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九年级语文(上)《论辩两则》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4-01-22 06:0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辩两则》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有关词语、句子的音、形、义。 2、听懂两篇短文的基本观点与分歧所在。

3、分析两篇短文论证结构、论证方法的共同点。 二、教学过程 1、导人新课。

人们常说,真理是越辩越明的。生活中,人们对同一事物、同一现象往往会有不同的看法,于是常常会引起论辩,通过论辩,辨明是非。论辩即辩论,既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辩论一般专指口头形式)它与讨论不同,讨论是为了寻求共同的认识,发言中可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辩论则是就某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双方针锋相对地发表意见,以分清是非。 2.根据练习一,掌握有关重点的字词。 (先由学生自读,再由教师重点讲析)

3.提出“听”的要求,出示该短文的思考题,播放第一则短文录音。 (1) 提出“听”的要求。

①听清短文的主要观点与立论依据。 ②带着问题听,以便把握重点。 ③边听边记(要点)。

(2)第一则短文的思考题: ①这则短文的题目是什么?

②这则短文的论点是什么?题目与论点有什么联系? ③短文用了哪些材料来证明论点?

④短文的论述结构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 (明确:第一则短文的题目是《“开卷”当会“有益”》。[板书]“当”解释为“应当”。题目告诉我们,这一则短文赞同“开卷有益”的观点。题目本身就是论点,这和毛泽东的《反对自由主义》一样,题目直接揭示了论点。短文主要用了三个材料来证明论点:第一个材料是关于蜜蜂采群花酿蜂蜜的事例,第二个材料是引来列宁的一句名言,第三个材料是引录鲁迅的一段话。此外还借用古人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名言来论述广泛读书(即“开卷”)的好处。这些材料紧紧围绕观点,直接为观点服务。短文先是提出问题——解释“开卷有益”的意思,并指出其可贵之处及古人的原话;然后分析问题——类比举例、引用名言来论述论点;最后解决问题——针对青年特点,强调要乐于“开卷”,勤于“开卷”。)

(3)先让学生分别复述文中写到的三个材料(不损害材料的原意),其中鲁迅、列宁的名言尽可能与原话一致。教师再范读三个材料,比较学生复述的误、漏。 4.播放第二则短文的录音,并思考: (1)这一则短文的题目与论点分别是什么? (2)这则短文是怎样来证明论点的?。 (3)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4)这则短文的论述结构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 (明确:这则短文的题目是《“开卷”未必“有益”》。“未必”意思是“不一定”,题目表明这则短文不完全赞同“开卷有益”的看法,它认为“开卷有益并不就是绝对真理”,这就是短文的论点。短文先把古时的书与今天的书分别形容为“汗牛充栋”、“崇山大海”,表明时代的发展使得“书卷”无限扩大,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以有限的生命随意去开无限,的“书卷”,效果会适得其反,再以改革开放以来冒出的一批坏书对青少年的影响、戕害为事实,强调不能一味迷信“开卷有益”,盲目宣传“开卷有益”,运用了对比论证和事实论证。短文在结构上也是按照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步骤来展开论述。最后引用

1

列宁的话强调了“开卷未必有益”的观点。)

5.第二次播放两则短文的录音,比较两文的主要分歧。

(明确:两则短文都围绕“开卷有益”而发表看法。第一则强调的是广泛读书的好处及“开卷有益”对青年人的激励作用; 第二则并不全盘否定“开卷有益”,而是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读书应该有目的,有选择;要读最需要的书,读最有用的书,从中可以看 出作者看问题很全面、很辩证。)

6.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结合自己的实际,自由发表对“开卷有益”的看法。 (看法不求一致,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教师都应予以肯定、鼓励) 7.分组布置辩论题目《班级要不要排名次》,作好辩论准备。 9.知识拓展:

论辩赛的入门知识

论辩赛是许多青年同志喜爱的一项侧重于人们言辞表达能力的比赛。然而,不少青年,尤其是一些年轻的学生,虽参赛热情很高,却由于缺乏一定的论辩赛知识,或赛前不懂如何正确准备,或赛中不要领,初次上阵便遭受挫折。因此,对初学者来说,掌握一些论辩赛的基本入门知识显得十分必要。

那么,初次参加论辩赛的参赛队员在赛前该做好哪些准备呢?主要有四项:认识准备、核对准备、立论准备和试辩准备。 一、认识准备

所谓认识准备,是指参赛队员在赛前对“论辩赛”的性质和特点要有所认识。我们知道属于口头论辩的大致有三类:一类是专门场合下进行的有特定议题的论辩,如谈判论辩、法庭论辩;一类是由日常生活中、工作中的矛盾引起的人与人之间的争辩,如邻里争辩、同事间争辩、上下级争辩;再一类就是各种形式的论辩赛。前两种论辩,论辩双方各自有明确的立场和主张,辩论的目的是为了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或争取第三者支持自己的观点。于此同时,自己也有被对方说服或作出妥协的心理准备。论辩赛则不同,论辩赛是一咱作为比赛项目来进行的模拟论辩(即论辩演习)。这种论辩往往不问论辩者本人的立场和主张,而侧重于人们的论辩技巧的比赛。比赛双方都不准备说服对方或被对方说服,而以驳倒对方、争取评委的裁决和听众的反响来击败对方。因此,这种比赛有以下三个特点:

1.论辩的题目、论辩的程序、发言的时间等,都是由论辩赛的组织者所决定,参赛者必须按规定进行论辩,不能随意改变。

2.比赛胜负标准包括立论、材料、辞令、风度以及应变技巧等综合因素、胜负由评委根据标准及主观印象进行裁定。

3.论辩时只能针对对方的观点和理由进行攻击,而不能涉及对方的立场和人品。

初赛者了解了论辩赛的这些性质和特点,就不会在比赛中,在思想和方法上与日常争辩相混淆。 二、核对准备

某队初次参加论辩赛,到正式临辩时,他们突然发现黑板上写的辩题为《当今青年一代是否缺乏社会责任感》,而他们事行准备的辩题却是《当今青年学生是否缺乏社会责任感》。某队经过初赛、复赛进入了决赛,在决赛开赛前,突然听到比赛主持人宣布各方允许发言时间比初赛、复赛时增加一倍,而他们事先却按初赛、复赛规定的时间准备辩词。更有甚者,进入赛场后,双方才发现谁为正方谁为反方都未搞清楚。凡此种种,都是由于初赛者缺乏经验,在事先准备过程中缺少仔细核对有关比赛事项这一环所造成的。 前面已经说过,论辩赛是一项新近发展起来的比赛项目,目前虽有\\'国际雄辩赛\\'这样大型的论辩赛,但还没有统一的比赛规则。事实上,论辩赛的规模有大有小,层次有高有低,各主办单位的具体要求也会因时因地而不尽相同,所以论辩赛的规则也很难趋于统一。既然目前论辩赛的规则难于统一,这就要求参赛者在接到比赛通知后,不能立即简单地按照通知上的要求去准备,更不能想当然去准备,而应设法主动地找主办单位仔细核对一下通知上各项比赛规定和要求是否实无误,包括辩题的确切的字面样子,正反方所属,论辩程序细则,各位队员的分工和允许发言时间等,这既是为了确保本方准备辩词时无误,又是为了防止主办单位的工作上有可能失误。一些主办单位本身也是初次主办论辩赛,由于缺乏经验,难免出现疏忽,包括通知传递时的差错,这就要求参赛者每次都要主动认真地核对有关比赛事宜,以使比赛获胜取得

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vp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