算一个结果呢?

正方三辩:失败当然是一个结果,如果失败不是一个结果,那又是什么?

反方三辩:那我再次请教对方辩友一个问题:钻井工人在钻井的时候,如果不是为了钻出石油,是不是免费在为地球扎耳朵眼呢?

正方三辩:其实对方辩友今天犯的一个最致命的错误就是把结果和目标等同在一起,大家可以想一想??(时间到) [攻辩结辩] 正方一辩:对方辩友今天还跟我们说潜能是从结果中看出来.今天来了新东方的副校长徐小平先生,我考过GRE我知道,一个人背单词的潜能怎么发现的?是每天背GRE的单词,背呀背呀背呀的过程中发现的.还有我说文天祥,您的反映是“亡国之臣,败军之将”还是民族英雄吗?这就体现了我们在判断一个人而不是一个物的时候,社会评价体系的偏重点是看这个人身上的那种英雄气概,是看这个人心上的那种让人感动的真善美的精神.这便是我方和对方的区别.对方高喊理性,可是对于人首先要有人性.

反方一辩:谢谢主席!看来对方辩友今天的问题体现在这以下方面:第一,在逻辑层面,对方辩友无法回答我方二辩提出的有关标准的几个问题.他告诉我们目标和过程是不同的,但往往们问目标和过程、目标和结果虽然不同,但重目标和重结果有区别吗?追求目标和追求结果有区别吗?第二个问题对方辩友也没有回答我们.为什么手段在过程当中会有不同,不正是因为对结果的不同追求吗?第二个问题在事实层面,对方一直无法回答我方三辩有关《西游记》、医生开刀和钻井的三个具体事例,为什么?因为她根本就无法解决没有对结果的孜孜以求哪来过程当中的意义呢?对方辩友您告诉我们,唐僧师徒四人辛辛苦苦难道是在闹着玩吗?第三个问题最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在价值上.对方辩友他一直不能给我们以人生一个正确的价值指引. [自由辩论]

正方四辩:刚才对方谈到死,我就不明白:有些人为国家而死,有些人为民族而死,有些人为感情而死,有些人为钱而死,为什么大家死的待遇不一样呢?请对方回答.山,有的人轻于鸿毛.我们以为如果做出了社会贡献,那就是顶天立地的死,您说这是不是自我实现呢?对方一辩如果不是为了学好英语,那背呀背呀背呀是不是本身都异化了呢?这就是过程的好吗?请问对方辩友:评价人是否自我实现到底是更重结果中的社会贡献,还是过程中的主观体验呢?

正方三辩:没错,有的人重于泰山,有的人轻于鸿毛,但这难道不是过程赋予的意义,还是结果体现出来的吗?请您正面回答.

反方二辩:真的是过程吗?连司马迁说这句话之后都补了一句,为什么用之所趋也.追求的结果不同直接导致了一个人是死得悲壮还是死得无耻,对方辩友您还要告诉我这是过程吗?您回答我方四辩的问题.

正方二辩:好奇怪,追求过程、追求理想,追求结果、追求理想等于一个目标.那我想我们的四有新人有理想,应该改成有结果.

反方三辩:对方辩友今天犯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那就是认为过程之中体现出来的东西都是过程本身.那今天我们在辩论过程中对方辩友体现出来的风度气质,是不是您日常注重修养的结果呢?

正方一辩:对方辩友好奇怪,是蕴含在过程中,不从过程中看,不重视过程我怎么看出来?请问对方辩友:大家都知道老人与海80多年的奋斗,最后拖回来的是一个鱼骨头.请对方辩友告诉我:你怎么从鱼过头看出一个人的自我实现啊?

反方一辩:对方辩友,他要不是把这个鱼骨头拖回来,一看到鲨鱼过来就把鱼放了,您说他到底是重过程还是重结果?对方辩友,问您一个问题:今天牛顿没有在苹果树下的思考所得出的力学三大定律,他能够被称为科学史上最伟大的巨人之一吗?

正方四辩:牛顿自己:”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谁是巨人谁是牛顿?对方谈社会贡献,那么好.奴隶社会奴隶的贡献多不多,奴隶主都自己不用劳动了,可是奴隶,他连自我都没有,他自我实现什么呢?

反方三辩:谢谢对方辩友告诉我说牛顿之所以自我实现关键在于过程,可是如果牛顿在苹果树下苦思冥想得出的结论是苹果从树上往下掉,那是为了想玩蹦极跳.您说他能叫自我实现吗?

正方三辩:您的意思是我们不用考察牛顿思索的过程,关键在于那个苹果掉下来.那如果万一那个苹果没掉下来,是不是牛顿就不存在了呢?

反方三辩:我认为也应是结果重于过程,就拿爱情来举例子.对方辩友到底是重天长地久这一结果,还是重曾经拥有这一过程?对方辩友今天可不要说,谈恋爱就是要短平快、一脚踹. 正方三辩:好,我也来说爱情.罗密欧和朱丽叶没有步入礼堂,然梁山伯与祝英台也没有子孙满堂,但是请问对方四位同学有没有为他们的爱情感动过?

反方一辩:指出对方辩友一个常识性的错误.罗密欧和朱丽叶没有步入礼堂吗?只不管是秘密结婚而已.对方辩友您告诉我们要在爱情当中去体验,然后达到自我实现.那阿Q摸了小尼姑的脸还觉得洋洋得意、津津有味,您觉得他是不是自我实现呢?

正方二辩:对方辩友,结婚还有两种.一个是通过自由恋爱步入婚姻的殿堂,还有一个是包办婚姻.看来对方辩友肯定觉得后者效率更高.

反方三辩:那请教对方辩友:您追求爱情到底是追求真正的爱情,还是虚伪的爱情?到底是真正的爱情是我们追求的结果是自我实现,还是对方辩友所说的包办婚姻是自我实现呢? 正方一辩:我很奇怪,对方仍然要混淆目标与结果.请问对方:失败的结果、不好的结果是不是结果,您追不追求呢?

反方二辩:对方辩友,作为一个男生,我首先想纠正您刚刚的一个错误.恋爱的结果不是步入洞房而是白头到老.

正方四辩:OK.白头到老是不是一生一世,一生一世是什么?过程.

反方四辩:结果一定要有一个价值评判.他们说我们重结果,重的是坏的结果,那他们重过程,如果重的是坏的过程他们如何论证过程重呢?坏的结果无非还是坏在过程中,请问对方辩友:唐僧如果要体验西游的话,是不是应该体验一下被妖怪吃掉,那是唐僧自我实现还是妖怪自我实现恩?

正方一辩:对方辩友说坏的结果不是因为有坏的过程吗?这不就是说是因为有了坏的过程才有了坏的结果吗?这不是过程决定了结果,对方辩友,不要承认这一点好不好.

反方四辩:对方辩友说过程决定结果又说结果不确定过程决定出一个不确定的东西,那是过程本身不确定还是决定这个词对方用得不妥呢? 正方四辩:您爱读《西游记》,我也爱看《西游记》.可是《西游记》里有句最经典的歌词,“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过程.

反方一辩:对方辩友,条条大路同罗马,最终还是要去到罗马.去到西天,去到西天,取到真经.对方辩友您回答我方的问题,没有对结果的孜孜以求您今天追求的过程有何意义呢? 正方三辩:没错,但罗马不是一天建起来的,他需要人们一块砖一块砖的建,而需要人们一步一步地走向罗马.

反方三辩:对,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但你是不是为了建罗马城这一结果去追求,然后才有过程.否则和过家家还有什么区别呢?

正方二辩:对方辩友认为没有过程,结果“突”地就冒出来了吗?

反方一辩:对方辩友您回答我这样一个问题,今天消防员如果不是为了扑灭大火这个结果,他难道是在打水仗吗?打水仗不刺激,不如火上浇油更好玩. 正方一辩:如果消防员追求的是他的结果的话,那消防员觉得每天到处都要着火那我才能自我实现.

反方四辩:请对方明确回答我一个问题,然后没有对结果的追求,过程中坚毅不拔的意志从何而来.

正方四辩:OK,你说消防员灭了火是结果,那么消防员没灭火那就不是结果了吗?你说消防员灭了火这个结果重要,那个没灭火的那个结果就不重要了吗?这是不是自相矛盾呢? 反方二辩:对方辩友,消防员灭没灭火,他要不要看重灭掉火这个结果呢?如果不看重,他可真的希望天下到处都是火.

正方三辩:什么叫看重灭掉火这个结果.我追求目标、我追求理想,什么时候变成了我追求结果?

反方一辩:我没有这么功利.对方辩友回答我方,再举一个事例,那就是垮掉的一代为什么会变成垮掉的一代呢?

正方四辩:今天对方说追求目标就是追求结果,我今天是想赢,可是我想赢我就赢了吗?这是目标和结果的等同,这是一个最大的错误逻辑.

反方四辩:如果对方辩友都不想赢,那恐怕根本就不能赢.

正方三辩:我想起美国著名作家凯鲁亚克,他的墓志铭上有这样一句话说:他没有虚度一生. 反方二辩:对方辩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就在这里,这些人最后怎么样?他们提倡过程高于一切,最终还是回归了结果.

正方二辩:是啊,他的代表作是什么?《在路上》.听听,在路上是过程还是结果呢? 反方三辩:在路上的确是过程,可是要看看这些在路上的人最后是不是要自我实现呢?这些人被称为跨掉的一代,为什么没有被称为自我实现的一代呢?

正方一辩:对不起,我们一直在说过程重要.对方老是说结果,那那个攀爬者如果他要是结果,那把直升机把他放到山顶上不就可以了吗? 正方四辩:过程,我选择,我喜欢. [观众答辩]

观众1:我们每天生活在过程当中,可以说过程是一种绝对的状态,而结果是一种相对的状态.那么我请问反方:是基点更重要,还是它衍生物更重要?

反方四辩:我们确实每天都走在过程之中,都走在路上,但如果我们想走得有方向,恐怕必须有一个结果作指引.就好像说我们要建一个大厦,如果我们没有一个蓝图的话,那恐怕我们建起来的就只能是一盘散沙.金字塔不是沙子的堆积,而是沙子有目的地体现人类志士的精华.所以说建筑师和最聪明的蜜蜂是有本质区别.因为一个符合目的,一个不符合目的,这也就是我方在论证之中反复强调结果重要的原因.结果是人在过程之中一切行为的价值指引,就好像人生之舟的航标和灯塔.您说这是不是更重要呢?希望我能回答了您的问题. 观众2:如果不通过结果来衡量,您然后判断你的过程究竟是正义的、是反动的、是正确、是错误的,还是有价值的? 正方四辩:谢谢这位同学.首先我们从来没有说不要结果,我们从来没有说过结果不重要.结果重要,它是有一定的衡量标准.我们说衡量一个人来看,它既要从过程来看,也要从结果来看.但是我们刚才同样也问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说有些人都登上了喜马拉雅山?过程不一样,自我实现就不一样.有些人从北坡登,有些人从南坡登,北坡要难得多,有些人在南坡上登上了但他没有在登山史上留下姓名,但是有些人在北坡登山没有登上,所有从北坡登山的人都留下了姓名,这是什么?过程赋予了结果的含义,过程赋予了结果意义所在.所以我们才能通过结果的价值来判断人是否自我实现.

正方三辩:可以再给您举个例子:您知道谭嗣同,戊戍变法他失败了,连拯救光绪帝的计划也没有成功.但是在你我面前都站起一个“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 观众3:通常说不同的过程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如果我们一味地追求结果,是不是会适得其反呢?

反方二辩:在座的观众远道而来非常地辛苦,我面向大家是为了向大家表示我最诚挚的敬意.对于刚刚您的这个问题,的确同一个过程导致不同的结果,不同的过程也有导致同一个

结果,追求结果是不是就一定适得其反?我认为不一定.今天这场辩论赛,在场八位辩手谁不想获胜,但最终获胜的只能有四个人.但如果没有我们八位辩手对于这个获胜这个结果的孜孜以求,这场辩论赛如何能够展现出自己的智慧和语言技巧呢?所以说结果赋予了过程以意义,如果没有我们对于这个结果的孜孜以求,我们又怎么能够对得起在座的诸位观众呢?所以说结果给了过程以动力.对方今天举了很多的例子,包括恋爱.我想说:没有过程就没有结果,这是常识,但这个常识根本不可能推导出谁更重要.没有好化肥也种不出好大米,大米和花费谁更重要,一看便知.

观众4:过程往往具有一种伪装性,像王莽纂位的时候他表现得跟一个真正的君子一样.如果过程具有这种伪装性的话,那过程其中会不会使得一种正面的道德评判成为不可能,而结果才成为可能呢?

正方四辩:感谢这位同学.首先要告诉你一个事实,这个世界上有钱的人很多,但是有钱的人有好人也有坏人,你说我们是从他有钱来判断他是好人还是坏人,还是从他怎么挣钱来判断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正方二辩:我想趁最后的时间修正一下刚刚反方陈同学的一个观点,其实我方今天四位孜孜以求的是想通过这场辩论比赛的过程来展现我们的水平,展现当代大学生的风采,为观众奉献一场精彩的辩论.

[总结陈词]

反方四辩:对方辩友,纵观整场辩论,主要出现了五个问题,我将一一驳斥.首先,对方辩友分不清重结果与重目标之间的矛盾问题.重结果与重目标他们反复说有矛盾,但是有吗?您告诉我们追求希望和在逆境之中奋发,寻求辉煌有矛盾吗?精神力有不同吗?如果有,那您给我举出一个例子.一个人追求了目标,重了目标但不重结果.第二个问题,他们说过程调整了目标所以过程就更重要,那么对于结果之中有没有根本不需要被调整的呢?我追求社会贡献,我追求像人一样活着这样一个结果,过程如何调整我的目标呢?即使站在他们的立场,过程调整了目标那叫做更重要了吗?我在辩论场上为了辩论的胜利,我调整了我的辩风,轮船在航海之中调整了自己的方向,难道不是为了更好地达到一个结果吗?他们又说感情投入于过程之中所以过程更重要,那我就不知道:过程之中孜孜以求的精神到底来源于什么?“矢志不渝”一定要有一个“志”,“孜孜以求”一定要有一个“求”,这些东西不是对结果那又是什么呢?这是逻辑的第二矛盾.第三,他们混淆了一个不择手段的问题.重结果是否比如导致着不择手段?不必然.那么为什么拿一个可能的缺点来论证一个现实中的必然不好呢?恐怕这有失偏颇.我们双方都重辩论胜利的结果,但谁不择手段,您是不是也应该明示一下呢?第五个问题,就是对方辩友对于成败的论述.他们说一时一事的成败就是人生的成败,那如果按照这种观点是不是希特勒和秦桧全都算作成功的人士了呢?一时一事的成败不能探讨人生的成败,因为我们探讨的是自我实现这一宏观的人生问题.对发辩友如果非要以一时一事来判断的话,恐怕只能流于一种急功近利,或者说是庸俗的成败观理论和逻辑,对方辩友都出现了问题.那么对于价值来说,三足鼎立的东西两者都去了是不是最后一根就独木难支了呢?最后再来重,一言以蔽之,追求体验.为什么对于失败的慰籍却嘲笑了曾经信念的执着?我痛苦于崎岖的道路,但只有登上巅峰才能睥睨群雄,社会不会怜悯脆弱的眼泪,做出功绩才能祷祭苍生.人执着于漫漫征程,那就让完美的终结为时代命名.

正方四辩:其实今天对方一辩到四辩的立论一直建立在对方今天一辩开场的几个前提之上.对方曾经说社会贡献大人就自我实现了,我说奴隶社会贡献大不大,奴隶连自我都没有他怎么自我实现呢?我们今天看待自我实现是不是自我实现,就可以通过运用小学的算术,对人的贡献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就可以得出来的呢?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们建议一下国家统计局,每年在计算国家GDP的同时顺便计算一下,我们国家哪些人自我实现了.第二个前提他提出来什么呢?他又提出来是一个动力源泉,结果是一个动力源泉.好,结果是什么?

一个好的结果,达到目标是一个好的结果,没达到目标是一个坏的结果.他说好的结果是他的动力源泉,那么坏的结果呢?为什么就不是你的动力源泉了?那是不是今天你的论证的是好的结果比过程重要,坏的结果不比过程重要?那是不是今天你一半论证你的立场,一半又论证我们的立场呢?对方又提出了第三个前提假设是建立在一系列我们听过或者没听过的名字之上,他们说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这样.好,好的结果比坏的结果要好这需要证明吗?我们今天要比较的是一个结果和过程的的东西,你比较一个好的结果和比较一个坏的结果有什么用呢?我是不是今天论证了我今天这一场比上一场比赛得要好,就是这一场比政法同学表现得要好呢?这个逻辑是错误的,所以说今天对方提出来这个前提根本就不是问题.再说一遍,好的结果真的要比坏的结果要好吗?臧克家先生写下“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些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这是不是一句自我安慰呢?如果是一句自我安慰的话,臧克家老人恐怕要遗憾终生了.今天就算过程中体现的东西都是结果的东西,而不是过程的东西,那么对方今天的结果怎么就成了无花果了?对方推出了自我实现的结果比过程更重要,可是他怎么解释秦桧这样的失败这是如何被我们推下历史舞台的?像岳飞这样的成功者是如何走进我们英雄的纪念堂的?这个问题解决不了,你凭什么说结果比过程更重要?(时间到) [嘉宾点评]

徐小平(新东方学校副校长):各位同学、各位嘉宾,大家好!这个命题我感觉非常好,因为实际上我们整个一生都是在奋斗、在追求.有人成功了,有人失败了.古往今来对于我们所有的人来说,大家都始终处在这样一个矛盾之中.我们为了目的奋斗,但是吃这么多哭或者费这么多力到底有没有意义?或者,结果是如此地迷人,成功是那么地诱惑,我们是不是就应该倾其一生的经历为了一个结果来奋斗?其实这是一个生存的困惑.我个人认为是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所不得不面对的挑战,也就是我们的一个生命的过程,所以说从纯粹辩论的角度正方的同学提得非常好,其中有几个例子令我印象深刻:比如说谈恋爱.谈恋爱是个过程,假如每天起来打架依然白头偕老,这个显然不是我们追求的过程.可能从这个方面以人的追求、人的愿望为本,正方同学提得比较透彻比较明显.反方同学主要抓住了两点:一个是就是说因为人的实现结果是重要的,他们主要讲的是从社会贡献来自我完善,这一点抓得也非常到位、非常深刻.所以辩方的同学把这两个命题建筑在这两点上为他们提供了强大的反攻的平台,使得这个辩论变得很有意思.正方一辩一开始讲话的时候给我一个比较不错的印象,一种崭新的辩风,幽默自如、个性化、人格化,这个过程很美好.反方给我感觉也非常好,这个好在于什么呢?他们敢于直接地揭题,直接就针锋相对地对一个问题提出辩论.对正方提出来的挑战性的问题,他们就根据这个问题进行反扑、反击达到效果.比如开始第一辩的时候有一个回合,就是程序法,程序法恰恰是为了保证结果的正义.辩方的二辩在这个问题上给了我深刻的印象.这叫做等量,这是一种智慧正面碰撞,一下子就使高潮出现. 自由辩论的过程当中此起彼伏,好像汽车的气缸一样,这边起来那边在接着起来,使得整个辩论像车轮滚滚地向前进.这点确实非常米人.其中正方三辩的同学我觉得是这个比赛当中最精彩的亮点之一.举了个例子讲过程,我觉得是好极了.他们提出了好多例子,什么登山、钻井、消防,但是正方同学说孙悟空为什么不背着唐僧一个跟斗飞到印度去,我小时侯看这个书的时候也想过这个问题.我觉得无论是她预先设置的还是临时想出来的,这个里边反映了童心,反映了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过程当中不变的调整手段、调整方法.我至今还在奇怪为什么孙悟空不背着唐僧过去,对这个问题我想辩方的同学实际上很难给她一个精确的答案.因为这个问题实际上表明了一个人生的一个终极的问题,实际上《西游记》就是写的历经千辛万苦达到目的.辩方同学也有几个例子特别精彩,比如说消防队员如果不是要灭火的话那个过程难道是要打水枪吗?这个是很精彩.化肥是什么呢?是手段,大米才是目的.而在整个过程当中是没有大米的.辩方同学这几个例子也能够使人感觉到一种豁然开朗、智慧的感觉.

我的总的印象就是就这么一个神圣的命题,这么一个意义重大的命题,双方的同学通过自己的智慧能够使观众得到一次启发、一次感悟、一次心灵的激荡或者叫精神的沐浴,或者就是云开雾散,原来这个问题可以这么解释,那个问题可以那么解释.它这个里边不是狡辩,它这个里边是逻辑和智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对双方的同学表示敬意、表示感谢.

(一)借力打力

武侠小说中有一招数,名叫\借力打力\,是说内力深厚的人,可以借对方攻击之力反击对方。这种方法也可以运用到论辩中来。

正方之所以能借反方的例证反治其身,是因为他有一系列并没有表现在口头上的、重新解释字词的理论作为坚强的后盾。 (二)移花接木

剔除对方论据中存在缺陷的部分,换上于我方有利的观点或材料,往往可以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奇效。我们把这一技法喻名为\移花接木\。

移花接木的技法在论辩理论中属于强攻,它要求辩手勇于接招,勇于反击,因而它也是一种难度较大、对抗性很高。说服力极强的论辩技巧。诚然,实际临场上雄辩滔滔,风云变幻,更多的\移花接木\,需要辩手对对方当时的观点和我方立场进行精当的归纳或演绎。 (三)顺水推舟

表面上认同对方观点,顺应对方的逻辑进行推导,并在推导中根据我方需要,设置某些符合情理的障碍,使对方观点在所增设的条件下不能成立,或得出与对方观点截然相反的结论。

(四)正本清源

所谓正本清源,本文取其比喻义而言,就是指出对方论据与论题的关联不紧或者背道而驰,从根本上矫正对方论据的立足点,把它拉人我方\势力范围\,使其恰好为我方观点服务。较之正向推理的\顺水推舟\法,这种技法恰是反其思路而行之。

(五)釜底抽薪

刁钻的选择性提问,是许多辩手惯用的进攻招式之一。通常,这种提问是有预谋的,它能置人于\二难\境地,无论对方作哪种选择都于己不利。对付这种提问的一个具体技法是,从对方的选择性提问中,抽出一个预设选项进行强有力的反诘,从根本上挫败对方的锐气,这种技法就是釜底抽薪。

当然,辩场上的实际情况十分复杂,要想在论辩中变被动为主动,掌握一些反客为主的技巧还仅仅是一方面的因素,另一方面,反客为主还需要仰仗于非常到位的即兴发挥,而这一点却是无章可循的。 (六)攻其要害

在辩论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双方纠缠在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例子或表达上争论不休,结果,看上去辩得很热闹,实际上已离题万里。这是辩论的大忌。一个重要的技巧就是要在对方一辩、二辩陈词后,迅速地判明对方立论中的要害问题,从而抓住这一问题,

一 攻到底,以便从理论上彻底地击败对方。如“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这一辩题的要害是 :在不温饱的状况下,是否能谈道德?在辩论中只有始终抓住这个要害问题,才能给对方以致命的打击。在辩论中,人们常常有“避实就虚”的说法,偶尔使用这种技巧是必要的。比如,当对方提出一个我们无法回答的问题时,假如强不知以为知,勉强去回答,不但会失分,甚至可能闹笑话。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机智地避开对方的问题,另外找对方的弱点攻过去。然而,在更多的情况下,我们需要的是“避虚就实”,“避轻就重”,即善于在基本的、 关键的问题上打硬仗。如果对方一提问题,我方立即回避,势必会给评委和听众留下不好的印象,以为我方不敢正视对方的问题。此外,如果我方对对方提出的基本立论和概念打击不力,也是很失分的。善于敏锐地抓住对方要害,猛攻下去,务求必胜,乃是辩论的重要技巧。 (七)利用矛盾

由于辩论双方各由四位队员组成,四位队员在辩论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矛盾,即使是同一 位队员,在自由辩论中,由于出语很快,也有可能出现矛盾。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就应当 马上抓住,竭力扩大对方的矛盾,使之自顾不暇,无力进攻我方。比如,在与剑桥队辩论时 ,剑桥队的三辩认为法律不是道德,二辩则认为法律是基本的道德。这两种见解显然是相互矛盾的,我方乘机扩大对方两位辩手之间的观点裂痕,迫使对方陷入窘境。又如对方一辩起先把“温饱”看作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状态,后来在我方的凌厉攻势下,又大谈“饥寒”状态 ,这就是与先前的见解发生了矛盾,我方“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使对方于急切之中,理屈词穷,无言以对。

(八)“引蛇出洞”

在辩论中,常常会出现胶着状态:当对方死死守住其立论,不管我方如何进攻,对方只用几句话来应付时,如果仍采用正面进攻的方法,必然收效甚微。在这种情况下,要尽快调整进攻手段,采取迂回的方法,从看来并不重要的问题入手,诱使对方离开阵地,从而打击对方,在评委和听众的心目中造成轰动效应。 (九)“李代桃僵” 当我们碰到一些在逻辑上或理论上都比较难辩的辩题时,不得不采用“李代桃僵”的方法,引入新的概念来化解困难。 “李代桃僵”这一战术之意义就在于引入一个新概念与对方周旋,从而确保我方立论中 的某些关键概念隐在后面,不直接受到对方的攻击。 辩论是一个非常灵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施展的技巧的一些比较重要的技巧。 经验告诉我们,只有使知识积累和辩论技巧珠联璧合,才可能在辩论赛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十)缓兵之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见到如下情况:当消防队接到求救电话时,常会用慢条斯理的口气来回答,这种和缓的语气,是为了稳定说话者的情绪,以便对方能正确地说明情况。

第一,忘记比赛,才能赢得比赛

“校长杯”辩论赛的周期短、比赛密度大,对于期望向决赛挺进的辩论队来说,最痛苦的莫过于如何从预赛一直坚持到最后的决赛,一般来说最终拿冠军的队伍肯定是心态最成熟的队伍,心态之成熟就在于虽然认真的准备比赛,但是从不因为期望获胜而让自己紧张。

忘记比赛的结果,向往比赛的过程,不要想着如何去赢得比赛,而是去想着如何去展现最好的自己,用渊博的知识、严谨的逻辑、清晰的表达、放松的神态去征服评委和观众。只有这样的心态才能让你们战胜训练的疲惫,带着乐观与自信走向赛场。

别怪我多嘴,参加辩论赛的同学们基本是大一或大二的学生,尚属于典型的“应试教育”思维模式,把辩论赛当成考试,把训练当成押题和复习,把比赛结果当成考试成绩,这种心态屡见不鲜,其最大的危害在于对结果的患得患失让自己变得脆弱敏感,赢了容易飘,输了容易馁,不但要赢的结果,而且还苛求过程的理想和完美,准备一场比赛就累个半死,越往后打期望越高,然后身心越疲惫,情绪越亢奋,越想赢就越紧张,越紧张就越容易输.....这是个跌扑不破的循环迭代过程,每年我都能看见这样的循环发生在某些队伍身上。

辩论赛是心智坚强者的游戏,别伤了自己。

第二,知识远比口才重要,准备比赛的过程是个不断学习的过程

很多人曾经问我如何快速的提升口才以及表达能力,似乎口才好的人在辩论赛中能占得优势。我认为只有在同等知识水平的前提下,口才好才是一种优势,如果仅仅是伶牙俐齿而无足够的知识积累和事例佐证,那么辩论就成了“口水仗”,无聊的很。

口才好的基础是知识积累足够丰富,对辩题的认知足够全面和深刻,因此准备一道辩题的时候最好的办法是先忘记正反方,抱着调查和学习的态度去搜集整理与辩题相关的尽可能多的知识。在这一过程中,不要因为自己的辩题是正方,就只搜集正方的素材,要正反方的资料都搜集,综合学习再进行团队讨论,这样才能筛选出最适合本方观点的知识与事例,也能预测到对手的优势和可能思路。

准备辩论赛的时候,最好玩也最有意义的事情莫过于“团队式”的学习,它教会我们如何主动学习,如何在交流讨论中形成新的认知。所以准备辩论赛的过程,应该是你们不断学习的过程,别动不动就去寻找什么“无敌立论”或者“霸王底线”,有知者,事竞成。

第三,价值远比逻辑重要,价值观念的吸引和征服才是最大的成功

经常有人跟我介绍说某某人辩论素养很高,理由是“逻辑力强,反应敏捷”,我决不否认逻辑论证体系是辩论的基础,但是我更认为,价值观念体系是比逻辑论证体系更为重要的内容,让你的辩论更有“价值”,而不是简单的更有“逻辑”。

很多初涉辩论的爱好者们都喜欢二辩、三辩这种辩位,因为二辩和三辩基本不用陈词,只要做好对辩就行了。很多人简单的认为一辩就是说定义的,四辩就是假惺惺煽情的,二辩和三辩是负责攻防的,所以二三辩比较好玩。如果你们相信以上这些观点的话,那么你们永远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辩论高手。

真正的辩论高手是什么?说的通俗一点,是”输出价值观“的,是针对任何一道辩题,都能总结提炼并深刻挖掘出辩题背后的”价值观念“,并将这一价值观念作为本方辩论的基础框架,所有的逻辑、知识和事例其实都是论证本方的”价值观念“比对手要合理、先进甚至崇高。失去了价值观念的支撑,辩论将变得无聊和苍白。

一辩是阐述”价值观“的,二辩和三辩是用逻辑和事例论证”价值观“的,四辩是总结对比正反双方”价值观“而后进行情感升华的。明白了这种奥秘,你就能适合做任何一个辩位的辩手。

所以,没有价值观念体系的立论和自由辩论都是空洞的,一支队伍的四名辩手,实际上是靠一套统一的”价值观念体系“凝聚起来,而后再各有侧重的去论证或攻驳,辩论赛准备和训练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把本方辩手对辩题的“价值观念体系”进行统一与强化的过程,一支队伍,如果对一道辩题有着共同的信念,那么他们将无往而不胜!

当你带着“我为科学/公正/善良/仁爱/睿智......而辩”的心态站在赛场,你永远比那种”我为比赛胜利而辩“的人显得从容自信,是你对某种价值观的信仰让你气度非凡,有信仰的人,脸上都带着一种光芒,最迷人的其实就是这种光芒。

第四,逻辑当然也很重要,最重要的体现在于严谨、直观和一致

上面说“价值比逻辑重要”,可千万不要理解为“逻辑不重要”,对于辩论新手而言,锻炼逻辑要比培养价值观念容易,让本方的陈词和例证更有逻辑性会让比赛变得更为主动。

关于逻辑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不多做阐述,这方面的参考资料太多了,我只想说说我对辩论赛中逻辑的运用和把握。

逻辑论证的过程一定要直观浅显,让观众无需太多的专业知识既可明了,这样的逻辑论证比较有效。辩论赛中最常用的逻辑论证就是用类比的方式来说明本方观点,例如说“工具无罪”的时候经常用枪啊菜刀啊之类来类比,目的在于推导出“错误的使用工具并不是工具的错误”这样的观点。要找到最适合本方观点的几个类比,通俗易懂又公允客观。千万别搞个九曲十八弯的逻辑论证过程,那样的话不但对方晕了,自己的队友也晕了,评委和观众都晕了,大家晕了的时候不认为你高明,而是认为你“自作聪明”,多划不来啊。

逻辑论证的严谨性主要体现在前提条件和后面论证过程的严密结合,论证过程与论证结果的严密结合,许多辩论新手往往不注意逻辑论证的前提条件,仅仅做空洞的逻辑论证,这种习惯遇到辩论老手的时候,只需要指出你的逻辑前提错误,那么整个的论证体系就不攻自破了。所以捍卫逻辑论证体系的关键在于“前提-过程-结果”三位一体,不可偏废。

逻辑论证的一致性主要体现在它的稳定和通用,用一套逻辑论证体系能够解释正反双方提出的各种事例,既能说明本方是对的,也能说明对方是错的,这样的逻辑论证就是比较一致的,也是比较稳定的,容易被认可和接受。有些逻辑论证过程只适合于阐述本方观点的正确,却不能论证对方观点的错误;有些逻辑论证过程只适合解释某种事例,对其他的事例却无法解

释,甚至存在当环境变化时,逻辑论证自相矛盾的过程。这样的逻辑论证最好少用,如果你的逻辑论证过程被对手反推成了“悖论”,那你就死定了,呵呵。

辩论赛的训练过程中,围绕本方逻辑论证体系的训练是最主要的内容,要通过模拟对手进行对辩、不断更换事例和条件进行解释等方式来提升本方辩手对逻辑论证体系的熟练运用,别搞些花里胡哨甚至口水横飞的逻辑对抗,来点杀伤力强的,全场能用上一两次,就行了。

第五,语言和风度是决定现场表现力的关键,流畅和优美要比华丽更重要

辩论首先是语言的对抗,然后是逻辑和智慧的博弈,语言的表现能力决定了隐藏在后面的逻辑对抗与价值观念对垒,所以一定要精雕细琢辩论赛中的语言表达。

有的辩手为了追求语言的表现力,片面甚至错误的将其理解为雍荣华丽,把辩论的陈词写的跟散文诗一样,要么酸的掉牙,要么拽的离谱,其实语言的表现力首先要保证它能够被理解和接受,流畅和优美是关键所在。

为了保证流畅,在用词造句上要注意回避那些不上口的词汇,回避那些同音字较多容易引发歧义的词汇;为了提高优美,在语句的编排上多用短句少用长句,在陈词的结构组织上多用排比、层进、反问等形式,用顺畅流利的表达和强烈的语势形成一种气场,不仅仅是震慑对手,更重要的是吸引评委和观众。

除了语言的优美流畅之外,儒雅的风度,彬彬有礼的举止是取得比赛胜利的重要保证,只要你站到了辩论场上,就要尊重对手和观众,不可盛气凌人,不可嘲讽辱骂,不可人身攻击,不可气急败坏。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出对公共社会以及普通民众的尊重,我曾经看过一些辩论赛,有的辩手的表述中带着对农民工、边远山区或者其他弱势群体的藐视甚至贬低,这都是无法令人接受的现场表现。

好了,写到这里也差不多了,总而言之,大学里的辩论赛是培养你的主动学习能力、调研分析能力、思辨逻辑能力的重要手段,其最高的价值在于让你通过辩论培养自己独立自主的思想和精神,学会与人交往,提升公心公德,进而帮助自己做好人生的定位与规划。

所以,享受比赛吧,哪怕比赛带给你的是痛苦和折磨,这份经历在你们离开校园后回味时,会觉得无比珍贵!

辩论赛之“要你命三板斧”战术剖析:事例+逻辑+价值的三位一体打法 2010-04-20 10:06 | (分类:默认分类)

南开大学校长杯辩论赛进入到复赛阶段了,只剩八支队伍了,谁赢谁就进四强,到这个份上的比赛往往非常激烈紧张,但是也往往因过于在乎结果而限于紧张,主要表现在于语速过快、现场对抗情绪过于激烈,甚至许多技巧性的手段开始出现,比如说回避问题啊,逻辑反套啊,价值批判啊之类的。

我近日一直在总结辩论赛的通用战术,偶有心得,写在这里聊做备忘吧。

辩论赛的等级越高,意味着观众和评委的口味越高,进而要求辩论的双方要有更高的立论体系、更多的知识积累、更好的现场表达、更佳的团队配合,只是许多辩论队从初赛甚至预选赛一路打过来,到了第三轮乃至第四轮比赛,总会面临身体透支、精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的困难,就跟中长跑一样,四强赛就是个坎,冲过去也许就一鼓作气杀到底了,一不小心也许就结束了。

到了这个时候,所谓强队和弱队的区别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个人辩论素养比拼了,更强调的是大赛战术素养和团队配合了,强队往往用基本战术就能打垮弱队,而战术方法的运用往往成为弱队前进的障碍,我的建议是,你们都熟练使用“要你命三板斧”战术体系,这样能比较有效的提升团队作战能力。

我认为,一场辩论赛中,一支队伍的整体战术体系都依托于“事例+逻辑+价值”的三层架构,示意图如下:

在以上三位一体的体系中,“价值观念”属于顶层结构,是一方观点的起源,如果没有了价值观念的支撑,所有的逻辑和事例都容易限于口舌之争,辩论的战场也非常混乱。“论证逻辑”属于支撑结构,是一方观点的构建支撑,如果没有了严谨的论证逻辑,那么价值将走向虚空,事例将走向无聊,辩论的过程也就乏善可陈。“事例”属于展现结构,是用以佐证本方价值观念和论证逻辑的例证,如果没有充分的详实的事例,那么整场辩论就会变得比较抽象甚至飘忽,观众没啥兴趣,评委也难以认同。

据我的经验统计,对于本科低年级的辩论队伍而言,“价值观念”不多于2点,“论证逻辑”不多于4条,“事例”不多于6个是比较合理的配置,因为无论是知识积累、思维模式还是临场经验,低年级本科生都难以驾驭过于复杂的立论体系,有1-2点价值观念、3-4条逻辑论证、5-6个真实事例用于现场发挥,如果这个体系结构在辩论赛的过程中被完整呈现出来了,那么比赛的效果已经很好了,甚至可以说“无往而不胜”了。

在“事例-逻辑-价值”的三位一体体系中,最关键的是“化简”,何谓化简呢?就是去掉细枝末节的、孤立的事例或者论证逻辑,使得每一个逻辑都能支撑所有的价值观念,每一个事例都能用所有的论证逻辑解释,这样就能获得“事例-逻辑-价值”的最小集,如下图所示。

和第一个图相比,这幅图中的“价值观念”、“论证逻辑”、“事例”三层之间形成了全联通关系,也就意味着每一条论证逻辑都能解释所有的价值观念和事例,每一个事例也都能用任何一条论证逻辑来解释。

也许有些辩手会问,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化简”处理呢?看似化简的背后,实际上是建立价值、逻辑、事例之间更为复杂的关联,这是不是对辩手的要求更高呢?其实之所以追求“全联通”,其目的即在于提升攻击力,也在于提升防御力。

提升攻击力的体现在于,任何一个事例都能使用多条论证逻辑,从多个角度阐述价值观念,用一个事例就能向对手发起全方位的攻击,而且把一个事例说透,那么对观众和评委会有很好的引导效果,使其能完全明了本方的立论体系。

提升防御力的体现在于,当对手攻驳本方的一个事例时,可以使用多条论证逻辑,使用多个价值观念进行防御,这样既能提高抗攻击能力,更能借助对手的攻击展示本方理论体系,所谓“寓攻于守”。

最重要的一点在于,有了这样的全联通体系,才能实现灵活多样的“战场转移”,每一个事例换个角度解释就实现了论证逻辑的转移,每一条论证逻辑换个论证内容就实现了价值观念的转移,在这样的多变式论证中,对方很难跟上你的论辩节奏,而你就像在钢琴上跳舞一般,全面完整的展示着本方的立论。

如果你的立论体系中存在孤立的论证逻辑或者孤立的事例,这就给了有经验的对手以可乘之机,他会用你的“孤立逻辑”去解释你的其他事例或价值观念,由于“孤立逻辑”无法顺畅的解释其他事例或价值观念,必然造成本方浪费时间甚至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然后对手再

用你的“自相矛盾”送你上西天.......所以,全联通是对一个立论体系来说非常重要的特性,即便你做不到全联通,也要做到大部分联通,然后把辩论战场牢牢控制在联通区域内。

辩论赛的训练过程,最核心的内容就是提炼总结“全联通”的事例-逻辑-价值体系过程,在立论过程中,辩论队全体成员以各种方式建立起一个初步的立论体系,并对其进行化简,形成“种子”式的立论体系。在训练过程中,教练和陪练有意识的压迫辩手必须使用已有的价值观念和论证逻辑来解释事例,如果实在无法操作,就说明现有的立论体系有残缺,通过调整或者增补价值观念、论证逻辑与事例,最终形成完整的“全联通”立论体系。

经过这样的训练准备之后,辩论赛场上的比赛方法就可以总结为一句很好玩的话,套用手机术语,那就是“联通的体系、移动的打法、低廉的话费、短信的骚扰”。

“联通的体系”是指本方所有辩手都要依附于准备好的“全联通”立论体系,全面的展现出本方观点背后的价值观念、论证逻辑和事例,说的越全越有利。

“移动的打法”是指当对方进攻本方事例时,对方进攻的如果是论证逻辑1,那么就选择用论证逻辑2、3或者其他逻辑解释同一个事例,使得对方陷入到本方的“论证逻辑网络”,当对方被绕迷糊的时候,再回到论证逻辑1的线路上,这样对方的攻击就显得虚弱无力,而且借助对方的攻击展现本方立论体系。当本方用一个事例进攻对方是,本方辩手分别使用不同的论证逻辑阐述同一个事例,分别使用不同的价值观念解释同一个事例,逼着对方也要从多个方面和角度进行回答,从而把进攻的事例变成一个“特种兵”,把对方的立论体系冲垮。

“低廉的话费“是指如果采用了“移动的打法”,那么在辩论的正面交锋过程中,非常容易的实现“话锋一转”的现场效果,话锋一转的奥秘在于论证逻辑的更迭和价值观念的跳跃,这种转移会大大节省本方的表达时间,对方如果思维的节奏没你快,就会被你拖着走,等到你绕回到起点的时候,对方已经被打趴下了。

“短信的骚扰”是指在正常的论辩过程中,通过语言技巧和队友配合,不断向对方抛出骚扰式的短信,诸如调侃对方逻辑单一、事例失实、自相矛盾等等,没经验的辩手最怕对手说本方观点不好,你说他哪里有毛病他就给你解释,这样他就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甚至没有空闲去完整的描述本方观点。试想一下,本方三个辩手如果用三条不同的论证逻辑向对方的一个点发出三条“骚扰短信”,对方被动的解释了三次,他的自由辩论还有时间吗?

基于这样的比赛战术,本方立论体系必然得到全面展示,只要选定一位辩手作为灵魂进行战

场转移,其他辩手迅速跟进,那么本方队伍的整体配合能力将大大高于崇尚单兵作战的对手,这样的队伍很恐怖啊。

当然,还有若干问题,比如说如何进行战场转移、如果进行自由辩论的攻防,以及如何建立起这样的立论体系。

嘿嘿,下回分解!

辩论赛之“全真吐纳心法”,辩手的心理素质剖析:价值与信仰 2010-04-20 23:42 | (分类:默认分类)

上篇日志简要描述了辩论赛中的常用战术,所谓的“要你命三板斧”战术方法,其内涵在于“事例+逻辑+价值”的三位一体体系,为什么叫“要你命三板斧”呢,因为在各类初级的辩论赛场上,如果有一方能够主动的用多条逻辑解释一个事例,或者用多个价值观念来剖析一个事例,那么这一方的优势往往就很明显了,一般的队伍用“三板斧”就够了。

但是对于高水平辩论赛而言,你永远无法轻视你的对手,真正的高手并不是单纯的“外功强悍”,更重要的是“内功深厚”,如何提升辩论的“内功”,是很多辩手在辩论道路上面临的最大障碍,这种“内功”的直接体现就是立论的深度和广度,如何寻找并确定这样的立论,其背后的本质就是辩手的“内功”所在。

遥想大侠郭靖,习武之初跟随江南七怪勤学苦练,但依然逃不掉一个“笨”字,他的武学之路面临的第一个门槛就是“内功心法”,当然,全真教的丹阳子马钰偷偷的教给了他,自此之后,郭靖才慢慢的步入武学的内行境界。

与之类似,高水平的辩手也需要深厚的内功,这种内功不仅体现在赛场的临战表现上,更体现在懂得立论以及懂得运用立论,它的基础之一就是强悍的论辩思维模式与坚实的心理素质,那么这种思维模式和心理素质是什么呢?权且分析一二。

我认为心理素质是一切思维模式的基础,当然思维模式也决定了心态的变化历程,本着从简

至繁的原则,先说说辩手的心理素质问题,很多辩手上场前都没有来有的紧张甚至激动,教练无谓的劝导他“别紧张,别激动”,其实这是废话,如果辩手知道如何不紧张他还会紧张吗?呵呵。当你即将踏上重大辩论赛的赛场时,当你在比赛过程中遇到对方刁钻的问题时,当你因混乱的论辩局面而心如乱麻时,别着急,尝试用一下“全真吐纳心法”。

丹阳子马钰教给郭靖的全真内功心法其实很简单,只有四句话,内容是“思定则情忘,体虚则气运,心死则神活,阳盛则阴消”,这四句话同样适用于辩手,放在辩论赛的情境下,可以有如下的解释。

思定则情忘:立场坚定的辩手就不会犯情绪化的错误,不会受各种干扰,能坚守本方立论体系进行比赛。很多辩手最痛苦的地方在于容易被对手引走,甚至因为对手一些口舌上占便宜的举动就进入情绪化的误区,辩论时越来越激动甚至偏执,结果完全忘了本方立论体系。只有坚定和冷静的围绕立论展开思考,才能让你从激烈的比赛气氛中超脱出来,做出最睿智的选择。当然了,“思定”的前提是立论体系完备,如何设计完备的立论体系留着后面的文章再说。

体虚则气运:看似有漏洞或者不够强势的论辩反而容易展现智慧的力量,让对手配合你的破与立。很多初级辩手在辩论的过程中总希望把对手“一句话说死”,选择事例的时候也容易使用那种极端甚至偏激的情况攻击对手。这种看似强悍的表象其实是“体盛而气虚”,一旦对手屹立不倒甚至反攻倒算,自己就慌了。须知一些看似柔弱的事例往往会勾引你的对手“趁虚而入”,攻驳之间你就能把本方立论中与这个事例相关的逻辑和价值全都展现出来,“气运”说的正是“事例-逻辑-价值”体系中的辗转腾挪,示虚于敌而后诱敌深入,多面攻击然自然会大功告成。

心死则神活:忘记比赛胜负的辩手更易于展现从容洒脱的风采,进而赢得比赛。很多辩手打辩论赛的时候往往带着对胜利的极大期盼,这种心态的副作用就是非常紧张和激动,导致辩手的现场表现完全走形。其实比胜负更重要的是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去展现本方立论体系的博大精深,用智慧和风度去征服观众。所以唯有“心死”才能“神活”。

阳盛则阴消:对崇高价值观念的追求不但能让辩手自信,更能帮助辩手成长。许多辩手在训练以及比赛的过程中总是对本方的观点不自信,甚至带着怀疑和否定。还有些辩手总是喜欢使用一些比较“流氓”的辩论技巧,诸如人身攻击啊、指桑骂槐啊、阴阳怪气啊之类的言行。当一个不自信的辩手遇到了一个比较“流氓”的辩手,其下场往往是很惨很委屈,究其原因还是失败的一方“阳气”不胜,容易被阴风吹倒。那么这个“阳气”是什么呢?别以为男辩手多了就阳气足,我发现目前的男辩手有女性化的趋势,哈哈。辩论赛中的“阳气”是指对本方理论体系中价值观念的坚定信仰,正是价值的召唤让你自信又自强,底气足而后才能头脑清醒,更重要的是能够打出一种充满阳光正气的辩风。

好了,辩论赛的“全真吐纳心法”简要介绍完了,之后就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如何掌握这个心法呢?说穿了就是,如何培养起能够让你“思定、体虚、心死、阳盛”的心理素质呢?这就要从辩论的目的说起了.....

为什么要搞大学生辩论赛呢?我们发现各类学校和机关都有形形色色的辩论赛,但是唯有大学生的辩论赛最受追捧,为什么呢?

其实辩论赛最本质的目标,是通过论辩的形式锻炼辩手价值判断能力,进而塑造出健全又坚强的人格。绝大多数辩题都是价值判断的题目,诸如“利弊”、“应该/不应该”、“会/不会”、“以....为主”等形式的字眼出现在各类辩题之中,这些字眼都昭示着“价值之辩”的内涵。懂得分析、辨别和选择,是一个人能够在喧嚣乱世中坚守自我的关键所在,是价值观念的选择让我们坚信一些事情,是对一件又一件事情的坚信让我们形成属于自己的信仰,正因为有了信仰,才会有献身科学的大师、投身革命的先驱,才会有兼济天下的义士、舍己为人的英雄,没有信仰的人生往往是迷茫甚至灰暗的,但是如何寻找并确立属于自己的信仰呢?就需要你有明辨是非曲直的能力,如果培养这种能力呢?就需要通过论辩的手段进行必要的训练和培养。大学生辩论赛培养的不仅仅是辩手,还有观众,在每一位辩手执着前行的道路上,观众不仅仅是喝彩者,他们还是追随者,由此实现启迪民智、塑造精英的人格教育。

OK,把大学生辩论赛推崇到如此的高度,绝非自卖自夸,而是期望更多的大学生不再做学习和考试的奴隶,而是努力成为科学与自由的主人,最难得的自由就是精神和思想的自由,而辩论正是培养这种自由的最佳方法。

说到这里,就不难得出一个结论,优秀的辩手是靠“价值”取胜的辩手,能够征服评委和观众的,决不仅仅是华丽的外表、优雅的风度、动人的词藻,最重要的是辩手树立起来的价值观念,一个完整的价值观念,其中的理性之光是最具有杀伤力的武器,首先征服自己,然后征服观众和评委,最后征服对手。所以那么多优秀的辩手是负责总结陈词的“四辩”,所以那么多的初级辩手一提到“煽情”就摇头,其实不是你们不懂煽情,而是你们不懂太多的价值观念!

正因为如此,在“事例-逻辑-价值”的三位一体体系中,“价值”牢牢占据着最高层,何谓立论的价值呢?其实简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就能帮助你找到一个辩题背后的“价值”所在。

问题1:你为什么辩这道辩题?别告诉我抽签决定的,别告诉我是你的学长学姐苦口婆心劝你上场的,当你站在场上的时候,你就必需告诉观众和对手,你为何而辩?这个问题的艰难就在于寻找一道辩题背后的意义,为了寻找这个意义,你可能需要读很多书、查很多资料、寻找很多事例,你会慢慢的懂得这道辩题的真正价值所在,把它作为你立论的根基,把它作为你的“信仰”。

问题2:你能告诉我们答案吗?辩题的有趣就在于它的对立甚至矛盾,任何一方辩题都是有残缺的,这对习惯了追求100分的学生来说似乎有些痛苦,其实正是在这样的对立和残缺中,

才让你学会选择和坚守。你如何让与你持对立观点的人接受你的论辩思路呢?不要用暴力的语言和暴力的逻辑,因为暴力只能实现压迫,却无法真正的去征服。用更详实的事例说明你比对手更好,用更多样化的严谨逻辑说明你比对手更好,用更先进甚至崇高的价值观念说明你比对手更值得信赖。请注意,比对手更好不意味着你是对的,只意味着你比对手更懂得把握事物的”对的“本质。在任何辩论比赛中,能够告诉观众”答案“的辩手是负责任的辩手,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辩手,你的责任就是把你坚持的价值观念传播给他们!

问题3:如果对手是错误的,他们的出路在何方呢?辩论赛场只有一个胜者,那么失败者该何去何从呢?是自此离开辩论的舞台,还是亦步亦趋的学习那些浮华的”辩论技巧“?真正的胜者应该有“王者风范”,他征服了对手,却引得对手愿意向他学习,学习他的思维模式,学习他的立论方法,甚至学习他的言行习惯。优秀的辩手是输出“价值观”的辩手,他会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很多人。辩论赛的终极目标不是消灭失败者,而是让成功者引领失败者的脚步。

从这个角度来看,一个成功的立论在试图“破”对手的观点时,一定要“立”一个观点,即要告诉对手他们的“谬误”,更要告诉他们,出路在何方,这条出路可能是本方观点,也可能是另外一种与本方立场并不矛盾的观点。只有立出一个这样的观点,才能让对手在比赛过程中被你“压迫”或者“吸引”进入到这条出路中,他们才会慢慢放弃自己的观点。

问题4:是不是我们都错了呢?敢于问出这个辩题的辩手一定是非常优秀的辩手,他能够在正反双方的激烈交锋之余,把思绪超越出双方的论辩空间,站在更高的层面俯瞰辩题,审视正反双方的偏颇与狭隘,调侃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与无奈,用坚定的信念和饱满的情感去渲染未来的希望。一般来说问出这个问题的辩手都是负责总结陈词的四辩,他们用形形色色的反思和超越谱写风格各异的咏叹调,也许是一声叹息,却扣动每个人的心弦,回音绕梁,久久不绝.....

好了,写道这里,关于辩手心理素质的话题就说的差不多了,让辩论赛成为锻炼你心理素质的演兵场,让唇枪舌剑的喧嚣记录你人格塑造的足迹,偶尔的“吐纳”不是让你学会偷奸耍滑,而是希望你们成为一个又一个智勇双全的“精英”。

至善辩者,无言,亦无敌!

辩论赛之“九阳神功”:立论与战场体系剖析 2010-04-28 18:27 | (分类:默认分类)

这是超长的一篇,也是我认为最核心的一篇,慢慢看哦.....

上次说完了辩论赛中的“心理素质”问题,辩手可用“全真吐纳心法”实现对临场心态的把握,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最准确的判断,全真吐纳心法的第一条是“思定则情忘“,即坚守立论则可有效克服情绪的波动,保持冷静和睿智,这条心法的前提是你必须有一套足够好的立论,不用太好,只要比对手好就行。

在第一篇日志里,提到了”要你命三板斧“战术体系,其实基于“价值+逻辑+事例”的三层架构就是一套立论的基本框架,这套架构仅仅是目标框架,形成这一目标框架的过程就是“立论”的过程,如何做好立论呢?

在我看来,一道真正的辩题一定是蕴含着“矛盾与统一”的本质,所谓矛盾,即指辩题的正反双方一定存在一个或者多个冲突甚至对立的“价值观念”,所谓统一,即指辩题的正反双方一定存在更高层面的“价值趋同”甚至是“价值合一”。找准了“矛盾”,就能开展最有效的“破”;找准了“统一”,就能实施最高明的“立”。只立不破会被对方辩手群殴,只破不立会在群殴中丢了老窝,所以说辩论之道就在于“破立结合”。

这种破立结合的过程,就像是不断锤炼一块生铁一般,一会儿烈火烧,一会儿冷水浇,辅以多角度不断的锤打,最终才能得到厚重坚韧的精钢。这种破立结合的过程,是辩论赛进行过程中最精彩的内涵,同时也是在辩论赛训练和准备阶段最重要的指导思想,立足于辩题正反双方的“矛盾与统一”,围绕正反双方的多个价值观念、论证逻辑、实证事例进行反复的研读和演练,这就像是“百炼成钢”的过程,有了这样一个训练过程,到了赛场,才能做到“思定”,否则连立论体系都不清晰,你定到哪里去呢?许多辩论队的训练并不充分,往往是给自己立论,却从不考虑对手的可能立论,只强调发挥本方的优势,很少顾虑本方的薄弱环节,等到了场上发现对手不是“善茬”,要么畏敌怯战,要么东突西跑,别说什么战术,连基本技术都没有了。

在这里,我必须要强调一点个人体会,真正的辩论决不是花拳绣腿的耍嘴,而是立足于价值观念,综合运用论证逻辑,巧妙借助实证事例的思维模式训练过程。与现实社会相结合的辩题要比单纯用于逻辑训练和语言训练的辩题更有意义和价值,以本次南开大学校长杯辩论赛为例,真正好看的辩论往往都是与现实结合的辩题,诸如“现代城市应允许/不允许小摊小贩当街摆卖”,“地域性歧视源自文化背景/经济实力差异”等,这样的辩题要求你“玩真的”,对辩手的思维方式、逻辑论证能力、现实事例调研能力、理论知识学习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实现了通过辩论培养精英、塑造人格的目的,所以今后我将全力支持此类辩题的推广,呵呵。

好了,言归正传,立论和战场体系往往是很多辩手挂在嘴边的“术语”,不过千万不要流于形式,不要认为只要是一辩说的就是“立论”,一辩负责执行“立论”的过程,他/她完成

的是不是”立论“可就不好说了,优秀的一辩立论给本方建立的是犹如”九阳神功“般的深厚底蕴,为后续的辩论环节奠定重要的基础。

先来介绍一下”九阳神功“,其概略信息如下(摘自百度百科):

在最初的版本里面,九阴九阳都是达摩创的。在旧版《倚天屠龙记》(原名《天剑龙刀》)里面有很明显的 论述:九阴真经偏向外用,九阳神功偏向内功。

后来估计金庸那段时间看了不少道家的典籍,在文化认同上更加 偏向中国固有文化,因此他武功的渊源指归便向道家转变。因此他改倚天屠龙记的时候曾大费力气地写“西域武功比起中国学问,毕竟中原的学问更为精深”,大概因为这个倾向,或者是他的朋友的一些说法影响了他,让他在《射雕》里面用了整整一章来写九 阴真经的出处,把这部经书的知识产权从达摩手里转给了黄裳。 这种倾向性在改版《倚天》里更加明显,明明是出自少林的《九阳神功》,也一定要加上一个道家的源 流。

金庸在最新修改版本中将作者写成与王重阳斗酒的一位奇士,后王重阳将九阴真经借与此人看,此人 觉得九阴真经阴气太重,后躲进少林创作九阳真经,此功,可出氤氲紫气,可随意扩散到体内、体外,可刀枪不入,水火不侵,毒气不生,物化不之,金刚不坏之躯 也随之而来。

”九阳神功“多厉害,它比”九阴真经“的外用功法更加的阳光和强悍,用来形容辩论赛中的”立论“再合适不过了。别以为“九阳神功”式的立论是无坚不摧的,看看其介绍,就知道“九阳神功”练得是金刚不坏之身,说白了,守得住才打得赢,立得起才破得掉,有一套坚实的立论才能实现在辩论赛场上的纵横捭阖。

下面就基于“矛盾与统一”的辩证观点来说一说立论中的“九阳神功”,先说一下我所习惯的辩论赛立论习惯,给定一道辩题,其正反方的立论体系对比关系如下图所示:

看到这个图别奇怪,为啥“立论”要看正反方呢?因为任何一道可辩之题,对正反双方的辩手乃至第三方的观众而言,都存在大量共享的价值、逻辑、知识、事例,这些内容都是被称为“常识”、“公理”、“共识”的人类智慧财富,只是正反双方的“价值+逻辑+事例”体系中,价值观念轻重缓急不同,逻辑论证的路径不同,事例的解释不同,这才形成了“矛盾”;但是在矛盾之上,一定有双方共同接受的价值观念存在,这样的价值观念往往被定义为“普适价值”(比如民主啊、法制啊、自由啊、公平啊、正义啊、合理啊什么的);所以才有”辩论是求合的艺术“的说法。

基于这个“立论体系图示”,首先来介绍一下组织立论的过程中需要注重的一些基本概念。

1.何谓“价值主体”?任何价值判断都有主体存在,这个“主体”往往是不同立场或不同身

份的“人的群体”,选定本方的“价值主体”,实际上是在回答“为谁而辩”的问题。组织立论的过程中,切忌价值主体不明或者价值主体繁杂,主体不明会被对手“偷梁换柱”,主体繁杂会导致战场过于庞大难以驾驭。

2.何谓“价值观念”? 不同的“价值主体”必有不同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的差别并不一定是冲突的,而是立场不同所导致的“轻重主次”的认知差别,即便在同一价值主体内部,也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存在,通过选择并设置价值观念的先后顺序,就形成了价值观念的对垒甚至是矛盾。

3.何谓“论证逻辑”?论证逻辑是普遍存在于各个学科与各种社会领域的推理或演绎过程,常见的诸如类比、归谬、反证等不一而足,未来我会写一篇“墨辩七法”来说明墨子他老人家常用的七种逻辑论证方法,论证逻辑是支撑一方观点的合理性基础,无逻辑的辩论是语言的盛宴,却不是智慧的舞台。

4.何谓“事例”?事例就是在人类的历史中以及当下所发生的各种真实事件,事例是真实的存在,各种事例与不同的论证逻辑相互结合,就能凸显不同的价值观念。

在介绍完以上基本概念之后,就会有以下几点与辩论赛有关的重要认识:

1.辩论赛的正反双方都依赖共同的“人类智慧之树”进行辩论。

千万别把辩论赛当成“一家之言”的舞台,真正的辩手首先比拼的是对“人类智慧之树”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而不是个人的想当然或者杜撰。

2.辩论赛的正反双方围绕“价值主体”和“价值观念”的对立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

正因为一道辩题背后有着一棵公共的“人类智慧之树”,所以正反双方的矛盾和冲突都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正反双方辩手的责任是共同揭示尽可能多的“人类智慧”,这样才能给观众和评委更高水平的精神享受,这也正是“辩论是求合的艺术”的本质所在。

3.辩论赛的正反双方使用公共的人类智慧,因此立论及其运用就必须兼顾双方才能合理

正因为辩题背后有着公共的“人类智慧”,所以任何一条论证逻辑,任何一个事例都可能被正反双方使用,因此在进行立论准备和训练的过程中,本方想使用的任何一种价值观念、一条逻辑、一个事例都要充分考虑对方如何应对,要在诸多的价值观念、逻辑和事例中选择最有利、最简洁、最强悍的内容,进而建立起全联通的“价值-逻辑-事例”立论体系。

4.辩论赛的准备其实是完全开放的,任何所谓的“保密”都没有实际的意义和价值

对于低水平的辩论赛而言,辩手因其知识底蕴和社会阅历有限,对辩题的公共知识往往知之甚少,因此辩论赛就像是“盲人摸象”一般,一方说“柱子”,一方说“扇子”,在这种层次的辩论赛训练中,“保密”的其实是公共知识,而不是立论体系。在高水平的辩论赛中,当双方对公共知识的积累达到极高程度的时候,双方都能准确的预测出对方的立论体系和运用模式,真正比拼的就是个人辩论修养、语言表达能力、团队配合能力。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2k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