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系统的安全技术

更新时间:2023-07-26 08:42: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制冷系统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的关键点

制冷系统的安全技术 第一节 制冷系统作业事故

一、制冷作业爆炸事故

制冷作业爆炸事故 分为化学爆炸和物理爆炸;化学爆炸包括氨气遇明火爆炸事故,氧气对制冷系统试压 焊接 物理爆炸包括液爆 ,设备压力超高爆炸 。 化学爆炸必须满足三个必要条件: (1)可燃物质和空气。(2)可燃物质在空气的浓度达到爆炸极限。(3)明火。 二、火灾事故

氨制冷剂具有可燃性,遇到明火会燃烧,氨的自然温度是630℃。另外,机房内往往备有清洗用的油料等,若存放不甚,易引发火灾。

三、制冷剂的中毒、冷灼伤事故 制冷剂泄露的原因

①金属在低温下的脆性破坏。制冷设备在低温的情况下应有足够的韧性,否则会应脆性破坏导致事故的发生。 ②在制冷作业中,载冷剂的冻结事故往往也会造成换热管的泄露。如冷盐机组因冷媒水断水等原因造成冷媒水冻

常用制冷制冷剂的毒性

制冷系统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的关键点

氨泄露造成的中毒事故

(1)发生漏氨的急救措施 (2)氨对人体的危害(3)发生氨中毒的急救措施 (1)发生漏氨的急救措施

事故发生时,当班操作人员要沉着镇静,不应惊慌失措,以免乱开或错开机器设备上的阀门,导致事故进一步扩大。必须正确判断情况,组织有经验的技工穿戴防护用具进入现场抢救。如是高压管道泄露,应立即停止压缩机运行,切断漏氨部位与系统连通的管道。若管道不长,可采用放空的办法,待管内余氨放完,并置换后进行补焊。如低压管道(如冷库内冷却设备)漏氨,应迅速查明漏点,关闭其供液阀。由于库房氨汽甚浓,可开风机排除,并用醋酸溶液喷雾中和。若条件允许,可启动压缩机将该冷却设备内氨液抽回。操作人员可根据制冷系统不同特点和具体情况,采取灵活、安全、有效的处理方法。 (2)氨对人体的危害

氨是一种有毒的刺激性气体,常温常压下为气体,氨通过呼吸道和皮肤侵入人体。氨易溶于水,常作用于眼结膜、上呼吸道及其它暴露于空气中的粘膜组织,附着粘膜后,成为碱性物质,对粘膜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氨气被人体吸入后,当即出现咳呛不止,憋气、气急、流泪、怕光、咽痛等病症。如吸入氨气浓度很高时,还可出现口唇、指甲青紫等缺氧症状,伴有头晕、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有的病人咽部水肿,甚至出现肺炎和肺水肿。能严重的刺激眼、鼻和肺粘膜。氨气不仅能通过呼吸道和皮肤造成人员的中毒事故,而且氨强烈的刺激性还会造成人对眼睛的伤害,严重者造成眼睛失明。慢性氨中毒还会引起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呼吸系统疾病。 氨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氨属于生碱性物质,当碱性物质与肌体蛋白结合后,形成可溶性碱性蛋白,并溶解脂肪组织,随着碱性物质的不断渗入深部组织,其创面不断加深。引起化学烧伤。

氨液溅到人体上,将吸收人体表面的热量汽化,热量失去过多则会造成冻伤。化学冻伤同时伴有化学烧伤。化学冻伤的症状是先有寒冷感和针刺样疼痛,皮肤苍白,继之出现麻木或丧失知觉,肿胀一般不明显,而在复温后才会迅速出现。

(3)发生氨中毒的急救措施

氨对人体草成的伤害,大致可分为三类:①氨液溅到皮肤上会引起冷灼伤的伤害。②氨液或氨汽对眼睛有刺激性或灼伤性伤害。③氨汽被人体吸入,轻则刺激器官,重则导致昏迷甚至死亡。

制冷系统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的关键点

当氨液溅到衣服和皮肤上时,应立即把氨液溅湿的衣服脱去,用水或2%硼酸水冲洗皮肤,注意水温不得超过46℃,切忌干加热,当解冻后,在涂上消毒凡士林或植物油或万花油。若发生氨液冻伤,复温是急救的关键,用40~42℃的温水或2%的硼酸水浸泡,时被冻伤的肌体在15~30分钟内温度提高到接近正常体温。在冻伤不太严重的情况下,还可以对冻伤部位进行轻微的按摩,促进血液循环,时冻伤升温。但是不要将冻伤部位划破,以免增加感染机会。

当眼睛被污染必须就地用清洁水或生理盐水或2%的硼酸水进行冲洗,冲洗时眼皮一定要翻开,患者可迅速开闭眼睛,时水布满全眼,然后请医生治疗。

当呼吸道受氨汽刺激引起严重咳嗽时,可用湿毛巾或用水弄湿衣服,捂住鼻子和口,由于氨易融于水,因此,可显著减轻氨的刺激作用,或用食醋把毛巾弄湿,再捂口、鼻,由于醋蒸汽与氨发生中和作用,使氨变成中性盐,这样,也可以减轻氨对呼吸道的刺激和中毒程度。

当呼吸道受氨刺激较大而且中毒比较严重时,可用硼酸水滴鼻漱口,并给中毒者饮入0.5%的硼酸水或柠檬汁。但切勿饮白开水,因氨易溶于水会助长氨的扩散。

当氨中毒十分严重,致使呼吸微弱,甚至休克、呼吸停止时,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抢救,并给中毒者饮用较浓的食醋,有条件时施以纯氧呼吸,遇到这种严重情况,应立即请医生或将中毒者送医院抢救。 不论中毒或窒息程度轻重与否,均应将患者转移到新鲜空气处进行救护,不使继续吸入含氨。 2、氟利昂的窒息中毒

氟利昂制冷剂大多具有轻微的毒性。但是,它的比重比空气大,易积聚。因此在窄小的作业场所,如果氟利昂泄露严重时,会使人产生窒息。窒息分为突然窒息和逐渐窒息两类。 3、制冷剂的冻伤事故

液体制冷剂溅到人的皮肤上会造成冷灼伤事故,使皮肤和表面肌肉组织损伤。特别是氨制冷剂,它不仅会冻坏肌肉组织,还腐蚀皮肤,这种腐蚀作用的症状与烧伤的症状相似,也称为冷灼伤。

第二节 制冷设备的安全操作

一、阀门的安全操作

1、向容器内充灌制冷剂时,阀门的开启操作应缓慢打开。过快的加载速度会使设备潜在的原有微型缺陷,。没有足够的时间产生滑移过程,应变率在缺口根部区域增大,从而降低了材料的断裂韧性,容易引起脆性破坏。 2、供液管、排液管、液态制冷剂调整站等管道一般充满液体,在停运之前都应进行抽空。如果关阀进出口阀门,因吸收外界冷量、液体产生体积膨胀而使设备管道阀门引起爆裂事故,通常称液爆。事故后果非常严重。充满制冷剂的管路两端的阀门至少要有一个必须处于开启状态。同理,冷风机在用水冲霜时,严禁将分配站上的回汽阀和排液阀全部关闭。

3、开启回汽阀时,也应缓慢动作,并注意倾听制冷剂流动的声音,禁止突然猛开,以防湿汽体冲入压缩机内,而引起事故。

4、开启阀门时,以防止阀芯被阀体卡住,要求转动手轮不应过分用力,当开足后应将手轮回转1/8圈左右。 5、为了避免误操作阀门而发生事故,压缩机至冷凝器总管上各阀门应处于开启状态,加以铅封。各种备用阀、灌液阀、排污阀等平时应关闭,并加铅封或拆除手轮。对连通大气的管接头应加闷盖。所有控制阀手轮上可以挂启闭牌,调节站上的阀门应注明控制某冷间或设备的标志,最好在所有靠近阀门的管道上标上制冷剂的流向箭头。 二、设备的安全操作

1、制冷系统中的运动部件,如联轴器等应加防护装置,否则禁止运转。 2、制冷系统降温和升温必须缓慢进行。

3、为了防止低压、低温管路在融霜时受到压力波动和温度变化的影响,规定进入蒸发器前的压力不得超过7.84X105Pa,并禁止用关小或关闭冷凝器进汽阀的方法加快融霜的速度。

4、为防止环境污染和氨中毒,从制冷系统中排放不凝性气体时,需经过专门装置的空气分离器放入水中。

5、为防止高温、高压的汽体制冷剂窜入库房,使机器负荷突增,规定贮液器液面不得低于其径向高度的30% 。 6、为了防止贮液器、排液桶出现满液影响冷凝压力,使系统运行工况恶化,贮液器的液面不得超过径向高度的80%。

7由于制冷设备内的油和氨一般呈有压力的混合状态,为避免酿成严重的跑氨事故,严禁从制冷设备上直接放油。 8、当设备间得室温达到冰点温度时,对所有用冷水的设备,在停用时应将剩水放尽,以防冻裂。

9、为防止检修时因设备内残存的制冷剂造成操作者中毒和窒息,特别是为避免氨与空气混合到一定比例后遇到明火发生爆炸,以及氟利昂制冷剂遇到明火会分解出剧毒物质。在制冷剂未抽空或未置换完全而未与大气接通的

制冷系统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的关键点

情况下,严禁拆卸机器或设备的附件进行焊接作业。同时,还规定在压缩机房和辅助设备间不能有明火,冬季严禁用明火取暖。

10、为了防止触电事故,在检修制冷设备时,特别是检修库内风机、电器等远离电源开关的设备,须在其电源开关上挂上工作牌,检修完毕后由检修人员亲自取下,其他人员不允许乱动。

11、在检查和维修机器间和泵房内的机器设备时,必须采用36V以下的电压照明电源,潮湿地区采用12V 以下的照明电源。

12、在检修制冷系统的管道时,若需更换管道或增添新管路,必须采用规定的无缝钢管(氟利昂制冷系统可以采用无缝紫铜管),严禁采用有缝管和水暖管件。

13、制冷系统在大检修后,应进行耐压强度和气密性试验。对设备增加焊接或接管道后,应进行气密试验,合格后方允许使用。

14、新建或大修后的制冷设备,必须经过气密试验、检漏、排污、抽真空,当确认系统无泄漏时,方可充注制冷剂。如用充氨试验时,设备内压力不超过0.196MPa。

15、由于冲氨危险性大,充注制冷剂时,要求在值班长的指导下进行。以防备万一,还应备有必要的抢救器材。向制冷剂的系统内充注制冷剂的数量应严格控制在设计的要求和设备制造厂家所规定的范围内,并认真做好秤量数据的记录。

16、充注制冷剂时,氨瓶和氨槽车与冲氨站的连接管必须采用无缝钢管,或用耐压在2.94MPa以上的橡皮管,与其相接的管头,应有防滑沟槽,以防脱开发生危险。

17、温度为0℃及以下的库房需设置专用的库门、灯光信号和解救报警装置。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m4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