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教案7 岳麓版必修1

更新时间:2023-05-06 06:1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三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教学详案

【课标要求及解读】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解读:本节课从中央行政体制、选官制度、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的历史变化三个方面介绍了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情况,从而总结汉唐以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材分析】

本课是依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所列的“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这个学习要点编写的。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很多,在一课时的篇幅里不可能面面俱到,教材择取最具特色的中央行政体制、选官制度、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作为典型,通过其发展的基本史实,来反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学情分析】

对于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学生在初中已经有所了解,所以对于其概念的讲解不要做过多的解释,要重点梳理其演变的脉络。

【教师对策】

以问题为牵引,以资料为支撑,让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使学生体验、感受、探究历史,体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本课试图通过资料引入、情境设置、问题设计、课堂讨论和教师总结几个环节,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三省六部制、从世卿世禄制度到察举制到科举制,监察与谏议制度的发展、演变历程并对其进行评价

2、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跨度大,使学生体验到历代王朝的选官制度的逐渐合理化和成熟化,方法要灵活多样,通过图示的演示和问题的设问,帮助学生把握三省六部制的演变过程及关系和作用;通过资料的补充和问题探究使学生了解科举制演变的过程和正确评价科举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在学习制度演变的同时,加深对于中国历史的一种敬意,认识到制度演变背后体现的是一种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历代“大一统”王朝统治模式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结果,所体现的是中国管理模式逐渐平民化精英化的一种表现。

其二,认识中国的选官制度的先进性,中国选官制度使中国各个阶层的流动从而使中华文明充满了生机活力,认识到中华文明的进步性,在古代走在人类历史的前列的原因之一。

【教学重点】

三省六部制、选官制、监察和谏议制的演变过程

【教学难点】

如何评价科举制,分析汉唐以来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授课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相关知识,知道秦朝初步建立起来一套以皇帝制为核心较为完整的中央集权的制度体系,学完这一课了解了皇权至上的情况之后同学们可能会有种感觉:当皇帝真好!当皇帝真得很好吗?《红楼梦》中有一首看透世事,洞察人生的《好了歌》今天又一位了解皇上,博古通今的“著名诗人”——那就是我了——也仿写了一首好了歌,我们一起看一下这首绝版好诗,看看当皇帝是不是真的很爽?

(PPT显示)

好了歌

人人说做皇帝好,其实皇帝也烦恼;

宰相权大睡不好,选才选官更难搞;

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看来平民百姓有平民百姓的担忧,至尊皇帝也有至尊皇帝的烦恼。不过老百姓担心的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皇帝烦恼的是江山不稳,权力不大。这一节我们就来看看从汉到元的皇帝们是采取了哪些措施,创立了哪些制度来试图解决这些烦恼,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如何走西成熟的?请看本单元第三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板书)

二、讲授新课

(一)集权,再集权

我们先看皇帝的第一个烦恼:相权过大。请大家回忆上节课学过

的三公九卿制度中,“三公”分别指什么?他们的职能各是什么?

作为“百官之首”丞相的主要职责是辅佐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在秦汉时期,丞相的权力是相当大的,大到不仅“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有时候还能“直接处理全国政务”,这下子万乘至尊的皇帝可就睡不着觉了。我们看一组材料,看看秦汉时期的丞相权力到底有多大。

(PPT显示)

材料一:汉景帝时期,窦太后想封其兄王信为侯,景帝不敢独自做主,“请得与丞相计之”。而丞相周亚夫说:“高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丞相不同意,景帝也只好作罢。

材料二:晁错得罪过丞相申屠嘉,申屠嘉预诛之,晁错得知后逃到景帝处寻求庇护。申屠嘉后悔地说: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故误。

材料三:丞相有权任命四百石以下的官员,有权举荐六百石到二千石高级官员。田蚡为相时举荐的官员超过了两千石的品秩。

阅读上述材料,大家可以得出什么结论?面对这样的情况,从汉到元的皇帝们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呢?各朝的具体做法不尽相同但是总体原则却是惊人的相似,那就是:集权,再集权!(板书)

请大家阅读教材第10页梳理出汉、隋唐、宋、元治者如何创新制度缓解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学生阅读完教材之后,梳理四个朝代的措施,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板书)

汉代:设中朝、尚书台;隋唐:三省六部制

宋代:置中书门下,三分相权元代:设中书省

设问:1、汉到元的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过程来看,相权与皇权变化的趋势是什么?

2、(学生答后)既然皇权越来越强,相权越来越弱。那干脆不要宰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可以吗?

3、有人说在中国古代皇权与强权关系处理得最好的是唐,请大家结合三省六部制的相关知识,给这个论点提供论据支持。

(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有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还避免了权臣大全独揽,有利于加强皇权)

4、三省六部制和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有什么区别?

(二)科举,再科举

通过历朝历代皇帝的“不懈努力”皇权与强权的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皇上可以好好睡个觉了。其实不然,更难搞的事儿出现了,那就是选才选官制度,所谓“得人者昌,失贤者亡”,连电影《天下无贼》里的小偷都知道:这个世界什么最重要?人才!如何把合适的人选拔到合适的位置上去,通过什么方式把最有本事、最有能耐的人选拔到官员队伍之中,历代的统治者没少为这事儿着急上火,他们最后使出的招数是:科举,再科举!(板书)

我们还是按照刚才的做法,先梳理一下从西周到明清的选官制度

的演变过程。(学生看书之后,找学生梳理演变情况,教师板书)西周:世卿世禄制度战国:军功授爵

汉朝:察举魏晋:荐举

隋唐:科举

这么多选官制度大家最熟悉的是科举制。科举制的基本原则现在还在发挥作用,不仅仅在中国,科举制还走出了中国,走向了世界。世卿世禄制的弊端我们不用多说,军功授爵是战争时代的办法,和平时期,常态情况下没有办法实行。察举和荐举制度怎么样呢?为什么会出历史舞台呢?我们先看一组材料:

东汉顺帝六年,河南尹田歆掌握了察举六名孝廉的名额,当权的贵族勋戚争相请托,结果真正名士入选的只有一人,其他五人都是走后门人选的。

邓禹一家,凡公者2人,侯29人,大将军以下13人,中二千石14人,州郡长官48人,其余官职不可胜数。弘农杨氏四世为三公,汝南袁氏则四世五公。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虽然察举制有机动灵活、节约成本的优点,但是这项制度的缺点更多,通过材料大家谈谈察举制有哪些缺点?

(官员被世家大族垄断,其他阶层的人没有机会参与政权。官员素质低下,官僚队伍腐败等等)

随着时代的进步,特别是封建经济的发展作为地主阶级中下层的

庶族地主崛起,地主阶级的上层——士族地主衰落,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无非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从隋文帝时期开始采取分开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隋炀帝时正式确立了科举制度,唐朝时期这一制度进一步完善形成了系统的考试选官制度。

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这一制度呢,请大家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分组讨论后,每一组派代表评价科举制的利弊。

(PPT展示材料)

材料一:科举制在国外的影响

英国:1835年,居留中国人士格尔斯指出:“科举是古往今来的其他伟大的君主制度所无法相比的。也许这就是他们所创造出来惟一值得保留的制度,而此制度还未被其他国家所采用。或许将来有一天,它会像火药和印刷术一样,在国家制度,甚至是欧洲的国家制度中,引起另一次伟大变革。”

1847年,曾到过中国的杜麦斯出版了《中国札记》,以近乎狂热的态度呼吁建立起向全体英国臣民开放的竞争性的考试制度,从而提高英国行政官员的水平,并促进大英帝国的团结。1855年5月,经过议会辩论之后,英国实行文官考试制度。

美国: 1848年,威廉姆斯在《中央王国》一书中说:“从科考的结果看,中国政府的高官阶层中的不少官员都怀有让人极为敬佩的才能和知识,及爱国、正直和有条不紊的工作态度。它维持了这个国家庞大的机器的运转,也保持着一种不衰的崇文风气。”870年,史皮尔(Spear,汉名施惠廉)在《最古老与最年轻的国家:中国与美

国》一书中说:“中国人民的竞争使得整个政府管理的政治原则公开化。听吧!西方国家,它没有世袭等级,或许没有个人荣耀,它没有财富的权力,它不主张任人唯亲,它也不去迎合世俗的偏见和利益。”1883年,以平等竞争为原则的文官考试法案获得美国国会通过。1893年,美国文官考试制度完全确立。

其他诸如我们的近邻日本和韩国,也在本国文官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大量吸取借鉴了中国科举制精华。

材料二:近代人物对科举制的评价

五四时期重要的科学启蒙者和自由主义思想家杜亚泉在1911年撰文指出:“吾直以当日之设学堂、废科举,为多事矣。向使当日者,不废科举之制度,但稍稍改易其课试之程式”,

另一位在科举废后不久却赞美科举的伟人是孙中山。民国建立后,孙中山在各种场合一再称赞中国古代考试的公平性,强调考试在政府选任官员中的重要性。他在《五权宪法》等演说中多次说过:中国古代的考试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的最古最好的制度。孙中山还指出:“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胡适认为现代中国的历史基础之一便是科举制度。他说:“这种制度确实十分客观、十分公正,学子们若失意考场,也极少埋怨考试制度不公……它是一个公正的制度,即使是最贫贱家庭的男儿也能够通过正常的竞争程序而爬升到帝国最荣耀、最有权力的职位上。政府

官员并非天生就属于某一特殊阶级,而应通过某种向所有志愿参加考试的人敞开的竞争性的考试制度来选任。”

1955年,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钱穆说:“无论如何,考试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中一项比较重要的制度,又且由唐迄清绵历了一千年以上的长时期。中间递有改革,递有演变,积聚了不知多少人的聪明智力,在历史进程中逐渐发展,这决不是偶然的。直到晚清,西方人还知采用此制度来弥缝他们政党选举之偏陷,而我们却对以往考试制度在历史上有过上千年以上根柢的,一口气吐弃了,不再重视,抑且不再留丝毫顾惜之余地。那真是一件可诧怪的事。”

阅读上述材料后学生分组讨论,对科举制作出评价。

从隋唐一直延续到清末的科举取士的制度,我们对它至今还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实在令人觉得遗憾。不少人只要一听到科举、考场、八股文、秀才、举人、进士等等名词,立刻大起反感,认为那是封建的、落后的、愚昧的、可笑的,一直认识不到这个制度对中国的重大贡献,对全人类的重大贡献。对于科举取士,它考的是什么内容,那是另一回事,是可以根据时代的需要而改变的。只就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而言,则在1300年前,我们的祖先能够实施这样一种三公(公平、公正、公开)的选官制度,确是一件大不容易的事,堪称人类社会的创举。那时候,世界上别的国家选拔人才,全都摆脱不了宗教的限制(不用异教徒),民族的限制(不用异族),阶级的限制(如古印度的贱民当不了官)。既有“三限”,何来“三公”?只有中国的科举制度,应考者没有宗教限制(信什么教都可以),没有民族限制(唐代的白种

人如波斯人、阿拉伯人、犹太人都可以应考),没有阶级限制(不论富贵、贫贱),更了不起的是没有年龄限制,惟一不合理的就是有性别限制(不接受女生应考)。

刚才大家都发表了自己的对于科举制的看法。科举制的最大优点就是公平合理,可操作性强,它打通了平民与官宦之间的管道,使整个社会阶层呈现合理有序流动的良性循环,为整个社会应付危机提供了回旋余地和较大弹性——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我们虽然社会动荡不断,但文明一直未曾中断,即使是深受洋教影响的太平天国,它也不忘在乱哄哄的建国之初就开科选士。

说到科举制的缺点,那也一目了然。它的缺点首先是考的教材儒家固定,答的方法八股固定,不许发挥,不许创造,不许推翻旧有观点,死记硬背好了,除了这些我啥都不会。而做了官后,治理地方时学的又没用,处理案件时,孔孟又没教,儒家经典中又没有,只好葫芦僧判葫芦案。其次,在科举考试的天地里,独尊儒术,排斥多元文化。它只讲诗赋文章,排斥自然科学,千百年间,考试内容翻来覆去总是涛声依旧的《四书》《五经》。明朝末年的著名科学家宋应星,在其科学巨著《天工开物》的序言中就很有感慨地写道:“此书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这也直接导致了自然科学在我们国家不受重视,千年以来蹒跚难进的结果。其他还有诸如科举制让天下文人死读书,不求甚解。既吞噬了教育的独立性,比如独立人格的培养;也扰乱了知识传播的纯粹性,比如个人对外部世界认知的智慧。也就因为这些原因,科举制在经历了它1000多年的辉煌之后,不得不在清朝暮年

匆匆谢幕——“最是仓惶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

我们国家从1989年开始试点国家公务员考试,至今已经走过了20年的风雨历程,确立各级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凡进必考”的原则。这项制度就是借鉴古代科举考试的形式,在内容上突出时代性、实用性的特色为国家遴选了数以万计的各类工作人员,为社会主义各项改革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证。解决皇帝烦恼的科举制突破了时代、阶级、国家的界限,中华民族对于世界政治文明作出了突出贡献。

现在好了,相权也削弱了,选官的科学机制也建立起来了,皇帝总可以好好消停一阵子了吧。不,皇帝又在考虑另外一个令人头大的问题:用什么办法保证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的各级官吏廉洁高效呢?皇帝们经过不断的探索,找出了的对策是:专制,再专制。

(三)专制,再专制

皇帝的专制措施概括起来说有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多各级官员的监督管理,让他们只能老老实实,不能乱说乱动;另一方面是管住各级官员特别是谏官的嘴,叫他们只能好好干活,不要指手画脚。请大家阅读教材P12看看从秦朝到明清皇帝们是如何加强监察,淡化谏议的。(学生看书后回答,教师板书)

监察:

秦朝:御史大夫兼管监察汉朝:于是大夫专管监察,刺史监察地方

明清:监察院、提刑按察使监督地方,六科给事中监察六部谏议:

隋唐: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宋代:设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明清:取消了专门的谏议机构

设问:上述两种制度的演变情况来看,个呈现什么趋势?(监察越来越紧,对官员的控制越来越强;谏议越来越松,对皇帝的监督越来越弱)

这两项制度发挥了哪些作用,应做如何评价,请大家参照教材相关知识课下做进一步探讨。

通过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皇帝的“烦恼”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缓解,这三项制度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标志。大家想一想,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为什么要不断进行政治制度改革,不断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呢?

我们做一个类比用今天的事儿类推以下昨天的事儿。我们刚才看一下深圳大部制改革。深圳自建立特区29年来经过了7次政府改革,现在是第八次,决定改革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呢?

是社会发生的种种变化,随着改革开放是深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政治制度要和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相适应才可以。那么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实际上是适应了封建社会的变化要求,比如宰相人数增多一方面适应了皇帝集权的需要,通过分权到达到集权的目的。另一方面,宰相人数的增加也适应了社会的变化,大家可以想到唐朝时期国家的事情肯定比秦朝的时候多,现在政府要考虑的问题绝对要比古代多得多,中枢机构的调整实际上也适应了这种变化。再比如科举

制,就是因为社会经济发展中小地主阶层崛起,上层地主衰落的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这项制度才应运而生。而通过科举制皇帝把地方士族把握的选官用人的权力收归中央,满足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监察谏议制度同样具备适应社会变化,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的特征。

因此,我们说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适应了中央集权的需要,也反映了社会变化的情况,这两点既是三项制度出台的深层原因,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那就是政治制度要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反映社会结构的变化。

正在向纵深推进的社会主义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体系。这项工作应该说是刚刚开始,任重而道远。不过我们从历史中应该给出我们政治改革的两个基本原则,那就是:政治改革必须适应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需要;政治改革必须反映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

好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到此就告一段落。下面我们检测一下本节课的基本知识点,看大伙儿掌握得如何?(PPT显示关于三项制度演进基本知识的检测性选择题)

探究性作业

材料

09年9月8日,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深圳特区实行“大部制”改革后的31个局委挂牌成立。这是改革精简掉了15个局委,

31政府工作部门及相关部门共取消、调整、转移284项职责和行政审批事项,其中取消和调整了194项,政府不再直接办理的事务性职责共90项。运行机制上的这一改革,有利于强化部门之间工作关系,加强决策的统筹性,提高决策执行的高效性。

如果西安也要进行包括政府机构改革、人事制度、民主监督在内政治制度改革,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给西安政治改革提出哪些性建议?

总结归纳:

从汉到元的古代政治家通过不断的制度创新,到隋唐时期以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和监察制度为主要标志,进一步发展完善了秦朝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的烦恼也解除了不少。不过,皇帝的烦恼并没有完全解决,老倪版《好了歌》最后一句是“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为了有效控制地方,有效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历代的政治家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呢?请期待下节课:老倪精讲历史之皇帝的烦恼的下集——专制集权的加强!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6j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