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内经_五脏五味理论看方剂配伍_粟栗

更新时间:2023-05-31 03:35: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255#

从5内经6五脏五味理论看方剂配伍

粟 栗

(长春中医药大学方剂教研室,吉林长春130117)

摘 要:5内经6中五脏五味理论对后世方剂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从五味所入、五脏苦欲补泻的方面阐述了5内经6药物性味组方原则,并列举了后世在此指导下的配伍严谨,适用有效的方剂,剖析其配伍理论。

关键词:内经;五味五脏;方剂配伍

中图分类号:R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19(2010)07-1255-02

5黄帝内经6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的医学典籍,蕴含了丰富的学术思想和理论原则,其中有关药物疗法的论述极为丰富,是后世方药学发展的渊源。5内经6中确立的五味所入、五脏苦欲补泻治法理论,从五脏基本的生理特点入手,结合五味的基本性能,对五脏的用药进行了阐述。1 五味所入

五味即药食之酸、苦、甘、辛、咸五种基本味道,5内经6在五行与阴阳学说的指导下,建构起比较系统的五味理论,对临床遣药制方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5素问#脏气法时论篇6说:/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耎0[1]。这是人们对不同味的药物作用最早的认识。后来,按照五行理论,将五味与脏腑相配属,如5素问#宣明五气篇6云:/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为五入0[1]。这种五味入五脏的理论,直接指导着对脏腑疾病的治疗及用药,其不同气味的药,服用之后,药力可先达到与其相对应的脏腑。后世的药物归经及引经报使理论,即是五味归五脏理论的直接发展。五味入五脏,但是临证应用药时不可太过,否则损伤正气,5至真要大论6指出:/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0[1]。5内经6中进一步指出五味入五脏,而五脏又外合五体,因此五味与人体各部又有相应亲和关系,在5内经6中将五味入五脏的亲和关系称之为/走0。5灵枢#九针6云:/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谓五走也0[2]。因此,气、血、筋、骨、肉之病,也可以用五味的偏嗜来治疗。

五味入五脏理论直接指导后世临床脏腑疾病的方药配伍与治疗,后世据此创立了许多著名方剂。如四君子汤中人参、白术、甘草之甘味来补中脏,达到补益中焦脾胃之气的目的,此即/甘入脾0;导赤散中之苦寒之木通清心降火,利水通淋,此即/苦入心0;酸枣仁汤中用酸甘平之酸枣仁养血补肝,入肝安魂治失眠,此为/酸入肝0;吴鞠通治疗风热咳嗽之桑菊饮,选用入辛凉之桑叶、菊花以发散肺热,此即/辛入肺0;四神丸、耳聋左慈丸的用法中以淡盐汤送服即为/咸入

肾0,以上均是五味入五脏理论的具体运用。

2 五脏苦欲补泻

5素问#脏气法时论篇6阐述了药食气味与五脏苦欲补泻的关系。指出:/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0;/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0;/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0;/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0;/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0[1]。此为/五脏所苦0。/苦0指常见之疾,由于五脏的生理功能不同,所以常见之疾也各有特点。因此,在治疗上,结合五味的性能,五脏的用药也各有其特点。以/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0为例,从肺的生理特点来看,肺以降为顺,气上逆于肺,逆肺之性则为/苦0,因此临床上肺病不论寒热虚实,咳嗽气喘是其最常见症状,苦味能降逆,后世止咳平喘之方,大都用苦味降逆。如治寒喘咳嗽之苏子降气汤中的前胡、厚朴,治热喘咳嗽之定喘汤中的白果、杏仁、黄芩,治虚喘咳嗽之补肺阿胶汤中的马兜铃、牛蒡子、杏仁,治实喘之葶苈大枣泻肺汤中的葶苈子皆是苦味,方中配伍均是针对肺气上逆以苦味泄之降之组成的方剂。又如/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0,脾的生理功能是运化水谷和水液,喜燥恶湿,易被水湿所困则为/苦0,而苦味药物具有燥湿之性,因此,临床上多用苦性的药物来燥湿健脾。临床上对湿滞脾胃、气机不畅者可参选平胃散化裁,方中苍术、厚朴、陈皮皆苦温之品以燥湿健脾。治疗脾肾阳虚阴水之实脾饮,以草豆蔻、厚朴、大腹皮、木香之苦、辛、温燥之、行之。

本篇又指出/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0;/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0;/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0;/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0;/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0[1]。这里指的是/五脏所欲0。/欲0指/喜欢0之意,是顺其性,对于此中的/补0、/泻0,金元医家张元素、王好古都有简单的解释,明#缪希雍则进一步发挥,在5神农本草经疏6卷一辟/五脏苦欲补泻论0指出:/五脏苦欲补泻,乃用药第一义,,苦欲者,犹言好恶也。违其性故苦,逆其性故欲。欲者,是本脏之神所好也,即补也。苦者,是本脏之神所恶也,即泻也。补泻系乎苦欲,苦欲因乎脏性,不属五行,未落阴阳,其神用之谓欤?0[3]。李中梓亦提到/违其性则苦,遂其性则欲,本脏所恶,即名为泻;本脏所喜,即名为补0[4],所以并非/虚则补之,实则泻之0的意思。以/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

收稿日期:2009-12-27

作者简介:粟栗(175-),女,吉林长春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

方剂配伍研究。

#1256#

孔子养生思想探究

周少林

(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盐城224006)

摘 要: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也是杰出的养生家。在兵荒马乱、颠沛流离的年代,仕途不得意之时,仍非常重视养生之道,堪为中国历史上养生之师表。孔子重视树德养生,主张修身养性,困境中不忘乐观,讲究饮食起居,坚持锻炼身体,其丰富的养生思想内涵和健身哲学理念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依然足资借鉴。

关键词:孔子养生;道德;乐观;饮食;运动;起居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19(2010)07-1256-03

养生学在中国,历史悠久,儒、释、道三教皆重养生。孔子(公元前551)479年)为儒教创始人,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一生仕途甚不得意,颠沛各国,流离四方,然能删诗书,订礼乐,赞周易,修春秋。成为影响深远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一生虽然大部分时间不得志,经历了许多政治与生活纷扰,但在医疗条件十分落后的情况下,享年73岁,/人生七十古来稀0,在当时人均寿命不到30岁的情况下,可谓高寿了[1]。逆境中得享古稀之龄,主要得益于他的养生思想和养生实践,在养生方面孔子亦堪为师表,孔子有关养生的论述颇为丰富,时至今日,依然足资借鉴。1 以立志树德为先

人的健康不仅是身体上,同时也是精神与社会的一种完美状态。人的一生不仅有物质需求,更有精神需求,所以人只有具备正确的人生观,树立远大的志向,心中有目标、有追求,适应社会的发展,生活才会觉得充实,才会充满信心和乐趣,如果一个人胸无大志、心无所求,便会感到生活的勃然无味。而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便会心灰意懒,悲观失望。孔子主张积极进之,辛泻之0为例,肺与秋金相对,从五化来看属/收0,肺以收敛为特点,酸味药具有收敛的作用,顺肺之性,故以酸收之,辛味药具有发散的作用,逆肺之性,故以辛泻之。临床证见肺气耗散不收,出现久咳久喘、汗出、乏力、脉虚等,当敛肺止咳平喘,以九仙散为代表,其方以酸涩的罂粟壳就为君药,又配以酸味的五味子、乌梅,充分体现了以/酸补之0的经义,而此时用辛味的药则会耗散肺气加重病情,起到副作用,即以/辛泻之0之意。小青龙汤中酸收的芍药、五味子收敛肺气,亦有防止耗散太过,以酸补之的含义。又如/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0,吴昆注/肝木喜条达而恶抑郁,散之则条达,故食辛以散之。顺其性为补,反其性为泻,肝木喜辛散而恶酸收,故辛为补而酸为泻也0[5]。疏泄是肝气条达的具体表现,因辛味药具有能行能散的作用,可以顺肝木之性,即用辛补之,而酸味药则具有收敛的作用,抑制肝脏的疏泄功能,为逆

收稿日期:2009-12-05

作者简介:周少林(1957-),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医基础理论教学

与研究。

取的人生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0,/至诚不息,不息则久0(5礼记6)。意为天以运行不息为健,人也应当奋发图强,努力进取/养其身以有为也0(5孔子家语6)。/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0[2]孔子本人正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而奋斗了一生,明确提出养生的目的是为了有所作为。/意之所存谓之志0[3]。/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0[3]。人若精神专一,用志不分就能避免外界不良刺激。易于控制和调节情绪,把情感和精力转移到事业上去,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儒家重视道德修养,并认为这有助于延年益寿。孔子曰:/修身以道,修道以仁0。/大德必得其寿0(5礼记6)历代医家也都把道德修养作为养生防病的首要内容。晋代葛洪在5抱朴子6中强调:/若德行不修,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0。5尚书#君陈6有:/有容德乃大0。孙思邈在5千金要方6中说:/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不悉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以养生之大径也0。/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0。明#王文禄在5医先6中更提出:/养德养生无二术0。常言道:/积善可以延年0,/厚德载福0也是这个道理。人肝之性,即用酸泻之。在临床常见的肝郁气滞,常表现为胁肋胀痛,善太息,气逆上冲等症,用药时常选用能散能行的辛味药,如柴胡、木香、香附等药疏肝理气来调理肝脏,常见的方剂如逍遥散、柴胡疏肝散,方中均以柴胡之辛,散肝内郁之气。以上方剂均为通过药物气味配伍的充分体现。

5黄帝内经6中的五脏五味理论主要是依据脏腑的性能和五味的基本作用来决定的,这种理论对临床组方配伍用药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后世据此创立的有效方剂仍然应用至今。对于这些原则,我们要正确理解应用,继承发扬。

参考文献

[1] 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149,150,544,141,143.

[2] 黄帝内经灵枢经释义[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0:817.[3] 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2:14,

17.

[4] 包来发.李中梓医学全书#医宗必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

社,2004:87.

[5] 郭君双.吴昆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26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53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