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入园适应

更新时间:2024-05-15 07:2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内容摘要

幼儿入园是幼儿从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在新的社会环境下,随着家庭结构等因素的变化,幼儿入园适应性问题日益突出,许多幼儿都出现入园不适应现象。本文围绕本人在幼儿园实习时观察到的几个案例展开,以入园不适应的幼儿为观察、分析、研究的对象,探讨幼儿入园不适应的现象。本文首先阐述了幼儿入园不适应的表现,然后对幼儿入园不适应现象原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促进幼儿入园适应的策略。

关键词:小班新生 入园适应

目录:

引言:

幼儿入园是幼儿从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在新的社会环境下,随着家庭结构等因素的变化,幼儿入园适应性问题日益突出。对于幼儿而言,入园是他们生活中的一次重大转折,入园前一天他们还生活在熟悉温暖的家庭中,处于被关照、被重视的家庭中心地位,是家中的太阳、宝贝、小皇帝,家长总是以孩子为中心,自然的形成了一种孩子对家长的绝对依恋和依赖。而到幼儿园后,幼儿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及素不相识的保教人员,一切都难以接受,剧烈变化的环境会使他们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大多数小班新生在入园的头一个月,会产生入园不适应现象,出现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适应困难。其突出的外在表现形式就是哭,此外还会出现憋尿、憋大便、喝水少、吃饭难、拒绝玩幼儿园的玩具、不参与教师组织的游戏活动等多种不适应行为。有些孩子的大声哭闹会传递给情绪不稳定的个别孩子,使其他孩子也加入哭闹行列。而面对幼儿表现出来的种种不适应现象,在我实习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的教师视而不见,有的无从下手,有的处理得不恰当,在幼儿的心理上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幼儿的入园适应进行分析,了解其入园不适应表现及原因,探讨促进幼儿适应的不同策略,帮助孩子们度过这一适应期,从而提高幼儿的心理适应能力,为其更好地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浅析幼儿入园适应性问题

一、幼儿入园不适应的表现

所谓适应性是指生物体随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自身的特殊性或生活方式,以求更好生存的能力。不适应则是不能及时地随环境变化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调整。幼儿离开熟悉的家庭环境,幼儿园的陌生环境打破了幼儿原有的图示,发生了平衡到不平衡的转变。幼儿入园的前一两个月,我们经常会发现以下入园不适应现象:

(一)不愿入园、情绪不稳

这种情况是由于家庭到幼儿园环境因素的巨大变化引起的,环境的突变使幼儿产生强烈的焦虑感。有的幼儿不愿出家门,一接近幼儿园就哭闹,紧抓家长的手不放;有的在睡觉、吃饭、游戏、上课时哭闹不止;有的紧紧抓住第一位接待她的教师,老师到哪里,他也到哪里,一旦老师离开她的视线范围,他就会哭闹。

【例】开学的第二周,班上的孩子们大多数已经适应了幼儿园,不再哭闹。来幼儿园后马上进入游戏之中。突然,从教室门口传来了一阵响亮的哭声,只见李诚小朋友紧紧抱着奶奶不放,奶奶要把他放到地上,可是他挺着肚子,小手死死拽住奶奶的手不放,老师和阿姨两个人想把他从奶奶身上拽下来,可是他的奶奶怕弄疼孩子,转身对老师说:“我再抱她一会儿。”说着就往小操场上走去??

到幼儿园要关大门的时候,好不容易才把他硬拽进班级。进班以后,李诚也不参加游戏,一直絮絮叨叨的“奶奶什么时候来?”,要不就是“我要回去。”,还有就是“老师打电话”??在说这些话的时候,他始终哭丧着小脸,两只眼睛揉得又红又肿。

(二)行为散漫、生活不习惯

有不少小朋友,在家里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什么事情都是大人帮着做,有些则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所以这些孩子到了幼儿园后,在自理能力方面表现得很差,不会吃饭,不会穿脱衣服,不懂如何上厕所,午睡时要老师陪,极不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例】一个叫严严的小男孩,动手能力比较差,每次穿脱衣服时,别的小朋友的已经弄好了,而他却一个人坐在小床上哭起来,原来是他自己不会穿衣服裤子。还有几次,小朋友在活动的时候,他突然哭了,老师问他怎么了他也不说话,原来是尿裤子了。

(三)任性专横、强占霸道

有的幼儿在家任性惯了,入园后与其他幼儿争抢玩具,稍不如意就厮打别人,具有明显的攻击性行为和破坏行为,他认为所有的人都应该围着他转,以自我为中心。

【例】高高对角色游戏十分感兴趣,一会儿到娃娃家烧饭,一会儿去“小医院”给娃娃打针。过了一会儿,他又对“小司机”产生了兴趣,看见于佳源握着方向盘在开小汽车,跑过去二话不说就抢了汽车开始独自玩耍。于佳源“呜呜呜”哭着跑来告状,指着李诚说:“老师,他抢我的汽车??”

(四)不言不语、单独活动

有的幼儿经常呆坐,不与其他小朋友游戏、说话,老师跟他交流,他也一言不发,像是什么也没听见。吃饭时有困难,老师就喂他,可他不张口,也不午睡,大小便时不去厕所,经常尿裤子。集体活动、游戏时,一个人坐在自己的位子上,不参与。他对所有的一切都不

关心,忍受着内心强烈的焦虑感,盼望家人快点来接他回家。

【例】敏敏是一个胖胖的女孩,平时不怎么和小朋友、老师交流、接触,总是自己一个人坐在小椅子上。也不爱说话,早上来到幼儿园从不主动和老师、阿姨打招呼,只有当老师给他好吃的东西时,他才会回答。

二、幼儿入园不适应现象原因分析 (一)家庭因素 1.家庭环境封闭

幼儿与父母朝夕相处,没有更多的家庭成员可以长期接触,长期以来,幼儿对父母的依赖性就会增强。如住在独门的单元房内,或楼层较高,则幼儿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交往的机会相对减少,特别是现在不少家长怕自己的孩子被其他小朋友欺负,把幼儿关在家里,不让他与外界接触,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导致幼儿适应能力下降,社会交往范围就变得狭窄,周围也没有更多的亲戚朋友,与邻居的往来也很少。幼儿见到陌生人、到陌生环境就哭,入园后,就更容易产生不适应的现象。

2.家庭教养方式

在有些家庭中,父母工作比较辛苦,生活压力比较大,她们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有时候会将自己的情绪迁怒于孩子。有时,父母的教育观念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这样会使孩子在认知事物时发生混淆,没有正确的判断标准,导致孩子在面对问题时无所适从。另外,家庭教养方式还会影响幼儿自控能力的形成和幼儿的社会交往水平。由于家长平时都比较忙,容易忽视对幼儿的自理能力和个性的培养和教育,不良的个性也是影响社会适应的原因之一。

高高的家是三代同堂的,他和爸妈以及祖辈一起生活。平时孩子总是由爷爷奶奶照顾着,爸妈忙着上班,他是家里的独孙,所以爷爷特别宠爱这个孩子,所以孩子的适应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没有好好培养。爷爷脾气不太好,遇事好急,易急躁发脾气,稍不如意就吵架,说话声音大而且有时会含不文明之语,在很大程度上对李诚小朋友会有一定影响。

3.家长对幼儿入园的态度

家长过分依恋孩子也容易使孩子哭闹,在我见习期间,总能在幼儿园看到一幕幕生死离别。有的家长送孩子入园后并不将孩子交给老师,而是抱在手中久久不放,孩子嚎啕大哭,家长自己念念不舍,两眼泪汪汪,孩子苦苦央求,家长往往心软,碰到孩子体质差,有点生病,更是如此;有的家长坐在那儿陪孩子说话、玩玩具;有的家长虽然将孩子交给了老师,但往往途中多次窥探,孩子一旦发现,便哭喊着跑出教室要找爸爸、妈妈;还有的家长会时不时地到幼儿园看孩子,致使孩子产生新的期待感而坐立不安,时常在门口张望。

(二)幼儿园因素 1.教育理念不正确

对待幼儿不能一视同仁,对于自己喜爱的幼儿,若有哭闹现象,则会一直抱着,或留在身边,给予特别关注。而对于那些哭闹不止、费尽口舌抚慰也没效果的幼儿,教师则对其不予理睬。教师对每个幼儿的情况不了解,不能因材施教;对新的教育理念没有完全把握,只

知其一,不知其二,理解有偏差;没有把《纲要》里倡导的先进教育理念来引领教育实践。

2.幼儿教师

有些幼儿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高,特别是有些非专业的教师,她们缺乏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对幼儿的特殊心理没有充分了解对社会适应与幼儿发展之间的关系认识不足,甚至认为孩子刚入园不适应是很正常的现象,每个孩子都要经历,只是每个孩子的情况不同,有的很快能适应,有的孩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不治而愈,不需要采取专门的措施去应对。孩子哭就任由他去哭,教师只是忙于维持纪律,而不给予啼哭的幼儿任何关注,这些教师不能给孩子提供安全的心理环境。有些教师采取了策略,但是是无效的,因此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

(三)个体因素 1.生活自理能力

幼儿自理能力的强弱也是影响其社会适应的原因。有的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很强,因为在家里训练过,而有些孩子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不会自己进餐,不会穿脱衣服,大小便还需要老师帮忙。严严就是这样的孩子,他在陌生的环境中更容易产生不安全感,导致造成焦虑和恐惧。生理需要不能及时得到满足,影响其适应性的发展。

2.个性特征

有些幼儿性格比较内向,就像敏敏不能与别的幼儿进行友好的交往,甚至躲避其他幼儿,依赖性较强,他们很少参与集体活动,经常单独活动,这就使得适应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完成。

三、促进幼儿入园适应的策略 (一)家长应采取的策略 1.加强亲子之间的沟通

加强亲子之间的沟通,主动与孩子交流情感,从而形成和谐良好的亲子关系。高高的争抢行为是因为他对玩具产生的兴趣和急于求玩的心理需求而导致的。这与孩子缺乏交往意识和未形成良好的行为规则有关,他们往往强烈地“以自我为中心,”对自己的情绪和需要缺乏控制能力和恰当的表达能力,所以不能和同伴友好地相处。建议请家长多与孩子游戏和交流,可以故意与孩子争抢玩具,帮助孩子积累简单的道理和行为规则。

2.给孩子提供社会性发展的条件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对亲人的依恋一方面与家庭教育方式有关,另一方面与幼儿成长过程中接触社会的程度有关。幼儿如果平时较少接触家庭成员以外的人,较少参与外界的活动和接触外界的事物,在面对陌生人、陌生的环境时就更易产生分离焦虑。所以,幼儿在入园前,家长应有意识地扩大幼儿活动的空间和交往的范围,如,带幼儿到亲朋好友家做客、参加社区活动、经常到集体场所玩耍、多与陌生的同龄儿童交往等,使幼儿初步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和交往的安全感。家长还可以带孩子上门拜访一下同时入园的小朋友,这样,孩子在入园时,班级里有熟悉的同伴,孩子的陌生感和不安全感会减少很多。家长要相信孩子,鼓励其进行独立活动,独立完成简单的任务,当孩子有一点点进步时,及时给予表扬及

鼓励,给孩子提供自由活动的空间。

3.采取更多的方法做好入园准备

在孩子入园前,家长可以为他们准备小书包、新衣服、小手帕,为孩子缝制小花被,给他们带上心爱的玩具。使孩子觉得新鲜愉快,增加入园的亲切感。除了物质上必要的准备外,家长还应该做好孩子入园的心理准备工作,使孩子在入园前消除恐惧心理。比如,家长用积极的语言向幼儿介绍幼儿园的生活,经常带孩子到幼儿园参观,感受幼儿园各种玩具的趣味性,和园内其他幼儿接触,让孩子感觉到幼儿园是一个美好的地方,知道小朋友在幼儿园里做什么,逐渐建立起“幼儿园”的概念;多讲些能激发孩子入园兴趣的故事,告诉孩子“只有好孩子才能上幼儿园”,而不是吓唬孩子说“再不听话就把你送到幼儿园,让老师收拾你!”之类的话,这会让幼儿在潜意识里对幼儿园和老师产生排斥倾向;逐渐改变幼儿不良的生活习惯,形成良好的作息规律,如按时洗漱、按时睡觉等;注重自理能力和独立性的培养,让幼儿尽早学会自己吃饭、穿衣、上厕所、独立入睡等等,以减少孩子在幼儿园的无助感,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4.家长对孩子入园要有正确的态度

每个初入园的孩子都会或多或少地体验分离焦虑带来的痛苦。家长的态度要坚决,不要把宝宝的哭闹看得太严重。因为你的犹豫,容易让宝宝建立一种不健康的联系——哭闹可以让妈妈和我多呆会儿,会强化他的哭闹行为。妈妈一定要坚定地对着他说声“再见”,然后毫不迟疑地离开。用不了多久,孩子就会马上安静下来,即使几分钟前还是哭得唏哩哗啦。每次送孩子去幼儿园的时候,都不要做得拖泥带水,欲走还留。只要按时在下班后来接他,他就会知道,你会守信,他就不会为你的离去而感到焦虑万分。家长的守时与守信非常重要,那会让你的孩子获得必要的安全感和对你的信任。无论如何、父母自己不要在离开时还站在教室门口张望。这样做,无疑会让下一次的分离更为困难。李诚的奶奶在这方面要注意。

(二)幼儿园应采取的策略

1.更新幼儿教育理念,掌握更多的相关专业知识

新的教育理念认为,幼儿与教师是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要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要以人为本。幼儿园以人为本,就是把促进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全过程和归宿。教师要关注幼儿园中对有而发展影响较大的问题,不该采取消极等待的方式,而应积极应对。不同的孩子,适应情况不同,对幼儿的影响也各异,老师要明白关注某些问题的重要性。不能将关注幼儿的主体性停留在口头上。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在以几何级数增长,每个人不可能掌握所有只是,但在需要用时,就要及时的了解、查阅、掌握,并适时运用。

2.全面了解幼儿,给幼儿以安全感

全面了解幼儿,给幼儿以安全感。教师和幼儿间的良性关系是一切活动顺利开展的保证。给幼儿提供亲切宽松的人际关系环境,有助于转移或缓解幼儿的焦虑情绪。入园初期,对孩子而言,是一个心理断奶期,其间伴随着恐惧、焦灼、失落、无助、受约束等许多痛苦的心

理感受,像李诚这样的孩子适应能力比较差,这样的分析焦虑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老师可以和李诚奶奶沟通,让家长对孩子的哭闹放心,了解这是一种正常现象。离园时间带孩子在幼儿园和同伴多玩一会儿,和孩子说说幼儿园愉快的事情;用注意力转移的方法,引导他与其他孩子一起玩,通过故事、音乐等形式让李诚知道幼儿园里有好多玩具,有好多小朋友一起玩,并多给些表扬、鼓励。

3.采用更多的幼儿入园适应策略

交给幼儿社会交往的简单技能。在一日活动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幼儿与同伴友好交往的能力,为幼儿创造友好交往的环境。如果幼儿游戏时,总是单独的游戏行为,极易产生孤独感,甚至会失去上幼儿园的兴趣。对于像敏敏这样不敢与人交往的孩子,教师要给他一种感性的交往经验,让他学习、模仿好的榜样,还要善于抓住孩子的闪光点,对于幼儿交往中出现的好事例,教师及时表扬、鼓励,也可用情景表演的形式重现出来,这样,有助于孩子建立自信心,相信在幼儿园中也会感到愉快和有趣。

(三)家园配合

提前家访。入园前,教师可通过家访或电话联系,了解幼儿的身体状况、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熟悉幼儿的生活环境。家访时,教师可主动接近幼儿,与幼儿一起游戏,消除幼儿对教师的陌生感。营造幼儿熟悉的环境。如让幼儿玩自己喜欢的玩具,允许幼儿带自己喜欢的玩具、图书到幼儿园;暂时保留自己的习惯;称呼幼儿的乳名等,这些都会让幼儿倍感亲切,从而消除陌生感。以形体语言亲近幼儿,让幼儿有亲切感。幼儿早期,触觉较为敏感,多与幼儿肌肤相亲,如拍拍幼儿的小脑袋,拉拉幼儿的小手,抱抱他,和幼儿说几句悄悄话等,都可经让幼儿对教师产生深深的亲切感和依恋感。

结论

通过对小班幼儿入园不适应的研究,让我思考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幼儿进入幼儿园是一件大事,但是往往有很多的幼儿会有入园不适应现象,所以我对此进行了研究,阐述了幼儿入园不适应的表现,对幼儿入园不适应现象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促进幼儿入园适应的策略。

总之,解决新入园孩子入园适应是整个学前教育的“序曲”,要根据这一时期的年龄特点,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使他们顺利完成从家庭到幼儿园的过渡期。今后应在怎样做好家长的沟通工作,如何使家长正确认识自己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以多种形式向家长宣传正确的育儿观念和方法等方面,进一步努力思考。

致谢

本研究是在指导老师王晔芳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指导老师在作者学习期间给予了她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指导。她的教学态度、渊博的学术知识、诲人不倦的敬业精神以及宽容的待人风范使作者受益匪浅。从课题的选择到项目的最终完成,王老师都始终给

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在此谨向王老师致以真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主要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第一版;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第一版;

3.“幼儿入园适应问题的分析及对策”,张博/文,《幼儿教育》杂志,2000年7-8月合订本;

4.《幼儿园班级管理》,唐淑、虞永平主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第一版; 5.“宝宝不想去幼儿园”专题,《亲子生活》杂志,2009年10月;

6.“孩子突然拒绝去幼儿园,怎么办”, 陈维霞/文,《幼儿教育导读》杂志,2009年10月;

7.“乖宝宝不愿入园,父母要找出原因耐心解决”,默默,《上海托幼》杂志,2009年9月;

8.“异地幼儿入园适应性问题浅析”, 张承宇,《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临汾),2009.5.36—37;

9.“幼儿入园压力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探讨”,霍艳芳、刘云艳,《当代学前教育》(武汉)杂志,2009.2.16—18;

10.“阶梯入园对幼儿入园焦虑的缓解”,刘少英、陈帧、方小兰,《学前教育研究》(长沙)杂志,2009.3.35—3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t07.html

Top