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区2018届九年级中考模拟试卷(无答案)

更新时间:2024-05-18 10:4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东湖高新区2018年九年级五月适应性模拟测试

化学试卷

2018年5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S-32 Cl-35.5 Fe-56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干冰升华 B.铜丝折弯 C.纸张燃烧 D.酒精挥发 2.下列有关微观粒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花香四溢,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B.大多数物体受热时体积增大,是因为受热时分子体积增大 C.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再分 D.氧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 3.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可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

B.煤、石油、天然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 C.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

D.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属于合成材料 4.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

A.为使农作物增产,大量施用化肥和剧毒农药

B.食用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

C.重复使用某些塑料制品,减少“白色污染” D.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5.某物质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X+3O2 2CO2+2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O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 B.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X 的化学式是 C2H4 D.CO2属于有机化合物 6.将铜粉和镁粉的混合物放入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固体物质和无色滤液。关于滤出的固体和无色滤液,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滤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银和铜,一定不含镁 B.滤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银,可能含有铜和镁 C.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银和硝酸镁,一定没有硝酸铜 D.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镁,一定没有硝酸银和硝酸铜

7.右图中A、B、甲、乙、丙均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甲、乙、丙属于同种类别的化合物;甲、丙和足量的A反应能生成相同的生成物。A、B均含两种元素,其混合物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气体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丙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6,被广泛应用于玻璃、纺织等工业。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相应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下

列推断错误的是( ) ..

A.甲、乙、丙均属于盐类

B.丙和A发生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C.除去乙中混有的丙可通过溶解、过滤、洗涤、干燥来达到目的 D.可用无色酚酞溶液一次性鉴别甲、丙、A的溶液

8.工业铁红的主要成分是Fe2O3,还含有少量的FeO、Fe3O4。为了测定铁红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草酸晶体(H2C2O4·3H2O)分解产生的气体进行了如下实验。 【资料】草酸晶体(H2C2O4·3H2O)在浓硫酸的催化作用下受热分解,化学方程式为:

H2C2O4·3H2O CO2↑ +CO↑+4H2O

碱石灰的成分是氢氧化钠和氧化钙,是一种良好的固体干燥剂。 【问题探究】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各装置内所装试剂均足量)

关于该实验有下列说法:

①用草酸晶体制取一氧化碳的发生装置与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相同

②进入D中的气体是纯净、干燥的CO,则A、C中的试剂依次是浓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 ③对D装置加热前和停止加热后,都要通入CO,其作用都是防止爆炸 ④F装置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进入E装置

⑤若取铁红样品的质量为m,充分反应后D中玻璃管内的固体质量减少了n,则样品中铁元素的质量

n分数为 ×100% m⑥若取铁红样品的质量为a,充分反应后E装置内固体的质量增加了b,则样品中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

(11a?4b)为 ×100% 11a⑦实验装置有一明显的缺陷是没有尾气处理装置 以上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⑦ B.④⑥⑦ C.④⑤⑦ D.③⑤⑥ 28.(4分)下图1是氧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图2是该元素形成的一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1)在元素周期表中,氧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 (2)图2所示粒子为 (填“离子”或“原子”);

(3)由氧元素组成的一种气体单质可以支持燃烧,写出实验室制取该气体的一个化学方程

式 。 29.(4分)t1℃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入到各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 后现象如图1所示,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 ⑴烧杯②中的上层清液是否达到饱和状态? (填“是”“否”或“无法判断”); ⑵烧杯①中溶解的溶质是 (写名称或化学式);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v4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