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教案长春版

更新时间:2023-04-29 12:07: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教案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能力目标

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

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

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关键

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这是文言文教学最实用的教法,可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如墨读、齐读、跳读、精读、美读等。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熏陶。

2.质疑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的地方提问,或对文章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就沦证过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大胆质疑。鼓励学生自主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鉴赏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工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复习检测作者作品。

二、双向探究课文内容。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和重音,要读得流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气势和感情。

(1)读准字音。

(2)注意节奏停顿及重音。

2.质疑法自主翻译课文,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解疑,归类积累文言词句。

(1)反义词对比辨析。

(2)古代文化常识理解分析。

(3)动词与其状语间的修饰关系。

(4)通假字。

(5)语气词。

你还归类积累了哪些不同的文言词句帮助理解课文?展示一下,大家共享。

(6)对偶句、对比句与排比句。

3.学生在充分理解文言实词与句式的基础上,动笔落实课文翻译,要求文从字顺,语意明确,语言连贯。

三、分析引论部分(文章第1自然段)。

1.说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第1自然段论证了人皆有羞恶之心,应该并且能够做到“舍生取义”。

2.讨论并归纳: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比喻论证的方法,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四、课堂小结。

本文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这个论点是由比喻引出来的,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点明“义”的价值高于生命,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样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运用了比喻论证,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段。

2.本文的论证方法与过程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何异同?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测。

1.背诵课文。

2.比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与《鱼我所欲也》中心论点的提出方式有何不同。

二、第1自然段内容的进一步分析。

1.“所欲有甚于生者”中“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解放、为了祖国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

2.“所恶有甚于死者”中“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此题无固定答案。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

3.“故患有所不辟也”中的“患”指什么?

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指什么?

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5.小结。

这个推理过程分两步,第一步是通过对喜爱的东西和厌恶的东西的分析,阐明了为了“义”(有甚于生者)可以“舍生”(不为苟得),即使死掉(患有所不辟),也不做无“义”的事。第二步是假设推理,设想如果人们所喜爱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如果人们所厌恶的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那么只要保全生命,躲避死亡,就什么事都能干出来。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推理分析,得出了“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的结论。最后进一步指出,“义”不只是少数贤者具备,而是人人皆具备,所不同的只是贤者“求之”,所以“能勿丧耳”,而愚者“舍之”,所以就不再具备了。

三、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二段。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一、提问背诵。

二、研读第2、3自然段,质疑、探讨、分析以下问题。

1.我们读过的《谈骨气》一文中有一个论据,说是古代有一个穷人不接受不敬的施舍,最后饿死。这个论据与课文第2自然段用的是同一个典故。请用最简练的一句话概括这个典故。贫者不受嗟来之食。

2.《谈骨气》中引用孟子的一段话来解释骨气的含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那么“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这句话应指前面的哪一句?

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诱惑不了。

3.为什么高官厚禄诱惑不了?试举例说明。

因为高官厚禄与礼义的价值不同,如果不符合礼义的高官厚禄则不能接受。比如说,叛变革命,到国民党那里去当大官,真正的共产党是宁死不为的。再比如说,出卖国家机密得到很多钱,爱国志士是宁死不为的。再比如说,贪污受贿得了很多钱,正直的干部是宁死不为的。

4.文中说得了“万钟”是为了什么?

为了“宫室之美”,为了“妻妾之奉”,为了“所识穷乏者得我”。

5.作者认为这种做法如何?

作者认为“此之谓失其本心”,应当“可以已”。

6.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7.第2、3自然段运用哪些论证方法展开了对中心论点的论述?

事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先从正面举例论证,用“嗟来之食”的典故充分说明,最普通的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宁愿饿死也不失义。然后从反面举例,与前者对比,

指出一些显贵的人“不辨礼义”就接受优厚俸禄,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

三、题解。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礼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四、小结。

本文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的文笔特点。

五、布置作业

2008年,在大灾大难之中,在北京奥运会上,涌现出许多令中国人骄傲与感动中国、感动世界的英雄。他们在生与义,在义与利之间的抉择,值得我们深入思考,请以“义与利”为话题写一篇650字左右的文章,表达你独特的生命价值观。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p3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