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教学案(原创 word版)

更新时间:2023-04-11 01:2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李春贵语文教学案·人教版·语文·必修二

人教版·语文·必修2

第一单元写景状物散文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品创作的背景。

2.理清文章的线索,理清写景的顺序。

3.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写景的方法。

4.体会作者通过写景状物抒发的感情。

5.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赏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内容概述】

本单元是人教版教材必修模块中的第二个现代散文单元。

第一个现代散文单元是必修一的记叙散文单元,选文是《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和《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与必修一的记叙性散文单元不同,本单元是写景状物散文。这些优美的散文名篇,从它们各自的角度,对大地山川、风物美景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绘,令人感受到大自然与人生的多姿多彩,从而激发起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散文。当时正值“四·一二”蒋介石背叛革命之时。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他悲愤、不满而又陷入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文章借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我们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故都的秋》写于1934年7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在杭州闲居三年后,“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本文。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

陆蠡的《囚绿记》发表于1940年。本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高考链接】

散文一直是高考文学类文本考查最多的文体。

广东自2004年自行命题到2011年高考八年,有五年的时间是考查散文阅读的。其中2005年肖铁的《壶口的瀑布》和2007年迟子建的《泥泞》都是写景状物的散文。

在2011年的高考中,天津卷的《塔上的树》、北京卷的《祁连雪》和福建卷的《走近腾格里》选取的都是写景状物的散文。

在广东省两次考查写景状物的散文,主要考查文章的结构、表现手法、关键语句的理解和主题的理解。广东省的文学类文本阅读没有客观题,都是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

2011年高考中出现的三份写景状物的散文,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的理解,对主题的把握,对作者感情的领悟,以及考生结合社会现实解读文章的能力。在这三份试卷中,都有客观题出现。

【学法点拨】

1、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身临其境,体会作品描述的美景,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

2、练习运用圈点、批注法鉴赏文章中的精彩语句,学习做一点圈点批注,写下心得。

3、对那些美妙的段落,反复朗读,熟读成诵,逐步增强对写景状物散文的鉴赏能力。

4、在阅读鉴赏中,加强积累整合能力的培养,逐步掌握写景状物的相关知识,能够仿照本单元自己喜欢文章的写作形式,摹写自然,感悟生活。

李春贵语文第 1 页共1 页

李春贵语文教学案·人教版·语文·必修二

李春贵语文 第 2 页 共 2 页 1 荷塘月色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鉴赏:《采莲曲》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描写了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的欢乐,展现采莲女在荷塘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人花难辨、花人同类的生动画面,表现出采莲女天真烂漫的性格。《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读者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精彩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臵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笔墨,给读者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

1.识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原名自华,号秋实,现代著名________、

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以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

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著名的诗集有《踪迹》,散文集有《你我》《匆

匆》等,散文代表作《荷塘月色》、《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散文家 《背影》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2.明背景

《荷塘月色》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那

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处于苦闷彷徨中的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忆佩弦》)。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在《一封信》中他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荷塘月色》就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3.注字音

(1)煤屑.________(2011浙江考查) (2)幽僻.________ (3)蓊.

郁________ (4)踱.步________ (5)弥.望________ (6)袅.娜________ (7)羞涩.

________ (8)丝缕.________ (9)霎.时________ (10)梵.

________

李春贵语文教学案·人教版·语文·必修二

李春贵语文 第 3 页 共 3 页 (11)??? 荷.花 负荷. (12)??? 颤动 颤栗

(13)??? 挨.近 挨.打 (14)??? 曲.折 曲.调 (15)????? 脉.

络 脉.脉

(16)??? 乘.凉 史乘. (17)??? 浅薄. 薄.

饼 薄.荷 (18)??? 参差. 差.别 差.劲

答案:(1)xiè (2)pì (3)wěn ɡ (4)duó (5)mí (6)niǎo (7)sè (8)lǚ (9)shà (10)fàn

(11)??? héhè (12)??? chàn zhàn (13)??? āi ái (14)??? qūqǔ (15)??? mài mò

(16)????? chén ɡshèn ɡ (17)????? bóbáo bò (18)????? cīchāchà

4.写汉字

(1)??? niǎo 娜xiāo 雄 (2)??? 飘miǎo 缥miǎo (3)????? bān 驳bān 级 (4)???

qiàn 影jìn ɡ 妆 (5)???

风zī zì 意 (6)????? diàn 念diān 量 答案:(1)????? 袅枭 (2)????? 渺缈 (3)????? 斑班(4)????? 倩靓 (5)????? 姿恣 (6)?????

惦掂 5.解词义

(1)幽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受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弥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亭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袅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脉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酣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参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斑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一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蓊蓊郁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幽深僻静。

(2)享受。

(3)满眼。弥:满。

(4)高耸直立的样子。

(5)柔美的样子。

(6)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文中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深含感情的样子。

(7)熟睡。

(8)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

(9)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文中是深浅不一的意思。

(10)一律,一概。

李春贵语文教学案·人教版·语文·必修二

(11)树木茂盛的样子。

6.辨用法

(1)风致·风姿

辨析:“风致”指美的容貌、举止和姿态,还可指风味、情趣。“风姿”指美好的举止姿态。

①江姐的仪容本来是端庄的,经过化装,更显出一种典雅的________。

②本来天下山水各有各的特殊________,桂林山水那种清奇峭拔的神态,自然是绝世少有的。

(2)渺茫·淼茫

辨析:“渺茫”一是指辽阔的样子,如“烟波渺茫”;二是指因遥远而模糊不清,如“音信渺茫”;三是指因没有把握而难于预期,如“前途渺茫”。“淼茫”只指水广远的样子。

①信仰是茫茫黑夜中引路的火把,是________大海中指引航向的航标。

②她一面想着,一面就觉得她的心空荡起来,她从来没有像这样的感到________过。

(3)安静·宁静

辨析:两个词都指没有声音。“安静”重在稳定。而“宁静”重在平和,一般多指环境或心情平和安静。“宁静”除了指环境外,还可以指一种心情上的安宁。而“安静”多指环境没有声音或吵闹。

①保持一颗________的心,你会由衷地感叹:即使我不快乐,也无需紧锁眉头。

②周围________极了,没有城市汽车的噪音,没有购货人流的喧嚣。

(4)惦记·思念

辨析:“惦记”指(对人或事)心里老想着,放心不下,多用于口语;“思念”多指对景仰的人、离别的人或环境不能忘怀,希望见到,多用于书面语。

①老师傅虽然退休了,可心里总是________着厂里的工作。

②他们时常变得想家,时常________故旧。

(5)忽然·突然

辨析:“突然”和“忽然”都用在没想到,出乎意料的情况下。但两者词性不同,“突然”是形容词,除了做状语以外,还能作定语、谓语、补语。“忽然”是副词,只能做状语。

①________分不清自己生存的世界究竟是真实的存在,还是他人一直所说的虚幻。

②父亲的________到来,让我手足无措。

答案:(1)①风姿②风致(2)①淼茫②渺茫(3)①宁静②安静(4)①惦记②思念(5)①忽然②突然

7.积名句

(1)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4)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月光如流水一般,______________。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4)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5)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8.通语篇

(1)本文将描写荷塘和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突出了荷塘月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________的心情。

(2)“__________________”是本文的文眼,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3)本文以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首段),交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春贵语文第 4 页共4 页

李春贵语文教学案·人教版·语文·必修二

李春贵语文 第 5 页 共 5 页 第二部分(2~6段)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2~3段,写去荷塘的路上,介绍____________。4~5段,集中描摹__________________。6段,写荷塘四周的景色。

第三部分(7~8段),赏餍月色,转回家门,抒发不满现实的感慨。

答案:(1)优雅 朦胧 幽静 不满黑暗现实 向往自由光明 彷徨苦闷 (2)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3)我游荷塘的行踪 夜游荷塘的缘由 夜游荷塘的心绪和见闻 荷塘的环境和临塘而立时的心境 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

1.问题导读

(1)第四段观月下荷塘,作者写了荷塘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运用了哪些艺术表现技巧?

答案:描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下流水。写出了荷叶的茂密,身姿高挺,荷塘的深广,荷花的稀少、明亮、洁白,荷香的清馨、飘渺,流水的脉脉含情,把荷的情态通过动静结合的方法形象地展现出来。

(2)第五段观塘中月色,作者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具有什么样的特征?运用了哪些表现方法?

答案:本段描写的景物有“月光”、“青雾”、“叶子”、“荷花”、“树影”、“光影”等。月光清幽,如流水;“青雾”薄如轻纱;“云天”淡淡的;“树影”奇形异状,如画如乐;运用了动态描写的方法,通过“泻、浮、洗、笼”等准确的动词去描写;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以及通感的修辞手法,描绘出一种静谧、和谐、素淡、朦胧的美妙意境。

(3)第六段与写荷塘月色有什么关系?

答案:第六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通过写杨柳树、远山、灯光、蝉声、蛙声,目的是以树写月,进一步表现月色的朦胧,荷塘环境的幽暗,浓淡相宜,疏密有致,富有别样的诗情画意。

(4)作者的情绪随着景物的转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感情线索:“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便觉是个自由的人”,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不可得。

(5)为什么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李春贵语文教学案·人教版·语文·必修二

李春贵语文 第 6 页 共 6 页

答案:在文章中,这句话起着行文转接过渡的作用。江南是作者的故乡。在《一封信》中作者写道:“这真是‘我的南方’了。我正苦于想不出,这却指引我一条路,虽然只是‘一条路’而已。”因此,“惦着江南”便有着身处忧烦而忆往怀旧的意义。

(6)作者引用《西洲曲》有何作用?

答案:作者因为“颇不宁静”而夜游荷塘,回到家中“什么声息也没有”。可见,“不宁静”并未排遣掉,反而有所加重。正是这种内在的情感纽带,使作者自然地想到了《西洲曲》中的句子,对欲断难断的情感进行了补充和延伸,进一步拓展了读者的思考空间:“一切原来只为逃避,可逃避的结果却是无法逃避。”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7)【超链接:高考对接】有人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本文的文眼,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从结构上看,“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起了总领全文的作用。从内容上看,贯穿全文的感情是难以摆脱的“不宁静”,是笼罩在作者心头的哀愁。“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奠定了全文感情的基调。因此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本文的文眼。

2.结构图解

3.写法赏析

(1)抓住景物的特征写景。

“荷塘月色”是人们熟悉的景物,而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却写出了仅有的“这一个”,造出了鲜明、逼真的境界。从多种角度去描写,唤起读者诗意的联想和想象:如第五节中描写月光沐浴的荷叶和荷花,连用两个比喻“似牛乳”、“似轻纱”,淋漓尽致地表现月光下的荷叶和荷花那种飘渺轻柔的姿容。

(2)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本文在写景、抒情的结合之上有独到之处。作者以自然的美反衬社会的丑。在对自然美的描写和赞美中,渗透着自己孤高的情志、深沉的感慨和对美好自由的向往。在白色恐怖重压下的作者欣赏荷塘月色的淡淡喜悦中,夹杂着作者不满黑暗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现实的淡淡的哀愁,正是这个基调给优美的荷塘月色披上了一件朦胧恬静的轻纱。

(3)结构严谨自然。

《荷塘月色》一文,从“颇不宁静”的心情落笔,娓娓道来,十分自然。文中第二部分写景,在这里作者顺“我”一路行来的线索,层层表现,形成明显的空间顺序,从而有条不紊地描绘出荷塘月色的美妙景象。全文紧紧围绕题目,信笔写来,看似不费功夫,实际上正

李春贵语文教学案·人教版·语文·必修二

表现出缜密而不拘泥,严谨而又极其自然的结构谋篇的艺术。

(4)善用比喻。

文中许多比喻用得绝妙,不仅贴切、生动,且极易令人产生联想、想象。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样的比喻很容易把人带入特定的艺术境界。

(5)用词精当,富于表现力。

本文用词准确鲜明生动,表现在两点上:一是动词的选择一丝不苟,煞费苦心。如第四节中“点缀”、“挨”,第五节中“浮”、“泻”等用得极其贴切。二是叠字形容词的匠心运用。全文共用二十六个叠词。很短的散文中大量运用叠字,丝毫不觉复沓,这主要是作者喜欢运用这种叠字来表现事物的特征和姿态,同时也是为了使行文和缓舒徐,读来富有节奏感。

4.文体常识

散文是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________是它最突出的特征。“形散”是指散文________自由,“神不散”是指散文的________要明确集中。根据散文的内容和性质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诗歌小说戏剧形散而神不散取材主题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

5.高考对接

?考点对接

概括作品主题——文眼

文学类文本阅读考试要求含有三个层级,一个是“分析综合”,其次是“鉴赏评价”,然后是“探究”。

“概括作品主题”是文学类文本考试要求第一个层级“分析综合”中的一个考点,而概括文眼,则是其中的一个分考点。

文眼,是我国传统的、独有的关于文章写作的术语。所谓“文眼”,指的是一篇文章中那些最富有表现力,最能帮助读者准确理解整个作品的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

“文眼”的巧配妙置,是实现作者、读者双向交流作用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文眼”:文眼,就是文章的精神,文章的风采的凝聚点。是一篇文章最为闪光的片断式语句,是最能体现文章“神”的语句。文眼,有如人的心脏,溉血于全身;又如脊骨,柱立了整体。文眼,它能透露作者布局谋篇的秘密。文眼,它能使读者弄清文章的脉络层次,品味作者结构的完整、严谨和精巧。文眼,它是读者打开作者谋篇布局的巧妙的金钥匙。

一篇文章的文眼出现位置不尽相同,其所“居要”处因人因文而异。刘熙载是这样认为的“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在后必顾之,在篇未则在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在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文眼出现的位置虽然不同,但都照顾关注全文各部分,使之成为有机的整体。

?考题印证

(2011北京,原文见本单元测试第“五”题)作者曾说:“雪”是《祁连山》的“文眼”,其有重要的作用,请通读全文,谈谈文中“雪”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解析:通读全文,先要理清作者行文思路,然后再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文章的艺术手法。

答案:雪是贯彻全文的线索;雪化成水汇成了河流,哺育着河西走廊世世代代的子孙;雪赋予祁连山以壮丽景观;雪充当的是作者抒发思想感情和表达历史感悟的载体;雪作为生动鲜明的感性意象,使文章富于艺术感染力。

?超链接:本课“问题导读”(7)、“单元测试”第16题

李春贵语文第7 页共7 页

李春贵语文教学案·人教版·语文·必修二

李春贵语文 第 8 页 共 8 页

1.下列加点的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处.置(chǔ) 颤.动(chàn) 曲.折(qū) 霎.

时(shà) B .倩.影(qiàn) 袅.娜(niǎo) 头屑.(xuè) 丛.

生(cón ɡ) C .脉.脉(mò) 参.差(cēn) 酣.眠(hān) 幽僻.

(pì) D .空.隙(kòn ɡ) 宁.静(nín ɡ) 敛.裾(liǎn) 数.落(shǔ) 解析:“屑”读xiè。

答案:B

2.下列四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迷迷糊糊 凝碧 波痕 朗照

B. 隐隐约约 幽僻 袅娜 空隙

C. 蓊蓊郁郁 寂寞 稀疏 羞涩

D. 没精打睬 丰姿 酣眠 倩影

解析:?没精打睬?中?睬?改为?采?。

答案:D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___________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____________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____________过一样,又像________________着青纱的梦。

A .照 升 浸 覆

B .淌 浮 洗 覆

C .泻 浮 洗 笼

D .洒 升 泡 笼

解析:“泻”,照应“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这个喻体;“浮”则描写水气轻轻升腾;“洗”承上文“泻”字而来,表现了月光洁白柔和而又鲜艳欲滴;“笼”字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盈、柔美的姿容,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

答案:C

4.下列各句在修辞方法上与例句相同的句子是( )

例句: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A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B .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

C .这个亭踞在突出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D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解析:例句与D 项都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

答案:D

5.(2011全国)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今天的日子很短,正在自己的脚下悄悄地流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营好每一个今天就等于经营好昨天和明天。

① 今天的事应该今天完成,不能推到明天

② 脚踏实地,全身心地经营好今天,才会有一个个实在的昨天

③ 因此,面对今天,我们不要太多地怀念过去

④ 接力棒交得好,才能走向辉煌的明天

⑤ 如果总是站在今天望明天,结果明天也会悄悄地溜走

⑥ 今天是昨天和明天的接力处

A .⑤①⑥②④③

B .⑤⑥①④③②

C .⑥④③②①⑤

D .⑥②③①④⑤

李春贵语文教学案·人教版·语文·必修二

李春贵语文 第 9 页 共 9 页 解析:解决本题的突破口是:A.从?接力?这个词来看,⑥④关系密切,应该在一起,而且是先⑥后④。B. ①和⑤谈?今天?与?明天?的关系,①是正面谈,⑤是反面谈,应该是先正后反。C. ③与②在谈?今天?与?昨天?的关系,①⑤是在谈?今天?与?明天?的关系。按照逻辑顺序,应该是先?昨天?后?明天?。根据以上判断,就非常容易地得出答案。

答案:C

雨中的荷

聂春友

①参加南戴河举办的荷花节,看惯了映日荷花的我忽然心

有闪念:这满园盛荷在一片风雨中,该是何等的风姿呢?

②几天后,天还没亮,我被窗外的一片雨声吵醒了。走到

湖边,我的心一下子被强烈地震撼了:只见湖中那一丛丛荷花,

仿佛是一排排战士、一个个团队,靠着集体的力量,顽强地抗

击着风雨。

③在湖水的涌动中,在雨水不歇的敲击中,每个团队周边

那些硕大的荷叶,不停地在水中起伏,在风中翻卷,越到团队的中心,那起伏、翻卷的波动越小……而那些姿态各异的荷花,在风雨中颤抖着,尽管有的被雨扫去了美丽的花瓣,有的被风扯乱了金黄的花蕊,那一株株纤细的荷茎,依然挺立着;那一朵朵残留的花儿,依然笑对苍天,用自己的身躯,遮挡着风雨,守护着下面幼小的花蕾……

④我们乘船下到湖中观赏,尽量让船贴近花丛。在映荷桥下,一株盛开不久的荷花,在风雨的摇曳中,多数花瓣已经散落得无影无踪,失去了晴日的娇美,而那托举着花蕊的荷茎仍直直地伸向桥顶,直到顶上了桥底,依旧不肯折腰。她仿佛要用尽自己的力量,凭借自己稚嫩的身躯,支撑起这巨石垒就的桥梁。还有一株荷,她的茎干受到过伤害,曾险些被折断,然而,在伤口处,那细瘦的茎干只是稍稍向下弯曲了一下,便又直直地向上挺举起一个饱满的花蕾。在湖中赏荷与在岸上观荷不同,目光顺着水面望过去,风雨中,碧叶翻卷,万荷摇动,一片片荷丛中,有的是叶护着花,花叶相依,亲密无间。有的是莲蓬高举,昂首屹立,显示出铮铮傲骨。有的花形虽被风雨吹散,花瓣随波飘零,却神采依旧,真有“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泰然。还有几朵隐在荷丛深处,像是漂浮在水面上的花朵,任头上百花争艳,任身边水波涌流,她们纹丝不动,恍如一个个隐士,静静地听着尘世的风声雨声。荷花被誉为凌波仙子,在人们眼中,似乎她只是个娇艳的女子。今天看来,她更有志士的筋骨、君子的风范!

⑤雨越下越大,我们弃舟登岸,走进荷园北侧的二仙居。这里供奉着和、合两位仙人的汉白玉雕像。这两尊雕像不像其他神仙那样正襟危坐,双眼俯视着人世间,而是像两个天真无邪的稚子,喜笑颜开地奔跑过来。多少年来,人们把和、合二仙作为家庭和睦与社会和平的象征,把生活美满幸福的愿望寄托在他们身上。人们让和仙背负着荷花儿,一方面是“和合”与“荷”谐音,另一方面,也是人们对荷的情操的敬重。讲解员给我们讲述两位仙人的故事时,我忽然忆起刚走进荷园时,那一个个荷的团队,协力同心、抗击风雨的情景……我们要创建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不正需要全社会的人们都具有荷的这种精神境界吗!

⑥窗外雨声连绵,脑中忽然掠过古代文人雅士关于荷的种种咏叹。有诗曰“碧叶喜翻风,红英宜照日”,虽说出了荷的灵动、大气,但缺少荷的沉练、豁达;“映日荷花别样红”,绘就了荷的高雅,却又过于华丽,反而冲淡了荷的神韵、荷的情怀;而“留得残荷听雨声”,荷的韵致倒也勾勒出来了,但一个“残”字,总觉得内中含了太多的苦涩和惆怅。

面对这满

李春贵语文教学案·人教版·语文·必修二

李春贵语文 第 10 页 共 10 页 湖涌动的翠绿,一池抗争的嫣红,好像任何诗句都难以准确传情达意。

⑦人生一世,花开一季,草木一秋,是自然规律。

⑧其实荷的一生,不就是人生的缩影吗?从破土、发芽、开花到残落,历经风霜,坎坎坷坷,但始终不变的是一种向上的精神,一种不屈的傲骨,一种永不低头的信念。

⑨我想,小雨、中雨、大雨,微风、大风、暴风,对荷仅仅是一个考验,是一种锻炼。失去的是荷芳,永存的是荷神。

1. 文章第4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描写雨中的荷?表现了荷的什么精神?

答案:本段采用了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雨中的荷。表现了荷的坚强不屈的品质和团结向上的精神。

2. 文章第6段引用了一些古人咏荷的诗句,写了荷的哪些特点?

答案:引用古人的诗句,不仅写出了荷的灵动、大气、高雅、韵致,而且突出了荷的沉练、豁达与情怀。

3.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简要分析下面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失去的是荷芳,永存的是荷神。

答案:风雨洗刷掉的是荷的外在的东西,而荷向上的精神、不屈的品格和永不低头的信念是永存的。

②简要分析第2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答案:点题(照应题目),领起下文。引出下文对雨中的荷的具体描写,对荷的精神的尽情展现。

4. 文中第5段写到二仙居里供奉着的和、合二仙,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突出了荷同心协力、抗击风雨的团队精神,以及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从而深化了主旨。和合二仙的精神既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和智慧的结晶,也是现代人应该敬重和弘扬的优良传统。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皎.洁 / 打搅. 业绩. / 污渍. 纤.维 / 纤.

夫 B .效.仿 / 发酵. 空旷. / 粗犷. 盛.开 / 盛.

饭 C .隐瞒. / 蛮.横 挑衅. / 抚恤. 埋.伏 / 埋.

怨 D .市侩. / 反馈. 濒.临 / 频.繁 辟.谣 / 精辟.

解析:A 项?皎??搅?均读?ji ǎo ?。?绩??渍?分别读?j ì??z ì?,?纤?在?纤维??纤夫?中分别读?xi ān ??qi àn ?。B 项三组读音都不同,分别读?xi ào ?/?ji ào ?、?ku àng ?/?gu ǎng ?、?sh èng ?/?ch éng ?;C 项?瞒??蛮?均读m án ,?衅??恤?分别读?x ìn ??x ù??埋?在?埋伏??埋怨?中分别读?m ái ??m án ?。D 项?辟?在?辟谣??精辟?中均读?p ì?,?侩??馈?分别读?ku ài ??ku ì?,?濒??频?分别读?b īn ??p ín ?。

答案:B

2.(2011山东)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签署 发贴子 雍容华贵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B. 端详 螺丝钉 额手称庆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C. 惊诧 震慑力 眼花瞭乱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D. 延袭 扫描仪 不屈不饶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李春贵语文教学案·人教版·语文·必修二

李春贵语文 第 11 页 共 11 页 解析:A 发帖子 C 眼花缭乱 D 沿袭

答案:B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传统的“严父慈母”在一些三口之家中逐渐演变为“慈父严母”。以前严厉的父亲如今在这些家庭中扮演着唱红脸...

的角色。 B .该县有关部门决定在今后两年内斥资对这位名人的故里..

进行修复,把它们打造成精品,以吸引外地游客,使当地旅游人气更旺。

C .经过多年的深入研究,该课题组撰写了专题报告,对我国票据法的特色及其.

立法决策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述。

D .他准备出售自己珍藏多年的字画,并把出售所得捐赠给西南干旱地区,但后来字画不慎遗失使他的计划成了纸上谈兵....

。 解析:B 项“故里”指故乡,老家,和“修复”不搭配,应改为“故居”;C 项“其”指代不明;D 项“纸上谈兵”指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可改为“一纸空文”。A 项“唱红脸”指在传统戏曲中勾画红色脸谱扮演正面角色,比喻在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中充当友善或令人喜爱的角色(跟“唱白脸”相对),使用恰当。

答案:A

4.(2011全国)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不同的生活习俗、自然条件以及地理环境,使各地的民居在平面布局、结构方法、造型等方面呈现出淳朴自然,而又有着各自的特色。

B .历时三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是一次成功的国情大盘点,其数据将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和政府的相关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C .失眠是指因睡眠时间不足、质量不佳对身体产生损害而出现的不舒服的感觉,应对失眠需要了解相关的睡眠卫生知识,进行自我调护。

D .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教风和学风建设,而中小学是人生品格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这样的活动应着力于中小学就要抓紧抓好。

解析:A 项?呈现出?缺少宾语,C 项?因?的宾语到底是?睡眠时间不足、质量不佳?,还是?睡眠时间不足、质量不佳对身体产生损害??因为宾语不明确,造成结构混乱。D 项?应着力于……”与?抓紧抓好?重复。

答案:B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5~8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

李春贵语文教学案·人教版·语文·必修二

李春贵语文 第 12 页 共 12 页 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5.分析划线句中“泻”字和“浮”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把荷叶和荷花放在月光的背景下,一个“泻”字,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明欲滴的实感;一个“浮”字,又表现出月光下荷叶、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作者是通过写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

6.“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酣眠”“小睡”在文中各指什么?

答案:比喻。酣眠指满月的状态。小睡指月亮被淡淡的云笼罩着若明若暗,不能朗照的状态。

7.文中画线的句子,可否如下颠倒?为什么?

斑驳的参差的黑影

稀疏的杨柳的弯弯的倩影

答案:不可以;“参差”指高高低低,“斑驳”指颜色不均,这是从大处到细处的描写,如果颠倒了,意思也没有多大妨碍,但有一点无序的感觉。而第二句一变,意思就不同了。原句“弯弯”是修饰“杨柳”的;“稀疏”是形容“倩影”的,且与“斑驳”遥相呼应,一个色彩“淡”,一个色彩“浓”。一改就失去了原句的神韵。

8.最后一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两个“热闹”意思是否相同?为何用“他们”而不用“它们”?

答案:浓浓的哀愁。不一样,第二个“热闹”一语双关。“他们”指那些追求热闹的人;“它们”则不指人,指物。

(二)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9~12题。

荷园织梦

丛维熙

几次去北戴河,竟然不知与其一桥相隔的南戴河,有个方圆600

多亩的水上中华荷园。直到今年7月,我才在南戴河畔,见到了如

诗、如梦、如痴、如醉的荷园。

所以用诗、梦、痴、醉的字眼,来诠释我在荷园时的心怀,全

然因为我从没有见过这么大的水上荷园和这么多品种的荷花。当小

舟在荷花丛中荡过时,朵朵白荷犹如千百名京剧中的青衣,在微风

中舞动着水袖;那一望无边的朵朵粉荷,时而在清风中低垂下粉腮,

时而又高仰起醉红的脸,真像一代艳后在水上重现《贵妃醉酒》时的狂癫。此情此景,引人道想万千,流连忘返。特别吸引我眼球的是,在红荷、白荷的绿裙之下,间或还看见一丛丛睡莲,它们的稚嫩的叶片像是娃儿的手,托起了一个个美丽的花冠,似在窥视着中国“青衣姐”和“花旦姐”的表演。睡莲的家园是欧洲,我在法国巴黎卢浮宫的珍藏馆里,曾见过法国大画家莫奈笔下的长卷《睡莲》。这个西方百花中的公主,今天也远涉重洋跑到中华荷园,与中国荷花家族联姻并窥视着东方的京剧表演,真可谓是东西文化合璧之奇观。

月下,我再次走到荷园水边,品味荷塘月色之雅。面对几百种美荷,我突然想起了纷繁文坛里,独具雅荷品格的作家孙犁。他辞世于2002年7月,而此时此刻是2009年的7月,是不是他不死的灵魂光环,把我吸引到中华荷园来的?散文学会的作家红孩,电话中请我来南戴河时,我内心有点犹豫;当他说到我们下榻在中华荷园时,我就勃然为之心动了。荷园之所以对我产生磁场般的强大引力,全然在于莲荷的美,正是孙犁形影的化身。他被文学界誉为文学大师,但他多次自我瘦身拒戴这顶帽子;他被评论界定性为“荷花淀派”一代文学宗师,他又多次否认“荷花淀派”的存在,并为此发表过严正声明。他说:“影响刘绍棠、从维熙他们小说创作的是他们的生活占有和他们自身的文学天赋,不能归结到我孙犁头上。因而,没有‘荷花淀派’的存在。”如此淡定的人生恪守,不但让评论界仰目,连我们深受其影响的一代作家,都感到孙犁行文和做人,都是我们高巍的生活坐标。以此,对比文坛中那些自肥其身、自封大师的人来说,不是楚河汉界、清浊分明了吗?

回到宾馆,虽然极度疲劳,却难以成眠。我记起当年的7月15日,去天津参加他的告别仪式时,难以忘怀的一瞬:他平静地卧在灵堂上,周围摆满了荷花。那是荷乡人民,特意在当天黎明从白洋淀采摘下来,马不停蹄地运到灵堂与孙犁告别的。所以,

当天津报刊对我

李春贵语文教学案·人教版·语文·必修二

采访时,我举起灵堂前的一束红荷,回答记者说:“她就是孙犁的精灵。荷花已然雅致无瑕,花儿凋谢了头上结出莲蓬,根下还盘结出甜藕。我是汲取他的藕汁,成长起来的一野荷!”

过了午夜,我才模模糊糊地睡去,但荷花织成的夜梦,却又闯进我的心扉:我看见一身素衣足穿布鞋的孙犁,含笑地向我走来,我急忙地迎了上去,想握住他的手;但是我的手抓到的只是一朵荷花。

我惊奇地喊道:“您在哪里?您在……”

没有任何回声。但我手里的那朵荷花,却魔术般地变了形体——它变成了一盏荷灯。我再远望面前的荷园,成了荷灯的大河;荷灯顺着水波缓缓流动,灯心一束束红烛的火焰,照亮了河水,照亮了荷塘。我正陷入茫然之中时,素衣布鞋的孙犁,突然又出现了,他站立于荷灯光环的中心,向远方凝思远望……

我再一次呼喊他的名字,却把我自己叫醒了。我马上明白过来,刚才是一个午夜之梦;而做梦的缘由,是美丽荷园勾起了我的思绪万千。至于那身着素衣的孙犁,我也找到切入心扉的依据:白洋淀的荷花丛中,水乡人给他立起一座银色的雕像——全身是用汉白玉石雕塑而成,他是从白洋淀的荷花丛中走来,到这个名冠全国的荷园赏荷来了。于是引发了这儿荷花仙子们的祭悼,万朵美荷摇身变成了万盏荷灯。

9.文章第二段是如何描写荷园的?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白荷、红荷和睡莲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南戴河中华荷园无比喜爱的感情。

10.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这个西方百花中的公主,今天也远涉重洋跑到中华荷园,与中国荷花家族联姻、并窥视着东方的京剧表演,真可谓是东西文化合璧之奇观。

答案:西方名花睡莲引入中国,是东西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见证。

(2)我是汲取他的藕汁,成长起来的一野荷。

答案:孙犁先生是一棵美荷,他的人品作品就是一节节的甜藕。我从他的作品中汲取营养,成长为一名普通作家。

11.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荷园织梦”的理解。

答案:作者在美丽中华荷园,睹物思人,想到了独具荷花品格的作家孙犁,且在梦中见到孙犁先生,表达作者对孙犁先生的无限崇敬、缅怀之情。

12.文学评论界将以孙犁、刘绍棠为首的一群作家称为“荷花淀派”,而孙犁却多次否认“荷花淀派”的存在。对此你有何评论?

答案:孙犁先生的做法表现了他淡定的人生恪守和谦逊的精神;无论是他的行文方面还是做人方面都是我们崇高的榜样(或生活坐标);那些沽名钓誉、自封为大师的人与他相比是清浊分明的。

三、语言运用

13.(2011天津)请把下面的句子组成连贯的一段话,只写序号。

①.随着各种高效储能技术的成熟和智能电网的兴起,太阳能携手海浪和海风,向我们输送源源不断的电力。

②.同时,化石能源的燃烧导致了大量二氧化碳的排放,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这已经是公认的全球性头号环境问题。

③说不定人们会用墙体太阳能发电系统为自己的电动汽车充电,我们的住宅和办公楼更为节能、舒适。

④.而新能源在不远的将来会大踏步走进我们的生活

李春贵语文第13 页共13 页

李春贵语文教学案·人教版·语文·必修二

李春贵语文 第 14 页 共 14 页 ⑤.工业化国家通过大量使用化石能源提高了自身的福利水平,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需要不断提高能源消费水平,存量有限的化石能源其实是在加速消耗中。

答:

解析:⑤和②句从两个方面提出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能源问题,④句引出新能源话题,①和③分别介绍了新能源在生活生产中的使用,以及未来新能源的前景。

答案:⑤②④①③

14.仿照下面这句话,另选一种景物进行描写。要求句式基本一致,并运用比拟、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答案:悠悠白云中,隐约地横亘着一座座青山,有腼腆地躲进雾霭的,有大方地露出真容的;正如一把把直指苍穹的利剑,又如碧空中腾飞的巨龙,又如绵延不断的绿色屏障。

2 故都的秋

秋 词

刘禹锡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sǒu)人狂。

鉴赏: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第一首诗人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宏图。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第二首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衬出诗旨,点出全诗意旨,诗句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刘禹锡这两首《秋词》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1.识作者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

著名________、散文家、诗人。1921年6月,与郭沫若等人成立了“创

造社”。1930年3月,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45年被日

本宪兵秘密杀害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

准,追认为革命烈士。代表作有短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__》

李春贵语文教学案·人教版·语文·必修二

李春贵语文

第 15 页 共 15 页

《薄奠》等,中篇小说《出奔》等。

答案:小说家 《沉沦》 《春风沉醉的晚上》 2.明背景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居住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花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此篇优美的散文。

3.注字音 (1)湿润.________(2008广东、2011四川考查) (2)混混沌.

沌________ (3)潭柘.寺________ (4)椽.子________ (5)扫帚.________ (6)平仄.________ (7)廿.四桥________ (8)普陀.山________ (8)譬.如________ (10)颓.废________ (11)??

?

混.沌 混

.球 (2010天津考查)

(12)????

?

穿着 着急

着数

(2010浙江、2011江西考查)

(13)??

?

天色 掉色

(14)???

??

似的 相似

答案:(1)rùn (2)dùn (3)zhè (4)chuán (5)zhǒu (6)zè (7)niàn (8)tuó (9)pì

(10)tuí

(11)???

hùn hún (12)?????

zhuózháo zhāo

(13)??? sèshǎi (14)???

shìsì

4.写汉字

(1)??

?

花ruǐ 灯xīn

(2)???

zhè 树开tuò (3)?

??

点zhuì

chuò

学拾duō

(4)???

chuán 子

yuà

n 吏yuán 分

(5)???

sī 叫sī 裂sī 打

(6)???

落mò

视描 mó

(7)??? zhàn ɡ 单zhàn ɡ 篷 (8)???

n 服xù

n 练

答案:(1)????? 蕊芯 (2)?????

拓 (3)??

??? 缀

辍掇

(4)????

? 椽掾

(5)????? 嘶撕厮

(6)????

?

寞漠

(7)????? 账帐 (8)?????

5.解词义

(1)领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落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颓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混混沌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疏疏落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平平仄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春贵语文教学案·人教版·语文·必修二

答案:(1)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

(2)寂寞、冷落。

(3)意志消沉,精神委靡。

(4)形容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

(5)形容非常稀少。

(6)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

6.辨用法

(1)融化·熔化

辨析:“融化”指固态水(冰、雪等)加热到一定程度时变成液态水。“熔化”指固体加热到一定程度时变成液体。

①他把自己整个都________在书中,随着主人公的命运而喜怒。

②科学实验证明固体的铁在1530℃以上就会________成液体。

(2)悠远·幽远

辨析:“幽远”一是指深远,二是指幽居草野之士。“悠远”指空间距离的辽远,时间上的长久、久远。

①此诗的意境________,传递出了诗人对漓江山水的热爱。

②我们的思绪随着诗人优美的语言回到了________的童年。

(3)清净·清静

辨析:“清净”指没有打扰,水清澈。“清静”指环境安静。

①在这个________的地方,我学会了冷静,学会了深思。

②内心________一切境界皆是美景。

(4) 萧索·萧瑟

辨析:“萧索”指荒凉,冷落,萧条;凄凉。“萧瑟”一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二形容景色凄凉。

①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________的荒村,没有一点生气。

②靠左偏前是一棵直挺挺的白杨,树叶在上面________作响。

(5)稀疏·稀少

辨析:“稀疏”指(物体、声音等)在空间或时间上的间隔远。“稀少”指事物出现得少。

①充分了解头发特点,妥善进行修整保养,头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况就会有所改善。

②这种宝石由于数量非常的________,所以价格非常的昂贵。

答案:(1)①融化②熔化(2)①幽远②悠远(3)①清静②清净(4)①萧索②萧瑟(5)①稀疏②稀少

7.积名句

(1)袅袅兮秋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九歌》)

(2)秋风萧瑟天气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丕《燕歌行》)

(3)秋阴不散霜飞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

(4)碧云天,黄叶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苏幕遮》)

(5)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秋词》)

答案:(1)洞庭波兮木叶下

(2)草木摇落露为霜

(3)留得枯荷听雨声

(4)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5)便引诗情到碧霄

8.通语篇

(1)文章题目中“________”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________”字确定描写的内容,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2)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________,抒发了对故都之秋的________之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性格。

李春贵语文第16 页共16 页

李春贵语文教学案·人教版·语文·必修二

李春贵语文 第 17 页 共 17 页 (3)本文的文眼,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句提纲挈领,统领全篇。

(4)文章开头和结尾都以________________作对比,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文章主体部分,按照“清”、“静”、“悲凉”的三个层次,逐一描绘故都的清秋景色。共有五种景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故都 秋

(2)故都的自然风物 向往眷恋

(3)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4)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 清晨静观 落蕊轻扫 秋蝉残鸣 都市闲人 胜日秋果

1.问题导读

(1)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

答案:北平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可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突出北平历史悠久。“故”有“从前的”、“过去的”的意思。人们对“从前的”、“过去的”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从“秋”字可以看出,文章描写的是秋景。

(2)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答案:秋晨民居小院所见的“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青天下的“驯鸽”,槐树叶底“漏下来的日光”,破壁腰中的“牵牛花”,“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早晨铺得满地的槐树“落蕊”,衰弱的“秋蝉”,又奇又有味的“北方的秋雨”以及雨后话秋凉的“都市闲人”,北国的“枣子树”和其他鲜果等等,写出了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3)【超链接:高考对接】作者“悲凉”情怀体现在哪些描写中?如何理解这种“悲凉”?

答案:“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隐隐地透出悲凉的感觉和心境。写秋蝉的衰弱的残声,作者听到的仿佛是悲凉之声。“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这一整段都带有悲凉之情。在30年代的旧中国,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感受。

(4)作者为什么认为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答案:作者把自己的“主观色彩”融入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之中。作者认为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因为淡红是暖色调,与作者当时的心情、气质、审美追求都不符,因而他认为“最下”。作者笔下的故都秋景图选用的大多是些“冷色”,如青、蓝、灰、白等等,以此来显示深沉、淡泊的特征。若改用红、黄、橙等“暖色”,就破坏了主观色彩的协调和统一,冲淡了故都之秋特有的风味和精神。

李春贵语文教学案·人教版·语文·必修二

李春贵语文 第 18 页 共 18 页 (5)作者为什么写“都市闲人”?

答案:这里写的不是上流社会人士或文化人士,而是平民,即“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他们作为故都人的代表,可能是他们的形象更有地方特点,而且作者觉得与他们更亲近,表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似乎也能读出作者很希望能像“都市闲人”那样过无忧无虑的生活。

(6)本文是写景文,为什么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论?

答案:作者似乎要创造一种文化氛围,于自然气息之外再添一浓重文化气息,与“故都”题旨暗合。从行文章法上看,这里宕开文笔,纵横议论,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阔的思路。

(7)文章结尾有何作用?

答案:照应开头,进一步突现出北国秋色之美,秋味之浓,秋意之十足,饱含着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盛赞,渗透着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深深挚爱和眷恋。

2.结构图解

3.写法赏析

(1)以景显情,情景交融。

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使他内心投下了忧虑和冷落的阴影,他追求“清”、“静”,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正因为这样,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自然也就笼上了一层主观感情色彩。文章不写富有“暖色”的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而写作者“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一切景语皆情语,“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统一,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

(2)调动各种感觉,景物描写细致。

例如:“清晨静观”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如“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也写了观景、赏景的心态、动作,如“细数”、“静对”,透露出悠闲、惬意。写北国的槐树,花铺满地,写视觉形象;脚踏花地,是触觉感受。揣摩作者的心境,大约是欣喜的,又是寂寞的。

(3)语言明白晓畅,简洁清丽。

作者在细腻、清新的描写里,充满了诗情画意,展现出优美的画面,给人以高度的艺术享受。如对槐树和秋雨的描写:“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这两段文字像轻轻飘浮的白云,又像叮咚作响的山泉。

(4)排比的工整、雅致之美。

例如:“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概括了全文的意旨,气势顺畅,抑扬顿挫有声韵之美。“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和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李春贵语文教学案·人教版·语文·必修二

从不同的方面说南方之秋无可欣赏之处,反衬北国之秋的美好。“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些描写性的名词短语,一个短语一幅画面,展现出生动的美景。

4.文体常识

根据散文的内容和性质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抒情散文是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________,还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写景散文是以________为主的散文。

答案: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写景散文叙事记事散文写人散文抒情性描绘景物

5.高考对接

?考点对接

概括作品主题——感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散文中的情与景是自然融合在一起的,情是景的魂,景是情的形。抒情散文当时是这样,即使是写景状物的散文也不例外。

分析散文作品中体现的感情是高考的重要考点之一。

那么,我们应如何把握现代散文中作者的感情呢?

体味情感。从我们平常阅读的散文来看,大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比较直白地点出作者的情感。比如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文章一开始就写道:“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列夫·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这将被后代怀着敬仰之情来朝拜的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从这两句就可以看出,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是对托尔斯泰老人的“敬畏之情”。另一种情况则没有直接交代作者感情的语句,但文章中流露的感情并不难体察到。如宗璞的《报秋》(见本课“美文赏读”),作者写道:“这花(玉簪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总会活的。不挑地方,不拣土壤,而且特别喜欢背阴处,把阳光让给别人,很是谦让……。”面对这生命力极强的玉簪花,作者自会观照自身:“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两手空空。”读了这篇散文,作者对玉簪花的赞美之情,对时光的珍视之情是不难被我们发现的。

探究情缘。所谓情缘就是指作者在文中表露出的情感。作者的感情总是有所缘的,探究其产生的缘由是什么,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把这个问题抓住了,阅读便深入了一步。

剖析“情言”。阅读散文,还要努力去发现、解析文中最能表达感情的词语,发掘“情”与“语”之间的联系。如《报秋》中“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几个“便”字,把时光匆匆飞逝的紧迫充分地描述了出来,作者的惜时之情由此得到充分的表露。

?考题印证

(2009天津,原文见本课“课时作业”)文中“如同鸟儿的归巢”和“宛如……年近六旬的初老之人”两处分别体现出作者对自家老屋怎样的情感?

解析:散文作品中作者的情感往往要借助一定的形象来抒发,所以要注意理解形象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而且要结合语境,从文章整体上理解。这就是前面所说的?探究情缘?。?如同鸟儿的归巢?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我?对老屋的感受,可以联系语境,加以理解。通过语境中的?厮守?、?当我在人生的天空飞累了,可以在此睡个甜甜的觉,亦可躲避外界的风风雨雨?这些信息,可以作者对自家老屋的情感。?但显然已经宛如我一样,成了个年近六旬的初老之人?,是运用比拟的手法写出了老屋的变化,表达作者对老屋变化的感慨。可以借助语境中的?苍老?,?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风采?以及后文对老屋的感受等信息加以理解。

答案:对温馨老屋的依恋——老屋凝聚了亲情,提供了心灵的庇护。对沧桑老屋的感慨——老屋见证了世事变迁,年华流逝。

?超链接:本课“问题导读”(3)、“课时作业”第9题

李春贵语文第19 页共19 页

李春贵语文教学案·人教版·语文·必修二

李春贵语文 第 20 页 共 20 页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一椽.屋(chuán) 嘶.叫(sī) 折耗.(hào) 萧.

索(xiāo) B .潭柘.寺(zhè) 落蕊.(ruǐ) 橄榄.(lǎn) 落寞.

(mò) C .普陀.山(tuó) 房檩.(lǐn) 陪衬.(chèn) 夹.

袄(jiā) D .廿.四桥(niàn) 着.衣(zhuó) 混沌.(dùn) 椭.

圆(tuǒ) 解析:夹袄(jiá)。

答案:C

2.下列句中词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秋之于人,何偿有国别,更何偿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B .秋蝉的哀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C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三分之一的零头。

D .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历,萧索的感触来的。

解析:A 项何尝;B 项衰弱;D 项严厉。

答案:C

3.选出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 )

①从槐树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____________下来的月光。

②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____________。

③像花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____________得满地。

④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______________,遇见熟人,便会用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A .漏 点缀 铺 立

B .射 装点 洒 站

C .照 装饰 落 坐

D .漏 装点 落 站

答案:A

4.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些评论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和诗人都带着很浓的颓废色彩。

B .小李因为发烧,因此没来上学。

C .参加研讨会的全体学者对汉语或英语都很精通。

D .对某些球迷提出的不切实际的要求 ,大赛组委会决定一律不予考虑。

解析:A 项去掉“和”,加“尤其是”,因“诗人”即含在“文人学士”中,不得并列;而加“尤其是”则有强调其中某一类的作用。B 项去掉“因此”。C 项改“或”为“和”才能与后面的“都”搭配恰当。

答案:D

5.把下列几个句子组成上下衔接,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立秋至处暑,秋阳肆虐,温度较高,加之时有阴雨绵绵,湿气较重,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点。

②秋季的气候是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

③故有“秋老虎”之说。

李春贵语文教学案·人教版·语文·必修二

李春贵语文 第 21 页 共 21 页 ④“白露”过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气候寒热多变,稍有不慎,容易伤风感冒,许多旧病也易复发。

⑤被称为“多事之秋”。

⑥因此,秋季养生在对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导引等方面进行调摄时,应注重一个“和”字。

⑦由于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环境变化相适应,体内阴阳双方也随之发生改变。

A .②①③④⑤⑦⑥

B .①③⑤④②⑦⑥

C .②③①④⑤⑥⑦

D .②⑤④①③⑦⑥

解析:②是一个总起句,应放在开头,①③④⑤是从“秋老虎”和“多事之秋”两个方面说明“阳消阴长”的秋天气候特点的,⑥⑦两句是针对这些特点提醒人们要注意秋季养生,所以⑥⑦应放在最后。⑥⑦两句具有因果关系,⑦在前,⑥在后。在①③④⑤句中,“立秋至处暑”、“白露”等表示时间关系的词语提示我们,①③在前,④⑤在后。①③句具有因果关系,所以①在前,③在后;④⑤句也具有因果关系,所以④在前,⑤在后。

答案:

A

报 秋

宗璞

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

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

是寒露,过了霜降,便.

立冬了。真真的怎么得了! 这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总会活的。不挑地方,不拣土壤,

而且特别喜欢背阴处,把阳光让给别人,很是谦让。据说花瓣可以入

药。还有人来讨那叶子,要捣烂了治脚气。我说它是生活上向下比,

工作上向上比,算得一种簪花精神罢。

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因有自知之明,不敢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点草花种种。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色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种了几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我们常这样自嘲。

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往后院月洞门小径的两旁,随便移栽了几个嫩芽,次年便是绿叶白花,点缀着夏末秋初的景致。我的房门外有一小块地,原有两行花,现已形成一片,绿油油的,完全遮住了地面。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

上的白帆,不知驶向何方。有些植物的繁茂枝叶中,会藏着一些小活物,吓人一跳。玉簪花下却总是干净的。可能因气味的原故,不容虫豸近身。

花开有十几朵,满院便飘着芳香。不是丁香的幽香,不是桂花的甜香,也不是荷花的那种清香。它的香比较强,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采几朵放在养石子的水盆中,房间里便也飘散着香气,让人减少几分懒洋洋,让人心里警惕着:秋来了。

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一年、两年过去了,总是在不安和焦虑中。怪谁呢,很难回答。

久居异乡的兄长,业余喜好诗词。前天寄来南宋词人朱敦儒的《西江月》: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

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

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

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我把“领取而今现在”一句反复吟哦,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

其实不必深杯酒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fr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